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在华洋行_银行与中国钱庄的近代
中国近代外国在华银行的兴起、发展与衰退
![中国近代外国在华银行的兴起、发展与衰退](https://img.taocdn.com/s3/m/8935ee0580eb6294dd886cfb.png)
中国近代外国在华银行的兴起、发展与衰退一、外国在华银行的兴起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各国为了便于向中国输出商品及资本,陆续在中国设立的金融机构。
从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起,外国纷纷在华开设银行。
从其演变过程来看,19世纪90年代之前,基本上是由英国银行独霸;90年代之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夺取在华利益,也相继到中国来开设银行;辛亥革命前后,各帝国主义为了协调矛盾,又组成了银行团。
在19世纪90年代之前,外国在华银行主要银行有:1、丽如银行(英国),首先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
它的前身是1842年成立的西印度银行,1845年扩大规模,改换名称,并且把设在印度孟买的总行迁移到英国伦敦,同年4月在香港和广州设行,1847年在上海设立分理处,表明外国资本的侵略势力开始由南向北推进。
至19世纪80年代末,在中国各地设的分支机构计有6个。
2、有利银行(英国),1854年(咸丰四年)在上海设立代理机构,1860年改为分行。
至19世纪80年代末,在中国各地设的分支机构计有8个。
3、麦加利银行(英国),1858年设分行于上海和香港。
至19世纪80年代末,在中国各地设的分支机构计有5个。
4、汇隆银行(英国),50年代,营业时间较短,不为人熟知。
5、阿加剌银行(英国),50年代,营业时间较短,不为人熟知。
6、汇川银行(英国),60年代初,在1866年(同治五年)上海金融恐慌中倒闭。
7、利华银行(英国),60年代初,在1866年(同治五年)上海金融恐慌中倒闭。
8、利生银行(英国),60年代初,在1866年(同治五年)上海金融恐慌中倒闭。
9、利升银行(英国),60年代初,在1866年(同治五年)上海金融恐慌中倒闭。
10、法兰西银行(法国),1860年设分行于上海11、汇丰银行(英国),1864年8月6日(同治三年七月初五)在香港创立,1865年3月3日(同治四年二月初六)正式营业,同年4月3日(三月初八)在上海开设分行。
总行设在香港,表明它一开始就以中国为其榨取利润的对象和基地。
外国资本对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影响
![外国资本对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f8d88de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c6.png)
外国资本对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影响从鸦片战争至1949年期间,伴随着外来侵略势力以及中国内部社会的自然开展过程,中国在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的金融制度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
外国资本在客观上对近代中国的金融结构、货币制度、贸易融资机制以及金融市场的开展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外资银行近代金融制度汇丰银行突破原有金融体制的约束,成为近代中国多元化金融格局中的重要组成局部中国传统金融制度在近代时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逐步向近代金融制度转型,出现了一些新型外资金融机构,由于中国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外国银行逐步成为中国主要的金融机构,渗透到中国财政和金融开展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国多元化金融格局中的重要组成局部。
首先,打破英国特权贸易公司、洋行和特许银行垄断中外贸易的局面,引入股份制银行模式。
1833年前,东印度公司是英国殖民的主要工具,是典型的特许垄断公司,代表着政府和特权商人的利益,垄断了中英贸易达200多年,1833年其特许权被废除后,随之而起的是代表自由商人利益的洋行,鸦片战争前后成立的洋行在中外贸易汇兑和融资方面,具有雄厚的经济势力。
1845年,丽如银行在香港成立,随后又有不少英国特许银行在中国各通商口岸相继建立,这是继洋行之后一种新的融资机构,与洋行一起共同垄断中外贸易融资和结算。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成立汇丰银行,是继特许银行之后又一种新型金融组织,它是股份制银行的代表。
其经营方面的灵活性、业务的多样性以及制度的完备性,都是特权垄断贸易公司和洋行无法比较的,由此突破了英国特权贸易公司、洋行和特许银行垄断中外贸易的局面。
与此同时,中国商人也仿照外商,建立了假设干家股份制银行。
新兴的股份制银行经营模式由此引入中国,并成为后来银行业开展的主要方向。
其次,确立以汇丰银行为首的英国银行势力的在华垄断地位。
1874年它经营了近代中国第一笔国内公债,给中国政府提供军事和海防所需经费,后来又为洋务运动开办的实业建设提供资金融通,利用各种金融工具开展国际汇兑、吸收存款和发行纸币等业务,在90年代逐步取代了英国旧式的殖民地银行,成为英国在华金融势力的主要代表。
钱庄的兴衰钩沉
![钱庄的兴衰钩沉](https://img.taocdn.com/s3/m/f00d1d16b7360b4c2f3f6407.png)
兰台世界2012·1月下旬钱庄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传统金融机构,起源于银钱兑换,其后逐渐发展为办理存放款项和汇兑。
因适应了中外贸易的要求而获得了较快速的发展,在近代银行兴起之前,钱庄在社会经济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钱庄与票号、银行并称近代中国的三大金融机构,20世纪初,钱庄曾经与外国银行、华资银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直到20世纪30年代,废两改元后,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一、钱庄的起源在历史上,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着货币多样化,混合流通的状况,在西汉时便出现了银钱兑换业务,到唐宋时,柜坊、金银店等开始兼营货币兑换。
至明朝,政府开始发行大明宝钞,并禁用金银或铜钱,在两百多年间只使用这一种钞票,使用纸币制的统一性是前朝所没有的,但因为没有实施倒钞法,即发行新钞回收旧钞,大明宝钞一直处于只发放不回收的状态,使社会上流通的钞票越来越多,并出现通货膨胀,民间铜钱开始慢慢盛行。
至明朝中后期,大明宝钞已经一再贬值,而民间铜钱私铸的猖獗也导致铜钱跌价,宝钞与铜钱都已经不太流通,民间开始使用白银交易,明政府也无力制止。
有文献记载,宣德八年,即1433左右,白银一两便值大明宝钞百贯,这相当于洪武九年,即1375年的一百倍。
到1436年,明英宗登基后放松了用银禁令,银钱开始公开流通,于是民间便有纸币、铜钱、白银三者货币同时流通,而这三者之间比价差异大,变动多,导致民间兑换业更为发达,因此便应运而生了钱店这一类专门经银钱兑换的金融组织。
钱店还有许多其他称呼,包括钱铺、兑换银店、钱桌、钱摊等,并逐渐发展壮大。
江南地区是明朝商品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至明朝万历年间,江南地区的黄金水道,即现今的苏州河下游至上海松江一带便已经开设了相当多的兑换银店。
于是明万历五年,即1577年时,当时以善理财知名的大臣庞尚鹏奏请设立钱铺,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这相当于肯定了银钱兑换业的地位和作用。
钱铺因为赚钱而相当兴盛,在明小说《金瓶梅》中,便多次出现关于钱肆钱庄的文字。
民国时期中国金融史
![民国时期中国金融史](https://img.taocdn.com/s3/m/0507fdea48d7c1c708a145ea.png)
谁主沉浮——近代中国中外银行业的激情碰撞文/宋佩玉在中国金融界,外资势力与中资机构狭路相逢、争夺金融市场主角已非鲜闻,其历史最早或可追溯至清末。
由于实力悬殊,早期的中资机构都须仰外资鼻息才得生存。
然而1920年~1937年间,由于华资银行业整体壮大,间接带动了保险等行业的发展,使得民族金融业面貌为之一新,首次在长期为外资雄踞的金融领域中获得应有席位。
而此时华资银行与外商银行间业务的竞争与协作,集中体现了中外金融的实力消长,及彼此在矛盾中共存的关系。
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开辟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五口为商埠。
随着中外贸易日趋繁盛,外商银行陆续进入中国。
最早设立的英商丽如银行(Oriental Banking Corporation),1847年(另一说为1950年)率先抢滩上海。
进入1860年代,汇丰银行在上海开设分行。
以英资银行为主导,在随后的60年时间里,法、日、德、美、俄、比、荷等国纷纷在华设立分行。
20世纪初,已有15家外商银行在中国营业。
外商银行在华设立地点,多为商业繁盛之区,这些银行于各国在华重要据点设立分支行,使之形成一个庞大的金融网,以便进行汇兑交易。
因为兼具以上特点,外商银行逐渐取代洋行,成为中国通商口岸金融市场上最为主要的力量。
喧宾夺主——外商银行操纵中国金融命脉在华外商银行从设立之始,即肩负着特殊使命,他们享有中国独立债权主地位,操纵中国金融的实权。
雄厚的资金、本国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保证了其在华经营中获得巨额利润。
近代外商银行在华霸主地位突出表现在两方面:■控制进出口贸易,垄断国际汇兑一般而言,为满足国际汇兑的需要,各国均设有国际汇兑银行,以免他国银行操纵汇价,然而,在近代中国,外商银行却喧宾夺主,垄断了国际汇兑业务。
在外商银行中,以汇丰银行实力最强。
当时外商洋行大多集中于上海,货物进出口要靠银行汇款,汇丰上海分行的业务通常占上海外汇市场成交量的2/3,在整个汇丰系统所运用的资金总额中占有重要地位,1935年以前,中国的外汇汇率一直由汇丰银行上海分行每日挂牌决定。
中国金融史论文:钱庄与洋行的碰撞
![中国金融史论文:钱庄与洋行的碰撞](https://img.taocdn.com/s3/m/ce1eb20be87101f69e319562.png)
钱庄与洋行的碰撞熊森国贸1222 120122061在晚清,钱庄与洋行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两者相互融合,钱庄为洋行在中国的活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钱庄借助洋行的势力扩大了自己的金融活动,实力不断壮大;另一方面,两者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不断冲突。
目前,学术界对钱庄已有较深入的研究,如汪敬虞、张国辉、姚会元等先生在其相关论著中,对各通商口岸的钱庄、洋行的金融活动进行了专题研究,涉及到钱庄与洋行的关系,并作了初步分析,这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并厘清钱庄与洋行的关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晚清钱庄与洋行的经济互动:冲突与合作.共生与共存鸦片战争后,中国市场被迫对西方开放,中国传统白金融行业钱庄和经营进出口贸易的外国洋行都适时地发生了新的变化。
从钱庄方面看,它是中国传统社会里一种古老的金融机构。
在鸦片战争前,它主要起着调拨资金的作用,适应了中国社会各省之间商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鸦片战争,钱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量上,由于战乱、金融风潮的影响使钱庄的数量变更相当大,但总的来说,钱庄的资本是不断壮大的。
在业务方面,由于钱庄实力的不断壮大,它的业务范围逐渐辐射外地。
许多钱庄以开设分支机构或代办钱庄的方式.把自己的活动范围扩展到外地。
业务范围的扩大不仅促进了本国金融业向内地的扩展,而且加深了各钱庄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了其业务往来,加快了钱庄的发展。
与此同时,钱庄的经营方式也发生了转变。
在鸦片战争前,钱庄主要经营货币的交换业务;鸦片战争后,它“摆脱了货币兑换业务,而集中在存款、放款、办理划汇、签发庄票等信贷活动上”。
钱庄在经营活动方面的种种变化,不能不影响到钱庄性质的变异,钱庄开始融人资本主义因素。
在钱庄不断发展的同时,洋行实力的发展更为迅速。
鸦片战争前,在广州就已经有一:些洋行在活动;鸦片战争后不久,洋行蜂拥而至,数量不断增加。
道光二十年(1840年)还不足40家,“1872年不过343家,1882年增到440家,1892年已过579家,1902年比十年前增长一倍多达到1189家,到1910年则达到3239家”。
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统治时期的金融
![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统治时期的金融](https://img.taocdn.com/s3/m/8d83c147b307e87101f696a0.png)
第五章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统治时期的金融第一节货币制度的危机一、落后的银两制度(一)实银两实银两是交易时接受的现银。
1、实银的种类、名称、重量实银种类繁多,形式不定。
实银铸成锭,有的形似马蹄,有的状如纺锤,有的像馒头,还有不成形的散碎银。
它们都各有其名,然可统称为“元宝”或“宝银”。
宝银的重量不等,大锭有50两,中锭10两,小锭只有几两,碎银不足1两,使用时依重量计值。
2、实银的成色成色是指含银的多少。
从理论上讲,实银的成色是以纯银成色1000/1000作为标准,但实际上流通的宝银达不到这个标准,因而就按纯银的成色加以折算,即按其成色核定含银多少。
全国统一的、公认的标准有:纯银、足银、纹银、标准银。
3、实银的称量银两按重量计值,属称量货币。
宝银的重量标准是“平”。
全国主要的平有:库平、关平、漕平、市平4种。
库平是政府征税使用的标准,关平是海关使用的平,漕平是征收漕银折色使用的平,市平是各地市场使用的平。
(二)虚银两虚银是实虚的价值符号,是用于计算的单位,在账务处理上具有重要意义。
虚银也有重量和成色(假设的),一锭实银要存入金融机构,先要根据所在地的实银标准推算了其升水或贴水,然后按照当地使用的虚银标准计算其应记的数额才能入账。
全国有影响的虚银有:上海的九八规元、天津的行化银、汉口洋例等。
(三)银两制度的落后性银两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具有很多缺陷,其落后性表现在:形状和重量不合用,名称和种类过于复杂,成色高低不齐,平法大小不一,铸造分散,流通极为不便。
二、自铸银元一方面由于银两制度的落后性,造成流通不便。
另一方面经咸丰、同治至光绪初年,外国银元大量流入中国,对中国金融危害甚大,清政府对此不能再行漠视。
1887年(光绪十三年),清庭准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省设厂试铸银元。
1889年开始铸造第一批银元,翌年流通于市场。
这是近代中国正式铸造银元的开端。
这种银元称光绪元宝,正面有“光绪元宝”的汉满文字,上方铸有“广东省造”字样,下方铸有“库平七钱二分”的重量标准,背面铸有龙纹图案,故俗称“龙洋”。
2015高考历史真题分项解析:专题07《近代民资社会生活》(含解析)
![2015高考历史真题分项解析:专题07《近代民资社会生活》(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a37cfc019e8b8f67c1cb9d8.png)
考点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01.(2015年新课标Ⅰ卷文综28)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
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
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答案】D【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兴起·自然经济的作用。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以英国商人用上等棉布包装生丝的新材料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对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作用的认识。
材料虽然新,但考点是高频考点也是主干知识,考生比较熟悉,所以比较容易得分。
解题逻辑思维是“英国上等棉布用于包装(现象)——自然经济抵制,英国棉布滞销(本质)”。
近几年在全国课标卷中很少见这种题,这反映了高考试题难度降低的趋势。
此题再次启示我们复习备考千万不能忽视主干知识的复习。
02.(2015年天津卷文综历史5)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冬去春回。
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
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
这一现象主要表明()A.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B.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C.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 D.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答案】A【解析】题中材料表述了陕、甘、蒙等地的皮毛被贩运到天津制成了皮制品销售到内地。
这正是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表现。
本题选A。
B、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D项表述错误。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而不是天津开埠后。
天津是在1860年《北京条约》中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
中国近代银行
![中国近代银行](https://img.taocdn.com/s3/m/8507e9bfdd3383c4bb4cd273.png)
中国近代银行中国近代银行指鸦片战争至清朝末年(1840~1911)中国出现的银行。
目录指产生于19世纪末由中国人自办的专门从事金融活动的新型机构。
鸦片战争后,在中国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主要是1845年起侵入中国的外国银行和本国原有的旧式金融机构钱庄、票号。
19世纪末中国人自办的银行出现后,前三种金融机构仍同时并存,居于主宰地位的仍是外国在华银行。
中国自己的银行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分化为官僚资本银行和民族资本银行两大部分。
发展概况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是由洋务派官僚盛宣怀创办的,成立于1897年 4月26日。
此后陆续成立的有户部银行(1905,于1908年改名为大清银行)、信成银行(1906)、浙江兴业银行(1907)、交通银行(1908)和四明商业储蓄银行(1908)等。
到1911年辛亥革命时止,全国各地开设的银行有17家,但资力均甚薄弱,存款吸收不多,属于初创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民族工商业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银行业也获得迅速发展。
1914~1921年的八年中,全国新设银行共达93家,著名的"南三行"、"北四行"多在这一时期设立或发展、巩固。
由于民族工商业的繁荣,银行的放款能够到期收回,没有或较少遭受呆帐损失,这对银行本身基础的巩固,利润的增厚,资本的积累提供了重要条件。
在这个时期,民族资本银行发展迅速,具有国家银行性质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尽管发生过钞票停兑风潮,但存款总额仍在增加。
随着银行业的发展,代表他们利益的团体银行业同业公会也纷纷成立。
1917年上海创办了《银行周报》,1915年上海银行业公会正式成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民族工商业失去繁荣,但银行仍大批增设。
这种畸形发展是由于内地资金不断流向沿海城市,为银行吸收存款创造了有利条件。
1925年“五卅”运动后,有不少国人在外国银行的存款亦改存到本国银行。
同时所吸收的资金也有去路,购买政府发行的公债和租界中的房地产,在一个时期内收益甚为丰厚。
中国近代银行史
![中国近代银行史](https://img.taocdn.com/s3/m/0ce7b466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38.png)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
背景介绍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成立于1908年,是中国最早的私营银行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商业银行之一。
业务范围
该银行的业务范围包括存款、贷款、汇兑、外汇交易、投资理财等,同时发行纸币和硬币,是当时中国银行业的主力 军之一。
作用和影响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金融业开始走向现代化和专业化,对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发展起到了 重要的推动作用。
详细描述
03
04
05
1. 国民政府时期,中国 的银行业得到了更多的 发展机遇,银行的业务 范围和规模都有了较大 的增长。
2. 国民政府通过制定货 币政策等措施,加强了 对银行业的监管和管理 ,促进了银行业的稳定 和发展。
3. 中国的一些著名银行 家如孔祥熙、宋子文等 在这一时期担任了重要 的职务。
05
代表银行
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
储蓄银行
储蓄银行概述
01
储蓄银行主要业务是吸收居民储蓄存款,为居民提供理财和投
资服务。
储蓄银行特点
02
储蓄银行一般规模适中,服务对象主要是居民个人,在稳定金
融市场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代表银行
03
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
专业银行
专业银行概述
专业银行是专门从事某一特定金融业务的银行,如投资银行、商业 银行、证券公司等。
对未来发展的借鉴意义
坚持改革开放
中国近代银行的发展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实现的,这提示我们在未来的发 展中,应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方向,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加强国际合作
近代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引进和吸收了国际先进的金融理念和经验,加强 了与国际同行的合作与交流,这为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国际合作提供了借 鉴。
近代中国金融业的演变
![近代中国金融业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87a171d6ad51f01dc281f1d2.png)
银行体系的演化 国外银行的产生,最初萌芽于长凳、金匠活动, 后来为了降低借贷利率而出现了城市银行,之后随着贸易的发展 逐渐集中到商业银行,但受到风险等因素影响,在实际运作过程 中为了降低风险,逐步诞生了中央银行。银行经营的业务方式, 随风险的加大,促使银行业经营由混业走向分业现在随着业务界 限的越来越难以区分,银行等业务经营又回到混业经营的方向上 来。 人们公认的早期银行的萌芽,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 交易所的发展 利。“银行”一词英文称之为“Bank”,是由意大利 德国在十四世纪的布鲁日因一个叫范德布尔斯家 文“Banca”演变而来的。在意大利文中,Banc 族开设一间旅馆,大量接收参加交易会的各地商人而慢慢演变成 a是“长凳”的意思。商人把钱存到了金匠(Goldsmith) 现在的交易所。 1531年,荷兰安特卫普建立了第一座真正的交易 那里。金匠就为存钱的人开立了凭证,以后拿着这张凭证, 所大厦,为有形和无形的产品提供交易(期权、期货的发展;海 就可以取出黄金。 外贸易引发股份公司的产生,股票的出现,如东印度公司;投机 狂潮:1634-1637年的郁金香热;1720年英国的南海泡沫;同期 法国的约翰· 劳事件);交易所走向规范。 保险业的发展情况 随着长途贸易的发展,保险业也发展起来。 刚开始在水险萌芽,然后发展火险等其他品种。
地方银行:天津官银号、福建官钱局、浙江官银号。 后陆续改称银行。 商业银行:上海信成银行、浙江兴业银行、四明商 业储蓄银行(上海)等。
天 津 官 银 号
2.北洋时期 国家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
地方银行:这一时期设立的地方金融机构有30家左 右 。
发展原因: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对资金需求 增加;从事政府放款和公债投机;银行家们 的励精图治。
近代金融业的演变
票号、钱庄和近代银行
![票号、钱庄和近代银行](https://img.taocdn.com/s3/m/6b9e4e4a561252d380eb6e9d.png)
票号、钱庄和近代银行作者:陈忠海来源:《中国经济报告》2016年第01期很多人把票号和钱庄并称,认为它们的性质和特点都一样,只不过一个是北方人开的,一个是南方人开的。
其实也不完全是这样,钱庄和票号还有着很多不同近代中国的落后不仅体现在军事、政治和外交上,在经济方面也十分衰弱。
基础薄弱、列强打压加之观念和体制的陈旧,让中国没能跟上近代工业化革命的步伐,成为积贫积弱的根源,这一点在金融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
票号:有些神秘的金融组织近代中国金融体系主要由票号和钱庄等传统金融组织、外国银行以及姗姗来迟的本土银行构成。
从发展过程看,票号的历史最为悠久。
票号又称汇票庄,经营者大多是山西人,又称山西票庄,从字面上看,似乎是经营“票”的。
在金融上,“票”一般指钞票、汇票,票号所经营的大体是后者。
汇票,是一种结算工具,具体说就是由出票人签发、要求付款人见票时或在一定期限内向收款人或持票人无条件支付一定款项的票据,从名目上看似乎是现代金融的产物,但从操作流程看其实很古老。
明清时期的主要货币是银两,辅币有铜钱、银元,无论哪一种货币都有共同的缺陷,那就是不易携带,商人到外地进货,携带大量银子和铜钱,不仅沉重而且招摇,很不安全。
如能先把钱存在出发地,拿着一纸凭据到进货地就能把钱兑换出来,那不就既省事又安全吗?这种现实需求催生出票号,它就是专门经营这种汇兑业务的。
有人认为票号最早在明代就有了,有人认为产生于清代中期,但至迟于清代道光年间,票号已经出现了第一次繁荣。
随着贸易的发展,市场对汇兑业务的需求大量增加,票号也大量涌现。
据1907年的一次调查,当时全国有票号414家,平均每家资本20万两左右,堪称票号的全盛时期。
票号的设立一般采取“东伙制”。
“东”指东家,由一人独资或数人合伙;“伙”指经营者,从大掌柜到学徒不等。
东家对票号的经营承担责任,但一般不直接参与经营,日常经营委托给大掌柜及其以下的“经营层”。
大掌柜与东家类似于主仆,要么有亲缘关系,要么是师徒,双方以忠义诚信为纽带,绝不背信弃义。
民国以来金融机构(银行)发展史
![民国以来金融机构(银行)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17bc390179563c1ec5da7116.png)
民国以来金融机构(银行)发展史作者:钟静飞单位:金融学院传文社摘要:清末民初,是中国经济的一个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在这段时期中国的封建经济势力,新兴的资本主义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呈现三国鼎立之态,相互激烈碰撞与交融。
本篇文章的目的是主要介绍清末至1949年以来的中央和地方的金融机构(主要指银行)发展史,并极力揭示了这段发展史所折射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
这正是印证了“经济是基础,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
关键词:金融机构(银行),发展史,传统文化。
一、清末及民国时期的大事件(背景)1、1894---1895年甲午战争,清朝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2、1898年6月11日,戊戌变法。
9月21日凌晨,慈禧和荣禄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志士,废除变法法令。
28日,戊戌六君子被杀害。
3、1900年6月10日,八国联军侵华。
北京沦陷,慈禧带着光绪逃到西安,同时命令清军镇压义和团,还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义和团运动失败。
4、1911年四川爆发保路运动。
5、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6、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7、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结束2000多年封建君主制度。
8、1913年3月20日,袁世凯暗杀宋教仁。
6月挑起内战。
7月开始“二次革命”。
9月1日北洋军攻陷南京,二次革命失败。
9、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进行复辟帝制活动,改国号为中国帝国。
1916年护国军通电宣布独立并反袁,7月护国运动胜利。
10、1917年6月7日,张勋以调停总统黎元洪和总理段祺瑞之间的矛盾为名,率辫子军5000人开进北京。
7月12日辫子军被段祺瑞打败,复辟闹剧收场。
11、1917年10月,护法军同段祺瑞的军队在湖南四川发生激战,护法战争开始。
1918年5月护法运动失败。
12、1917年,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以对德国宣战为名,向日本大量借款,编练参战军,扩充自己实力,从而引起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的强烈不满。
浅析中国古代钱庄为何未发展为现代 意义上的银行
![浅析中国古代钱庄为何未发展为现代 意义上的银行](https://img.taocdn.com/s3/m/babdff6c561252d380eb6e5f.png)
浅析中国古代钱庄为何未发展为现代意义上的银行张圣闽20112016商学院工商管理类五班sfsctdb@【注意】黄老师,本人对“古代钱庄未发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银行”这一论题持有异议,具体个人意见已附在本文最后。
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居于世界前列,而中国也在这一过程中创造出了许多经济史上的第一,包括早在明朝就已经诞生的钱庄。
中国古代的钱庄与近现代西方的银行有着极其相像的地方,甚至我们可以看到在近现代意义上的银行身上有着中国古代钱庄清晰的影子。
所谓银行与钱庄的关系,就是对同一个经济社会中两种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之间现实存在着的诸多联系所作的集中概括,纵观近代中国银行与钱庄关系的演迁过程,两者之间既相互合作、支持,又相互竞争、排斥【1】。
那么是什么原因致使中国古代发展千百年之久的钱庄没有进一步演变为现代意义上的银行呢?我根据所学知识及相关资料查询,认为主要是由于中西方环境的差异导致的这一不同。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代表的封建经济体制的发展瓶颈。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多为自给自足,再加上封建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和重农抑商政策,这些特点直接导致了经济发展与产品流通的脱节,进而致使经济长期以来的高速发展并未给产品流通背后的资金流通带来过大的刺激。
而西方近代以来重商主义的盛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不断发展等都极大地促进社会资本的大规模流通,在这一背景下银行作为资本流通的中转机构便得到了极其快速的发展。
2.政治制度的影响。
中国古代长达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对钱庄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封建统治者的专制集权统治在经济上要求严格控制国家货币铸造发行与流通、商品流通等,此外封建统治者认为农本商末,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而钱庄的放账功能和印制发行与货币具有等同价值的兑换银票无疑对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影响,增加了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不可控因素,对统治者的集权统治造成威胁,因而会遭到统治者的敌视和阻碍。
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发展脉络
![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发展脉络](https://img.taocdn.com/s3/m/3e2d0e6a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59.png)
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发展脉络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国际贸易的扩大,中国开始引进西方银行制度,并逐步建立起一系列现代银行机构。
一、中国近代银行的起步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的政治混乱,这给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银行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然而,中国的银行业发展在这一时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1897年,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兴业银行在上海成立。
兴业银行是由英商洋行香港汇丰银行创办的,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银行业的起步阶段开始。
此后,上海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中心,各种国内外银行相继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
二、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的兴起(20世纪初至1949年)20世纪初,中国银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外资银行和国内银行纷纷涌现。
在外资银行方面,除了兴业银行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外资银行相继进入中国市场,如英商汇丰银行、英商东亚银行、美商中国银行等。
这些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的贸易和工业提供了资金支持。
在国内银行方面,中国的金融机构也逐渐兴起。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改革银行制度,建立了以"银行法"为基础的现代银行制度。
随后,中国农民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国内银行相继成立。
这些银行在中国的农村、交通和工商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中国的银行业在20世纪上半叶仍然相对薄弱,金融体系不够完善,银行业面临着政治动荡和经济困难等困难。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银行业发展(1949年至20世纪末)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银行业经历了一场彻底的变革。
新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银行业进行了改革和发展。
首先,新中国政府实行了银行业的国有化,将外资银行和国内银行纳入国家管理,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
随后,中国政府开始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金融体制。
近代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历程研究
![近代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历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2b1e54b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53.png)
一、外资银行入华背景介绍1845年英国的丽如银行(O r i ent alBank )在香港和广州设立分行,由此开启了近代外资银行在华百年发展历程。
回顾外资银行入华背景与动机,既有自身利润的考量,也有服务本国政府扩大在华利益的因素;既有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的直接原因,也有中国金融制度难以适应国际形势变化与中西方贸易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一)自然经济主导的中国传统经济不断衰退经济总量方面,中国正处于下降通道中,且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正在不断拉大。
根据英国著名计量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A ngus M addi s on )的估算,1770年中国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3%,1820年为32.9%,1820~1870年的年均增长率为-0.37%,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0.93%。
刘逖(2010)研究认为1600年中国占世界G D P 的比重约为四分之一,1840年下降到不到五分之一。
不论具体数值如何,此时的中国正在逐步丧失全球经济引领地位。
经济结构方面,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Br oadber r y 等人(2018)对1840年中国的产出构成进行分析,发现农业占净产出的66.1%,工业占8.1%,服务行业占所剩的25.8%③。
虽然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五口通商,但一段时间内外来工业品未能真正打开中国市场,人民生活仍然靠自给自足。
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起码是到了19世纪70年代才开始发生变化。
(二)鸦片贸易成为中西方贸易的重要组成中国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中英之间,19世纪前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英国只得运送大量白银以弥补贸易差额。
英国方面由东印度公司垄断,中国方面主要由行商负责,且主要集中在广州。
19世纪后,鸦片贸易迅速发展,鸦片逐渐取代白银成为中英贸易的重要支付手段。
到了19世纪中期,鸦片与茶叶两种商品的贸易成为中西方贸易的最主要部分。
(三)传统金融机构提供基本金融服务中国传统社会有着自己独特的金融体系,钱庄、银号、当铺等传统金融机构在明代甚至更早便已大量存在(见表1),主要经营钱币兑换、典当等业务。
高考历史真题分项解析:《近代民资社会生活》(含解析)
![高考历史真题分项解析:《近代民资社会生活》(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7ab97a2cc22bcd126ff0c6b.png)
考点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01.(2015年新课标Ⅰ卷文综28)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
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
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答案】D【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兴起·自然经济的作用。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以英国商人用上等棉布包装生丝的新材料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对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作用的认识。
材料虽然新,但考点是高频考点也是主干知识,考生比较熟悉,所以比较容易得分。
解题逻辑思维是“英国上等棉布用于包装(现象)——自然经济抵制,英国棉布滞销(本质)”。
近几年在全国课标卷中很少见这种题,这反映了高考试题难度降低的趋势。
此题再次启示我们复习备考千万不能忽视主干知识的复习。
02.(2015年天津卷文综历史5)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冬去春回。
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
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
这一现象主要表明()A.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B.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C.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 D.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答案】A【解析】题中材料表述了陕、甘、蒙等地的皮毛被贩运到天津制成了皮制品销售到内地。
这正是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表现。
本题选A。
B、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D项表述错误。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而不是天津开埠后。
天津是在1860年《北京条约》中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
近代外国在华洋行、银行与中国钱庄
![近代外国在华洋行、银行与中国钱庄](https://img.taocdn.com/s3/m/3e28d899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d1.png)
近代外国在华洋行、银行与中国钱庄
高海燕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辑刊》
【年(卷),期】2003(000)002
【摘要】近代外国在华洋行、银行作为外资在华投资的特殊形式,在近代社会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与中国封建社会金融业的代表--钱庄,在金融业的贷放业务方面,或角逐,或依赖,时而竞争,时而合流,形成由相对独立、各自为战,到三足鼎立、彼此倚重,再到以外国银行为主宰、以洋行和钱庄为附庸的三次阶段性演变.三者关系的动态图景隐显近代中国社会的金融三巨头在调整中发展的轨迹,亦透露了中国近代金融领域资本主义化的新气息.
【总页数】6页(P148-153)
【作者】高海燕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东南土地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87
【相关文献】
1.“金票”“羌帖”“西贡纸” 盘点近代外国银行在华发行的纸币
2.外国在华洋行、银行与中国钱庄的近代化
3.外国在华洋行、银行与中国钱庄的近代化
4.建国后中国近代金融业研究综述——对中国近代钱庄业和银行业的研究
5.近代外国在华投资的推动效益与挤压效益——简评梁华博士《外国在华直接投资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变革社会中的传统与现代──1897—1937年的上海钱庄与华资银行
![变革社会中的传统与现代──1897—1937年的上海钱庄与华资银行](https://img.taocdn.com/s3/m/508e43e8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37.png)
作者: 何益忠
作者机构: 华东政法学院理论部
出版物刊名: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5-70页
主题词: 上海钱庄;华资银行;银行业;变革社会;国民党政府;钱庄业;储蓄银行;信用放款;上海地区;近代化
摘要: 在旧上海金融界,钱庄代表传统力量,而银行则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物。
传统与现代之间本应是矛盾的、水火不容的,可在旧上海金融界事实并不完全是这样。
近代上海银行业的兴起曾经得到过钱庄业在人才和资本等方面的大力支持;银行业站稳脚跟以后,双方关系日趋紧张、矛盾不断尖锐,但彼此仍有不少合作。
而三十年代钱庄业的衰落的原因其实并不完全是银行业的飞速发展,主要应该是国民党政府的金融政策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
代表传统的上海钱庄业在送了银行业一程后,终于走向了没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传统走向近代[收稿日期]2002-01-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0CZS008)[作者简介]高海燕(1967-),女,内蒙古人,浙江大学东南土地管理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和土地管理研究。
外国在华洋行、银行与中国钱庄的近代化高海燕(浙江大学东南土地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9)[摘 要]外国洋行、银行与钱庄的关系,在鸦片战争后,经历了由相对独立、各行其是,到三足鼎立、彼此倚重的阶段。
到19世纪末,形成了以外国银行为中心、钱庄和洋行为附庸的局面。
在三者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买办以其自身先天的双重性,充当了三者间渗透与融合的媒介。
而中国钱庄也通过与外国洋行、银行的拆放关系,不仅在经营业务和手段上日趋近代化,同时也与外国资本形成了依赖共生的关系,这使得钱庄在资本主义因素不断增强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削弱了原有的封建因素,并由此加速了自身的近代化进程。
[关键词]洋行;银行;钱庄;近代化[中图分类号]F129,K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942X (2003)01-0015-07外国资本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究竟存在着何种关系,这一直是个很难获得共识的课题。
近代外国在华洋行作为早期的外企投资形式,它在金融领域中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占据着什么地位?它又是如何影响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的?这些问题都是我国经济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选择洋行与钱庄的关系作为透视点,分析金融三巨头———外国洋行、银行与中国钱庄时而竞争对抗,时而依赖合流的动态图景,不仅可以昭示三者的发展轨迹,还可以逻辑地透露近代中国金融领域资本主义化的新鲜气息。
一、外国在华洋行、银行与中国钱庄洋行在中文的称呼中,最初是指经营对外贸易管理的我国商业牙行,也称洋货行,如著名的广州十三行。
本文所界定的洋行是指外国资本在中国开设的贸易商行或代理行号的通称,欧美称之为公司(company ),日本人则挂株式会社的招牌,它与广东十三行、上海洋行街这类与洋货、洋商相关的中国商行有很大的区别。
虽然这类中国商行中可能有外国资本的因素,如买办代理外国商行等,但所有这些并不在本文考察的范围之内。
洋行虽号称贸易机构,但在早期对华业务中,却并不局限于中外间的进出口贸易和代理业务,与贸易密切相关的金融活动也在洋行的控制之中。
这样,与中国金融业的早期典型———钱庄发生关系就不可避免了。
在鸦片战争之后到20世纪初,洋行与钱庄之间的关系大致可分作三个阶段:以19世纪70年代初和80年代中期为界标,第一阶段是外国洋行与中国钱庄相对独立而又互相依 第33卷第1期2003年1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U niversity(H um 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Vol.33,No.1Jan.200361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3卷赖的阶段;第二阶段则为外国洋行、外国银行与中国钱庄三足鼎立、交互影响的阶段;第三阶段是以外国银行为重心,钱庄和洋行为附庸的阶段。
第一阶段大致在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亦即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这是洋行与钱庄开始早期接触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洋行与钱庄发生联系的第一个表现在于庄票的应用。
庄票是钱庄签发的一种票据,可以代替现金在市面流通。
因此,庄票既是钱庄向外国洋行融通资金的工具,也是洋行与钱庄早期接触的媒介。
早在19世纪40年代中期,上海已有些钱庄预支庄票以供经纪商购买洋货了。
到1858年,上海的远期庄票已取得不少外国洋行的信任,成为融通棉织品和鸦片贸易的手段。
除此之外,外国洋行还将庄票作为支付手段,如19世纪50年代末,上海沙逊洋行在大量收购黄金时,就常用当地大钱庄的庄票来支付金价。
通过庄票这种融通资金的方式,洋行与钱庄发生了初步的资金周转关系,这是一种互利互惠的关系。
洋行与钱庄发生联系的第二个表现,在于双方贷放业务的开展。
这种业务是双向的,不仅实力雄厚的外国洋行可以贷款给中国商人,资金丰足的中国钱庄也常贷款给外国洋行,而庄票又往往作为贷款的抵付手段。
中国钱庄贷款给洋行,是以行商的贷款为开端的,早在1818年,就有几个行商向美商提供大量贷款,浩官也曾于1840年提供美商无息贷款。
而怡和洋行常以现金、鸦片或广州和印度兑付的汇票偿还中国债主的贷款,这种情形在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习以为常,说明洋行向中国人贷款非常频繁。
也是在这一时期,洋行开始进一步向钱庄贷款。
据记载,琼记洋行在1855年向中国钱庄贷款23万元[1](p.98),旗昌洋行在1856年欠中国钱庄20万元[1](p.98),说明这一时期钱庄与洋行的贷放业务频繁,且数目巨大。
这一时期的洋行与钱庄的关系具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洋行与钱庄相对独立。
双方虽然存在贷放关系,但直接进行借贷的例子却寥寥可数(只有旗昌和琼记例外),并且大多是通过买办进行的。
洋行借贷的对象大多是零星散商,而不是钱庄,虽然散商中可能会有钱庄业者,但洋行和钱庄尚未开始对口交易则是肯定的。
所以,洋行和钱庄虽然开始了金融业务的初步联系,但各自的地位却是相对独立的,业务上也各行其是,尚未进入水乳交融的阶段。
第二,洋行与钱庄互相依赖、彼此影响。
一方面,洋行需要钱庄的信用保证和资金周转;另一方面,钱庄亦需要洋行对庄票的认可与支持。
19世纪60年代中期发生在汉口的现金支付运动的失败,进一步证明洋行与钱庄存在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关系。
在1862年至1867年间,有几家钱庄倒闭,洋行因庄票而受累,便下决心“摆脱公认是危险有害的制度,即收到钱庄3周至2个月期的拆票后交货”[1](p.115),改为只收现金或5天期的庄票。
但这一运动遭到中国商人长期、持续和有力的抵制,中国商人要求外国商人支付丝茶货款时也要用现金。
而洋行因过分执著于现金买卖,不仅失去很多生意,也失去信贷带来的一切好处。
所以,在扩大贸易的需求下,现金支付制度难以维持下去,中国人不久又能向洋行赊购货物,钱庄的庄票仍然可以在外国洋行兑付。
这说明洋行虽因钱庄倒闭受损,却依然有赖于钱庄的信贷职能。
对钱庄而言,如果“钱庄拒绝提供例行的方便,外国的货物就难以成交,中国的经济和掮客也将束手无策”[2](p.130)。
如果洋行只认可现金,不承认庄票,那么,钱庄只能退回到过去以兑换货币为主的状态中,无力承担商业信贷,亦无法发挥它在对外贸易方面的独特作用。
所以,钱庄也需要洋行的配合和支持。
综上所述,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洋行与钱庄在金融周转领域中是双雄并立的,通过庄票的媒介,两者建立了初步的依赖共生关系,这种关系在新的时代到来后,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
第二阶段是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间。
这是金融三巨头———外国银行、洋行与中国钱庄鼎足而立的阶段。
一方面,洋行的金融垄断地位丧失,银行的地位不断攀升;另一方面,中国钱庄的业务大幅拓展,并由独立走向依附外国银行和洋行。
首先,从外国洋行与银行的关系来看,银行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升,不仅在资金汇兑的贷放业务方面逐渐摆脱了洋行的垄断,而且逐步成为外国在华金融活动的主体。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资金汇兑方面,到19世纪60年代终了以后,自由贸易吸引了廉价的资本,银行一天天多起来了,利率的不断降低使得洋行的外汇经营完全被排挤了出去。
因此,在进入19世纪70年代以后,原来控制在洋行手中的汇兑业务已成为银行的专项业务。
第二,在资金贷放方面,银行一改以往的保守姿态,积极开展押汇贷款和票据贴现,使得上海和伦敦一样盛行预约订货,因为只要订货合同一成立,外国在华银行便立刻可为洋行提供周转下一笔交易的资金。
所以,过去由洋行垄断的资金贷放业务开始为实力日渐雄厚的外国银行所把持。
由于外国银行打破了商业大王———洋行的垄断,使得控制中国贸易乃至整个经济局面的组成力量大为改观,外国在华洋行、银行和中国钱庄已成为商业领域的三巨头。
其次,从外国银行与中国钱庄的关系上看,中国钱庄经历了一个由独立到半依附的过程。
在19世纪50年代,两者基本上还处于隔离的状态,因为外国银行的业务主要是给外商办理汇兑,并不同中国钱庄有多大的联系。
一直到19世纪60年代末,才第一次出现外国银行通过票据贴现与中国商人进行资金融通的记录。
至于外国银行对中国钱庄的直接拆放,则要到19世纪60年代末才出现。
进入19世纪70年代以后,两者便表现为固定的拆放关系。
这一时期,中国钱庄大量使用外国银行资本做生意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
银行拆放通常两天结算一次,取利比市面利率为低。
但银行认为必要时,可以随时要求收回拆款。
这个随时收回拆款的制度,把钱庄纳入了外国银行的控制之下。
银行对钱庄拆款越多,对钱庄的操纵就越紧。
但中国钱庄却力图保持以往的相对独立地位,把对外国银行的依赖限制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之内,辛苦地维持着它对中国商人的原有金融关系。
比如,汉口钱庄就曾竭力阻止外国银行对汉口的抵押放款,以维护其固有的对中国商人抵放的权益。
另外,实力雄厚的票号这一时期成为钱庄的强助,使钱庄能在缓急之间,移东补西,由此增加了对外国银行的掣肘力量。
所以,在19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钱庄虽然依附外国银行,却仍有一定的独立运转能力。
据1884年1月23日《申报》记载,天津的中国钱业公会有时就不顾汇丰银行的牌价,而以较低的利息把汇丰的顾客吸引过来,使汇丰的放款业务受到不小的损失。
这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中国钱庄和外国银行是依附中有对抗的关系;第二,外国银行尚未能完全垄断中国的金融市场。
但从1873年起,外国银行开始明目张胆地操纵上海金融市场,至12月,已将放给钱庄的200万两押款、借款一气收回,使半数以上的钱庄歇业,仅剩的一半钱庄只能依靠外国银行。
当时,上海外国银行的放款数目常在300万两左右,一旦低于这个限额,银根立即紧张。
1878年、1879年发生的两次恐慌,正是由这种局面所导致的。
至此,中国钱庄没有外国银行的“调剂”就无法渡过难关。
这说明到19世纪70年代末,中国钱庄已走上了依附外国银行的道路。
再次,从大洋行与中国钱庄的关系来看,此时已不再局限于庄票的媒介。
一些老牌洋行开始自设钱庄,直接与中国钱庄做对口生意,贷放的对象亦不再是零星散商,而是中国钱庄。
如怡和洋行早在1863年就在上海分行自设怡和钱庄,向中国人贷款,其他外国洋行也对中国钱庄拆放资金,德国鲁麟洋行在19世纪70年代就通过它的买办从事这类业务。
大洋行不仅自设钱庄,也鼓励和支持洋行买办创设钱庄,所以,当1871年5月怡和洋行买办唐景星及阿钦、阿李分别经营的三家钱庄发生挤兑时,约翰逊在写给香港克锡的信中即表示关切:“你可能已经听到有关阿李及其朋友投资的钱庄发生困难的报告,我相信,今天的挤兑已完全应付过去,我不会不谨慎对待我们同我们周围广东人之间的金钱状况,尽管我有理由相信目前还毋须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