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分离技术 第九章 结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结晶基本原理
(1)将热饱和溶液冷却 冷却法的结晶过程中基本上不
去除溶剂,而是使溶液冷却降温,成为过饱和溶液,如图91中直线EFG所代表的过程。此法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
显著减小的场合。例如冷却L-脯氨酸的浓缩液至4℃左右,
放置4小时,L-脯氨酸就会大量结晶析出。反之,如果溶解 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则采用升温结晶法。例如将红霉素的
第一节 结晶基本原理
结晶过程和晶体的质量都与溶液的过饱和度有关,溶
液的过饱和程度可用过饱和度S(%)来表示,即:
C C
100 %
(9-1)
式中
C——过饱和溶液的浓度,g溶质/100g溶剂; C′——饱和溶液的浓度,g溶质/100g溶剂。
结晶的首要条件是产生过饱和,采用何种途径产生过 饱和会对目标产品的规格产生重要影响,制备过饱和溶液 一般有四种方法。
第一节 结晶基本原理
第二个分区称第二介稳区或第二饱和区。位于超溶解度 曲线和过饱和曲线之间,在此区域内不会自发成核,但极易 受刺激(如加入晶种)而结晶(主要是二次成核),在结晶 生长的同时会有新核生成。因此,习惯上也将第一介稳区称 为养晶区,第二介稳区称为刺激结晶区。 (3)不稳定区 为CD曲线以上的区域。是自发成核区域, 溶液不稳定,瞬间出现大量微小晶核,发生晶核泛滥。如E 点是溶液原始的未饱和状态,EH是冷却线,F点饱和点,不 能结晶,因为缺少结晶的推动力-过饱和度。穿过介稳区到 达G点时,自发产生晶核,越深入不稳区,自发产生的晶核 越多。EF′G′ 为恒温蒸发过程, EG′′ 为冷却蒸发过程,当 到达G′ G′′ G′′′ 时结晶才能自动进行。不稳定区的溶液 都是过饱和溶液。
第一节 结晶基本原理
在上述三个区域中,稳定区内,溶液处于不饱和状态, 没有结晶;不稳区内,晶核形成的速度较大,因此产生的结 晶量大,晶粒小,质量难以控制;介稳区内,晶核的形成速 率较慢,生产中常采用加入晶种的方法,并把溶液浓度控制 在介稳区内的养晶区,即AB线与C′D′线区域内,让晶体逐渐 长大。 过饱和曲线与溶解度曲线不同,溶解度曲线是恒定的, 而过饱和曲线的位置不是固定的。对于一定的系统,它的位 置至少与三个因素有关:①产生过饱和度的速度(冷却和蒸 发速度);②加晶种的情况;③机械搅拌的强度。冷却或蒸 发的速度越慢,晶种越小,机械搅拌越激烈,则过饱和曲线 越向溶解度曲线靠近。在生产中应尽量控制各种条件,使曲 线AB和C′D′之间有一个比较宽的区域,便于结晶操作的控制。
第一节 结晶基本原理
A1+A1 A2
A2+A1 A3
A3+A1
A4
………… Am-1+A1 Am 结合体从A1到Am逐渐增大。当m值增大到某种极限, 结合体可称之为晶坯。晶坯长大成为晶核,其m值均为数 百。因而可以认为晶体的生长经历了以下步骤:
运动单元 结合体
第一节 结晶基本原理
当压力一定时,溶解度 是温度的函数,用温度-浓 度图来表示,就是一条饱和 曲线(见图9-1曲线AB)。 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 升高而显著增大,也有一些 物质的溶解度对温度的变化 不敏感,少数物质(如螺旋 霉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 高而显著降低。此外,溶剂 的组成(如有机溶剂与水的 比例、其他组分、pH和离子 强度等)对溶解度也有显著 的影响。
第一节 结晶基本原理
(4)温度的影响 当温度升高时,成核 的速度升高。一般当温度 升高时,过饱和度降低。 因此,温度对成核速度的 影响要以T与S相互消长速 度决定。依实验,一般的 成核速度随温度上升达到 最大值后,温度再升高, 成核的速度反而下降。如 图9-2所示:
第一节 结晶基本原理
如果结晶产物是热敏性物质,则可采用真空蒸发法。此 法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介于蒸发和冷却之间的热敏性物 质结晶分离过程。真空的产生常采用多级蒸汽喷射泵及热力 压缩机,操作压力一般可低至30mmHg(绝压),也有低至 3mmHg(绝压),但能量消耗较高。真空蒸发冷却法的优点 是主体设备结构简单,操作稳定,器内无换热面,因而不存 在晶垢的影响,且操作温度低,可用于热敏性药物的结晶分 离。 (3)化学反应结晶 通过加入反应剂或调节pH,使体系 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一个可溶性更低的物质,当其浓度超过其 溶解度时,就有结晶析出。例如红霉素醋酸丁酯提取液中加 入硫氰酸盐并调节溶液pH为5左右,可生成红霉素硫氰酸盐 结晶析出。
缓冲提取液调整pH至9.8~10.2,再加温至45℃~55℃,红霉
素碱即析出。根据冷却的方法不同,可分为自然冷却、强制 冷却和直接冷却。在生产中运用较多的是强制冷却,其冷却
过程易于控制,冷却速率快。
第一节 结晶基本原理
(2)将部分溶剂蒸发 此种方法也称等温结晶,是借
蒸发除去部分溶剂,而使溶液达到过饱和的方法。加压、 常压或减压条件下,通过加热使溶剂气化一部分而达到过 饱和,如图9-1中直线EF′G′所表示的过程。适用于溶解度 随温度变化不大的场合。例如真空浓缩赤霉素的醋酸乙酯 萃取液,除去部分醋酸乙酯后,赤霉素即结晶析出。蒸发 法的不足之处在于能耗较高,加热面容易结垢。生产上常 采用多效蒸发,以提高热能利用率。
第一节 结晶基本原理
2.影响成核的因素
(1)晶体粒度的影响 同一温度下,小粒子较大粒子具 有更大表面能,这一差别使得微小晶体的溶解度高于粒度大 的晶体。如果溶液中大小晶粒同时存在,则微小晶粒溶解而 大晶粒生长,直至小晶粒完全消失。因此存在一个临界粒度 值。晶体的粒度只有大于此临界值,才能成为可以继续长大 的稳定的晶核。 接触成核中晶核生成量与晶体粒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粒 度小于某最小值的晶体,其单个晶体的成核速率接近于零。 粒度增大,接触的频率和碰撞的能量增大,单个晶体的成核 速率增大。超过某一最大值后,接触的频率降低,成核的速 率下降。当晶粒大于某一界限时,晶粒不再参与循环而沉降 在结晶器的底部。
第一节 结晶基本原理
实际工作中,可以制备一个含有比饱和溶液更多溶质的 溶液,这样的溶液称为过饱和溶液。过饱和状态下的溶液是 不稳定的,也可称为“介稳状态”;一旦遇到震动、搅拌、 摩擦、加晶种甚至落入尘埃,都可能使过饱和状态破坏而立 即析出结晶,直到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后,结晶过程才停止。 如果没有其它外界条件的影响,过饱和溶液的浓度只有达到 一定值时,才会有结晶析出。有结晶析出时的过饱和浓度和 温度的关系可以用过饱和曲线表示(如图9-1曲线CD)。过饱 和曲线,即无晶种无搅拌时自发产生晶核的浓度曲线。饱和 曲线AB和过饱和曲线CD大致平行。两条曲线把浓度-温度图分 为三个区域,相应的溶液也处于三种状态。
第一节 结晶基本原理
(2)过饱和度S 过饱和度S是晶核产生和晶核长大的一
个推动力。过饱和度S和产生的晶粒数N有如下关系: 无机物 N∝S
有机物 N∝1/lnS
需指出无论哪一类晶体,晶核的生成量与晶体生长速率 成正比。
(3)晶种的影响
晶种可以是同种物质或相同晶型的物
质,有时惰性的无定形物质也可以作为结晶的中心,诱导产 生晶核。如非均相成核中,菌体、尘埃的影响。
第一节 结晶基本源自文库理
二、成核 1.成核的方式
溶质从溶液中结晶出来,要经过两个步骤:晶核的形成 和晶体的生成。溶质在溶液中成核现象在结晶过程中占有重 要的地位。晶核的产生,根据成核机理的不同,分为两种方式: 初级成核和二次成核,其中初级成核又分为均相成核和非均 相成核。 (1)初级成核 初级成核现象是过饱和溶液中的自发成 核现象。其发生的机理是坯种及溶制质分子相互碰撞的结果。 根据溶液中有、无自生或外来的微粒又划分为初级均相成核 和初级非均相成核两类。
第一节 结晶基本原理
当饱和溶液以较大速度流过已成核的晶体表面时,在流 体边界层上的剪切力会将一些附着在晶体上的粒子扫落,小 的溶解,大的则作为晶核继续生长长大。这种成核现象称为 剪切力成核。由于只有粒度大于临界粒度的晶粒才能生长, 故这种机理的重要性在工业上有限。 接触成核是指新生成的晶核是已有的晶体颗粒,在结晶 器中与其它固体接触碰撞时产生的较大的晶体表层的碎粒。 在工业的结晶过程中,接触成核有以下3种方式,其中 又以第一种方式为主: ①晶体与搅拌器螺旋桨或叶轮之间的碰撞; ②晶体与晶体的碰撞; ③晶体与结晶器壁间的碰撞。
晶坯
晶核
晶体
第一节 结晶基本原理
初级非均相成核是指由于灰尘的污染,发酵液中的菌体, 溶液中其它不溶性固体颗粒的诱导而生成晶核的现象,称为 初级非均相成核。 由于实际的操作中难以控制溶液的过饱和度,使晶核的 生成速率恰好适应结晶过程的需要。因此,在工业中,一般 不以初级成核做为成核的标准。 (2)二次成核 向介稳区(不能发生初级成核)过饱和 度较小的溶液中加入晶种,就会有新的晶核产生。我们把这 种成核现象称为二次成核。工业上的结晶操作均在有晶种的 存在下进行。因此,工业结晶的成核现象通常为二次成核。 在二次成核中有两种起决定作用的机理:液体剪切力成核和 接触成核。其中又以接触成核占主导地位。
第一节 结晶基本原理
(4)盐析反应结晶 加入一种物质(另一种溶剂或另一 种溶质)于溶液中,使溶质的溶解度降低,形成过饱和溶液 而结晶析出的办法,称为盐析反应结晶。加入的溶剂必须能 和原溶剂互溶,例如利用卡那霉素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醇的 性质,在卡那霉素脱色的水溶液中,加入95%乙醇,加入量 为脱色液的60%~80%,搅拌6小时,卡那霉素硫酸盐即成结 晶析出。如普鲁卡因青霉素结晶时,加入一定量的食盐,可 以使结晶体容易析出。 工业上,除单独使用上述四种方法外,还常将以上几种 方法结合使用。例如,制霉菌素的乙醇提取液真空浓缩10倍 冷至5℃,放置2小时,即可得到制霉菌素结晶,就是采用第 一种和第二种方法结合使用。而将青霉素钾盐溶于缓冲液中, 冷至3℃~5℃,滴加盐酸普鲁卡因,得到普鲁卡因青霉素结 晶,则是采用第一、三种方法结合使用。
第一节 结晶基本原理
初级均相成核是指溶液在不含外来物体时自发产生晶核 的现象。此种现象只有溶液进入不稳定区才能发生。而溶液 表面因蒸发的关系其浓度一般超过主体浓度。在表面首先形 成晶体,这些晶体能诱发主体溶液在到达过饱和曲线之前就 发生结晶析出,形成大量微小结晶,产品质量难于控制,并 且结晶的过滤或离心操困难。因此,初级均相成核在工业十 分罕见,也不受欢迎,但其有助于我们了解其他类型成核现 象。 晶核可以由溶质的原子,分子离子形成,因这些粒子在 溶液中作快速运动,可统称为运动单元,结合在一起的运动 单元称为结合体。这种结合可以为是可逆的链式化学反应, 如下表示:
第一节 结晶基本原理
(1)稳定区 又称不饱和区,为AB曲线以下的区域。此
区溶液尚未饱和,没有结晶的可能。 (2)介稳区或亚稳区 为AB曲线与CD曲线之间的区域。 在此区内,如果不采取措施,溶液可以长时间保持稳定,如 遇到某种刺激,则会有结晶析出。另外,此区不会自发产生 晶核,但如已有晶核,则晶核长大而吸收溶质,直至浓度回 落到饱和线上。介稳区又细分为两个区,第一个分区称第一 介稳区或第一过饱和区,位于平衡浓度曲线与超溶解度曲线 (标识溶液过饱和而能被诱导产生晶核的极限浓度曲线C‘D’) 之间,在此区域内不会自发成核,当加入结晶颗粒时,结晶 会生长,但不会产生新核,加入的结晶颗粒称为晶种;
结晶技术
第九章
结晶技术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结晶基本原理 结晶的类型 结晶操作控制 结晶技术应用实例
第一节 结晶基本原理
一、饱和和过饱和溶液的形成
结晶过程中的相平衡主要是指溶液中固相与液相浓度之 间的关系,此平衡关系可用固体在溶液中的溶解度来表示。 将一种可溶性固体溶质加入某恒温溶剂如(水)中,会发生 两个可逆的过程:①固体的溶解,即溶质分子扩散进入液体 内部;②物质的沉积,即溶质分子从液体中扩散到固体表面 进行沉积。刚开始向溶剂中加入固体溶质时,固体的溶解作 用大于沉积作用,此时溶液为未饱和溶液,若添加固体则固 体溶解。继续添加固体,至溶解作用和沉积作用达到动态平 衡,此时溶液称为该溶质在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此时,溶 液溶质的浓度称为此溶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或饱和浓度。 一般常用100g溶剂中所能溶解溶质的克数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