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名词活用

合集下载

从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

从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

从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作者:唐惠忠来源:《新高考·新世纪智能·语文备考》2019年第03期一、成语中的名词活用1.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比如:①不经之谈:经,常理,在这个成语中是“合常理”的意思(以下只指出活用后的意思);②不期而遇:期,約定;③密云不雨:雨,下雨。

以上都是加了副词“不”而使原来的名词用作动词。

又如:①衣锦还乡:衣,穿;②经天纬地:经、纬,规划。

以上都是带有宾语,名词用作动词。

2.名词用作使动(意动)的。

用作使动的人如:①汗马功劳:汗,使……出汗;②损人利己:利,使……得利。

用作意动的,如:①自相鱼肉:鱼肉,以……为鱼肉;②幕天席地:幕、席,以……为幕、以……为席。

二、成语中的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比如:①见贤思齐:齐,与……相等;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赤、黑,变赤、变黑。

2.形容词用作名词。

比如:假公济私:公、私,公家的名义、私人的利益。

3.形容词用作使动(意动)。

用作使动的如:①光宗耀祖:耀,使……荣耀;②自圆其说:圆,使……圆满;③怡情悦陛:怡、悦,使……怡、使……悦。

用作意动的如:人贵有恒:贵,以……为贵。

三、成语中的动词活用1.动词的使动用法。

比如:①推陈出新:出,使……出现;②降龙伏虎:降、伏,使……降、使……伏;③破釜沉舟:破、沉,“使……打破、使……沉没。

2.动词活用为名词。

比如:患得患失:得、失,得到的利益、失去的利益。

四、成语中的名词作状语1.表示行为、动作的状态的。

比如:狼吞虎咽:狼、虎,作吞、咽的状语,像狼一样地、像虎一样地。

2.表示行为、动作的处所的。

比如:①道听途说:道、途,作听、说的状语,在道上、在途中;②风餐露宿:风、露,作餐、宿的状语,在风里、在露天下。

3.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的。

比如:①上蹿下跳:上、下,作窜、跳的状语,向上、向下;②南征北战:南、北,作征、战的状语,向南方、向北方。

4.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式的。

比如:①条分缕析:条、缕,作分、析的状语,一条条地、一缕缕地;②字斟句酌:字、句,作斟、酌的状语,一字字地、一句句地。

名词活用动词的五种情况

名词活用动词的五种情况

名词活用动词的五种情况
1、副词+名词。

名词不受副词修饰,所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晋灵公不君,君活用为动词,意为行君道。

(《左传·晋灵公不君》)成语例:不毛之地,不翼而飞,不胫而走,先礼后兵,未雨绸缪,莫名其妙。

2、能愿动词+名词。

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

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能为能愿动词,后跟的水字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游泳。

(《荀子·劝学》)
成语例:能文能武。

3、所+名词。

所字后一定要跟动词,所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活用为动词,意为用渔网捕,捕捞。

(史记·陈涉世家》)
4、名词+者。

者字前不能是名词,所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者有在着乎?侯活用为动词,意为称侯。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5、名词+介宾结构。

介宾结构一般作补语修饰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馆于虞。

于虞为介宾结构,修饰馆,馆活用为动词,意为投馆,住宾馆。

(《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成语中的十种活用情况

成语中的十种活用情况

成语中的十种活用情况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别的词类。

汉语成语,源远流长。

因其结构具有稳固性和定型性,因而现在一部分成语仍保留着古代汉语的痕迹,体现出“词类活用”这种古代语法现象。

具体地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十种活用情况。

一、名词作状语在汉语成语里,有些名词(包括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直接用在动词前作状语,对动词起修饰限制的作用。

如“风流云散”中的“风”、“云”就分别作“流”、“散”的状语,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像风一样飘流,像云一样消散”。

又如“狼吞虎咽”、“草得露宿”、“左顾右盼”、“大江东去”、“世风日下”等成语中的加点名词,也都属于这种活用情况。

二、名词用如一般动词在某些成语中,也即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名词或名词短语失去了它本身的语法特点而具有一般动词的语法特点。

如“不毛之地”中的“毛”,就是“长毛”、“长树木、庄稼”。

另外,像“未雨绸缪”、“观望不前”、“大言不渐”、“纨绔子弟”、“轻车熟路”中的“雨”、“前”、“大言”、“纨绔”、“轻车”和“熟路”等词,都是用如动词。

三、动词作状语在汉语成语中,有些动词或动词短语可以单独用在另一动词前面作状语,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如“哀梨蒸食”中的“蒸”,就直接用在动词“食”的前面作状语,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把有名的哀家梨蒸着吃”。

又如“坐以待毙”、“伫候佳音”、“抱头鼠窜”、“侧目而视”、“揭竿而起”等成语中的加点动词,也都用在动词的前面作其状语。

四、动词用如名词在成语中,有些动词失去其自身的语法特点,具有名词的语法特点。

它不再表示某一动作行为的发生,而是表示这一动作行为本身的存在,或者表示与这一动词有关的人或事。

如“道不拾遗”中的“遗”,已不再表示“丢失”这个动作行为的发生,而表示与其有关的物品,“丢失的东西”。

又如“见多识广”、“围城打援”、“救死扶伤”、“混淆视听”、“网漏吞舟”中的加点动词,也都是用如名词。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在中文语言中,成语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常常用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思或者信息。

成语作为语言构件,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或者日常交流中。

它们经过长时间的生活和文化的沉淀,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成语由于具有一定的固定形式,常常可以发生一些词类活用现象。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成语的这种词类活用现象,以及这种现象所反映的中文语言特点。

一、成语中的名词活用许多成语中的词语原本是名词,但在成语中被用作动词,这种现象称为名词活用。

例如,“画蛇添足”中的“蛇”原是名词,表示一种爬行动物,但在成语中,它被动词“画”的宾语,表示一个负面的意义——在完美的事物上额外添加不需要的元素,导致它变得更不完美。

“井底之蛙”中的“蛙”也是一个名词,表示一种两栖动物。

但在成语中,它被用作主语,表示一种狭窄的心态。

这种词类转换反映了中文语言的词汇经济性和表达能力的灵活性。

二、成语中的动词活用除了名词活用外,成语中还存在动词的活用形式。

例如,“隔岸观火”中的“观火”原本是一个动词,表示观看火灾,但在成语中,它被用作名词,表示站在一边看别人的事情发生,自己没有干预或提供帮助。

“画龙点睛”中的“点睛”也是一个动词,在本意上表示为一幅画作点上最后一个点;但在成语中,它表示在已经很好的文章或事物上再加上一点点的精华,从而让它更完美。

这种动词活用的变化也反映了中文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三、成语中的形容词活用相比于动词和名词的活用,在成语中形容词的活用形式并不常见。

但是,一些成语中也会有形容词的转化。

例如,“满腹经纶”中的“经纶”本是一个形容词,表示有经纬知识的人;但在成语中,“经纶”变成了名词,表示知识的储备和丰富。

“滥竽充数”中的“充数”是一个名词,但在成语中,它被变成了形容词,结合滥用“竽”,表示用一些无用或者不太合适的人或物来填补人员名单或者场景,以便让其看起来完整。

这种形容词活用的变化反映了中文语言的修辞和比喻能力。

名词加代词词类活用的成语

名词加代词词类活用的成语

名词加代词词类活用的成语名词活用(一)名词活用为动词1、名词活用为普通动词(1)名词+名词(名词性短语):如果前一个名词不是起修饰限定作用,那么可以断定有名词活用为动词。

主谓成语卷:车水马龙(如流水一样流动,如游龙一样游动)、心猿意马(如猿猴跳跃,如快马奔腾)(2)名词+代词(宾语)动宾例如: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黄州快哉亭记》)(3)副词+名词副词(状语)+谓语动词成语卷:不毛之地(长草木)先礼后兵(讲礼貌,用兵)(4)能愿动词名词可能,e,i当宜(5)成语卷:能文能武。

(6)例如: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劝学》)(7)(5)名词+补语谓语+补语成语卷:无。

(8)例如:沛公军霸上(《鸿门宴》)上于盆养之(《促织》)(9)(6)所+名词(10)成语卷;无。

(11)例如:所友者以百数。

(《廉颇蔺相如列传》)(12)(7)“而”前后的名词:保持词性一致。

(13)成语卷:不胫而走(长腿)、不翼而飞(长翅膀)华而不实(同“花”,开花,结果实)(14)(二)名词活用为状语状语+谓语(动词)(15)1、表比喻:像……一样成语卷:烟消云散(像烟一样,像云一样),土崩瓦解(像土一样,像瓦一样),蚕食鲸吞(像蚕吃桑叶一样,像鲸吞吃小鱼一样)(16)2、表状态:Jinchuto成语卷:无。

(17)例如:道芷阳间行(《鸿门宴》)(18)3、表态度:像对待……一样成语卷:无。

(19)例如:吾得兄事之(《鸿门宴》)(20)表处所:在……(21)成语卷:道听途说(在路途上),风餐露宿(在风中,在露天),金榜题名(在金榜上)。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

古代汉语名词用作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这在成语中同样保留,如:能文能武、门可罗雀、人皆可夫2.名词用作状语这里所讨论的用作状语的名词,是指普通名词来说的,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有的表示比喻,有的表示对人的态度,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1)表示比喻这是拿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的行动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例如:虎居龙潭、狼吞虎咽、烟消云散、风驰电掣、狼心狗肺、龙争虎斗、花容月貌、土崩瓦解等等此类成语中的名词可翻译为“像……一样”。

(2)表示处所或工具,如:东张西望、道听途说、风餐露宿、南征北战、拳打脚踢3.名词的使动用法上面我们已经叙述过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情况,名词偶然也用如使动,如:深根固蒂,“深”和“固”均用作使动。

4.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如意动,意思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

如:鱼肉百姓、草菅人命、幕天席地(二)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施行这个动作。

在古汉语中,这种情况很多,成语中也较多,如:飞沙走石、惊天动地、打草惊蛇、破釜沉舟、沉鱼落雁、兴风作浪(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使动,即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如:富国强兵、厚古薄今、精兵简政2.形容词用作意动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如:自高自大、重男轻女、不远万里、目空一切、兵贵神速、安贫乐道、重理轻文。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基础试题2012-02-11 13035d56b7b40102dugo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的使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报仇雪耻(“使……昭雪”),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汗牛充栋(“使……出汗)等。

②名词的意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成(当成)什么的意思。

如草菅人命(把……看作野草)。

③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如不胫而走(长腿),华而不实(结果实),先礼后兵(讲礼貌、用兵),心猿意马(心如猿猴跳跃、意如快马奔驰)等。

④名词活用作状语。

日理万机(每天),朝闻夕改(在早晨,在晚上),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响声一样),虎口余生(从虎口里)等。

2、动词的活用。

①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救死扶伤(死的人,伤的人),量入为出(收入的东西,支出的东西),道不拾遗(遗失的物品)等。

②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劳民伤财(使……劳,使……伤),沉鱼落雁(使……沉,使……落),众口铄金(使……熔化)等。

3、形容词的活用。

①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就是形容词代替了具有自己特性的名词,如抱残守缺(残缺的局势),避重就轻(重的方面,轻的方面),披坚执锐(坚固的盾,锐利的矛)等。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正本清源(使……正,使……清),光宗耀祖(使……光耀),独善其身(使……善)等。

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如不耻下问(以……为耻),厚古薄今(认为……对的,认为……不对),不远千里(以……为远)等。

④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如集思广益(增广、扩大),敬而远之(远离),穷兵黩武(竭尽),恃才傲物(傲视)等。

4、数词的活用。

①数词作名词。

如杀一儆百(一个人,许多人),举一反三(一点,很多),万无一失(很多,一点)等。

②数词作动词。

如身价百倍(抬高百倍),万众一心(结成一心),一日千里(奔驰千里路)等。

③数词作副词。

如一无长物、一无可取、一无是处、一无所有,“一”均作“全、都”解。

浅析汉语成语中的名词活用现象

浅析汉语成语中的名词活用现象

浅析汉语成语中的名词活用现象作者:蒋春来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4期摘要:成语是从古代汉语沿袭下来的,在结构上有古代汉语的某些语法特点,词类活用就是其中之一。

汉语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和形容词的活用。

本文主要对名词的活用进行浅析。

关键词:汉语成语;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4--01名词是表示客观事物名称的一类词,其语法特点是一般不能受副词修饰,在句子中一般充当主语、宾语、定语,一般不能充当句子的谓语、状语等。

但在古代汉语中,为了使语言简洁、生动,而让普通名词改变其原有的功能,在动态语境中作谓语、状语等,这种现象在成语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汉语成语中名词的活用主要表现在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四个方面。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汉语成语中,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后,就具有了动词的语法特点,这种活用主要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名词放在副词后,如:不胫而走(胫:长脚。

)、不毛之地(毛:长毛。

)、密云不雨(雨:下雨。

)、不衫不履(衫:穿衣服。

履:穿鞋子。

)、华而不实(实:结果实。

)等。

第二种情况是两个名词并列,如:衣冠禽兽(衣:穿衣服。

冠:戴帽子。

)、口蜜腹剑(口:用嘴说。

腹:肚子里藏着。

)、春华秋实(华:开花。

实:结果。

)、韩信将兵(将:统帅。

)、焚书坑儒(坑:把人活埋。

)等。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古代汉语语法中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

汉语动宾关系常常是动词支配宾语,动作一般由主语来执行,但在使动用法中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我们在理解的它应该把它译为“使……怎么样”,如:膏泽斯民(泽:使……滋润。

)、汗马功劳(汗:使……出汗。

)、胼手砥足(胼、砥:使……长茧。

)、报仇雪恨(雪:使……洗刷。

成语中的名词活用作状语

成语中的名词活用作状语

成语中的名词活用作状语成语中名词活用作状语的例子很多,认真收集和学习这类成语对于巩固所学古汉语知识和恰当地使用成语都大有裨益。

一、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示例】星罗棋布狼奔豕突风驰电掣蝇营狗苟蜂拥而至龙飞凤舞席卷天下鬼哭狼嚎鳞次栉比土崩瓦解瓜分天下涣然冰释泪如泉涌狼吞虎咽【分析】以上成语中动词前面的名词都不是作主语,而是作状语,意思是“像什么什么一样”。

二、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实施动作使用的工具【示例】绳捆索绑拳打脚踢口诛笔伐车载斗量舌战群儒管窥蠡测【分析】以上成语中动词前面的名词不是作主语,而是作状语,都是“用什么什么”的意思。

三、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或行为发生的处所【示例】道听途说心服口服风餐露宿街谈巷议耳提面命旁敲侧击路不拾遗高屋建瓴【分析】这些成语,动词前面的名词不是作主语,而是作状语,都是“在什么什么地方”的意思。

四、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示例】朝思暮想春华秋实朝发夕至昼伏夜出夜不能寐朝秦暮楚【分析】这些成语,动词前面的名词不是作主语,而是作状语,都是“在什么什么时间”的意思。

五、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发生的频率【示例】日新月异江河日下日进斗金日积月累日理万机【分析】这些成语,动词前面的名词“日”与“月”都不是作主语,而是作状语,分别是“每日”或“每月”的意思。

六、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发生的范围【示例】家喻户晓左顾右盼东张西望【分析】这些成语动词前面的名词都不是作主语,而是作状语,都是表示动作发生的范围。

由以上分析可知:用在动词之前的名词如果不是作主语,那它很有可能就是名词活用作状语了。

巧用词类活用理解成语(教师版与练习版)

巧用词类活用理解成语(教师版与练习版)
赏心悦目:赏,;悦,。伤风败俗:伤、败:。
八、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示例】厚古薄今:厚,把……看得很重;薄,把……看得很轻。
【练习】甘之如饴:甘,。兵贵神速:贵,。
乐此不疲:乐,。
九、名词的意动用法
【示例】不耻下问:耻,以……为耻。草菅人命:草菅,把……当成野草。
【练习】鱼肉百姓:鱼肉,。幕天席地:幕,;席,。
【练习】莫名其妙:“名”本是名词,在成语中则活用为了动词,意思为“”。
不毛之地:“毛”意为“”;“不人不鬼”中的“人”“鬼”意为“”“”。
二、名词用作状语
【示例】口诛笔伐:用言论、文字进行揭发或批判。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山盟海誓: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烟消云散:像烟和云似的消散,常用来比喻事物完全消失。
【练习】莫名其妙:“名”本是名词,在成语中则活用为了动词,意思为“说出”。
不毛之地:“毛”意为“长庄稼”;“不人不鬼”中的“人”“鬼”意为“像人”“像鬼”。
二、名词用作状语
【示例】口诛笔伐:用言论、文字进行揭发或批判。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山盟海誓: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烟消云散:像烟和云似的消散,常用来比喻事物完全消失。
三、动词活用为名词
【示例】见多识广:见,见到的;识,知道的。
【练习】救死扶伤:死,快要死的人;伤,受伤的人。
送旧迎新:旧,旧的(东西、事物);新,新的(东西、事物)。
四、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示例】
扶危救困:危,危难的人;困,困难的人。
【练习】取长补短:长,长处;短,短处。
推陈出新:陈,旧的;新,新的。苦尽甘来:苦,苦难的日子;甘,美好的日子。
【练习】救死扶伤:死,;伤,。
送旧迎新:旧,;新,。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成语是汉语中经常使用的一个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成语是由多个汉字组成的,每一个成语都有一个固定的意思。

虽然我们可以理解这些成语,但了解其中每个汉字的词类和词性会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成语。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探索成语中各种词类的作用,以及它们在成语中的应用。

1. 名词在成语中,名词通常用于指代具体的事物、人或动物。

例如:一鸣惊人,一见钟情,半途而废,百发百中等。

这些都是用名词来表达成语意思的典型例子。

上述成语中的名词还可以被修饰或追加修饰语,以完整表达成语的意义。

2. 动词在成语中,动词经常用来表达某种特定的行为或动作。

例如:坐井观天,玩火自焚,步步为营等。

这些成语说明动作的情况,强调动作的影响或风险等。

此外,许多成语使用动词在现在时或过去时中表示瞬间或过去的行为,例如:怒气冲天,走马观花,弄巧成拙等。

3. 形容词在成语中,形容词用于描述某个特定的状态或性质。

例如:风雨同舟,高枕无忧,勇往直前等。

这些成语使用形容词来形容人、事或物的状态或属性。

形容词可以用于随后的修饰语,增强成语意义的表达。

4. 助词和连词助词和连词在成语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起到把各个词汇结构组合在一起的作用。

例如:横扫千军,人心惶惶,我行我素等。

这些成语中都包含助词和连词,它们用于将词语组合构成成语的固定结构。

在许多成语中,助词和连词也可以用于表示时间序列和因果关系。

在成语中,副词和介词经常用于表达时间和空间关系。

例如:一举两得,大刀阔斧,居安思危等。

这些成语使用介词和副词来表示动作或状态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也用于进一步强调成语的意义。

总的来说,成语中的每个词类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促进成语完整意义的表达。

熟悉这些成语的语法功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它们。

当我们使用成语时,我们也应该考虑这些不同词类的重要性,以便更好地表达我们的意图。

成语中常见的词类活用归类

成语中常见的词类活用归类

成语中常见的词类活用归类(上)一、名词用作动词(1)动用规律:①名词+名词(非主谓、偏正关系)②所+名词③副词+名词④名词+代词⑤能愿动词+名词⑥名词+介词结构]⑦动词(动词短语)+而+名词或名词+而+动词(动词短语)⑧处在谓语的位置上(2)例词分析1、百年树.人名词+名词(下同)培育2、春花.秋实.开花、结果实3、名缰.利锁.像缰绳、像枷锁4、声东..击西.在东面、在西面5、师心自用把……当成老师6、天罗地网.像罗、像网7、幕.天席.地把……当作幕,把……当作席8、宵衣.旰食.穿衣、吃饭9、腰.金衣.紫腰挂(金印)、佩系(紫绶带)10、草菅..人命草、菅:草。

把……当作草11、汗.牛充栋使出汗12、不胫.而走副词+名词(下同)长小腿13、不蔓.不枝.长蔓长枝14、不毛.之地长草木15、不期.而遇约定日期16、不情.之请合乎情理17、不衫.不履.穿衫履18、不翼.而飞长翅膀19、莫名.其妙说明白20、大书.特书.写21、涅.而不缁.用涅(可作黑色染料的矾石)染、缁(黑色),变成黑色22、人心不古.像古人23、未风.先雨.刮风、下雨24、未雨.绸缪下雨25、华.而不实.名词+而+动词短语(下同)开花、结果实26、秀而不实.结果实27、础润而雨.下雨28、出将.入相.在谓语的位置上作将、作相29、飘飘欲仙.能愿动词+名词成仙二、名词作状语(1)规律:名词直接用在动词前面,而不是主谓关系(2)类型:①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②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③表示动作的工具④表示动作的方向⑤表示动作的态度、方式⑥表示动作的特征(表比喻)(3)例词分析:1、冰.消瓦.解表示特征(下同)像冰一样,像瓦片一样2、蚕.食鲸.吞像蚕一样、像鲸鱼一样3、鹅.行鸭.步像鸭、鹅一样4、抱头鼠.窜像老鼠一样5、风.驰电.掣像风、电一样迅速6、风.流云.散像风一样流动、像云一样飘散7、蜂.目豺.声像蜂一样、像豺狼一样8、蜂.拥而上像蜂一样9、蜂.拥而至像蜂一样10、凫.趋雀.跃像鸭子一样、像麻雀一样11、瓜.分豆.剖像瓜、豆一样(分裂开)12、哭狼.嚎像鬼、狼一样13、龙.争虎.斗像龙虎一样14、虎.踞龙.盘像虎一样、像龙一样15、狼.吞虎.咽像狼、虎一样16、欢呼雀.跃像麻雀一样17、涣然冰.释像冰块一样消融18、火.烧火.燎像火一样19、鸡.争鹅.斗像鸡、鹅20、狼.奔豕.突像狼、猪21、鳞.次栉.比像鱼鳞一样、像梳子齿一样22、龙.腾虎.跃像龙、虎一样23、龙.骧虎.步像龙、虎一样24、人声鼎.沸像锅里的开水25、三足鼎.立像鼎一样26、神.出鬼.没像神鬼一样27、声名鹊.起像喜鹊一样28、石.沉大海像石头一样29、鼠.窃狗.偷像老鼠、狗一样30、土.崩瓦.解像土块、瓦片一样31、瓦.合之卒像瓦片一样32、席.卷天下像席子一样33、星.罗棋.布像星星、棋子一样34、蝇.营狗.苟像苍蝇、狗一样35、鱼.贯而入像鱼一样36、夜.不闭户在夜间37、早.出晚.归在早晨、在晚上38、秉烛夜.游在夜间39、风.餐露.宿在风中、在露天里40、道.听途.说在道路上41、管窥蠡.测从管中、用贝壳42、怒火中.烧在胸中43、旁.敲侧.击在一旁、在旁侧44、里.应外.合在里面、在外面45、穴.居野.处在穴中、在野地里46、阳.奉阴.违表面上、背地里47、阳.奉阴.违表面上、背地里48、海水不可斗.量用斗49、目.指气.使用眼睛、用神情50、言.传身.教用语言、亲自51、颐.指气.使用腮帮、用神情52、箪.食壶.浆用箪、用壶53、耳提面.命当面54、貌.合神.离表面上、实际上55、面.授机宜当面56、身.体力行亲自57、上.窜下.跳向上、向下58、上闻下...达向上、向下三、动词用作名词(1)规律:动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2)例词:1、报喜.不报忧.高兴(忧愁的事)2、路不拾遗.丢失的东西3、救死.扶伤.死去的人、受伤的人4、量入.为出.收入的钱物、支出的钱物5、送往.迎来.走的人、来的人6、兴废.存亡.废弃的东西、灭亡的东西7、兴灭.继绝.灭亡的(断绝的)人或物成语中词类活用归类(下)四、动词作使动词(1)规律:不及物动词后面带宾语(2)例词:1、伤.风败.俗使损伤、使衰败2、不了了.之使结束3、败.国丧.家使失败、使丧失4、保民使安定5、阪上走.丸使……快跑6、草草了.事使结束7、沉.鱼落.雁使……沉落8、楚楚动.人使……心动9、触目惊.心使震惊10、打草惊.蛇11、大显.身手使显现12、荡.气回.肠使振荡、使回环旋绕13、斗.鸡走.狗使争斗、使跑14、多难兴.邦使振兴15、颠倒..是非使颠倒16、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感动、使明白17、振.聋发.聩使…振奋、使…受到启发18、惊.心动.魄使惊骇、使震动19、惊.世骇.俗使震惊、使害怕20、灰.心丧.气使消沉、使丧失21、回.心转.意使回转22、回.天之力使回转23、祸.国殃.民使遭祸、使遭殃24、聚.精会.神使会聚25、开柙出.虎使出来26、落井下.石使下沉27、妙手回.春使回转28、破釜沉.舟使…下沉29、倾.国倾.城使…倾倒30、倾.家荡.产使…丧失殆尽31、丧.权辱.国使…丧失、使受辱32、伤.筋动.骨使…伤、使…动33、投膏止.火使…停止34、望而却.步使…倒退35、下阪走.丸使…跑36、显.亲扬.名使…显耀、使…传扬37、兴.家立.业使…振兴、使…建立38、羞.花闭.月使…害羞、使…躲藏五、形容词用作名词(1)规律:形容词处在主语或谓语的位置上。

在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

在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

在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词类活用在成语中保留了很多,学生只要用心揣摩,就能在成语中体会到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示例】衣冠禽兽:衣冠本是名词,在成语中则活用为了动词,即穿着衣戴着帽。

衣冠禽兽常比喻品德败坏、行为如同禽兽的人。

莫名其妙:名本是名词,在成语中则活用为了动词,意思为“说出”。

此外,“不毛之地”中的“毛”意为“长庄稼”;“不人不鬼”中的“人”“鬼”意为“像人”“像鬼”……二、名词用作状语【示例】口诛笔伐:用言论、文字进行揭发或批判。

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山盟海誓: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烟消云散:像烟和云似的消散,常用来比喻事物完全消失。

风餐露宿:在风里吃饭,在露天睡觉,常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道听途说: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一般指传闻的或没有根据的话。

星罗棋布: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常形容多而密集。

土崩瓦解:像土崩塌、像瓦分解一样,常比喻彻底垮台或崩溃。

类似的成语很多,如日积月累、龙盘虎踞、玉洁冰清、字斟句酌、内忧外患、雷厉风行、神出鬼没、斗折蛇行……三、动词活用为名词【示例】见多识广:见,见到的;识,知道的。

救死扶伤:死,快要死的人;伤,受伤的人。

送旧迎新:旧,旧的(东西、事物);新,新的(东西、事物)。

四、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示例】扶危救困:危,危难的人;困,困难的人。

取长补短:长,长处;短,短处。

推陈出新:陈,旧的;新,新的。

苦尽甘来:苦,苦难的日子;甘,美好的日子。

此外,喜新厌旧、拈轻怕重、弃暗投明、无恶不作等也属于此类用法。

五、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示例】安邦定国:安(定),使……安定(巩固)。

良药苦口:苦,使……感到苦。

治国安民:安,使……安定。

虚怀若谷:虚,使……谦虚。

涸泽而渔:涸:使……干涸。

此外,安居乐业、穷兵黩武等也属于此类用法。

六、名词的使动用法【示例】汗马功劳:汗,使……出汗。

祸国殃民:祸,使……遭到祸害;殃,使……遭殃。

文言知识词类活用名词活用

文言知识词类活用名词活用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左右欲刃相如 范增数目项王 道芷阳间行 乳二世 或师焉,或不焉 义不赂秦 族秦者秦也
找出下列句中的名词活用现象
01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地阐述观点。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左右欲刃相如 范增数目项王 道芷阳间行 乳二世 或师焉,或不焉 义不赂秦 族秦者秦也
朝济而夕设版焉 吾得兄事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君子博学而日参醒乎己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秋水时至 顺流而东行 辇来于秦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于是项伯复夜去 徐孺下陈蕃之榻
练习
1、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存放很多。用牛运输,牛累得出汗;书堆满屋子,顶到栋梁。 2、土崩瓦解: 如土之崩坠、瓦之破碎。比喻彻底崩溃、不可收拾。 3、衣锦还乡: 穿着锦绣衣服回乡,形容富贵后荣耀乡里。 4、星罗棋布:像群星罗列,像棋子分布。形容数量多而广。 语出明朝陈琏的《皆山轩赋》:“群圉牧监,星罗棋布。” 5、生死肉骨: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形容恩情极深。语出马中锡的《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6、胶柱鼓瑟:鼓瑟时胶住瑟上的弦柱,就不能调节音的高低。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 ,若胶柱而鼓瑟耳。 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7、篝火狐鸣:原指秦末陈涉于竹笼中置火,学狐狸叫声,假托狐鬼之事,以发动群众起事。《史记·陈涉世家》:“又閒令 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后因以“篝火狐鸣”指图谋起义。 8、亭亭玉立:指身材修长美丽或花木细长挺拔。亦作“玉立亭亭”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成语中体会到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词类活用在成语中保留了很多,学生只要用心揣摩,就能在成语中体会到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示例】衣冠禽兽:衣冠本是名词,在成语中则活用为了动词,即穿着衣戴着帽。

衣冠禽兽常比喻品德败坏、行为如同禽兽的人。

莫名其妙:名本是名词,在成语中则活用为了动词,意思为“说出”。

此外,“不毛之地”中的“毛”意为“长庄稼”;“不人不鬼”中的“人”“鬼”意为“像人”“像鬼”……二、名词用作状语【示例】口诛笔伐:用言论、文字进行揭发或批判。

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山盟海誓: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烟消云散:像烟和云似的消散,常用来比喻事物完全消失。

风餐露宿:在风里吃饭,在露天睡觉,常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道听途说: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一般指传闻的或没有根据的话。

星罗棋布: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常形容多而密集。

土崩瓦解:像土崩塌、像瓦分解一样,常比喻彻底垮台或崩溃。

类似的成语很多,如日积月累、龙盘虎踞、玉洁冰清、字斟句酌、内忧外患、雷厉风行、神出鬼没、斗折蛇行……三、动词活用为名词【示例】见多识广:见,见到的;识,知道的。

送旧迎新:旧,旧的(东西、事物);新,新的(东西、事物)。

救死扶伤:死,快要死的人;伤,受伤的人。

四、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示例】扶危救困:危,危难的人;困,困难的人。

取长补短:长,长处;短,短处。

推陈出新:陈,旧的;新,新的。

苦尽甘来:苦,苦难的日子;甘,美好的日子。

此外,喜新厌旧、拈轻怕重、弃暗投明、无恶不作等也属于此类用法。

五、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示例】安邦定国:安(定),使……安定(巩固)。

良药苦口:苦,使……感到苦。

治国安民:安,使……安定。

虚怀若谷:虚,使……谦虚。

涸泽而渔:涸:使……干涸。

此外,安居乐业、穷兵黩武等也属于此类用法。

六、名词的使动用法【示例】汗马功劳:汗,使……出汗。

祸国殃民:祸,使……遭到祸害;殃,使……遭殃。

高中语文复习提升-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高中语文复习提升-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在古代汉语中,常常会有一些词因为某些语言交流上的方便,改变它原来的语法功能,这就是词类活用现象,这种现象在我们阅读古代文选的时候经常会出现。

而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用法已经没有了,只有在某些成语中还有着这种用法。

下面就对成语中词类活用现象分类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应用于成语中主要有五种情况: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它们之间既不是并列关系、同位关系和偏正关系,也不表示判断,则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比如说“敬贤礼士”中的“礼”和“士”都是名词,若都翻译成名词,则意思不通,所以此处的“礼”作动词使用,是“礼遇”的意思。

此类成语还有:报仇雪恨、披发文身、披发缨冠、汗颜无地、祸国殃民、面墙而立、心猿意马、如日中天其中,当两个相同的名词连用时,其中必有一个用作动词,比如说“春风风人”和“春雨雨人”中的“风”和“雨”后面接有名词“人”,在此作为动词,译为“吹拂”和“下雨”。

2、名词前有“能”、“可”等能愿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

比如说“不可名状”中的“名”,本是名词,但前面又能愿动词“可”字,故在此作动词,意为“说出”,此类成语还有:能文能武、人皆可夫、不可救药3、名词前有副词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比如说“不期而遇”中的“期”,本是名词“日期”的意思,在此因前面有一副词“不”,所以在此作为动词,译为“约定日期”。

此类成语还有:不谋而合、不速之客、不毛之地、未雨绸缪、横行不法、不名一钱、莫名其妙、不翼而飞、言必信行必果、密云不雨4、名词用“而”连接,那么“而”字前面的或者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比如说“画地而趋”中的“趋”字,“而”字之前是一个动宾词组,所以名词“趋”作动词,译为“疾走”。

此类成语还有:不胫而走5﹑名词的前面有“所”字,名词活用为动词。

比如说“无所事事”中的“事”字,用在“所”之后,用作动词,译为“做事”。

综合以上五种情况,当名词作动词时,在词中充当谓语成分,后面一般都有宾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中的名词活用
江西省上饶县第七中学谢甫安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情况是一致的,主要有名词、形容词、动词和数词的活用。

所谓的“活用”,就是在成语或句子中,按一定的语言习惯,把甲类词临时转化为乙类词用。

“活用”可划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词性的改变;第二种是语法功能的改变。

本节微课仅就常用成语中的名词活用现象进行解说,以资认清其规律。

(一)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1、副词+名词副词在成语中一般只作动词或形容词的修饰语,名词放在副词(主要是“不”)的后面,便有了动词的性质,活用为动词。

如:①不胫而走——胫,小腿。

名词活用为动词“长小腿”。

没有长腿却能跑。

比喻事物无需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

②不毛之地——毛,草木庄稼。

名词活用为动词“长草木”。

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

形容荒凉、贫瘠。

③莫名其妙——名,表达、说出。

没有人能够说出其中的奥妙。

形容事情奇怪;不合常理。

类似的成语还有不稂不莠不云不雨不情之请莫名其妙华而不实不世之功不翼而飞不衫不履先礼后兵言必信行必果苗而不秀
2、名词+名词两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合,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就只能是由其中的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形成主谓或动宾结构。

(1)成语中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就是动宾结构。

如①衣锦还乡——衣,动词,穿。

古时指做官后,穿了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

②平步青云——步:行走;青云:高空。

指人一下子升到很高的地位上去。

③礼贤下士——礼,以礼相待。

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对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计自己的身分去结交。

类似的成语:袖手旁观——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洞烛其奸额手称庆韩信将兵计日程功
(2)成语中第二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就是主谓结构。

如:①车水马龙——水,流水;龙,游龙。

车像流水,马像游龙。

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②心猿意马——猿,猴子跳;马,马奔跑。

心意好象猴子跳、马奔跑一样控制不住。

形容心里东想西想,安静不下来。

③身体力行——体,体验。

亲身体验,努力实践。

类似的成语还有:一诺千金人人自危甚嚣尘上人寿年丰蒸蒸日上如日中天
3、几种特殊的名词作动词的现象
(1)能愿动词+名词的成语,如可歌可泣——歌,歌颂;泣,不出声地流泪。

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

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

能歌善舞——歌,唱歌;舞,跳舞。

表面意思:会唱歌和会跳舞。

内在意思:指很擅长唱歌和跳舞,多才多艺。

类似的成语有:能文能武概莫能外
(2)名词+动词的成语,如①粉墨登场——粉、墨:搽脸和画眉用的化妆品。

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

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

②粉饰太平——粉饰:涂饰表面。

把社会黑暗混乱的状况掩饰成太平的景象。

(3)数词+名词的成语:一刀两断——刀,刀斩。

一刀斩为两段。

比喻坚决断绝关系。

(4)“所”字+名词的成语:该名词一般作动词。

因为“所”字用在动词前,有指代动作、行为对象的意思,构成名词性短语。

如,无所事事,前一个“事”做动词,当作“做”讲,后一个仍为名词“事情”。

所宝为贤——宝,本为名词“珍贵的东西”,在此用作动词,意为“以为珍宝、尊重”。

所尊重的只是贤人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使动用法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名词要活用为动词;二是要在使动结构之中,即这个用作动词的名词必须是用来说明后面的宾语的。

如:①报仇雪耻——雪,使……洗掉。

报仇洗掉耻辱。

②祸国殃民——国,使国家……;民,使百姓……。

不能说“损害国家,遭殃百姓”。

③脍炙人口——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

应理解为“使人……”。

比喻好的诗文为众人所称美。

④痛心疾首——使心痛,头也痛。

比喻痛恨到了极点。

⑤汗牛充栋——汗,使……出汗。

形容藏书非常多。

(三)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和事物看作是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如①草菅人命——草菅,野草。

把……看作野草。

指任意残害人命。

②千金一刻——千金,把……当作千金。

比喻时间宝贵。

③幕天席地——把……当作幕,把……当作席。

原形容心胸开阔,现形容在野外作业的艰苦生活。

④席地而坐——席,把……宴席。

原指席子铺在地上供坐卧。

后泛指在地上坐卧。

⑤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把……视为粪土。

(四)名词作状语
1、时间名词作状语的成语。

如①日理万机——日,每天作状语。

天天处理事务。

形容政务繁忙,工作辛苦。

②日积月累——日,一天天;月,一月月。

都作状语。

不断积累的意思。

此外还有:日新月异如蒸蒸日上
2、普通名词作状语的成语。

如①道不拾遗——道,在路上作状语。

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

形容社会风气好。

②口诛笔伐——诛,痛斥,责罚;伐,声讨,攻打。

从口头和书面上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

③人才辈出——辈出:一批一批地出现。

形容有才能的人不断涌现。

④川流不息——川,河流。

形容行人、车马等象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类似的成语还有:狼吞虎咽土崩瓦解蜂拥而来焕然冰释星罗棋布雷厉风行鱼贯而行鳞次栉比冰消瓦解蚕食鲸吞风驰电掣风雨飘摇上窜下跳虎口余生金榜题名风餐露宿车载斗量马革裹尸条分缕析
结束语:
本节微课,主要讲述了成语中名词活用的四种现象。

希望你能举一反三,掌握名词的活用,从而加深了对常用成语的理解运用。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