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关系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关系探究
国际贸易刘双双 201230711199
摘要:在对外贸易领域,竞争优势理论的追随者往往将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两
个范畴对立起来,甚至提出用竞争优势理论来取代比较优势理论。

本文将证明,对两种理论的上述理解是错误的,与这种理解相反,本文认为,竞争优势的建
立离不开比较优势的发挥,竞争优势只是比较优势发展的一种特定的高级形态。

发展中国家只有充分依靠和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才能够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最大限度的促进自己的经济发展。

关键字: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外贸发展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过程及综述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的研究最早追溯至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或称绝对成本论。


理论认为每个国家均有其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优势,若各国都按照其绝对
的优势条件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彼此交换产品,能有效地利用各自的资源、劳动
力和资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贸易各国的物质财富和社会福利,实际上这也
是一种低层次自然察赋差异的国际分工,斯密虽然证明了贸易对参与国双方都
有利,但其前提是贸易国出口的产品其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世界其他国家。

这无
法解释当时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发生的大量双向贸易。

这一难题由大卫·李嘉
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给出了合理解释。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一般来说,人们将大卫·李嘉图对国际贸易模式的研究看作比较优势理论
的起点。

李嘉图认为,贸易的基础就是生产技术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
成本的不同。

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出口获利,只需在该产品的生产上有比较优
势而不一定要绝对优势。

一国可能会在所有的产品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但一
定会在某些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

所以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生
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出口在生产率方面具
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在生产率方面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在资本和劳动力
不变的情况下,增加生产总量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三)对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依据,被视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经典。

该理论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动因,克服了绝对成本理论只拥有绝对优势才能参与国际贸易的缺陷,从普遍意义上阐明了国际贸易的有利性,证实并预测了国际贸易格局,奠定了国际贸易学的基础。

但是,比较优势理论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1)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方法属于静态分析,李嘉图提出了九个假定作为其论述的前提条件,把多变的经济状况抽象成为静态的、凝固的状态。

而在现实中,这些假设存在着很多不可实现性。

(2)李嘉图虽然解释了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如何引起国际贸易,但没有进一步解释造成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

只能解释贸易条件存在的界限,未能解释贸易条件的决定。

比较优势理论只提出国际分工的一个依据,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成本、自然条件等因素对国际分工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唯一的根本的因素。

实际上,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条件等都对国际分工有重要的影响。

而且,李嘉图模型预测的这种极端专业话分工在现实中是看不到的。

现实中,恐怕难以找到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进行完全专业化生产。

二、竞争优势理论综述
竞争优势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最早提出的。

波特在其相继发表的著名的三部曲:《竞争战略》(1980年)《竞争优势》(1985年)《国家竞争优势》(1990年)中提出了著名的竞争优势理论。

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波特充分运用传统产业经济学所积累的知识,将其转换为企业经营战略的思考准则,提出了著名的“五因素分析体系”。

波特认为企业竞争的基本原则应是维持垄断地位,并据此来制定战略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波特提出了“企业价值链”的概念,认为企业的价值链会同时和供应商、顾客的价值链相连,构成一个产业的价值链。

任何一个企业都能以价值链为分析框架,思考其战略作为,寻求可能的发展机会。

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波特将其在企业竞争领域的研究心得扩展到产业和国家的层面,进一步探讨了一个国家如何建立起它的竞争优势。

波特认为,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兴旺发达,其根本原因是该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来源于这个国家的主导产业具有竞争优势,而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

波特认为,企业可以将自己的竞争优势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上。

低层次的竞争优势是一种低成本竞争优势,其来源通常有如下几个方面:特殊的资源优势(较低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其他竞争者使用较低
的成本也能够取得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发展规模经济。

而高层次的竞争优
势是一种“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是建立在通过对设备、技术、管理和营销
方面持续的投资和创新而创造能更符合客户需求的差异型产品上的。

为此,波
特提出了“钻石体系”的分析架构以描述能增强本国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四个
主要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

(一)生产要素。

主要指资源与才能要素,包括熟练劳动力以及在某行业竞争所必须具备的基础设施条件。

波特把这类要素按等级划分成基本要素和高
级要素两大类。

前者是指一国先天拥有或不需太大代价便能得到的要素,如自
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人口等,后者则指必须通过长期投资和培育才能创
造出来的要素,如通讯基础设施、复杂和熟练劳动力、科研设施以及专门技术
知识。

比较起来,高级要素更有价值。

如果一个国家基本要素不足,但高级要素在世界上具备优势,这个国家仍有可能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国家。

但是,如果
在高级要素上处于劣势,就无法通过其他方法予以弥补了。

(二)需求要素。

包括国内需求的结构、市场大小和成长速度、需求的质量、需求国际化程度等各个方面。

波特十分强调国内需求在刺激和提高国家竞
争优势中的作用。

一般说来,企业对最接近的顾客的需求反应最敏感。

因此国
内需求的特点对塑造本国产品的特色,产生技术创新和提高质量的压力起着尤
其重要的作用。

(三)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表现。

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是指为主导
产业提供投入的国内企业。

在国内拥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供应商和相关辅助性
行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贸易能够取得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相关行业和
辅助性行业在高级生产要素方面投资的好处,将在行业之间产生“溢出效应”,从而有助于这些行业取得国际竞争的有利地位。

(四)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程度。

波特强调,国内同行业中的激烈竞争
是该行业产生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

国内竞争给企业带来创新、高质量、降低
成本,通过投资提升高级生产要素等一系列压力,这一切都有利于产生具有世
界竞争力的企业。

同时国内的激烈竞争,也会直接削弱企业相对于国外竞争者
所可能享有的一些优势,从而促进企业努力“苦练内功“,争取获得更为持久
更为独特的优势地位。

最后,国内激烈的竞争,迫使企业向外部扩张,力求达
到和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占领国际市场。

国家竞争力优势理论模型
通过“钻石体系”,波特解释了一个国家的企业(行业)如何取得持久的国际竞争能力。

按照波特的逻辑,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使其国民取得较高的收入
水平,而收入水平的高低则取决于该国企业(行业)的生产率水平。

既然只有发
展高层次的竞争优势才能够使企业获得高层次的生产率水平,那么国民收入的
高低也就同样取决于该国的企业能否获得高层次的竞争优势了。

这样,波特就
将其企业竞争优势理论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联系在一起并最终发展成为国家
竞争优势理论。

三、当代中国经济学者关于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争论(一)以竞争优势论否定比较优势论
国内较早对比较优势论持否定观点的学者是高鸿业(1982)。

他指出,比较
成本学说过去长期给落后国家带来灾难,今天仍然起破坏作用。

像中国这样的
发展中国家,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来参与国际分工,将永远成为初期产品和
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

洪银兴(1997)提出的“比较利益陷阱论”认为,以
比较优势论为基础的贸易格局是: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
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这种贸易格局会使发展中国家跌入“比较利益陷阱“。

张碧琼(1999)提出,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即是绝对优势的一种理性回归,又赋
予了绝对优势以现代的涵义,因而也是绝对优势说的发展。

(二)认为比较优势论仍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持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有刘力、林毅夫。

刘力(1998)从立足于资源察赋的
现实基础和遵从产业演进的客观规律的角度论证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和对
外贸易中应当遵从比较优势的原则。

这是因为,从经济发展的现实条件看,发
展中国家的要素察赋状况决定了其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

在经济
发展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只能以此为基础来谋求竞争优势,而不能脱离这一基础。

否则,放弃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在自己完全无比较优势
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上同发达国家进行竞争是很不明智的。

也是很难成功的。

林毅夫(1999)(2003)提出,按照一国是否遵循比较优势,可以将发展战略
区分为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和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

遵循比较优势发展,资本积累的速度将远高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增加的速度,要素察赋结构得
到较快的提升。

如果违背比较优势,试图实行某种形式的赶超而创造竞争优势,人为的扶持那些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建立和成长,则会形成不具有自生能
力的企业,并对正常的经济活动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三)主张实现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统一
持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是王子先(2000)。

他认为,比较优势是由一国资源
察赋和交易条件决定的静态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但一国资源察赋的
比较优势并不等于其产业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只有最终
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形成真正的出口竞争力。

只有同时发挥比较优势和竞争
优势,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获胜,而竞争优势是国际竞争中更具能动性的因素,
因此中国外贸发展战略既要立足于自身的比较优势,又要从比较优势导向转向
以竞争优势为导向的轨道。

四、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关系辨析
在分别对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进行综述之后,本文转向理论分析
的核心,即对两种理论之间关系的讨论。

前文提到过竞争优势理论的追随者往
往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看成两个完全对立的范畴,或者认为竞争优势理论的
提出目的是为了替代比较优势理论。

本文认为这些是对两种理论关系的误解。

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明该问题。

(一)贸易理论角度的辨析
从上面的综述我们可以看出,竞争优势理论所要解释的是企业或行业国际
竞争力的来源,也就是竞争优势理论直接构成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我们就将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对比放在国际贸易理论的总体框架下。

从侧重点来看,比较优势主要分析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竞争优势,而竞争优
势则侧重于分析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

按照波特的阐述,竞争优势理论虽然也
讨论“低成本竞争优势“,但是该理论的重心在于解释企业、行业和国家如何
形成”产品差异性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产品差异性竞争优势主要
来源于企业持续的创新活动。

从这个角度看,作为一种贸易理论,竞争优势主
要用来解释要素察赋结构相似条件下的国际贸易和行业内贸易现象属于”新贸
易理论“范畴。

而比较优势理论与新贸易理论之间并不存在一种对立的或者相互替代的关系。

事实上,二者的关系更接近一种互补的关系。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各国不同
产业之间的关系,其理论的实践意义在于分析各国参与国际分工过程中,如何利用各自的享赋优势发展外贸产业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升级的问题,也即国家
间产业分工和互补的合理性的问题。

竞争优势理论则研究各国同一产业之间的
关系,其理论的实践意义在于分析在各国外贸产业建立后,如何在某些产业形
成的独特的优势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问题,也即是论证国家间产业冲突和替
代的因果关系的问题。

(二)从我国企业角度辨析
应该看到,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即确定一国的某个或某些产业的优势,使
产品更具有竞争力。

一般认为竞争优势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而比较优势应
转化为竞争优势,即在其经济发展初期,一方面依靠比较优势获得初步的经济
增长和原始积累;一方面积极加强科技力量,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出竞争优势,形成了不同于原始比较优势的、新的、更高层次的比较优势。

反观我国尽管拥有劳动力等比较优势,但在出口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或生
产环节中,外资尤其是港台资企业占据了绝大部分,为什么本土企业就不能利
用这些比较优势?主要还是因为国内企业缺乏竞争优势,缺乏参与国际竞争和主动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

因此,一国拥有比较优势但缺乏应有的竞争优势,只
能是没有优势或将比较优势拱手让给别人去开发利用。

五、对指导我国实践的指示
可以看出,从忽视比较优势到重视比较优势,从局限于比较优势到强调竞
争优势,我们在确定新的战略指导实践时,较好地运用了这两个理论。

我国现在还具有明显的二元化经济特征:国家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居于世
界前列,总体科技实力较强;同时生产力水平不高,劳动力素质低,农村剩余
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口规模庞大,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低下。

因此,我们应辨证地运用这两个理论。

一方面,不能忽视我国现在以及在可以预见的相当长的未来,比较优势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或生产环节上,而劳动力过剩、多元经济结构、地区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又不能不依赖现有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就该牢记,以现有的比较优势进行国际贸易绝不是终极目标。

我国应在充分利用现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高收人弹性、市场广阔的高资本及技术含量的产业、产品或生产环节,力求提升现有的比较优势,力求培育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美)多米尼克·萨尔瓦多,国际经济学[M]第8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符正平,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比较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1999(8)
[3]高鸿业,比较成本说应成为我国外贸发展战略的基础汇J],经济研究
[4]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5]林毅夫、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2003(7)
[6]高鸿业,《比较成本学说不应成为我国外贸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J],《经济研究参考资料》,1982(44)
[7]洪银兴,《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一一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J],《经济研究》,1997(6)
[8]张碧琼,《国际资本流动与对外贸易竞争优势》[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