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教育学·小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课程与教学

一、课程与教学的内涵

(一)课程的内涵

1.课程的定义。

(1)课程作为学科。这是使用最普遍最常识化的定义。把课程内容与课程过程割裂开来,并片面强调内容,且把课程内容仅限于源自文化遗传的学科知识。缺陷:把课程视为外在于学习者的静态的东西,对学习者的经验不够重视。

(2)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缺陷:片面强调目标与计划,忽略了学习者的现实经验。

(3)科学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缺陷:忽略系统知识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的倾向。

2.课程含义的发展趋势。

(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课程本身的价值。

(3)从强调教材这个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5)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二)课程与教学

20世纪后半叶,重新整合课程与教学已成为时代精神的要求。对于课程与教学整合的新理念及其实践形态,美国学者韦迪用一个新术语“课程教学”来概括。

从课程教学的内涵看,教师不能简单地把“学会教学”理解为掌握一些如何控制教学实践的“处方”,而应理解为学会把课程视为一系列课堂事件——“学会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学会如何在复杂的教学情境中与学生共同创生课程。

(教学的内涵。1.教学是教与学的复合活动。教不同于学;教与学相互依赖;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的过程。2.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1.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2.教学作为课程开发的过程。3.课程作为教学事件。)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含义。课程目标是对课程预期的结果,是国家或学校为实践培养目标而安排的教育内容进程以及要求学生达到的程度。它直接受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制约和影响,或者说是培养目标的分解。在教育目标体系中,课程目标是最具体的。真正的课程设计中重视课程目标的制定,并把它作为课程开发技术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课程目标的意义。1.为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2.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提供依据。3.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4.为课程与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三)课程目标的确定

1.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的主要来源。

(1)学习者的需要。课程是学习者的需要,是学习者作为“完整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尊重学习者的个性、体现学习者意

志的过程,即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习者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人是社会的人,当代社会的需求理应成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

(3)学科的发展。学习者由自然人发展为文化人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学校课程学习学科知识,继承文化遗传。因此,学科知识及其发展成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

2.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1)确定教育目的。(2)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3)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4)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课程内容的选择是课程开发过程的有机构成,教育方法的选择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有着内在的统一性。

(一)课程内容的选择

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选择),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这些课程要素包括概念、原理、技能、方法、价值观等。

1.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取向(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

(1)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当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科发展的时候,学科知识就成为课程主要内容。要选择恰当的学科知识作为课程内容,首先要在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科学、艺术与道德,科学与技术,概念原理知识与过程方法知识这几对关系上作出取舍。

(2)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当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的时候,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就成为课程主要内容。

(3)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当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习者需要的时候,学习者的经验就成为课程主要内容。选择学习者的经验作为课程内容,需要确立以下基本概念:①学习者是主体;②学习者是课程的开发者;③学习者是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④学习者创造着社会生活经验。

2.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环节。

课程内容选择包括“确定课程价值”(核心回答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确定课程目标”(课程价值观的具体化)、“确定课程选择的三种基本取向之关系”和“确定课程内容”等四个基本环节。

当前,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意愿,呼唤学习者的个性发展。这种课程价值观必然要求以学习者的经验作为课程内容的主导取向,以学习者的经验为核心整合学科知识,整合必然的社会生活实践,是体现时代精神的课程选择取向。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1.教学方法的本质

教学方法是指向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它是引导调节教学过程的规范体系。

第一,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向实现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二,教学方法受特定的课程内容制约。教学方法要真正对教学过程起作用,

还必须与特定的课程内容结合起来。

第三,教学方法还要受教学组织的影响——教学组织形式会直接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反过来,教学方法也会影响教学组织。所以,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也是内在统一的。

2.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

(1)提示型教学方法(接受性学习):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提示活动来教授课程内容,学生接受并内化这些内容的方式。提示型教学方法具有其内在教育价值,适合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新知识、新信息。包括四种形式:

“示范”(教师演示,学生仿效),

“呈示”(借助静态的教学手段),

“展示”(动态地呈现,包括现场参观和演示实验),

“口述”(语言提示)。

(1)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社会性学习):通过学生的民主对话与讨论来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人格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和学生民主参与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能够发挥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体的积极性。它适合于集体思维过程的运用和社会态度的养成。

在教学实践中,常把提示型教学方法与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通过前者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基础知识;通过后者使所学知识不断深化,真正成为发展的资源。

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包括“教学对话”和“课堂讨论”两种基本形态。

①教学对话就是通过教师提问、激励与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见解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教师组织和引导对话的策略:一是恰当地提问,二是创设对话情境。

②课堂讨论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讨论、探究与解决问题,学生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有助于所有学生思维进步,真正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理解、信念、感情的教学。课堂讨论与引导的策略:第一,创设课堂讨论情境,提出恰当的问题与课题;第二,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展开讨论,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良好的讨论氛围;第三,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课堂讨论习惯与规范。

(3)自主型教学方法(自主性学习):独立地解决由学生本人或教师提出的课题,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的帮助,学生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它最根本的特征是学生的自我活动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活动性”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适合于独立探究与发现,适合自主性人格的发展。

自主型教学方法的意义:可以提高掌握知识技能的效果, 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第一,确定适合自主性学习的课题;第二,准备有助于自主性学习的学习手段;第三,分配适合自主性学习的课题;第四,估计在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第五,正确评价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与结果。

(4)三种典型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