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与劳动(非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间的雇佣关系

合集下载

劳动关系学重点笔记

劳动关系学重点笔记

劳动关系学重点笔记(自考)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劳动关系的概述1、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我国称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2、劳动关系不同的称谓是从不同角度对于特定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的把握和表述:劳资关系是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关系,其主体明确、关系清晰,含有对立的意味劳工关系在英文与劳动关系是同一个名词。

在中文中,劳工关系则更强调以劳动为中心所展开,着重于劳动力,以劳动者为本位进行思考,强调劳工组成的团体,比较强调工会与雇主之间的互动过程,尤其是集体谈判的过程。

劳雇关系又称为雇佣关系,它以雇佣法律关系为基础,强调受雇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权利义务结构。

劳使关系的称谓源自日本,主要是为了更准确地说明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强调其技术性意义,力图排除其价值判断,替代劳资关系这个具有对抗意味的概念。

产业关系又称工业关系,源自美国。

狭义指劳资关系,主要包括劳动者、工会与雇主之间的关系。

广义则指产业及社会中管理者与受雇者之间的所有关系,包括了雇佣关系的所有层面,以及相关的机构和社会、经济环境。

产业关系的主体,不仅包括了劳资双方,还包括了政府一方。

3、我国劳动关系的具体含义是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是发生在劳动过程中的社会关系,劳动过程的实现,必须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两个要素结合为前提。

4、劳动关系中的“劳动”的内涵:劳动是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它具有自然性质和社会性质。

劳动关系意义上的劳动,专指劳动者为谋生而从事的、履行劳动义务的、有组织的、岗位相对固定的集体劳动。

主要包括:⑴ 从主体上看,它是以职工(雇员)身份所从事的劳动。

⑵从目的上看,它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职业劳动。

即为获取报酬作为其生活主要来源,而相对固定在一定劳动岗位上所从事的劳动。

⑶ 从性质上看,它是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劳动,也就是说,它是为了向用人单位(雇主)履行以法定形式确定的义务的劳动。

第一讲人力资本理论

第一讲人力资本理论

约翰 ·穆 勒(1806-1837)继承了亚当.斯密的一些 思想,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论述道“决定 社会劳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要素是“社会拥有 的技能和知识,不论是劳动者本人掌握的技能 和知识,还是劳动管理者掌握的技能和知识”。 可见,穆勒清楚地认识到智力因素,即技能和 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这与现代人力资本 理论的思想是一致的。他从传统经济增长与资 源配置的生产性取向出发,指出教育支出将会 带来更大的国民财富,并且应该由政府向人民 提供教育但不垄断,政府必须采取措施确保人 们能够免费或以极低的费用接受初等教育。
二、沃尔什的人力资本观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经济学家沃尔什在《人力资 本观》(1935)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人力资本概 念,采用“费用、效益”的分析方法,即“现 值折算法",分析不同教育程度学生个人的教育 费用和毕业后因能力提高收入增加的情况得出 各级教育的收益率,回答了上大学或高中是否 值得的问题,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用人力资本的 概念研究教育经济学的第一篇论文,开辟了人 类关于人的生产能力分析的新思路。
• 美国经济学家明瑟(1922),在其1958年发表 的博士论文《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分配》 中,率先运用人力投资的方法研究收入分配。 认为,人的收入差距的原因是人们用于培训 投资的决策不同。其后,在他的另一篇开拓 性论文《在职培训:成本、收益与某些含义》 中,又根据对劳动者个体收益差别的研究, 估算出美国对在职培训的投资总量和在这种 投资上获得的私人收益率。
德国历史学派先驱弗里德希· 李斯特(1789一 1846)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 ) 中,提出了“精神资本”概念。李斯特认为 “各国现在的状况是我们以前许多世代一切发 现、发明、改进和努力等等累积的结果”, “这些就是现代人的精神资本”。“物质资本” 是由于物质财富的积累所形成的,而“精神资 本”是智力和体力的总和,“国家物质资本的 增长有赖于国家精神资本的增长,反之亦然”。 并认为:“一国的最大部分消耗是应该用于后 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国家未来生产力的促进 和培养的”。

我国劳资关系的形成及存在的劳资问题

我国劳资关系的形成及存在的劳资问题

我国劳资关系的形成及存在的劳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改革,我国计划经济中单一的劳动关系逐步转变为不同类型的劳资关系。

这种劳资关系形成过程也是不对称性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形成过程。

在此过程中,不仅国有企业中存在同工不同酬现象,在国有企业改制与民营化过程中及非公企业发展中劳资问题也非常突出。

标签:劳资关系形成问题我国劳资关系的出现,一般认为是随着非公有企业的产生发展而出现的,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改制,劳资关系也逐步成为国有企业中的主要关系。

从我国经济社会的现状看,劳资关系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经济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劳资关系和谐程度,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运行的良性程度,从而最终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和谐程度。

而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劳资纠纷正快速增多,2003年8月的一份资料显示,劳动争议案件以每年30%~40%的速度增长,2002年劳动争议案件的数量是1995年的5.6倍,涉及的劳动者也增加了5倍,最突出的问题是雇主拖欠、克扣、压低劳动者的工资。

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劳资矛盾已成为社会中最基本、最主要的矛盾之一。

一、单一劳动关系向双重劳资关系的转变我国单一劳动关系向双重劳资关系的转变,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所有制结构由单一发展成为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而转变的。

所谓单一的劳动关系,主要是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者与全民、集体企业及政府在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所谓双重劳资关系,是指在多种所有制结构下的两种类型的劳资关系并存,一种是国有企业中以资本国有为主体的劳资关系,一种是在非公企业中以资本私有为主体的劳资关系。

单一的劳动关系之所以不能称为实质意义的劳资关系,是因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关系实际是一种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的依附关系。

进入市场经济阶段,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国有企业的改制、私有企业的出现使得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者的主体地位逐步清晰。

第18讲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解析版)

第18讲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解析版)

第18讲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学习目标】2011版课标:从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产生,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知道《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等,初步理解文艺复兴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

【基础知识】考点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1.租地农场(1)背景: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兴起垦殖运动,新开发的地区拥有独立的司法权和行政自治权;庄园经济逐渐衰落,农民逐渐获得对自己剩余产品的支配权;14世纪中叶以后,领主出租直领地,不再参与生产管理。

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等多种方式建立租地农场。

(2)性质: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3)特点:租地农场的农产品和畜产品更多的进入市场,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4)影响: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动摇2.手工工场(1)背景:手工业者脱离农业,更多地为市场而生产;随着分工细化,小型手工作坊得到发展;分散的手工工场逐渐转向集中的手工工场(2)性质: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3)特点:在手工工场内的工人与雇主之间形成了彻底的雇佣关系,资本与劳动分离。

3.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影响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考点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新阶级的出现——早期资产阶级(1)富裕农民:13、14世纪,富裕农民、骑士、乡绅通过各种手段集中土地,以新的经营方式掌握了生产、交换等环节,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

(2)市民阶级: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商人政治权利不断扩大,成为强化王权所需要的政治力量。

13、14世纪,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议会。

考点三、文艺复兴运动1.背景:14世纪中叶,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的控制,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

2.兴起的时间、地点:14世纪中叶意大利3.核心思想: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

自考03325劳动关系学 考点汇总复习

自考03325劳动关系学 考点汇总复习

第1章重点第2章重点第3章难点第4章雇主重点第5章工会重点第6章政府第7章难点第8章集体谈判第9章集体协议重点第10章第11章难点第12章1考点1:劳动关系的内涵1.劳动关系2.劳动力的提供者3.(详情见下页)考点1:劳动关系的内涵劳资关系是资本与劳动对立劳工关系集体谈判劳雇关系雇佣关系劳使关系源自日本产业关系又称工业关系美国考点2:我国劳动关系的概念1.概念经济社会关系。

须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两个要素结合2.含义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最基本条件。

自然性质社会性质考点3:我国劳动关系的特定内涵第1章劳动关系导论劳动关系意义上的劳动,专指劳动者为谋生而从事的、履行劳动义务的、有组织的、岗位相对固定的集体劳动。

(1)从主体上看它是以职工(雇员)身份所从事的劳动。

凡不在职工之列的人员所从事的劳动,或者虽在职工之列却以职工以外身份所从事的劳动,例如现役军人的军工劳动,罪犯、劳教人员和战俘的劳役劳动,家庭成员的家务劳动,个体劳动者和合伙人的劳动,职工以公民身份所从事的社会义务劳动,都不属于我国目前法律所调整的劳动关系所指的劳动。

(2)从目的上看它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职业劳动。

即为获取报酬作为其生活主要来源,而相对固定在一定劳动岗位上所从事的劳动。

(3)从性质上看它是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劳动,也就是说,它是为了向用人单位(雇主)履行以法定形式确定的义务的劳动。

(4)从形式上看它是用人单位内部有组织的集体劳动。

即职工由用人单位组织起来并在其指挥或指派下,以用人单位的名义共同从事的劳动。

考点4:劳动关系的本质本质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1.合作2.冲突劳动者资方考点4:劳动关系的本质3.力量劳动关系双方选择合作还是冲突,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对比。

力量类型劳动力市场力量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退出“罢工“岗位4.权力决策权力考点5:劳动关系主体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劳动者)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用人单位)。

雇员劳动者雇员团体雇员组织雇主“管理方”或资方低层管理者属于雇员雇主组织雇主协会政府制定者维护者公共部门的雇主服务。

雇佣关系与社会资本的互动效应

雇佣关系与社会资本的互动效应

雇佣关系与社会资本的互动效应在现代社会中,雇佣关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劳动关系形式。

雇佣关系的形成与社会资本密切相关,而这种互动效应又对个人、组织和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雇佣关系作为一种经济行为,通过雇佣和劳动力出售的方式实现了资源的配置。

然而,单纯的经济交换并不能完全揭示雇佣关系的本质,社会资本在其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或组织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关系的总体,包括信任、合作、网络等要素。

在雇佣关系中,社会资本的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体现。

首先,社会资本在雇佣关系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雇主在决定是否雇佣某个劳动者时,会考虑到其背后所拥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声誉。

如果一个劳动者拥有较多的社会资本,他能够借助社会关系网获得更多资源和信息,并且在面对困难时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因此,拥有更多社会资本的劳动者更容易获得雇佣机会。

其次,社会资本对雇佣关系的维系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在雇佣关系中,雇主和劳动者之间的互动往往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交换,更多地是建立在信任和合作的基础上。

雇主会更愿意与那些具有较高社会资本的劳动者建立更长久、稳定的雇佣关系。

这是因为社会资本能够促使劳动者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工作,并且与其他同事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提升组织的整体效能。

此外,社会资本还对雇佣关系的公平性和合法性产生了积极影响。

众所周知,雇佣关系中存在着权力不平衡的问题,雇主往往拥有更多的资源和话语权。

然而,当劳动者拥有较多的社会资本时,他们能够通过社会关系网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支持,从而减轻了其在雇佣关系中的弱势地位。

此外,社会资本还能够约束雇主的行为,使其在决策和处理问题时更加公平和合理。

最后,雇佣关系与社会资本之间形成的互动效应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个良好的雇佣关系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当劳动者个体拥有较多的社会资本时,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社会变革,从而提高整体社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

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

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
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结合为企业带来了多方面的优势。首先,这种结合 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通过将具备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的人力资本 与优质的非人力资本相结合,企业可以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其次,这种结合有利于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
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日益全球化,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 本的结合将更加紧密。在未来市场中,具备高度专业化技能和知识的人力资本将 更受欢迎,而先进的设备和资金充足的非人力资本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支撑。 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数据作为一种新的非人力资本,将为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市 场机会和竞争优势。此外,随着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识,绿色非人力资 本也将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基本内容
在深入探讨人力资本的形成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人力资本的定义。人力 资本是指个体通过教育、培训、经验等多种形式积累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这些 因素对个体的劳动力市场表现和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人力资本的形成是一个 长期的过程,包括学校教育、职业培训、工作经验等多个方面。
基本内容
在劳动力市场中,非均衡现象广泛存在。这种非均衡现象可以体现在多个维 度,如性别、行业和地区等。例如,某些行业可能存在性别工资差异,某些地区 可能存在薪资水平的不均衡等。这些非均衡现象对个体的职业选择和人力资本投 资具有重要影响。
二、不完全合约理论及其在企业 专用性人力资本与工资合约中的 应用
二、不完全合约理论及其在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与工资合约中的应 用
不完全合约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的是合约的不完 全性及其对企业和员工行为的影响。不完全合约理论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沟 通障碍、技术复杂性等因素,合约无法完全涵盖所有可能的情况和未来的不确定 性。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制度或机制来应对不完全合约带来的问题。

论“资本雇佣劳动”与“劳动雇佣资本”

论“资本雇佣劳动”与“劳动雇佣资本”

论“资本雇佣劳动”与“劳动雇佣资本”摘要:在现代企业中,是“资本雇佣劳动”,还是“劳动雇佣资本”?有必要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不管是资本雇佣劳动,还是劳动雇佣资本,不能以历史的存在来决定未来的状态,也不能以早期资本对劳动的占有效果和雇佣关系而将之永恒化,以此去断定未来社会形态,否定未来社会中劳动雇佣资本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关键词:资本;劳动;雇佣企业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典型的组织形式,企业内部的不同参与者在收入分配和控制权上的合约安排,是企业的最显著的特征。

在企业内部,某些参与者被称为雇主,而另一些则被称为雇员。

雇主对雇员拥有权威,并有权索取剩余收入;而雇员在一定的限度内有服从雇威的义务,并挣得固定的薪水,雇佣关系发生在资本与劳动之间。

按照委托――理论的术语,雇主即是委托人,雇员则是人。

这是大多数学者认可的典型的“资本雇佣劳动说”。

张维迎教授在他的博士论文中以严格的数学假设前提论证了资本雇佣劳动的合理性,其基本理由是:假定个人存在三方面的差异――经营能力、个人资产、风险态度。

因为个人在经营能力上存在差异,通过建立一个企业而相互合作对他们也许是件有利可图的事。

这是由于在企业中,那些在经营方面具备优势的人可专门从事经营决策,而那些不善经营的人则可专门从事生产活动。

那些从事经营活动的成员应该被指定为委托人并有权索取剩余收入,以及监督其他成员,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主要的“风险制造者”,更主要的是因为他的行动最难监督。

因此,他成为了企业家,而那些从事生产活动的人则成为工人。

而且,在一个消费不可能为负的约束条件下,一个人当企业家的机会成本与其个人的财产正相关,因而资本雇佣劳动保证了只有合格的人才会被选做企业家;而对一个一无所有、只能靠借入资本当企业家的人而言,成功的收益归己,而失败的损失却推给他人,因而即使没有能力的人也有兴趣碰碰当企业家的运气;此外,易于观察的股本可以作为一种信号手段标示出有关他们经营能力的信息,从而使这种安排节约交易成本。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第一章考点手册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第一章考点手册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考点1 劳动关系的定义(★三级普通考点,一般为单选、多选)一、劳动关系的词源1.词源劳资关系:是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关系,含有对立意味,包含了一致性与冲突性。

劳工关系:强调以劳动者为中心展开,着重于劳动者。

劳使关系:源自日本。

强调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中性、温和。

产业关系:又称工业关系。

广义的产业关系主体包括劳资双方、而且包括政府。

2.定义:1704劳动关系指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3.【1704简】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双方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的相互交织。

劳动关系双方选择合作还是冲突,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对比。

考点2 劳动关系的主体(★★二级考点,一般为单选、多选)1.狭义:雇员、雇主;广义:雇员、雇主、政府2.雇员的含义:(1)雇员是被雇用的人员;(2)雇员是在雇主管理下从事劳动的人员;(3)雇员是以工资为劳动收入的人员;(4)有些国家劳动法规定某种或某几种人员不属于雇员,如公务员、军事人员、农业人员、家庭佣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

3.雇员的范围包括蓝领工人、医务人员、办公室人员、教师、警察、社会工作者,以及其他在西方被认为是中产阶级的从业者和低层管理者。

从产业部门来看,雇员的范围包括第二和第三产业。

4.雇员的范畴不包括:自由职业者、自雇佣者和第一产业中的农业劳动力。

5.雇员团体。

在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工会是雇员团体的最主要形式。

6.雇主。

雇主可以包括雇佣劳工的业主、经营负责人或代表业主处理有关劳动事务的人。

7.雇主组织。

雇主组织的主要形式是雇主协会。

8.政府。

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有以下四种:(一)劳动关系立法的制定者,通过立法介入和影响劳动关系,为劳动关系的调整提供法律保障和依据,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劳动三权”,即结社权、集体交涉权和争议权;(二)公共利益的维护者;(三)公共部门的雇主;(四)有效服务的提供者。

企业所有权制度安排的研究进展——兼论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关系

企业所有权制度安排的研究进展——兼论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关系


人力资 本所有 者 与非 人力资 本所 有者之间产权 制度安排 的研究 进展
西方学者很早就有对人力 资本所 有者与 非人 力资本所有者之同 产权 制度安排的认识 雏形 。13 90年 代 中, 伯乐和米斯观测 到在 20家美 国最 大的非金融公 司里 , 0 经理已经在公司股权及其分散的条件下 控制 了这 些企业的资产的太部分 ( el adMen ,9 3 。他们称此为美 国企业制 度史上 的一场“ B r n a s13 ) e 经理革命 ” 这场革 , 命造成了一种“ 与所有权 相分离的经 济权势” 。他们 已碰到企业 家( 理 ) 管 人力 资本 及其所有权 , 但理解 却 是 错的。他们把企业家人力资本 的产权与企业家资财资本所有权的分离 , 理解成“ 控制权( 营权 ) 经 与所 有权 的 分离。 伯乐一米斯假设在理论上 的误差直 到 1 8 年 斯蒂格勒和弗里 德曼 的论文发 表才 得到纠正 。斯 蒂格 ” 93 勒和弗里德曼指 出, 太企业的股东拥 有对 自已财 务资本的完全 产权和控 制权 , 他们通过股票的买 卖行 使其产 业兼并( 合并 ) —银行充 当中介人 ; 押 、 抵 担保 、 展期 输血 ”礁产、 , 拍卖 手段收 回贷款 ; 资产证券化 ; 主办 银行 制度 ; 分立新 旧帐户 ; 冲销银行呆帐准备金 等 这些对 策有其积极意义 。有 的对策已经应用 于实践 的对策 有 只是停 留在理论方面 的探讨 。但是 目前看来 , 良资产问题 日 不 益严重 , 表明这些对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银 企 不 良资产同题。关键原 因在 于: 一是 这些 对策虽 有一定可取之处 , 又都不能直接 、 但 普遍地用 于盘活银 行 的 全部不 良资产 , 不能使国有企业在公 平竞争的基 础上轻装上阵 , 出困境 。二是这些对策未提出短期 内解决 走 不 良资产存量所需 的巨额 资金来源问题 未触及 列融 资体制这一困扰不 良资产化解 的核心 问题 , 未认识 到发 展资本市场对解决不 良资产问题 的现实意义 三 是这些 对策没有对不 良资产的增量产生 提出有 效 的解 决办 法 。四是这些对策未能在构筑有效公 司治理结构 . 断不良资产生成的制度方面提 出建设性建议 , 切 从而 不可 能从根本上杜绝不 良资产 的再生 。五是这些对策大多是 牺牲一方 的利益换取另一方 的利益 , 有把银 行 没 重组和企业重组结合起来 。债务重组试点办法基本上都是着眼 于国有企业 债务重组 , 而较 少考 虑国有银 行 的债务重组问题。 3 解决不 良债权债务 问韪对策——债转股的新思考 、 ( ) 转股 的优 势。尽管可 借鉴 国际上处理不 良资产周题的经验 . 毕竟中 国有 自己的国情 , 能原 1债 但 不 样照搬。因此只能从实际 出发来解 决我国 的不 良资产问题。债转股可 以解 决国有银企不 良债 权债务 闭题 同其他对策相比较而言 . 债转股最大 的优 势在于 引人 一个中间环节—金融 资产 管理公 司来实施债 转股 。债 转股使银企双赢 , 强国有经 济的实力 。通过实施债转股 , 增 再结合其他措施 , 可以提高银行 的资信水 平 和国 际竞争力 , 解决我国金融业存在 的大量 不良资产 问题 提高资本金充足率 - 优化资产负债 结构 与质量 , 防范 和 化解金融风险 增强国有商业银行在 国际上的竞争力 。不良资产剥离和积极的信贷政策成为利 润增长 契机 , 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呈现端倪。我国金融业 对正在 回升的国民经济做 出 了不, 的贡献 ,00年上半 年 匡 】 、 20 我 四大 国有商业银行实现利润 10 元 . 3亿 已经实现 了增盈减亏的 目标 。在部分国有企业中实施债 转股 t 有利 于 改善 国有企业的整体素质 , 实现国企 三年脱困 目 。实施债转股的企业 20 年将有 8%以上 扭亏为 盈 , 标 00 0 资 产负债率可 由原来的 7 %以上 降到 5 %以下 。由于债转股和其他政策的实施 .0 0 1 0 国有及 国有 0 0 20 年 ~1 月 控 股企业实现利润 1 3 89亿元 . 同比增长 了 16 。大多数国有大中型 亏损企业摆脱 了困境 .倍 重点监测 的 1 4 个 行业有 1 个整体扭亏和继 续增盈 ,1 2 3 个省区市 中有 3 个整体扭亏为盈 和继续增盈 , 0 大多数国有 大中型亏 损骨干企业初步建立 了现 代企业制度 。债 转股在促进 国有经济 布局 战略调整 , 对促进 证券市场尤其 是二 级 证券市场健康发展也将产生积 极影响 , 而且债转 股也是我 国投融资体制 的一项重要改革。 () 2 关于债转股 问题 的新思考。在债 转股工作推 进的同时 . 也暴 露 出了 少问题 . 有些是属 于 已发 生或 发现的问题 有些则是属于暂时隐藏起来 . 在未来几年 内有可能发生 的问题 。这其 中 . 恐怕后一种情 况 更为 可怕。具体 如下 : 实际操作面临许多困难 ; 辅体难分离 ; 债转股过程中出现 的各种道德风险值得注 意 ; 终或 最 有损失的承担 ; 法律系统不完备 ; 管理公 司如何退 出的问题 ; 资产 不利于建立公平的市场制度 ; 过债转 股剥 通 离不 良资产, 多半属于一次性规避风险行为 。 综上所违 , 债转股虽然对化解金融风险 , 对国企脱 困有一 定的积极作用 . 但是它 的消极影响 或负面 效应 也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只有客观地 看待这一新生 事物 , 注意把建立 国有商业 银行和 国有企业风 险防范 机制 放在首位 , 才能达到债转股的预 期效果 。 3 8

企业权力类型及其治理

企业权力类型及其治理

2011年第9期山东社会科学No.9总第193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93企业权力类型及其治理研究张晓峰(山东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公司治理已经得到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的交叉研究,而他们所研究的内容与焦点都可以从“权力”中找到线索。

只是这些“权力”的概念缺乏一贯的意义和统一的逻辑,更遑论用于指导公司治理实践。

通过对企业权力类型及其治理问题的研究,区分了不同权力类型的治理重点和方向,为公司治理中的权力配置关系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指导框架。

企业权力类型在治理结构的稳定性、体现公司治理的权力边界、界定参与公司治理的主体、拓宽研究视野等方面对现有公司治理研究予以了发展。

[关键词]企业权力;权力类型;公司治理[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1]09-0141-04公司治理已经得到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的交叉研究,而他们所研究的内容与焦点都可以从“权力”中找到线索:经济学所理解的制度安排必然是权力配置关系的反映,这是卢梭早在1762年就论证了的观点;管理学研究的是各部分的功能和运作方式,着眼点在于责、权、利的界定;法学从法理的角度理解公司治理,本质上是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的发挥;而社会学则关注公司日益膨胀的权力及其引致的社会问题……事实上,Zingales(2000)曾指出,“科斯教会我们认识到市场交易是有成本的,而企业通过权威控制得以避免了价格机制带来的成本。

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说,公司治理研究的就是这种权威(权力)是怎样配置和执行的”。

①徐向艺(1996)也曾指出,“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力关系与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

但遗憾的是,正如加尔布雷斯所言:“很少有什么词汇像‘权力’一样,几乎不需要考虑它的意义而又如此经常的被人们使用。

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

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

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慎言[摘要]本文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理论要素,结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变化了的情况,对传统劳动价值论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从而澄清了劳动非商品论的模糊认识,进而提出了新的生产要素价值理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雇佣劳动关系作为社会占主体的劳动用工制度已经消失,劳动已经成为商品,资本不再是占有剩余价值的独立的一种社会力量,而是与劳动相对应的一种生产要素;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新增价值并不是活劳动独立创造的,而是各种生产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结晶,资本应该与活劳动平等地参与新增价值的分配。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现代市场经济价值增殖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

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江总书记提出的这一重要论题,不仅是我国经济学界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攻克的理论难题,同时也是我国当前改革开放实践中急需解答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结合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运行规律,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作一些探讨。

一、正确认识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与资本关系劳动和资本这两个范畴,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劳动与资本的关系。

要正确认识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必须搞清楚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出卖的商品究竟是劳动力或是劳动?这里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这里并不是纯粹的咬文嚼字,而是牵涉到全部政治经济学中一个极重要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第341页)(一)正确认识劳动力的内涵和特性马克思指出:“我们把劳动力和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应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
对人力资本的贡献总结: (1)对正规学校教育和在职培训在人力资本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和培 训投资的收入和收益计量以及人们在这方面的决策行为进行了经典的理论实证 和经验分析;(2)对家庭在人力资本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家庭人力资本投资 问题进行了经典的理论实证和应用研究(3)贝克尔把人力资本理论从教育经济 学领域拓展到人口和家庭经济学领域,把家庭视作一个人类自身的生产单位,把 孩子视作耐用消费品,认为父母养育孩子对孩子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也是经过成本 -效用分析的。突破了局限于物质资本的传统经济学局限,使经济学研究朝着主 体化的方向发展 3.明瑟尔-“人力资本指的是蕴含于人自身中的各种生产知识与技能的存量总和” 开创并系统地发展了人力资本理论与分析方法。明瑟尔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 析工具来研究人力资本生成与发展的过程以及人力资本发展对经济运行过程的 影响.明塞尔所关注的分配问题,主要是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特别是劳动者工资 收入的决定与分配。
的建造者)-个人行 · 为人力资本理论入分配 领域主个人收入 分配问题
人力资本投资与劳动市场、技术与 人力资本需求两方面
1.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力资本而存在的一种资本形态,体现在劳动 者身上,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 产增长的诸要素中的主要因素.表现为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健康等。 在货币形态上表现为提高人口质量,提高劳动者时间价值的各项开支。它是资本, 因为它是未来满足或未来收入的源泉。
(3)加强对农民人力资本投资是农民增收的主要对策之一(民生); (4)人力资本投资状况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劳动者个人收入水平有着至关重 要的影响。 2.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产生的价值 (1)提高生产率。农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与其耕作的生产率之间存在着较 强的正相关关;且人力资本投资还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和种植结构的调 整;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都离不开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农 业劳动者,从事现代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民必须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才能提高农业 劳动生产率。 (2)提升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资源的获取有利于降低农民生存的机 会成本,使农民做好产前预测,把握市场需求,提高农产品的生产率。(分析预测能 力和对市场规律的把握) (3)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力资本的差异影响劳动力职业差异。人力资 本存量大小决定了劳动者能否掌握新技术、技能以及掌握的多少、深浅、快慢和 熟练程度,以及进入非农行业的难易程度。(职业要求) (4)促进收入增长-最基础的。 3.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方向 (1)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以基础教育为主的办学方向逐步调整为基 础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把握现实劳动力和未来劳动力投资(教育结构比重) (2)对农民的职业培训提供支持。府应该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纳入公 共财政的支持范围。同时引导非政府力量、加大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投资 (3)农村医疗卫生保健事业-提高健康资本存量,促进长远发展。 人力资本是非物质资本,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而蕴含于劳动者身上的素质。 这种素质主要包括劳动者所具备的知识、技能以及影响知识技能发挥的健康状况 等。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来自于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生产实践。学历教育 是最基础的因素,能直接影响职业培训和生产实践的效果反映。(开发重点) 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其主要观点: (1)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那部分资源,同时人力资本理论也是经济 学的核心问题。 (2)经济增长中资本分为人力与物力两种,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 (3)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而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 (4)教育投资应该以市场的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 人力资本理论揭示了经济增长的内在推动力,对经济发展和人口素质提高有 重要意义。

劳资关系和谐秩序与企业效率

劳资关系和谐秩序与企业效率

第7卷第1期2008年3月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 HEJ I ANG UN I VERS I TY OF TECHNOLOGY (SOC I AL SC I E NCE ) Vol .7No .1Ma rch 2008文章编号:1006243032(2008)0120022205劳资关系和谐秩序与企业效率朱芝洲(衢州学院经贸管理系,浙江衢州324000)摘要:当前,雇佣劳动形式在我国逐渐成为主要的形式,而劳资关系也日益成为影响企业效率乃至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冲突与合作是劳资关系的二重特性,冲突性使得劳资关系的调和成为必要,相互依存则使得劳资关系的调和(劳资合作)成为可能。

劳资关系失调必然导致企业效率受损;和谐的劳资关系则有利于降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提高效率,增强竞争优势。

基于当前劳资关系失调问题日益突出的现实,培育、构筑和谐的劳资关系,对于企业来说意义重大。

关键词:劳资关系;和谐;企业效率中图分类号:F246 文献标识码:A劳资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自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来,一直是经济学、哲学、社会学和法学等关注的问题之一。

当前,雇佣劳动形式在我国逐渐成为主要的形式,劳资关系日益成为影响企业效率乃至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正确认识劳资关系的本质及其与企业效率之间的关系,对于企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劳资关系的特性尽管对于企业起源时间的考究在理论上仍然存在分歧,但却似乎无人否认这样一个事实:企业的出现是与资本雇佣劳动联系在一起的。

虽然企业这种组织自产生至今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发展和演变,但有一点在总体上却一直都没有改变———雇佣关系,无论是在早期手工业工场只雇佣少量帮工的时候,还是在现代大型企业中大规模雇佣人员的情况下,这种雇佣关系始终存在。

从主流经济学的角度考察,劳资关系是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劳动方与资本方的利益交换关系。

在制度主义和产权理论的语境中,企业是一组个人契约关系的联结,是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

资本与劳动双重剩余的解读

资本与劳动双重剩余的解读

资本与劳动双重剩余的解读【摘要】本文从企业理论视角对资本和劳动双重剩余现象进行了考察,首先论证了企业家雇佣资本和劳动的命题,指出企业家起着连接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的作用,在我国正是由于企业家的缺乏导致了资本和劳动双重剩余。

其次,本文分析了资本与劳动双重剩余的根源,即企业家事后分得较低的租金导致了企业家人力资本的短缺。

最后,本文针对这种双重剩余现象给出了一点建议。

【关键词】企业家资本和劳动双重剩余专用性收入水平一、引言我国出现了一种不平常的现象,即同时存在资本和劳动的双重剩余。

对于为何会出现这一现象,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给出了不同解释。

黄泰岩(2001)和王检贵(2002)从发展经济学视角出发,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户籍制度把二元经济发展链条切断。

肖耿(2006)从金融学视角出发,认为这主要是由于资本市场高昂的交易成本。

概言之,两者均归因于要素市场高昂的交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这一现象,不同的是前者是劳动力要素市场,而后者是资本要素市场。

但问题是,如果假定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市场的交易成本均为零,那么两种要素就可以自由地结合在一起了吗?本文从企业理论视角对此加以考察,认为资本和劳动的结合还需有第三种要素——企业家参与,企业家起到粘合剂的作用,把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粘结在一起,在我国正是由于企业家这一粘性生产要素的缺乏导致了资本和劳动双重剩余。

二、企业家雇佣资本和劳动我国企业理论领域曾有一场关于“资本”和“劳动”到底谁雇佣谁的争论,学者们各执一词,难分上下。

本文认为两个命题均有失偏颇,其原因主要在于对“资本”和“劳动”的概念外延界定不清,以至于对第三种要素——企业家人力资本有所误解。

一方面,“资本雇佣劳动”主要是由于把“企业家”归入资本的范畴,其实质为企业家雇佣劳动;另一方面,“劳动雇佣资本”主要是由于把“企业家”归入劳动的范畴,其实质是企业家雇佣资本。

两方面合一,即为本文要证明的命题:企业家雇佣资本和劳动。

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备考复习

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备考复习

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目录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企业”合约本身的特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人力资本的产权特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企业里的人力资本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企业合约和企业所有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周其仁本文讨论科斯关于市场里的企业合约的理论,中心是把企业理解成一个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共同订立的特别市场合约。

企业合约在事前没有或不能完全规定各参与要素及其所有者的权利和义务,而总要把一部分留在契约的执行过程中再加规定。

企业合约的这个特别之处,来源于企业组织包含着对人力(工人、经理和企业家)资本的利用。

与其他理解不同的地方是,本文把“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引入对企业合约及其特征的思考,并认为这是科斯企业理论里被忽略的一个关键。

一、“企业”合约本身的特征科斯企业理论的重点是解释在市场机制起作用的条件下,为什么还存在着企业。

名词解释 人力资本

名词解释 人力资本

名词解释人力资本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是西方经济学概念,亦称“非物质资本”,与“物质资本”相对,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

如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文化技术水平与健康状况等。

其主要特点在于它与人身自由联系在一起,不随产品的出卖而转移。

通过人力投资形成。

主要包括:(1)用于教育的支出;(2)用于卫生保健的支出;(3)用于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4)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

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支出,教育支出形成教育资本。

通过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其增长,特别是教育支出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

【人力资本理论的内容】(1)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2)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

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比物质资源增长速度快。

(3)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

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

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主要手段,所以也可以把人力投资视为教育投资问题。

生产力三要素之一的人力资源显然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具有不同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资源。

高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带来的产出明显高于技术程度低的人力。

(4)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

【人力资本理论的意义】人力资本理论突破了传统理论中的资本只是物质资本的束缚,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

这样就可以从全新的视角来研究经济理论和实践。

该理论认为物质资本指现有物质产品上的资本,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土地、货币和其他有价证券等,而人力资本则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普通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和其在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等价值在生产者身上的凝结,它表现在蕴含于人身中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和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

企业股权在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间的量化划分

企业股权在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间的量化划分

1 8 9 —
维普资讯
X #XXYI H+ c) X = I, ’Y ’ ’ cXXY ’ Yl Y ’ c, }+ c) f ’
计景 , 从而实现对 X H的划分 。
实现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之间的 比较 以及在两者之间 的股

在 人力资 本和 非人 力资 本之 间划 分股 权 的方

如果企业股权 只考虑在非人力资本之间进行划分 ,而不
权划分。 但在这里应注意计量方法的可比性问题 , 即若对人力
资本采用成本计量 的方法 ,则对非人力资本也应采用相应 的
【 中图分类号 】11 6 F2,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6 2 8 7 (0 6 0 — 18 0 17 — 7 7 2 0 )2 0 9 — 2
当股权 的量化划分 的范 围扩大到人力资本时 ,要解决如 何将企业的股权量化落实到各要素所有者 ,它需要 分两个步
骤来进行。 先是要将股权在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之间进 行量化划分 ,然后再 在人力资本 和非人力资本各 自的所有者 内部进行划分 , 并落实到个人 。下面就这两个步骤 的基本方法 进行相应的分析。

人继续留在组织内的可能性。其中个人的条件价值是指这个
人 在预期 工作年 限内都 留在 组织 内时可能提供服务 的能力 ,
它取决于该员工 的个人能力 、 可调换性 和可提升性 。 具体 的个
人或群体价值的货币性计量方法有随机报酬计价模式、现值
调整法 以及未来收益贴现法等。
当我们得到了对人力资本的成本或 价值计量后 ,就可 以
有人力资源所要发生的支出或利益牺牲;机会成本是指在人
力 资源投资方案 中, 如果选择某一最优方案 , 则必须放弃其它

人力资本的内涵、属性和特点

人力资本的内涵、属性和特点

人力资本的内涵、属性和特点—-兼评当前一些模糊观点●饶年华内容摘要本文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以非人力资本为参照对象,通过辨析当前一些相互矛盾的模糊观点,来阐述人力资本的内涵,并进一步指出人力资本的两重属性,即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具有“物”的属性,和与其载体人的不可分离性而具有的“人”的属性。

在此基础上,再从形态、产权特点、生产、使用、交易5个方面,分析人力资本区别非人力资本的特点.关键词人力资本内涵属性特点人力资本的内涵1.在探讨人力资本内涵之前,有必要先区分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人力资本、人力资源、人力资产关于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清华大学魏杰教授(2002)认为:“两者是迥然不同的概念,人力资源是企业员工整体的劳动素质、生产技能和知识水平,培养手段是不断招募优秀员工并对现有员工进行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而人力资本指的是劳动者投入到企业中的知识、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方法的总称.具体来说,它只包括企业中的两类人,一类是掌握核心技术的技术人员,另一类是具有企业家素质的经营者”.对于此种区分,中国人民大学方竹兰教授(2002)指出:“其优点是抓住了在企业改革过程中,如何激励中、高级人力资本等一些重大问题,因而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意义。

但把一般劳动力剔除在人力资本之外,在研究方法上,是以偏概全,以静替动,也不符合人力资本理论所提示的深刻内涵和固有研究方法体系"。

我们认为: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这两个要领所定义的角度虽不同,但所表述的实际内容却一样.前者是从管理学角度来定义人的劳动能力,注重的是人力的开发、使用和合理配置;后者是从经济学角度来定义人的劳动能力,注重的是人力的投资、收益和财富的增长.关于人力资本和人力资产:刘小蜡、李鸣(1998)认为:“人力资产与人力资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资产可理解为财产,或民法上的‘物',有时也特指企业占有的财产,它是物类产权的客体。

资本严格来说是一项产权,是投资者获取利润收入以及为确保获取利润而拥有的权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力资本效能的彰显:激励与约束社会产业结构的不断分化,社会分工协作体系的日益发达,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在社会财富创造中的巨大作用日趋凸显。

“积极货币”的运用使非人力资本发挥了倍增的功效,这在企业风险不表现为财务责任的行业(如律师事务所、软件、信息等产业)表现得尤为突出。

所谓社会分工发展就是人力资本专用性(specific)的强化。

专用性人力资本,指代理人的技能依赖于所在企业的产品特性、市场状况、工艺流程以及企业文化等,当代理人离开原委托人后几乎没有价值。

①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这样因人力资本的专用性自然使之产生了对非人力资本的依赖性、退出惰性和分担风险的自觉性,人力资本所有者越来越成为企业的“抵押品”,带有“人质”的特性;这一特性又由于“非人力资本社会表现形式的多样化、证券化趋势和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团队化趋势”(方竹兰,1997)得以锁定,雇佣关系不断强化和直接化。

人力资本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普遍性正是因为人力资本的利用在经济生活中无处不在,其与非人力资本唇齿相依,而且在现代经济中人力资本的开发利用已日益居于中心地位。

一、人力资本激励与约束问题的考察。

(一)各要素主体之间(如物力资本与人力资本)达成的契约就是广泛意义上的委托-代理(principal-agent)关系,委托代理关系中因不完全信息的前提预设,当委托人有隐藏信息或代理人有隐藏行动,就会出现双边败德行为(double moral hazard)和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问题;只要个人不能完全承担或获得其行为的全部结果,就会产生偷懒、搭便车、机会主义、献媚、耍花招等激励问题或者称之为委托-代理问题(principal-agent problem)。

我国的体制内企业②较为特殊,存在双层代理关系:企业为全体社会成员所有,全体社会成员作为委托人将企业委托给经营者经营管理,形成第一层委托代理关系;在企业内,经营者作为委托人,掌握企业运行所需的物质资本,而人才作为代理人,拥有企业所需的专业化技能,二者间形成第二层委托代理关系。

然而,全体社会成员作为名义上的所有者无从履行直接监督职责,只能让渡由政府进行监督管理,政府和企业本身都只是一个空泛的集合概念,这样没有一个直接的投资利益主体,形成“所有者缺位”的状况,并使国有资产的运营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

资产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之间必然存在产生更多利益矛盾和冲突的可能性。

(二)目前,我国体制内企业的人力资本的激励约束机制的低效或无效的根源仍在于制度性缺陷。

无论是思想宣传、劳模表彰,还是各种物质刺激或规章约束,其有效性都最终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能使国家租金分配与国家计划任务完成程度正相关(李宝元,2002)。

我们正是在制度上忽视了人力资本产权的个人自主决定性、产权要求和报酬要求。

周其仁从剩余索取权(residual claim)和剩余控制权(residual rights of control)两方面分析了其原因。

第一,对每一人力资本个体按劳获酬,由于人力资本及其使用绩效的无法直接度量性最终流于按固定的工龄年限、职位级别、学历高低或按人头平均分配,而且往往按实物福利形式发放,允许个人占用、消费和享受但不可交易和投资,这就使激励效果大打折扣;第二,对每一人力资本特别是经营者人力资本来说,其拥有有限的国家租金索取与实际获得相当大的国有资产控制权极不对称,而控制权又有在职享用的特性,必然造成“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滥用控制权及经营管理短期行为等制度性腐败后果。

这些矛盾和问题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和新成长起来的体制外企业的竞争加剧越来越显现、复杂化。

(三)博弈论观点认为,消除败德行为的切入点是委托人做出承诺行动(commitment),委托人的战略应是可置信的(credible)。

我们正处在经济体制转型期,“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的作用让我们不时还能感触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躯体”。

人们发现,大的组织不要说政府,即使是大的企业提供激励的承诺也是很不可信的(incredible);不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分散化决策和通过价格进行资源配置基础上的这种组织盲目做大、做强,其内部提供的激励必然受到很大限制。

按照米尔格罗姆和罗伯茨的“影响活动”(influence activity)理论,在任何组织中,只要有一个上级,大家都会在里面做很多“寻租”(rent seeking)活动影响上边的决策。

因为大家知道,你在这个组织里会受到很多制约,当初被许愿的一些激励在权力比较集中的机制(如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事后往往是不可行的,这样就失去了激励效果。

我们应对入世,改造国有大中型企业,打造跨国公司的过程中,激励与约束问题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了。

(四)激励和约束的低效或失效会影响企业的价值最大化(value-maximum)、人力资本自身收益最大化及其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导致我国出现了大量高素质、专业化人力资本由“体制内向体制外、内陆地区向沿海地区、国内向国外”流动的非常态。

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1999年调查北京、上海、武汉、重庆、广州5市的500家大中型国有企业时发现,在过去5年内,被调查企业共引进各类人才7813人,流出人才5521人,流出引入比为0.71。

其中,由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私人部门经济发展活跃,国企人才流失更为严重,流出引入比为0.89(王小龙,2002)。

可以说,现代企业的核心工作,就是如何建立健全人力资本的市场激励和约束机制,以期最大限度降低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的监督成本、代理人的承诺成本和不必要的剩余损失,使雇员有积极性采取不使其他任何成员状况变坏的行动也就是张维迎所说的帕累托最优努力(Pareto effort),达到激励相容(incentive compatible);这样企业合约能节约一般市场的交易费用,并使这种节约多于企业本身的组织成本,即达到企业的“组织盈利”。

二、人力资本激励与约束的机制初探。

美国哈佛大学管理学院詹姆斯教授对人力资本的能动性曾做了专题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只不过发挥20-30%;如果得到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则可发挥到80-90%,这就是激励强化原理。

我们先来看看激励机制。

(一)激励机制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认为,运用激励措施应遵循以下原则:1、在激励重点上,激励不是以金钱为主,而是以成就和成长为主。

2、在激励方式上,强调个人激励、团队激励和组织激励的有机结合。

3、在激励的时间效应上,应把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结合起来,强调激励手段对人力资本的长期正效应。

我们觉得,激励机制主要包涵了以下四个方面:1、人力资本产权界定及其价值实现。

根据科斯定理,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世界里,不同的产权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

产权制度的供给是人们进行交易、优化资源配置的前提;人力资本产权的界定和重视同样重要,它在企业所有权安排中具有一种特殊决定性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人力资本的价格(薪酬)反映其稀缺程度、异质性和能力大小,承认人力资本的产权要求、报酬要求等经济特性在我们企业改革的实践中已势在必行。

“价格机制不单单在配置物质性经济资源,它同时也激励着生产者、消费者双方人力资本的利用。

”①企业是一个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

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都承担着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另外,人力资本的产权相当特别:第一、人力资本天然归属个人;第二、人力资本的产权权利一旦受损,其资产可以立刻贬值或荡然无存;第三、人力资本总是自发地寻求实现自我的市场(周其仁,1996)。

所以说,我们必须尊重人力资本的产权,采取谈判等方式将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在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和安排;否则,人力资本产权的残缺必然引致其资产的贬值、转移或化为乌有。

我国体制内企业收入分配制度仍没有完全反映人力资本的产权、报酬要求,其收入与业绩相关度不大,名义工资低,隐性收入多,缺少促使人力资本追逐组织长期效益的机制;另一方面,强调精神激励的同时,政企分开、转换政府职能等改革又降低了经营者政治升迁的预期,极大影响了人力资本效能发挥的积极性。

承认人力资本的产权要求和对其价值进行兑现是相符相承的。

合理反映人力资本价格,实行股票期权制和员工持股计划等,这些激励机制将人力资本的个人所得与企业的长远利益、资产的保值增值及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人力资本产权向物质资本产权进行转化,有利于激发人力资本生产的能动性。

2、成就激励。

现代管理理论已将对人的认识从“经济人”、“社会人”转移到了“文化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随着社会的演进和人的发展,人的需要层次逐渐提高,达到“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特别是对企业家人力资本,成就欲实际上是企业家经营事业的永恒动机。

据1994年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的有关调查,83.6%的国有企业的企业家将“企业的发展”作为其事业上的追求。

现代公司制企业的CEO除了拥有总经理的全部权力外,还有董事长的百分之四五十的权力,这无疑给了他无尽的工作激情和动力。

同时,也应给员工提供更多的机会。

机会是激励员工创造、传播和应用知识更具影响力的要素,其表现形式有:参与决策、更多的责任、个人成长的机会、更大的工作自由和权限、更有趣和多样化的工作,等等。

这些“内部报酬”对员工将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按照人本管理的原理,现代企业应重视发挥员工在工作中的自主和创新。

如建立自我管理团队(self-management team)。

其特征是:工作由团队做出大部分决策,选拔团队领导人(非老板),团队自主确定并承担相应责任,由团队来确定并贯彻其培训计划的大部分内容。

这种组织结构已日趋发展,包括惠普、施乐、通用等国际知名企业均采用了这种组织方式。

3、成长激励。

在给定权威秩序(科层)和学习状况条件下,要使企业能力更大,就要提高员工的人力资本,也就是,培训和教育也是重要的激励措施。

①有些社会学家也认为,教育水平的高低是一种衡量个人工作能力的尺度,不是获得技能的证据。

教育的甄别理论虽不同于增加生产能力的人力资本理论,但不是截然相反;该理论认为,个人通过教育至少得到了某种认知的技能、改变现有生活状况的欲望以及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

教育不仅是一种投资,而且是一种令人羡慕的消费。

那么,未来成功的企业都将是“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这种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个人不仅有极强的激励,强化企业的竞争力,而且决定了知识创造、传播和应用的效果,并对提升人力资本的效能起到积极作用。

4、文化激励。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