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量2心理测量和测验的历史与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心理测量与实践
一理论 二实践
五)诸葛亮 提出知人七法
1是要“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在是非
曲直之间观察他的选择,看他是否有一 个正确的标准 2是要“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与他深 入辩论来判断他的应变能力如何; 3是要“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向他询 问计谋,来了解他的谋略与见识,看他 是运筹帷幄,还是胸无点墨;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上以最快速度移动50厘米。 3.触觉两点阈限测量。 4.引起痛觉的最低点的测量。 5.辨别重量最小差别的能力的测量。 6.对声音反应时的测量。 7.说出四种混杂在一起的颜色名称的速度的测量。 8.把一根50厘米的线平分为二,测量被试的精确性。 9.对10秒钟时间判断的测量量。 10.复述听过一次的字母数目的测量
第三节 科学心理测量的诞生和发展
一、比奈和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
第三节 科学心理测量的诞生和发展
1比奈-西蒙量表的诞生及意义
1905年他与助手西蒙(Simon)在“心 理学报”上发表了题为《诊断异常儿童 智力的新方法》论文,介绍了比纳—西蒙 智力量表、宣告了科学心理测量的诞生。
第三节 科学心理测量的诞生和发展
一理论 二实践
2刘劭提出了两条主要的识人原则。 1)是“尽备”的原则。“居视其所安,达视其
所举,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 取”。(《效难》)只有全面地考察,才能避 免识人上的片面性。 2)是发展变化的原则。因为人才成长本有迟速 早晚,“夫人材不同,成有早晚,……而众人之 察,不虑其变。” 所以,要从人的发展与变化 来看人才的形成与成长。况且人才与人才之间 也有种种变化的可能,当其“性同而才倾,则 相援而相赖;当其“性同而势均,则相竞而相 害,”这就更需要从普遍的联系中来识鉴人才
l 1992年,戴忠恒修订“一般能力倾向测验”;
l 1992年,宋维真编制“心理健康调查表”; l 1992年,沙毓英等编制“学生性格量表”;
l 1993年,宋维真等编制“中国人个性测量表” (CPAI);
l 80年代,编制超常、弱智儿童筛查量表;0~3(6)岁儿 童发育、发展量表;CPM领导行为评价量表
第二节近代心理测量的早期尝试与先驱者的探索
三、冯特的作用
实验情景的控制对测验标准化的启发; 用实验的方法对感知觉进行测量。
第二节近代心理测量的早期尝试与先驱者的探索
四、高尔顿的杰出贡献 对差异的热衷:《遗传与天才》(1869) 《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研究》(1893),首 次提出“测验”和“心理测量” 人体测量实验室 统计方法: 提出相关的概念 实验仪器和方法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心理测量与实践
一理论
六)杨雄的理论
提出根据人的反应速度来判断人的智力
二实践
水平的高低 ——圣人知而成言,肆笔而成书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心理测量与实践
一理论
一)举贤推荐制 两汉—魏晋,根据人才的标准(“贤、
二实践
良、方、正”)来推荐人才
二)科举取士制:始于隋唐,通过考试
来选拔官吏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心理测量与实践
一理论
三)民间活动
1周岁试儿 ——动作和知觉协调性的测试 2七巧板 ——操作性的创造力测试
二实践
3九连环
——”中国式的迷津“,复杂 的问题解决任务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心理测量与实践
一理论 二实践
3左右手分别画方和圆
2000多年前韩非曾提出过左手画圆,右手 画方的来证明心不能两用。
第四节 现代心理测量的发展
一心理测量的历史发展趋势
1 先是以解剖生理特征为根据,而后转向对心智 活动的测量;
2 由测量简单的感知能力,发展到测量复杂的认 知能力;
3 由笼统的单一量数转变为以多个量数来评定个 别差异, 4 心理测量与实验心理学由合到分,又到合。
第四节 现代心理测量的发展
二心理测量的当代趋势
《礼记》系统记录了个体从出生到16岁
身心的发展过程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心理测量与实践
一理论
四)刘劭的理论
二实践
1对人的能力和个性进行系统的观察、分析 和评价——《人物志》
1)识人标准的错误,主要有三种情况:
2)是以“名”为标准 3)是以“己”为标准 4)是以“贵”为标准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心理测量与实践
l 1980年,林传鼎、张厚粲主持修订“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
l 1982年,吴天敏第三次修订中国比内测验;
l 1982年,宋维真修订“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
l 1983年,龚耀先、陈仲庚修订“艾森克问卷”
l 1984年,中国心理学会成立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 l 1984年,我国正式加入“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
第二节近代心理测量的早期尝试与先驱者的探索


五、卡特尔的研究 重要文章的发表:1890年《心理测验 和测量》提出测量在心理学研究中的 地位和编制测验的基本原则 智力测量方法 努力推广测量和测验
第二节近代心理测量的早期尝试与先驱者的探索
1.握力测量。用握力计测量肌肉的力量。 2.动作速度测量。被试的右手和臀处于静止状态平面
四中国心理测验简史(解放后)
l 1979年,林传鼎,吴天敏,张厚粲在武汉举办全国测验培训班; l 1979年,龚耀先主持修订“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
l 1979年,林传鼎、张厚粲编制“少年儿童学习能力测验”;
l 1980年,北师大开设心理测验课; l 1980年,张厚粲开始对高考试卷做系统分析; l 1981年,刘绍衣修订“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心理测量与实践
一理论 二实践
二)孟子的理论
心理活动可以测量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 短。物皆然,心为甚”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心理测量与实践
一理论 二实践
三)战国时期《礼记·学记》
详细描述了学生在各种能力和个性特征
上具有的个别差异——“离经、博习、知 类通达” “乐群、亲师、取友”
2 1905年量表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30个测验项目,种类多,可以测量多 方面的能力 项目排列有易到难,使同一量表可以 测量不同年龄的儿童 年龄量表的观念初具
第三节 科学心理测量的诞生和发展
二、心理测验的蓬勃发展
测验种类齐全、数量众多测量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言语量表 操作量表 团体测验 成就测验 人格测验 特殊能力测验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心理测量与实践
一理论 二实践
4是要“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告诉他大难
临头,看看他的胆量,是威武不屈,还是束手 就擒; 5是要“醉之以酒而观其性”,让他喝醉酒, 看看他是不是酒后无德,小人得志; 6是“临之以利而观其廉”,用利禄去打动他, 看看他是不是为利所动,利欲薰心; 7是“期之以事而观其信”,让他去完成一件 事情,看看他是否能言行一致,讲求信义。
l 1932年,《测验》杂志创刊。 l 1935年,沈有乾用“朋洛德人格问卷”测量中国学生。 l 1936年,陆志伟和吴天敏进行第二次修订比内西蒙智力测验。 l 1937年,周先庚使用“塞斯顿情绪稳定性测验” l 1943年,林传鼎试用“普莱西X-O测验”
l 1948年,刘范试用“罗夏克墨迹测验”。
心理测量
第二章心理测量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心理测量与实践
第二节近代心理测量的早期尝试与先驱
者的探索 第三节 科学心理测量的诞生和发展 第四节 现代心理测量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心理测量与实践
一理论 二实践
一)孔子的理论
对人在行为习惯上的个别差异的认识 —— “性相近,习相远” 根据智力水平的高低对人进行分类 ——上智、中人、下愚
l 1985年,张厚粲主持修订“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l 1986年,龚耀先主持修订“韦克斯勒幼儿智力量表”; l 1987年,张明园修订“生活事件量表”; l 1989年,李丹修订“瑞文测验(联合型)”; l 1990年,中国加入国际测验委员会(ITC);
l 1990年,吴文源修订“症状自评量表(SCL-90)”;
l 1920年,廖世承、陈鹤琴在南京开设测验课
l 1921年,廖世承、陈鹤琴合作出版《心理测验法》一书 l 1921年,费培杰将比内智力测验翻成中文 l 1922年,张耀翔在北京将心理测验列为入学考试科目 l 1924年,陆志伟发表《订正比内西蒙智力测验说明书》;
l 1931年6月,在南京成立中国测验学会
评 价:类似于测量注意力的分配。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心理测量与实践
一理论 二实践
4八阵图
原是诸葛亮的练兵作战阵法,后人仿造 八阵图做成谜津,作为一种娱乐活动。
第二节近代心理测量的早期尝试与先驱者的探索
一、个别差异评定的需要是心理 测量发展的直 接动因.
事件:人差方程的震撼 发现:个人观察的误差不是不用心所致,而是 个别差异。 问题:个别差异怎么来鉴别,用何种方法能很 好地解释?

一)信息加工测验的产生;
二)计算机化测验的产生;
三)项目反应理论和概化理论的兴 起。
三中国心理测验简史(解放前) l 1914年,Creighton比较中美儿童智力差异(广州,500人) l 1917年,樊炳清介绍“比内-西蒙智力量表” l 1918年,Walcott用推孟修正量表施测(清华) l 1918年,俞子夷编制“小学生毛笔书法量表”
第二节近代心理测量的早期尝试与先驱者的探索
二、早期对智力落后儿童的分类和训练 十九世纪后,西方国家的教育和医学不断发展, 对智力落后和精神病人的歧视逐渐少了,并开 始研究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比如怎样鉴别弱智 儿童,怎样区分智力落后者和精神病人。 艾斯克罗和沈于的开创性工作之后半个世纪, 法国心理学家比奈(A.Binet)开始致力于推动 建立鉴别不能适应正常学校学习但是可教育的 (educaNe)儿童的方法。这类儿童在被鉴别出 之后,将校安排接受一系列特殊教育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