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好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的教学衔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做好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的教学衔接
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的教学衔接问题是高一化学教学一开始就面临的一个难题。不少学生在初中时是化学学习的佼佼者,化学中考成绩很多接近满分的学生,进入高一一段时间后却落伍了,几次令其难堪的考试成绩使他们认为高中化学太难,并逐渐失去学习化学的信心。这就启示我们要先对学生学习高中化学障碍的形成进行观察和研究,制定相应的衔接教学策略,做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尽可能避免过早出现分化现象。本文仅就作者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进行初步探讨,供同行们在教学实践中参考。
问题的研究
由于多数高中化学教师对新课程的初中化学教材不熟悉,不知道相关知识点在初中教材中所要求的层次和难度,不知道作为高中化学学习所必需的知识预备中还有哪些漏洞,对初高中化学教材在知识体系上、能力要求上、思维力度上、学习方法上都有哪些断层,因而在高一的化学教学中出现了学生认为高一化学“难”学、老师认为高一新生“难”教的双“难”现象,而产生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就是初高中化学教学在衔接上存在问题。
1.导致初高中化学学习衔接障碍的几个主要方面
(1)化学语言的抽象程度增大
刚进入高一化学,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非电解质等一系列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蜂拥而至,学生觉得这些概念离生活太远,抽象思维能力一下子还不能适应。
(2)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
高一化学在知识内容的“隐含量”上急剧增加。在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增加了许多,如抽象思维能力要求极高的“物质的量”这部分内容只安排在“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这一节之中,且用于辅导练习消化知识的课时几乎没有,学生来不及消化吸收。使不少学生的化学成绩在高一刚开始就出现较严重的下滑,甚至对学习化学失去了信心。
(3)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
化学语言的抽象化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能力的发展是渐近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种思维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得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
(4)教学方法由直观教学向启发式、探究式教学转化
初中化学知识以直观教学为主,课堂的形式丰富,教学目标层次相对较低,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也不及高中化学。思维训练上跨度小,定向思维多,逆向思维少;收敛思维多,发散思维少。而高一化学注重知识的纵、横向联系,综合要求的程度高,研究问题时着眼于问题的本质,以结构为中一tl,认识物质性质,认知上由宏观转向微观,由描述转向推理,
由定性转向定量,对学生在自学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上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故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思维训练上不能很快适应,从而造成学习成绩下降。
基于以上原因,作为高一化学教师,为了突破高一化学学习的瓶颈,提高学生的学
习效率,在教学中要注意初高中化学在以下几方面的衔接。
2.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知识体系的衔接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是常识性介绍,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上以物质的分类为主干,每一部分知识只介绍其中的一个点或很少的一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较少。而高中化学知识则以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有机化学基础等知识为主干,以实验探究为手段,在教学中以知识“点”开始,注重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使学生的知识由“点”发展成“面”,进一步注重知识面的应用及知识之间的联系而形成知识“网”。
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化学双基不牢固,直接影响高中化学学习。特别是化学符号的书写不熟练,化合价知识应用不灵活,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及其相互转化的知识不熟悉,学生就会感到高中化学特别难学。为此,抓好初高中化学双基知识的衔接至关重要。
(2)解决问题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比较单一,而高中化学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
比如在学习碱金属时可对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利用家中的条件,你有哪些方法可以区别两种白色粉末:食盐和纯碱?通过对两种白色固体性质及用途的讨论,启发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想到很多区别方法。如口尝是否有咸味、洗涤油碗是否去污、加人面粉蒸馒头是否变得疏松多孔、放在桌上是否潮解、加人石灰水是否有沉淀生成、加入食醋是否有气体放出等。使学生学习了解决开放性问题的方法,知道有些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也实现了怎样由定向思维向逆向或多向思维发展、由收敛思维向发散思维发展,使解决问题的方法由初级逐渐过渡到较高级别。
成果与案例
下面以“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的相关教学片断为案例,分析初高中化学衔接的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衔接教学策略
教师:请分析下列反应属于哪种基本反应类型?从中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对相互之间回答的错误答案进行纠正、思考、交流后可得出一致的结论,
该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任何一类。
教师:说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不能包括所有的化学反应,那么在我们初中化
学所学过的反应类型中,该反应究竟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学生在回忆、交流后会很快得出此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结论。
板书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在预留的课题位置写上课题:氧化还原反应)
教师: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分析,这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请用初中所学
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来分析反应中何者被氧化、何者被还原。
学生:物质得到氧的反应叫氧化反应,所以C0发生了氧化反应,被氧化
物质失去氧的反应叫还原反应,所以Fe2 03发生了还原反应,被还原。
以上答案在回忆、讨论、汇报、相互补充、教师指导中完成。
教师:用“双线桥”表示上述反应。
并请同学们用“双线桥”表示“氢气还原氧化铜”这一反应。
学生练习用“双线桥”表示“氢气还原氧化铜”。
教师组织学生评价自己和他人的练习结果,并指导其进行自我纠正。
教师:请同学们进一步探究“氧化还原反应”与“非氧化还原反应”除了在
得氧、失氧方面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在思考、分组讨论、交流汇报、辩论甄别后可得到氧化还原反应有化
合价的变化,而非氧化还原反应无化合价变化的结论。
让衔接知识问题
化。
交流与表达能力
的衔接。
化学基本概念的
衔接,使其思维过
程外显化,概念表
述逻辑化、递进
化、条理化。
化学基本技能的
衔接,使其思维过
程外显化。
衔接知识问
题化。
化学基本概念和
基本理论(氧化还
原理论)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