锰锌铁氧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锰锌铁氧体综述

1.1MnZn铁氧体中的金属离子分布

尖晶石型铁氧体用普通的结构式可表示为:

()[]O4 (1)

A位B位

式中:用圆括弧()表示A位;用方括弧[]表示B位。这个结构式表示A位上有x 份的Fe3+,(1-x)份M2+;在B位上有(2-x)份的Fe3+,x份的M2+。这里x为变量,称为反分布率。如果:

⑴x=0,结构式为()[]O4,表示M2+全部在A位,Fe3+全在B位,这种结构的铁氧体称为正型尖晶石结构,如Zn、Cd、Ca铁氧体。

⑵x=1,结构式为(Fe3+)[]O4,表示M2+全部在B位,而Fe3+一半占据A位,另一半占据B位,这种结构的铁氧体称为反型尖晶石结构,如Li、Cu、Fe、Co、Ni铁氧体。

⑶0<x<1,表示在A位置和B位置上两种金属离子都存在,称为混合型尖晶石结构。

尖晶石铁氧体中金属离子的分布比较复杂,决定阳离子在A和B位上分布的因素有:离子半径、电子组态、静电能、极化效应和离子价态平衡等。

锌铁氧体为ZnFe2O4正型尖晶石结构的铁氧体,其离子分布式为()[]O4;锰铁氧体MnFe2O4为混合型尖晶石结构的铁氧体,即()[]O4,锰锌铁氧体MnZnFe2O4也为混合型尖晶石结构的铁氧体,我们假设x(x<1)份的锌铁氧体与(1-x)份的锰锌铁氧体固熔,即有:

x()[]O4

﹢)1-x()[]O4

()[]O4 (2)

1.2MnZn铁氧体的自发磁化理论

⑴亚铁磁性的奈耳分子场理论

为了解释铁氧体的特征,奈耳将反铁磁性的定域分子场理论应用到亚铁磁性中。奈耳以反型尖晶石铁氧体的晶体结构为基础,建立了亚铁磁性的简单分子场理论。奈耳把尖晶石结构抽象成两种次晶格,即A位和B位,并认为A位和B 位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主要的相互作用,并且具有相当大的负值。绝对零度时,这种相互作用导致磁矩按如下方式取向:A位所有离子磁矩都平行排列,其磁矩为M A;B位所有离子磁矩都平行排列,其磁矩为M B。M A和M B取向相反,但数量不相等。观察到的自发磁化强度等于两者之差值︱M A﹣M B︱。

假设铁氧体的分子式为:MeO·Fe2O3。考虑一般情况,Fe3+离子A位和B位都有分布,分布比例为a:b,并且有:a﹢b=1。对于正型尖晶石铁氧体,a=0,b =1。对于反型尖晶石结构,a=b=1/2。一般情况下,Fe3+离子A位和B位都有分布,如()[]O4。为讨论简单,假定Me2+是非磁性的,则a 和b分别代表A位和B位上磁性离子所占的份数。于是,一克分子铁氧体中A 位和B位上的自发磁化强度分别有M A=a M a和M B=b M b,整个铁氧体的总的自发磁化强度为:

M s=M A+M B=a M a+b M b (3)

式(3)是讨论亚铁磁性的基本公式。从这些方程出发,可以讨论亚铁磁性的基本特性:①亚铁磁性的自发磁化强度及其与温度的关系;②亚铁磁性的顺磁特性。在后面我们将继续讨论MnZn铁氧体的自发磁化强度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⑵MnZn铁氧体的分子饱和磁矩

饱和磁矩n B是铁氧体材料各种物理特性的基础,饱和磁矩的大小取决于铁氧体的结构特性。MnZn铁氧体是一种亚铁磁性材料,其磁性来源于两种没有抵消的离子磁矩的反向排列,因此可以根据总金属离子的分布和各种磁性离子的磁矩数,可以大致计算出各种铁氧体分子的饱和磁矩。在MnZn铁氧体中,处于四面体(A位)和八面体(B位)的自旋磁矩的取向是反向平行排列的,其分子磁矩就为A、B两次晶格中离子的自旋反平行耦合的净磁矩。由于B次晶格的离子数目两倍于A次晶格的数目,则净磁矩M有

M=︱M A+M B︱=M B-M A (4)

式中,M B为B次晶格磁性离子具有的磁矩,M A为A次晶格磁性离子具有的磁矩。下面我们将根据A位和B位离子磁矩反向平行的假定,利用下面的示意图

计算MnZn铁氧体的饱和磁矩。

由式(5)可以看出,通过调整x值可以来改变铁氧体的饱和磁矩,x值越大,锰锌铁氧体的饱和磁矩就越大,但实验情况却非如此。图1.1给出了式(5)

次晶格A位B位氧离子

离子分布式(Zn2+x,Mn2+(1-x)δ,Fe3+(1-x)(1-δ))[Mn2+(1-x)(1-δ),Fe3+2x+(1-x)(1+δ)]4O2-

磁矩方向←←→→

离子磁矩取向-(1-x)δM Mn2+-(1-x)(1-δ)M Fe3+(1-x)(1-δ)M Mn2++2x+(1-x)(1+δ)M Fe3+

分子磁矩n B=(1-x)(1-δ)M Mn2++(2x+(1-x)(1+δ))M Fe3+-(1-x)δM Mn2+-(1-x)(1-δ)M Fe3+

=(1-x)(1-2δ)M Mn2++(2x+(1-x)2δ)M Fe3+

=5(1+x)μB (5)

的计算值与实验值(实线),同图也画出了其它铁氧体的结果。由图可知,只有当x值比较小时,计算值与实验值符合;当x值较大时,实验值上升缓慢,落在图中虚线下边;若x超过某一值后,实验值反而随着x值的增加而下降。

出现这种偏差的原因可以用交换力对的概念来解释。当加入少量非磁性Zn2+离子后,Zn2+离子强占了A位,部分A位上的Fe3+离子被赶到B位,使得A位的磁矩下降,B位的磁矩增加,结果使得铁氧体饱和磁矩大大增加。但当Zn2+离子加入较多时,将会出现这样一些B位,由于原来与此B位离子产生超交换力的A位被Zn2+离子所占的几率增加,因而处于这些B位的磁性离子将失去超交换力的对象,即A-B间的交换作用消失。但这一B位的磁性离子却受到它近邻B位磁性离子的B-B交换作用,使得这些B位离子的磁矩与其他多数B位磁性离子的磁矩反平行,结果每一个这样的B位离子将是总的分子磁矩减少两个离子磁矩。这相当于B位的磁矩数下降,所以Zn2+离子的过多加入反而对提高饱和磁矩不利。试验结果是对0K而言,在室温时,由于热骚动作用,饱和磁矩出现最大值的x值将变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