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
【摘要】林黛玉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主人公,敏感多疑的她爱使小性儿,有的小心眼,时常哭泣使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是“梨花一枝春带雨”般的“泪美人”;但是诗才横溢才是她的闪光点,幽默活泼,为人坦诚却构成她亮丽的一面;面对爱情,她始终痴心一片,用微弱的力量去对抗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是典型的封建知识女性形象。
关键词:林黛玉、泪美人、尖酸刻薄、活泼、叛逆
一、敏感多疑“泪美人”,尖酸刻薄小心眼,是她最突出的性格特点
历来,许多读者“贬黛拥钗”,说明黛玉这个封建时代的少女存在着明显的性格缺陷,那就是:经常无理取闹,动不动就哭哭啼啼,说话尖酸刻薄。
的确,黛玉是有这些缺点。
多疑使她哭泣。
黛玉刚进贾府,宝玉问她是否有玉,他却说:“哥哥这玉是稀罕物,哪能人人都有。
”气得宝玉不想要这劳什子,取下玉就往地上摔,惹得众人忙劝慰,最后亏得贾母骗他“你妹妹原来也有玉”,这才劝住了。
而黛玉认为是自己闯的祸,晚上一人在碧纱橱暗暗落泪,幸好袭人劝慰,讲明宝玉的性情,才把她劝住。
受到冷落,黛玉也泪流不止。
《红楼梦》二十六回:晚上黛玉来看宝玉,晴雯心中有气,也没听出是黛玉叫门,索性说:“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进人来呢!”黛玉听了,心中委屈,悲悲切切呜咽起来。
至次日,是一年一度的芒种节,众人都去玩耍了,黛玉却躲起来葬花,作《葬花词》。
她一边低吟,一边哽咽,连宝玉听着也早已痴迷倒了。
每次和宝玉吵架,黛玉总是以泪水作武器,害得宝玉不得不“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软言来劝慰”。
书中多次写到宝黛争吵:一次是因为张道士要与宝玉说亲,宝玉对这事也很反感,正气头上。
而黛玉却打翻了醋坛子,乱生气,还讥讽他,宝玉忙辩解,黛玉不听,哭闹起来,导致黛玉刚吃的药又全吐出来了。
每当触景生情,黛玉就梨花带雨。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中:“李纨宝钗和婶母姐妹叙离别之情时,黛玉见了,先是欢喜,后想起众人皆有亲眷,独自己孤单无倚,不免又去垂泪”;三十五回中:“贾母搭着凤姐的手,后头邢夫人、王夫人,跟着周姨娘并丫头媳妇等人,都进院去了。
黛玉看了,不觉点头,想起有父母的好处来,早又泪珠满面。
”黛玉总用别人的乐景衬自己的哀情,就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那句话:“快乐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让人看了也心酸呀!
黛玉还是个尖酸刻薄的小气女。
要是有谁稍微让她看不顺眼,他就使出刀子还尖的语言回敬他。
《红楼梦》第八回:“宝玉到薛姨妈处多喝了几杯酒,李嬷嬷作为宝玉的奶母,少不得要劝上几句,谁知在一旁的黛玉却忙说道:“别扫大家的兴!舅舅若叫,只说姨妈这里留住你。
这个妈妈,他又该拿我们来醒脾了!”当李嬷嬷叫黛玉别助着他,也帮忙劝劝宝玉时,黛玉却冷笑道:‘我为什么助着他?我也犯不着劝他。
你这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又给他酒吃,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了一口,想也不妨事。
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吃,也未可知。
’李妈妈听了,又是急,又是笑,说道:‘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周瑞家的送宫花给各位姑娘,迎春、探春等都忙停下手中活计,欠身道谢,而黛玉在看到周瑞家的送花来,也只瞟了一眼周瑞家的手中的花,话里有话地问了句:"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呢?"当听说这是送剩的最
后两朵时,顿时翻了脸,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不给我"。
对待宝玉,林黛玉也是很刻薄的。
每次哭闹不说,还在宝玉没有一点错时把气撒到他身上。
有一回,湘云心直口快地拿他与戏子比较,这还了得,黛玉立马脸色大变,赌气回房了。
宝玉知道她这次气得不轻,想去安慰她,谁知被她骂个狗血淋头,此时的宝玉更是万分委屈,踱步回怡红院“参禅”去了。
这里就是黛玉的错了,人家好心安慰你,你还不待见。
但是,不管怎么说,林黛玉的尖酸刻薄仅仅表现在语言上,读者不会联想到她是个歹毒的妇人。
二、美丽聪慧,诗化了的才女。
黛玉虽说是个敏感多疑,说话尖酸刻薄,还经常哭闹的封建少女,但她也有自己独特的优点,是个美丽聪慧诗化了的才女,美丽又有学问也赢得了不少读者的青睐。
纵观《红楼梦》,直接描写林黛玉外貌的笔墨不多,只有少少的几处评价,第三回"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中:黛玉"年貌虽小,却举止不俗,身体面庞虽弱不胜衣,却有一段风流态度";还有就是宝玉对黛玉的初次印象:“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生态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娴静似姣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可以看出黛玉的美并不具体,而是是朦胧的。
她的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身世凄美,久病弱美,诗才韵美。
身世凄美。
在《红楼梦》第二回:黛玉原为“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十分娇娜可爱。
”“受天地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得换人形,仅仅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
”这里说黛玉是仙草化成的仙女,让人容易联想到仙女美得清雅脱俗,那么投胎成人,也应是美得不凡。
这里借仙草的的美好来写黛玉超尘脱俗之美。
久病弱美。
黛玉从娘胎里带来的一身病,天天“药当饭吃”,使他身体羸弱,“行动如弱柳扶风”,“病如西子胜三分”,活脱脱一副“捧心西子病态美”。
诗才韵美。
最能突出黛玉美的是她的诗才焕发出的诗人气质,让才华与外貌相得益彰,成为秀外慧中的才女。
她作的诗,有自己的特点,不落俗套,给人耳目一新:《葬花词》中:“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如泣如诉,血泪斑斑,淋漓尽致的抒发了自己寄人篱下的愁苦与孤独,连宝玉听了也痴迷倒了。
而《秋窗风雨夕》则以描写一系列具体的景物,来强烈地抒发出她孤独、寂寞、忧愁的思想感情。
与人比赛作诗,黛玉同样脱颖而出。
《红楼梦》三十七回:众姐妹成立海棠诗社,要限韵作《咏白海棠》,宝玉,探春等人在苦思冥想时,黛玉不以为意,她在“或弄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鬟们嘲笑。
”等到香烧得只剩下一寸时,加上众人的催促,黛玉“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
”李纨还夸此诗风流别致呢!《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中,林黛玉作了三首菊花诗,《咏菊》得了第一名,《问菊》得了第二名,《菊梦》得了第三名,李纨连赞黛玉的诗“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了!”只得推潇湘妃子为魁了。
诗才出众,为黛玉的美增添了几分诗意。
黛玉作诗了得,得益于她博览群书,学识渊博。
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还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还精通音律,善抚琴。
三、幽默活泼,待人坦诚,增添了几分可爱
美丽而才华横溢的黛玉,有别于历代知识小姐。
她不像养在深闺中的木头美人,足不出户,扭扭捏捏。
黛玉是聪明活泼有朝气,幽默风趣的少女,从她的语言中,读者就可以感受得到。
《红楼梦》二十五回,黛玉去看宝玉,见众人都在
这,因笑道:“今日齐全,谁下帖子请的?”再有二十一回,宝玉心情不好,偏晴雯却不小心将扇子骨跌折了,二人哭闹得不可开交。
这时,黛玉进来,不知原委,笑道:“大节下,怎么好好儿的哭起来了?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引得宝玉袭人扑哧一笑;此外,薛宝钗被哥哥说的不好听的话气哭了,黛玉以为她是因为宝玉的伤在伤心,便在后面笑道:“姐姐也自己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泪来,也医不好棒疮!”黛玉的语言活泼、幽默、俏皮,是个可爱的封建知识少女,使他的尖酸刻薄更可爱。
对人坦诚是她最可爱之处。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黛玉与宝钗是面和心不和,后来宝钗真心对她,她同样用真心报答。
一次宝钗听到黛玉用“良辰美景奈何天”这句艳词来行酒令时,她就把黛玉拉去没人的地方教导黛玉,一向孤傲的黛玉此时颇受感动,承认自己的错误。
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宝钗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和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其责:"你素日待人,固然是好的,然我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
从前日你说杂书不好,又努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
此后,她对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
这又是何等的宽厚和坦白!对于服侍她的丫鬟紫鹃,她也是听从她的意见,紫鹃说她错了,她默默承认。
香菱是宝钗的丫环,向黛玉请教学诗,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学作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
"真是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还耐心地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点,教香菱品诗,说明她摒弃了"上智下愚,富贵贫贱"的俗见。
她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篇目令其阅读,批改香菱的新作,堪称是"诲人不倦"。
四、叛逆结爱情,勇于反抗封建势力
黛玉志同道合,从不说“混账话”劝他走仕途经济,而且还与宝玉一同看当时被称为禁书的《西厢记》,《牡丹亭》,叛逆性格与宝玉不相上下。
宝玉被贾政打得只剩下半条命时,众人来看望,但是没有黛玉般真心实意,黛玉去看望时没有带疗伤药,只带了一双哭得肿得跟桃子似的眼睛去,宝玉颇受感动,劝慰她说:“不疼了,说疼是骗他们的。
因为黛玉深爱着宝玉,每每听到“金玉良缘”是就怕动摇自己与宝玉的感情,就跟宝玉吵闹不休,她用自己的方式试探宝玉,捍卫爱情。
《红楼梦》诗词评注:《葬花词》概括了林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蓄之既久,爆发必烈。
是黛玉和贾府封建正统势力相互斗争、激烈冲突的产物。
在此,黛玉的反叛可见一斑。
有因才有果,黛玉复杂性格中的缺陷也是可以探究的,下面是以心理学的角度来探究的。
黛玉取闹无常是因为她的自卑,而且是敏感型自卑。
一是家世变迁,不得不寄人篱下。
黛玉也是大家闺秀,父亲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后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母之女,贾政之妹。
黛玉是独女,深得父母宠爱,小小年纪就让她读书识字。
可惜好景不长,贾敏在黛玉年幼时去世,贾母念其孤苦,接来抚养,没过多久,林如海也病故,黛玉就在贾府长住了,从此“寄人篱下”寄居贾府初期,黛玉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可见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这是她自卑的原因。
为了补偿心中的自卑感,她不断地寻求宝玉的关注和体贴,还生怕宝玉忽视和轻视,想把宝玉拴在身边,所以上演一出出闹剧,来证实自己的价值。
黛玉取闹无常,还因为没有安全感。
父离世,黛玉的吃穿用度都由贾府来提供;而她与宝玉的爱情之中情敌丛生,婚姻没人做主。
贾母是自己的亲外祖母,
对自己的生日不闻不问,却热热闹闹的替宝钗张罗,使她更感觉无依无靠。
而宝玉是她唯一的精神寄托,所以她想从宝玉那里获取安全感,因而经常取闹无常。
每个人物形象都有其富含的意义,曹雪芹生于清朝末期封建时代,少年时曾经经历过一段锦衣玉食的富贵生活,也目睹了这个大家由盛转衰家庭的命运,曹家被抄后,富贵生活如黄粱梦一场。
为了揭露封建家族的腐朽,体现民主意识,写下了鸿篇巨制《红楼梦》。
曹雪芹把黛玉写进《红楼梦》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红楼梦》诗词评注称:曹雪芹写背弃正统儒家思想的封建阶级叛逆者的悲剧命运,从而闪现出初步民主主义思想萌芽的色彩。
这说明林黛玉作为金陵十二钗之首,曹雪芹在她身上寄托的民主意识是很浓郁的,借她的反叛来表达他渴望挣脱封建束缚,走向民主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