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课件第10章 动载荷zym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Nd
qd D Aρ D 2 2 = = ω 2 4
(3)截面应力: )截面应力: FNd ρ D 2ω 2 σd = = = ρv2 A 4 (4)强度条件: )强度条件:
σ d = ρ v 2 ≤ [σ ]
2、问题特点: 、问题特点: •截面应力与截面面积 无关。 截面应力与截面面积A无关 截面应力与截面面积 无关。 (三)扭转问题
2)强度计算: )强度计算: (1)确定危险截面: )确定危险截面: 为跨中截面。 为跨中截面。
l 1 l M = F −b − q 2 2 2 a l 1 = Aρ g 1 + − b l 2 g 4
2
(2)建立强度条件: )建立强度条件: M d Aρ g a l σd = = 1 + − b l ≤ [σ ] W 2W g 4 2、问题特点: 、问题特点: 设加速度为零时的应力为σst 则: 设加速度为零时的应力为σ 1 l Aρ g − b l M 2 4 = Aρ g l − b l σ st = st = W W 2W 4 a σ d = σ st 1 + = σ st K d g
P
v
∆d P 即:Fd = ∆ st
代入得: 代入得: 1P 2 1 1 ∆2 d v = ∆ d Fd = P 2g 2 2 ∆ st
∆d =
Kd =
P
∆ st
v2 ∆ st g ∆ st
v2 g ∆ st (10.9)
∆ d = K d ∆ st ,
Fd = K d P,
σ d = K dσ st
= 1057 ×106 Pa
§10 – 5
冲击韧性
一、冲击韧度 αK •由冲击实验测定表示材料抵抗 由冲击实验测定表示材料抵抗 冲击能力的指标。 冲击能力的指标。 二、材料抗冲击能力特点 1、塑性材料的 αK 大于脆性材料。 大于脆性材料。 、 2、 αK 的数值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 的数值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转变温度:使 αK 急剧下降的温度。 转变温度: 急剧下降的温度。 转变温度
π 0.5π M d = − I xα = −(0.5kN ⋅ m ⋅ s ) − rad s = kN ⋅ m 3 3
τ max
0.5π ×103 N ⋅ m T = = 3 = 2.67 ×106 Pa Wt π (100 ×10−3 m)3 16
§10-4 构件受冲击时的应力和变形 10一、冲击的概念 1、冲击现象: 、冲击现象: •运动物体 冲击物 以一定速度作 运动物体(冲击物 运动物体 冲击物)以一定速度作 用于静止物体(被冲击物 的现象。 被冲击物)的现象 用于静止物体 被冲击物 的现象。 2、冲击载荷: 、冲击载荷: •冲击物对被冲击物的作用。 冲击物对被冲击物的作用。 冲击物对被冲击物的作用 二、冲击问题计算 1、冲击过程假定: 、冲击过程假定: 冲击物为刚体,被冲击物为无质量弹性体。 (1)冲击物为刚体,被冲击物为无质量弹性体。 (2)冲击物无弹跳; 冲击物无弹跳; 无其它能量损失; (3)无其它能量损失; 认为材料在线弹性范围内。 (4)认为材料在线弹性范围内。 2、计算方法: 、计算方法: •利用动能定理的能量法。 利用动能定理的能量法。 利用动能定理的能量法
二、动静法的应用 杆件作竖向匀加速直线运动: (一)杆件作竖向匀加速直线运动: 1、例题: 、例题: 已知: 已知:a,b,l,A,ρ,[σ]。试建立强度条件。 。试建立强度条件。 解: 1)确定平衡力系: )确定平衡力系:
a q = Aρ g + Aρ a = Aρ g 1 + g
、计算相当静位移: 解: 1、计算相当静位移:
D ∆st = ∆l1 +φAB ⋅ 2 D P⋅ l D Pl 8PlD2 Pl1 2 = + ⋅ = 1+ EA G π d 4 2 EA πGd 4 32 800×10 8×800× 2×0.42 = + = 0.962×10−3 m 200×109 ×1.2×10−4 π ×80×109 ×0.064
解: 1、刹车前的能量: 、刹车前的能量:
1 U1 = T = I xω 2 2
2、轴出现最大变形时的能量: 、轴出现最大变形时的能量:
Td2l 1 U 2 = Vε d = Td ϕ = 2 2GI P
3、由动能原理有: 、由动能原理有:
Td2l 1 I xω 2 = 2 2GI P
I x GI P Td = ω l
Fd ∆ d = P ∆ st ∆d Fd = P ∆ st
2 d
P
将上式代入( )式得: 将上式代入(b)式得:
2T ∆ st ∆ − 2∆ st ∆ d − =0 P
2T ∆d = ∆st 1+ 1+ P∆st
解得: 解得:
1 T + P∆ d = Fd ∆ d 2
3、计算步骤: 、计算步骤: (1)计算∆st。 )计算∆ (2)由式(10.9)计算 d。 )由式( )计算K (3)动荷效应由相应静荷效应乘 d得到。 )动荷效应由相应静荷效应乘K 得到。 五、其他冲击问题计算 •直接用动能原理分析计算。 直接用动能原理分析计算。 直接用动能原理分析计算 六、提高杆件抗冲击能力措施 1、增加静变形。 、增加静变形。 2、增大整个杆的截面积。 、增大整个杆的截面积。
(b)
∆d 2T 引入记号: 引入记号: Kd = =1+ 1+ ∆st P∆st
Kd称为冲击动荷因数。 称为冲击动荷因数。
(10.6)
动荷效应计算可变为: 动荷效应计算可变为:
∆ d = K d ∆ st , Fd = K d P,
σ d = K d σ st
(10.7)
3、自由落体冲击计算: 、自由落体冲击计算: 由: 1P 2 T= v = Ph 2g 得:
2h Kd =1+ 1+ ∆st
(10.8)
•突然加载下,冲击荷载为静载的二倍。 突然加载下,冲击荷载为静载的二倍。 突然加载下 4、计算步骤: 、计算步骤: (1)计算∆st。 )计算∆ (2)由式(10.8)计算 d。 )由式( )计算K (3)动荷效应由相应静荷效应乘 d得到。 )动荷效应由相应静荷效应乘K d max
由:
Td I x GI P = =ω Wt lWt 2
2
I P π d 4 16 2 2 = × 3 = = 2 2 πd Wt 32 π d A 4 得:
τ d max
2GI x =ω lA
9 3 2 10 2 × (80 ×10 Pa) × (0.5 ×10 N ⋅ m ⋅ s ) = π rad s (1m) × (50 ×10−3 m) 2 π 3
静载 动载
§10-2 动静法的应用 一、动静法的概念 1、惯性力: 、惯性力: •加速运动质点作用于使质点加速运 加速运动质点作用于使质点加速运 动的施力物体上的大小等于质点的质 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量与加速度的乘积,方向与加速度的 方向相反的作用力称为惯性力。 方向相反的作用力称为惯性力。 2、达朗伯原理: 、达朗伯原理: •假想地在运动质点上加上惯性力,则质点 假想地在运动质点上加上惯性力, 假想地在运动质点上加上惯性力 上的原力系与惯性力系组成平衡力系。 上的原力系与惯性力系组成平衡力系。 3、动静法: 、动静法: •利用达朗伯原理将动力学问题化为静力学 利用达朗伯原理将动力学问题化为静力学 问题的方法称为动静法。 问题的方法称为动静法。 4、动静法解题步骤: 、动静法解题步骤: (1)确定构件外力并加上惯性力组成平衡 ) 力系; 力系; (3)用静力问题方法求解。 )用静力问题方法求解。
P 800 6 σ1 = Kd = × 21.4 =142.6×10 Pa −4 A 1.2×10
四、水平冲击计算 1、计算模型: 、计算模型: 2、用动能原理计算: 、用动能原理计算: 1P 2 1 v = ∆ d Fd 2g 2 作用下的位移为∆ 设:P作用下的位移为∆st。 作用下的位移为
Fd ∆ d = P ∆ st
第十章 动载荷
§10-1 概 述 一、动载荷的概念 •载荷作用下使杆件内的质点处于明显 载荷作用下使杆件内的质点处于明显 加速运动状态,这类载荷称为动载荷。 加速运动状态,这类载荷称为动载荷。 二、动载荷下材料的力学性质 •应力小于比例极限时与静载相。 应力小于比例极限时与静载相。 应力小于比例极限时与静载相 三、动荷问题计算 1、动载荷及内力计算: 1、动载荷及内力计算: (1)加速度可确定时,用动静法。 )加速度可确定时,用动静法。 •等加速运动 等加速直线运动,等 等加速运动(等加速直线运动 等加速运动 等加速直线运动, 角速运动,等角加速运动)问题 问题。 角速运动,等角加速运动 问题。 •振动问题。 振动问题。 振动问题 (2)加速度不易确定时,用能量法。 )加速度不易确定时,用能量法。 •冲击问题。 冲击问题。 冲击问题 2、应力和变形计算: 、应力和变形计算: •弹性范围问题与静载荷相同。 弹性范围问题与静载荷相同。 弹性范围问题与静载荷相同
a 称为动荷因数。 这里 K d = 1 + 称为动荷因数。 g
•动荷效应均可有相应静荷效应乘以 d得到。 动荷效应均可有相应静荷效应乘以K 得到。 动荷效应均可有相应静荷效应乘以 3、方法讨论: 、方法讨论: •可分别计算 d及相应静荷效应,动荷效应等于 d乘相应静荷 可分别计算K 可分别计算 及相应静荷效应,动荷效应等于K 效应。 效应。
解:1、计算角加速度: 、计算角加速度:
ω0 =
nπ 10π = rad s 30 3 10π 0− ω1 − ω 0 3 π = = rad s α= t 10 s 3
2
2、确定平衡力系: 、确定平衡力系:
0.5π kN ⋅ m 3 3、最大动应力: 、最大动应力: 0.5π T = Md = kN ⋅ m 3 M f = Md =
(二)匀速旋转圆环 1、实例: 、实例: 已知: 已知:D,ω,δ<<D,vA,ρ,[σ]。 。 试建立强度条件。 试建立强度条件。 解: 1)确定平衡力系: )确定平衡力系: Aρ D 2 ω qd = Aρ an = 2 2)建立强度条件: )建立强度条件: (1)变形确定: )变形确定: 为环向伸长变形或轴向拉伸变形。 为环向伸长变形或轴向拉伸变形。 (2)截面内力计算: )截面内力计算: π D 2 FNd = ∫ qd sin ϕ ⋅ dϕ = qd D 0 2
2、计算动荷因数 、
2h 2×0.2 Kd =1+ 1+ =1+ 1+ = 21.4 −3 ∆st 0.962×10
3、动应力计算: 、动应力计算:
D P Tst 2 K = 8PD K = 8×800×0.4 ×21.4 τd = Kd = π 3 d π d3 d W π ×0.063 t d 16 = 80.7×106 Pa
三、垂直冲击问题计算 1、计算模型: 、计算模型: 2、已知动能 的冲击问题计算: 的冲击问题计算: 、已知动能T的冲击问题计算 为冲击物刚接触时的动能; 设:T为冲击物刚接触时的动能; 为冲击物刚接触时的动能 势能零点为最低点; 势能零点为最低点; P为冲击物重量。 为冲击物重量。 为冲击物重量 刚接触时的能量为: 刚接触时的能量为:
U1 = T + P∆ d
冲击物在最低点时的能量为: 冲击物在最低点时的能量为:
1 U 2 = Vε d = Fd ∆ d 2
由U1=U2得: 1 T + P∆ d = Fd ∆ d (b) 2 的关系由上式可求出F (由Fd和∆d的关系由上式可求出 d 问题得解) 和∆d问题得解)
为相应静载时的位移。 设: ∆st为相应静载时的位移。 则有: 则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