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美院工业设计系主任蔡军谈设计
颜色艺术设计与颜色科学完美结合
![颜色艺术设计与颜色科学完美结合](https://img.taocdn.com/s3/m/013550d7b9f3f90f76c61b3d.png)
中国纺织报/2010年/12月/3日/第004版流行颜色艺术设计与颜色科学完美结合——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中心色彩研究所在清华大学成立本报记者宋喜岷11月16日,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色彩研究所(以下简称色研所)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了成立仪式,这也是国内第一个颜色科学应用平台正式向社会及业界亮相。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李当岐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常务副院长郑曙旸教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信息部副主任《家纺时代》杂志主编冯国平、CIE国际照明委员会代表邱迦易、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秘书长宋慰祖、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副主任黄平、中国包装进出口总公司总裁办主任刘牧民、瑞士SGS通用标准公司技术总监蒋红、香港DTC色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煜标、台湾永光科技集团陈如爱等来宾,共同在富有创新形式的成立仪式上见证了这个颜色科学研究和应用历史上重要的时刻。
开幕式还得到了台湾和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和台湾胜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鼎力支持。
开幕式由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鲁晓波教授主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常务副院长郑曙旸教授介绍了色研所的成立背景、意义以及色研所管理办法等,色研所理事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李当岐教授宣布了色研所主要负责人的任命,并提出作为艺术家和设计师,对于颜色的判定充满主观意识,但是产品设计的颜色需要最终在生产过程中得以准确和快速地传递,以达到最终还原设计师最初的设计,甚至画家的画作在复制过程中也需要精准地还原所有的颜色,这些都需要颜色科学范畴的技术支持。
因此,用颜色作为联结艺术与科学的桥梁,对产业创新起到重要作用,学院也更需要培养这样的跨学科人才。
色研所副理事长邵治安博士通过大屏幕向来宾详细介绍了色研所的研究内容以及发展方向,来宾由此了解到,颜色艺术设计与颜色科学是怎样完美地结合,这也是中国的产业界从产品颜色设计到最终颜色准确还原实现能够得到科学支持的值得关注的亮点。
当今世界科技和艺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设计要源流并重
![设计要源流并重](https://img.taocdn.com/s3/m/538a6e13964bcf84b9d57bd7.png)
设计要源流并重——专访清华美院教授邱松来源:视觉中国| 发布时间:2013-11-01 12:31 | 评论(1)与邱松教授的会面约在他的工作室,墙上、展架上、案头,满满的作品——都是宝贝!第三只眼——设计灵感源于生活需求视觉中国:邱老师您好,您的作品“第三只眼”获得了If concept 概念设计大奖,给大家介绍一下您的作品吧。
邱松:做设计是件很享受的事情,2013年初我们决定参加IF概念设计比赛,之后我们就开始分头寻找设计灵感,对生活中观察到的、想到的问题都记下来。
每周我们会利用闲暇时间聚在一起,针对每个人记录的问题进行一次头脑风暴式的探讨,大家互相启发,互相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可发展的设计概念。
经过大概2个月的反复探讨之后,我们从最初的几十个概念中筛选出3~5个概念,进行进一步的推敲,深入发展设计方案。
经过几轮的设计方案推敲之后,最后完成了一系列的概念设计方案。
视力退化是中老年人经常面临的难题,随身携带近视镜和花镜两幅眼镜显得很不方便。
这个眼镜概念设计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借鉴仿生学原理,在一副眼镜上实现近视镜和花镜的便捷转换。
我们知道人眼是靠睫状肌牵拉使晶状体变形来调节视力,这个设计正是运用了这个仿生学原理。
镜片由弹性膜材料包裹液体,镜框为记忆性金属材料,靠改变上下镜框间距来改变镜片直径大小,从而挤压镜片膜材料使之内凹或外凸,形成凹透镜或凸透镜,就像气球一样,可以改变形态。
近视镜和花镜的转换动作简单自然,只要按压上下镜框,就可以调节成花镜。
轻轻按眼镜中间的按钮,就可以回复成近视镜。
设计就是这样,在生活中产生需求,通过设计满足需求,每一个人都有创造力,当他对于生活中的不便思考的时候,创意就产生了。
设计同源——设计思维是源泉,设计技巧是工具视觉中国:这是从几十个创意中筛选出这一个参赛作品吗,没有参赛的作品是否能和我们分享呢?邱松:是的,最终第三只眼参加了比赛,但我们在这过程中也确实有很多好的创意,比如一个学生设计了一种方便勺子,配在方便面中,它带有一个封闭的储藏空间,可以通过勺柄上的刻度控制调料的量,这样就免去了有时调料包撕不开或控制不好量的问题,而且这个勺子不仅可以用在方便面里,也可以用在很多需要控制剂量的时候。
从“工作室”到“实验室”
![从“工作室”到“实验室”](https://img.taocdn.com/s3/m/8de75b05650e52ea551898c6.png)
从“工作室”到“实验室”作者:林乐成来源:《中国美术》2015年第06期[编者按]如果你热爱艺术,但又从未接受过系统严谨的美术科班训练,不妨试试纤维艺术。
你只需拥有发现美的眼睛、热爱生活的热情。
你可以选择手边自己最熟悉、最亲切的材料重新解构。
用最简单的缠绕、结绳、编织或者其他一切你所能想到的手段,做出一件你自己喜欢的纤维艺术作品。
这并不是言过其实,连续8届的“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的成功举办说明了一切。
事实上没有哪种艺术门类能像纤维艺术那样吸引来自各行各业的爱好艺术的有识之士加入其中。
纤维艺术为何拥有如此大的魅力?本期“名师授业”栏目,我们邀请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纤维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林乐成先生与我们一起谈谈有关纤维艺术的那些事儿!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纤维艺术的教学背景《中国美术》:林老师,您好。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是国内最早开设纤维艺术工作室的美术学院。
每年来您这儿参观学习的老师、学生不计其数,可以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纤维艺术工作室已经成为业界的标杆。
请您谈谈工作室成立之初的想法和这几年发展的情况。
林乐成: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的同时成立了工艺美术系,包括玻璃、纤维、漆艺、金14个专业,纤维艺术工作室从那时开始筹建。
实际上在清华美院纤维艺术工作室成立之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时期的装饰艺术系就设有与纤维相关的课程,当时袁运甫先生领导装饰艺术系十几年,一直开设壁毯艺术设计课,也与相关企业联合组建过壁毯艺术研究所。
此外,染织系也开设壁挂相关的课程。
因而,纤维艺术这个专业在学校的传统中是有积淀、有背景的,清华美院组建纤维艺术工作室的时候把两个系的优势资源整合起来,从1999年到2005年名称叫纤维艺术工作室,从2005年至今叫纤维艺术实验室。
《中国美术》:从“纤维艺术工作室”到“纤维艺术实验室”,名称上的变化除了意味着纤维艺术教学外延上的变化外,还意味着什么?林乐成:“工作室”和以往的美术学院工作室模式差不多,主要专注于专业教学。
以大学生创新项目为载体的绿色创新设计研究初探
![以大学生创新项目为载体的绿色创新设计研究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a91ae9ec6137ee06eff9183a.png)
第43卷 第6期 2016年6月天 津 科 技TIANJIN SCIENCE & TECHNOLOGYV ol.43 No.6Jun. 2016基金项目:该文是天津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碎纸新生”产品创新设计(项目编号:201510058007);2016年天津市教育系统调研课题《面向天津绿色制造的工科院校创新创业设计教育平台建设研究》(课题编号:一般课题174);天津工业大学2015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纺织机械造型专题设计开新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6-05-12科学与社会以大学生创新项目为载体的绿色创新设计研究初探王黎夫,段金娟,杨爱慧(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300387)摘 要: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利用3D 打印技术,通过“碎纸新生一体机”产品的创新设计实践,探索绿色创新设计。
设计围绕“纸垃圾”展开,通过实验验证设想工艺和设计创新点,并展开产品创新设计。
对产品的内部结构设计进行创新,将上部的碎纸部分与下部的造纸部分相结合,并经过烘干、压制等过程,产生新的纸制品。
取出后,沿着压制的形态即可折成文件盒等纸制品进行二次使用。
不仅可以有效解决“纸垃圾”带来的污染,还可以一定程度上节约资源,实现身边废纸资源的回收再利用。
关键词:绿色设计 创新 3D 打印 次生价值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945(2016)06-0081-04On Innovative Green Design Based on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ProjectsWANG Lifu ,DUAN Jinjuan ,YANG Aihui(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China )Abstract :Tak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undertaking projects as the carrier ,the innovative green design was explored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innovative design of a “S hredded Paper Recycler” by using 3D printing technology .Focusing on “waste paper”,envisaged process and innovation points were verified by experiment and the design of a new product was carried out .The interior structure of the product was innovatively designed ,to be specific ,combining the upper shredding paper portions with the lower paper making portion ,and after drying ,pressing and other processes to produce new paper product .After removal ,the product can be folded into paper boxes and other paper products for secondary use .Not only can this product effectively solve the pollution caused by the paper rubbish ,it can also conserve resources to some extent and realize the recycling of waste paper.Key words :green design ;innovation ;3D Printing ;secondary value1 “时代的选择”——绿色创新设计1.1 绿色设计绿色设计(Green Design )又称生态设计。
第二单元第2课《设计日常之美》课件++2024—2025学年湘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第2课《设计日常之美》课件++2024—2025学年湘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05e2e3b4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c7.png)
湖南美术出版社 《艺术·美术》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创意点亮生活》 第2课《设计日常之美》
学习任务3
(学习活动):
选择生活中的一件家用产品,从形态、材料、色彩、图案等角 度完成 3—4 个不同形式的设计草图,小组内互评并选择最优方案 进行班级分享。
湖南美术出版社 《艺术·美术》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创意点亮生活》 第2课《设计日常之美》
学习任务1
(思考·交流): 思考如何改变常见生活用品的形态,使之
在实现其功能的基础上更加符合你的审美需求 。请分享你的想法。
湖湖南南美美术术出版出社版七社年级美《术艺下术册·美第术二》单七元《年美级好上生活册设计第》 二第单2课元《创意点亮生活》 第2课《设计日常之美》
问题二:
不同色彩搭配的产品分别给人 以什么样的感受?
平静 柔和
冰冷 暗黑
如果采用这种材料,
会有(
)的触感
柔软的
尖锐的 冰冷的
湖南美术出版社 《艺术·美术》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创意点亮生活》 第2课《设计日常之美》
2.设计产品形态, 设计3-4个草图
湖南美术出版社 《艺术·美术》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创意点亮生活》 第2课《设计日常之美》
3.产品配色 4.适当进行产品说明
黄花梨木雕螭纹圈椅 清代 故宫博物院
湖南美术出版社 《艺术·美术》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创意点亮生活》 第2课《设计日常之美》
产品的形态:
设计师运用置换、雕刻、添加、简化、变形等手法对创 意元素进行设计,确保产品形态既满足功能需求,又展现 出独特的美感。
湖南美术出版社 《艺术·美术》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创意点亮生活》 第2课《设计日常之美》
湖南美术出版社 《艺术·美术》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创意点亮生活》 第2课《设计日常之美》
浅谈设计美学1
![浅谈设计美学1](https://img.taocdn.com/s3/m/6db333c14028915f804dc288.png)
浅谈设计美学2003年05月15日 16:45 东方热线什么是设计之美?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因此,设计美学也有别于传统的绘画和装饰,其研究内容自然也不能完全照搬生吞传统的美学理论。
众所周知,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
我们首先来看看设计的概念:设计就是创新。
如果缺少发明,设计就失去价值;如果缺少创造,产品就失去生命。
——刘东利(香港)设计是追求新的可能。
——武藏野(日本)设计就是经济效益——林衍堂(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副主任)工业设计是满足人类物质需求和心理欲望的富于想象力的开发活动。
设计不是个人的表现,设计师的任务不是保持现状,而是设法改变它。
——亚瑟. 普洛斯(ICSID前主席)设计是把某种计划、规划、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视觉语言传达出来的过程。
可以看出,设计的核心是一种创造行为,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区别于兄弟艺术门类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独创性,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设计之美的第一要义就是“新”。
设计要求新、求异、求变、求不同,否则设计将不能称之为设计。
而这个“新”有着不同的层次,它可以是改良性的,也可以是创造性的。
但无论如何,只有新颖的设计才会在大浪淘沙中闪烁出与众不同的光芒,迈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设计之美的第二要义是“合理”。
一个设计之所以被称为“设计”,是因为它解决了问题。
设计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市场而存在,符合价值规律是设计存在的直接原因。
如果设计师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相信世界上便不会有设计这个行业了。
而设计之美的第三要义是“人性”。
归根揭底,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是设计的最终目的。
自然,设计之美也遵循人类基本的审美意趣。
对称、韵律、均衡、节奏、形体、色彩、材质、工艺……凡是我们能够想到的审美法则,似乎都能够在设计中找到相应的应用。
浅谈飞天美学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浅谈飞天美学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b580bc5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5a.png)
浅谈飞天美学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摘要】飞天美学是一种中国传统美学理念,对现代艺术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从飞天美学的概念入手,探讨了其与现代艺术的关系。
在分析了飞天美学如何影响现代艺术设计、改变艺术作品的审美观念,影响设计风格和趋势,并给出了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案例。
指出飞天美学对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启发。
结论部分总结了飞天美学对现代艺术设计的深远影响,注入了新的思想和灵感,为艺术领域带来了创新与发展。
飞天美学的承传与创新,为现代艺术设计领域注入了古典与现代的双重力量,推动了艺术的多元发展。
【关键词】飞天美学、现代艺术设计、影响、审美观念、设计风格、趋势、应用案例、启发、深远影响、新思想、灵感、创新、发展。
1. 引言1.1 什么是飞天美学飞天美学是一种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常常被用来指代具有高度抽象和超越现实的艺术作品。
飞天美学追求的是超脱凡俗、梦幻、超时空的审美境界,其核心思想是追求意境和情感的升华,展示人类对于空间、时间和自然规律的超脱和超越。
飞天美学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绘画和文学艺术作品中,后来逐渐扩展到现代艺术设计领域。
飞天美学的特点包括形式独特、意境深远、审美情感丰富等,常常给人以超越现实、震撼心灵的感受。
在现代艺术设计中,飞天美学被广泛运用,不仅为作品赋予了独特的艺术气息,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通过对飞天美学的深入理解和挖掘,艺术家和设计师们能够不断探索创新,赋予作品更多的灵感和情感内涵,使作品更富有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1.2 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现代艺术与设计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交融影响,共同构成了当今艺术与设计领域的繁荣景象。
现代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绘画、雕塑等形式,而是在不断探索与创新中拓展自身的边界。
设计作为现代社会中重要的产业之一,更是成为了当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设计在追求功能性的不断融入艺术元素,使得产品、空间、图像等呈现出更加美学化的特质。
学科升级与学科建设——设计学学科发展研讨会在清华美院召开
![学科升级与学科建设——设计学学科发展研讨会在清华美院召开](https://img.taocdn.com/s3/m/b53c782d3968011ca3009129.png)
学科升级与学科建设——设计学学科发展研讨会在清华美院召开作者:来源:《创意设计源》2014年第05期日前,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装饰》杂志联合举办的学科升级与学科建设——设计学学科发展研讨会在清华美院召开,来自国务院第六届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的五位专家——中国设计学学科教程研究组召集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郑曙旸教授,中央美术学院许平教授,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孙守迁教授,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李亚军教授和武汉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郑建启教授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并发言。
来自全国高校的近400名学科带头人、学者出席会议并参加研讨。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将设计学从原来的艺术学中剥离出来,首次上升为一级学科;同时,准许设计学授艺术学、工学学位。
这被看作国家在新时期对设计学赋予的全新寄望。
专家认为,设计学将从国家经济建设的舞台边缘进入舞台中央。
《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颁布以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托设计学学科评议组与清华大学出版社合作编写《中国高等学校设计学学科教程》,试图构建设计学本科和研究生专业教育的知识体系和框架,规划设计学相关课程的内容。
当日,《中国高等学校设计学学科教程》现场发布。
《中国高等学校设计学学科课程》首先明确了设计学的属性和核心价值,指出:“设计学是高等教育中方兴未艾的新兴学科,是集现代公民素质与设计创新能力教育于一身的、完整的创造型人格教育。
它既是人类古老造物文明传统的延续,同时又是未来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以新一代创造者与建设者的完美人格塑造为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
”其次,《中国高等学校设计学学科课程》明确并细化了设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知识领域:“设计学以涵盖环境、产品、视觉传达、数字媒体、手工艺等多个专业领域的设计研究为对象。
”“指导设计学研究及教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设计历史理论、设计认知理论、设计方法理论、设计教育理论四个理论分支体系;由‘设计历史与文化’、‘设计思维与方法’、‘设计工程与技术’、‘设计经济与管理’四个子知识领域构成基本的知识结构,涵盖设计调查、设计创意、设计表达、设计工程、设计管理与设计教育等多个专业环节。
蔡军:设计师要思考如何整合资源
![蔡军:设计师要思考如何整合资源](https://img.taocdn.com/s3/m/14553af5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8b.png)
蔡军:设计师要思考如何整合资源作者:李杰李叶苏亚轩来源:《设计》2019年第02期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模仿到创新、从价廉到物美,改革开放这四十年,也是中国制造发展尤为关键的四十年。
这期间,我国制造业都发生了哪些改变?工业设计现状如何?设计教育工作者正在从哪些角度培养人才、布局未来?设计行业现存哪些问题?于此,蔡军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设计管理研究所所长与《设计》杂志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设计》:我们知道国家正在通过发布政策加强对制造业的扶持力度,比如中国制造2025,请您从行业前沿的角度出发谈谈近四十年来中国制造的变化。
蔡军: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参与过中国轻工业词典的编写,那时候没有工业设计的概念,写的是轻工产品造型设计。
本质性的变化是真正把制造和设计联系到一起,是从改革开放四十年开始的。
前期因为我们没有技术,连洗衣机、电视机等家电生产都是照搬国外的流水线,所以很长时间以来基本上都是以抄袭、模仿或引进为主;之后有一点改变是在90年代初,联想和海尔都起来了。
当时我们带学生去了一些做小家电的企业参观,那个时候轻工企业正在转型,但很多没有成功。
再后来是IT产业的兴起帮助了很多企业“站起来”,原因有二,一是民间推动,二是市场需求。
2000年之前学校培养了大量设计专业的学生去公司做展示、装修、广告等,但真正在工业设计里发挥作用的是2000年之后的毕业生。
之前国内几乎没有平台和渠道,也几乎没有企业要工业设计人才。
所以互联网开始兴起的时候,我认为是传统制造业真正要开始改变的时候。
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概念影响了整个制造业的特点,人口红利的问题和过去完全不一样。
我们今天看中国制造,是基于一个物联网数字化,定制化,网络化,全自动化或者说是信息化的概念去看。
设计的手段、技术、方法体系都发生了改变。
比如现在做设计必须要了解市场,做用户研究,包括服务设计和产品设计等,我认为和过去传统工艺相比更加复杂。
清华美院:顶尖设计人才的摇篮
![清华美院:顶尖设计人才的摇篮](https://img.taocdn.com/s3/m/864de3bd69dc5022aaea00c1.png)
清华美院:顶尖设计人才的摇篮作者:赖松来源:《纺织服装周刊》2013年第18期对于任何一所院校,任何一个专业学科的毕业生而言,毕业作品的发布实际上意味着“本科列车”抵达旅程的终点,学生们由此走出了学院的摇篮。
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主任肖文陵看来,毕业意味着新的梦想即将启航,从此以后他们要开始直面社会与市场。
服装是同学们认识社会的一个窗口,可能有的人会很快看到时尚产业的残酷性。
以服装为载体认识社会在谈到今年的毕业生作品发布创作过程时,肖文陵对《纺织服装周刊》记者说:“毕业生做发布其实是对自身的一个再认识,本次发布的主题…醒‟就是由学生们自己讨论后确定的,这体现了他们对知识、生活和世界的认识。
从认识事物的角度看,毕业设计是学生们对生活和学习的再认识,从专业的角度上看,他们从大一入学到大四毕业,也是一个由…未知‟到…知‟的觉醒过程。
”在肖文陵看来,在中国设计教育30多年的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个“从形式到形式”的问题,即把西方人的现实作为我们的理想,体现在设计中就是存在大量的复制。
“对今天的这批学生而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要求是,一定要从…文本到形式‟,要求学生要有思想和形成有价值的观念。
”正是在这样的教育教学大背景下,清华美院的学生们会去关注现实生活,关注人类发展的未来,以及产业、学科发展的方向,所以提供自由宽松的创作环境变得非常可贵。
在肖文陵看来,从理论上讲,自由度越高,责任感就越强,因此大家可以看到学生们的作品拥有相当的自信。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在清华美院的学生身上,可以看到一种自由的气息,他们体现出了设计师们从内心发出的“自由感”。
培养拔尖人才清华美院对人才的培养不是到本科就结束了,肖文陵说:“本科的教学只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个起点,我们更关心学生的未来,关注他们的人格。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老师只是引导设计理念,从形态上探讨如何把作品做到更好。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会有争议,但最后的决定权会在学生。
《伟大的设计:探索和解释世界设计杰作》随笔
![《伟大的设计:探索和解释世界设计杰作》随笔](https://img.taocdn.com/s3/m/2a405502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97.png)
《伟大的设计:探索和解释世界设计杰作》读书随笔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设计的意义与价值 (3)1.2 世界设计杰作的地位与影响 (4)二、设计的历史脉络 (5)2.1 古代设计 (7)2.2 中世纪设计 (8)2.3 近现代设计 (9)2.4 当代设计 (11)三、设计大师及其作品分析 (12)3.1 历史上的设计大师及其成就 (13)3.2 当代设计大师及其代表作品 (14)3.2.1 詹姆斯.韦伯 (16)3.2.2 阿尔瓦.阿尔托 (17)3.2.3 亨利.德雷夫斯 (19)四、设计的分类与特点 (20)4.1 工业设计 (21)4.2 视觉传达设计 (22)4.3 环境设计 (23)4.4 服装与服饰设计 (24)五、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26)5.1 设计的基本原则 (27)5.2 设计的方法论 (29)六、设计的未来趋势与挑战 (30)6.1 智能化与数字化设计 (31)6.2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设计 (32)6.3 跨界融合与多元化设计 (33)七、结语 (35)7.1 对《伟大的设计 (36)7.2 对未来设计的展望与期许 (37)一、内容描述《伟大的设计:探索和解释世界设计杰作》是一本深入探索设计领域中杰出作品的书籍,它不仅关注设计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还着重分析了这些作品在创新性、实用性、美观性等方面的卓越成就。
书中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叙述,将设计的复杂性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使读者能够领略到世界级设计大师的智慧和创新精神。
在内容描述方面,本书首先介绍了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设计知识框架。
作者详细剖析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设计杰作,包括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等,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展示了设计师如何将创意转化为现实,以及他们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如何追求美学和艺术表现。
本书还探讨了设计对社会的影响,以及设计师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通过设计传递价值观和信息。
探索纺织非遗的与时俱进
![探索纺织非遗的与时俱进](https://img.taocdn.com/s3/m/c02d54bc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21.png)
主题演讲中表示,在旅游市场,借助现场操作、观众参与等多种方法,丰同裕设立
价格和价值体系不够健全规范。他表示,明确了问题所在,并针对性地解
了多个体验区,全方位的展示和互动使游客了解了非遗文化与技艺,提高了旅游获
决问题,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生活化的具体实施路径。
得感和文化获得感。在产品设计上,丰同裕也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时尚元素,结合
1 论坛 非遗 + 现代生活
2 论坛 非遗 + 创新发展
当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能进入博物馆之时,也便是其销声匿迹之时。只有将纺织 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表达才能长存。为此,众多文化界、 产业界人士励精图治,要让纺织非遗“活在当下”。
传承不是墨守成规,古老的文化需要加持创新的翅膀。对非物质文化 遗产创造性的改变不是一种破坏,相反是一种保护。在这条路上无数人正 在进行形形色色的尝试,这种尝试或许会引起争议,但时间会给予答案。
潮绣的应用领域与创新人才,为传统技艺的传承进行了广度及深度的双
中华文化的精髓才能被世人所知,传统手工艺唯有被社会使用才得以真正地保存。”
重拓展。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20 / 特别报道 / SPECIAL
专家论述
龚航宇
哀警卫
吴建华
郭守雨
贾玺增
燕山
敬骅
蔡中涵
探索纺织非遗的与时俱进
11 月 16 日下午,在第二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主题论坛环节,专注于中国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应用的 8 位行业专家、 企业领导发表了各自观点,围绕“非遗 + 现代生活”、“非遗 + 创新发展”两项议题阐述了在多年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并提出纺织非遗发展方向。
论工业设计专业与航空工业的关系及航空特色的形成_蔡克中
![论工业设计专业与航空工业的关系及航空特色的形成_蔡克中](https://img.taocdn.com/s3/m/0f76cb3c647d27284a735117.png)
未来20年间,我国航空工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航空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技术人才。
航空工业是高科技的代名词,从表面上看似乎与工业设计毫无相关,但仔细分析起来却有着密切关系,是航空工业发展的有益成分,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讨论。
1工业设计与飞机的历史渊源从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动力飞机试飞至今,飞机的发展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
现如今,飞机已经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之一,它为人们快速、远距离出行带来了便捷。
而在飞机的发展过程中与工业设计有着较深的历史渊源。
1.1飞机的空气动力学和工业设计流线型风格的流行为了减少空气阻力对飞机的影响,尽可能提高飞机的速度,飞机设计师会根据空气动力学的原理设计飞机的外形。
而第一个采用流线型式样的飞机是1933年波音飞机公司设计的波音247型,该飞机是从军用轰炸机发展过来的。
同年,道格拉斯飞机公司的DC-1型飞机也投产,采用的也是流线型。
这种飞机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商业使用。
它采用了全金属外壳——铝外壳,机翼与机身完全合为一体,这样一来,飞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闪闪发光的金属形式,加上流线型的外型,非常夺目。
正因为流线型外形能大大降低风阻,使之在汽车设计中得以广泛应用。
而其在视觉上的优美性,这种风格又进一步推广到其它产品,在工业设计上演变为一股流线型风格运动,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流行,一直风行了20多年。
[1]1.2工业设计师与飞机设计工业设计师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其中就包括了飞机,并且有许多著名的工业设计师都曾身体力行参与到飞机的设计中。
如美国著名设计师提革的设计团队和波音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密切合作,设计了波音707飞机的外形,获得了具有简练的现代感造型的飞机。
美国总统的座机——空军一号采用了波音707的飞机,并请著名工业设计师雷蒙·罗维完成该飞机的色彩改良设计。
雷蒙·罗维可以说是现代工业设计之父,他曾上过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
晚明“拙”美学观在中国风格服装的设计表现
![晚明“拙”美学观在中国风格服装的设计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a610d6b3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3b.png)
晚明“拙”美学观在中国风格服装的设计表现
程可欣
【期刊名称】《纺织科学研究》
【年(卷),期】2024()6
【摘要】针对晚明“拙”美学与中国风格服装设计的内在联系以及中国风格服装设计发展现状,采用了先理论研究后实证研究的综合分析方法,得出了可行的研究结果,即晚明“拙”美学观是一种传统的美学观念,其强调不刻意雕琢,追求自然质朴,蕴含大道至简的哲学思想,体现了对真实、自然之美的极致追求。
将晚明“拙”美学观应用在中国风格服装的设计中,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更是对现代审美需求的独特回应。
研究结果表明,服装设计中,晚明“拙”美学观通过简约线条、自然色彩以及质朴材料,赋予了中国风格服装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总页数】2页(P63-64)
【作者】程可欣
【作者单位】南京传媒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41.28;J01
【相关文献】
1.晚明士人颓废生活审美风格与中国现代性的发生--以晚明士人的纵情生活为中心
2.解构主义视角下“不对称”服装设计风格的美学表现
3.晚明“拙”美学观在中国
风格服装的设计表现4.“晚明叙事”的美学话语建构与中国的审美现代性问题——以周作人的晚明研究为考察点5.从高濂《燕闲清赏笺》观晚明尚“闲”的美学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陶瓷艺术设计与接受美学的关系
![浅析陶瓷艺术设计与接受美学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4e81b11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bc.png)
浅析陶瓷艺术设计与接受美学的关系
陈君
【期刊名称】《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
【年(卷),期】2005(000)001
【摘要】陶瓷是泥与火的艺术,并受材料、工艺制作的制约,所以他往往不以直接描写具体事件为艺术手段,而是通过人们的精神世界,即通过人们的爱好、情趣、风尚等去把握现实,反映生活,同时也有不同的艺术作用和社会职能.……
【总页数】1页(P79-)
【作者】陈君
【作者单位】湖北美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浅析接受美学和数码艺术之间的关系 [J], 王轶群
2.浅析陶瓷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为例 [J], 蒋雍君;邓举青
3.刍议陶瓷绘画与陶瓷艺术设计的关系 [J], 李卫平;黄宇敏
4.浅析陶瓷艺术设计与接受美学的关系 [J], 陈君
5.浅谈绘画装饰与陶瓷艺术设计中的关系及运用 [J], 方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