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
海南省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海南省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初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3f7da3d6c175f0e7cd137a3.png)
海南省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初步研究作者:张光星兰建新吴瑞王道儒来源:《热带农业科学》2016年第11期摘要为了解海南省红树林区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现状,2009年6月对海南省7个主要红树林区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s 种类均匀度(J′)、 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Y)、多样性阈值(Dv)等进行种类多样性评价。
结果表明,调查所采获的大型底栖动物共56种,以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动物为主。
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137.67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07.64个/m2。
H′甚高,在1.94~3.41,J′在0.52~0.90,Dv达到1.01~3.07,种类多样性基本处于非常丰富和较好的水平。
关键词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多样性;海南省中图分类号 Q932.4 文献标志码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11.008Abstract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of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of macrozoobenthos in mangrove area of Hainan Province, investigations on macrozoobenthos in 7 mangrove areas of Hainan Province were done in June 2009, and species diversity was evaluated using 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 (H′), Pielous species evenness(J′), Berger-Parker dominant degree (Y) and Dv index. A total of 56 species of macrozoobenthos were investigated in which mollusks and crustaceans were main groups. The average biomass and density were 137.67 g/m2 and 307.64 ind/m2,respectively. H′ valve was very high,ranging from 1.94 to 3.41. J′ valve ranged from 0.52 to 0.9, and Dv valve in the range of 1.01 to 3.07. Species diversity was basically in a very rich and good level.Keywords mangrove area ; macrozoobenthos ; community structure ; diversity ; Hainan Province红树林生态系统是热带、亚热带河口特有的生态类型,也是世界上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1]。
河流生物栖息地调查及评估方法
![河流生物栖息地调查及评估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4d296ee5102de2bd96058820.png)
图 $" 河流生物栖息地调查范围及采样点密度 %&’( $" D$’./ (#: ,(9.) :/#,&%0 ’! %*/ ,"6B/0/: 6&B/6 *(+&%(%1
H 期! ! ! ! ! ! ! ! ! ! ! ! ! ! ! ! ! 石瑞花等: 河流生物栖息地调查及评估方法! ! ! ! ! !
河流生物栖息地调查及评估方法2083国内一般在每个监测点采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采样方法水深不超过112主要采集毛翅目蜉蝣目和广翅目等昆虫集中在堤岸边根垫和大型水生植物基部采样总采集长度约10主要采集摇蚊寡毛类蜻蜓泥蛉和甲壳类周丛生物样洗刷1015块有固着生物部分浸在水体的石块和圆木主要采集摇蚊等个体较小的底栖动物采样频率约10主要采集附着在大石块和大圆木上的毛翅目翅目摇蚊和软体动物等
3FE3
应H 用H 生H 态H 学H 报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2G 卷
将栖息地分为两种类型: 一类是生态学家定义的栖 息地单元— — —功能性栖息地 ( !"#$%&’#() *(+&%(%, ) ; 另 一类是地貌学家定义的河道内物理栖息地单元— — — 水流 生 境 ( !)’- +&’%’./, ) 或物理栖息地 ( .*0,&$() *(+&%(%) 1 功能性栖息地以河流中的介质为研究对象, 由 底质和植被类型组成1 常见的功能性栖息地种类有 无机类 ( 岩 石、 卵 石、 砾 石、 砂、 粉 砂 等) 和植物类 ( 根、 蔓生植物、 边缘植物、 落叶、 木头碎屑、 挺水植 物、 浮叶植物、 阔叶植物、 苔藓、 海藻等)
海洋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海洋生态环境现状调查](https://img.taocdn.com/s3/m/bec5d3e24afe04a1b071de92.png)
海洋生态环境现状调查1 海洋生态环境调查内容及方法现状调查内容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包括鱼卵及仔稚鱼)、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体组成、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特征等各项目调查方法均按《海洋监测规范》进行。
①浮游植物调查:采用浅水III型浮游生物网从底至表层垂直拖网获取和采水器采集表、底层水样500ml(水深>10m时,采表层和底层;水深≤10m时,只采表层样),现场用5%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在实验室进行种类鉴定及按个体计数法进行计数、统计和分析,浮游植物丰度,网样单位:个/m3,水样单位:个/L。
②浮游动物调查:采用浅水Ⅰ型和Ⅱ型浮游生物网从底至表层垂直拖网获取,所获标本均经5%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带回实验室进行称重、分类、鉴定和计数。
浮游动物生物量为湿重,单位:mg/m3,密度单位:个/m3。
③底栖生物调查:用采泥器(0.025 m2)进行采集,每站采集4次,取4次平均值为该站的生物量和栖息密度。
底栖动物样品在船上用5%福尔马林溶液固定保存后带回实验室称重(软体动物带壳称重)、分析,计数,鉴定到种,并换算成单位面积的生物量(mg/m2)和栖息密度(个/m2)。
依据《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简明规程》,用网口宽度为1.5米的阿氏拖网(Agassis trawl)进行拖曳,拖速为1.00 nmi-1,拖网时间为10分钟,采集底栖生物定性样品。
④游泳动物调查:用底层拖网和变水层拖网,每站拖网时间为1小时,拖网速度1kn。
采集后进行分类、计数、称重和群体组成分析。
2 海洋生态环境评价方法2.1优势度(Y)及计算优势种的概念有两个方面,即一方面占有广泛的生态环境,可以利用较高的资源,有着广泛的适应性,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空间出现频率(f i)较高,另一方面,表现为个体数量(n i)庞大,密度n i/N较高。
设:f i为第i个种在各样方中出现频率;n i为群落中第i个种在空间中的个体数量;N为群落中所有种的个体数总和。
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调查
![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调查](https://img.taocdn.com/s3/m/dce2f2fca0116c175f0e48ac.png)
若有余渣带回,切勿遗忘将其中标本
拣出归入所属样方号。
分离的标本经初步鉴定,以样方号为
单位分装,并及时加入固定液。
除海绵、苔藓虫等含钙质动物改用
75%酒精固定外,其余用5%左右的 中性福尔马林保存。
按序号分别将定量和定性标本登记于
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定量分析记录表 和定性分析记录表。
小潮高潮 平均水面
小潮高潮 最低水面
滨 螺
白 脊 藤 壶
约6.5 m Ⅰ1
约5.6 m Ⅰ2
约4.6 m
Ⅱ1
约3.7 m
Ⅱ2
小潮低潮 最高水面
小潮低潮 平均水面
大潮低潮 平均水面
大潮低潮 最低水面
鳞
牡 蛎
笠 藤
苔 藓
约2.5 m Ⅱ3
壶
海 胆石 、花
约1.6 m Ⅲ1
海虫
约0.7 m
星
Ⅲ2
约0.1 m
5. 采样过程
5.1 大型底栖生物样品采集
岩石岸每个潮带取5个样方。样方位置的确定可用标志绳索
(每隔2m有一标志)于站位两侧水平拉直,各样方位置要 求严格取在标志绳索所标位置,无论该位置上生物多寡, 均不能移位。
泥滩、沙滩每个潮带取5个样方。样方位置的确定可用标志
绳索(每隔5m有一标志)于站位两侧水平拉直。
亚潮带或潮下带。
厦门港潮间带水文特征(正规半日潮型)
厦门港属正规半日潮型。平均高潮位5.66米,平均低潮位
1.74米,平均潮差3.96米。
正规半日潮是指在一个太阴日(约24时50分)内,有两次
高潮和两次低潮,从高潮到低潮和从低潮到高潮的潮差几 乎相等,而涨退历时也很相近(约6小时12分)的潮汐。
基于环境DNA评价鸭绿江口底栖生态质量状况
![基于环境DNA评价鸭绿江口底栖生态质量状况](https://img.taocdn.com/s3/m/7f3227c8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9f.png)
基于环境DNA评价鸭绿江口底栖生态质量状况王桂营;李宏俊;邵魁双;刘滨玮;楚奇;叶金清【期刊名称】《海洋学报》【年(卷),期】2024(46)3【摘要】为研究环境DNA鉴定底栖生物评价生态质量状况的应用潜力,本研究采集17份鸭绿江口底栖生物样品,分别利用环境DNA与形态学进行鉴定,并对所得生态质量评价指数(AMBI、BENTIX、香浓-维纳H'、M-AMBI)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显示:环境DNA鉴定生物隶属于10纲16目19科20属22种,形态学鉴定生物隶属于9纲27目43科55属57种,共有生物10种;两种鉴定方法得出的AMBI指数间(R=0.428,p=0.043,y=0.32x+1.08)、BENTIX指数间(R=0.430,p=0.043,y=0.28x+3.59)存在显著一致性,而香浓-维纳H'指数间存在显著差异性;两种鉴定方法得出的AMBI等级间、M-AMBI等级间相似性较高,分别为51.02%、44.90%;两种鉴定方法得出的AMBI与M-AMBI等级更符合实际情况,且评价鸭绿江口整体生态质量状况为良。
本研究表明,基于环境DNA鉴定底栖生物评价生态质量状况,在海洋环境监测调查中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
【总页数】14页(P75-88)【作者】王桂营;李宏俊;邵魁双;刘滨玮;楚奇;叶金清【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45.2;P714.4【相关文献】1.鸭绿江口湿地沉积物-上覆水重金属环境质量状况及其生态风险评价2.基于表层沉积物的鸭绿江口环境质量状况分析3.基于AMBI和M-AMBI法的底栖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以厦门五缘湾海域为例4.基于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的2015—2019年烟台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5.基于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以内蒙古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三章底栖动物调查方法
![第三章底栖动物调查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d662eed19e8b8f67c1cb9e2.png)
蚌斗式采泥器
式样多种,携带较方便。采集面积为1/16m2 或1/20m2。如图所示,1为一对蚌斗式铁勺, 上部较重,以绳挂于活钩2上,然后将采集器 迅速沉入水底,当铁勺与水底接触后,放松拉 绳,活钩即形脱落,当向上提拉屎,绳子即将 铁勺拉紧,铁勺自然夹拢,将底泥样夹在其中, 多余的水,自每半铁勺的方孔4中流出,提高 水面后倾入盒中,即采的泥样。用来采集昆虫 幼虫和寡毛类及小型软体动物。
三、样品的采集
采样时间视调查任务而定。鉴于底栖动物生长、繁殖的速度比浮游动物 较慢,所以,一般每季度采样一次,最低限度应在春季和夏末秋初各采 样一次。如水库,需在水库最大蓄水时和最小蓄水时进行。 采样时,应事先记录当时的天气、气温、水温(表层、底层)、透明度、 水深,然后进行采样,在记录底质及水生植物情况。 采样时每个采样点上的大型和小型底栖动物各采2次样品。带网夹泥器采 得样品后,连网在水中剧烈洗涤摇荡,洗去污泥,网口要保持禁闭,然 后提到船上打开,拣出全部螺、蚌、蚬,放入广口瓶中,并贴上标签 (写明地点、编号、日期),然后带回室内处理。蚌斗式采泥器采得的 泥样,先倒入40目/寸的铜丝分样筛中,然后将筛底放在水中轻轻摇荡, 洗去样品中的污泥(若样品量大可分几次洗涤),最后将筛中的渣滓倒 入所料袋中,并放入标签,将袋口缚紧带回实验室分检。这一过程也可 将采的泥样倾入脸盆中,到岸边筛选,以免采样时间过长。 定量样品采完后,分别在各采样点上采一定数量泥样作定性标本用,还 可在沿岸带和亚沿岸带的不同生境中,用抄网捞取一些定性样品。来不 及分检的样品,应放入冰箱内保存,以免虫体腐烂不利于分析。
第三章底栖动物调查方法
水产饵料生物学
底栖动物是指在水地区栖息的动物总称, 一般包括水生环节动物、水生软体动物、 甲壳动物和水生昆虫。底栖动物调查的 目的在于了解水体中底栖动物的种类组 成,分布以及对水体单位面积上底栖动 物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作出比较可靠的 估计,从而为水体中底层鱼类的放养指 标提供一定的依据,还可用这些调查数 据评述水体的污染程度。
大型底栖动物野外采集方法
![大型底栖动物野外采集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df95ea314791711cd7917a4.png)
√
—
√
—
√
—
√
—
√
√
√
√
√
√
√
√
浅水
√ √ √ √ √ √ — √
采样类型 定性 半定量 定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样品的处理和保存
分样、拣选
标签
固定、保存
四、标本室内鉴定和数据输入
鉴定
➢ 优势种或常见物种(如软体动物)应鉴定到种 ➢ 水生昆虫(除摇蚊科幼虫外)至少鉴定到科 ➢ 水生寡毛类和摇蚊科幼虫至少鉴定到属 ➢ 摇蚊的幼虫和蛹以及寡毛类个体,需要封片观察
D型网:30cm×30cm;适用于多种生境
浅滩采集
砂质底质采集
索博网:30cm×30cm;适用于水深< 0.3m溪流
索博网 – 刷洗石块,操作10-15min
Hess 采样器
Hess 采样器:采样类似于索伯网,水深 <0.5m
改良 Hess 采样器
分样筛:500μm,直径25-30cm
二、大型底栖动物采样工具
溪流及浅河
✓踢网 ✓D型网 ✓索伯网 ✓Hess 采样器
大型河流、湖泊、水库
✓Allen 采泥器 ✓Kellen 采泥器 ✓Eckman 采泥器 ✓Peterson 采泥器 ✓Ponar 采泥器 ✓柱状采泥器 ✓人工基质
踢网:1m×1m;两人操作,适用于 多种生境
踢网
挑取样品
目标设计方案 针对某一特定问题的专项调查,一般采用目标设计方案, 基于已知的问题或事件选择监测站位,可提供某一位点 或河段的状态评估
底栖动物的测定(B)
![底栖动物的测定(B)](https://img.taocdn.com/s3/m/312e787b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10.png)
底栖动物的测定(B)底栖动物,指栖息生活在水体底部淤泥内或石块、砾石的表面或其间隙中,以及附着在水生植物之间的肉眼可见的水生无脊椎动物。
普通认为体长超过2mm,不能通过40目分样筛的种类,所以亦称为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
它们广泛分布在江、河、湖、水库、海洋和其它各种小水体中。
它包括许多动物门类。
主要包括水生昆虫(aquatic insecta),大型甲壳类(macrocrus taceans),软体动物(mollusks)、环节动物(annelids)、圆形动物(roundworms)、扁形动物(flatworms)以及其它无脊椎动物(aquatic invertebrates)。
底栖动物不同于浮游生物,它们具有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本身移动能力差。
在未受到干扰的状况下,底栖动物的种群和群落结构是比较稳定的。
但因为生活周期的不同,某些种类(如水生昆虫的羽化)的生物量会有较大的变动。
在正常环境下比较稳定的水体中,底栖动物的种类比较多,每个种的个体数量适当,群落结构稳定,多样性指数高。
某些河口区则是少数种类占优势。
另外,瀑布下及山区或丘陵区急流中,则主要是几种适应急湍流水的种类,它们多栖息于砾石或乱石之下。
水体受到污染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幻,而底栖动物可以稳定地反应这种变幻。
可以应用其群落结构的变幻来侦察和评价污染。
有机物(农药、城市生活排水)污染和重金属等无机有毒物质的污染都能造成底栖动物结构组成的变幻。
严峻的有机污染影响时,水中溶解氧将大幅度降低,以致多数较为敏感的种类和不适应缺氧的种类逐渐消逝,而仅保留耐污染的种类。
这些种类的密度增强,成为优势种类。
另一方面,重金属及其各种盐类在水体中的严峻污染,也会影响底栖动物区系组成,乃至底栖动物所有消逝。
例如化工或冶炼厂的废水挺直排入江河,长年累月,底质中重金属含量极高,在相当一段废水流经区域内的底栖动物将濒于绝迹。
应用底栖动物对污染水体举行监测和评价,已被各国广泛应用,尤其在底部基质相像的河流或湖泊。
底栖动物入门知识
![底栖动物入门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120024f1910ef12d2af9e797.png)
底栖动物入门1.底栖动物的定义广义的定义:将生活在水体底部的所有生物称为底栖动物,包括鱼、虾、蟹、水生昆虫等;狭义的定义:生活史全部或部分在水中的无脊椎动物,包括水生昆虫、虾、蟹等。
通常根据大小分为三类,大型底栖动物(0.5mm),小型底栖动物(0.5-0.042mm)和微型底栖动物(0.042mm 以下)。
2.底栖动物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了解研究区域的种类情况)和定量研究(密度和生物量等状况)。
3.底栖动物的常规研究内容采样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种:采泥器采集(适合深水区域)和手抄网(适合溪流和浅滩)。
大型底栖动物一般以40目网筛过滤杂质和去除泥沙,水生昆虫一般用70%酒精保存,软体动物一般用福尔马林液保存,在实验室进行挑拣,用显微镜鉴定种类。
物种组成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底栖动物优势种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物种、密度和生物量、群落结构时间和空间变化物种组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4.底栖动物的作用提供调查的基础资料,底栖作为鱼类的饵料,分析与鱼类底栖动物的相关性;水质评价:利用多样性指数评价水质状况,是水质监测指标之一。
5.底栖动物研究的参考书目底栖动物分布广泛,海洋、淡水都有分布,种类比较多(预计超过100万种),底栖动物的参考书籍可以参考《中国动物志》,但是不专业,但是其他的又比较陈旧(20世纪70-90年代的或学位论文)。
底栖动物与河流生态评价,段学花等,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10。
John C M, Yang,L F, Tian L X. Aquatic insects of China useful for monitoring water quality. Nanjing:Hohai UniversityPress,1994。
周长发.中国大陆蜉蝣目分类研究.硕士毕业论文,南开大学,天津,2002.王洪铸.中国小蚓类研究-附中国南极长城站附近地区两新种.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刘月英,张文珍,王跃先,等.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软体动物.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周凤霞,陈剑虹.淡水微型生物与底栖动物.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11.《中国经济动物志毛翅目》、《中国北方摇蚊》等根据种类鉴定的需要进行。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https://img.taocdn.com/s3/m/91f09e40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65.png)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底栖生物是指生活在水体底部或沉积物中的生物群体,包括各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由于底栖生物对于环境的敏感性与响应度较高,对于水质的评价与监测至关重要。
因此,开展底栖生物的调查与分类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调查方法和分类鉴定两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底栖生物调查方法:1.栖息地选择:选择调查点位时,应考虑生境特征、底质类型、水动力学条件等因素,使得采样范围具有代表性。
2.采样方法:常用的采样方法有人工采样和仪器采样两种。
-人工采样:主要采用手动或者使用采样器的方式进行。
例如,手动挖泥法可以使用铁铲或者手提抽样器进行取样;胶州湾式采样器常用于采集底栖无脊椎动物样本。
-仪器采样:利用仪器设备进行大面积、高效率的样本采集。
例如,底质取样箱用于采集底泥样品,该仪器能够将特定面积的样品采集到固定高度;多管采样器可轻松采集海底生物样本。
3.采样数量和频率:采样点的数量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
如果区域内环境条件差异大,则应增加采样点位的数量。
采样频率则需要结合底栖生物种群的生态习性和环境变化来确定。
4.样本处理与保存:采样完毕后,将样本进行适当的处理与保存,以保证鉴定分析的准确性。
二、底栖生物分类鉴定:底栖生物的分类鉴定是指根据其形态特征、分子特征等对底栖生物进行种属分类的过程。
1.形态特征鉴定:通过观察底栖生物的形态特征,进行初步的分类鉴定。
该方法通常需要对生物有较深的了解和经验积累,包括观察身体特征、生殖器官、骨骼结构等。
2.分子特征鉴定: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分子特征鉴定成为了底栖生物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方法。
常用的分子标记包括DNA条形码和rRNA序列。
通过测定底栖生物的DNA条形码或者rRNA序列,可以更准确地进行分类鉴定。
3.数字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识别:借助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计算机识别算法,能够对底栖生物进行自动化鉴定。
通过建立底栖生物的形态特征库和图像处理算法,可以实现高效准确的鉴定。
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第5部分
![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第5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19940569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7b.png)
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第5部分标题: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海洋底部底质评估导言:海岸带生态系统被认为是地球上最丰富和多样的生态系统之一,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科学地评估和保护海岸带生态系统,海洋底部底质评估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工作被广泛采用。
本文将就海洋底部底质评估技术导则中的第五部分内容展开探讨,旨在帮助您深入了解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的相关技术。
第一部分:什么是海洋底部底质评估?1.1 海洋底部底质评估的定义海洋底部底质评估是指对海底底质类型、含有机质沉积物的类型、分布以及它们与生物多样性的相互关系进行系统调查和评估的工作。
通过对海洋底部底质的评估,可以深入了解海岸带生态系统中底栖生物和底栖动物对底质环境的适应性和生态功能。
1.2 底质评估的目的和意义底质评估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海底底质的类型和分布,以及底质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通过底质评估,可以引导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工作,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目标。
第二部分:海底底质评估的技术原理与方法2.1 底质样品采集与样品处理底质样品采集是进行底质评估的基础工作。
采集到的底质样品需要经过处理、筛选、干燥等步骤,以获得准确的数据和信息。
2.2 底质分类和标识通过对底质样品的形态、组成和性质进行分析和鉴定,对底质进行分类和标识。
底质分类和标识能够提供准确的底质信息,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评估提供依据。
2.3 底质生物学评估通过对底栖生物的研究和分析,了解底栖生物的种类分布、数量、密度和多样性。
底质生物学评估是判断底质质量和生态系统受损程度的关键指标之一。
2.4 底质环境参数测量底质环境参数测量是评估底质环境质量和生物适应性的重要方法。
常见的底质环境参数包括水质指标、底层水温、盐度、溶解氧等。
第三部分:案例分析与技术应用3.1 案例分析:某海域底质评估与生态系统调查本案例以某海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底质评估和生态系统调查的技术方法,深入分析该海域的底质类型、底质组成和底质环境参数,为该海域的海岸带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https://img.taocdn.com/s3/m/7977fb5b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98.png)
底栖生物的生态作用
生态平衡
底栖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平衡作用,通过 食物链和分解作用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物质循环
底栖生物参与有机物的分解和循环,将死亡的有机物 转化为无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营养物质。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底栖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如碳 循环、氮循环等。
底栖生物的分布与多样性
生态修复
根据底栖生物调查结果,制定针对性 的生态修复方案,如恢复水生植被、 改善水质等,促进水域生态系统的恢 复和平衡。
水质监测与解氧、重金 属含量等,为水质监测与评价提
供依据。
污染评估
通过比较不同区域底栖生物的种类 和数量,评估水体的污染程度和污 染物类型,为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 定
目录
• 底栖生物概述 •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 • 底栖生物分类鉴定 • 底栖生物调查的应用 • 底栖生物调查的挑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底栖生物概述
底栖生物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底栖生物是指在海洋或淡水水域底部 生活的生物,包括底栖植物、底栖动 物和底栖微生物。
特点
底栖生物通常具有适应水底环境的特 殊生理和形态特征,如扁平的体型、 发达的附着器官和耐低氧、低光照的 生存能力。
底栖生物调查的展望
技术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底栖生物调查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如遥感、GIS等技术的应用将为底 栖生物调查提供更多可能性。
标准化和规范化
随着底栖生物调查的普及和深入,调查方法和流程将逐渐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调查结 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综合研究
未来底栖生物调查将更加注重综合研究,结合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球科学等多个学科 的理论和方法,深入探究底栖生物的生态功能和环境适应性。
大型底栖动物野外采集方法
![大型底栖动物野外采集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ae59eef58f5f61fb7366632.png)
优势种或常见物种(如软体动物)应鉴定到种 水生昆虫(除摇蚊科幼虫外)至少鉴定到科 水生寡毛类和摇蚊科幼虫至少鉴定到属 摇蚊的幼虫和蛹以及寡毛类个体,需要封片观察
计数
易断的环节动物等按头部计数 软体动物的死壳不计数 数量较多、无法全部计数时,可使用标准网格托盘,
随机抽取其中一部分计数,再进行换算
二、大型底栖动物采样工具
溪流及浅河
大型河流、湖泊、水库
Allen 采泥器
踢网 D型网 索伯网 Hess 采样器
Kellen 采泥器
Eckman 采泥器 Peterson 采泥器
Ponar Biblioteka 泥器柱状采泥器 人工基质踢网:1m×1m;两人操作,适用于 多种生境
踢网
挑取样品
国外河流水生生物评价调查方案
以多参数法为基础
• 美国
– RBP (快速生物评价方案) – LR-BP【大型(深水型)河 流生物评价方案】 – EMAP(环境监测与评价项 目)
以多变量法为基础
英国
RIVPACS(河流无脊椎动物预
测及分类系统)
澳大利亚
AusRivAS(澳大利亚河流评价
筛洗底泥
河道、湖泊、水库采样工具
• • • • • • • Allen 采泥器 Kellen 采泥器 Eckman 采泥器 Peterson 采泥器 Ponar 采泥器 柱状采泥器 人工基质
Eckman 采泥器
Eckman 采泥器
倒出底泥
筛洗底泥
改良 Peterson 采泥器
改良 Peterson 采泥器
D型网:30cm×30cm;适用于多种生境
浅滩采集
砂质底质采集
索博网:30cm×30cm;适用于水深< 0.3m溪流
调查水中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
![调查水中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643d7e2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db.png)
调查水中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水中小动物是水生生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了解水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及其分布情况对于水生态环境的评估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调查水中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
一、网采法网采法是最常用的调查水中小动物的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主要使用网具,如活动式浮游动物网、底栖动物网等,在水中进行采集。
采集时,将网具置于水中,通过制造水流或人工搅拌水体,将水中的小动物捕捞到网中。
然后将网中的样本倒入容器中,进行分类、计数、记录等工作。
网采法适用于采集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等各类小动物。
二、水样分析法水样分析法是一种间接调查水中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采集水样,将水样中的小动物进行分析和鉴定。
首先,采集水样,并将水样过滤,将过滤后的沉淀物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和分析。
通过对沉淀物中的小动物进行分类、计数和记录,可以了解水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和种类组成。
三、拍摄法拍摄法是一种将水中小动物记录下来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使用相机或显微相机等设备,对水中的小动物进行拍摄。
拍摄时,可以选择合适的水域和光线条件,将小动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进行拍摄和记录。
拍摄法适用于采集和记录一些难以捕捉的小动物,如浮游动物、微生物等。
四、生物指示法生物指示法是通过水中小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来评估水体质量的方法。
这种方法基于不同小动物对水质的敏感程度和生态习性的差异,通过对小动物的调查和分析,可以判断水体的污染程度和生态状态。
生物指示法适用于较大范围的水体调查和评估。
五、DNA分析法DNA分析法是一种现代化的调查水中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提取水中小动物的DNA,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分析和鉴定。
DNA分析法可以高效、准确地识别和定量水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为水生态环境的评估提供重要数据。
六、统计学方法统计学方法是对水中小动物丰富度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通过对采集样本中小动物种类和数量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到水中小动物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
北大港湿地保护区底栖生物群落调查
![北大港湿地保护区底栖生物群落调查](https://img.taocdn.com/s3/m/2afe132928ea81c759f57872.png)
北大港湿地保护区底栖生物群落调查作者:尚东维,王庆泉,黄小霞,黄佳欣,李家鑫,孙金辉来源:《河北渔业》 2018年第9期尚东维1,王庆泉2,黄小霞2,黄佳欣2,李家鑫2,孙金辉2(1天津农垦渤海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市水产原良种场,天津 301800;2天津农学院水产学院,天津 300384)摘要:为了解天津北大港湿地保护区底栖生物现状,于2017年春季(5月、6月),秋季(9月、10月),分四次对保护区内底栖生物种类组成、生物量、丰度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
调查探明保护区底栖生物分属4类,分别为环节动物、甲壳动物、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共计24种,其中软体动物种类最多(19种),其次环节动物为(2种)和甲壳动物(2种),水生昆虫(1种)。
底栖生物生物量对比为秋季>春季,春季的为151.94 ind/m2,秋季的为336.43 ind/m2,丰度对比为春季>秋季,春季为564.4 g/m2,秋季为550.8 g/m2。
两季节相比较可以看出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甲壳动物的数量无显著差异,但生物量秋季远高于春季;水生昆虫摇蚊幼虫的数量远低于春季,但其生物量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大型底栖生物;丰度;生物量;多样性基金项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模式建设项目(20170807 )。
作者简介:尚东维(1988-),男,学士,研究方向:水族宠物饲养与管理。
E-mail:151********@。
通讯作者:孙金辉(1979-),男,副教授,研究方向:水产动物营养与生态。
Email:jhsun1008@。
天津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天津市东南部,距渤海湾6 km,地理坐标为北纬38°36′-38°57′,东经117°11′-117°37′。
保护区包括北大港水库、沙井子水库及西侧区域、钱圈水库、独流减河下游、李二湾及李二湾东侧沿海滩涂、李二湾南侧区域。
主要由海涂、河流、沼泽和荒草地组成。
海洋底栖生物分类及功能鉴定分析
![海洋底栖生物分类及功能鉴定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a289d6a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6d.png)
海洋底栖生物分类及功能鉴定分析海洋是地球最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其中包含着丰富多样的底栖生物。
底栖生物是指生活在海洋底部或沉积物中的生物,包括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对海洋底栖生物的分类和功能鉴定分析是研究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重点介绍海洋底栖生物的分类和功能鉴定分析方法。
一、海洋底栖生物的分类海洋底栖生物种类繁多,从微观的浮游生物到宏观的底栖生物,都存在着多样性。
根据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的不同,可以将海洋底栖生物分为三大类:浮游生物、底栖动物和底栖植物。
1. 浮游生物:浮游生物是指海洋中自由漂浮的微小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浮游植物主要由浮游藻类组成,如硅藻、钙藻和蓝藻等。
浮游动物包括浮游甲壳动物、浮游虫、浮游水母等。
2. 底栖动物:底栖动物是指生活在海底或沉积物中的动物。
底栖动物的分类主要根据其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和遗传关系等进行。
常见的底栖动物包括海星、海胆、螃蟹、贝类和海参等。
3. 底栖植物:底栖植物是指生活在海底或沉积物中的植物。
底栖植物主要由海藻组成,如绿藻、褐藻和红藻等。
底栖植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提供氧气和食物,维持海洋生态平衡。
二、海洋底栖生物功能鉴定分析方法海洋底栖生物的功能鉴定分析是对其生物学特征和生态功能进行研究和评估的过程。
鉴定分析的目的是了解底栖生物的物种组成、数量分布以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1. 形态和遗传鉴定:通过观察底栖生物的形态特征,可以初步确定其属种分类。
但是,在形态上相似的物种之间往往存在着遗传差异。
因此,结合常规形态鉴定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DNA测序和分析,可以更准确地鉴定底栖生物的物种。
2. 环境适应性鉴定:海洋底栖生物栖息环境的不同导致了它们在形态和生理上的适应性差异。
通过研究底栖生物的生态特性、生理生化特征和对环境的反应,可以评估其对特定环境的适应性,进而研究其生态功能。
3. 生态功能评估:底栖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底栖动物的类群:按摄食方式
➢ 滤食性动物(悬浮食性): ➢ 沉积食性动物(碎屑食性): ➢ 肉食性动物: ➢ 杂食性动物:
11
底栖动物的类群:按与底质的关 系
➢ 底上生活型:包括在底质上部生活的各种固着动 物、附着动物和匍匐动物
➢ 底内生活型:有埋栖动物和钻蚀动物 ➢ 底游生活型:能够利用胸肢或腹肢在水中作短暂
14
(1)底表生活型
c)匍匐动物 指栖居于水底表面稍能移动的动物。它们包括大部分腹足类软体动物、 海星类、海胆类、一些蛇尾类和双壳类软体动物。
它们一般都具有宽大基部和扁平的体型,以便在海底上保持平衡状态。 d) 攀爬动物 泛指爬行于底质表面和攀缘于水底突出物(包括水草)上的动物。
种类组成复杂,一般而言,在底质表面爬行的类群个体都较大,常有较 厚的贝壳或被甲。如软体动物的腹足类以及甲壳类的各种蟹类虾等。在 突出物和植物上攀缘的种类大都体形较小,贝壳也相对较单薄。如节肢 动物的麦杆虫。
光照、温度、盐度、压力和营养物质分布等随3个 梯度有规律变化,特殊环境孕育了生命 溶解性、透光性、流动性、浮力及缓冲性能等特 性
3
水层区
水平方向分为浅海区和大洋区。浅海区指大陆架 水域,大洋区为大陆缘以外水体。
垂直划分为:
上层(Epipelagic zone)0-200m
光强随深度指数下降,有昼夜、季节温差
c) 钻蚀生物 通过机械的或化学的方式,钻蚀坚硬的岩石或木材等物体,生活 在自己所钻蚀的管道中,所以称为钻蚀生物。包括一些等足类甲壳 动物和双壳类软体动物。
17
底栖生物群落调查
▪ 调查方法:
➢ 潜水直接观察计数(浅水) ➢ 采泥器 / 箱式取样器 ➢ 底拖网 ➢ 取样框(潮间带)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底栖生物是鱼类等 经济水生动物的天然食料;一些底栖生物如虾、蟹本身就 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底栖生物还常作为环境监测的指示 生物;有一些种类如海绵动物、苔藓动物等是重要的污损 生物,对水产业危害甚大。
8
底栖生物的类群:按生活方式
➢ 底栖植物 微藻、大型海藻、海草、红树林、盐沼植物
等 ➢ 底栖动物 腔肠动物、环节动物多毛类、软体动物、节
肢动物甲壳类、棘皮动物等
9
底栖生物的类群:按体型大小
➢ 大型底栖生物:通常不能通过500µm孔径筛网的 生物
➢ 小型底栖生物:能通过500µm孔径筛网但不能通 过42(31)µm孔径筛网的生物
➢ 微型底栖生物:能通过42µm孔径筛网的生物。
4
海底区
海岸带(Littoral zone)
浪激带 高潮浪花可溅到 潮间带 潮汐影响剧烈 潮下带 ~50m 潮汐、海浪所及下限
陆架带(浅海带)<200m
大陆架海底区,地形平缓 坡度小
深海带 200-4000m
从大陆架外缘经大路坡至深海
深渊带 >4000m
包括深海平原和海沟,无光照,温度低,食物来源稀少, 生物贫乏,生物量低
16
(3)底游生活型
a)管栖动物 这是一类经常在水底游动的动物,它们具有较发达的运动器官 (如附肢),具有一定的游泳能力。这类动物主要是水底生活的甲 壳动物(蟹类、虾类和口足目等)和某些鱼类。 b)底埋动物 栖息于泥沙中的一类动物,也包括挖洞穴居的动物。 有多毛类环节动物、双壳类软体动物、部分甲壳动物、棘皮动物 等。
4,000 m
11,000 m
6
7
底栖生物的定义和研究意义
底栖生物(benthos),又称水底生物,是指生活在自潮间 带至海底的表面和沉积物中的所有生物,是海洋生物中种 类最多、生态学关系最复杂的生态类群。
是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底的水生生物群。 底栖生物是水域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了解
5
海洋环境的主要分区
• 水层部分(pelagic division) • 海底部分(benthic division)
陆地 浅海区
浅海带 海 岸( 沿 海 带 )
大陆缘
深海带
水层区 大洋区
上层 中层
深海
深渊带
深渊
图图2-21.1 海洋环境主要分区(引自 Tait 1981)
海面 200 m
1,000 m
15
(2)底内生活型
a)管栖动物 这类动物主要包括一些能分泌管子埋栖于沙泥中的种类。如沙蚕。
b)底埋动物 栖息于泥沙中的一类动物,也包括挖洞穴居的动物。 有多毛类环节动物、双壳类软体动物、部分甲壳动物、棘皮动物 等。
c) 钻蚀生物 通过机械的或化学的方式,钻蚀坚硬的岩石或木材等物体,生活 在自己所钻蚀的管道中,所以称为钻蚀生物。包括一些等足类甲壳 动物和双壳类软体动物。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 分类鉴定
刘晓收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
Email: liuxs@
1
海洋环境
海洋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球就象一个广阔无垠的蔚蓝色“水球”。海洋占71%
2
海洋环境特点:
海洋3大环境梯度:
纬度 从赤道到两极 深度 从海面到海底 水平 从近岸到开阔大洋
中层(Mesopelagic zone)200-1000m
无光层,温度无明显季节变化
深海(Bathypelagic zone)1000-4000m
黑暗无光
深渊层(Abyssopelagiczone)4000-6000m
低温、高压、食物稀少
超深渊层(Hadalpelagic zone)>6000m
游泳的虾类或虾蛄等。
12
底栖植物-生产者
a)绿藻: 通常生活在浅水区,如浒苔、石莼 b)褐藻: 生活在稍深处,如海带、裙带菜。 c)红藻: 多生活在潮下带,如石花菜等 海藻的分布也与环境(如波浪、干露影响)和
动物的选择性摄食有关。
13
(1)底表生活型
a) 固着生物 包括营固着生活的植物和动物。它们自孢子或幼体固着变态 后,终生不再移动。 固着动物包括几乎全部海绵动物、苔藓动物和大部分腔肠动 物及其他门类的一些动物(如牡蛎、藤壶)。 固着动物由于它们固着不动的生活方式,所以它们营被动的 摄食方式,主要依靠海水流动带来的食物以供它们的营养。 b) 附着生物 这类生物附着生长后仍可移动。例如贻贝、扇贝等。常以发 达的足丝附着在基底上,这些附着的贝类,可以把旧足丝放弃 稍作移动,再分泌新的足丝附着在新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