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考试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病学考试重点
1.流行病学概念: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包括伤害)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
因素,借以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定义的基本内涵:①研究对象是人群,研究所关注的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群。
②
研究内容不仅研究各种疾病(包括伤害),而且研究健康状态。
③研究方法的重点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④最重要的是,研究目的落实在为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3.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性研究,①描述性a.横断面研究;b.生态学研究;c.个
案调查;d.监测。
②分析性a,病例对照研究;b.队列研究。
(2)实验性研究,①临床试验②现场试验③社区干预实验(3)理论性研究。
描述性——产生假设;分析性——检验假设;实验性——验证假设;观察性——无干预;实验性——有干预。
4.流行病学的用途:①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②疾病监测③疾病病因与危险因素的研究④疾
病自然史⑤疾病预防与控制策略与措施的制定及效果评价⑥疾病诊断、治疗方法的选择与评价。
5.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①群体的观点②比较的观点③概率论的观点④社会心理特征
⑤预防为主特征⑥发展的特征。
6.发病率:指一定时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计算:发病率=一
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的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理解:新病例是指观察期间内发生某病的病人,有时一个人在观察期间内可能多次患病,此时可分别记为几个新病例。
暴露人口是指在观察期间内,观察人群中所有可能发生该病的人,多用年平均人口,年平均人口=(年初人口+年末人口)/2。
意义:对疾病发生过程进行描述,衡量发病的危险性大小。
7.患病率:亦称现患率或流行率。
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
例。
计算:患病率=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人口数*k。
按观察时间分为:时点患病率和期间患病率。
影响患病率的等因素:发病率和病程。
患病率=发病率*病程用途:对于病程长的一些慢性病的流行状况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可反映谋地区人群对某疾病的疾病负担程度,是横断面研究的常用指标。
患病率和发病率的区别:①患病率的分子为特定时间内所调查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的总和,而后者的分子为一定时期内暴露人群中某病的新发病例数。
②患病率是由横断面调查获得的疾病频率,是衡量疾病的存在或流行情况的静态指标,而发病率是由发病报告或队列研究获得的疾病频率,是衡量疾病发生情况的动态指标。
8.死亡率: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时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常以年
为单位。
计算:死亡率=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k。
分粗死亡率和死亡专率,死亡专率中婴儿死亡率很重要,是反映社会经济及卫生状况的一项敏感指标。
意义:粗死亡率反映一个人群的总死亡水平,是衡量人群因病伤亡危险大小的指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卫生水平的综合反映。
它不仅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期的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水平,而且为当地卫生保健的需求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死亡专率可提供某病在时间、地区和人群上的死亡变化情况,常用于探讨疾病的病因和评价防制措施。
9.疾病的流行强度概念:也称疾病的“社会效应”,是指某病在一定时期内,某地区某人
群中发病率的变化及其病例间的联系程度。
常用术语包括散发、流行、暴发(大流行)。
散发是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
流行指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流行与散发是相对的概念)暴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
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
10.疾病的三间分布:地区分布、时间分布、人群分布。
疾病在国家内的分布,我国血
吸虫病仅限于长江以南的地区,于钉螺的分布一致。
食管癌在我国北方多于南方,而北方又以太行山脉地区的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为圆心,死亡率以同心圆向周围扩散,逐渐降低。
肝癌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以上海、江苏、福建、浙江、广西死亡率最高。
鼻咽癌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而以广东省为高发区,又有“广东瘤”之称。
疾病的城乡分布,城市有利于呼吸道疾病的流行,且一些慢性病和肿瘤的发病率高于农村;农村肠道传染病如痢疾、伤寒等较城市高发,钩虫病、钩端螺旋体病以及虫媒传染病也较城市多发,一些地方病如氟骨症、地方性甲状腺肿也主要见于农村。
疾病的时间分布有四种形式:短期波动(又称暴发或时点流行)、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又称长期变异)。
疾病的人群分布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种族、民族、婚姻状况、社会阶层、行为、流动人口等。
研究疾病年龄分布的方法有横断面分析、出生队列分析。
横断面分析:是指在特定时间内,对某一特定人群中疾病或其他健康特征与相关变量之间的研究。
出生队列分析:是指对同一年代出生的人群组在不同年龄阶段某病的发病率、死亡率等进行的分析,以了解发病或死亡随年龄而变化的趋势和不同出生队列的暴露特点对发病或死亡的影响。
11.移民流行病学的概念:移民流行病学是通过比较移民人群、移民地当地人群和原住地人
群的某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分析该病的发生与遗产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
它是一种综合描述疾病三间分布的方法。
目的:分析疾病病因中,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的大小。
12.现况调查的概念:现况调查是指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一特定人群中,应用普查或
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变量的资料,以描述该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于疾病分布有关的因素。
又称横断面研究、患病率研究或现患研究。
特点:①一般不设对照组,时间短,花费少。
②在时序上属横断面研究。
③不能得出有关因果关系的结论。
④一般不用于病程比较短的疾病。
⑤相关因素选择与解释有一定的限制。
偏倚主要是选择偏倚和信息偏倚。
选择偏倚包括无应答偏倚、选择性偏倚、存活者偏倚。
信息偏倚包括调查对象引起的偏倚、调查员偏倚、测量偏倚。
13.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是群体。
其局限是很容易产生生态学谬误。
14.队列研究概念:队列研究是指某特定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或按不同水平分为亚
组,追踪观察一段时间,比较两组或各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有无因果联系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暴露: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状态或特征。
这些因素、特征和状态即为暴露因素。
队列:具备两个要素①指具有同一暴露或特征的一群人②该人群必须被随访一定的时间。
分两种,固定队列和动态队列。
15.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将研究对象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或按不同的暴露水平将研究
对象分成不同的亚组,如低暴露组、中暴露组、高暴露组。
随访一段时间,观察比较,从而检验和评价暴露因素和结局的关系。
研究对象:必须是在开始时没有出现研究结局,但是有可能出现该结局的人群。
队列研究的一些基本特点:①在时序上由前向后②属于观察性研究③研究对象按暴露与否进行分组④是从“因”到“果”的研究。
研究人群:(1)暴露组的选择①职业人群②特殊暴露人群③一般人群④有组织的人群团体;(2)对照人群的选择①内对照②外对照③总人口对照④多重对照。
16.队列研究中率的计算(1)累积发病率,CI=某观察期内发病人数/同期的暴露人口数。
使用条件:研究人群的数量比较多,人口比较稳定。
(2)发病密度,ID=某人群在观察
期内的发病人数/观察期内的观察对象人年数。
分母即观察人数和观察时间的乘积。
适用条件:无限制。
17.队列研究中效应的估计:(1)相对危险度,RR=暴露组的发病(死亡)率/非暴露组的发
病(死亡)率。
RR表示暴露组发病死亡率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是反映暴露与发病死亡关联强度的常用指标。
RR离1越远,表明暴露的效应越大,暴露与结局的关联强度越大。
RR>1暴露组为危险因素;RR<1暴露组为保护因素。
(2)归因危险度,又叫特异危险度,AR=暴露组发病率—非暴露组发病率=非暴露组发病率*(RR—1)。
(3)RR与AR的联系和区别:两者都是队列研究的重要指标,彼此密切相关,但其公共卫生意义却不同。
RR说明暴露者与非暴露者比较相应疾病危险的倍数,其结果是一个相对数,没有单位;AR则一般是对人群而言,暴露人群与非暴露者比较,所增加的疾病发生的比例,若该暴露因素消除,就可以减少疾病发生的比例,是一个有单位的率。
RR具有病因学的意义,AR更具有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学上的意义。
(4)①归因危险度百分比,又称病因分值,AR%=(暴露组发病率—非暴露组发病率)/暴露组发病率*100%=(RR—1)/RR*100% ②人群归因危险度,PAR=全人群的发病率—非暴露组的发病率;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100%=(全人群的率—非暴露组的率)/全人群的率*100% ③标化比,适用条件,研究对象数目较少,结局事件的发生率比较低时。
最常用标化死亡比,SMR=研究人群中观察死亡数/全人口预期死亡数。
18.队列研究常见偏倚的种类:选择偏倚;失访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19.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病例对照研究是按照疾病状态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和对照,分别
追溯其既往(发病前)所研究因素的暴露情况,并进行比较,以推测疾病与暴露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
基本特点:①属于观察性研究②设立对照③由果到因追溯调查④一般不能确立因果关联。
20.病例对照研究的研究类型:(1)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2)匹配病例对照研究①成组
匹配病例对照研究②个体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匹配注意事项:①慎重选择匹配因素,必须是已知混杂因子,或有充分的理由怀疑为混杂因子,否则不应匹配。
②可疑病因绝对不能作为匹配因素。
③比例一般为1:1、1:2、1:3、1:4,最多不要超过1:4。
④匹配的因素不宜过多,以免发生“匹配过度”,增加工作难度。
21.病例的类型:新发病例、现患病例、死亡病例。
22.非匹配或成组匹配设计资料的分析:(1)暴露于疾病的统计学联系用X²检验。
X²=
(ad—bc)²*T/m0m1n0n1 其中T=a+b+c+d,mn分别为其中两项的和。
当总例数>40,四个表中一个格子的理论数>1但<5时,用校正的X²检验,即=(▏ad—bc▕—T/2)²*T/m0m1n0n1。
(2)关联强度分析OR=ad/bc ,OR是指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该因素的暴露比值之比。
其含义与RR相同,指暴露组的疾病危险性为非暴露组的多少倍。
OR=1,表明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无关联;OR>1,表明研究因素与疾病呈“正”联系,OR越大,该因素为危险因素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呈负联系,且数值越小,该因素为保护因素的可能性越大。
(3)OR可信区间的计算,CI即可信区间。
OR95%CI=OR(1±1.96/√X²),计算时一般不校正X²值。
OR95%CI表示有95%把握说明总体OR所在的范围。
根据是否包括1,可推断暴露因素与疾病间关联强度的可靠性。
若不包括1,说明进行多次研究,有95%的可能OR不等于1,该项研究OR不等于1并非抽样误差所致,有理由认为研究因素是研究疾病的危险因素或保护因素。
若包括1,说明该因素与疾病的联系在5%水平上没有统计学意义。
23.个体匹配设计资料的分析:(1)暴露因素与疾病有无关联X ²=(b—c)²/(b+c) b+c<40
时,校正,X ²=(▏b—c▕—1)²/(b+c) (2)计算OR及OR95%CI OR=c/b,
OR95%CI=OR(1±1.96/√X²)。
24.病例对照研究的偏倚:(1)选择偏倚①入院率偏倚②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③检出症
候偏倚预防和控制,关键在于严密科学的设计。
制定严格的研究对象选择条件,尽可能选人群病例。
尽可能选择新发病例。
(2)信息偏倚①回忆偏倚②调查偏倚预防和控制,主要通过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严格培训调查员,调查项目得当。
(3)混杂偏倚预防和控制,在设计阶段,可用随机化、限制、匹配的方法控制;在资料的分析阶段,可用分层分析及多因素分析的方法控制。
混杂因素的特点:必须是研究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必须与暴露因素有关;一定不是研究因素与研究疾病因果链上的中间变量。
25.队列研究的优点:①资料可靠,回忆偏倚相对较小②可直接获得RR等各项指标,可以
充分而直接分析暴露的病因作用③因其因果顺序明确,偏倚较少,故其检验病因假说的能力较强。
④有助于了解人群疾病的自然史⑤有时可能获得多种预期意外的疾病的结局资料,分析一种或多种原因与一种或多种疾病之间的关系。
⑥样本量大,结果比较稳定。
队列研究的局限:①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此时需要的研究数量太大难以达到。
②由于随访时间长,易产生失访偏倚。
③组织和后勤工作相当艰巨。
④对设计的要求更严密,资料收集难度大,不易实施。
⑤随访过程中,未知变量引入人群,或人群中已知变量的变化等,可使结局受到影响使分析复杂化。
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①尤其适用于研究罕见的、潜伏期长的疾病结局,也适用于研究一些新出现的或原因不明的疾病,有助于迅速进行公共卫生干预。
②相对更省力、省钱、省时间,且较易于组织实施。
③适用于多种暴露因素与某一疾病关联的研究,也可进行多种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④不仅应用于病因的探讨,而且也适用于研究药物不良反应、疫苗免疫学效果的考核及暴发调查等。
病例对照局限性:①不适于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因所需样本量太大。
②易发生各种偏倚。
③难以确定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顺序,无法直接得出因果联系的结论。
④不能直接计算疾病率,只能估计相对危险性。
26.实验性研究设计时应掌握的原则:①对照的原则②随机化的原则③盲法原则④重复原则
⑤均衡原则;
27.随机对照试验的特点:①随机原则②必须设立对照③前瞻性的研究④人为干预
28.单盲:单盲是指研究对象不知道自己的分组和所接受处理情况,但观察值和资料收集者
知道。
双盲:研究对象和观察者都不知道分组情况,也不知道研究对象接受的处理措施,称为双盲。
29.类实验,即非随机对照实验,是一类有对照组但没有随机分配,或完全没有平行对照组
的实验研究。
有前瞻性、回顾性(有对照)及历史性回顾(没有平行对照)研究三种方法。
30.诊断与筛检诊断:利用资料和技术做出确切的结论,进一步把病人与可疑有病但
实际无病者检查出来。
筛检:通过快速的实验、检查或其他措施,在健康人群中发现未被识别的、可疑的或有缺陷的人。
两者区别:①对象不同②目的不同③要求不同。
(筛检要灵敏度高,能发现所有的病人;诊断要特异度高,能排除所有非病人。
)④处理不同。
(筛检阳性者需进一步确诊,诊断阳性者需进一步治疗。
)
31.诊断试验的评价■真实性:又称准确度和效度(1)灵敏度(Se)即真阳性率,
=诊断试验诊断阳性者/金标准诊断阳性者*100% 漏诊率,即假阴性率=1—Se (2)特异度(Sp),即真阴性率,=诊断试验诊断阴性者/金标准诊断阴性者*100% 误诊率,即假阳性率=1—Sp (3)约登指数(YI),=(Se+Sp)—1,其值在0与1之间变动,值越大诊断试验的真实性越好。
(4)似然比(LR)+LR=Se/(1—Sp),
值越大,诊断价值越高。
—LR=(1—Se)/Sp,值越小,诊断价值越高。
■可靠性:又称精确度和可重复性(1)变异系数(CV)=测定值均数的标准差/测定值均数*100% (2)符合率=两次诊断结果均为阳性或阴性的人数之和/所有受检人数(3)Kappa值,诊断试验的一致性分析,①观察一致性(Po)=(a+d)/(a+b+c+d)*100% ②机遇一致性(Pc)=﹛[(a+b)*(a+c) ]/总+[(c+d)*(b+d) ]/总﹜/总③非机遇一致性=1—Pc ④实际一致性=Po—Pc ⑤Kappa值=实际一致性/非机遇一致性=④/③■实用性:预测值(PV),+PV=金标准有病者/诊断试验阳性者*100% ;—PV=金标准无病者/诊断试验阴性者*100% 患病率不变时,灵敏度越高的试验,阴性预测值越高;反之,特异性越高的试验,阳性预测值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