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课件:缺铁性贫血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人体内骨髓、肝、脾 及其他组织内贮存铁缺乏,导致血红蛋 白合成减少而形成的一种贫血性疾病
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为典型表现
流行病学
缺铁性贫血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血液病 占住院人数 我国9.1-13.3%
日本7.3-28% 美国 21%(老年妇女)
34%(老年男性)
缺铁性贫血的机制
食物中铁的生物利用度差(存在铁吸收抑 制剂或增强剂水平太低)
吸收促进剂
牛肉、猪肉、肝脏、鸡 肉、鱼肉
橙汁、梨汁、苹果汁、 菠萝汁
梅子、香蕉、芒果
胡萝卜、马铃薯、西葫 芦、椰菜、菜花、番茄
沙拉(莴苣、番茄、绿 色胡椒、黄瓜)
抑制剂
+++ 麸皮、茶、坚果、 豆荚、多叶蔬菜
+++/+ 咖啡、玉米 +
++/+ 大米
铁吸收与蛋白质、维生素C、维生素B2有关. 推荐供给量:12 mg/d 。
临床表现
面色萎黄或苍白,倦怠乏力,食欲减退,恶心 嗳气,腹胀腹泻。
头晕耳鸣,甚则晕厥,稍活动即感气急,心悸 不适。
儿童、青少年发育迟缓、体力下降、智商较低, 且容易兴奋、烦躁易怒或淡漠、注意力不集中, 或可出现异食癖和吞咽困难综合征。
临床表现
久病者可有指甲皱缩、不光滑、反甲 皮肤干枯,毛发干燥脱落; 可有舌炎、口角破裂, 心动过速,心脏搏动剧烈,心尖部或肺动脉瓣
区可听到收缩期杂音。严重贫血可导致充血性 心力衰竭,而出现下肢浮肿 常见并发症:贫血性心脏病,甚至心力衰竭
实验室指标
血红蛋白 红细胞压积 平均红细胞容积 血清铁蛋白 转铁蛋白饱和度 血清转铁蛋白受体 红细胞原卟啉
缺铁性贫血
病案讨论
某男,57岁,农民。因乏力、心悸2月来院就诊。 查: 贫血貌,倦怠无力,心悸失眠,纳差,毛发干脱,爪甲 裂脆。胸骨压痛明显,肝脾(一),心前区有3级收缩期 杂音, 肺未闻及细湿罗音。舌淡胖,苔薄,脉濡细
血象:Hb 50g/L,WBC 25×109/L,N 0.45,L0.30,MCV 72。 请回答以下问题: 1. 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2. 诊断依据是什么? 3. 还应做哪些检查?为什么?
铁与转铁蛋白相连,当转铁蛋白饱和时, 剩余的铁会以铁蛋白的形式储存在肠细 胞中。
组织
储存 (铁蛋白)
转铁蛋白
Fe
载体 血红
膳食中的铁
(三)铁的排泄
粘膜、上皮、尿、 汗
(四)缺铁的原因
1.慢性失血:钩虫病、胃溃疡、月 经过多等
2.饮食习惯:偏食、烹调方法不当 3.需要量增加:妊娠 4.吸收减少:食物中铁的含量低或摄入的
临床指标
结膜苍白 舌 甲床和手掌
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1)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男性Hb<120g/L,女性 Hb110g/L, 孕妇Hb<100g/L;MCV<80fl,MCH<26pg, MCHC<0.31;红细胞形态可有明显低色素表现。 2) 有明显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 3) 血清(血浆)铁<10.7μmol/L(60μg/dl), 总铁结合力>64.44μmol/L(360μg/dl)。 4) 运铁蛋白饱和度<0.15。
➢ 平均红细胞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 MCV) 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 MCV=Hct/RBC (L)×1015(fl) 正常值:80-94fl(1ml=1012fl)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
非血红素铁以离子的形式被运送至肠粘膜后, 通过刷状缘的载体蛋白以受体调节的胞饮作用 被摄入。
血红素铁在肠道血红素受体的调节下完整的被 吸收。一旦进入肠细胞,铁就被血红素加氧酶 分解释放。
铁离子是自由基反应的促进剂,自由基 反应对生物细胞是有毒的,因此在肠细 胞中,铁离子会与一种蛋白连接在一起。
(一)铁的分布
1.总铁:3-4g 2.分布:
①肝脏:细胞素、黄嘌呤氧化酶、单胺 氧化酶等。
②脾脏:铁Pr、含铁血黄素、运铁 Pr、乳铁Pr等。
③骨髓:铁Pr、含铁血黄素、运铁Pr、 乳铁Pr等。
④肌肉:Hb、肌红Pr、等
(二)铁的吸收
1.量:10-15mg/日。 2.部位:十二指肠、空肠上段。
Fe+++(H+) Fe++(被吸收) 等Pr Fe+++(粘膜细胞) 运铁Pr 3.影响因素:
每升红细胞中平均所含Hb浓度
MCHC=Hb/Hct (g/L或%)
正常值:310~350g/L或31%-35%
BM象:红系增生,以中晚幼为主 铁缺乏指标:
A.BM细胞内外铁↓ B.血清铁Pr(SF)↓(贮存铁) C.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
(TIBC)及运铁Pr饱和度(TS) SI↓→运铁Pr↑
5) 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 粒幼红细胞<15%。 6)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0.9μmol/L (50μg/dl)(全血),或血液锌原卟啉 (ZPP)>0.96μmol/L(60μg/dl)(全 血),或FEP/Hb>4.5μg/gHb。 7) 血清铁蛋白(SF)<14μg/L。 8) 铁剂治疗有效。 符合第(1)条和(2)~(8)条中任何 两条以上者可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A.食物成分(氧化、还原物) B.胃肠道分泌液(PH) C.肠粘膜细胞
膳食中铁的来源有两种:普通食品和强化食 品。
各种食物中铁的含量变化很大。
食物中的铁以两种形式存在:血红素铁和非 血红素铁
这两种形式的铁不仅来源不同,而且在生物 利用度方面也有差异
吸收的机制
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的吸收机理不同。虽然 铁能沿着肠道吸收,在十二指肠吸收更好, Fe3+在胃中被胃酸还原成Fe2+
种类 婴幼儿
儿童 男性
女性 妊娠 哺乳
年龄(岁) 0~0.5 0.5~3 1~10 11~18 19~ 11~50
第一个6个月 第二个6个月
RDA(mg) 6 10 10 12 10 15 30 15 15
铁需求(推荐膳食摄入量)
铁 老年人群贫血患病率较一般成年人明显增
多,这可能与老年人对铁的吸收利用更差有 关。
++/+ 鸡蛋
+++
+++/++ ++/+ +
+ 菠菜
+
世界上铁缺乏症和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
地区
非洲 美洲 欧洲 地中海东部 南太平洋 西太平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合计
缺铁性贫血人口 (百万)
怀孕妇女贫血的发病率 (%)
206
52
94
40
27
18
149
50
616
74
1058
40
18
56
2150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