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政治哲学思想微探

合集下载

第十三讲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到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十三讲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到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2、形成原因 结合必修一、二所学知识
经济: 政治: 荀子关于人与自然的认识 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 速发展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 孔子、老子、墨子的思想 主张 微,诸侯争霸兼并政治分裂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景象,这种景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孟子、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阶级: 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A.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思想比较活跃,善于思考 B.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社会大变革,为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提供条件 文化: 私学兴起 C.周王室衰微,对思想控制不力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社会转型 D.封建政府大力提倡
考 点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思想
• • • • • • 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有什么内在关系? 3、孔子“仁”的学说在当时不受重视的原因? 4、孔子死后被神化,从凡人变成圣人的原因? 5、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对待孔子的思想?(史论结合) 6、孔子与老子思想之比较 ?(注重从内容、影响等)
(2)人性上:①孟子主张“性本善” ②荀子主张“性本恶” (3)人与自然:①荀子主张“制天命” ②老子主张“顺自然”
(4)人生态度:①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 ②道家主张“消极避世”(“逍遥、超脱”)
诸子百家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借鉴意义? 1 .孟子提出“民贵君轻”,墨子主张“兼爱”、 “非攻”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借鉴。 2.庄子的天命观对我们今天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的借鉴。 3.荀子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与韩 非主张的“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 对今天“与时俱进”的借鉴。 4.韩非重视法治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倡导“依法治国” 的借鉴。
考点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浅论荀子的礼乐同构思想

浅论荀子的礼乐同构思想

浅论荀子的礼乐同构思想作者:储敏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11期荀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对中国文化最重要的贡献就在于,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礼治模式的基础。

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乐之邦,荀子的礼治和乐论思想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这种传统的源头。

“礼”,《说文解字》谓之“所以事神致福”者,指出礼本是祀福祈神的仪式;而“乐”是祭祀时与礼配合的歌舞诗赋的总称。

礼以祭神,乐以娱神。

祭祀不同类型和级别的神灵有不同的礼和乐,礼、乐均为连接神人的产物。

换言之,礼乐本为一体。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各家自立其说寻求出路。

荀子承接孔子恢复礼治、捍卫雅乐的理论主张,为了汇集道墨法诸家的毁乐观点。

他具体阐发了礼的价值、发生、本质等,同时他也探讨了乐的根源、本质和功用,写出了著名的《乐论》。

由此出发,我们试探讨荀子的礼乐“同构”思想。

一、礼乐同功:治人治世夏商周三代都实行礼治,礼是其治理天下的政治制度。

荀子借助于人们崇拜先王、崇拜古史的心理,通过证明礼是先王之道而证明礼的价值。

他认为先王之道的内容无非是“等贵贱,分亲疏,序长幼”(《荀子·君子》),其实质就是礼。

在证明乐的价值时,荀子仍运用同一思路,又认为乐是先王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拥有永恒的意义。

第二,荀子从立国之本的高度阐明礼是治国之道。

他没有明确的把乐也说成治国之道,但是。

在荀子的视野中,礼乐的价值是等同的。

一方面。

礼规定社会等级结构,是处理家庭内部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处理阶级关系和一般关系的根本原则,它确保了社会的长治久安。

“君臣不得不尊,父子不得不孝,兄弟不得不顺,夫妇不得不欢。

少者以长,老者以养。

”(《荀子·大略》)。

如果丧失了礼。

则“无君以制臣,无上以制下,天下害生纵欲”(《荀子·宥国》)。

另一方面,乐也是协调君臣、父子、兄弟、长少等关系的最佳方式,乐在宇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读书心得——《荀子》的“圣王”概念

读书心得——《荀子》的“圣王”概念

读书心得——《荀子》的“圣王”概念在荀子思想中,“圣王”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圣王是能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使之“出于治、合于道”的人(《性恶》),因而圣王也是能尽伦、尽制的人(《解蔽》)。

所谓尽伦、尽制,从政治哲学的角度上看,指的是那些融合了道德权威与政治权威(权力)于一体的人,对政治秩序的形成和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探讨荀子“圣王”概念,在思路上可围绕“权威与秩序”关系展开。

鉴于《荀子》中诸多“圣王”相类似概念,本文尝试透过对荀子的“圣王”概念的清厘,说明在荀子思想中“圣王”的意涵以及荀子何以推尊圣王的内在用心。

换言之,在荀子的思想中,何谓圣王?荀子为何推尊圣王?作为权威的圣王在何种意义上关联到秩序的实现?一据统计,在《荀子》一书中,“圣王”概念总共出现了39次,分布于《王制》《儒效》《正论》《君道》《王霸》《性恶》等篇中*。

其中,最具定义效力的莫过于来自《解蔽》篇的说法,荀子云: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

故学者以圣王为师,案以圣王之制为法,法其法以求其统类,以务象效其人。

(《解蔽》) 此处荀子将“圣王”一词拆开来定义,“圣”既指道德品德的极致,如云“尽之而后圣”(《儒效》),也指见识能力的极致,如云“齐明而不竭”(《修身》),故云“备道全美”(《正论》);“王”,就其人格内涵而言,谓“饰动以礼义,听断以类,明振毫末,举措应变而不穷”(《王制》),就其功化而言,谓“能用天下之谓王”(《正论》)、“天下归之之谓王”(《正论》《王霸》),“王者必居天下之中”(《大略》),故荀子又谓“非圣人莫之能王”,亦即圣人是圣王的必要条件。

而相应于圣、王的“伦、制”概念,杨倞认为“伦,物理也。

制,法度也”。

北大本《荀子新注》认为,“伦理,这里泛指自然万物和社会的原理”,制,指的是“制度”[2](P.363);学者也有一种简略的解释,认为“伦”主要指向道德,“制”主要指向政治。

略论_荀子_修辞艺术的突出特色

略论_荀子_修辞艺术的突出特色

了“ 金 玉 良 缘 ”的 牺 牲 品 ; 而 已 经 登 上 她 们 一 生 的 主 旋 律 , 无 不 透 着 一 股 悲
封 建 时 代 至 尊 至 贵 地 位 的 贾 元 春 , 却 凉之气。在这十二曲中, 只有一曲是稍
更 是“ 喜 荣 华 正 好 , 恨 无 常 又 到 ”,“ 眼 微 有 所 不 同 , 即“ 留 余 庆 ”, 说 的 是 巧
多, 而且精彩贴切, 在用比方面, 堪称 诸子之冠。
1、比 喻 形 式 灵 活 多 样 《荀 子》中 比 喻 的 形 式 是 多 种 多 样 的, 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 生动鲜明而
绝无枯燥的学究之气。有时用同类事 物设喻, 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 强调作者的观点。如: 登高而招, 顺风 而呼, 假舆马, 假舟楫, 积土成山, 积水 成渊。有时又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 在一起, 形成鲜明的对照。如将骐骥与 驽马对照, 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 有时先反后正, 有时先正后反, 内容各 有侧重, 句式也多变化, 毫无板滞之 感 。 从 形 式 上 讲 , 有 明 喻 、暗 喻 、博 喻 、 较喻等。
了, 没一个有好的结局。
史 湘 云 , 尽 管 “ 厮 配 得 才 貌 仙 郎 ”, 但
在《红 楼 梦》的 悲 剧 中 , 不 仅 那 些 “ 终 久 是 云 散 高 唐 , 水 涸 湘 江 ”, 重 现
出 身 卑 微 的 女 性 无 力 改 变 自 己 的 命 “ 幼 年 时 坎 坷 形 状 ”, 也 是 如 李 纨 一 般
《红 楼 梦》中“ 千 红 一 哭 , 万 艳 同
陵 事 更 哀 ”, 最 后 还 是 两 手 空 空 ; 至 于 悲 ”的 女 性 悲 剧 , 以 其 独 特 的 审 美 价 值

苟子思想微探

苟子思想微探

之, 世俗之沟瞀儒 , 嚯嚯然不知其所非也 , 遂受而
传 之 , 为仲 尼 、 弓 为兹 厚 于 后 世 ; 则 子 思 孟 以 子 是 柯之 罪也 。”他这样 锋 芒毕露 , ⑥ 似乎丝 毫没 有儒 家
【 者简 介】 作 邱艳 丽 , , 团农 六 师党 委党校 讲 师 。 女 兵
苟子( 约公元前 33年一前 28年 ) 1 3 名况 , 又 叫孙卿或孙卿子 , 战国后期 赵国人 , 是新兴地主阶 级杰 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 一直以来 , 学术界对苟 子属于何家何派多有争议 ,其中不乏有人认为他 是儒家 , 如邢贲思先生主编的《 哲学小百科》 一书 中就 明确这样表述过 :儒家是指以六艺为法 , “ 崇 奉孔 子学 说 为主 的一 个 学 派 , 际上 由孔 子 创 始 , 实 先秦时儒家分化为八派 ,重要的有思孟和苟子两 派。 孔孟为儒家正统。 ‘ 有人认为苟子的思想具 ” 有法家倾向 , 于是把他归人法家 ; 还有人则认为他 自成一家。 细细研读《 苟子》 , ② 跳出派别之争 , 且不 谈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笔者认为苟子是一 位具有儒家思想、科学批判精神和超越精神的伟 大学 者 。
《 《 《 《 《 诗》 书》 礼》 乐》 春秋》 。“ ) 故书者 ,政事之 纪 也; 诗者 , 中声之所止也 ; 礼者 , 法之大分 , 类之纲 纪也 ,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
之敬 文也 , 乐之 中和也 , 、 诗 书之博也 , 春秋 之微
也, 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见 , c 阿 他评赞“ 五经” 乃 圣 人 真 积 力 久 之 作 , 为 “ 经 ” 学 道 者 学 用 一 认 五 是 生的课程经典。 此外 , 他还在 自己的文章中八十余
① 邢 贲 思 主 编 . 学 小 百 科 f . 京 : 国 青 年 出版 社 . 8 ,6 哲 M] 北 中 1 6 5 9

行则将至,做则必成的出处

行则将至,做则必成的出处

行则将至,做则必成的出处最近网络有句话很火“昨日之深渊,今日之浅滩,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出处《荀子·修身》,我查遍《荀子》一书也没找到这句话,我们应该抵制这种嫁接名人名言的行为,更容易造成对圣贤思想的误读。

荀子是先秦百家争鸣中儒家集大成者。

他也是历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是儒家的另类,是披着儒家外衣的法家,帝王术的导师。

他最出名的两个弟子,一个是秦朝宰相李斯,一个是韩非子,甚至孔庙里接受祭拜的儒家圣贤像中,都没有他的身影。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曾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晚年著书立说。

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荀子思想独具特色,他尊崇孔子,提倡礼教和礼制,但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天道自然,天行有常,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最重要的,他提出性恶论,与孟子性本善思想完全相反,使得荀子在历代儒家学者备受抨击。

我看过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的解说:荀子说的性本恶,是指在先天自然资源争夺的本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有恶,但人与动物最大区别是人有智慧,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为了避免同归于尽,进而提出“道德”。

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考虑人性人情,社会运行,政治运作,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清末学者谭嗣同,在他的《仁学》中这样评价:中国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

荀子作品原以单篇流传,西汉刘向选其32篇,编撰《孙卿新书》,唐人杨倞liang注解,后改成《荀子》一书,目前流传下来十九篇,前四篇是《劝学》、《修身》、《荣辱》,其中不乏高中背诵篇目,劝学鼓励人们不断学习,量变导致质变,修身强调自我管理,从自觉到自律,荣辱为什么是做人原则。

荀子名言名句及解释赏析

荀子名言名句及解释赏析

荀子名言名句及解释赏析第一篇:荀子名言名句及解释赏析荀子,又名荀況,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伟大哲学家和政治家。

在他的一生中,他著作等身,著有《荀子》、《劝学篇》等重要著作。

在他的作品中,有许多著名的名言名句。

这些名言名句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观点,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内涵。

在下面,我将对一些著名的荀子名言名句进行解释赏析。

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荀子的名言,意思是天道永远是健康的,具有不竭的能量,而君子应该不断自强不息,向天道看齐,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这个名言体现了苦难和奋斗的精神,告诫人们要发扬不屈不挠的精神。

2. “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这句话简洁明了,表达的是相信自己的重要性,只有相信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发挥自己的才能。

因为信念和决心是成功的关键。

3.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这句话指出人心易受外界干扰,心灵易受波动。

而修道却很难,极为微细。

这个名句告诫人们要养成平衡心理,要以道心抵御人心的干扰和波动,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不动声色。

以上是荀子的一些著名名言名句的解释和赏析。

这些句子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想启示,告诉我们要树立信心,开拓进取,在成功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同时要保持内心平静,以便在人生的波折中不失去自己。

写作重点:本文主要是解释和赏析荀子的名言名句,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流畅度和表达能力。

用词分析:本文中涉及到一些哲学术语,需要注意准确性和精度,要用上恰当的语词,以便表现出一个学生对于荀子哲学思想深刻的认识。

第二篇:荀子名言名句的实践作用荀子是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的思想文化和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发展起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他的许多名言名句被广泛引用,体现了他的思想和人生智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生活。

下面,让我来谈谈荀子的名言名句具有的实践意义。

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告诉我们,成功要靠自己的努力奋斗。

没有人迈过一努力和不断追求的大步。

荀子“性伪合而治”的人性管理模式

荀子“性伪合而治”的人性管理模式

荀子“性伪合而治”的人性管理模式荀子集儒学之大成,他不仅综合了孔子和孟子的管理理论,还吸收了法家的管理理论,发展了儒家的管理学说。

荀子“性伪合而治”的人性管理模式,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从中可以吸取许多有价值的养份,用它来为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理论服务。

一、“性恶论”是荀子管理思想的理论基础如何管理好国家是古今中外的重大实践课题。

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看,任何成熟的管理理论,都是以一定人性假设为其前提。

不同的人性假设,其管理的方法、过程和目标出就不同。

儒家学说作为一种成熟的、完备的治理(或管理)社会、国家的理论,也十分重视人性的问题。

孔子的德治理论,是隐含着以人性善为其前提的。

孟子明确提出“性善论”的人性假设,目的是为他的“仁政”服务的。

孟子的“以不忍仁之心,行不忍仁之政”和孔子虽然主张“宽猛相济”的理论,他们都认定人性“本善”这一原则,于是他们都不太重视“法”在治理中的作用,因而,被人批评为“迂阔而不切于实用。

”荀子之学,之所以胜过孟子,就在于他提出了“性伪合而治”的人性治理模式,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隆礼重法”的治理理论,不但要重视德育教化,还要重视法制建设,因而,显得合乎实际,切于实用,为现代的国家治理学家和企业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

因此,荀子的关于人“性恶”的这一人性的假设是他的全部学说的基石。

荀子首先区别“性”、“情”、“欲”三者的不同。

他说:“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

”(《荀子•正名篇》,以下凡引《荀子》者,只注篇名)“性”指人的自然性,“情”,即喜、怒、哀、乐等是“性”的内容,“欲”是与外界事物发生交感之后而产生的心理倾向或追求。

荀子认为,由于人的这种自然的本性,生而好利多欲,为了满足这种利欲故必争斗,所以人的本性是“恶”的。

荀子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先秦思想的总结者荀子

先秦思想的总结者荀子

先秦思想的总结者荀子作者:暂无来源:《前进》 2020年第9期荀子(?—前236年),名况,当世人尊称为荀卿或孙卿。

赵国郇邑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三晋学脉的开创者之一,先秦学术思想的总结者。

荀子虽然身为儒者,却对先秦诸子的各种思想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而历史上有人评价荀子,说他是以儒为本,杂以墨法。

在荀子的思想中,几乎能够窥到整个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概况和线索,可以说,荀子是中国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他既是儒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

谜一样的荀子无论从儒家学脉还是从先秦思想来看,荀子一直是一个充满着神秘色彩的人物。

历史记载中,荀子的姓氏、年龄、出生地、师承等个人信息都出现了很多不一致的地方。

这些都使得荀子成为中国思想史上谜一般的存在。

因而,要想对荀子有较为全面的了解,需要一种探秘的方式来层层剥离出一些历史的真相。

荀子究竟姓甚名谁,这个问题似乎就是一个玩笑。

尽管在大多数关于荀子的介绍中,都会说:荀子名况。

但是,在《史记》《叙录》《韩非子》,乃至《荀子》这本最直接的著作中,都会看到对于荀子不同的称呼,除了荀子之外,还有荀卿、荀卿子、孙卿等等。

这里最为有趣的就是荀子的姓氏,因为,“荀子”这一称呼,并不是史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在诸多文献中,除了《史记》上认为其姓氏为“荀”之外,大多数文献,包括《荀子》书中,都将荀子的姓氏定位为“孙”,称之为“孙卿”。

后世的学者一度认为,这是因为汉代要避汉宣帝刘询之讳,但在最新的研究成果中被认为与史实不符。

因为汉代并不讲究避嫌名讳,而且《史记》《说文》《汉书》这些著作中并没有避讳“荀”字,避讳之说恐难以成立。

那么,为什么会有“荀”“孙”之别呢?廖名春教授2014年出版的《〈荀子〉新探》认为,这是一个有趣的方言语音上形成的小误会。

因为荀子的出生地处在今天的晋南和陕西交汇处,这一带的方言发音,“荀”“孙”不分,而且在先秦、两汉的文献中,大多数作“孙”,而非“荀”,因此,荀子本姓为“孙”的可能性更大。

荀子诠释思想论略

荀子诠释思想论略
[ 收稿 日期 )O O l一2 2 l— O 0 [ 作者简介 】 良武(9 7 ) 男, 陈 16 , 安徽省和县人 . 漳州师范学院 中文系副教授。 【 基金璜 目)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 目( 编号 : 0 16 ) J 8 2S A
①关于苟子传经 的论述扳多 . 尤以清儒谢墉 、 中等 为最。后人梳理此方面材 料的文章亦多 . 汪 为行文简洁 , 此不赘述。 ②本文所引《 苟予》 文句 , 均m 冉王天海< 苟子校释》 上海古籍出版杜 , 0 ( 2 5年版) 0 。下引只注篇名, 不复一一说明 。 ③苟子在新的语境下 对礼所作的重新诠释及重构 , 拙文< 苟子对 礼的捌益及其历史影响) ‘ L ( 漳州师范学院学 报)2 0 ,0 7年第 l ) 期 有较充分的展开 可
苟 子是思 孟之后 先 秦儒 家 的一位集 大成 的人 物 。两 千多年 来 。 然关 于其 思想 属性 、 虽 历史贡献 等极有
争议 , 其 以经师 身份 进行 的传 经 之 功却 为历代 学 者屡屡 论及 , 评价 颇高 。‘ 家重六 经 , 但 且 自孔 子“ 述而
不作 ” 下 . 家一 直 是 以对儒 学 经典 的诠 释为 其立 说之 学理 依据 , 而 儒 整个 儒 学发 展 的历史 实 可谓一 经典诠 释史 。 苟子作为 先秦儒 家 传经最 伟 者 , 其传 经 活动确 乎值得 重视 。 然而 , 现有文 献看 , 就 苟子 并无专 门 的传
“ 文于六 经 之 中” 《 书 ・ 文志 》 的儒家 , 游 (汉 艺 ) 自孔子 起就 特别 重 视六 经 的传 述 , 并逐 渐 成为 其传 统 。
六经 的重要性 ,L 及其 后学 多有 论及 , 孑子 苟子对 此也论述 颇 多。
故《 者 , 事之 纪也 ;诗 》 , 书》 政 《 者 中声之 所止也 ;礼 》 , 《 者 法之 大分 , 类之纲 纪也 。 学至乎 群 故 《 而止矣 。夫是之 谓道 德之 极 。 礼 》 礼》 《 之敬 文也 , 乐》 中和也 ,诗 》 《 之 博也 , 春秋》 《 之 《 、 书》 《 之微 也 , 天地之 间者 毕矣 。 ( 劝学》 在 《 ) 圣人也 者 , 道之 管也 。 天下之 道 管是 矣 , 百王之道 一是 矣 , 诗》 《 、 礼 》 《 之 归是 故《 、 书》 《 、 乐》 矣。《 言是 其志也 , 书》 诗》 《 言是其 事也 ,礼 》 《 言是 其行也 , 乐》 《 言是 其和也 ,春 秋 》 《 言是 其微 也。

儒学摘要译文《荀子》译文

儒学摘要译文《荀子》译文

儒学摘要译文《荀子》译文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

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

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

(《荀子·修身》)译:礼法,是用来端正身心的;老师,是用来正确阐明礼法的。

没有礼法,用什么来端正身心呢?没有老师,我哪能知道礼法是这样的呢?礼法是这样规定的就这样做,这是他的性情安于礼法;老师是这样说的他就这样说,这是他的理智顺仍老师。

性情安于礼法,理智顺仍老师,那就是圣人。

恭敬,礼也;调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故君子安礼乐利,谨慎而无斗怒,是以百举而不过也。

小人反是。

(《荀子·臣道》)译:恭恭敬敬,是礼节;协调和谐,是音乐;谨慎小心,是利益;斗殴发怒,是祸患。

所以君子遵守礼乐的规范、享受它带来的利益,谨慎小心而不斗殴发怒,因此行动百次都不会犯过错。

小人的做法就与君子相反。

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亓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仸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译:子张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孔子说:能处处实践亓种品德的就是仁人了。

子张问:哪亓种品德?孔子说:是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这亓种品德。

庄重就不会招致侮辱,宽厚就能得到拥戴,诚信就能受到别人的信仸,勤敏就能取得业绩,慈惠就足以驱使别人为自己朋务。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论语·泰伯》)译:孔子说:态度恭敬却不知礼节就会疲累,行事谨慎却不知礼节就会胆怯,行事勇敢却不知礼节就会造成祸乱,心直口快却不知礼节就会急躁伤人。

君子如果用深厚的感情对待亲族,那么,百姓当中仁这种风气就会兴盛;如果君子不疏远老同事、老朊友,那么,百姓当中就不会人情淡薄。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共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利足以生民”——《荀子》分配原则的一个面向

“利足以生民”——《荀子》分配原则的一个面向

“利足以生民”——《荀子》分配原则的一个面向学者早已指出,在儒家的思想中,社会组织所形成的分工制度可以划分为劳力与劳心或普通民众(农、工、商贾等)与政府各级官员两大阶层,荀子不认为社会中人群的存在是平等的,劳心与劳力或君子与小人之分是天下通行的道理,故云:“君子以德,小人以力。

力者,德之役也。

”(《富国》)又云:“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

”(《仲尼》)与此相应的是,在分配问题上,对于劳心者阶层,荀子特别强调“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富国》)的原则,对此学者已多有论述;而对于劳力者阶层,荀子的分配主张究竟有何特色?荀子又是如何加以论证的?对此学者则关注较少。

本文意欲在阐明荀子有关分配之必要性的理由的基础上,对此加以适当的探讨。

一、“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总体而言,荀子乃试图借由差等分配的主张建立一个“群居和一”的社会,用荀子自己的话来说即是“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

然后使谷禄多少厚薄之称,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

……故或禄天下而不自以为多,或监门御旅,抱关击柝,而不自以为寡”(《荣辱》)。

此处,“分”的首要含义是确定人的名分等级,再依据不同的名分等级分配不同的物品或酬报;“谷禄”泛指各种待分配的利益;“不为多”、“不为寡”指的是合宜、适当;“多少厚薄之称”指的是度量标准的适宜、相称,尤指一个人所得酬报的多寡与其业绩或成就之间的相称。

荀子特别强调天子享受天下的供奉而不认为自己所得的太多,而监门(监守门户的人)、御旅(迎接旅客的人)、抱关(守卫关卡的人)、击柝(巡逻打更的人)等人所得可能微薄但他们也不认为自己所得的太少,此中虽有“多”、“寡”之别,但他们都不以为不合理。

所谓“各得其宜”、“群居和一”的社会就是在分配所得上表现出合宜、公道、相称的社会。

显然,分配公正(“称”)之所以成为荀子关注的核心,是由于此问题与他所构筑的社会理想具有密切关系。

浅谈诸子百家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孟子与荀子思想的异同

浅谈诸子百家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孟子与荀子思想的异同

浅谈诸子百家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孟子与荀子思想的异同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

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

同时,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或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很快赶了上来。

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

这一历史时期被称为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领主制向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参加争鸣的各派,史称“诸子百家”.其中主要的有儒、道、墨、法、名、阴阳、兵、纵横、农、杂等家。

在思想领域影响最大的是前四家.那么,诸子百家兴起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呢。

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我认为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

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二.由于技术的发展,铁制工具的出现使得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社会资源也有很大的发展。

解放了很多的劳动力,为学术的研究和兴起提供了更多的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

三.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

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促使当时的有识之士进一步的思考人生,思考社会,并提出自己的学术理论.四.平王东迁之后,周室式微。

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以前集合在周室的学者乐人散落在各地。

这些学者把自己的学问和学术向四方传播。

论《劝学篇》中荀子的学习思想及启示

论《劝学篇》中荀子的学习思想及启示

论《劝学篇》中荀子的学习思想及启示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西汉时因避讳汉宣帝刘询之名,改“荀”为“孙”(“荀”与“孙”古音相同),故又称孙卿。

荀子从小就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精通《诗》《礼》《易》《春秋》,其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论,被称为“后圣”。

荀子提出性恶论,重视学习对人的影响,并强调学以致用,其思想集中在《荀子》一书。

《荀子》共三十二篇,最著名的当属《劝学》篇。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荀子游学于齐国,到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荀子到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稷下学宫”去求学。

稷下学宫是齐国一座古老的学校,田氏代齐的第三个君王齐桓公设立,在齐威王、齐宣王时达到鼎盛,历时长达130多年时间。

后来齐国为了招揽各国学者前来齐国讲学,在稷门旁开辟了大道,并给来稷下的学者以“列大夫”的头衔,让他们就国家治乱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供国君参考。

在齐宣王和湣王之世时,先秦各大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如法家的慎到(赵人)、道家的环渊(楚人)、阴阳家的邹衍(齐人),都到过稷下。

儒家的孟子(邹人)还见过齐宣王,向其宣传过他的“王道”。

不同派别的思想家在稷下学宫各抒己见,相互辩论,以宣扬自己的主张。

荀子劝学论的思想光辉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逐渐形成了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

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鼓励人们通过学习改变不良的思想和行为。

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思想繁荣的时期,也是伦理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等多个学科的萌芽期。

在这个时期,诸子百家各显神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哲学思想体系。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思想,它的代表人物为孔子、孟子、荀子等。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仁”,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孟子提出“天下之至公,无他,惟仁;天下之至微,无他,惟达己”的观点,意味着只有追求“仁”才能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伦理和政治伦理的关系,主张“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强调“礼”、“义”、“廉”、“恭”等道德准则,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理念,即领导者应该以德行和品德来影响和塑造整个社会。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又称老子道家,它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

道家思想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事物自有其内在规律,强调“无为而治”,主张“放弃功名利禄,返璞归真”,通过回归自然认识自己和世界。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即让事物自然而然地发展,不要过分地干涉,这与儒家思想的追求积极作为不同。

道家思想还提倡虚无缥缈、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强调“自得其乐”、“无为而无不治”的处世哲学,认为人应该像自然一样简单自然、坦然自处。

3.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兼爱”哲学,它的代表人物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节用”等理念。

墨子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关注和关爱,主张各国之间和平相处,反对战争和军备竞赛。

墨子提出“天下为公”的观点,主张建立一个“兼爱社会”,让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关爱。

他还主张“非攻”,认为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才能使用武力,反对不必要的战争和军备竞赛。

另外,墨子提出“节用”理念,倡导勤俭节约,并提出“不拒流浪之民”的观点,强调人在困难时互相救助。

4. 名家思想名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思想,它的代表人物是荀子、韩非等。

名家思想主要是一种政治哲学思想,它主张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建立强有力的政治力量,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案(含答案)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案(含答案)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孟子、荀子与儒家1.孟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2)思想主张①政治思想: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学说。

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伦理思想: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3)影响: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做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温馨提示]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但不是简单地继承,而是提出了“仁政”思想,将孔子“仁”的学说扩展到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施政思想。

2.荀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位重要代表。

(2)思想主张①哲学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

②伦理思想:主张“性恶论”。

③政治思想:基本上继承了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

同时他对法家的思想也有所吸收,主张礼法并施。

(3)思想特点及影响:荀子的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墨子与墨家1.历史地位:墨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主张(1)主张“兼爱”“非攻”,而“兼爱”是不分等级贵贱的。

“非攻”是主张各国和平共处,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2)提倡“尚力”,主张“节用”“节葬”,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

3.影响: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但战国之后就不受人们重视了。

[易错警示] 孔子的“仁”和墨子的“仁”不同:孔子所说的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墨子的仁是指没有等级差别的爱。

三、庄子与道家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荀子的教育思想

荀子的教育思想

荀子的教育思想荀况,亦称孙卿,战国后期赵国人。

生卒年月不详,他是战国末期与孟子齐名的一住儒家大师,世称荀子。

荀子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因素,是先秦时期最杰出的新兴地主阶级思想家和教育家。

教学思想1、学思行结合他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精通则知之明,"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认为思是学与行之间的关键,学不思者则不明。

因此,他认为理想的"大儒"不止是博学多能,而最重要的是有超常的理性判断能力,"知类"和"通道"。

"道者,治之经理也”。

"礼者,人道之极也"。

"知道"的实质涵义就是"知礼",思考就是要以礼作为准绳来判断知识的曲直是非,反对不求本义和纲领的杂乱识记。

"解蔽”,就是在学习时防止认识与理解上的片面性。

有些学说观点虽然"持之有故,言之有理,但往往"蔽于一曲(部分),而暗于大理",因此要加以分析和审缜地批判之后去伪存真。

"解蔽"就是要从片面性的局限中解脱出来,转到全面地看问题。

而全面看问题的方法,就是"兼陈中衡",把各种不同流派的学术观点,事物矛盾的所有方面都陈列开来,加以比较权衡,然后作出评论或判断,权衡的准则是"道"。

荀子认为探求真理应当善于批判和比较不同学说中的不同观点,"兼权之,熟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去舍"。

2、"积"与 "锲而不舍"教学一定要遵循一定的计划与步骤,循序渐进。

因为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人的道德情操也是不断培养与提高的过程。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试论荀子礼治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试论荀子礼治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试论荀子礼治思想及其现代启示荀子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位伟大思想家,他在《荀子》这部经典著作中展示了自己独特的哲学观点。

荀子强调礼治思想,认为通过恰当地实施礼仪,可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文明的进步。

他的礼治思想不仅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具有现代启示。

本文将从荀子礼治思想的基本观点、历史意义、现代意义等方面进行探究,并且给出5个例子,以验证其现代启示。

一、荀子礼治思想的基本观点1、礼仪的作用荀子认为,礼仪可以促进人的自我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不同的社会地位和不同职业所需要遵守的礼仪不同,但所有的礼仪都是以一种方式塑造人性和社会。

2、权威的重要性荀子强调权威对于人性的塑造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权威是建立在道德准则之上的,可以使人们成为忠诚和合作的成员。

荀子还提出了“名教”的概念,即通过颁布名目或仪式来塑造人性。

3、道德观念的建立荀子认为,道德教育是个人生活和社会秩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荀子看来,道德准则应该是普适的,适用于任何情况。

这样才能建立强大的社会道德和规范。

二、荀子礼治思想的历史意义荀子的礼治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荀子的时代,正是中国战国时期的末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艰苦。

荀子的礼治思想为战国时期的秩序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社会危机。

此外,荀子的礼治思想也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家,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等。

荀子认为,社会需要适当的规范和制度,而孔子也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基本道德准则,强调建立道德规范。

三、荀子礼治思想的现代启示1、强调教育和培养道德才能荀子强调道德教育对于个人生活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同样也适用于现代社会。

从儿童时期开始,应该以道德准则为指导,从事多种形式的道德教育,培养道德才能。

2、推行制度规范荀子的礼治思想强调社会需要适当的规范和制度,这与现代社会的制度建设密切相关。

通过制定规范和制度,可以建立健康的社会秩序和稳定。

3、培养充满责任感的领导人荀子的礼治思想认为领导人要充满道德和责任感,这也适用于现代社会。

康有为“性有善有不善”思想探究

康有为“性有善有不善”思想探究

2020第07期·总第561期康有为(1858-1927)作为维新运动的领袖,更多的是作为政治思想家出现在人们视野中,这与当时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相关。

其所有政治思想都以学术为本源和基础,“吾注有《礼运》《中庸》‘四书’《春秋》及《礼记》选,可以宣讲,发明升平、太平、大同之义”。

〔1〕而康有为的学术思想中,又以人性思想最为根本。

梁启超曾谓其师康有为之论理,“以‘仁’字为唯一之宗旨”。

〔2〕“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下》),“仁”的义理阐发必定以人性理论探究为基础,可见人性思想在康有为总体学术思想中的地位与价值。

但康有为的人性学说十分庞杂,前后也经历了多种演变与发展,《孟子微》作为康有为流亡海外时集中完成的著作,可以更清晰、全面地呈现康有为对孟子的认知与理解。

因而本文以《孟子微》为研究中心,以康有为关于“性有善有不善”的思想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这一思想,明确康有为将人性论与政治学说相结合的部分问题。

一、康有为“性有善有不善”思想概述“性有善有不善”的表述出现于《孟子·告子上》:“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

’”性本然就有善与不善的区分,尧为君,象为臣,但至善之尧也不能使象为善;瞽叟为父,也不能化舜为恶;纣为君,又与微子、比干有兄弟之亲,也不能使二子为不仁之人,故“善恶不可化移,是亦各有性也”,〔3〕这种理论强调绝对的善与恶。

[作者简介]吕箐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2018级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摘要:本文分析了康有为“性有善有不善”的人性论思想,得出康有为“人性层级理论”与其“人人皆平等”的政治理论间的矛盾;他独具特色地将人性论与其“三世进化说”相联系,可以视之为其缓和矛盾的努力,但亦存在诸多问题。

康之“命论”可较圆融地回答上述问题,但这与其“自由平等”的政治初衷亦存在张力。

可知,康有为的政治学说建立在其人性论上,其人性思想则为其政治理论服务,这种“以外注内”的理论构建方式尽管有其现实意义,但也不免存在些许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政治哲学思想微探
摘要:荀子继承了儒家学说,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思想体系。

荀子以其人性理论为基础,以此来阐释他的教育思想、法律思想以及伦理思想等等,而这些思想最后又统都归其政治学说,都是其政治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键词:荀子人性论教育思想法律思想伦理思想政治思想
一、人性理论
荀子提出了与孟子的性善论截然不同的性恶论。

荀子所说的“性”仅指人作为生物有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指人天赋的维持自身生命存在的生理本能和欲望,它具有先天性、自然性和受动性的特征。

正如他所说:“性者,天之就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也。

”因此,荀子说“性”的本质是恶。

然而,与性相对的伪,即“人为”,人的社会化活动及其结果。

如“礼义辞让”、“文理隆盛”等。

这些内容是圣人创造出来的,不能从人的本性中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只有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掌握。

总之,伪是人的与道德相关的思想、行动及其结果,具有后天性、社会性和能动性特征,属于人的理性层面。

因此说,“伪”具有善的本质和属性。

“性”与“伪”的区分是荀子人性理论的基础和前提。

荀子认为,人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内在感性生命冲动的支配,当然,人同时也具有抑制感性,使之符合道德礼义的理性意志。

他的善恶之分也表明,人的感性欲求和理性意志截然相反,两者相互冲突,甚至是背道而驰。

那么依照人的本性行事也就不会更不需要有礼义辞
让。

所以说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不是人的天性的自然流露,而是天性受到制约和改造后的产物。

对此,荀子认为所有的道德礼义,都是人为创造的,或者说都是圣人通过后天的努力创造的,而不是出自人的本性的,更不是自然产生的,人的天性中虽然没有礼义辞让的内容,但人却先天就具有认识和实践仁义道德和法律规范的能力。

在荀子的人性论中,向善的实现,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人的认识仁义道德和法律规范的素质,也不会是实践仁义道德、法律规范的能力,而是荀子所说的“注错习俗”,即人所处的生存环境和由环境培养起来的习惯。

二、荀子政治哲学
荀子主张礼法并用。

把礼和法都看成是治国的起点、基础,两者具有互补的作用,在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方面是缺一不可的,礼法相互配合就能使天下大治。

荀子认为,在治理国家过程中,人与法相比,人更重要,有能使国家安定的人,却没有使国家一定能够安定的法。

更值得一提的是荀子的“信赏必罚”的执法原则。

他很重视法律的作用,主张利用刑法的惩戒和威慑力量来制止和预防犯罪。

荀子虽然提倡法律,但他不是说动不动就用刑使法,他提倡先教后刑和量罪施刑。

荀子对为政的具体措施也有清楚的论述。

其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君道。

即君的榜样作用和作为君主应该做的大事。

若民众不亲不爱,那么就不能为己用、为己死;不能为己用、为己死的后果就是兵弱,而兵弱的结局就是城墙不牢固,最终就会导致敌人
来犯,从而国家就会灭亡。

第二,用贤。

我们都知道荀子是特别重视贤能的。

他论证道:“吴有伍于胥而不能用,国至于亡,倍道失贤也。

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

”“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

”除此之外,《成相》篇中也多处引证历史事实,以证明用贤则国昌,否则则国亡。

其三,赏罚。

对于赏罚的态度,荀子明确的提出说“赏不行,则贤者不可得而进也;罚不行,则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则能不能不可得官也。

”如果这样,那么就不可能将有才能的人和无才能的人合理的分配到适当的岗位上。

“若是则万物失宜,事变失应,上失天时,下失地利,中失人和,天下熬然,若烧若焦。

”因此,恰当的做法应该是:“渐庆赏,严刑罚以戒其心,使天下生民之属皆知己之所愿欲之举在是于也,故其赏行,皆知己之所畏恐之举在是于也,放其罚威。

”当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荀子虽然强调罚,正如上文所说,荀子同时也重视教育,他主张赏罚之前要先对其进行教育。

确切的说,荀子所强调得是“明德慎法”。

最后是富国裕民。

对此,荀子强调强国必先富民。

民众不富裕,那说一千道一万都是徒劳,而一旦民众富裕了,那他们就更有条件去从事农业生产,也更有心思去管理田地,也才能管理得好,从而使财富增多。

此时君主再按照规定征收田赋,同时教导农民节约消费,如此一来,那么生产品就会像丘山一样多。

这样,君主才能高枕无忧。

而怎样才能是民众富裕呢?在当时的那个特殊历史时期,
荀子的“物畜而制之”和“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无疑是最进步的。

三、结语
综上观之,我们不难看出荀子思想的内在逻辑的严密性和整体性,以及他最终的目的性。

荀子说人性恶,无非也就是为其教育思想、法律思想和伦理思想等提供理论基础。

正因为人性是恶的,若是顺其自由发展,那必将导致社会的混乱,这不利于人的发展,所以要讲道德、讲礼义。

而这些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圣人所制定出来的,是需要传授的,需要教育的。

也由于人性是恶的,所以圣人也意识到了光靠道德还不足以使人向善,使社会健康发展,因此圣人还制订了法律以强制规范人的行为以使其向善。

而等等这些最终有无非是为了构建一个和谐稳定、国富民强和天下一统的理想社会。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 王先谦撰.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杨伯峻译.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杨伯峻译.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