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论文初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系经济学

专业班级:金融学082班

学生姓名:景玉屏学号: 5400108209

指导教师:宋茂华职称:副教授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专业:金融学学号:5400108209

姓名:景玉屏指导教师:张文

风险是决定金融业行为及其发展的基本要素。金融系统的结构设计、运作流程、制度安排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实现风险的有效管理和配置。在本质上,银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这是由银行负债经营的独特性质决定的。能否有效地对其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科学的有效的管理,直接关系到其生存和发展,也间接影响一国经济的发展。

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最古老的风险,也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主要风险。金融全球化趋势以及金融市场的波动性不断加剧使商业银行业面临的信用风险进一步加剧。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机构改革起步较晚,与国外商业银行在经营观念、经营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别,信用风险管理技术手段与发达国家银行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使得提高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成为目前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从信用风险的概念、特点、产生原因,对信用风险管理领域的理论进行了综合性介绍,介绍了信用风险度量的传统方法和四种比较有影响力的现代信用风险度模型;又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产生的背景、框架及其三大支柱、三大风险和三大计量方法做了系统的介绍;其次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与成因,目前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文章最后对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较为全面的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管理对策

目录

摘要Ⅰ

Abstract Ⅱ

第一章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

1.2 研究现状 1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

1.2.2 国内研究现状 2

1.3 研究的内容框架 2

第二章相关概念与理论方法 4

2.1 信用风险的含义 4

2.2 信用风险的特征 4

2.3 信用风险管理的概念 5

2.4 信用风险度量的传统方法和现代风险度量模型 6

第三章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理论发展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10 3.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理论发展 10

3.1.1 资产风险管理理论 10

3.1.2 负债风险管理理论 10

3.1.3 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 11

3.1.4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11

3.2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 11

3.2.1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 12

3.2.2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三类风险 13

3.2.3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三种计量方法 14

第四章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与成因 16 4.1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16

4.2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的成因 16

第五章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20

5.1 改善宏观市场环境的对策建议 20

5.2 提高微观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21

结束语 2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25

致谢 26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中最主要的风险。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全球化后,所有金融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不断增加,导致了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发生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乃至政治危机。世界银行对全球银行业危机的研究表明,导致银行破产的主要原因是信用风险。

2004年,由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牵头,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吸收现代风险管理技术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并建议各成员国于2006年底开始实施。《新巴塞尔协议》在很大程度上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评估与控制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从而使得资本水平更能真实地反映银行面对的风险。

同国际相比,我国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特别是信用风险管理技术还较落后,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尚不健全。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己不能满足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进行科学量化和有效管理的需要。因此,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将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深入开展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对于丰富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增强商业银行自身防范信用风险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亨利.范.格罗(2005)将信用风险定义为债务人或金融工具发行者不能根据信贷协定的约定条款支付利息或本金的可能性,是商业银行固有的风险。

国外专家学者对信用风险问题的研究都非常重视,分剐从不同的角度和各自所处的经济环境出发对其进行了有益和富有开拓性的模型探讨,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由J.P.摩根公司于1997年开发出的模型,Credit Metrics模型,是运用VAR框架,利用现代组合理论对信用资产组合风险进行度量。麦肯锡的Cf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和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估计借款企业违约概率的KMV模型。后文有详细介绍。

Elsas和Krahnen(2009)强调了不同银行的评级体系在架构和操作上的差异性,评级过程中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对贷款审批,贷款定价,提取损失准备等方面进行综合评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指出银行的评级过程主要包括

基于统计方法的评级过程,部分基于专家评判的评级过程和完全基于专家评判的评级过程。

Sreenivasan Ravi(2007)探讨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的理论框架及其演变,指出内部评级法吸收了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理论与工具,对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进行度量,并在此基础上得到风险权重函数。

Rene Schreiber Dumstorf(2010)将人工神经网络信用风险评估技术与层级分析法相结合。建立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AHP-ANN模型,并进行了可行性论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