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更新中的文化可持续——以南京老城南地区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更新中的文化可持续

——以南京老城南地区为例

彭程

摘要:全球化背景之下,城市之间面临更加剧烈的竞争,文化可持续是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对于南京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而言,老城更新是城市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体现城市文化品质与形象,更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内生动力。然而在更新过程中,矛盾冲突汇集,导致文化属性缺失。本文总结了老城南地区目前两类区域的更新模式,发现均缺乏对于文化可持续性的考量:在保护区更新中,存在滨水空间私有化、业态同质化等问题;在可建设区更新过程中,则存在开发粗放,难以招商运营的问题。总体而言,老城南深厚的文化底蕴未得到深入挖掘。基于问题及发展潜力的解析,本文提出老城南更新过程中文化可持续的策略为:寻求城市文脉的切入点,以本土文化、新兴文化为基础,联合高校人群,并细化政策引导,探索多样化的可体验式文化空间。

关键词:全球化,南京老城南,城市更新,文化可持续

1引言

南京老城南地区位于南京主城区南部,占地约5.8km2,在新街口、河西中心区及南部新中心区三个城市发展中心之间(图1),也是内外秦淮河汇集之地。它是南京重要历史文化区,也是旅游的核心片区,包括明城墙、历史风貌街区及秦淮河风光带等文化旅游资源。

图1老城南地区在南京主城区区位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由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南京老城南的改造更新一直颇受争议,保护与发展之间确实存在很大的矛盾,其发展路径也一直在探索之中。而随着外部环境变化,老城南地区的城市更新也面临新的诉求。

2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更新

全球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把双刃剑,它带来的外部影响日益显著,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或是促进发展,或是带来冲击。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提高资本流通性,城市之间对于外部投资的竞争也日益加剧。而互联网信息的无界传播也使得城市本土文化受到冲击,如若不加强调和挖掘,城市本土文化将逐渐褪色。

在此过程中,城市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而对于城市竞争力的考量也从单一经济指标转向强调在智力资本、科技研发、宜居环境、生活质量、可持续性等新兴领域形成比较优势(王伟,2014)。那么,城市更新的途径则更需要有新的思路,不仅仅是从物质空间、经济与社会的角度,而应从更长远的发展及特色文脉延续的角度展开,以提高城市竞争力,并体现城市文化的特色性。

城市更新过程中存在着城市文脉割裂的问题,南京老城南地区“拼贴”的城市肌理便是最好的体现,这是城市更新不同时期策略发展的历史遗留。而未来则应该走文化可持续的路线。从城市内在的发展逻辑来看,文化要素是串联过去、现在和未来关键,在传统文化还未完全淡去以及当代文化蓬勃发展的今天,注重文化的可持续性将是延续城市文脉的关键策略。同时,文化可持续强调文化的传承与多元性的塑造,是历史与当代共存,也是内部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共存。文化的多样性带来文化的活力,并提高城市应对外来文化冲击的能力,作为城市竞争中不可替代的因素。

3南京城市更新历程

南京的城市更新过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且呈现阶段式特征(汪毅等,2009):①80年代住宅建设阶段——未开发土地建设住宅以及“拆一建多”;②90年代土地置换阶段——城市产业“退二进三”进程加快,工厂外迁,用地转换为居住或服务业用地;③2000年后城市特色恢复阶段——城市物质空间特色营造及文化氛围塑造的探寻。

南京的城市更新基本上为政府主导,从1983年南京市政府正式提出“城市建设要实行改造老城区和开发新城区相结合,以改造老城区为主”的方针开始。此后一段时间内的城市更新实则是针对物质空间的旧城改造,改善老城居住条件,在2006年后才开始走以保护为主的更新道路。在更新策略上,南京市政府提出“整体保护、有机更新、政府主导、慎用市场”十六字保护方针,并在2010至2012年间成立城南历史文化保护与复兴指挥部,统一运作实施老城南保护复兴,执行“小规模、单元式”的更新原则(南京市人大代表秦淮区三组,2014),同时编制《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及《老城南历史城区保护规划》作为保护式更新的重要依据。在南京老城区更新过程中,不乏典范,然而也存在诸

多问题。

在本文分析中,依据名城保护规划中对保护区域的划定,并以物质空间更新为分析入手点,将老城南地区在2000年后的城市更新模式分为两类:针对历史风貌区的“保护式更新”及针对可建设区的“翻建式更新”。

3.1老城南更新模式分析

3.1.1保护区更新模式

以保护为主的更新主要针对老城南的历史街区,区域内建筑主要为近现代的特色民居。根据规划,历史街区分为两类:

①历史文化街区(图2(a))——风貌较好,更新过程中以保护和修缮为主,拆除部分质量较差的住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②历史风貌区(图2(b))——以协调风貌为主,原有建筑已拆迁,规划中可在协调老城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新建、改建,是保护区更新中的重点。目前历史风貌区的更新有两大方向,分别为仿古商业及仿古园林,主要针对中华门东、西两侧片区有所区分:中华门东侧片区开发建设较早,改造为商业休闲片区,目前已将三条营风貌区改建为仿古商业步行街;中华门西侧片区开发较晚,缺乏商业氛围,主要是依托原胡家花园所在区域新建仿古园林,其余片区改善提升公共设施。

(a)(b)(c)

图2老城南历史文化街区范围(a)、历史风貌区范围(b)及现状肌理(c)

资料来源:(a)、(b)来源于《老城南历史城区保护规划》,(c)为笔者自绘

3.1.2可建设区更新模式

除历史街区外,老城南地区还留存有少量工业厂房和1980年后逐步建成的居住区。由于早先对经济发展的追求,老城南可建设区域的更新为政府主导下的产业推进模式,主要为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及零售商业等业态。

(a)(b)(c)(d)

图3老城南可建设区更新对应区域:旅游开发(a)、创意产业园开发(b)、商业开发(c)、住区(d)

资料来源:为笔者自绘

3.1.2.1旅游开发主导

沿内秦淮和风光带作为旅游开发(图3(a)),以夫子庙为游览核心,利用滨河景观优势,于内秦淮河沿线建设仿古商业。目前内秦淮河西段滨河区域已拆迁完毕,新建部分仿清代建筑形式,在业态上为以旅游休闲型小商业为主,如特产售卖、餐饮等,在中华门以东片区形成了较为繁华的商业氛围。

3.1.2.2产业园主导

沿城墙及外秦淮河的区域,利用原有工业遗产和废弃厂房进行产业园区开发,形成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题的开发模式(图3(b))。西侧地区原先为工厂及建材市场用地,现已外迁废弃,将全新建设商业和文化产业园区,但尚未招商引资;东南角的南京1865创意产业园已建成营业,改造风貌良好,已成为南京文创地标。

3.1.2.3商业开发主导

内秦淮河以北地块为大片居住区(图3(c)),在穿过中华门的南北向次干路中华路两侧,以及东面靠近白鹭洲公园地区形成以综合商业为主的开发,业态类型为零售商业、市场、餐饮休闲等,主要服务于居民的日常生活。

3.2更新问题分析

3.2.1保护区更新的私有化

以保护为基础的更新,其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但实际的操作方式中却又存在些许问题。历史街区是城市重要的文化资源,是重要的城市遗产和公共空间,由于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当下老城南历史街区的更新开发基本上被商家私有化,从空间及体验方式上均降低了文化体验的公共性。在滨河地带,尤其在中华门西侧片区,沿河商业封锁了大部分的滨河空间(图

4),只有进入其中消费才可享受滨水空间。虽然在空间肌理上极力仿造历史风貌,以紧贴河岸的河房形式修建滨江建筑,整体景观尚符合风貌控制,但从使用和公共属性上来看,品质较低,缺乏对人性化亲水空间的考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