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汉语教育史第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汉语教育史简述

我们现今通常所说“对外汉语教学”这门学科最早始创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还只是初创,只是由于建国后需要接待外国留学生,所以形成了这么一项可以说是事业;至20世纪80年代,才算是正式确立了学科,加上前期积累的经验,对外汉语教学体系逐渐完善,自此才算是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事业迅速发展,至21世纪随着“汉语热”“汉学热”的升温,可谓是飞速发展。

以上算是先当代对外汉语教学史简述,先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吧,这篇文章主要讲“世界汉语教育史”,时间到近代,即建国前。这篇文章是我在看书过程中逐渐完成的,意在化繁为简、变书为纸,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些关于世界汉语教育的历史,以加深对本学科、本事业的理解。

阅读书籍:商务馆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系列教材《世界汉语教育史》张西平主编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一版

2011-1-19 20:03 回复

心籁无竹

0位粉丝

2楼

概念阐述

世界汉语教育史就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育在世界范围内所发生的历史过程。

先从纵向来理解这个概念。“水无源必竭,木无本必枯”,无论学习哪一方面的知识,弄清楚它的历史脉络都是很有必要的。那么,什么是历史?我认为历史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真实的历史,一方面是我们知道的历史。举个例子:A和B在女厕所打架了,A说B打了她两拳,B说她没动手,旁观者C说B只打了一拳,另一个旁观者D说A还手了。对于这么一个已经过去的我们还没有亲身经历并无法亲眼目睹的事件,我们听到的这么多说法都是“我们知道的历史”,但是究竟哪一个是“真实的历史”呢,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判断了,从A和B身上有没有厮打的痕迹,谁身上有瘀痕,AB和CD等其他旁观者的关系等等。举这么个例子主要是想说明我们知道的历史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历史,所以我不赞同“学史以求真实”,这个过程太艰难,而且你所求得的真实也只是你自己认为的真实而不一定是真实的真实。我觉得学史应该是培养“历史的眼光”。就本学科来说,通过了解学习历史上人们学习汉语的过程,我们就能总结出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以便更好地促进当今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就为人处世来说,自己先用现在的眼光看看三年前的自己,或许会想如果让我回到过去,我不会去做那件傻事,然后自己再尝试用三年后的眼光来看现在的自己,或许你就会避免不少傻事了。所以我认为,无论什么事,学习历史,学习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问题,都是很有必要的。

然后从横向来理解。我们现在都知道我们现在所学的是“对外汉语教学”,但是这里讲述的则是“世界汉语教育史”,这里需要明确一下。其实目前对我们所从事的这项事业的内涵还有一定的争议,这个挺复杂,我也有点迷糊,没搞懂的东西我就不乱讲了。而“世界汉语教育史”这里讲的比较明确,它包含:对外汉语教育史,少数民族汉语教育史,国外华文教育史,国别汉语教育史,国外汉学教育史。历史上对咱们这项事业分的没那么细致,所以统称为“世界汉语教育”,而现在的人喜欢没事儿钻牛角尖,非得讨论、争议个所以然来,比如:“对外”是否包含国内少数民族,对国外华侨华裔应该叫“华文”不该叫“对外”,“对外”是指在国内对外国人而到了国外教汉语就不能称为“对外”应该称为“第二语言教育”

才比较正规,这些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学术上的争论,因为现在那些搞学术的领着工资没事儿干只能找这么点事儿来显摆显摆本事,其实我个人觉得是毫无意义,所以我们大家了解就行了,以后该怎么教学还是怎么教学,这事儿和咱无关。纵向中要学习用“历史的眼光”,在横向中我们要学会用“对比的方法”,尤其是我们从事对外汉教的,更应该重视语言之间的对比比较,这方面大家应该都已经有所了解、体会了,这并不是本文的中心,就不多说啦。

在这篇文章中我主要还是讲“世界汉语教育史”,我会尽量避免无意义的学术问题来向大家介绍咱们所从事的这项事业的历史发展以供大家了解,加深对咱学科、咱所从事这项事业的理解。这不算论文,我会想象成我是在讲课的样子,语言会比较通俗,个性比较强而且会穿插自己的见解,希望大家能够接受,有指导性、建设性、批评性意见的,欢迎交流。谢谢。

2011-1-19 20:03 回复

心籁无竹

0位粉丝

3楼

历史上各朝代的对外汉语教育

首先要说明一下对外汉语教育是怎么发生的,就是什么时候需要学汉语?当然是需要和中国人对话的时候才会需要用汉语,那时候我中原泱泱大国的思想浓厚,有很强的乡土观念,没事儿谁也没想过逃离当时中国那个社会环境,就算是犯罪了亡命天涯,那时候能跑到现在的江南、西南还有东北,已经算是够远了。可不像现在,由于某些种种残酷的社会原因吧,大家都想往外跑,来学习这门专业的很多也都是想出国的,这个我都懂的。那时候不会,中国人是不会跑到国外去,所以外国人要学汉语肯定就是来咱中国,这些人无非就是旅游的、做生意的、还有出差的。【这里可以知道历史上的世界汉语教育多是在中国本土发生的,“对外”一词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这个特点】

其实我觉得吧,旅游的应该也没几个跑那么远的,想来中国旅游要不得从东南坐船,要不西南翻山,或者西北穿越沙漠,东北走过森林,在当时都太难了,为了旅游先得受这么大苦头,不划算。

做生意的应该不少,大家都知道咱中国那时候富裕啊,啥东西都先进,咱泡茶的茶渣子老外们都吃(真有这事儿,外国人不懂茶文化,泡茶把水倒了吃茶叶),这些历史上的物质精神文化都是我们现在可以引以为豪的,所以古代有很多商人往来于中国做生意,做生意的时候当然就需要用语言啦。但商人并不是古代汉语教育的主力,这是为什么?给大家讲一个我亲身经历的笑话:有次我带着十几个外国人去少林寺,在少林寺的外国游客很多,所以那边的小摊小贩都会两句英语,我和一个外国朋友正边聊边走着,旁边一个老太太伸过来一个饰物,口里说着“Ten yuan”(10块一个),我心中邪念骤起,回了一句“How about fifty”(50卖不),她继续说着“Ten yuan,Ten yuan”。这说明了什么?这就说明了学习一门第二语言的必要性,如果老鼠学会了狗叫,说不准还能吓唬住猫呢!开个玩笑,这里我只是想说明语言在贸易中的地位并不是很重要,平常做买卖只要懂几句外语就行,就算一句也不知道咱还能用手比划。我看电视上,以前好多做生意的讨价还价都是伸到袖子里用手来商量,压根不用张嘴。由此可见,商人对外语的需求不是很高,他们也不会成为古代传播汉语的主力军。那么这副重担就落在了出差的人身上。

那时候出差跟现在不一样,那时候不是出国考察,也不是公费旅游,身边没有翻译,随身也不带小蜜。那时候出差是一种信念,是为了传播文化,在明清之前多是佛教的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