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底栖动物的类群:按摄食方式
➢ 滤食性动物(悬浮食性): ➢ 沉积食性动物(碎屑食性): ➢ 肉食性动物: ➢ 杂食性动物:
11
底栖动物的类群:按与底质的关 系
➢ 底上生活型:包括在底质上部生活的各种固着动 物、附着动物和匍匐动物
➢ 底内生活型:有埋栖动物和钻蚀动物 ➢ 底游生活型:能够利用胸肢或腹肢在水中作短暂
14
(1)底表生活型
c)匍匐动物 指栖居于水底表面稍能移动的动物。它们包括大部分腹足类软体动物、 海星类、海胆类、一些蛇尾类和双壳类软体动物。
它们一般都具有宽大基部和扁平的体型,以便在海底上保持平衡状态。 d) 攀爬动物 泛指爬行于底质表面和攀缘于水底突出物(包括水草)上的动物。
种类组成复杂,一般而言,在底质表面爬行的类群个体都较大,常有较 厚的贝壳或被甲。如软体动物的腹足类以及甲壳类的各种蟹类虾等。在 突出物和植物上攀缘的种类大都体形较小,贝壳也相对较单薄。如节肢 动物的麦杆虫。
光照、温度、盐度、压力和营养物质分布等随3个 梯度有规律变化,特殊环境孕育了生命 溶解性、透光性、流动性、浮力及缓冲性能等特 性
3
水层区
水平方向分为浅海区和大洋区。浅海区指大陆架 水域,大洋区为大陆缘以外水体。
垂直划分为:
上层(Epipelagic zone)0-200m
光强随深度指数下降,有昼夜、季节温差
c) 钻蚀生物 通过机械的或化学的方式,钻蚀坚硬的岩石或木材等物体,生活 在自己所钻蚀的管道中,所以称为钻蚀生物。包括一些等足类甲壳 动物和双壳类软体动物。
17
底栖生物群落调查
▪ 调查方法:
➢ 潜水直接观察计数(浅水) ➢ 采泥器 / 箱式取样器 ➢ 底拖网 ➢ 取样框(潮间带)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底栖生物是鱼类等 经济水生动物的天然食料;一些底栖生物如虾、蟹本身就 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底栖生物还常作为环境监测的指示 生物;有一些种类如海绵动物、苔藓动物等是重要的污损 生物,对水产业危害甚大。
8
底栖生物的类群:按生活方式
➢ 底栖植物 微藻、大型海藻、海草、红树林、盐沼植物
等 ➢ 底栖动物 腔肠动物、环节动物多毛类、软体动物、节
肢动物甲壳类、棘皮动物等
9
底栖生物的类群:按体型大小
➢ 大型底栖生物:通常不能通过500µm孔径筛网的 生物
➢ 小型底栖生物:能通过500µm孔径筛网但不能通 过42(31)µm孔径筛网的生物
➢ 微型底栖生物:能通过42µm孔径筛网的生物。
4
海底区
海岸带(Littoral zone)
浪激带 高潮浪花可溅到 潮间带 潮汐影响剧烈 潮下带 ~50m 潮汐、海浪所及下限
陆架带(浅海带)<200m
大陆架海底区,地形平缓 坡度小
深海带 200-4000m
从大陆架外缘经大路坡至深海
深渊带 >4000m
包括深海平原和海沟,无光照,温度低,食物来源稀少, 生物贫乏,生物量低
16
(3)底游生活型
a)管栖动物 这是一类经常在水底游动的动物,它们具有较发达的运动器官 (如附肢),具有一定的游泳能力。这类动物主要是水底生活的甲 壳动物(蟹类、虾类和口足目等)和某些鱼类。 b)底埋动物 栖息于泥沙中的一类动物,也包括挖洞穴居的动物。 有多毛类环节动物、双壳类软体动物、部分甲壳动物、棘皮动物 等。
4,000 m
11,000 m
6
7
底栖生物的定义和研究意义
底栖生物(benthos),又称水底生物,是指生活在自潮间 带至海底的表面和沉积物中的所有生物,是海洋生物中种 类最多、生态学关系最复杂的生态类群。
是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底的水生生物群。 底栖生物是水域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了解
5
海洋环境的主要分区
• 水层部分(pelagic division) • 海底部分(benthic division)
陆地 浅海区
浅海带 海 岸( 沿 海 带 )
大陆缘
深海带
水层区 大洋区
上层 中层
深海
深渊带
深渊
图图2-21.1 海洋环境主要分区(引自 Tait 1981)
海面 200 m
1,000 m
15
(2)底内生活型
a)管栖动物 这类动物主要包括一些能分泌管子埋栖于沙泥中的种类。如沙蚕。
b)底埋动物 栖息于泥沙中的一类动物,也包括挖洞穴居的动物。 有多毛类环节动物、双壳类软体动物、部分甲壳动物、棘皮动物 等。
c) 钻蚀生物 通过机械的或化学的方式,钻蚀坚硬的岩石或木材等物体,生活 在自己所钻蚀的管道中,所以称为钻蚀生物。包括一些等足类甲壳 动物和双壳类软体动物。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 分类鉴定
刘晓收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
Email: liuxs@
1
海洋环境
海洋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球就象一个广阔无垠的蔚蓝色“水球”。海洋占71%
2
海洋环境特点:
海洋3大环境梯度:
纬度 从赤道到两极 深度 从海面到海底 水平 从近岸到开阔大洋
中层(Mesopelagic zone)200-1000m
无光层,温度无明显季节变化
深海(Bathypelagic zone)1000-4000m
黑暗无光
深渊层(Abyssopelagiczone)4000-6000m
低温、高压、食物稀少
超深渊层(Hadalpelagic zone)>6000m
游泳的虾类或虾蛄等。
12
底栖植物-生产者
a)绿藻: 通常生活在浅水区,如浒苔、石莼 b)褐藻: 生活在稍深处,如海带、裙带菜。 c)红藻: 多生活在潮下带,如石花菜等 海藻的分布也与环境(如波浪、干露影响)和
动物的选择性摄食有关。
13
(1)底表生活型
a) 固着生物 包括营固着生活的植物和动物。它们自孢子或幼体固着变态 后,终生不再移动。 固着动物包括几乎全部海绵动物、苔藓动物和大部分腔肠动 物及其他门类的一些动物(如牡蛎、藤壶)。 固着动物由于它们固着不动的生活方式,所以它们营被动的 摄食方式,主要依靠海水流动带来的食物以供它们的营养。 b) 附着生物 这类生物附着生长后仍可移动。例如贻贝、扇贝等。常以发 达的足丝附着在基底上,这些附着的贝类,可以把旧足丝放弃 稍作移动,再分泌新的足丝附着在新的环境。
底栖动物的类群:按摄食方式
➢ 滤食性动物(悬浮食性): ➢ 沉积食性动物(碎屑食性): ➢ 肉食性动物: ➢ 杂食性动物:
11
底栖动物的类群:按与底质的关 系
➢ 底上生活型:包括在底质上部生活的各种固着动 物、附着动物和匍匐动物
➢ 底内生活型:有埋栖动物和钻蚀动物 ➢ 底游生活型:能够利用胸肢或腹肢在水中作短暂
14
(1)底表生活型
c)匍匐动物 指栖居于水底表面稍能移动的动物。它们包括大部分腹足类软体动物、 海星类、海胆类、一些蛇尾类和双壳类软体动物。
它们一般都具有宽大基部和扁平的体型,以便在海底上保持平衡状态。 d) 攀爬动物 泛指爬行于底质表面和攀缘于水底突出物(包括水草)上的动物。
种类组成复杂,一般而言,在底质表面爬行的类群个体都较大,常有较 厚的贝壳或被甲。如软体动物的腹足类以及甲壳类的各种蟹类虾等。在 突出物和植物上攀缘的种类大都体形较小,贝壳也相对较单薄。如节肢 动物的麦杆虫。
光照、温度、盐度、压力和营养物质分布等随3个 梯度有规律变化,特殊环境孕育了生命 溶解性、透光性、流动性、浮力及缓冲性能等特 性
3
水层区
水平方向分为浅海区和大洋区。浅海区指大陆架 水域,大洋区为大陆缘以外水体。
垂直划分为:
上层(Epipelagic zone)0-200m
光强随深度指数下降,有昼夜、季节温差
c) 钻蚀生物 通过机械的或化学的方式,钻蚀坚硬的岩石或木材等物体,生活 在自己所钻蚀的管道中,所以称为钻蚀生物。包括一些等足类甲壳 动物和双壳类软体动物。
17
底栖生物群落调查
▪ 调查方法:
➢ 潜水直接观察计数(浅水) ➢ 采泥器 / 箱式取样器 ➢ 底拖网 ➢ 取样框(潮间带)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底栖生物是鱼类等 经济水生动物的天然食料;一些底栖生物如虾、蟹本身就 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底栖生物还常作为环境监测的指示 生物;有一些种类如海绵动物、苔藓动物等是重要的污损 生物,对水产业危害甚大。
8
底栖生物的类群:按生活方式
➢ 底栖植物 微藻、大型海藻、海草、红树林、盐沼植物
等 ➢ 底栖动物 腔肠动物、环节动物多毛类、软体动物、节
肢动物甲壳类、棘皮动物等
9
底栖生物的类群:按体型大小
➢ 大型底栖生物:通常不能通过500µm孔径筛网的 生物
➢ 小型底栖生物:能通过500µm孔径筛网但不能通 过42(31)µm孔径筛网的生物
➢ 微型底栖生物:能通过42µm孔径筛网的生物。
4
海底区
海岸带(Littoral zone)
浪激带 高潮浪花可溅到 潮间带 潮汐影响剧烈 潮下带 ~50m 潮汐、海浪所及下限
陆架带(浅海带)<200m
大陆架海底区,地形平缓 坡度小
深海带 200-4000m
从大陆架外缘经大路坡至深海
深渊带 >4000m
包括深海平原和海沟,无光照,温度低,食物来源稀少, 生物贫乏,生物量低
16
(3)底游生活型
a)管栖动物 这是一类经常在水底游动的动物,它们具有较发达的运动器官 (如附肢),具有一定的游泳能力。这类动物主要是水底生活的甲 壳动物(蟹类、虾类和口足目等)和某些鱼类。 b)底埋动物 栖息于泥沙中的一类动物,也包括挖洞穴居的动物。 有多毛类环节动物、双壳类软体动物、部分甲壳动物、棘皮动物 等。
4,000 m
11,000 m
6
7
底栖生物的定义和研究意义
底栖生物(benthos),又称水底生物,是指生活在自潮间 带至海底的表面和沉积物中的所有生物,是海洋生物中种 类最多、生态学关系最复杂的生态类群。
是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底的水生生物群。 底栖生物是水域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了解
5
海洋环境的主要分区
• 水层部分(pelagic division) • 海底部分(benthic division)
陆地 浅海区
浅海带 海 岸( 沿 海 带 )
大陆缘
深海带
水层区 大洋区
上层 中层
深海
深渊带
深渊
图图2-21.1 海洋环境主要分区(引自 Tait 1981)
海面 200 m
1,000 m
15
(2)底内生活型
a)管栖动物 这类动物主要包括一些能分泌管子埋栖于沙泥中的种类。如沙蚕。
b)底埋动物 栖息于泥沙中的一类动物,也包括挖洞穴居的动物。 有多毛类环节动物、双壳类软体动物、部分甲壳动物、棘皮动物 等。
c) 钻蚀生物 通过机械的或化学的方式,钻蚀坚硬的岩石或木材等物体,生活 在自己所钻蚀的管道中,所以称为钻蚀生物。包括一些等足类甲壳 动物和双壳类软体动物。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 分类鉴定
刘晓收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
Email: liuxs@
1
海洋环境
海洋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球就象一个广阔无垠的蔚蓝色“水球”。海洋占71%
2
海洋环境特点:
海洋3大环境梯度:
纬度 从赤道到两极 深度 从海面到海底 水平 从近岸到开阔大洋
中层(Mesopelagic zone)200-1000m
无光层,温度无明显季节变化
深海(Bathypelagic zone)1000-4000m
黑暗无光
深渊层(Abyssopelagiczone)4000-6000m
低温、高压、食物稀少
超深渊层(Hadalpelagic zone)>6000m
游泳的虾类或虾蛄等。
12
底栖植物-生产者
a)绿藻: 通常生活在浅水区,如浒苔、石莼 b)褐藻: 生活在稍深处,如海带、裙带菜。 c)红藻: 多生活在潮下带,如石花菜等 海藻的分布也与环境(如波浪、干露影响)和
动物的选择性摄食有关。
13
(1)底表生活型
a) 固着生物 包括营固着生活的植物和动物。它们自孢子或幼体固着变态 后,终生不再移动。 固着动物包括几乎全部海绵动物、苔藓动物和大部分腔肠动 物及其他门类的一些动物(如牡蛎、藤壶)。 固着动物由于它们固着不动的生活方式,所以它们营被动的 摄食方式,主要依靠海水流动带来的食物以供它们的营养。 b) 附着生物 这类生物附着生长后仍可移动。例如贻贝、扇贝等。常以发 达的足丝附着在基底上,这些附着的贝类,可以把旧足丝放弃 稍作移动,再分泌新的足丝附着在新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