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Ningbo Newsreport
理城市为主的模式转变。按照依法委托、权责落实的要求,实现权力与责任相匹配,原则上赋予试点镇县一级的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如规划实施权、投资审批权、土地出让权、城市综合执法权等权责,实现经济社会管理前移或下移。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按照建立“小政府,大服务”的要求,理顺条块关系,允许试点镇在规定限额内,根据需要综合设置相应机构。第二,创新财政、金融体制机制。明确卫星城试点镇享有相当县一级财政权限,在一定时期内新增财力的地方可得部分主要分配给试点镇。土地出让金净收益除上交国家和省以外,全额返还试点镇,主要用于土地整理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在试点镇设立相当于县级的分支机构,优先在试点镇设立村镇银行或分支机构网点和小额贷款公司,支持金融产品创新,增加对试点镇的信贷投放,结合金融服务体系改革,支持农户通过产权抵押贷款、小额贷款等方式融资。第三,创新开发建设体制。推进卫星城试点镇建立城投公司,搞活城投公司的经营机制,加强投融资能力,加大对试点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投资,加快卫星城市建设发展。
5.抓统筹城乡惠民生。按照卫星城市成为城乡一体化先行地区的要求,加大统筹发展力度,推进公共基础设施由城镇向农村延伸。推进聚居点建设,引导农民集中居住,通过完善商贸市场、文化、体育等各种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高农民的居住品质。加大对社会事业投入的统筹力度,集聚优质教育、卫生、文化等资源,探索公共服务政策的创新,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公共服务设施,探索市场化运营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建立本地城乡居民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加快就业、社保、教育、卫生、优抚等配套制度改革,健全促进创业就业的工作机制,促进农村人口向卫星城市集中,农村劳力向产业工人转换。
责任编辑:谢吉仁
培育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农民有序转移、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来,鄞州区委、区政府围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下大决心,花大力气,以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着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目前,全区已有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39家,年加工产值达到66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120家,入社社员3500多人,联系带动农户6.8万户、生产基地12.5万亩。有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79名,种(养)面积7000余亩,年产值约1.5亿元。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和壮大,有效缓解了农业“小规模与
◆
鄞州区区长薛维海
培
育新型经营主体
大发展”、“小生产与大市场”难以对接的矛盾,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09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38.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930元,比上年增长12%,成为全省首个进入城乡全面融合阶段的县(市、区)。
一、着力培育“三大主体”,不断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结构
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关键是要加快培育相应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我们以培育新型农民、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三大主体为重点,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水平,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龙头、合作社为骨干、高素质农民为基础、社会有生力量共同参与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队伍。一是以培养培训为抓手,壮大新型专业农民队伍。建立健全农民培训体系,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业带头人。重点利用区农民科技培训中心、乡镇成校等培训基地,广泛开展“绿色证书”、实用技术、远程学历教育等培训,每年培训都超过2万人次。设立了高素质新型农民创业发展基金,从土地流转、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等各个方面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农户从事现代农业创业,已培育出87名拥有“农民经纪人”资格证书的营销专业人才。二是以打造品牌为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15
2010.4
核心,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鼓励社会资本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着力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力强、实力雄厚的农业龙头企业。全区已拥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7家,市级41家。鼓励企业做精做专,积极培育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全区已拥有国家级名牌农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7件,省市级名牌农产品44个,获得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116个。三是以特色产业为依托,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农户覆盖面和产业覆盖面,在社员培训、人才引进、设备设施、品牌建设、联合重组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着力培育一批“龙头型”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提高专业合作社的带动能力。注重制度建设,加强内部管理,着力培育产权清晰、机制灵活、运行规范、管理民主的示范性合作组织,全区市级以上示范性合作社和规范化合作社分别达到18家和70家。
二、着力完善“三大机制”,不断增强农业经营主体活力
一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努力形
成规模经营体系。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牢牢把握我区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加快、农村富余
劳动力稳定转向二三产业,农村社会保障全覆盖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加快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加强政策扶持,专门出台扶持办法,落实奖励资金,引导和鼓励农户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采取转包、租赁、互换、转让、入股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努力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目前全区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0.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0%,建成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基地19个。二是完善科技强农机制,努力形成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促进农业高新成果的转化和规模化应用,全面提
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源头创新环节,实施农业科技重大项目奖励制度,配套补助农业企业建设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推出“快乐成长科技支农奖”,每年表彰奖励20名乡土人才。在生产组织环节,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和农作制度创新,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和气象信息服务,制定农业地方技术标准53个,耕地资源信息管理、动植物防疫指挥、“农民信箱”等系统相继投入运行。在农技推广环节,重点完善农技推广责任制度,为新型农民一对一配备农技专家,帮助他们解决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建立了以10名首席农技推广专家为龙头、87名区级农技指导员为骨干、95名乡镇责任农技员为基础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三是完善扶持机制,努力形成“三农”保障体系。在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全覆盖的同时,积极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农民自愿”原则,不断提高财政补贴标准、增加保险品种,目前政策性保险品种已扩大到粮食、畜牧、水产养殖等13个产业产品,参保农户24000多户,投保率达97%,保费收入、承保金额均居全省首位,有效降
低了经营主体的生产风险。
三、着力强化“三大保障”,不断改善农业经营发展环境
牢固树立扶持农业经营主体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扶持农村经济发
展的理念,着力改善农业经营发展环境。一是强化领导保障。区委、区政府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新农村建设工作绩效考核范围,制定长期规划,分解任务指标,落实责任部门,加强督查考核。农林、财政、税务、科技、工商、质监、国土、金融、供销、新闻媒体等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各司其职,切实做到工作重点、干部力量、舆论宣传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二是强化政策保障。率先出台高素质新型农民扶持办法,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农民每人每年给予1.2万至2万元财政补助,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技改投入、产品认证、品牌创建、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适当财政补贴,去年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达到5亿元,增长22.4%,加大金融机构对小额农贷的投放额度,去年全区农业贷款达到48.3亿元。三是强化设施保障。农业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也是影响新型经营主体进入农业领域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我区大力开展以农田水利、耕地质量、物质装备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仅去年全区就新建改建农村联网公路62公里,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54项,完成河道疏浚600公里,建成标准农田27.3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5.9万亩。落实国家农机具补贴政策,积极引进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全区农副产品保鲜、储藏、加工和运输基本实现机械化。严格落实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用地政策,合理安排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工项目用地,优先保障新型经营主体项目用地需求。
加快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是一项系统工程,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我们将进一步创新机制,强化扶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育提高新型经营主体,争取通过三到五年努力,培育300名新型农民、250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 1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使鄞州农业真正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化轨道。
责任编辑:谢吉仁
金色田野(方淑英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