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当代西方政党制度的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代议政治下,人民的利益是通过代表来表达和反映的;利益的聚合、表达则是由政党来完成和实现的。可以说,近现代民主政治是以政党为主角、桥梁和纽带的。所以,民主的政党制度已经成为决定政治民主与否的关键。在主要西方国家,迄今为止,大致经历过五种政党模式:十九世纪封闭型的「密室政党」(caucus party),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群众性政党(mass party), 1945年以来的「全民党」(catch-all party),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卡特尔政党」(cartel party),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媒体党」或者「领袖支配型媒体党」(media party or leader-dominated media party)。政党模式的变化,是社会发展,政治关系发生变化的直接反映,也可以说是西方政党政治发展的一个缩影。
一西方政党政治演变的历程
早期的政党成员只限于政治精英,包括政府核心成员和议员,而政党的活动则只在立法机构中进行。因立法机构或议会的党团会议闭门召开,故而政党被称为「密室政党」。由于没有实行普选制,政党无需进行政治动员,当然也就没有必要向全社会渗透。随着选举权的扩大和普及,从1880年代起,精英政党向大众化政党转变,政党从属于市民社会,发挥代表和政治动员的作用。二战后民主化浪潮、民权运动一再席卷西方世界,政党间的竞争趋于激烈,争取来自不同背景的人民的支持成为政党获得权力或政治影响力的主要途径,因而各主要政党都以「全民党」的面貌出现。70年代西方开始进入后工业社会,政党的运作模式相应地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卡特尔的管理技巧、效率被引入政党管理体制,政党精英与党员相互自治,政党成为国家的一部分。到了90年代,媒体在人类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中的影响愈来愈大,西方国家的主要政党进而发展成了领袖支配的媒体党(leader-dominated media party)1。这是因为媒体为持续的选战确定框架,公共关系成为政党的主要议程,政党领袖越过党员和地方组织而直接面对公众,一方面直接与公众沟通,另一方面,也为自己树立良好亲民的形象,并以此为资本直接支配全党。
当然,这五种模式并不是截然分开或者对立的,除了第一种已经成为历史外,其余各种模式在今天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而且各国的主要政党基本上都同时具备上述政党模式的某些特点。但总的趋势是政党的组织化程度降低,政党与党员的关系更趋松散,而与非党群众的联系则趋于密切。与这种趋势相联系,近二十年来,西方主要国家各政党党员人数减少,来自党员的选票所占各政党的得票比例大幅度下降。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政党组织、政客的信任度大为降低,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政治精英、政党上层无论在争取公职候选人提名,还是在竞选筹款方面都不再主要依靠铁杆党员,而是要争取尽可能多的民众的支持。这在美国更为典型。
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特别是二十世纪末期主要西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传统的政党在选民中的忠诚基础已经动摇,政党的组织形式、规模、政治影响力都在发生明显的变化。政党之间的竞争,愈来愈多地表现为政策、政党领袖(公职候选人)个人魅力和风格、集合和调动各种政治物质资源的能力的竞争,而不再以意识形态、理想、信念之争为主──「非意识形态化」成为政党政治发展的又一趋势。当今西方国家,纯意识形态的政党是成不了大气候的。政党的纲领以迎合选民为主,而不太在乎甚么主义。这是因为,任何一个政党,不管是在台上执政还是在野作反对党,如果不能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或者带来希望,便得不到广泛的支持,便上不了台,或者在台上坐不稳。所以,在西方国家,没有一个重要的政党是
为理想而存在的。即使一些国家合法存在的共产党,近年来也在修改党纲,淡化意识形态色彩。比如,在主要西方国家的共产党中,已经没有一个继续在其党纲中保留无产阶级专政的提法,或者对议会民主制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还有原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大多分裂,主流派改头换面而演变为社会民主党,非主流派坚持共产党的名号,但纲领、路线、目标等都发生了变化,以适应这些国家政治上全盘西化以后的新形势。虽然一些「前共产党人」在这些国家掌了权,但他们是在肯定、支持或者至少是认同新的社会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激烈的竞争上台执政的,一旦失去了选民的信任和支持,他们都得下台。这同以前的法定执政是完全不同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欧美风靡一时的「第三条道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非意识形态化」(de-ideologization)之路。
二西方政党政治发展的新趋势
人民对政客、对执政党愈来愈不信任。这种趋势正在动摇如下观点:政党是政治集合与合法性的关键因素。一方面,传统的政治上对立的主流政党的政治路线日益「趋同」──都以迎合选民为工作重点。另一方面,新型的非主流政党不断涌现,从不同的侧面挑战主流政党的垄断地位。这在意大利尤为明显。面对新的形势和新兴政党的挑战,传统的老牌政党天主教民主党和社会党节节退让,几乎被边缘化。名不见经传的意大利「力量」(Forza Italia)党却异军突起,其党魁贝卢斯科尼领导的中右政府已经成为战后意大利掌权时间最长,最稳定的一届政府。
首先,主要政党之间的意识形态分野日益模糊,「全民党」、卡特尔党和领袖支配型的媒体党日益成为政党模式的主流。主流政党日益大众化,乃至于「全民党」的出现,是各政党适应竞选政治,最大限度地争取支持和选票的必然。
政党的大众化、「全民化」现象已经或正在改变政党的「左」「右」两极分化的格局。当今政党政治的突出特点是,左翼政党右倾化,右翼政党左倾化。在西方国家传统的保守主义政党和自由主义政党中,都存在左翼和右翼之分;保守主义政党中的极端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政党中的极端自由主义,都没有市场,而保守派政党中的左翼──「温和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政党中的右翼──「有限自由主义」则成为这两大传统政党中的主流。这样一来,两种主要政党都倾向于奉行中间路线,在全体选民而不是局限于某一种信念、某一种宗教、某一个地域的选民中寻求支持者,因而形成了所谓的中左、中右政党或者政党集团。对于这种以「全民」为争取目标的政党(全民党)来说,群众组织、党员资格、意识形态等等,相对于妥协、说服选民支持、挑选出易为大众接受的公职候选人来说,在政治市场上已不再那么重要。的确,意识形态的纯洁、铁杆党员的主张对于「草根政党组织」(grass-roots organizations)来说已经成为有效游说选民和获取权力的障碍。而走大众化的道路,迎合选民的需要,则势必淡化某些长期坚持的政党理念或者原则。如果不能成为执政党而长期处于在野的地位,那么不管多么纯正的意识形态、多么美好的理念,多么崇高的原则,都不大可能有效地影响现实政治的进程,而且还会牺牲许多实实在在的现实利益。这对于一个国家中任何一个主要政党来说,都是不可取的。一个政党如果不能为其所代表的人群谋取利益,就必然失去存在的意义,就必然被边缘化而无足轻重。这是普选权的普及、选举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欧美国家的主要政党,包括法国的戴高乐党(Gaullist UNR Party)的这种转变始于60年代,但以美国政党政治的转型最具有代表性2。这是因为美国选举中较为普遍的开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