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建筑风格分析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的建筑风格分析摘要:在民国时期中西文化相互碰撞这个大背景下,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糅合了当时中西建筑之所长,其建筑风格体现了建筑师对实现中国建筑的现代化和民族化这双重目标时并为之所做出的贡献;对这种风格的分析,能为我们今天的设计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中国早期现代建筑建筑风格成因

1 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建筑风格的类型解析

坐落于中山东路312号的南京博物院,原为民国时期“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图1),作为20世纪中国早期现代建筑的代表作,此建筑以其特殊性扬名于中国近代建筑史。

1.1 建筑主体采用辽代的建筑风格

我们以博物院大殿的平面设计为例,这里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柱网中心的四棵立柱被减除了。这种做法在辽宋建筑中十分常见,比如在奉国寺和上华严寺的大雄宝殿中,或者是大同善化寺(约1060年)的大雄宝殿和三圣殿里,我们都可以发现。这种做法被梁思成称为“减柱之法”,他认为这也是那一时期建筑的最重要的风格特征之一。[1]

1.2 建筑细节采用多种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

即使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的主体结构采用了辽式风格,但是其在各部分细节上仍然有众多的创新以及改变,而不是单纯的沿

用固定的古代造型,这在赖德霖的《设计一座理想的中国风格的现代建筑——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叙述与南京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辽宋风格设计再思》一文中有详细叙述。比如,大殿南面的一个一层高的宽大月台,它向前延伸,又与一个宽台阶和另一个低矮的平台相连,即使辽宋建筑之前已经存在月台这种设计,但是现存的月台几乎都缺少了栏杆这个关键部位。因此为了突出月台作为办公用房屋顶的功能作用,或者说是为了体现当时建筑的一种风格,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的设计师团队就以南京栖霞寺五代时期(907——960年)的舍利塔为参照对象,采用了一种勾片斗子蜀柱栏杆和八角形断面的望柱的局部结构。可以说,这是辽宋建筑与五代建筑成功结合的设计。

1.3 建筑内部采用现代西方建筑风格

当然,在中西文化相碰撞下,中国早期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与其它民国建筑最为相似的一点,就是其不仅采用了仿古的建筑外形,而且在内部材料的选用上都是以西方引进的建筑材料,如水泥为主,与传统的木材相比,既加强了建筑的牢固性,也增加了其使用的年限,可谓一举两得。至于在内部设计的细节上,众位设计师们也有自己独特的创意,即:他们将陈列室设计成平屋顶式的结构,这不仅沿用了当时美国众多博物馆所采用的形式,同时也是一次力图将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相结合的实践。而更重要的是,相对于传统的建筑形式,平屋顶式的结构更有利于采光、扩大空间等,更加能够适应博物馆这一特殊性公共建筑

的各项要求,满足人们参观时的各种需求。为了使陈列室与大殿的整体风格相协调,设计师们还有意在其外墙上加建古典式挑檐,保证了整体造型上的中式风格。

综上所述,我们可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这座建筑,在设计上科学、合理、严谨,比例十分的恰当,是在满足各项功能的要求之下,采用了新结构、新材料而建造起来的仿辽宋建筑的优秀实例,更是当时建筑师们大胆创新,力求探索走一条新型的,有民族特色又具有现代化特点的建筑之路的又一成功尝试。

2 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建筑风格的形成原因

2.1 辽代建筑具有独立的形式特色,能够突出建筑主体的形象

(1)辽代建筑继承了唐代的建筑传统

在研究中我们需要确定的是,在建造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时为何会采用唐代建筑风格呢?这可在1942年的《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概况》中找到答案。该书又提到“在本院陈列需增加说明图表合式陈列(见表1),在设计之初是将把博物院设计成自然馆、人文馆、工艺馆三馆合一的建筑,其中仅自然馆前身就“约占一百五十方丈”,而这些面积在当时已经觉得比较狭隘,因此,该书又提到“在本院陈列需增加说明图表合式陈列,而中国地大物博继续搜集增添标本必多,故所占面积至少须三倍于此,即约四百五十方丈(四万五千方英尺)”。虽然,在以后的建设过程中,由于战火、经费等问题,此馆并没有能够如期建设完工,但从最初的规

划中我们不难看出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的设计规模十分宏大,而这就需要其建筑风格为气魄宏伟,严整开朗以对应,才能达到原本设想中的效果。

表1自然馆中陈列馆与其它工作房屋面积表

陈列馆名称地质学陈列馆植物学陈列馆动物学陈列馆总计(方丈)

陈列室450 260 360 1070

工作室等 100 80 100 280

注:1立方丈= 37立方米

除此之外,在20世纪初的中国早期现代设计师们,由于受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的欧美复古思潮的影响,存在着一种复古倾向,在他们看来,“清不如明、明不如辽、辽不如唐”。经过比较与分析,当时大部分建筑师认定唐代建筑可谓集中了中国古代建筑之精华,相当具有代表性,特别是唐代的宫殿建筑,更是以其规模宏大,成就非凡,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艺术。

然而,当时大型完整的唐代建筑还没有被发现,专家手中的相关资料较少。可是这并不意味着唐代的这种建筑风格的丧失,相反的是,以梁思成、刘敦桢为首的古建筑研究机构“营造学社”已发现并研究了一批辽代建筑,如辽宁义县奉国寺、天津宝坻县广济寺等,通过他们对这些资料的深入研究,发现了辽代建筑不仅在风格上继承了唐代建筑的豪爽之风,而且更有加强的趋势。

(2)辽代建筑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个性

这主要表现在它的屋顶结构方面。辽代建筑以造型朴实雄厚而出名,因此它的屋面坡度较平缓,同时立面上的柱子从中心往两边逐渐加高,使檐部缓缓翘起,不仅给人轻快腾飞之感,减弱了大屋顶的沉重感,同时也扩大了屋子内部的空间。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则是辽代建筑的斗拱一般都起到结构作用,因此显得十分粗壮有力,这就不同于明清时代以来的斗拱,装饰味越来越浓,受力性能越来越弱而退化为装饰构件。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进行思考,不难发现,与明清建筑相比,这种“中国早期建筑风格”更符合现代建筑形式,即更加注重功能和结构方面的要求。

由于当时南京中山东路上其它几幢仿古建筑基本上是采用的仿明清式风格,为了与它们有所区分,辽代建筑成了最好的选择。

2.2 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是多种历史时期建筑风格并存的条件

(1)经济的短暂发展带动建筑业的繁荣

19世纪90年代前后,西方建筑进入中国,提高了中国建筑设计的水平,也开阔了当时相当一批人的眼界,为他们展示了一个崭新的方向。“甲午战争”之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在民主革命和“维新潮流”的冲击中,各种新式衙署和新式学堂的不断兴起,大大促进了对新式建筑的需要。到民国时期,引进西方现代建筑已成为了各城市的普遍需求,从而也极大地促进了各类建筑的转型速度,同时也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建筑类学科的发展,各大学建筑系应运而生。

(2)文化民族主义的延续,促使建筑师对我国建筑风格的全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