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3
Cat in the Rain
1925
In Our Time
1925
Men Without Women
1927
The Snows of Kilimanjaro
1932
Winner Take Nothing
1933
《第五纵队》[43]
The Fifth Column and the First 1938
1923 年,海明威的处女作《三个故事和十首诗》,在巴黎出版。 海明威的第一个儿子出生后,由于要支持整个家庭的开支,海明威辞 去多伦多星报的工作。
1925 年,短篇故事系列《在我们的时代里》出版,显示出简洁的 写作风格。1926 年,海明威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出版。1927 年, 海明威与哈德莉∙理察逊离婚,另娶第二任妻子宝琳∙费孚(Pauline Pfeiffer)。 并出版《没有女人的男人》。[11]
《危险的夏天》[38]
《三个故事和十首诗》
《雨中的猫》[39]
《在我们的时代里》
《没有女人的男人》[40]
篇小 说集
《乞力马扎罗的雪》[41] 《胜利者一无所获》[42]
The Torrents of Spring
1925
The Sun Also Rises
1926
A Farewell to Arms
在海明威一生之中曾荣获不少奖项。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 授予银制勇敢勋章;[3] 1953 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 奖[4] ;1954 年,《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5] 2001 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与《永别了,武 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 世纪中的 100 部最佳英文小说” 中。[6]
海明威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 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 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4]
目录
1 人物经历
2 人物作品
3 文学特点
▪ 语言风格
▪ 对话
▪ 男女关系
4 人物影响
5 人物评价
人物经历
海明威出生于奥克帕克,他在瓦隆湖接受了洗礼仪式。海明威的 童年时光大多在瓦隆湖的农舍中度过,小时候喜欢读图画书和动物漫 画,听各类型的故事。喜欢模仿不同的人物,对缝纫等家事亦很感兴 趣。海明威的母亲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在音乐上有所发展,但海明威却 承袭了父亲的兴趣,如打猎、钓鱼、在森林和湖泊中露营等。因此从 小在瓦隆湖的农舍中度过的海明威,很热爱大自然。[7]
直观
文学艺术要表现情感,但情感却是依靠事物的外观透视出来的, 越是对事物外观的直接描摹,越能产生强烈的视觉真实性,越能拉近
读者与作家的距离。海明威用高度清晰的视觉化语言,将视觉、嗅觉、 听觉等感官印象付诸语言,写出了事物的形状、颜色、味道等,以直 接的物象表现宇宙与生命。如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海明威曾这样 写道,男人躺在帆布床上,他越过含羞树的浓荫向阳光炫目的平原望 去,有三只硕大的鸟讨厌地蹲着,还有许多在展翅翱翔。海明威用这 种简单、质朴的语言就是为了突出物象的清晰度与可视可感度。这种 语言风格的形成与印象派大师塞尚密切相关,从塞尚那里海明威学会 了怎样控制读者的目光,如在早期小说《在密执安北部》中海明威就 将视点集中于年轻姑娘莉芝∙科茨身上,随着她的眼光描写景物,以此 来暗示其纯洁无邪、乐观天真,对未来充满憧憬。[46]
1913 年到 1917 年间,接受高中教育的海明威,学业、体育上成 绩优越,在英语方面天赋突出。在初中时,为两个文学报社撰写文章 的他有了首次的写作经验。升上高中后,他更成为了学报的编辑。有 时他会使用“Ring Lardner Jr.”这笔名写作,以纪念他心目中的文学英雄 拉德纳(Ring Lardner)。高中毕业之后,拒绝入读大学的海明威,以 18 岁之龄到了在美国举足轻重的《堪城星报》(Kansas City Star)当记 者,正式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在《堪城星报》工作了 6 个月的过程 中,海明威受到了良好的训练。[8]
1920 至 1921 年间,在芝加哥北部附近居住的海明威为一所小报 社工作。1921 年,海明威娶了他的第一任妻子——哈德莉∙理察逊 (Hadley Richardson),并在 9 月迁到了芝加哥北部的三层公寓居住。 到 12 月,海明威一家迁出国外,再没有回到那里居住。在巴黎安顿的 海明威,给星报进行关于希土战争(1919 年-1922 年)的采访。回到 巴黎之后,安德森引导了海明威参与“巴黎现代主义运动”。[10]
勇敢勋章。后来,海明威在米兰一个美国红十字会的医院工作。他早 期小说《永别了,武器》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此。海明威把自己当作小 说中的主人公,进行本色创作。[8]
1920 年,海明威迁往安大略省多伦多,居于公寓。居住期间,在 《多伦多星报》找到工作的海明威他成为自由作家、记者和海外特派 员,并结识了星报记者莫利∙卡拉汉(Morley Callaghan),建立友谊。[9]
人物作品
作品 类型
作品名称
英文原名
年份
《春潮》[24]
《太阳照常升起》[25]
《永别了,武器》[26]
《有钱人与没钱人》
《丧钟为谁而鸣》[27]
长篇 小说
《过河入林》[28]
《老人与海》[29‐30]
《岛在湾流中》[31]
《伊甸园》[32]
《曙光示真》[33]
《乞力马扎罗山下》[34]
非小 说
《死在午后》[35] 《非洲的青山》[36] 《流动的盛宴》[37]
1929
To Have and Have Not
1937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1940
Across the River and Into the 1950
Trees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1952
Islands in the Stream
1970
The Garden of Eden
1941 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明威立即将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巡 艇,侦察德国潜艇的行动,为消灭敌人提供情报。[20] 上世纪 90 年代 中期,前克格勃人员亚历山大∙瓦西里耶夫获准进入苏联情报机关档案 馆。结果他惊讶地发现,海明威竟然曾于 1941 年被招募为克格勃间谍, 代号:阿尔戈。可惜没有天分,没有获得任何有价值的情报。[21] 1944 年,海明威随同美军去欧洲采访,在一次飞机失事中受重伤,但痊愈 后仍深入敌后采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获得一枚铜质奖章。 1948 年,海明威与玛莎离婚,并与战时通讯记者玛丽∙维尔许∙海明威 (Mary Welsh Hemingway)结婚,不久重返古巴。[22] 1961 年 7 月 2 日,海明威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 62 岁。[23]
1985
True At First Light
1999
Under Kilimanjaro
2005
Death in the Afternoon
1932
Green Hills of Africa
1935
A Moveable Feast
1964
The Dangerous Summer
1985
Three Stories and Ten Poems
1928 年,海明威离开了巴黎,居住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和古巴, 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他经常去狩猎、捕鱼、看斗牛。在陆续几年中, 海明威的二儿子与三儿子出生。[12]
1931 年,海明威迁往基韦斯特(他在那里住的房子现为博物馆), 并为《午后之死》和《胜者一无所获》积累素材。1932 年,《午后之 死》出版。尊奉美国建筑师罗德维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 趋于精炼,缩短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提出了“冰山原则”,只表
复合句与分句短语的使用比较符合正式文体,但句子过长使人看 起来比较费劲,因而,海明威在对话中就力求克服这一缺陷,用简洁、 流畅、有鲜明节奏感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这种文字表述常 能产生视觉化的效果,给读者带来了视觉冲击。如《老人与海》中, 大马林鱼拖着老人桑提亚哥游了一天一夜,老人几乎晕倒,但仍坚持 不放弃,这时作者用极为简洁的几个字“拉呀,手啊,他想。站稳了, 腿儿”,准确表达出老人的疲劳感,从而产生了极强的视觉与心理感受。 在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的结尾,作者就用不厌其烦地重复“那就 请你,请你,求你,求你,求求你,求求你,千万求求你”,形象表达 了姑娘的心烦意乱,并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46]
Forty‐Nine Stories
《海明威短篇故事全集》 [44]
The Complete Short Stories of Ernest Hemingway
1987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文学特点
语言风格
朴实
海明威有着出色的语言驾驭能力,他常以最简单的词汇表达最复 杂的内容,用基本词汇、简短句式等表达具体含义,用名词、动词来 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丝毫无矫揉造作之感。从句式上看,海明威常 用简短的陈述句进行语言表述,他认为没有必要用文字修饰雕琢来哗 众取宠,只要将事物描述清楚就行,其他的则由读者来决定。如对《老 人与海》中老汉用鱼叉制伏大鱼的情景,作者描述为“老人放下钓索, 把鱼叉举得尽可能地高,使出全身的力气,加上他刚才鼓起的力气, 把它朝下直扎进鱼身的一边”。在这些描述中作者没有使用任何修饰成 分,只是将动词、名词简单组合就描绘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场面。在 这种质朴无华的文字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深刻的艺术境界与艺术底, 这种质朴的语言也使海明威的作品具有了更多的亲和力与真实性。 [46]
海明威的小说语言就有着不冗不赘、文体轻松、造句简单、用词 平实的特点,他常以基本单词为中心来构造单句,很少使用表达思想 的形容词与副词。《永别了,武器》的第二十六章中,有一段亨利与牧 师关于战争的对话,这段对话就十分简洁、凝练,没有任何浮华的修 饰语,但从中读者可以强烈感受到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在小说《杀人 者》中,使用了许多简练的短语,用口语化对话的形式展开情节,通 过对话避免了许多解释与繁杂的背景交代,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46]
现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实、含蓄、耐人寻味。[13]
1933 年秋天,海明威随一队狩猎的旅行队到了非洲,[13] 他根据 在非洲的见闻和印象,于 1935 年出版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马扎罗 山的雪》、《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14]
1937 年至 1938 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波于西班牙内战前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记者随军行动,并参加了解放巴黎的 战斗。[15] 在此期间,海明威写的散文《告发》于 1969 年附《第五纵 队与西班牙内战的四个故事》出版。[16] 1940 年,海明威与费孚的结 束婚姻,在这段期间,身体健康问题接踵而至,对海明威造成很大困 扰。[17] 同年,海明威发表了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义的 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8] 1950 年,以二战后的威尼斯为背景 的《过河入林》出版,马尔克斯就曾表示:“没有《过河入林》,就没 有《老人与海》。”[19]
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顾父亲的反对的海明威,辞 掉了记者一职,并尝试加入
美国军事以观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斗情况。海明威由于视力缺 陷导致体检不及格,只被调到红十字会救伤队担任救护车司机。前往 意大利前线途中,他在德国炮火轰炸之下的巴黎逗留。他并没有在安 全的旅馆停留下来,反而尽量接近战场。海明威在意大利前线目睹了 战争的残酷:米兰附近的一座弹药库爆炸,一个临时停尸场中的女尸 多于男尸,令海明威极为震惊。1918 年 7 月 8 日,海明威在输送补给 品时受伤,并把意大利伤兵拖到安全地带,被意大利政府授予他银制
∙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 年 7 月 21 日-1961 年 7 月 2 日),美国作家和记者,被认为是 20 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 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晚年在爱达荷州凯 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 婚,[1] 是美国“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2]
含蓄情感
海明威有自己特殊的艺术风格,他强调写作的客观性与主题思想 的隐晦含蓄,反对作者直接出场对人物进行评说与暗示,他常用含蓄 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用有限的形式表达无尽的内涵,因而,他的 小说在外观不动声色,但内在情感却是丰厚炽热。“冰山原则”是海明 威的创作原则,他坚持认为应该从繁杂的社会生活中撷取最有特征的 情节,将自己的思想情感隐藏起来,按照“冰山原则”留下八分之七的 空间让读者思考与揣摩。如《永别了,武器》的结局,亨利不顾护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