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评价通则

合集下载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范本(3篇)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范本(3篇)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范本一、制度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旨在全面监测和评价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保护职工的健康和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工作场所,包括生产车间、办公室等。

三、定义1. 职业病危害因素:指工作场所中可能对职工健康造成损害的物理、化学、生物、人因等因素。

2. 监测:指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实时或定期测量、观测、调查和记录的活动。

3. 评价:指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和总结,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四、监测内容1. 物理因素监测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噪声、震动、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等物理因素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价,确保其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要求。

2. 化学因素监测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有害气体、有害颗粒物、有害液体等化学因素进行实时监测和定期采样分析,确定其浓度和暴露水平。

3. 生物因素监测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细菌、病毒、真菌等生物因素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价,及时发现和控制可能存在的传染病风险。

4. 人因因素监测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作业方式、工时安排、工作强度等人因因素进行调查和监测,了解职工的工作负荷和职业病诱因。

五、监测方法1. 物理因素监测方法采用仪器设备对噪声、震动、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等物理因素进行实时监测和定期测量,确保工作场所符合相关标准。

2. 化学因素监测方法采用气体监测仪、颗粒物采样器等仪器设备对有害气体、有害颗粒物、有害液体进行定期监测和采样分析,确保有害化学物质的浓度和暴露水平符合相关要求。

3. 生物因素监测方法采用采样器、培养皿等仪器设备对细菌、病毒、真菌等进行定期监测和采样分析,及时发现和控制可能存在的传染病风险。

4. 人因因素监测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观察等方法对职工的作业方式、工时安排、工作强度等进行调查和监测,了解职工的工作负荷和职业病诱因。

六、监测频次1. 物理因素监测频次根据工作场所的实际情况,对噪声、震动、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等物理因素不少于每季度进行一次监测。

AQ∕T 8008 —2013职业病危害评价通则

AQ∕T 8008 —2013职业病危害评价通则

目次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类别 (2)5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基本原则 (3)6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程序 (3)7 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内容 (3)8职业病危害评价方法 (4)9 职业病危害评价的质量控制 (4)附录A(资料性附录)职业病危害评价方法 (5)职业病危害评价通则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类别、基本原则、内容、程序、方法以及质量控制等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以及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4200 高温作业分级GB 5083 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T 11651 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 12801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T 16758 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GB/T 18664 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适用与维护GB 18871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50187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Z 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GBZ 2.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GBZ 158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 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T 160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GBZ/T 181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编制规范GBZ 188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T 189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GBZ/T 192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T 229.1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一部分:生产性粉尘GBZ/T 229.2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二部分:化学物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制度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制度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制度1. 前言为了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提高工作环境的质量,减少职业病危害的发生和影响,订立本《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制度》。

本制度以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目的,为企业供应科学的依据,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护和改善措施,确保员工的身心健康。

2. 评价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全部岗位的工作场合,包含生产车间、办公室、试验室等。

3. 评价目标评价目标是针对各个工作场合中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全面评估,确定可能对员工健康造成风险的因素,以及评估其对员工的危害程度,为采取相应的防护和改善措施供应科学依据。

4.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流程4.1 评价准备阶段1.由职业病防治管理员组织相关部门人员,成立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小组。

2.确定评价范围、目标和评价指标,并订立评价计划。

3.收集相关资料,包含工作场合的平面布置、工艺流程、化学品和物质的使用情况等。

4.准备评价所需的仪器设备和料子。

4.2 评价实施阶段1.前期准备–检查并确认评价场合的安全性,确保评价过程中无任何安全隐患。

–协调相关部门搭配供应必需的支持与帮助。

2.实地勘察–进行实地勘察,了解工作环境、设备设施和工艺流程等情况。

–检查危害源和不安全因素的分布情况,对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初步识别。

3.数据收集与分析–手记现场数据,包含空气质量、噪音、光照等相关指标。

–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估其对员工健康的危害程度。

4.结果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分类和等级划分。

–撰写评价报告,包含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评估结果、建议的防护和改善措施等。

4.3 评价报告评价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1.评价概述–评价目的、范围和流程。

–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困难。

2.评价结果–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分类和等级划分。

–对危害成因和影响进行分析。

3.防护和改善措施–依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防护和改善措施。

–对防护和改善措施的可行性和优先级进行评估。

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

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

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职工身体健康,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加强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工作,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类单位的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工作。

第三条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综合监管、社会协同的方针,依法依规进行,科学有效开展。

第四条监测和评价的对象包括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的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的职工和职业病的发生状况等。

第五条全国各地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机构,加强卫生监督和管理,开展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

第六条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落实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的责任。

第七条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应当根据职业病危害物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性质、强度和职业病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监测和评价措施。

第二章职业病危害监测第八条职业病危害监测是指对作业场所和职工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现场检测,掌握职业危害因素的存在和分布情况,评估职工的职业病危害暴露情况。

第九条职业病危害监测工作主要包括:(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定期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等;(二)职业病暴露人群的监测:通过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卫生技术检测等手段,对职工进行职业病危害暴露情况的监测。

第十条职业病危害监测机构应当具备相关的资质和条件,进行职业病危害监测工作。

第十一条职业病危害监测机构应当依法依规进行监测工作,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准确记录和报告。

第十二条监测结果应当及时向用人单位和职工通报,并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第十三条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职业病危害监测工作的监督和检查,确保监测工作质量和效果。

第十四条用人单位应当配合监测机构的监测工作,并按照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职业病防护措施。

第十五条职工可以依法要求用人单位提供职业病危害监测结果,并对监测结果提出质疑和建议。

职业病危害评价通则AQT80082013

职业病危害评价通则AQT80082013

AQ/T8008-2013职业病危害评价通则General principles for assessment of occupational hazards自2013-10-1 起执行目次前言 (1)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3)4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类别 (5)4.1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分类 (5)4.2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5)4.3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5)4.4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6)5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基本原则 (6)6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程序 (6)6.1 准备阶段 (6)6.2 实施阶段 (7)6.3 报告编制阶段 (7)7 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内容 (7)8职业病危害评价方法 (8)9 职业病危害评价的质量控制 (8)附录A (10)A.1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法 (10)A.2类比法 (10)A.3检查表分析法 (10)A.4职业卫生调查法 (10)A.5职业卫生检测法 (11)A.6职业健康检查法 (11)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防尘防毒分技术委员会(TC288/SC7)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研究中心、北京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宝龙、张忠彬、李戬、杜欢永、郭金玉、陈建武、张伟军。

职业病危害评价通则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类别、基本原则、内容、程序、方法以及质量控制等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以及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4200高温作业分级GB5083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T11651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12801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T16758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GB/T18664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适用与维护GB18871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50187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Z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2.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GBZ2.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GBZ158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T160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GBZ/T181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编制规范GBZ188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T189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GBZ/T192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T229.1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一部分:生产性粉尘GBZ/T229.2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二部分:化学物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职业病危害评价通则AQT 8008

职业病危害评价通则AQT 8008

职业病危害评价通则AQ/T8008-2013目次前言21范围32规范性引用文件33术语和定义44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类别55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基本原则66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程序67 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内容78职业病危害评价方法89 职业病危害评价的质量控制8附录A(资料性附录)职业病危害评价方法 5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防尘防毒分技术委员会(TC288/SC7)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研究中心、北京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宝龙、张忠彬、李戬、杜欢永、郭金玉、陈建武、张伟军。

职业病危害评价通则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类别、基本原则、内容、程序、方法以及质量控制等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以及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4200 高温作业分级GB 5083 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T 11651 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 12801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T 16758 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GB/T 18664 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适用与维护GB 18871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50187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Z 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GBZ 2.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GBZ 158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 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T 160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GBZ/T 181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编制规范GBZ 188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T 189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GBZ/T 192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T 229.1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一部分:生产性粉尘GBZ/T 229.2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二部分:化学物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职业病危害评价导则解读

职业病危害评价导则解读
第12页
(二)职业病危害评价目的
职业病危害预 评价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 果评价
目的
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 管理和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 提供依据 为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 的竣工验收提供依据
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 从源头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 防治职业病 保护劳动者健康
第13页
1.目的
识别员工可能接触的、需要实施评价的职业 病危害因素;
了解拟定或已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
2,方法
工程分析:是对识别对象的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设备 布局、化学反应原理、所选原辅材料及其所含有毒杂 质的名称、含量等进行分析,识别可能产生的职业病 危害因素的方法。
职业卫生调查:是通过现场调查使用的原辅材料的种 类及用量、产品种类及产量以及生产工艺设备及工艺 特征等,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方法。
(三)职业病危害评价程序
准备阶段
收集资料 前期调查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编制和审核评价方案
实施阶段
职业卫生检测 职业病危害评价 提出补充措施及建议 给出评价结论
报告编制阶段
汇总、分析资料 编制评价报告书
第14页
(四)前期调查
通过工程分析或职业卫生调查等方法:

信息;
确定可能导致急性职业损伤的因素与场所。

工作日写实;

查阅MSDS等方法等。
第19页
(五)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关于同等接触水平人群(SEG)的划分,一般情况下按照从 事类似作业(假设其接触水几乎相同)的工种进行分组, 每组的人数一般为3-10人,也可以更多或更少些。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有害性分析内容包括: (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理化性质; (2)侵入人体途径; (2)可能导致的职业病; (3)可能的健康影响等。

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评价及监测评价制度范本(四篇)

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评价及监测评价制度范本(四篇)

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评价及监测评价制度范本当前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评价及监测评价制度的范本如下:一、引言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评价及监测评价制度的制定旨在全面了解和评估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现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以保障劳动者的职业健康与安全。

本制度规定了评价目标、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和监测评价频率,促进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评价目标1. 确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和暴露水平;2. 评估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危害程度和职业病的患病风险;3. 评价职业病危害现状的变化趋势,为采取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评价方法1. 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的评价:采用现场测定和实验室分析方法,对工作场所的空气、水、土壤和工作现场等环境进行采样,分析检测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和浓度。

2. 劳动者暴露水平的评价:通过个人空气采样、生物监测和调查问卷等方法,对劳动者暴露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情况进行评价。

3. 职业病发病率的评价:对工作场所职业病患病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计算职业病的发病率和患病比率。

4. 职业病危害现状变化趋势的评价:将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掌握职业病危害现状的变化趋势。

四、评价内容1. 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的评价:根据工作场所的实际情况,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和人因因素等。

2. 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和暴露水平的评价:评估职业病危害因素在工作场所的浓度和劳动者的暴露水平,并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接触限值进行比较。

3. 职业病的发病情况评价:通过调查和统计,评估工作场所职业病的患病情况,包括患病人数、发病率和病种等。

4. 职业病危害现状的变化趋势评价:利用监测数据,评估职业病危害现状的变化趋势,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的变化、职业病发病率的变化等。

五、评价标准1. 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的评价标准:根据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相应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的评价标准,以确保劳动者的安全。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范本(2篇)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范本(2篇)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范本1.引言本制度旨在规范和指导企业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和评价工作,从而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企业,包括所有行业和岗位。

2.检测和评价目的2.1 确定有害因素通过检测和评价工作,准确、全面地确定工作场所存在的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粉尘、噪声等。

2.2 评估危害程度根据检测结果,评估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员工的危害程度和风险水平,确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和管理措施。

3.检测和评价内容3.1 环境因素检测通过对工作场所的环境因素进行检测,包括空气污染物、噪声、温湿度、辐射等,以及有害因素排放情况的监测,确保工作环境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3.2 化学因素检测对工作场所的化学因素进行检测,包括但不限于有毒气体、有害物质、有害化学品等,检测方法应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规范。

3.3 物理因素检测对工作场所的物理因素进行检测,包括但不限于噪声、振动、辐射、照明等,确保员工的工作环境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和要求。

3.4 生物因素检测对工作场所的生物因素进行检测,包括但不限于细菌、病毒、真菌等,确保员工的工作环境健康和安全。

3.5 职业病检测对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因素进行检测,包括但不限于石棉、重金属、粉尘等,确保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4.检测和评价方法4.1 检测设备和工具使用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的检测设备和工具进行检测和样品采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2 检测方法和标准采用国家标准和规范中规定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工作,确保检测结果的可比性和一致性。

4.3 数据处理和分析对采集到的检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浓度计算、数值转换、数据比较等,得出准确、可靠的结果。

5.评价和控制措施5.1 危害程度评估根据检测结果和相关标准,评估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程度和风险水平,划分为低、中、高风险等级。

5.2 防护措施实施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个体防护、集体防护、技术措施、管理措施等,确保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制度模版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制度模版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制度模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确保工作场所职工的身体健康,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制定本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用人单位,包括生产经营单位、科研教育单位等。

第三条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主要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和控制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第四条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定。

第五条用人单位应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制度,定期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

第六条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用人单位和有关职工,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职业病防治。

第七条用人单位应聘请具有职业卫生监测评价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

第八条用人单位应加强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工作的组织和领导,确保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二章监测评价内容第九条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应包括以下内容:一、对工作场所空气中的危害因素进行监测评价,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二、对工作场所噪声、震动、辐射等非空气因素进行监测评价,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三、对工作场所粉尘、有毒物质等危害因素进行监测评价,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四、对工作场所有害生物因素进行监测评价,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五、对工作场所职工的职业健康状况进行监测评价,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第三章监测评价方法第十条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确保监测评价结果客观准确。

第十一条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现场监测法:通过在工作场所直接采集样本进行监测,如空气采样、噪声监测、振动监测等;二、样本检测法:将采集的样本送到专业实验室进行检测,如生物样本的检测、物质成分的分析等;三、调查问卷法: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了解职工的职业健康状况和工作环境情况;四、记录统计法:通过统计工作场所的相关数据,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情况。

第四章监测评价结果处理第十二条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结果应及时进行处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职业病防治。

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管理制度模版

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管理制度模版

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管理制度模版一、概述本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管理制度旨在确保单位职工的身体健康,避免职业病危害,保障生产安全和员工权益。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在本单位工作的职工,包括管理人员、工人等。

二、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的目标1. 掌握职业病危害的具体情况,包括病因、发生途径等;2. 评估职业病对职工的危害程度;3. 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降低职业病危害的发生风险;4. 保障职工的工作环境安全和身体健康。

三、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的内容1. 职业病危害检测1.1 职业病危害检测的对象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和职业特点,确定职业病危害检测的对象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化学物质的危害检测;(2)物理因素的危害检测;(3)生物因素的危害检测;(4)粉尘、毒物、噪声等有害物质的检测。

1.2 职业病危害检测的方法职业病危害检测应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进行,采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采集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2)现场监测,记录关键数据;(3)调查研究,收集相关资料。

2. 职业病危害评价2.1 职业病危害评价的标准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对职业病危害进行评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确定危害因素的职业病危险性;(2)评估职工的暴露水平;(3)评价职业病发生的可能性;(4)评估职业病对职工的健康影响。

2.2 职业病危害评价的方法职业病危害评价应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进行,采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和分析;(2)职业病暴露水平的测定;(3)职业病危害评估的模型和方法。

四、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结果的处理与管理1. 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结果的分析根据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的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来源和程度;(2)分析职业病危害的具体影响;(3)分析职业病危害对职工的健康影响。

2. 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结果的处理根据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制定职业病危害控制的目标和指标;(2)制定职业病危害防治的措施和方法;(3)制定职业病危害防治的时间和实施计划。

职业病危害评价通则AQT8008

职业病危害评价通则AQT8008

职业病危害评价通则AQ/T8008-2013目次前言21范围32规范性引用文件33术语和定义44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类别65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基本原则66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程序77 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内容78职业病危害评价方法89 职业病危害评价的质量控制8附录A(资料性附录)职业病危害评价方法 5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防尘防毒分技术委员会(TC288/SC7)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研究中心、北京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宝龙、张忠彬、李戬、杜欢永、郭金玉、陈建武、张伟军。

职业病危害评价通则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类别、基本原则、内容、程序、方法以及质量控制等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以及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4200 高温作业分级GB 5083 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T 11651 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 12801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T 16758 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GB/T 18664 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适用与维护GB 18871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50187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Z 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GBZ 2.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GBZ 158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 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T 160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GBZ/T 181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编制规范GBZ 188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T 189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GBZ/T 192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T 229.1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一部分:生产性粉尘GBZ/T 229.2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二部分:化学物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024年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制度(二篇)

2024年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制度(二篇)

2024年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制度生产部负责本公司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在其内设兼职专业人员,负责日常监测和管理工作。

一组织开展对本公司各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确保监测正常运行,建立好本单位的职业病因素监测档案,并妥善保存。

1.监测的布点;2.监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3.监测的周期;4.监测结果的登记报告。

二定期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服务机构对作业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

1.检测与评价结果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2.向劳动者公布。

三监测中发现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处理。

四实施部门为生产部,经费保障有领导小组负责。

2024年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制度(二)是为了进一步保障劳动者的健康与安全,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而制定的一项制度。

以下将详细介绍该制度的背景、目标、内容和实施方案。

一、背景:职业病是指由于长期或长时间接触或受某种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侵害而引发的一类疾病。

职业病的发生对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权益,各国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其中包括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评价。

二、目标:2024年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制度的目标是全面评价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健康管理措施提供依据,减少职业病的发生率,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三、内容:1.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评价对象该制度的评价对象是各类工作场所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劳动者身体健康的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人为因素等。

2.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评价方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实验室检测、数据分析等手段。

通过对工作场所的采样测试、环境监测和劳动者职业暴露的评估,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程度和暴露水平等。

3. 评价结果的标准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标准。

根据不同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劳动任务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标准和指标,对评价结果进行分级分类,明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风险等级,为制定相应的防护和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职业病危害评价依据(职业卫生部分)

职业病危害评价依据(职业卫生部分)

职业病危害评价依据(职业卫生部分)(根据评价报告书中涉及的具体内容合理选用)1.2评价依据1.2.1法律、法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国务院国发[1987]第10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52号《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45号《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19号《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号《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监总安健[2012]第73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的通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7号《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8号《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9号《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1号《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卫生部、劳动保障部卫法监发[2002]108号《职业病目录》;卫生部卫法监发[2002]63号《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卫生部卫法监发[1999]第620号《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国家经贸委国经贸安全[2000]189号《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试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监总安健[2012]89号《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监管危化字…2004‟43号《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单位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监总安健[2012]75号“关于贯彻落实《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进一步加强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监总安健[2013]38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开展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的通知》;四川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川安监[2012]252号《关于规范职业卫生“三同时”分级分类监管工作的通知》;成都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成安监[2013]122号《成都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开展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工作的通知》(成都市区域内现状评价报告采用)1.2.2技术规范、标准GBZ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50187-2012《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SH/T3053-2002《石油化工企业厂区总平面布置设计规范》;GB50019-2003《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DL/T5035-2004《火力发电厂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技术规程》;HG/T20698-2009《化工采暖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SH/T3004-2011《石油化工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SH/T3042-2007《合成纤维厂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T50033-2001《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4-200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SH/T3027-2003《石油化工企业照度设计标准》;DL/T5390-2007《火力发电厂和变电站照明设计技术规定》;GB50523-2010《电子工业职业安全卫生设计规范》;DL5454-2012《火力发电厂职业卫生设计规程》;GB50706-2011《水利水电工程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设计规范》;JBJ18-2000《机械工业职业安全卫生设计规范》;GB50577-2010《水泥工厂职业安全卫生设计规范》;GB50477-2009《纺织工业企业职业安全卫生设计规范》;GB50643-2010《橡胶工厂职业安全与卫生设计规范》;GB50073-2001《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50472-2008《电子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50457-2008《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50687-2011《食品工业洁净用房建筑技术规范》;GBZ/T196-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GBZ/T197-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AQ/T8008-2013《职业病危害评价通则》(2013年10月1日实施);AQ/T8009-2013《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导则》(2013年10月1日实施);AQ/T8010-2013《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导则》(2013年10月1日实施);AQ/T4233-2013《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编制导则》(2013年10月1日实施);GBZ/T194-2007《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5083-1999《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12801-2008《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J87-1985《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HG20503-1992《化工建设项目噪声控制设计规范》;SH/T3146-2004《石油化工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Z/T 225-2010《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T192.×-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部分:×××》(评价报告书中涉及到的所有检测项目分别将其标准列出);GBZ/T160.××-2004(或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评价报告书中涉及到的所有检测项目分别将其标准列出);GBZ/T189.××-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部分:×××》(评价报告书中涉及到的所有检测项目分别将其标准列出);GB/T934-2008《高温作业环境气象条件测定方法》(如项目中涉及到高温作业,并要同时检测WBGT指数、气温、气湿、风速、热辐射强度、气压等时采用);GB/T5700-2008《照明测量方法》;GBZ26213-2010《室内照明计算基本方法》;GB/T5699-2008《采光测量方法》;GB230-2010《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AQ/T4208-2010《有毒作业场所危害程度分级》;GB/T4200-2008《高温作业分级》;GB/T5817-2009《粉尘作业场所危害程度分级》GBZ/T229.1-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GBZ/T229.2-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部分:化学物》;GBZ/T229.3-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3部分:高温》;GBZ/T229.4-2012《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4部分:噪声》;GBZ188-2007《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DL/T325-2010《电力行业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58-200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T203-2007《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规范》;GBZ/T204-2007《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信息指南》;GB/T11651-2008《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18664-2002《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GB/T 23466-2009《护听器的选择指南》;AQ/T3048-2013《化工企业劳动防护用品选用及配备》(2013年10月1日实施);GBZ/T195-2007《有机溶剂作业场所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使用规范》;GBZ/T205-2007《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GBZ/T206-2007《密闭空间直读式仪器气体检测规范》;GBZ/T 223-2009《工作场所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设置规范》;GB50493-2009《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SY/T6772-2009《气体防护站设计规范》(石油天然气企业用);AQ/T9002-2006《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5207-2011《涂装企业事故应急预案编制要求》;AQ/T9007-2011《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指南》;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ZW-JB-2013-002“关于印发《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主要内容及检查方法》的通知”;涉及行业防尘防毒技术规范或者职业卫生管理规程:AQ4201-2008《电子工业防尘防毒技术规范》;AQ4209-2010《城镇污水处理厂防毒技术规范》;AQ4210-2010《革类加工制造业防尘防毒技术规范》;AQ4211-2010《家具制造业防尘防毒技术规范》;AQ4212-2011《氧化铝厂防尘防毒技术规程》;AQ4214-2011《焊接工艺防尘防毒技术规范》;AQ4215-2011《制革职业安全卫生规程》;AQ/T4216-2011《钢铁冶炼企业职业健康管理技术规范》;AQ/T4218-2012《铝加工厂防尘防毒技术规程》;AQ/T4219-2012《焦化行业防尘防毒技术规范》;AQ4220-2012《石材加工工艺防尘技术规范》;AQ4221-2012《粮食加工防尘防毒技术规范》;AQ4222-2012《酒类生产企业防尘防毒技术要求》;AQ4223-2012《自来水生产供应企业防尘防毒技术要求》;AQ4224-2012《仓储业防尘防毒技术规范》;AQ4225-2012《印刷企业防尘防毒技术规范》;AQ4226-2012《城镇燃气行业防尘防毒技术规范》;AQ/T4227-2012《汽车制造企业职业危害防护技术规程》;AQ5208-2011《涂装职业健康安全通用要求》;GB8959-2007《铸造防尘技术规程》;GB12434-2008《耐火材料企业防尘规程》;GB13691-2008《陶瓷生产防尘技术规程》;GB15600-2008《炭素生产安全卫生规程》;GB/T16911-2008《水泥生产防尘技术规程》;GB/T22629-2008《石英砂(粉)厂、滑石粉厂防尘技术规程》;GBZ/T193-2007《石棉作业职业卫生管理规程》;GBZ/T198-2007《使用人造矿物纤维绝热棉职业病危害防护规程》;GBZ/T199-2007《服装干洗业职业卫生管理规范》;GBZ/T205-2007《密闭空间作业职业病危害防护规范》;GBZ/T211-2008《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规范》;GBZ/T212-2008《纺织印染业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指南》;GBZ/T231-201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职业卫生防护技术规范》;GB/T14442-2008《毛皮生产安全卫生规程》;SY/T6284-2008《石油企业职业病危害工作场所监测、评价规范》;GB13746-2008《铅作业安全卫生规程》;GB/T17398-1998《铅冶炼防尘防毒技术规程》;GB/T17397-1998《铝电解生产防尘防毒技术规程》;GB17269-1998《铝镁粉加工粉尘防爆安全规程》;GB8702-19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12475-2006《农药贮运、销售和使用的防毒规程》;DL/T692-2008《电力行业紧急救护技术规范》;1.2.3基础技术资料×××工程项目备案通知书;×××工程项目的评价委托书;×××工程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预评价列入);×××工程项目初步设计(大多数项目预评价时已开工建设,预评价可列入);×××工程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控制效果评价列入,预评价结论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应同时附安监局通过该设计专篇的批复);×××工程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及其安监局批复(或安监局同意备案的通知书)(控制效果评价列入);×××工程项目有关设计图纸等资料;职业健康体检报告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报告;建设方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

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评价及监测评价制度范文(3篇)

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评价及监测评价制度范文(3篇)

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评价及监测评价制度范文当前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评价及监测评价制度的范本如下:一、引言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评价及监测评价制度的制定旨在全面了解和评估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现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以保障劳动者的职业健康与安全。

本制度规定了评价目标、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和监测评价频率,促进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评价目标1. 确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和暴露水平;2. 评估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危害程度和职业病的患病风险;3. 评价职业病危害现状的变化趋势,为采取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评价方法1. 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的评价:采用现场测定和实验室分析方法,对工作场所的空气、水、土壤和工作现场等环境进行采样,分析检测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和浓度。

2. 劳动者暴露水平的评价:通过个人空气采样、生物监测和调查问卷等方法,对劳动者暴露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情况进行评价。

3. 职业病发病率的评价:对工作场所职业病患病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计算职业病的发病率和患病比率。

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掌握职业病危害现状的变化趋势。

四、评价内容1. 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的评价:根据工作场所的实际情况,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和人因因素等。

2. 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和暴露水平的评价:评估职业病危害因素在工作场所的浓度和劳动者的暴露水平,并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接触限值进行比较。

3. 职业病的发病情况评价:通过调查和统计,评估工作场所职业病的患病情况,包括患病人数、发病率和病种等。

4. 职业病危害现状的变化趋势评价:利用监测数据,评估职业病危害现状的变化趋势,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的变化、职业病发病率的变化等。

五、评价标准1. 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的评价标准:根据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相应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的评价标准,以确保劳动者的安全。

2. 职业病暴露水平的评价标准:参考相关法律法规和国际标准,制定职业病暴露水平的评价标准,对劳动者的健康进行保护。

2024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二篇)

2024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二篇)

2024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为使职工免受作业过程危害因素的伤害,达到保护职工健康的目的。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针对建筑施工中有危害的作业过程和作业环境(指:水泥尘可能导致的水泥尘肺及电焊可能导致的电焊工尘肺)制定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害因素制度。

以消除职业病危害浓度或强度,减少职业病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与损害。

一、职业病危害评价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我公司决定对今后承建的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在项目开工前要选择取得省级或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评价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在竣工前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在竣工验收时应取得职业病防护设施验收合格证。

评价程序和方法按国家《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进行。

通过三个评价达到以下目的1、识别、分析与评价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确定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类别,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提供科学依据。

2、确定建设项目在职业病防治方面的可行性,为建设项目的设计提供必要的职业病防护对策和建议。

3、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对未达到职业病危害防护要求的系统或单元提出职业卫生补充措施。

4、针对不同建设项目的特征,提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和防护特殊要求。

5、从源头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

二、职业病的监测对生产过程产生或存在有害因素(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对从业者有可能造成职业危害或职业病的作业都要实行监测。

监测要选择取得省级或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监测机构,按照国家粉尘监测规范规定GB5748《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进行。

监测内容包括:粉尘浓度的测定;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粉尘分散度测定。

并做好如下几个环节的监测:1、开展经常性监测对有可能产生有职业危害的场所,为掌握作业场所有害物质的变化和职业危害的程度,要开展经常性职业卫生监测,原则上每两年监测一次。

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管理制度范文

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管理制度范文

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减少职业病的发生和危害,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所有员工和实验室操作人员。

第三条术语定义:本制度中所用到的术语定义如下:1. 职业病:由职业因素引起的疾病,包括工作时间发病和工作后发病两种。

2. 职业病危害:指工作环境中可能引起职业病的各种危害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人数及心理因素等。

3. 危害评价:对存在于工作环境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的过程。

4. 危害因素检测:对工作环境中的危害因素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的过程。

第四条职业病危害评估和检测的目的是为了:1. 评估和研究工作环境中的职业健康风险;2. 了解工作环境中的各种危害因素,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3. 掌握工作环境的危害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职业病危害问题;4. 为员工制定个体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第五条本制度的目标是确保在公司工作期间,员工身体健康没有受到职业病的威胁。

第六条因公司发展需要或其他管理需要,本制度的具体内容和工作程序可以随时进行修改和补充。

第二章职业病危害评估第七条公司应根据员工的职业病危害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1. 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2. 职工接触这些危害因素的程度;3. 对职工健康的潜在危害程度。

第八条公司应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加强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和检测;2. 采取有效的个体防护措施,如提供适当的劳动防护用品、定期体检等;3. 加强职业病防护宣传教育,提高职工的防护意识;4. 建立完善的职业病报告和处理机制,及时处理职业病疑似病例。

第九条公司应定期进行职业病危害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全面评估。

评估结果应及时向管理层报告,以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第十条公司应委派专人负责职业病危害评估工作,负责监督危害评估工作的实施情况。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制度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制度

时间:202X年X月X日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制度
为规范本单位生产生活及工作次序,确保本单位相关工作有序正常运转,根据单位发展需要,结合单位工作实际情况,特制定《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制度》,望本单位职工严格执行!
生产部承担本本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在其内设兼职专业人员,承担日常监测与管理工作。

一安排开展对本本单位各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保证监测正常
运行,设立好本单位的职业病因素监测档案,并妥善保存。

1、监测的布点;
2、监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
3、监测的周期;
4、监测结果的登记报告。

二按期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服务机构对作业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

1、检测与评价结果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向劳动者公布。

三监测中发现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处理。

四实施部门为生产部,经费保障有领导小组承担。

某某单位(人)
202X年X月X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病危害评价通则AQ/T 8008-2013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类别、基本原则、内容、程序、方法以及质量控制等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以及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4200 高温作业分级GB 5083 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T 11651 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 12801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T 16758 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GB/T 18664 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适用与维护GB 18871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50187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Z 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GBZ 2.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GBZ 158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 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T 160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GBZ 188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T 189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GBZ/T 192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T 229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职业病危害 occupational hazard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及其他健康影响的各种危害。

3.2 职业病危害评价 assessment of occupational hazard对建设项目或用人单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接触水平、职业病防护设施与效果、相关职业病防护措施与效果以及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影响情况等做出的综合评价。

3.3 职业病危害因素 occupational hazard factors职业活动中影响劳动者健康的、存在于生产工艺过程以及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的各种危害因素的统称。

3.4 职业病危害作业 operation exposed to occupational hazard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可能接触到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

3.5 职业病防护设施 facility for control occupational hazard是指消除或者降低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者强度,预防和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或者影响,保护劳动者健康的设备、设施、装置、构(建)筑物等的总称。

3.6建设项目 construction project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

3.7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pre-assessment of occupational hazard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在其可行性论证阶段,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有害性与接触水平、职业病防护设施及应急救援设施等进行的预测性卫生学分析与评价。

3.8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effect-assessment for control of occupational hazard建设项目完工后、竣工验收前,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接触水平、职业病防护设施与措施及其效果等做出的综合评价。

3.9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status quo assessment of occupational hazard对用人单位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接触水平、职业病防护设施及其他职业病防护措施与效果、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影响情况等进行的综合评价。

3.10职业卫生调查occupational health investigation对评价对象的职业卫生管理以及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及工作环境的卫生学调查。

3.11应急救援设施 first-aid facility在工作场所设置的报警装置、辐射剂量测量设备、个人剂量监测设备、现场急救用品、洗眼器、喷淋装置等冲洗设备和强制通风设备,以及应急救援使用的通讯、运输设备等。

3.12辅助用室 auxiliary room是指评价对象依据其卫生特征状况所设置的工作场所办公室、卫生用室(浴室、存衣室、盥洗室、洗衣房)、生活用室(休息室、食堂、厕所)、妇女卫生室、医务室等。

4 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类别4.1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分类根据评价的对象、评价的时机和评价的目的不同,职业病危害评价可分为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和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三类。

4.2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评价的对象为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评价的时机为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论证阶段;评价的依据是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标准以及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评价的范围是以拟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建设内容为准;评价的目的是明确建设项目在职业病防治方面的可行性,并为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以及职业病防护设施的初步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4.3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评价的对象为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评价的时机为建设项目完工后、竣工验收前;评价的依据是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标准、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以及建设项目试运行阶段的职业卫生实际状况等;评价的范围是以建设项目实施的工程内容为准;评价的目的是明确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程度以及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效果等,并为政府监管部门对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以及建设单位职业病防治的日常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4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评价的对象为可能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评价的时机为用人单位正常生产期间;评价的依据是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标准以及用人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职业卫生实际现状等;评价的范围是以用人单位生产经营活动所涉及的内容、场所以及过程等为准;评价的目的是明确用人单位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程度以及职业病防护设施和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的效果等,并为政府监管部门职业卫生行政许可以及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的日常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5 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基本原则5.1 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5.2 遵循科学、公正、客观、真实的原则。

5.3 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6 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程序6.1 准备阶段6.1.1接受建设单位或用人单位委托、签订评价工作合同。

6.1.2收集职业病危害评价所需的相关资料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6.1.3开展初步现场调查。

6.1.4根据需要编制职业病危害评价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技术审核。

6.1.5确定职业病危害评价的质量控制措施及要点。

6.2 实施阶段6.2.1职业卫生调查与分析(或工程分析、辐射源项分析)。

6.2.2现场(或类比现场)职业卫生检测与分析以及辐射防护检测与分析,或收集与分析现场(类比现场)职业卫生检测数据。

6.2.3现场(或类比现场)职业病防护设施、职业健康监护等职业病防护措施调查与分析。

6.2.4对评价内容进行分析、评价并得出结论,提出对策和建议。

6.3 报告编制阶段6.3.1汇总实施阶段获取的各种资料、数据。

6.3.2完成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书的编制。

7 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内容7.1 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

7.2 建筑卫生学、辅助用室。

7.3 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

7.4 职业病防护设施。

7.5 辐射防护措施与评价,辐射防护监测计划与实施等。

7.6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7.7职业健康监护及其处置措施。

7.8 应急救援措施。

7.9 职业卫生管理措施。

7.10其他应评价的内容。

8 职业病危害评价方法根据建设项目或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特点以及职业病危害评价目的需要等,可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类比法、检查表分析法、辐射防护屏蔽计算、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定性和定量评价,必要时可采用其他评价方法。

职业病危害的常用评价方法参见附录A。

9 职业病危害评价的质量控制职业病危害评价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并通过(不限于)下列措施进行质量控制:a)合同评审在职业病危害评价项目签订合同之前,对其进行评价范围及评价能力的确认,以确保评价机构的资质业务范围以及现有评价专业人员构成能够满足评价项目的需要,并确定是否聘请相关专业的技术专家等。

b)评价方案审核对制定的职业病危害评价方案进行审核,以确保评价组专业人员的构成、评价范围、评价方法以及职业卫生调查与检测等内容,符合评价项目的实际需求以及相关标准的技术要求。

c)评价报告审核对评价报告进行内部审核、技术负责人审核和质量负责人审核的内部三级审核,确保评价报告的规范性与科学性。

附录A(资料性附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的章节与内容组成1 建设项目概况:建设项目名称、性质、规模、拟建地点、建设单位、项目组成、辐射源项、主要工程内容、试运行情况、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的建设施工落实情况以及建设项目建设施工过程职业卫生管理情况的简介等。

2 职业病危害评价:按照划分的评价单元,针对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工种(岗位)及其相关工作地点,给出各个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接触水平及其评价结论;针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发生(散)源,给出所设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及其合理性与有效性评价结论;针对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工种(岗位),给出所配备的个人使用职业病防护用品及其符合性与有效性评价结论;针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工作场所,给出所设置应急救援设施及其合理性与符合性评价结论。

给出建设项目所采取的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辅助用室、应急救援措施、职业卫生管理、职业健康监护等及其法规符合性评价的结论,列出其中的不符合项。

3措施及建议:针对建设项目试运行阶段存在的不足,提出控制职业病危害的具体补充措施与建议。

4 评价结论:明确建设项目是否能满足国家和地方对职业病防治方面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明确是否具备了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