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农民工城市融合状况分析
人口社会学论文上海城中村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及其影响因素
人口社会学论文上海城中村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及其影响因素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
这些外来人口主要集中在城中村,成为了上海城市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群体。
他们对上海的社会融合和影响因素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社会融合的定义、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现状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社会融合的定义。
社会融合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相互适应、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过程。
在上海城中村中,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社会差异,包括文化、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
因此,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目前,上海城中村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状况并不乐观。
首先,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外来人口往往与本地居民之间存在着沟通困难,这导致了彼此之间的交流不畅。
其次,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外来人口往往聚居在城中村的边缘地带,与本地居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空间隔离。
再次,由于法律意识的差异,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法律纠纷。
那么,影响上海城中村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的因素有哪些呢?首先,经济因素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外来人口往往来自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他们来到上海谋生,但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往往只能选择聚居在城中村等相对廉价的地方。
这导致了他们与本地居民之间的经济差距,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社会融合。
其次,文化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外来人口来自于不同的地区,他们的文化背景与本地居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文化差异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习惯上,还反映在价值观念、社会行为等方面。
这些差异使得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隔阂,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社会融合。
此外,法律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由于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之间存在着法律意识的差异,他们在生活中往往容易发生一些法律纠纷。
这些法律纠纷不仅影响了外来人口的生活质量,也对社会融合产生了负面影响。
为了促进上海城中村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与适应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与适应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就业机会。
然而,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适应困境。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与适应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城市融入问题1.经济融入由于农民工多数来自农村和小城镇,他们缺乏城市工作经验和技能。
在面临激烈的城市竞争时,他们往往容易被排斥或者利用。
他们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也常常低于城市居民。
解决方案:政府可以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计划,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技能水平。
同时,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保护农民工的权益,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公平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2.社会融入农民工迁居到城市后,由于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他们面临社会融入的困难。
他们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着差距和隔阂,很难融入城市的社会网络。
解决方案:鼓励城市居民和农民工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减少对农民工的歧视和偏见。
同时,建立社会组织和平台,为农民工提供社会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
二、城市适应问题1.生活环境适应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着新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如居住条件、交通、饮食等方面的转变,很多农民工在适应过程中遇到困难。
解决方案: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力度,提供更好的住房和生活条件。
此外,加强对农民工的基本生活常识和技能的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2.心理适应农民工在城市中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孤独感。
他们离开家人和亲人,没有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长期的工作强度和生活紧张也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解决方案: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帮助农民工缓解心理压力和孤独感。
同时,建立农民工之间的互助和支持网络,让他们能够在城市中感受到归属感和温暖。
总结: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和适应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政府、社会组织和城市居民都需要发挥积极的作用,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帮助农民工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实现自身发展和幸福感的提升。
只有充分解决农民工的融入和适应问题,才能让城市变得更加和谐和繁荣。
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农民工群体成为了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他们在城市融入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农民工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也对城市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挑战。
一、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1、经济融入的困境农民工在城市中往往从事着较为辛苦且收入较低的工作,如建筑工人、清洁工、服务员等。
他们的劳动付出与所得报酬不成正比,工资水平普遍较低,且工作稳定性差,时常面临失业的风险。
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提升机会,他们在职业发展上也受到很大的限制,难以进入更高收入的行业和岗位。
2、社会融入的障碍在社会交往方面,农民工往往局限于同乡和工友的小圈子,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较少。
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存在一定的偏见和误解,导致双方的隔阂加深。
此外,农民工在城市中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如医疗、教育、住房等,这也使得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面临诸多困难。
3、文化融入的难题农民工大多来自农村,其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与城市文化存在较大差异。
在城市生活中,他们可能会因为语言、服饰、行为举止等方面的不同而感到格格不入,难以适应城市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方式。
同时,城市文化对农民工的接纳和包容程度也相对较低,这进一步加大了他们文化融入的难度。
二、农民工城市融入面临问题的原因1、制度性因素户籍制度是制约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在城市中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
此外,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不完善,也使得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就业和生活缺乏必要的保障。
2、经济因素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民工在城市中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城市生活的高成本。
同时,农民工自身的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相对较低,限制了他们在城市中获得高收入工作的机会。
3、社会文化因素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偏见和歧视,使得农民工在城市中感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从而影响了他们融入城市的积极性。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社会融合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社会融合问题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面临着许多社会融合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教育问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大难题。
由于户籍差异和流动性大,许多农民工子女无法享受公平的教育机会。
他们往往只能就读于农民工子女学校,教育资源不足,教学质量较低。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教学质量,增加优质教育资源。
另外,还需要减轻农民工的经济负担,确保他们能够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
二、医疗保障问题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医疗保障问题也比较突出。
由于户籍限制以及缺乏社保和医保,许多农民工在面临疾病时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保障,给他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较大的风险。
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民工医疗保障的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建立农民工医保制度,确保他们在城市中享受基本的医疗保障。
此外,还可以加强对农民工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社会保障问题在城市中,农民工往往缺乏稳定的工作和社会保障。
一旦遇到工伤、失业或退休等问题,他们往往面临生活困境。
这会导致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质量较低,社会融合困难。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加强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农民工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养老保险等制度,确保农民工在遇到意外和退休时能够获得相应的保障。
同时,还需要加大对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力度,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减少失业风险。
四、文化融合问题农民工来自农村,与城市居民在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给他们在城市中的交流和融合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此外,农民工工作和生活的环境也与城市居民有很大差别,增加了他们的适应难度。
为解决文化融合问题,可以加强对农民工的文化宣传和教育,加强对他们的法律和社会秩序意识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社会素养。
上海市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体或群体互相渗透、相互融合的过程 ; 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
共 享历史和经验 ,相互 获得对方 的记忆 、情感 、态度 ,最终
整合 于一个共 同 的文化生 活之 中” 。“ 融合 论”把 融合过 程 和 内容系统地划分经 济竞争 、政治冲突 、社会调节 和文 化融 合等四种社会互动形式 。
境 ,不应该 只着眼于农 民工子女 本身 ,而应该放 眼于针对农 民工子女群体 的整个社会环境 ,包括 家庭 、社会 、教育 以及 农民 工子女 自身等四个 因素。 【 关键词 】 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困境
从2 0世纪 8 O年代 初 开始 ,随着 我 国改 革开 放 以来 经 济社会 的持 续发 展 ,特 别是工 业化 和城 市化进 程 的不 断推 进 ,全 国范 围的人 口流动这一显性社会 现象越发 普遍 ,而这 当中则 以从农村涌人城市 、西部流入东部为 主。国家统计 局 局 长 马建 堂在全 国第六 次人 口普查 发布 会上 回答记 者 问时 曾指 出 : “ 更 多的人 口从 内陆西部往 东部发 达地 区迁 移 、流 动” ; 据第六 次全 国人 口普查结果 显示 ,我 国居住地 与户 口 登记地所在 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 口登记 地半年以上的人 口为 2 6 1 3 9 万人 , 也就是说 , 我 国现有流动人 口已超过 2 . 6 亿, 接近全 国总人 E l 的1 , 5 ,与 2 0 0 0 年我 国第五次人 口 普 查相 比 较增 长 8 1 . 0 3 %; 2 0 1 3 年8 月国家教 育部公布 的 《 2 0 1 2 年全 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 显示 ,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 中进城 务工人员 随迁 子女共 1 3 9 3 . 8 7万人。其 中,在 小学就 读1 0 3 5 . 5 4 万人 , 在初 中就读 3 5 8 . 3 3 万人。这就说明有 1 0 0 0 万左 右的农 民工 随迁子女 随着其父母 来到 了东部 发达地 区 , 而上海市则首 当其冲 。 农 民工 ,是我 国的特有 名词 ,是指 在本 地 乡镇 企 业或 者进入城镇务工 的农业 户 口人 员 ,而其子女则被称为 “ 农 民 工子女 ” 。农 民工子女主要分为 “ 留守子女 ”与 “ 随迁 子女 ” 工 城市融人问题研究 的重要理 论背景 。最早的社会融入研究 是从西方社会融合理 论开始的 ,用来理解和解释西方移 民在 社 会的经济成就 、行 为适 应 、文化融合 、身份认 同的过程 和
农民工面城市居民与农民工的融合
农民工面城市居民与农民工的融合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民工在城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既是城市建设的参与者,也是城市居民的一部分。
然而,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着许多融合问题。
本文将从就业、教育、社会交往等方面探讨农民工面城市居民与农民工的融合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就业融合农民工面对的首要问题是就业,如何在城市中获得稳定的工作是他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在城镇与农村之间存在着用工需求与人才供给的差异,农民工有时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
因此,城市居民可以通过提供一些就业机会来促进农民工的融入。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民工就业的扶持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招收更多的农民工,并给予相关的培训和技能提升,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工作。
二、教育融合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教育体系中融入的问题也是一个重要议题。
由于家庭的经济条件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农民工子女常常面临着接受良好教育的困难。
城市居民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帮助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教育。
例如,可以设立专门的教育基金,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奖学金和助学金,帮助他们继续接受高等教育。
同时,城市学校可以加强与农村学校的合作交流,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支持,为农民工子女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三、社会交往融合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会交往也是他们融入城市的重要一环。
他们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交往往受到城市居民的歧视和偏见。
要解决这个问题,城市居民应该积极改变对农民工的看法,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劳动和贡献。
政府可以开展相关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防止歧视和不公平待遇的发生。
同时,可以建立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交流平台,促进双方的沟通和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
四、福利保障融合农民工在城市中享受福利保障的问题也是融合的重要方面。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往往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福利待遇。
这就需要城市居民和政府共同努力,推动相关的政策改革,实现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福利保障的一体化。
政府可以通过放宽农民工落户条件,逐步取消户籍制度的限制,让农民工在城市中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
农民工面城市居民与农民工的融合难题
农民工面城市居民与农民工的融合难题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快进程,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与发展机会。
然而,在与城市居民的融合过程中,农民工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面城市居民的融合难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经济融合困难农民工因为来自农村,往往缺乏城市居民所具备的相关技能与知识,他们多以体力劳动为主。
与之相对应的,城市居民更多从事知识型、技术型工作。
这导致了在经济层面上的融合困难。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包括:1. 提供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教育。
政府可以建立培训机构或与企业合作,为农民工提供相关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2. 提供创业机会和资源支持。
政府可以推出针对农民工的创业扶持政策,如提供低利贷款、税收减免等,鼓励农民工创业并帮助他们实现经济融合。
二、文化融合困难农民工来自农村,与城市居民在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对于文化融合造成了困扰。
以下是促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文化融合的建议:1.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政府、社区可以组织各类文化活动,鼓励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互动交流,增进彼此了解。
2.宣传教育,增强文化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工对城市文化的了解并促进他们逐渐融入城市文化。
三、社会融合困难农民工面临社会融入困境的原因包括户籍、社保等政策以及认同感等方面的问题。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促进社会融合:1.改革户籍制度。
逐步取消户籍制度限制,使农民工能够平等享受城市居民的相关公共服务,减少制度上的差异。
2.加强社会保障。
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医疗、养老、失业等方面的保障,使农民工能够有更好的保障感。
四、教育融合困难农民工子女由于家庭背景与城市居民子女存在较大差异,他们面临的教育融合难度较高。
以下是促进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居民子女教育融合的建议:1.建立公平教育机制。
改善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提高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机会。
2.推行教育公平政策。
各级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降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经济负担,确保他们能够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
农民工生活调研报告 来沪新生代农民工生存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精品
农民工生活调研报告来沪新生代农民工生存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一研究概述
(一)研究的问题意识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来沪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情况
二、来沪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转换
(一)务工现状
(二)务工诉求
(三)务工渠道
三、来沪新生代农民工的日常生活
(一)居住生活方式
(二)消费生活方式
(三)生活感受
四、来沪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合
(一)外出务工原因
(二)社会交往与社会排斥
(三)身份认同和永久性迁移意愿
五、研究总结与对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二)主要问题
(三)对策建议附录1:调研问卷摘要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上海人口结构中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城市发展新的重要参与主体,也是共青团组织履行基本职能新的重要工作对象.这个群体的生存状态如何?如何使这个群体更好的融入上海?如何提高这个群体在都市进程中的生存质量?如何拓展这个群体在进城以后的发展空间?这些都是上海社会建设和城市管理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
从这些立意出.
发,课题组通过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职业转换、日常生活和城市融合三个大维度十多个小维度,对950名来沪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了问卷调研.调研结论如下:。
农民工农村与城市间的合作与融合
农民工农村与城市间的合作与融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农民工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他们从农村来到城市,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合作与融合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文将就农民工农村与城市间的合作与融合问题展开讨论。
一、合作与融合的背景与意义1.1 农民工在城市的大规模流动随着城市工业化的推进,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他们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农民工的流动不仅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为城市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活力和动力。
1.2 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产业互补农村与城市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产业互补性。
农村具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城市则拥有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市场需求。
农民工群体的流动促进了农村与城市的合作与融合,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1.3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农民工的城市化进程不仅关乎城市经济的发展,更关乎社会和谐稳定的构建。
只有实现农民工群体的合作与融合,才能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推动社会和谐的建设。
二、合作与融合的机制与实践2.1 政府引导与扶持政府在农民工农村与城市间的合作与融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提升农村发展环境。
同时,政府还可以出台针对农民工的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回乡创业或在本地创业,促进农村与城市的合作与融合。
2.2 产业链拓展与农村产业升级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合作与融合可以通过产业链拓展和农村产业升级来实现。
城市企业可以与农村合作社或农民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发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等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村产业的升级。
2.3 教育培训与技能提升为了促进农民工农村与城市的合作与融合,教育培训与技能提升是一项重要工作。
政府可以将部分资金用于培训农民工的专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此外,还可以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升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水平。
三、合作与融合的挑战与解决3.1 城市户籍制度限制当前城市户籍制度对农民工的流动和就业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特大城市外来农民工的生存状态与融入倾向_基于上海抽样调查的观察和分析
第36卷第5期财经研究Vol136No15 2010年5月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May12010 特大城市外来农民工的生存状态与融入倾向———基于上海抽样调查的观察和分析陆康强(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上海200433) 摘 要:文章基于调查数据,分析了上海外来农民工的人口学特征和生存状况;通过构造城市融入指数,测量、分析了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倾向。
最后提出三点值得注意的调查发现:即上海外来农民工的规模在缩减;农民工的年龄有趋大之势;子女教育和医疗保障已成为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两大现实体制障碍。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阶层;城市融合;融合指数 中图分类号:F061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9952(2010)03Ο0065Ο13一、导 言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一般界定为户籍在农村,但主要在城镇从事非农生产,并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劳动力人口。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农民工总量已达114亿人,约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1/4。
这个庞大人群所构成的新的社会阶层已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建设、推进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但是,诚如许多文献所指出,由于我国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农民工其实是一个职业与身份不一致的群体(昝剑森,2004;唐正秋,2007)。
正因为如此,在就业、子女教育、劳动工资和医疗保障等方面,农民工的利益常常不能得到应有的保护,从而引发种种矛盾和问题,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上海是我国东部工业化、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兴起归因于移民贡献,上海近30年来的经济开发又吸引了大量来自各地的建设者和创业者,其中农民工是规模最大的人口群体。
根据上海统计局推算,2007年沪上外来农民工人数为403万人,占当年上海常住人口1/5强。
由于身份的同质性,又因为人口学特征及所处环境的差异性,上海的农民工和农民工问题既收稿日期:2010Ο02Ο06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目前社会阶层状况研究)(08J ZD0024)作者简介:陆康强(1956-),男,上海人,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
上海崇明籍农民工城市融合的现状分析
职业带来的经济收入及社会地位能够形成与当地人接近的生 活方式 , 而使其具备 与当地人 从 发生社会交往 , 并参与当地社会生活的条件; 最后 由生活方式影 响和与当地社会的接触 , 使其
① 渠敬东 : 生活世界中的关系强度——农村外来人 口的生 活轨迹》 载柯兰君 、 汉林 《 《 , 李 都市里 的村 民—— 中国大城 市 的流动人口》 中央编译 出版社 20 年版。 , 01 ② 李培林 : 流动民工的社会 网络 和社会地位》 《 《 ,社会学研究)9 6 19 年第 4期。
上海崇 明籍农 民工城市融合 的现状分析
许 碌 莹
摘要 : 近些年来 , 越来越多的崇明籍农民工涌入上海, 这一 同时拥有上海户籍及
农 R_身份 的特 殊群 体所 遭遇 的 融合 困境 也 日益 凸现 。笔者 通过在 沪上 农 I_聚居 ,- r Lr - 地之 一 的 C公 寓进行 长期入 户访 谈 , 着重 对 崇 明籍农 民工 进 行 个案 访 谈 , 社 会 网 从 络相 关理 论切入 , 对他 们 融入城 市生活现状 进行 分析和 解释 。
与 归属 , 而影 响到他们 顺利 融人 城市 。 从 c公寓是 全 国首 个 民工 聚居社 区 , 于上海 市 宝 山区 中南 部 的庙行 镇 。庙 行 镇 在南 北高 位 架共 和新路 以西 , 康路 以北 , 为宝 山区及 闸北区 的交 界处 , 上 海城镇 化 的先 行之 地 , 共 作 是 曾是 上海 菜篮子 工程 的主要农 副 产 品供 应 地 。而处 于庙 行镇 的 c公寓 , 20 自 0 3年 7月 “ 非典 ” 结 束后 , 开始 陆续有外 地 民工集 中入 住 , 占地 3 O亩 , 建筑 面 积达 到 1万平 方 米 。小 区 内共 有 2 0 幢 2层楼 的一室户 住房 , 共计 30套 , 2 目前 居住 的外来人员 达 10 00人 以上 , 3 以 0至 4 O岁 的青 壮年为 主 。社 区 内的农 民工 以湖 北 、 徽 人 口为 主 , 安 也有 部 分来 自湖 南 、 西 等地 , 多 在建 江 大 材、 运输 等行 业 发展 。 目前 小 区内住房 的租金 与相 同地 段 的租 房相 比 , 属 于廉 租 房 , 仍 因此供 不应求 。本 文 的研 究对 象均 来 自上海崇 明县 , 时 间大多在 白天 , 访谈 共访 问 7户 崇 民籍 农 民工
农民工与上海城市亲和力建设
【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社科部, 上海, 04 2 21 0 【 作者简介】 侯艳兴(99一 ) 男, 17 , 博士, 华东师范大学社科部讲师, 主要研究领域: 思想政治教育、 党建及公
共管理 。
●
农 民 问 题
力” 的解 释是 : 比喻使 人接 近 , 愿意 接触 的力 量 。2 种人 与人 之 间 亲 和力 的 概 念 , 以 把 [这 可 它嫁接到城市上来 。换言之, 城市具有亲和力。 其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 , 是城市文 明的无形资产。笔者综合 国内亲 和力概念分 析, 概括其内涵与外延如下 : 1 亲和力是由市 () 民素质、 会风 尚、 文环境等核心 要素所构 社 人 成 ;2 亲 和力 的外 延 还 可 以指 城 市 具 有 文 化 ()
被调查者希望降价 。
2 安全 需要 .
力是基 于硬实力和软实力之上、 对于居 民而言 的魅力 。3亲和 力 离 不 开硬 实 力 和软 实力 。如 [
果 说硬 实 力 是城 市 的物 质魅 力 , 么 亲 和力则 那 是 精神 魅力 。本 文 的问卷调 查就 是在 分解 亲和 力 内涵 与外 延 的基 础 之 上 , 合上 海农 民工 的 结
农 民 问 题
工为例 , 实证调查 的基础之上 , 在 运用马斯洛 的需求层 次理论 去分析上 海市农 民工 的生 活状况。然 后通 过农 民工
的生命体验去管窥城 市亲和 力 , 而发现城 市亲和力 的不足之处 , 终提 出若干对 策。 因此, 决好农 民工 问题 , 进 最 解 会提升城市亲和力 。 【 关键词 】 民工 ; 农 亲和 力; 调查 问卷
一
上 海 的城 市 钢筋水 泥结 构丛林 中留下 了多 少农 民工 的汗水 , 他们 在 打工过程 中 , 伤或 患 受
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问题研究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问题研究【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随着我国经济的改革开放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涌人城市的农民工群体越来越庞大。
而近些年来,进入城市的农民工那么逐渐以“拖家带口〞的方式,把子女也带入所在的城市,让其在城市里面生活、学习;然而,这种现象由于制度建构、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原因,农民工子女在社会融合上遭遇着一定困境。
而化解这一困境,不应该只着眼于农民工子女本身,而应该放眼于针对农民工子女群体的整个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社会、教育以及农民工子女自身等四个因素。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困境农民工,是我国的特有名词,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而其子女那么被称为“农民工子女〞。
农民工子女主要分为“留守子女〞与“随迁子女〞两大局部;文章主要以“随迁子女〞为研究对象,即因为父母离开户籍所在地到异地工作,随同父母来到异地生活、学习的6至14周岁未成年子女;农民工随迁子女虽能与父母共同生活,但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城市社会的陌生感以及与城市居民的双向排斥,其适应与融入城市的能力与主动性受到打击与挫败,造成其在城市融入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境和障碍。
本文以跟随父母来到上海市松江区的随迁农民工随迁子女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上海城市融入方面所遇到的困境与障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上海作为我国国际性的大都市,以其强大的吸引力吸引着全国各地大量的农民工来沪打工就业;近些年来,进入上海的农民工那么逐渐以“拖家带口〞的方式,把子女也带入上海,有的农民工子女甚至就出生在上海,这些农民工子女在上海生活、学习和成长,这就意味着他们在社会化初级阶段的人生道路与其父辈截然不同。
随着大量农民工子女的到来,由此引起的农民工子女城市社会融入问题表现愈加突出和明显。
针对这个问题,有许多学者在理论和实务上都曾做过研究和探索,大致可从以下国内外两方面做出述评:一、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国际学界关于移民适应问题的研究是我国学界关于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的重要理论背景。
上海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现状及对策研究
在 对 社 会 融 入 的 测 量 方 法 方 面, 目前国外学术界主要是通过多维度测量 的方法进行分析,“二维度”融入理论 (戈登,1964)认为移民地融入有结构 性、文化性两个维度,其中结构性维度 是指移民在制度与组织层面的社会参与 程度,文化性维度是指移民在价值观和 社会认同方面的转变 [1];杨格一塔斯提 出的“三维度”理论认为融入分为结构 性融入、社会—文化性融入和政治—合 法性融入,相比戈登的“二维度”融入
1 当前农民工社会融入方面的研究
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出现与中国城市 化、工业化的发展以及市场化浪潮的推 进紧密相关,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农 民工逐渐成为中国改革发展的强大推动 力,而当前新生代农民工更是成为农民 工 群 体 的 主 力 军, 据 上 海 市 2017 年 4 月 19 日的统计数据可见,上海市新生 代农民工总数已突破 500 万,成为在沪 农民工的主体。因此了解新生代农民工 的社会融入现状,并对其社会融入问题 提出解决方案,对于解决社会冲突问题 和促进社会融入至关重要。
一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受教育程 度高于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大 多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受教育程度分 布在大专、大学本科及其以上的比例明 显高于老一代农民工,其工作技能也明 显较高,而老一代农民工有 64.4% 分布 在初中以下(见表 3)。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与挑战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与挑战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他们在城市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就业歧视、住房困难、社会保障不完善等。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就业歧视。
由于缺乏城市户籍和相关技能认证,农民工往往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密集型的工作,且工资待遇相对较低。
此外,一些用人单位对农民工持有偏见,不愿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
这导致了农民工的就业困难,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和能力。
为解决农民工的就业歧视问题,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增强他们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管,打击就业歧视现象,确保农民工能够享受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待遇。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农民工的关爱和支持,鼓励用人单位提供更多岗位机会给农民工。
其次,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住房困难。
由于城市房价高涨,农民工往往难以负担得起城市的住房费用。
许多农民工只能选择居住在城市的边缘地区或者简陋的出租屋中,生活条件艰苦。
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还给他们的城市融入造成了困难。
为解决农民工的住房困难,政府应加大对廉租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力度,提供更多的住房选择给农民工。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控制房价过快上涨,保障农民工的住房权益。
此外,社会各界可以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捐资助力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
最后,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会保障问题也亟待解决。
由于缺乏城市户籍,农民工往往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各种社会福利和保障待遇。
一旦遭遇意外事故或者疾病,他们往往面临着经济困境和医疗费用的压力。
这严重影响了农民工的生活稳定和城市融入。
为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和力度,确保他们能够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待遇。
农民的终结和上海城乡一体化路径
农民的终结和上海城乡一体化路径
上海自2001年取消农村新生人口农村籍登记制度,即预告农民的终结。
作为长期的农业和农民大国,农民的终结将是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
上海作为我国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之一,在取消农民身份的过程中,未来的农业如何发展、农民的利益如何保障,未来的城乡一体化会发生什么样的内涵变化,观察、追踪上海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对全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途径及其机制探索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本文以农民的终结和上海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径为研究主题,运用类型学的方法对上海城市一体化发展的三个类型:纯农地区、城乡结合地区、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发展现状、特征、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着重探讨了土地产权、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制度要素的相关瓶颈问题,并对政府、市场、社会(包括农民)三种力量的发挥进行概括,最终提出上海未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想路径,即创新型、多中心城镇发展路径,强调转变传统的以中心城区发展为重心、逐步向外扩张的资本驱动型城镇化发展路径,建立以创新为发展根本动力、以中心城区周边的新城和小城镇为重点的多中心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
文章分析了创新型、多中心城镇建设的现实可能性,并概括了打造大上海的“金环小镇”、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现代农业、推进逆城市化进程等路径特征,并对未来的农业和“农民”进行了展望。
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融合与互动
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融合与互动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农民工在城市中的人数逐渐增加。
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融合与互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融合与互动现状,并提出促进二者之间更加良好互动的建议。
一、农民工的城市生活状态如今,农民工不仅将自己的劳动力投入到城市建设中,也逐渐融入城市的生活。
他们既是城市的建设者,也是城市的居民。
然而,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居住条件相对较差。
他们通常居住在简陋的宿舍或者拥挤的出租房中,生活环境欠佳。
同时,居住地与工地之间的距离较远,交通不便,加重了他们的生活负担。
其次,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交网络相对薄弱。
由于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农民工往往没有太多时间和机会结交城市居民,缺乏与之互动的机会。
这使得农民工在城市中感到孤单和沮丧,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
二、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态度在城市居民中,对农民工的态度多种多样。
一些城市居民对农民工感到尊敬和感激,认为他们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也有一些城市居民对农民工抱有偏见和歧视心理,认为农民工是“二等公民”。
这种偏见往往限制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融合与互动。
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歧视心理导致他们与农民工保持距离,不愿意与他们建立真正的互动关系。
这种情况使得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之间存在较大的隔阂,加剧了他们的疏离感。
三、促进为了促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良好融合与互动,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的关爱和扶持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良好的住房条件和基础设施,改善农民工的生活环境。
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其次,大众媒体应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传递正能量。
媒体可以通过报道农民工的奋斗和付出,宣传他们的正面形象,引导公众对农民工持更加积极的态度。
这有助于打破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偏见,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沟通。
关于上海规定农民工将和市民享受相同待遇分析报告(1)
关于上海规定农民工将和市民享受相同待遇分析报告一、案例中新社上海十一月十六日电(记者陈静)今后,来上海就业的农民工将和此间市民享受一样的待遇,上海将逐步扩大为农民工提供公益性就业服务场所,并将严厉打击以职业介绍或招工为名坑害农民工的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此番出台的《意见》要求结合上海实际,加强对农民工的服务和管理,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在上海全社会形成关心农民工的良好氛围。
《意见》要求规范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严格执行上海最低工资制度,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给本人,用人单位在工资报酬、劳动条件、工作时间等方面,必须遵循来沪农民工与上海劳动者公平对待,一视同仁的原则。
二、分析问题(一)、维护农民工合法权利,政策目标上海就业的农民工将和此间市民享受一样的待遇,上海将逐步扩大为农民工提供公益性就业服务场所,并将严厉打击以职业介绍或招工为名坑害农民工的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建立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制度和机制, 彰显的不仅仅是人文关怀的精神, 更是宪政精神的一种体现, 是人人平等理念所表现的每个公民应享有平等的生活权利的体现。
(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利,政策环境上海是中国农民工跨省市流动的主要输入地之一。
近年来,来沪农民工增长较快,规模较大,已成为推动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00五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外省市来沪就业人数已达四百万左右,其中农民工约占百分之八十五。
农民工在城市中没有获得相应的待遇和尊重。
农民工权利的实现及与城市居民的对比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考察内容,并且关系到公平、正义社会的建构与城乡一体化的实现。
笔者以石家庄为个案,考察农民工权利意识和权利现状,以提出改善对策。
(三)、维护农民工合法权利,政策方案《意见》围绕切实维护农民工在劳动、生活和发展各方面的基本权利和保障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其中包括:建立“欠薪欠保”问题防范和处理机制,落实农民工基本劳动标准;做好农民工就业服务工作,规范农民工劳动管理等。
就业结构、居住形态对农民工融合发展的影响分析——对上海市P村的实证调查与研究
就业结构、居住形态对农民工融合发展的影响分析——对上
海市P村的实证调查与研究
唐晓腾;李宓斯
【期刊名称】《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13(35)3
【摘要】农民工这一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特殊群体,至今已走过了30年历程.近年来,农民工融入城市发展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和热议的重要话题.在学术界,目前普遍从文化、社会经济、心理等维度来讨论农民工的融合发展问题.本文以上海H区P村为例,通过对村域内外来人口的就业、居住状态及社区管理状况的实证调查,及对这些因素的关联性进行分析,来研究探讨促进外来人口融入城市发展的有关政策设计问题.
【总页数】9页(P62-70)
【作者】唐晓腾;李宓斯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研究室,上海200030;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200033【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69
【相关文献】
1.风险社会视阈下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福利刍议——基于上海市闵行区九星村的实证分析
2.论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存在价值与窘境——基于对上海市育苗小学筹办者的访谈
3.农民工的就业结构对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10城市问卷调查的
实证分析4.城市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实证分析--基于上海市的实证检验5.“党引民合”:新时期村民自治进路——基于对上海市QX村的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民工的城市融合与发展机遇
农民工的城市融合与发展机遇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工作为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既是城市劳动力的重要来源,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然而,农民工在城市融合与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在城市融合与发展中的机遇,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城市融合的机遇1. 就业机会的增加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大规模流动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他们承担着城市建设、制造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中劳动密集型工作。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农民工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2. 收入水平的提升相较于农村地区,城市的工资水平普遍较高。
农民工通过进入城市工作,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水平,提升自身的生活质量。
此外,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农民工也能享受到相应的福利待遇,如医疗保险、养老金等,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3. 技能提升的机会在城市工作的过程中,农民工接触到了更广泛的社会资源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通过培训和学习,农民工有机会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增加自身的竞争力。
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也为农民工提供了职业培训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工作环境。
二、城市发展的机遇1. 人力资源的增加农民工的大规模流动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他们的到来填补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空缺,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农民工的劳动力不仅可以满足城市建设和制造业的需求,还能够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城市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2. 消费潜力的释放随着农民工收入水平的提升,他们的消费能力也在逐渐增强。
农民工成为了城市消费市场的重要力量,为城市商业、餐饮、旅游等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通过满足农民工的消费需求,城市能够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3. 创新创业的机会城市环境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
他们可以通过创业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也为城市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