荀子政治哲学思想微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政治哲学思想微探
摘要:荀子继承了儒家学说,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思想体系。荀子以其人性理论为基础,以此来阐释他的教育思想、法律思想以及伦理思想等等,而这些思想最后又统都归其政治学说,都是其政治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键词:荀子人性论教育思想法律思想伦理思想政治思想
一、人性理论
荀子提出了与孟子的性善论截然不同的性恶论。荀子所说的“性”仅指人作为生物有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指人天赋的维持自身生命存在的生理本能和欲望,它具有先天性、自然性和受动性的特征。正如他所说:“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也。”因此,荀子说“性”的本质是恶。然而,与性相对的伪,即“人为”,人的社会化活动及其结果。如“礼义辞让”、“文理隆盛”等。这些内容是圣人创造出来的,不能从人的本性中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只有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掌握。总之,伪是人的与道德相关的思想、行动及其结果,具有后天性、社会性和能动性特征,属于人的理性层面。因此说,“伪”具有善的本质和属性。“性”与“伪”的区分是荀子人性理论的基础和前提。荀子认为,人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内在感性生命冲动的支配,当然,人同时也具有抑制感性,使之符合道德礼义的理性意志。他的善恶之分也表明,人的感性欲求和理性意志截然相反,两者相互冲突,甚至是背道而驰。那么依照人的本性行事也就不会更不需要有礼义辞
让。所以说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不是人的天性的自然流露,而是天性受到制约和改造后的产物。
对此,荀子认为所有的道德礼义,都是人为创造的,或者说都是圣人通过后天的努力创造的,而不是出自人的本性的,更不是自然产生的,人的天性中虽然没有礼义辞让的内容,但人却先天就具有认识和实践仁义道德和法律规范的能力。在荀子的人性论中,向善的实现,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人的认识仁义道德和法律规范的素质,也不会是实践仁义道德、法律规范的能力,而是荀子所说的“注错习俗”,即人所处的生存环境和由环境培养起来的习惯。
二、荀子政治哲学
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把礼和法都看成是治国的起点、基础,两者具有互补的作用,在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方面是缺一不可的,礼法相互配合就能使天下大治。荀子认为,在治理国家过程中,人与法相比,人更重要,有能使国家安定的人,却没有使国家一定能够安定的法。更值得一提的是荀子的“信赏必罚”的执法原则。他很重视法律的作用,主张利用刑法的惩戒和威慑力量来制止和预防犯罪。荀子虽然提倡法律,但他不是说动不动就用刑使法,他提倡先教后刑和量罪施刑。荀子对为政的具体措施也有清楚的论述。其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君道。即君的榜样作用和作为君主应该做的大事。若民众不亲不爱,那么就不能为己用、为己死;不能为己用、为己死的后果就是兵弱,而兵弱的结局就是城墙不牢固,最终就会导致敌人
来犯,从而国家就会灭亡。
第二,用贤。我们都知道荀子是特别重视贤能的。他论证道:“吴有伍于胥而不能用,国至于亡,倍道失贤也。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除此之外,《成相》篇中也多处引证历史事实,以证明用贤则国昌,否则则国亡。
其三,赏罚。对于赏罚的态度,荀子明确的提出说“赏不行,则贤者不可得而进也;罚不行,则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则能不能不可得官也。”如果这样,那么就不可能将有才能的人和无才能的人合理的分配到适当的岗位上。“若是则万物失宜,事变失应,上失天时,下失地利,中失人和,天下熬然,若烧若焦。”因此,恰当的做法应该是:“渐庆赏,严刑罚以戒其心,使天下生民之属皆知己之所愿欲之举在是于也,故其赏行,皆知己之所畏恐之举在是于也,放其罚威。”当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荀子虽然强调罚,正如上文所说,荀子同时也重视教育,他主张赏罚之前要先对其进行教育。确切的说,荀子所强调得是“明德慎法”。
最后是富国裕民。对此,荀子强调强国必先富民。民众不富裕,那说一千道一万都是徒劳,而一旦民众富裕了,那他们就更有条件去从事农业生产,也更有心思去管理田地,也才能管理得好,从而使财富增多。此时君主再按照规定征收田赋,同时教导农民节约消费,如此一来,那么生产品就会像丘山一样多。这样,君主才能高枕无忧。而怎样才能是民众富裕呢?在当时的那个特殊历史时期,
荀子的“物畜而制之”和“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无疑是最进步的。
三、结语
综上观之,我们不难看出荀子思想的内在逻辑的严密性和整体性,以及他最终的目的性。荀子说人性恶,无非也就是为其教育思想、法律思想和伦理思想等提供理论基础。正因为人性是恶的,若是顺其自由发展,那必将导致社会的混乱,这不利于人的发展,所以要讲道德、讲礼义。而这些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圣人所制定出来的,是需要传授的,需要教育的。也由于人性是恶的,所以圣人也意识到了光靠道德还不足以使人向善,使社会健康发展,因此圣人还制订了法律以强制规范人的行为以使其向善。而等等这些最终有无非是为了构建一个和谐稳定、国富民强和天下一统的理想社会。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 王先谦撰.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杨伯峻译.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杨伯峻译.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