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冷冻疗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温冷冻疗法
定义:低温冷冻疗法是应用制冷剂或低温治疗机,将热从患者患处置换出来,使该处温度降低到所要求的程度,借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物理疗法。

一、制冷剂的分类
(一)在0℃以上的低温制冷剂:含有氯乙烷、氟里昂114、冰水、冰块、冰沼泥(2℃)和氢化硅酸盐冷冻剂。

(二)在0~-100℃之间的低温制冷剂:含有冰盐混合物,氯甲烷、二氧化碳干冰、氟里昂、异丁烷、一氯化甲烷、氨、氧化氮、温差电偶。

(三)在-100℃以下的低温制冷剂:含有液态空气、液态氮、液态氢、液态氧、液态一氧化碳和液态氧化亚氮等。

二、低温冷冻对机体的影响
人体对冷冻刺激的反应包括局部反应与全身反应。

其生物学基础是局部组织温度改变。

(一)对局部组织的影响:冷冻刺激可使局部组织温度明显下降。

如将冰袋放在人体腓肠肌部位,可使局部皮肤温度降低22℃;皮下组织温度降低13℃;肌肉组织降低10℃左右。

腹部冰敷30分钟,可使腹膜间区温度降低4-8℃左右。

当组织被缓慢冷冻(温度变化为1-10℃/分)时,细胞外液首先结冰而出现冰晶,细胞外溶质逐渐发生浓缩,细胞内的水分透过细胞膜外渗,细胞脱水、皱缩,细胞内溶质浓缩,酶的浓度
和活性发生改变,酸碱度也发生改变(PH值降低)。

由于细胞内外电解质浓度的增高,原来对细胞无害的尿素以及溶解的缓冲盐类被浓缩到有害的程度,使细胞中毒死亡。

快速冷冻(温度变化10-100℃/分),则细胞内外均有冰晶形成。

冰晶出现在细胞浆、细胞核和染色体内,可立即使细胞死亡。

此外,冷冻尚可使细胞膜的类脂质蛋白复合体变性、破坏,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由于膨胀系数不同而导致细胞膜破裂。

温度骤降时,细胞发生的低温休克更甚于冷冻的直接作用。

有时甚至未达到冷冻程度,即可使细胞遭受损伤。

可出现血液滞留现象。

冷冻后的复温也有破坏作用。

温度复升时,由于细胞外溶质浓度的降低极为缓慢,细胞长时间处于这种高浓度电解质的细胞外溶质环境中,细胞特别易于破坏。

缓慢复温时,细胞内小的冰晶聚集成大的冰晶(再结晶),引起细胞内外电解质的再次浓缩,更加促进细胞的死亡。

一般组织经过冷冻后,均能恢复正常。

除非冷冻深度已达到使组织不可恢复的程度。

(可逆性和不可逆性)
(二)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冷冻使神经的传导速度减慢,以至暂时丧失其功能。

由于感觉敏感性降低或消失,故有解痉、镇痛、麻醉等作用。

动物实验证明;冷冻使轴突反射减弱,当温度降至6℃时,运动神经即受到抑制;降至1℃时,感觉神经也被抑制。

神经干受到冷冻,如不适量,可造成损伤,使用时应注意避免大
神经干。

但瞬时冷冻刺激对神经则有兴奋作用。

(三)对血液循环的影响:冷冻刺激是一种强力的血管收缩因素,可使周围血管收缩,微循环停止,明显减少外周血流量。

并改变血管的通透性,有助于减少渗出,防止水肿。

但长时间冷冻可继而引起血管的扩张反应。

冷冻达一定深度时,可使血管内膜增生,致管腔狭窄,血流瘀滞以及血栓形成,局部血循环障碍,组织缺血坏死。

这多发生在小血管和毛细血管。

大血管对冷冻的抵抗力很强,在-80℃低温作用下,血管内的血液只是被暂时冻结,复温后血流再通,不致引起血管破裂。

(四)对代谢的影响:冷冻可增强代谢功能,提高基础代谢率;而降低被冷冻组织的代谢,减少其耗氧量。

(五)对胃肠道的影响:腹部冷敷可反射地增强胃肠道功能,促进胃酸分泌增加。

对消化道的直接冷冻,效果则刚好相反。

(六)对肌肉的影响:局部冷冻使神经肌肉的化学物质传递减慢,因而肌肉的收缩期、松弛期及潜伏期均延长,降低肌张力、肌肉收缩与松弛的速度,肌肉的电兴奋性减弱,可缓解肌肉痉挛。

(七)对皮肤的影响:人体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比热觉感受器数目多,因而对冷冻刺激比较敏感,并通过反射机制而引起局部的与全身反应。

冷冻时,局部皮肤温度随冷冻程度而下降。

在皮肤温度降到冰点前,皮肤血管收缩,触觉敏感性降低,皮肤麻木;降到冰点时,皮肤骤然变成白色而坚硬;继续加深冷冻,使发生凝冻而稍显隆起。

冷冻停止后,皮肤解冻,由边缘区逐渐向中心
区出现潮红,在冷冻区中心可出现水肿,甚至大疱,血疱。

各种病变冷冻达到一定深度后,局部便发生坏死。

由于冷冻坏死后退行性变较轻,成纤维细胞不活跃,上皮迅速再生,一般不留明显瘢痕,但局部组织色素大都减退,以皮肤最明显,一般在半年至一年逐渐恢复。

(八)对免疫机能影响:临床与实践证明,细胞经冷冻破坏后,可形成特异的抗原性物质,使机体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

因而在治疗恶性肿瘤时,冷冻能增强对肿瘤细胞的破坏与吸收。

三、低温冷冻的治疗作用
(一)镇痛解痉:冷可抑制细胞的活动,使神经末梢的敏感性降低而减弱活动。

临床上用于治疗头痛,牙痛和痛经。

冷冻喷射可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二)止血作用:冷疗可使毛细血管收缩,减轻局部充血。

扁桃体术后及鼻出血的患者,或于损伤早期局部施以短时间冷敷,可防止皮下出血与肿胀。

胃出血、溃疡病等以采用体内循环冷冻最好。

(三)止痒、镇静:可用于治疗神经性皮炎、瘙痒症等。

(四)消炎作用:在低温情况下,细菌和病毒的代谢活力降低,并可将坏死的组织和较多蛋白混合物消除掉,从而使淋巴管、小血管循环得到改善,并促使水肿和炎症的吸收,多用于治疗溃疡、角膜炎等,与抗生素合并应用效果更好。

(五)降低体温:冷接触皮肤,可将体内的热传导散发,在全身
用冷后,先是毛细血管收缩,继而皮肤血管扩张,增加散热,降低体温,用于高烧患者,中暑、脑外伤和脑缺氧者。

(六)破坏作用:利用冷冻对细胞的破坏作用,可治疗疣,癌,肉芽肿,血管瘤和疤痕等疾病。

(七)炎性反应:利用冷冻产生的无菌性炎症来治疗视网膜脱离,能使视网膜色素层紧密粘连,封闭视网膜的裂孔或撕裂,而不损伤巩膜。

还可利用它的粘连作用,摘取白内障。

(八)免疫作用:肿瘤组织经超低温破坏后,失去活力,但抗原性依然保持,并促进机体出现自体免疫现象或相应的免疫反应。

四、操作技术:
(一)治疗方法:
1、冷疗方法:包括冰块按摩、冰水浴、冰毛巾、冰袋、冷包裹、冰水灌肠和口服冰水,冷气喷射以及冷针疗法。

2、冷冻疗法:包括①接触法、②喷射法(氯乙烷局部喷射与超低温全身喷射)、③倾注法(将液态致冷剂如液氮直接倾注于病变部位,多用于治疗恶性肿瘤)、④插入法、⑤刺入法(将冷刀(针状或棒状冷头)直接刺入病变组织的一种方法。

适用于治疗瘘管、宫颈病变以及距离表皮较深的肿瘤)、⑥浸入法(将病变部位直接浸入盛有液态致冷剂的槽或桶中)等。

(二)注意事项:
1、低温冷冻治疗有一定的适应症,要严格掌握,避免出现事故。

2、治疗前,应向患者说明冷冻的特点及治疗的正常反应,消除其精神紧张,取得密切合作。

3、要求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要随意变换体位,或接触冷冻器,如有不适应及时告知工作人员。

4、应用冰敷贴法时,应掌握治疗时间,观察局部情况,防止过冷引起组织冻伤,特别对创伤部位治疗时间以不超过48小时为宜,否则易引起冻伤及延长伤口愈合过程。

5、冬季在非治疗部位应注意保温,以防感冒。

在进行局部冷疗时偶会出现寒颤等全身反应,此时可在身体其他部位部位同时施行一些温热治疗,如热敷、红外线或透热等便可避免。

6、在进行冰贴法时,防止融化的冰水流到身体其他部位或浸湿衣服,可在周围垫以毛巾保护。

7、个别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头晕、恶心、脉缓等,这些症状可能是由于冷冻后组织破坏,释放出大量组织胺等活性物质,而引起机体特异过敏反应,或由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精神过度兴奋所致。

一般平臥10-30分钟,即可自行恢复。

8、局部副作用:可能产生疼痛,必要时给予止痛药物。

产生肿胀,一般可自行消退,水肿严重时可出现大泡、血泡、渗液,必须注意预防继发感染。

色素脱失,一般在3个月到半年恢复正常。

冷冻治疗一般不留瘢痕或留有轻微疤痕,较深的肿瘤组织冻后疤痕明显。

治疗后要注意继发感染。

五、临床应用
1、适应症:急性损伤早期,疼痛,炎症,神经性皮炎、瘙痒症,鼻出血,宫颈炎,皮肤赘生物,血管瘤,痣,耳廓假性囊肿等。

2、禁忌症:局部冷冻疗法的禁忌症不多,主要是局部血循障碍者要特别慎重应用,禁用于慢性栓塞性动脉病及动脉硬化患者,对冷冻敏感或过敏者、肢体麻痹及患部皮肤感觉障碍者。

对冠心病及年老体弱者慎用。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