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现象——伤痕文学

合集下载

伤痕文学心得体会感悟(3篇)

伤痕文学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伤痕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文坛。

它以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冲突为主题,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深刻剖析,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反思。

作为一名读者,我在阅读伤痕文学的过程中,深感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以下是我对伤痕文学的一些心得体会和感悟。

一、伤痕文学的现实意义伤痕文学的产生,源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矛盾的激化。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人们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和伤痛,伤痕文学正是对这些苦难和伤痛的反映。

它不仅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也揭示了社会矛盾的根源,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1. 反映社会现实。

伤痕文学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刻画,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揭示了社会矛盾和问题。

这种反映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

2. 批判社会现象。

伤痕文学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促使人们反思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它以真实、生动的故事情节,让读者在感动和震撼中认识到社会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引起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3. 塑造人物形象。

伤痕文学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既有正面的英雄形象,也有负面的丑恶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社会特征,反映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精神风貌。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实。

二、伤痕文学的艺术价值伤痕文学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情感真挚。

伤痕文学以真挚的情感为纽带,将读者带入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让读者在感动中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

这种真挚的情感,使伤痕文学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2. 结构紧凑。

伤痕文学的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作者巧妙地运用各种手法,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3. 语言优美。

伤痕文学的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作者在描写人物、景物、情感等方面,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作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4. 思想深刻。

伤痕文学的特点及意义

伤痕文学的特点及意义

伤痕文学的特点及意义
伤痕文学是一种文学流派,诞生于二十世纪中期,主要以描写战争、暴力、苦难等主题为特点。

其特点及意义如下:
特点:
1. 真实性:伤痕文学以真实性为重要特点,通过详实和生动的描写展示生活中的苦难和痛苦,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2. 反抗性:伤痕文学对社会不公、暴力行为和战争进行批判,通过文学形式表达对这些不合理现象的反抗和探索。

3. 自我表达:伤痕文学主张个体的自我表达和权利,通过书写自己的经历和内心感受来表达自我,并揭示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和命运。

4. 高度情感化:伤痕文学通常充满强烈的情感,情感被放大和夸张,以引起读者的共情和共鸣。

意义:
1. 记录历史:伤痕文学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和见证,通过文学形式将战争、灾难等巨大的历史事件留存下来,使之不被遗忘。

2. 倡导和平:伤痕文学通过揭示战争和苦难的真实性,呼吁和平和人道主义价值观,引发人们对于和平的思考和追求。

3. 唤起共鸣:伤痕文学揭示了人类普遍的痛苦和苦难,使人们相互产生共鸣和同情,从而增进社会关系,增强社会和谐。

4. 引发思考:伤痕文学通过刻画人类的苦难和矛盾,引发人们对人性、社会制
度和道德价值的思考,追寻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改革的方向。

总之,伤痕文学通过真实记录历史事件和个体的经历,引起人们对苦难和痛苦的关注,呼吁和平与人道主义价值观。

它的存在和发展为社会进步、和谐以及人的幸福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一、什么叫“伤痕文学”
1、伤痕文学的概念
在七八十年代,“文革”是中国人无法回避的事件也是作家思考表达的焦点。

由此产生了伤痕文学,无情地揭露了文革造成的社会问题,极力伸张人道精神,努力恢复人在文学创作中的主体地位。

伤痕文学是新时期最先出现的文学创作潮流。

伤痕文学较早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的,是刘心武的《班主任》。

接着卢新华的《伤痕》发表,“伤痕文学”因此得名。

2、主要作品
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王亚平《神圣的使命》、莫应丰《将军吟》等。

二、什么叫“反思文学”
1、反思文学的概念
反思文学是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

它是伤痕文学在社会内容上的扩展和深化。

它把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过程联系起来,深刻揭示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禁言和教训。

2、主要作品
古华《芙蓉镇》、高晓声《李顺大造屋》、路遥《人生》、王蒙《布礼》《蝴蝶》等。

三、什么叫“改革文学”
1、改革文学的概念
改革文学是以社会政治经济的改革为题材的作品。

因为长期存在的弊端和不能忍受的落后状况,是人们在反思的同时迫切要求实行改革。

随意改革文学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是与“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相继出现的文学现象。

2、主要作品
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王蒙《坚硬的稀粥》、路遥《平
凡的世界》等。

伤痕文学名词解释

伤痕文学名词解释

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

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伤痕文学”的名称源自卢新华刊登于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的短篇小说《伤痕》。

它也在“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疗治创伤”的意义上,得到当时推动文学新变的人们的首肯。

随后,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

伤痕文学中影响较大的有《神圣的使命》、《高洁的青松》、《灵魂的搏斗》、《献身》、《姻缘》等知青创作的作品,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大墙文学。

以及冯骥才早期在“伤痕文学”中艺术成就相对较高的《铺花的歧路》《啊!》、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为代表的农村“伤痕文学”等。

文学现象——伤痕文学

文学现象——伤痕文学

文学现象——伤痕文学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

“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伤痕文学”作为“文革”后的第一个文学——文化潮流,是中国文化走出“文革”的第一个重要历史逻辑环节,它应合了政治实践、社会心理、文艺模式等多方面的以“新时期”命名的中国新现代性的历史诉求。

一、“伤痕文学”的兴起今天的我们拿起从艺术上说已经不堪卒读的《班主任》,很难想象得出它当年曾轰动海内的盛境。

从结构上看,这仍是一篇“文革”模式的小说。

“文革”模式有几个要素:一、以正确路线的英雄为主体;二、英雄以正确路线团结和唤起广大群众与反动路线和势力进行斗争;三、正确路线英雄最后取得胜利;四、这三点形成了作品的光明主调。

《班主任》是张老师为正确路线的代表,作品中的主体,他领导好学生石红,团结以五学生为代表的广大同学。

同受反动路线和错误思想毒害了的学生谢慧敏和宋宝琦进行斗争,最后以张老师充满胜利信心结束。

然而,《班主任》在运用“文革”模式的同时却暗转了“文革”的主题。

它以知识、无知识、反知识的启蒙主题变换了革命、不革命、反革命的革命主题。

正确路线的张老师拥有知识,宋宝琦无知识,谢慧敏反知识。

作品中以一部西方小说《牛虻》作为划分知识等级的标准具有非常深刻的象征意义。

这是一部西方小说,但在苏联和中国“文革”前都受到很高的评价。

无知识的宋宝琦在书上乱抹乱划,令张老师非常痛心,但令张老师更为痛心的是,自以为最正确最革命的谢慧敏,把《牛虻》当成不良书物!这一情节显出了作品代表的重要意义:以“文革”后反“革命”的知识体系来否定“文革”中反知识的“革命体系”。

《班主任》用了“文革”的叙事模式讲出了一个反“文革”的故事,启动了以伤痕文学开始的新时期的文学与文化变革,这反“文革”的故事用“文革”的叙事模式讲出,有一个光明的主调,因此《班主任》只是启动而没有自身成为伤痕文学。

八十年代的诗歌热潮

八十年代的诗歌热潮

八十年代的诗歌热潮八十年代的文学现象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对改革开放的探索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关注。

以下是一些八十年代的文学现象及其代表人物:1、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一种文学现象,它主要反映了文革时期人们所遭受的创伤和痛苦。

代表人物有刘心武、叶兆言、冯骥等。

2、反思文学:反思文学是八十年代中期的一种文学现象,它主要是对传统文化、历史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代表人物有贾平凹、莫言、余华等。

3、寻根文学:寻根文学是八十年代后期的一种文学现象,它主要是对传统文化、民俗以及地域文化的挖掘和探索。

代表人物有韩少功、阿城、苏童等。

4、改革文学:改革文学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一种文学现象,它主要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们对于社会变革和个人命运的关注。

代表人物有路遥、陈忠实、高晓声等。

5、朦胧诗派:朦胧诗派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一种诗歌流派,它的代表人物包括北岛、舒婷、顾城等。

朦胧诗派的诗歌作品注重表现个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对于社会现象的反思。

6、先锋小说:先锋小说是八十年代中期的一种小说流派,它的代表人物包括马原、余华、苏童等。

先锋小说的作品具有实验性质,注重表现形式和语言的创新。

7、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是八十年代后期的一种小说流派,它的代表人物包括刘震云、池莉等。

新写实小说的作品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和对于人性的探索。

这些文学现象和代表人物在八十年代的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们不仅为当时的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也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们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也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精神。

除了上述提到的文学现象和代表人物,八十年代还有许多其他的文学现象和人物值得关注。

以下是一些额外的信息:1、流浪体小说:流浪体小说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一种小说流派,它的代表人物包括王小波、藏棣等。

流浪体小说的作品以流浪为主题,描写了人在社会中的漂泊和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

当代文学史1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史1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三突出”创作原则: 1 、“三突出”是“文革”中被推崇为“无产阶级创作必须遵行”的创作原则。

(1 分)这一原则的规范性说法经姚文元修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1 分)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 1 分);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1 分)。

” “三突出”创作原则是新中国文艺极左倾向走向极致的产物。

( 1 分)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是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后最先出现的文学现象。

伤痕文学的内容主要是写社会伤痕和人们的心灵伤痕。

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中国社会的悲剧,是一桩牵动亿万人心的巨大社会事件,不能不首先引起作家的深切关注;文革的切肤之痛,积郁十年的愤懑,人民所遭受的折磨和进行的痛苦挣扎,不能不要求文学优先表达。

(2 分)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

伤痕文学意义在于对文革的整体否定,但作为刚刚摆脱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伤痕文学也就十分明显的局限,那就是作品内涵不深,表现技法也比较幼稚。

(3 分)朦胧诗: 朦胧诗兴起于20 世纪70 年代末到80 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2 分)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1 分)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2 分)先锋文学、先锋文学是指在中国文坛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

(2 分)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

浅析《伤痕》

浅析《伤痕》

《伤痕》浅析伤痕文学是本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

“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本篇就用伤感文学的角度来分析伤感文学的代表作品《伤痕》,并对其进行浅析。

《伤痕》作为一篇短篇小说,能够把主人公独特的心理活动完美的描绘出来,展示给读者,从而让读者深深地陷入剧情中,仅仅是一篇短小的文字,就写出了那个不同的时代那些知青们内心的傍徨和痛苦,因为妈妈的原因,王晓华提前放弃了学业参加了上山下乡,成为了一名知青,同学们的冷漠让她更加的意识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虽然这个不同是因为妈妈的原因,妈妈是叛徒的现实让她感到耻辱,甚至与家里断绝了所有关系,不接受家里寄来的东西,不看妈妈写给自己的信,一个小女孩就在离家很远很远的地方,一个人孤独的成熟,但是经历了许多之后还是不能放下母亲带给自己的痛苦,直至到后来母亲的冤屈得到平反,她也是纠结了很久才踏上回家的路途,导致被“四人帮”把身体摧残十分的严重的母亲没能撑得看到她的最后一眼就永远的走了,让晓琳自从十六岁后就没能在看母亲一次。

给她留下了永远的遗憾和伤痕。

在小说中王晓华也遇见了她的爱情,一个不介意她的家庭的男孩苏一林,两个幼小的心灵一起长大,相互陪伴着走过自己最难熬的时光,最后却在能走到一起的时候因为王晓华家庭的原因导致男孩不能调职工作,王晓华为了苏一林能够有个很好的前途,虽然还爱着苏一林却不得不说与其断绝一切关系,王晓华很想入团,可是也是由于家庭的原因使得自己每次入团的要求都被拒绝,直至四年后才得以入团,可那时候她已经心灰意冷了,即使她很努力的奉献着,为了教育工作自己省吃俭用,但是人不能改变什么,组织上承认她工作上的努力,但是却把她的家庭看得更重,使得人们对那个时代给那些问题家庭所带来的生活的困难和折磨展示在人们面前。

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新写实、朦胧诗的特征

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新写实、朦胧诗的特征

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新写实、朦胧诗的特征伤痕文学是中国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种重要文学流派,主要描写了中国社会动荡时期的痛苦和挣扎。

它的特征包括:1. 真实性和揭示性:伤痕文学通过真实生动的描写,展现了社会和个人在历史灾难和政治运动中遭受的创伤和伤痕,批判社会不公和权力滥用。

2. 反思性:伤痕文学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进行了思考和反思,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人与社会的关系。

3. 自传性和叙事性:伤痕文学多采用自传体和叙事的方式,使用真实的个人经历和亲身经历来反映社会问题和历史事件。

改革文学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种文学流派,主要体现了改革时期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主题和形式。

它的特征包括:1. 现实性和关注社会变革:改革文学扎根于改革开放的实践,通过描写社会变迁和人民生活来表达对改革的思考和观察。

2. 个体性和个人命运:改革文学通过个体形象的塑造,展现了改革时期各种人物、命运和价值观的多样性。

3. 文风活泼和内容多样:改革文学注重对生活细节和个体形象的描写,多样化的文体和题材呈现出灵活和丰富的文学形态。

新写实是中国八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文学流派,主要强调对真实生活的直接呈现和真实感的追求。

它的特征包括:1. 真实性和客观性:新写实文学追求真实的刻画,尽量避免主观夸张和艺术修饰,以客观的视角展现社会状况和人物形象。

2. 现实关注和社会批判:新写实文学关注社会问题,倾向于描写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困境,批判社会现实。

3. 简练和语言重视:新写实文学追求语言简练直接,力求表达方式简明清晰,突出对真实感的追求。

朦胧诗是中国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文学流派,主要表现为诗歌语言的模糊、暧昧和隐晦。

它的特征包括:1. 内涵丰富和意象暧昧:朦胧诗倾向于运用暧昧、模糊的语言表达,使诗歌呈现出多义性和难以捉摸的内涵。

2. 意境优美和音韵感强:朦胧诗注重意境的构建,追求优美的音韵效果,通过音韵的流畅和鲜明的形象,传达出强烈的感受和意象。

名词解释伤痕文学

名词解释伤痕文学

名词解释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是一种将个人经历和痛苦转化为文学作品的文学流派。

它通过描述个人的创伤和苦难,探讨人类在痛苦中的成长和对抗的过程,反映了社会压迫和不公正现象,也表达了个体生命的价值与尊严。

伤痕文学主要通过小说、散文、诗歌和剧本等形式表现出来。

它与现实主义文学相比,更加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伤痕文学常常以真实的经历为基础,以真实感的叙述方式,描述作者所经历的痛苦、困惑和挣扎,以及对这些经历的思考和反思。

伤痕文学通常包含着一种反叛精神和对社会不公正的批判。

通过对个人经历的描写,它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压迫、歧视、暴力等问题,并通过文学作品来呼吁社会改变和正义的实现。

同时,伤痕文学也强调了个人生命的尊严和意义,反映了人类对痛苦的抵抗和对生命的追求。

伤痕文学的出现与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在历史上的一些特殊时期,如战争、革命和政治运动中,人们经历了巨大的创伤和痛苦,伤痕文学就成为了一种抒发情感和表达真实经历的重要方式。

它通过文学的力量,帮助受难者和受害者走出心理创伤,传递真实的感受和声音,促进社会的反思和改变。

伤痕文学作品中常常包含着对生命的思考和人性的探索。

通过描绘个人的痛苦和反抗,它试图回答人类存在的意义和自由的追求,探讨人类在痛苦中是否可以找到真正的幸福和自我救赎。

总之,伤痕文学是一种通过将个人经历和痛苦转化为文学作品的文学流派。

它通过真实的描写和情感表达,呼应个人的创伤和疼痛,并以此来反思社会现象和探索人类存在的真谛。

它具有强烈的情感和社会意义,可以为受难者提供宣泄和治愈的力量,同时也能够激发社会的关注和反思,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正义的实现。

伤痕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伤痕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伤痕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伤痕文学是指以回忆自身经历中受到的伤害和痛苦为创作主题的文学流派。

这种文学形式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兴起于美国,是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学现象。

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 社会意义:伤痕文学作为一种反对不公正社会现象的文学形态出现,通过借用个人经历中的痛苦来抗争现实中的不公平待遇,从而反映出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引起了公众注意和反思,对社会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2. 文学意义:伤痕文学的出现,结束了传统文学表达方式的单一化,开创了启示性、个性化、多元化的文学风格,对后继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心理学意义:撕裂的自我、失落的自我的特点是伤痕文学的鲜明特色,这使得伤痕文学成为了心理学上一个研究自我认同和创伤后压力的重要角度。

4. 教育意义:伤痕文学提倡,个人经历可以成为文学的创作源泉,开创了文学的大门,培养并激发了许多人的文学创作兴趣,也重视社会学科中个案教学。

因此,伤痕文学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还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的精神需求,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价值。

反思文学名词解释

反思文学名词解释

反思文学名词解释当代文学三、名词解释1.伤痕文学: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创作模式,因卢新华小说《伤痕》而得名,以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为发端之作。

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的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代表作有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2.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其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创作并行,主要内容是包括文化守成和文化反思两个方面,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

代表作家作品有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

3.新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是一种产生于90年代,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文学形式。

这类小说重视重叙历史,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作品富有深广的思想文化底蕴,摒弃了革命历史小说的对立模式,注重历史反思,发掘人性,努力将历史的真实凸现出来,反对文学的纯形式分析,强调不能孤立地看待历史和文学史。

代表作家作品有刘震云《故乡面和花朵》、刘恒《苍河白日梦》4.反思文学:是伴随着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类型,它们突破了“伤痕文学”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将思想上的触角伸向“反右”和“大跃进”等政治运动,进行是非评判和深入思考。

它于1979年上半年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王蒙《蝴蝶》等。

5.新写实小说: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伤痕文学反思改革文学课件

伤痕文学反思改革文学课件
6
三、具体的伤痕文学作品的探讨
1.刘心武(1942~):四川成都人。主要 作品有《班主任》、《如意》、《钟鼓 楼》、《四牌楼》、《红楼望月》等。
7
刘心武
8
《班主任》主要人物:
张俊石 宋宝琦
谢慧敏
石红
中学教师张俊石如何在文革后发现班里 的学生深受文革思想的毒害,从而教育 他们,并且生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
17
第二节 反思文学
一、反思文学概念解释 1979年《人民文学》第2期刊登茹志鹃的短篇
《剪辑错了的故事》,以此为标志,1979年到 1981年间形成了一股以小说为主体的反思文学的 主潮。 反思文学的主要内容: 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 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 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
11
现在的刘心武重新审视《班主任》:“现
在看来,在当时的背景下,《班主任》
的要害在于写了个谢慧敏,作为一种诉
求的载体,她的存在非同小可。但以今
天的文学标准来看,她的文学形象却极
为苍白。正如现在的年轻人读《班主
任》,他们百思不得其解:不就是写了
那么篇东西嘛,这样的文章算得了什么
呢? ”
12
2.卢新华: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8 月便发表了小说《伤痕》,后出国留学, 写作《细节》、《紫禁女》。
18
艺术特征: 突出表现故事的政治背景和故事情节。 将一部政治运动迫害知识分子的历史呈现出来, 以此来突出对历史的尖锐批判。以中篇小说为主 要文体。
著名的反思小说: 短篇《内奸》(方之)、《李 顺大造屋》(高晓声)、《剪辑错了的故事》 (茹志娟)等。中篇《布礼》、《蝴蝶》(王蒙)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一弓),《人到中年》 (谌容),《美食家》(陆文夫),长篇《芙蓉 镇》(古华)等。

市井风情小说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市井风情小说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市井风情小说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伤痕文学:是本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

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主要内容':伤痕文学'涉及的内容很多,但大都是以真实、质朴甚至粗糙的形式,无所顾忌地揭开文革给人们造成的伤疤,从而宣泄十年来积郁心头的大痛大恨,这恰恰契合了文学最原始的功能:'宣泄'。

历史意义: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

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的反常的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

伤痕文学的作者们以清醒、真诚的态度关注、思考生活的真实,直面惨痛的历史,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了一幅幅十年浩劫时期的生活图景。

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这就是伤痕文学的精神实质。

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对文革的否定不够深刻。

在艺术表现上,"伤痕文学"显得十分幼稚。

伤痕文学"作品中虽然重新出现了悲剧意识,但其悲剧精神却具有表层性的弱点。

2新写实小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

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这类人物的出现表征着“文学造神时代”的终结,平常人、平常事成为新写实文学的主角,适应了大众的文学口味。

作家从容不迫地叙述着中国老百姓的吃穿住行,并将其作为独特的审美对象并提升至本体性地位,对于文学的发展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悖离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真实观,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

3新辞赋体又称“郭小川体”,是当代杰出诗人郭小川的一个独特创造。

新辞赋体,实质是诗人郭小川创造的新的诗歌体式。

为了表达内容的需要,郭小川不拘一格,对诗歌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曾被誉为“革新能手”。

由于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人民的忠诚,在诗作中表现了大无畏的坚定性与乐观主义精神,所以不断奏出了昂扬的旋律,鼓舞广大人民感奋起来,推动历史前进。

当代文学的几个现象

当代文学的几个现象

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本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

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涵义‎概说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

“‎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较早在读‎者中引起反‎响的“伤痕‎文学”是四‎川作家刘心‎武刊发于《‎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的‎《班主任》‎。

当时评论‎界认为这一‎短篇的主要‎价值是揭露‎了“文革”‎对“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内伤”‎,有的认为‎该篇发出的‎“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与当年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发出‎的救救被封‎建礼教毒害‎的孩子的呼‎声遥相呼应‎,使小说产‎生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感‎,充满了一‎种强烈的启‎蒙精神‎主要内容‎'伤痕文‎学'涉及的‎内容很多,‎但大都是以‎真实、质朴‎甚至粗糙的‎形式,无所‎顾忌地揭开‎文革给人们‎造成的伤疤‎,从而宣泄‎十年来积郁‎心头的大痛‎大恨,这恰‎恰契合了文‎学最原始的‎功能:'宣‎泄'。

以‎上提到的两‎篇作品,只‎是在题材上‎对于'伤痕‎文学'具有‎开创性意义‎,然而在艺‎术上它们却‎都是十分稚‎嫩的。

相比‎之下,另几‎篇也被视为‎'伤痕文学‎'代表作的‎作品,虽然‎并无拓荒价‎值,但艺术‎上却显然更‎为成熟,如‎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宗‎璞的《弦上‎的梦》、陈‎世旭的《小‎镇上的将军‎》、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郑义的《‎枫》等。

代‎表作品‎《班主任》‎/刘心武‎《伤痕》‎/卢新华‎《灵与肉》‎/张贤亮‎《爬满青藤‎的木屋》/‎古华《思‎念你,桦林‎!》袭巧明‎《飘逝的‎花头巾》/‎陈建功《‎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弦《本‎次列车终点‎》/王安忆‎《我是谁‎》/宗璞‎《啊!》/‎冯骥才《‎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将军‎吟》莫应丰‎《芙蓉镇‎》古华《‎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走‎出迷惘》辛‎北反‎思文学‎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

以一两部作品为例,谈谈对“伤痕文学”的认识。1000字

以一两部作品为例,谈谈对“伤痕文学”的认识。1000字

以一两部作品为例,谈谈对“伤痕文学”的认识。

1000字伤痕文学自1977年刘心武的一篇《班主任》开始,以1978年11月《文汇报》上卢新波的一篇小说《伤痕》为命名起点,以一系列著名作家的著名作品,包括路遥的《人生》,叶辛的《蹉跎岁月》、《孽债》,梁晓声的《年轮》,一些著名的电影作品如《牧马人》,《老井》,《天浴》,《归来》等为代表的文化现象。

伤痕文学总体上是对那十年采取批判的态度。

主要的批判对象是掌握权力的造反派和基层干部,主要的或讴歌,或同情,或悲悯的对象是下乡知青,受打击的人文知识分子。

以此引发对那十年的反思,歌颂所谓的人性解放,或对自由的向往。

应该说,伤痕文学有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也有引起巨大反响的群众基础。

其中,有一些作品的确是积极的,比方说电影《牧马人》,小说《蹉跎岁月》,《人生》,这些作品歌颂了主人公面对人生低谷和历史巨变时的不届不挠,积极向上,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

但其它的就不然了,里面消极,颓废,无病呻吟开始占据主流。

总的来讲,伤痕文学在上世纪80年代还有积极作品,但到了90年代和新世纪,越来越走向反面。

伤痕文学的主要作者群体是右派人文知识分子,尤其是50后60后的右派人文知识分子群体。

这些人骨子里有一种士大夫的自信,相信他们自身的存在意义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尤其他们的父辈正值革命大潮的时代,有过耳濡目染,有好多还是上层阶级的后代。

正值文革,本待借革命大潮乘势而起,意欲粪土当年万户侯者如过江之鲫,不料却赶上了上山下乡,更加意难平的是,那些在他们头上的却是最让他们瞧不起的流氓无产者,如各造反派头头。

再加上这些人祖上大都阔过,新中国成立后祖上就是被打击对象,本待成鱼翻身,却被又踏上一只脚,差点儿永世不得翻身,心中的郁闷可想而知。

所以改开后,自然会借机反弹,以此谋求立身之本。

伤痕文学的主要读者群体是返城知青中的青年人文知识分子(即上世纪80年代的文艺青年),他们和作者群体有部分重合,因此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伤痕文学的定义

伤痕文学的定义

伤痕文学的定义
伤痕文学是一种文学流派或文学现象,旨在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和探索个人或集体的创伤经历。

它通常关注那些在冲突、迫害等困境中经历了心理、情感、身体伤害或痛苦的人们的故事和经历。

伤痕文学起源于20世纪,特别是在战争和独裁统治等激烈社会变革时期,逐渐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

它以文学的形式探索和揭示个人或群体遭受创伤的后果,反映出社会的不公和人类的苦难。

伤痕文学的特点包括:
1.描述痛苦和创伤:伤痕文学作品通常以深刻和感性的方式,
描述个人或集体的痛苦、伤害和创伤。

它们通过富有情感
的叙述和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同身受,对人类的苦难有
更深的理解。

2.讲述个人故事和抒发情感:伤痕文学常常以个人的视角和
故事为基础,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和情感表达来触动读者的
共鸣。

这些故事可能是真实的经历,也可能是虚构的,但
都旨在引发对痛苦和创伤的关注和思考。

3.持久的记忆和历史意义:伤痕文学作品通过记录和铭记历
史上的伤痕事件,帮助人们认识历史的悲惨和深刻,以避
免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

它们通过个人的故事和经历,传
递出对历史的反思和警醒。

4.反抗和启发:伤痕文学作为一种抒发和反抗的形式,通过
揭示痛苦和创伤,呼唤社会公义和人道主义的力量。

它们旨在唤起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为希望和康复提供一种可能性。

伤痕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不仅可以帮助个人和集体面对与创伤相关的痛苦和困扰,也能够向读者提供思考和启迪。

它的价值在于通过文学的力量,让人们对人类的苦难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同情。

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涵义概说刘心武刊发于《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的《班主任》。

当时评论界认为这一短篇的主要价值是揭露了“文革”对“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内伤”,有的认为该篇发出的“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与当年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发出的救救被封建礼教毒害的孩子的呼声遥相呼应,使小说产生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感,充满了一种强烈的启蒙精神。

发展源流然而“伤痕文学”的名称,则源自卢新华刊登于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的短篇小说《伤痕》。

它也在“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疗治创伤”的意义上,得到当时推动文学新变的人们的首肯。

随后,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影响较大的有《神圣的使命》、《高洁的青松》、《灵魂的搏斗》、《献身》、《姻缘》等知青创作,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大墙文学,以及冯骥才早期在“伤痕文学”中艺术成就相对较高的《铺花的歧路》、《啊!》、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为代表的农村“伤痕文学”等。

"伤痕"一词在学术界被用来概括文学思潮,最早可见于旅美华裔学者许芥昱的《在美国加州旧金山州立大学中共文学讨论会的讲话》一文。

许芥昱认为,中国大陆自1976年10月后,短篇小说最为活跃,并说:"最引大众注目的内容,我称之为'Hurts Generations',即'伤痕文学',因为卢新华有篇小说叫做《伤痕》,很出风头。

"有人曾对这个概括性的词汇提出过异议,认为不如使用"暴露文学"切合这个阶段的文学实质,但由于此词已于是被学术界大多数研究者所接受,因此在这里我们延用之。

举例较早在读者中引起反响的“伤痕文学”是北京作家刘心武刊发于《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的《班主任》。

1977年10月,《人民文学》编辑部召开了短篇小说创作问题座谈会,会上对沉闷的创作现状进行了分析,表示了要突破公式化、概念化的强烈愿望。

伤痕文学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伤痕文学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伤痕文学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伤痕文学是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

它的出现是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和批判,具有重要的文学和历史意义。

首先,伤痕文学真实地反映了“文化大革命”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创伤,展现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

作品中对个人命运的关注、对人性的探索以及对历史的反思,引发了读者对“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思考,推动了社会的思想解放。

其次,伤痕文学在艺术上也有一定的突破。

作家们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勇敢地揭示社会矛盾,表达人民的疾苦。

这些作品在题材、风格和表现手法上都具有创新性,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伤痕文学还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引发了一股反思历史、关注现实的文学思潮,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伤痕文学也为后来的“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等文学流派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总之,伤痕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是对“文化大革命”的批判和反思,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动乱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动乱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

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是伤痕文学开先河之作。

伤痕文学意义在于对文革的整体否定,但作为刚刚摆脱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伤痕文学也就十分的局限,那就是作品内涵不深,表现技法也比较幼稚。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

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

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

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寻根小说”:80年代中期由一部分青年作家有意识地发起和自觉推动的一股创作潮流,其直接的动因是因为前一阶段以反映改革为主的中短篇小说创作,由于在艺术上面临着诸多难以处理的现实问题和改革本身的发展艰难曲折、复杂多变,迫使作家由现实问题转向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希望在一个更深的层次上寻找现实问题的答案、吸取现实变革的精神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对“寻根”作家的影响极为深远。

因此,以“寻根”为宗旨的小说创作,就意味着当代文学开始了一个对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重新发现和重新铸造的艺术追求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以寻根为宗旨的小说创作,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小说长期以来从社会政治的角度观照现实的艺术视角,使追求小说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从此以后成了小说创作主要的艺术旨趣。

这种追求同时也扩大了当代小说艺术表现的空间,对小说艺术革新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4、寻根文学:于1985年勃然兴起,是对自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之美学质地的一次整体性超越,是一次质的飞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现象——伤痕文学
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

“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伤痕文学”作为“文革”后的第一个文学——文化潮流,是中国文化走出“文革”的第一个重要历史逻辑环节,它应合了政治实践、社会心理、文艺模式等多方面的以“新时期”命名的中国新现代性的历史诉求。

一、“伤痕文学”的兴起
今天的我们拿起从艺术上说已经不堪卒读的《班主任》,很难想象得出它当年曾轰动海内的盛境。

从结构上看,这仍是一篇“文革”模式的小说。

“文革”模式有几个要素:一、以正确路线的英雄为主体;二、英雄以正确路线团结和唤起广大群众与反动路线和势力进行斗争;三、正确路线英雄最后取得胜利;四、这三点形成了作品的光明主调。

《班主任》是张老师为正确路线的代表,作品中的主体,他领导好学生石红,团结以五学生为代表的广大同学。

同受反动路线和错误思想毒害了的学生谢慧敏和宋宝琦进行斗争,最后以张老师充满胜利信心结束。

然而,《班主任》在运用“文革”模式的同时却暗转了“文革”的主题。

它以知识、无知识、反知识的启蒙主题变换了革命、不革命、反革命的革命主题。

正确路线的张老师拥有知识,宋宝琦无知识,谢慧敏反知识。

作品中以一部西方小说《牛虻》作为划分知识等级的标准具有非常深刻的象征意义。

这是一部西方小说,但在苏联和中国“文革”前都受到很高的评价。

无知识的宋宝琦在书上乱抹乱划,令张老师非常痛心,但令张老师更为痛心的是,自以为最正确最革命的谢慧敏,把《牛虻》当成不良书物!这一情节显出了作品代表的重要意义:以“文革”后反“革命”的知识体系来否定“文革”中反知识的“革命体系”。

《班主任》用了“文革”的叙事模式讲出了一个反“文革”的故事,启动了以伤痕文学开始的新时期的文学与文化变革,这反“文革”的故事用“文革”的叙事模式讲出,有一个光明的主调,因此《班主任》只是启动而没有自身成为伤痕文学。

只有当卢新华《伤痕》将光明主调转变为忧伤主调,伤痕文学的主体才正式确立,并很快形成为一个时代的巨流。

二、“伤痕文学”的确立
然而“伤痕文学“的名称,则源自卢新华刊登于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的短篇小说《伤痕》。

《伤痕》的主人公王晓华是谢慧敏的一个变形和深入。

王晓华父亲早逝,相当于无父,
母亲是叛徒,相当于无母,无父母使她认同“文革”信仰:错认父母。

王晓华的伤痕是双重的,因为她有叛徒母亲,使她受尽艰难,不得入团(社会——政治上不幸),不得不拒绝恋人(个人生活不幸),又因为她错认母亲(“文革”信仰),她恨自己的母亲,与之断绝了母女关系(心灵的不幸)。

谢慧敏仅仅是一个心灵扭曲者,而王晓华是灵与肉的全面受难者。

在《班主任》中尚存的“文革”模式的几大基点全都被虚化了,作为能否与旧模式断裂的质点,就在于坚持还是保持光明主调。

这里,像《班主任》一样,作者用了一系列修辞策略要去平衡由这种故事必然要产生的黑暗、暴露、非本质主调,但从作品中看是故事本身、从作品外看是文化史逻辑的推动,使这种修辞策略失败了。

作品把王晓华所在知青群体和贫下中农都写成好人,把她的恋人也写成一个纯情者,从数量上构成(黑暗)少——与(光明)多的对比,但前者实写详细,后者虚写略写使前者压倒了后者。

王晓华的母亲最后平反复职了,但她政治上平反了,身体上却不行了,由此隐含了一个平反对她个人的意义。

她平反后第一个也是最大的愿望是见她的女儿,然而她未能等到女儿的到来就去世了。

她的政治平反未能压倒她的人生遗恨。

王晓华因母亲的平反而获得了政治的解放,获得了以前爱而不敢爱的恋人,也获得了母亲,然而,她未能在生前见着母亲一面,她以前对母亲的错怪就永远得不到心灵的平静。

这样,《伤痕》平衡光明、黑暗,歌颂、暴露,主流、支流的政治学的叙事逻辑在艺术学的故事逻辑面前失败了,而正是这一失败使伤痕文学之为伤痕文学成功了。

《班主任》发表时受到举国上下的欢迎,在于它虽然呼出了时代的新声,但沿用了“文革”模式,《伤痕》发表时引起了海内的震惊和激烈的争论,就在于它公开背离了“文革”模式。

《班主任》是以民族的大故事去叙述伤痕,叙述者从在历史的新陈代谢长河中国家的未来这一发展逻辑去讲谢慧敏,一个不自知受害而已受害很深的孩子的故事,解救这颗错认父母的心其实是很容易的。

《伤痕》却是在民族大故事的背景中讲的一个个人的小故事,王晓华母女的苦难和二人永远难以弥合的创伤。

它暗中地把历史——文化的大故事转为了个人命运的小故事:独特的唯一的个人的具体存在的故事。

当然着,,这一在80年代才慢慢明晰和高扬起来的文化上的人的主题和艺术上的个人故事,在伤痕中只是被包蕴还未被理性地和逻辑地认识和阅读。

伤痕成潮在于一个双重主题:一是政治——社会——文化——心理主题,这是从革命以来到“文革”发展到顶端的冤假错案以及与之相联的株连政策。

《伤痕》正式写出了这一主题,受迫害的老干部及其株连对象,她的女儿和女儿的恋人;二是文艺主题,这是从延安开始到“文革”发展到顶峰的革命文学模式,《伤痕》以忧伤主调和主人公无法弥补的悲剧性冲击了“文革”模式。

一个从美学的角度看艺术平平的《伤痕》所以在当年大获成功,在于它恰
好点在这两种历史逻辑的关节上。

从思想史看,《班主任》用谢慧敏切入民族“伤痕”,有意识呼唤了80年代汹涌澎湃的启蒙主题,《伤痕》用王晓华揭出民族“伤痕”时无意中流出了80年代惊涛拍岸的人的主题。

从艺术形式看,《班主任》的“文革”模式伸出了一个弥合伤痕的姿势去指出伤痕,《伤痕》的反“文革”叙述用了一只沉重的手去揭开伤痕。

这两只手无心合道地拉开了呈示伤痕的帷幕。

三、“伤痕文学”的局限性
“伤痕文学”的局限又是十分明显的。

首先,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对文革的否定不够深刻。

它只是从政治、社会、人际关系的角度考察浩劫产生的原因,而缺少对传统文化心理、封建意识的分析。

作品对罪行的谴责往往归之于“坏人做坏事”,表现出一种忠心而未被理解的冤屈与不平,是一种在肯定“个人崇拜”前提下的,对野心家的谴责。

其次,在艺术表现上,“伤痕文学”显得十分幼稚。

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小说中的语言明显带有文革左倾的印痕,如在《班主任》中,作者这样形容张老师:“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

”另外,由于“伤痕文学”作者们关注现实的强烈的责任感,他们常常会压抑不住激荡的情感而跳出来对某个情节直接高谈阔论,表述自己疗救时弊的观点,使作品的情感表露不免趋于肤浅。

第三,“伤痕文学”作品中虽然重新出现了悲剧意识,但其悲剧精神却具有表层性的弱点。

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可见,悲剧的深化应该有两个层次:其一,是表现灾难;其二,是在灾难中展现崇高。

而“伤痕文学”只是停留在悲剧的第一个层次上,作品一味注重悲惨故事的叙述而忽视了对人格的刻划。

这样,主人公就只是单纯的受难者而非美的体现者,其悲剧只是灾难的展现而不是“美的毁灭”,只能引起人们"兔死狐悲式"的同情而不能给人以永恒的的震撼和心灵的升华。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伤痕文学”模式化的喜剧结尾。

由于当时的政治形式和思想环境尚未明朗,文艺界仍然存在着“写暴露”、“写悲剧”的禁忌;同时大多数作者仍然难以摆脱以往“左”的创作观念的惯性影响,因而往往在结尾加入一个“前途光明”的机械性预言或大团圆式的喜剧性结局,以至淡化了悲剧效果,影响了作品的深刻性。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刚刚提到的《在小河那边》,在作品描写了一场“乱伦”惨剧后,笔锋一转,写到了四人帮被粉碎,姐弟二人得到母亲被平反的消息,母亲工作的银行也表示要将二人从农村调回,安排工作,最令人吃惊的是,从母亲留下的一封遗书中他们得知,原来
穆兰是母亲在战争中抱养的女儿,与严凉并无血缘关系!--一切的阴翳都被排除,正像小说最后两节的题目一样:“飞向光明”、“鹊桥相会”。

这种完满的“大团圆”结局无疑充满了人为的痕迹。

总之,以今天的眼光重新审视,"伤痕文学"具有明显的局限,在新时期的文学发展中,它的最大价值所在,是它连接文革“假、大、空”文学与新的体现“人”的真实性的文学之间的过渡作用。

这种过渡性在冯骥才的《啊!》以及金河的《重逢》等作品中表现十分明显,后者虽然被誉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作,但却已经显示出反思文学的深刻力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