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革兰染色法

合集下载

革兰染色法实验原理

革兰染色法实验原理

革兰染色法实验原理
革兰染色法是一种用于细菌分类的基本实验方法,它是由丹麦细菌学家克里斯汀·格拉姆于1884年发明的。

这种染色方法可以将细菌分为两大类,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

革兰染色法的原理是利用细菌细胞壁的化学成分差异,通过染色后的显微镜观察,可以区分出这两类细菌。

首先,革兰染色法的实验原理是基于细菌细胞壁的差异。

细菌细胞壁是由多糖和多肽组成的,而革兰阳性菌的细胞壁含有较多的肽聚糖复合物,而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则含有较多的脂多糖。

这种差异导致了在染色过程中,革兰阳性菌能够保留染色剂的紫色染色,而革兰阴性菌则无法保留紫色染色,需要用洗涤剂进行去染。

其次,革兰染色法的实验步骤包括,先将细菌样本涂抹在玻片上,然后用火焰烘烤杀死细菌并固定在玻片上。

接着,将碘液滴在细菌上,使得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都变成蓝紫色。

然后用酒精洗去细菌上的颜色,革兰阳性菌不褪色,而革兰阴性菌褪色。

最后,用碱性溶液(如碱性甲苯溶液)染色,革兰阳性菌呈紫色,而革兰阴性菌呈红色。

革兰染色法的实验原理简单易懂,但在实际操作中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以确保染色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革兰染色法在临床诊断、食品卫生和环境监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快速准确地识别细菌的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总之,革兰染色法作为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细菌分类方法,其实验原理基于细菌细胞壁的化学成分差异,通过染色后的显微镜观察,可以区分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

这种方法在医学、食品卫生和环境监测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意义,对于细菌分类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革兰染色实验报告

革兰染色实验报告

革兰染色实验报告革兰染色实验报告引言:革兰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分类和鉴定方法,由丹麦细菌学家克里斯汀·格拉姆于1884年发明。

该实验通过对细菌细胞壁的染色特性进行观察,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两类。

本实验旨在通过革兰染色方法,观察不同细菌的染色特性,从而更好地了解细菌的结构和分类。

材料与方法:1. 细菌培养物:本实验使用了两种细菌培养物,分别为革兰阳性细菌A和革兰阴性细菌B。

2. 玻璃片:用于制作细菌涂片。

3. 革兰染色试剂:包括革兰碘液、乙醇、脱色剂和碱性紫。

实验步骤:1. 准备细菌涂片:取少量革兰阳性细菌A和革兰阴性细菌B,分别在两片玻璃片上均匀涂抹。

2. 固定细菌涂片:将涂片在火焰中迅速加热,使细菌固定在玻璃片上。

3. 染色处理:将革兰碘液滴在细菌涂片上,静置1分钟后用纯净水冲洗。

然后滴加乙醇,使其脱色,再用纯净水冲洗。

最后滴加碱性紫染色剂,静置30秒后用纯净水冲洗。

4. 镜检观察:将涂片放在显微镜下,使用100倍和1000倍的放大倍数观察细菌的染色情况。

结果与讨论:观察了多个视野下的细菌涂片后,得出以下结果:1. 革兰阳性细菌A:在革兰染色后,细菌呈现紫色,细胞壁较厚,能够保留革兰染色的紫色染料。

细菌形状多为球形或椭圆形。

2. 革兰阴性细菌B:在革兰染色后,细菌呈现粉红色,细胞壁较薄,无法保留革兰染色的紫色染料。

细菌形状多样,有球形、杆状等。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革兰染色方法能够有效地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两类。

革兰阳性细菌具有较厚的细胞壁,能够保留革兰染色的紫色染料;而革兰阴性细菌则具有较薄的细胞壁,无法保留紫色染料。

2. 革兰染色方法对于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革兰阳性细菌多为球形或椭圆形,而革兰阴性细菌则形态多样,有球形、杆状等。

结论:革兰染色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细菌分类和鉴定方法。

通过该方法,可以快速了解细菌的染色特性、形态和结构,为进一步的细菌鉴定和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革兰染色法实验报告

革兰染色法实验报告

革兰染色法实验报告革兰染色法实验报告引言:革兰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分类和鉴定方法。

通过该实验,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类。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了解革兰染色法的原理和步骤,并通过观察染色结果,对细菌进行初步分类。

材料与方法:1. 细菌培养物:选取已培养好的细菌培养物,包括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2. 玻璃片:用于制备细菌涂片。

3. 静电炉:用于固定细菌涂片。

4. 革兰染色试剂:包括革兰染色碱液、革兰染色酸液和洗涤液。

5. 显微镜:用于观察染色结果。

实验步骤:1. 取一枚玻璃片,用火炬或酒精灯加热至红热状态,使其表面无菌。

2. 使用无菌的铁夹夹取一滴细菌培养物,滴在玻璃片上。

3. 用铁夹将细菌涂匀,使其成为一个薄膜。

4. 将涂片放入静电炉中,以固定细菌。

5. 取一滴革兰染色碱液,滴在涂片上,静置1分钟。

6. 用自来水冲洗涂片,使碱液洗净。

7. 取一滴革兰染色酸液,滴在涂片上,静置1分钟。

8. 用自来水冲洗涂片,使酸液洗净。

9. 用自来水冲洗涂片,直至水清澈透明。

10. 用纸巾吸干涂片上的水分。

11. 将涂片放在显微镜载玻片上,并加一滴显微镜油。

12. 用显微镜观察涂片,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与讨论:经过革兰染色法染色后,观察到细菌涂片上的细菌呈现不同的颜色。

根据染色结果,我们可以初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或蓝色。

这是由于革兰染色碱液将细菌的细胞壁染成紫色或蓝色,而革兰染色酸液无法将其染色去除。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含有较多的胆固醇,因此在染色过程中更难被去除。

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有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

革兰氏阴性菌: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或粉红色。

革兰染色碱液将细菌的细胞壁染成紫色或蓝色,而革兰染色酸液将其染色去除,使细菌呈现红色或粉红色。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含有较少的胆固醇,因此在染色过程中容易被去除。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内容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内容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内容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学习和掌握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和操作方法,了解革兰氏阴性和阳性菌的特点,并通过染色观察和区分不同类型的细菌。

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它是根据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差异,通过染色反应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阴性和阳性两类。

革兰氏氏阴性菌是指细胞壁较厚,染色后呈现粉红色的菌群,如大肠杆菌等。

而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较薄,染色后呈现紫色的菌群,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革兰氏染色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取少量液体培养基,通过接种线将细菌接种于培养基上。

2. 将已接种的培养基涂布在玻璃片上,形成薄膜。

3. 用火焰消毒的钳子夹住已冷却的玻璃片,将细菌薄膜向上,放置在炉子上加热1-2分钟,使细菌固定在玻璃片上。

4. 取革兰染色剂,倒入上述玻璃片上,静置1分钟。

5. 用水冲洗玻璃片,直到水清。

6. 涂上碘试剂,静置1分钟。

7. 用酒精洗去碘试剂,直到水清。

8. 加入对应革兰氏颜色染色剂,静置30秒。

9. 用水冲洗玻璃片,直到水清。

10. 将玻璃片倒立在滤纸上晾干。

11. 使用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细菌。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 消毒实验室台面和显微镜镜头,确保实验环境无菌。

- 准备好所需实验器材和试剂。

2. 在实验室台面上铺上无菌纸,将待染色的细菌培养基涂布在玻璃片上。

3. 将已接种的培养基涂布在玻璃片上,形成薄膜。

4. 用巴氏钳夹住已冷却的玻璃片,将细菌薄膜向上,放置在炉子上加热1-2分钟,使细菌固定在玻璃片上。

5. 取革兰染色剂,倒入上述玻璃片上,静置1分钟。

6. 用水冲洗玻璃片,直到水清。

7. 涂上碘试剂,静置1分钟。

8. 用酒精洗去碘试剂,直到水清。

9. 加入对应革兰氏颜色染色剂,静置30秒。

10. 用水冲洗玻璃片,直到水清。

11. 将玻璃片倒立在无菌纸上晾干。

12. 使用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细菌。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染色后的细菌样本,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粉色细菌样本为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革兰氏染色法对细菌进行染色,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以及判断细菌的结构类型。

实验材料与方法:材料,大肠杆菌培养液、革兰氏染色试剂(紫晶染液、碘液、酒精、碳酸钠)、玻璃片、显微镜、移液管、灭菌架等。

方法:1. 取一块玻璃片,在玻璃片上滴上一滴大肠杆菌培养液。

2. 用火杀菌的移液管,取少许紫晶染液滴在大肠杆菌液上,静置1分钟。

3. 用移液管滴上碘液,静置1分钟。

4. 用移液管滴上酒精,以使玻璃片上的颜色变浅,然后用水冲洗。

5. 用移液管滴上碳酸钠,静置1分钟,然后用水冲洗。

6. 用吸水纸吸干水分,放在灭菌架上晾干。

7. 取一块盖玻片,将其放在玻璃片上,用手指轻轻按压,使两者紧密结合。

实验结果与分析:观察革兰氏染色后的大肠杆菌,发现其为革兰氏阴性菌,因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菌呈现红色。

革兰氏阴性菌的特点是细胞壁含有脂多糖,不易被革兰染色的染料染色,因此在染色后呈现红色。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利用革兰氏染色法对大肠杆菌进行了染色,并观察到了细菌的形态特征。

同时,根据染色结果,我们判断出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细菌染色方法,通过本次实验的实践操作,我们对革兰氏染色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今后的实验操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使用消毒的器具,避免细菌污染。

2. 在染色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步骤进行操作,避免染色失败。

3. 在观察细菌形态特征时,要调节显微镜,以获得清晰的观察效果。

总结:本次实验通过革兰氏染色法对大肠杆菌进行了染色,成功观察到了细菌的形态特征,并判断出了细菌的结构类型。

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通过本次实验的实践操作,我们对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今后的实验操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希望通过本次实验,能够增进对细菌染色方法的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革兰染色法实验报告图

革兰染色法实验报告图

革兰染色法实验报告图
表及结果分析
实验目的:
通过革兰染色法对细菌进行分类和鉴定。

实验器材和试剂:
细菌培养基、青霉素、高锰酸钾、甲醇、碘酒、干净的平面玻片、显微镜。

实验操作:
1. 用细菌培养基将待测细菌培养至富有营养的生长期。

2. 取一块干净平面玻片,在玻片上均匀涂抹一层待测细菌培养基。

平衡后用酒精火消毒。

3. 取一支革兰染色剂,将细菌涂片中的细菌覆盖上染色剂,停留1分钟。

4. 用清水冲洗干净,接着滴上碘酒。

停留1分钟。

5. 流水冲洗过滤,将甲醇滴到细菌涂片上,待颜色变浅后再次
用流动水冲洗过滤。

6. 晾干细菌涂片,取一支高锰酸钾,滴于细菌涂片上,制成干
片即可。

实验结果:
革兰染色法将细菌分为两类: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

革兰
阳性菌细胞壁表层为厚的胞壁,可在染色过程中吸收靛蓝染料溶液,看起来呈现紫色;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表层薄,无法吸收靛
蓝染料溶液,染色后呈现红色。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革兰染色法实验,我们成功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和
革兰阴性菌两类。

这种分类和鉴定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对细菌进
行鉴定,可广泛应用于医学和生物学等领域。

注:以上仅为范文,具体实验条件和结果请依据实验情况而定。

革兰染色实验报告

革兰染色实验报告

革兰染色实验报告革兰染色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革兰染色法,观察并区分细菌的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的特征,进一步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和过程。

二、实验原理:革兰染色是病原微生物鉴定和分类的重要方法之一,可用于判断微生物是革兰氏阳性菌还是革兰氏阴性菌。

原理是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组成不同,前者细胞壁中含有厚壁的murein层和一些多糖类物质,后者细胞壁中只含有薄壁的murein层,革兰染色的原理是根据这一差别来进行染色。

染色步骤如下:1.准备菌液:取一株具有不完全结构的细菌菌落,悬浮在蒸馏水中制备菌液。

2.烘干菌液:从菌液中取一滴,滴在清洁的玻片上,用火焰烘烤几秒钟,待菌液干燥。

3.革兰素溶液:制备革兰染色工作溶液,将1%的革兰素溶液稀释到10倍。

4.染色过程:将烘干的菌液滴在玻片上,滴上革兰素溶液,静置1分钟后用蒸馏水洗净,然后在玻片上滴上碱性紫试剂,再用蒸馏水冲洗,最后在玻片上滴上碘试剂,再用蒸馏水冲洗,使背景显色。

将玻片在浓度逐渐增大的乙酸酒精中漂洗,直到玻片漂洗后无色即可,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最后,在玻片上滴上红染试剂,染色10秒钟后用蒸馏水冲洗干净,晾干后,镜下观察。

三、实验步骤:1.准备菌液:取一株细菌菌液,用蒸馏水制备悬浮液。

2.烘干菌液:取一滴菌液滴在玻片上,用火焰烘干几秒钟,使菌液干燥。

3.加染料:滴上革兰素溶液,静置1分钟后用蒸馏水冲洗。

4.加试剂:滴上碱性紫试剂,再用蒸馏水冲洗;滴上碘试剂,再用蒸馏水冲洗。

5.漂洗:用浓度逐渐增大的乙酸酒精漂洗,直到玻片漂洗后无色。

6.染色:滴上红染试剂,染色10秒钟后用蒸馏水冲洗干净,晾干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四、实验结果和分析: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革兰染色后,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或蓝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厚,染色较蓝色。

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薄,染色较红色。

这是由于革兰染色方法中经过上述的染色步骤,革兰氏阳性菌能够保留革兰蓝的颜色,而革兰氏阴性菌会被红染剂覆盖掩盖住。

革兰染色实验报告

革兰染色实验报告

革兰染色实验报告引言:细菌的分类和鉴定对于研究微生物多样性和疾病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革兰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分类和鉴定方法,可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两类。

本实验旨在通过革兰染色实验,探索细菌革兰染色后的显微观察结果,以及对结果的分析和判断。

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所需材料包括:试管、细菌培养物、无菌吸管、革兰染色剂、洗涤剂、显微镜等。

1. 取一株经过培养的细菌,将细菌悬浮液放入试管中。

2. 轻轻将细菌悬浮液用唧筒吸取至1/3试管容积。

3. 将细菌悬浮液与革兰染色剂混合均匀,静置1分钟。

4. 加入洗涤剂,用蒸馏水冲洗2-3次,每次冲洗后用纸巾吸干。

5. 将试管反转放在显微镜物镜下,调节放大倍率至1000倍,进行观察和记录。

实验结果: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可见到染色后细菌细胞的显色情况。

1. 革兰阳性细菌:革兰阳性细菌在革兰染色后呈现紫色或蓝色,细胞和孢子结构清晰可见。

典型的革兰阳性细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一个球形细菌,在显微镜下呈现出深紫色,细胞整齐排列,形状规则。

这一结果表明该细菌为革兰阳性。

2. 革兰阴性细菌:革兰阴性细菌在革兰染色后呈现粉红色或无颜色,细胞结构不明显。

典型的革兰阴性细菌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一个长条状细菌,在显微镜下呈现出粉红色,细胞形状参差不齐,细胞壁不明显。

这一结果表明该细菌为革兰阴性。

结果分析与讨论:革兰染色作为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其原理是利用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差异对其进行分类。

革兰阳性细菌具有较厚的细胞壁,可以吸收和保持革兰染色剂的结晶染色,呈现紫色或蓝色。

革兰阴性细菌则具有较薄的细胞壁,难以吸收和保持革兰染色剂,因此呈现粉红色或无颜色。

根据实验结果和观察所得,我们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革兰染色结果。

然而,仅凭一次观察可能存在误差。

为得到更准确的结果和判断,建议在实验中进行多次观察并与其他分类和鉴定方法相结合,如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等。

用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用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用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引言革兰氏染色是微生物学中常用的染色方法之一,它是由丹麦微生物学家克里斯蒂安·格拉姆(Christian Gram)于1884年首次提出的。

革兰氏染色方法能够将细菌区分为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两类,对细菌的鉴定和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革兰氏染色方法,观察和鉴定所需细菌的性质。

材料与方法实验材料- 细菌培养物- 牛津线- 凝聚试剂(碘酒)- 乙醇- 结晶紫染液- 茚-甲醛染液- 脱色液(95%乙醇)- 尼格拉试剂实验步骤1. 取适量的细菌培养物,均匀涂布在玻片上。

2. 用针刺取一根牛津线,先蘸取结晶紫染液,在涂片上涂抹20-30秒。

3. 用蒸馏水轻轻冲洗,使多余的染色剂流走。

4. 再用乙醇逐滴滴在涂片上,持续滴加直到滴下的乙醇不再显色。

5. 再次用蒸馏水洗涤。

6. 接下来用茚-甲醛染液涂抹涂片,静置5分钟。

7. 用蒸馏水轻轻冲洗。

8. 用脱色液(95%乙醇)滴在涂片上,直到涂片待比较清晰为止。

9. 再用蒸馏水洗涤。

10. 用尼格拉试剂滴于涂片上,观察显色情况。

结果与分析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得到了染色后的涂片。

观察涂片后的颜色变化,我们可以将细菌划分为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两类。

- 革兰阳性细菌:这类细菌在革兰氏染色后,呈现紫色或紫蓝色。

这是由于细菌细胞壁较厚,染色剂容易进入细胞内部,形成结晶紫复合物,并且乙醇处理后不易脱去。

常见的革兰阳性细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 革兰阴性细菌:这类细菌在革兰氏染色后,呈现粉红色。

这是由于细菌细胞壁较薄,染色剂容易逸出,不能在乙醇处理中保持染色。

常见的革兰阴性细菌有大肠杆菌、沙门菌等。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染色不均匀、显色较弱等问题。

我们通过以下方法解决了这些问题:1. 涂布时要均匀:将细菌涂布在玻片上时,要注意用均匀的手法涂布,尽量避免涂布过厚或者过稀。

2. 染色时间要掌握好:染色液在涂片上的时间过长,会导致染色剂过多,出现混淆;染色液在涂片上的时间过短,会导致染色剂进入细胞内不充分,显色较弱。

革兰染色法实验报告(一)

革兰染色法实验报告(一)

革兰染色法实验报告(一)革兰染色法实验报告引言•革兰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鉴定方法•通过染色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两类实验目的•学习并掌握革兰染色法的操作步骤•分辨不同细菌的革兰染色反应方法1.准备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肉汤培养基–革兰染色试剂盒–微生物镜片–火焰灼烧器2.制备细菌液悬浮液–选取不同的细菌培养物–使用滴管将适量的细菌液滴入2毫升的生理盐水中3.革兰染色步骤–将细菌液滴在清洁的玻璃片上–用火焰灼烧器高温固定细菌–将固定的细菌片浸入革兰染色试剂中–静置片刻,使颜色充分渗入细菌–用水冲洗细菌片4.观察和记录–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片的颜色和形状–记录细菌的革兰染色反应结果结果与讨论•革兰阳性细菌:呈紫色或暗紫色•革兰阴性细菌:呈红色或粉红色结论•革兰染色法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区分细菌的类型•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菌在颜色上有明显差异•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运用了革兰染色法来鉴定不同细菌的类型•这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在微生物学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价值实验注意事项•在进行实验前,确保实验室清洁整齐,无杂物影响实验操作•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以免影响实验结果•注意使用试剂时的安全操作,避免直接接触到皮肤或眼睛实验结果分析•通过革兰染色法,我们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两类•革兰阳性细菌由于细菌细胞壁含有较多的琥珀酸盐,染色后呈紫色或暗紫色•革兰阴性细菌由于细菌细胞壁含有较多的脂多糖,染色后呈红色或粉红色实验的意义与价值•革兰染色法是一种简便、快速且经济实用的细菌鉴定方法•通过染色可以迅速区分不同细菌,有助于细菌的鉴定和分类•对于临床医学、食品卫生和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Smith, D., & Wilcox, M. (2015). Introduction to the Gram Stain.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53(3), .doi:10.1128/jcm.致谢•感谢实验室中的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和支持•感谢各类文献的作者们对革兰染色法的研究和贡献附录•实验原始数据和图片保存在实验记录本中,可供查阅和核对以上是本次实验关于革兰染色法的实验报告,感谢您的阅读。

革兰染色法实验报告

革兰染色法实验报告

革兰染色法实验报告一、引言革兰染色法是细菌学常用的染色方法之一,通过染色剂革兰碘紫和酒精洗脱,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两类。

本实验旨在通过革兰染色法的操作步骤,熟悉该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细菌培养液- 革兰染色试剂:革兰碘紫、酒精、脱色剂、碘酒解、碘酒液- 玻璃片- 非吸水性棉签- 显微镜2. 实验步骤:1)取一片玻璃片,用酒精擦拭消毒。

2)取一支无菌棉签,蘸取适量的细菌培养液。

3)将棉签涂抹在玻璃片上,制备细菌涂片。

4)将涂片在室温下晾干。

5)将晾干的涂片固定在火焰上烘烤杀菌。

6)将固定的涂片放入革兰碘紫中浸泡,静置1分钟。

7)将涂片取出,用酒精洗脱涂片,直到洗脱液不再有颜色。

8)用脱色剂洗涤涂片,直到洗涤液变为浅紫色。

9)将涂片放入碘酒解中浸泡3-5分钟。

10)用酒精洗涤涂片,直到洗脱液不再有颜色。

11)用碘酒液洗涤涂片,洗涤液变为深紫色。

12)将涂片晾干,观察细菌染色效果。

13)使用显微镜在1000倍放大下观察细菌形态和染色效果。

三、结果与讨论经过革兰染色法处理后,观察涂片下显微镜图像,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革兰阳性菌:染色后呈紫色或紫黑色,细胞形态较大,常呈固定形状,比如球菌球状、链球菌链状等。

2. 革兰阴性菌:染色后呈红色或粉红色,细胞形态较小,形状多样,比如杆菌、弧菌等。

革兰染色法的原理是基于细菌细胞壁的差异。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含有较多的胆固醇和肽聚糖,革兰碘紫可以与其结合形成革兰碘紫-胆固醇-肽聚糖复合物,导致细胞呈紫色。

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则较薄,革兰碘紫不易穿透,但可以通过酒精洗脱后,用碘酒解中的碘酒液再次染色,使细胞呈红色。

革兰染色法的优点在于简单、快速,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类型。

但也存在一些限制,比如对于某些特殊菌株的染色效果不明显,或者存在某些变构菌株,其细胞壁在革兰染色过程中可能出现异常表现。

四、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进行了革兰染色法的操作,并观察到了不同类型细菌的染色效果。

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革兰氏染色方法,对细菌进行染色,观察染色后细菌的形态及染色结果,判断细菌的革兰氏阴性或阳性。

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通过改变细菌胞壁结构的颜色,使得细菌可以在显微镜下通过染色观察。

该方法通过染色剂的作用,区分细菌的革兰氏阴性和阳性特征:- 革兰氏阳性细菌:由于细菌细胞壁富含的脂多糖层和多肽聚糖层的作用,革兰氏阳性细菌可以在染色过程中保留紫色的结晶紫染色剂,因此染色后呈紫色。

- 革兰氏阴性细菌:由于细菌细胞壁含有较多的脂脂多糖层,革兰氏阴性细菌在染色过程中难以保留紫色的结晶紫染色剂,而在除色过程中被洗去染色,再与著色剂(如蔗糖胺粉红色)发生反应,呈红色。

实验步骤:1. 取一片洁净的载玻片,用酒精灯或培养基灶烧热消毒。

2. 取一株已培养好的细菌涂抹于玻片上,并用酒精灯烘烤进行固定。

3. 将玻片放入蒸馏水中冲洗,以去除多余的细菌。

4. 滴加结晶紫染色液,静置1分钟,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5. 滴加碘酒,静置1分钟,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6. 滴加脱色剂(乙醇或乙醚),直到滴下的溶液不再有紫色为止,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7. 快速滴加蔗糖胺粉红色著色剂,静置1分钟。

8. 用蒸馏水冲洗玻片,使其不再出现颜色溢出。

9. 化干净后,将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使用100倍至1000倍的放大倍数进行观察。

实验结果:经过革兰氏染色处理后,染色后的细菌呈现不同的颜色和形态,根据染色结果可以判断细菌的革兰氏阴性或阳性。

革兰氏阳性细菌染色后呈紫色,常见的如链球菌和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细菌染色后呈红色,常见的如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

实验结论:通过革兰氏染色方法,我们可以对细菌进行染色,观察细菌的形态及染色结果,并根据染色结果判断细菌的革兰氏阴性或阳性。

这对于细菌的鉴定及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结果表明,染色后的细菌呈现明显的颜色差异,根据形态及染色结果可以准确判断细菌的革兰氏染色特性。

革兰氏染色的实验报告

革兰氏染色的实验报告

革兰氏染色的实验报告革兰氏染色的实验报告导言: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技术,它能够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类。

本实验旨在通过革兰氏染色技术,对不同细菌进行染色观察,以便更好地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 细菌培养物- 革兰氏染色试剂:紫晶染液、碘液、酒精、脱色剂、蔗糖水- 显微镜- 玻璃片- 消毒棉球2. 实验方法:1) 取一滴细菌培养物,涂抹在玻璃片上。

2) 将玻璃片放入火焰中进行固定。

3) 滴加紫晶染液,静置1分钟。

4) 用蒸馏水洗净玻璃片,使其呈现紫色。

5) 滴加碘液,静置1分钟。

6) 用蒸馏水洗净玻璃片,使其呈现紫色。

7) 滴加酒精,静置数秒钟。

8) 用蒸馏水洗净玻璃片,使其呈现紫色。

9) 滴加脱色剂,静置数秒钟。

10) 用蒸馏水洗净玻璃片,使其呈现紫色。

11) 滴加蔗糖水,静置数秒钟。

12) 用蒸馏水洗净玻璃片,使其呈现紫色。

13) 用消毒棉球擦干玻璃片。

14) 将玻璃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实验结果:经过革兰氏染色处理后,观察到细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形态。

根据染色结果,我们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1. 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呈现紫色,形态多为球形或椭圆形。

其细胞壁含有较多的肽聚糖和穿孔素,因此在染色过程中能够保留紫晶染液并呈现紫色。

2. 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呈现粉红色或无色,形态多为椭圆形或棒状。

其细胞壁含有较少的肽聚糖和穿孔素,因此在染色过程中无法保留紫晶染液,而被脱色剂脱色。

讨论:革兰氏染色技术通过染色剂的作用,能够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这一技术在细菌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革兰氏染色能够帮助鉴定细菌的类型。

根据染色结果,我们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分类,从而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指导。

例如,对于临床医学来说,革兰氏染色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细菌感染的种类,从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其次,革兰氏染色还能够帮助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并掌握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能够区分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二、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壁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随后用乙醇脱色处理,由于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反应。

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高且交联度大,乙醇处理时,细胞壁脱水使肽聚糖层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结晶紫与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呈现紫色。

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薄、肽聚糖含量低且交联度小,乙醇处理会使细胞壁通透性增加,结晶紫与碘复合物容易被洗脱出来,再经过番红复染后呈现红色。

三、实验材料1、菌种:大肠杆菌(革兰氏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阳性菌)。

2、试剂:结晶紫染液、碘液、95%乙醇、番红染液。

3、器材:显微镜、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镊子、擦镜纸、香柏油、二甲苯等。

四、实验步骤1、涂片取一块洁净的载玻片,在其一端滴一小滴无菌水。

分别用接种环挑取少量的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与无菌水充分混合,制成均匀的菌悬液。

用接种环取一环菌悬液,在载玻片上均匀地涂抹成薄而均匀的涂片,自然干燥。

2、固定将涂片在酒精灯火焰上方快速通过 2-3 次,以固定细菌。

3、染色初染:滴加结晶紫染液覆盖涂片,染色 1 分钟,水洗。

媒染:滴加碘液覆盖涂片,染色 1 分钟,水洗。

脱色:用 95%乙醇脱色,轻轻晃动玻片,直至流出的乙醇无紫色为止(约 20-30 秒),水洗。

复染:滴加番红染液覆盖涂片,染色 2-3 分钟,水洗。

4、干燥自然干燥或用吸水纸吸干。

5、镜检先用低倍镜找到清晰的视野,再转换高倍镜观察。

五、实验结果在显微镜下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被染成紫色,为革兰氏阳性菌;大肠杆菌被染成红色,为革兰氏阴性菌。

六、实验分析1、本次实验结果较为理想,能够清晰地区分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实验一 细菌革兰氏染色

实验一   细菌革兰氏染色

附 油镜物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一、目的要求 学习掌握油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油镜物镜的基本原理 油镜物镜与其它物镜的不同是载玻片与接物镜之间, 油镜物镜与其它物镜的不同是载玻片与接物镜之间,不 时隔一层空气,而是隔一层油质,称为油濅系, 时隔一层空气,而是隔一层油质,称为油濅系,这种油常选用 香柏油,因香柏油的折射率是 香柏油,因香柏油的折射率是n=1.51,与玻璃相同。当光线通 ,与玻璃相同。 过载玻片后,可直接通过香柏油进入物镜而不发生曲折, 过载玻片后,可直接通过香柏油进入物镜而不发生曲折,如果 载片与物镜之间的介质是空气,则称为干燥系, 载片与物镜之间的介质是空气,则称为干燥系,当光线通过玻 片后,受到曲折,发生散射现象,进入物镜的光线显然减少, 片后,受到曲折,发生散射现象,进入物镜的光线显然减少, 这样一来就降低了视野的照明度。 这样一来就降低了视野的照明度。
实验器材: 实验器材:
显微镜、香柏油等 显微镜、
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
1、观察前的准备 、 2、低倍镜观察 、 3、油镜观察、 、油镜观察、
当用结晶紫初染后,所有细菌都被染成初染剂的兰紫色, 当用结晶紫初染后,所有细菌都被染成初染剂的兰紫色, 碘作为媒染剂,它能与结晶紫结合成结晶紫 碘复合物 碘复合物, 碘作为媒染剂,它能与结晶紫结合成结晶紫-碘复合物,从而增 强了染料与细菌的结合力。当用脱色剂处理时,两类细菌的脱 强了染料与细菌的结合力。当用脱色剂处理时, 色效果是不同的。 色效果是不同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有舦聚糖形成 的网状结构组成,壁厚,类脂含量低, 的网状结构组成,壁厚,类脂含量低,用酒精脱色时细胞壁脱 水,使舦聚糖层的网状结构孔径缩小,透性降低,从而使结晶 使舦聚糖层的网状结构孔径缩小,透性降低, 紫碘复合物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细胞内, 紫碘复合物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细胞内,经脱色和复染后仍保 留初染剂的兰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则不同, 留初染剂的兰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则不同,由于其细胞壁舦 聚糖层较薄,类脂含量较高,,所以当脱色处理时, 聚糖层较薄,类脂含量较高,,所以当脱色处理时,类脂质被 ,,所以当脱色处理时 酒精溶解,细胞壁透性增大,使结晶紫 碘复合物比较容易被洗 酒精溶解,细胞壁透性增大,使结晶紫-碘复合物比较容易被洗 脱出来,用复染剂复染后,细胞被染上复染剂的红色。 脱出来,用复染剂复染后,细胞被染上复染剂的红色。

实验一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实验一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五 实验报告
• 绘出枯草杆菌和大肠杆菌的形态图,并注 明两菌的革兰氏染色的反应性。
六 思考题
• 造成革兰氏染色结果不正确(假阴性或假 阳性)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七 注意事项
• 注意涂片不宜过。 • 火焰固定温度要适宜。
• 注意实验一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一 实验目的
• 学习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和方法。
二 实验原理
• 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Gram所创立 的。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 (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是细菌学上最常 用的鉴别染色法。该染色法之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和 G-菌,是由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 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而且肽 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或丙酮等有机溶剂脱色 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结晶 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番红 复染后就成红色。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 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 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紫色。
• • • • • • • • • • • • •
2) 晾干:与简单染色法相同 3)固定,与简单染色法相伺 4)结晶紫染色:将玻片加适量(以盖满细菌涂面)的结晶紫染色 液染色lmin。 5)水洗:倾去染色液,用水小心地冲洗。 6)媒染:滴加卢哥氏碘液、媒染lmin。 7)水洗:用水洗去碘液(此步可省略)。 8)脱色。将玻片倾斜,连续点滴95%乙醇通过涂面脱色20—25s 至流出液无色,立即水洗。 9)复染:滴加番红复染3~5min。 10)水洗:用水洗去涂片上的番红染色液。 11)晾干:将染好的涂片放空气中晾干或者用吸水纸吸干。 12)镜检:镜检时先用低倍,再用高倍最后用油镜观察,并判断 菌体的革兰氏染色反应性。 13)实验完毕后的处理: 将浸过油的镜头按下述方法擦拭干净,a 先用擦镜纸将油镜头上的 油擦去。B 用擦镜纸沾少许显微镜镜头擦拭掖将镜头擦2~3次。C 用干净的擦镜纸将镜头擦2~3次。注意擦镜头时向一个方向擦拭。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革兰氏染色实验,观察和比较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形态特征,了解其细胞壁的结构差异。

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革兰氏阳性菌(如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墨汁、碘酒、95%乙醇、碘液、革兰染色试剂盒、显微镜等。

方法:1. 取一片清洁的玻璃片,用酒精棉球擦拭干净,标记好样本编号。

2. 取一根无菌的接种环,在无菌条件下取一部分革兰氏阳性菌涂抹于玻璃片的一侧,用另一根无菌接种环取一部分革兰氏阴性菌涂抹于玻璃片的另一侧。

3. 将玻璃片放在通风处晾干,然后用火烧消毒。

4. 将墨汁涂抹在细菌上,静置1分钟后用水冲洗干净。

5. 用碘酒浸渍1分钟,倒去碘酒,用95%乙醇洗涤10秒钟,然后用水冲洗干净。

6. 最后用碘液浸染30秒钟,然后用水冲洗干净,晾干后即可进行观察。

实验结果:观察革兰氏阳性菌在显微镜下呈紫色,球状或椭圆形,细胞壁较厚,没有外膜;而革兰氏阴性菌在显微镜下呈红色,细胞形态多样,细胞壁较薄,有外膜。

两者在染色后呈现出明显的形态差异。

实验讨论:革兰氏染色是细菌学中的一种重要染色方法,通过染色后的观察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分类,对于细菌的形态特征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染色后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形态特征,这与其细胞壁的结构有关。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主要由大量的肽聚糖组成,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的脂多糖,这也是它们在染色后呈现不同颜色的原因。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进行了革兰氏染色实验,并观察到了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染色后的形态特征。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细菌分类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初步了解细菌的结构和分类。

对于进一步的细菌鉴定和分类有着重要的意义。

实验注意事项:1. 在进行实验前要做好无菌操作,避免细菌的外源污染。

2. 实验中的染色试剂要注意保存,避免受到光照和高温影响。

3. 在观察细菌形态时,要注意调节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以便更清晰地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

革兰染色法实验报告

革兰染色法实验报告

革兰染色法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掌握革兰染色法的操作步骤,并通过观察实验结果,了解不同细菌在革兰染色法中的反应特点。

二、实验原理革兰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分类方法,通过染色的方式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两大类。

革兰阳性菌的细菌细胞壁较厚,含有大量的多肽聚糖和脂肪酸,可以吸附革兰染色染料,呈现紫色;而革兰阴性菌的细菌细胞壁较薄,染料难以吸附,呈现红色。

实验中所用的染色剂为革兰染色试剂,主要成分包括紫晶、碘酒和醋酸酒。

紫晶为革兰染色的基础染料,具有亲水性,可以被蓝色胞质囊吸附;碘酒可以增强染色剂和细菌细胞壁的结合力;醋酸酒具有脱色作用。

三、实验材料和仪器1. 实验材料:- 革兰染色试剂(含紫晶、碘酒和醋酸酒)- 96%乙醇- 静态细菌培养物- 菌落计数板- 显微镜玻片和盖玻片- 消毒棉签2. 实验仪器:- 烧杯、试管、移液管等常规实验器材- 显微镜- 灯源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a. 将显微镜玻片用96%乙醇清洗,晾干备用。

b. 将菌落计数板分装2 mL, 4 mL和8 mL的培养物。

c. 使用消毒棉签将要检测的菌种接种至不同的试管中。

2. 实验操作:a. 将试管A中的细菌培养物均匀涂抹在一片显微镜玻片上,保证涂片均匀薄膜。

b. 用钳子夹住显微镜玻片,将其在火焰中迅速过去,倒立在试管B中的革兰染色试剂上,浸泡1分钟。

c. 将显微镜玻片从试管B中取出,用蒸馏水冲洗,直至水清。

d. 加入醋酸酒滴定10-20滴,以溶解掉余留的晶体紫,并冲洗干净。

e. 用纸巾吸干显微镜玻片上的水分,倒置放置以待干燥。

f. 干燥后,将显微镜玻片倒置在显微镜载玻片上,加盖玻片。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在显微镜下观察,革兰阳性菌呈现为紫色,而革兰阴性菌呈现为红色。

根据观察到的颜色,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革兰染色结果。

通过实验发现,不同细菌在革兰染色中呈现不同的反应特点。

以真正菌为例,真正菌为球状或椭圆形细菌,革兰染色结果为紫色。

革兰染色法实验报告

革兰染色法实验报告

革兰染色法实验报告革兰染色法实验报告简介:革兰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分类和鉴定方法,由丹麦细菌学家革兰于1884年首次提出。

该方法通过染色处理,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两类。

本实验旨在探究革兰染色法的原理和应用。

一、实验目的通过革兰染色法,观察和鉴定不同细菌的革兰染色特性,了解细菌在染色过程中的结构和组成差异,为细菌分类和鉴定提供依据。

二、实验器材和试剂1. 细菌培养物:包括革兰阳性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细菌(如大肠杆菌)。

2. 无菌平板。

3. 静电片。

4. 静电片架。

5. 革兰染色试剂:包括革兰碘液、革兰洗涤液、乙醇和碱性紫。

三、实验步骤1. 无菌操作条件下,取一小圈静电片置于静电片架上。

2. 用无菌的铁环或无菌的棉签,分别取一小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细菌培养物,分别在静电片上涂抹成薄片。

3. 将静电片架连同静电片放入无菌平板中。

4. 在静电片上滴加革兰碘液,使其完全覆盖细菌涂片,静置1分钟。

5. 用蒸馏水冲洗静电片,使碘液彻底洗净。

6. 滴加革兰洗涤液,使其完全覆盖细菌涂片,静置1分钟。

7. 用蒸馏水冲洗静电片,使洗涤液彻底洗净。

8. 倾斜静电片,滴加乙醇,使其完全覆盖细菌涂片,静置1分钟。

9. 用蒸馏水冲洗静电片,使乙醇彻底洗净。

10. 滴加碱性紫,使其完全覆盖细菌涂片,静置1分钟。

11. 用蒸馏水冲洗静电片,使碱性紫彻底洗净。

12. 静电片晾干后,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记录结果。

四、实验结果经过革兰染色处理后,观察到金黄色葡萄球菌呈现紫色,而大肠杆菌呈现粉红色。

根据革兰染色法的原理,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阳性细菌,大肠杆菌为革兰阴性细菌。

五、实验讨论革兰染色法的原理是利用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成分差异。

革兰阳性细菌细胞壁含有较多的胞内酶和蛋白质,而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则富含脂多糖。

在革兰染色过程中,革兰碘液与革兰阳性细菌细胞壁中的胞内酶和蛋白质反应生成复合物,使细菌涂片呈现紫色。

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革兰氏染色实验,观察和比较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染色后的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从而对细菌进行初步鉴定。

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革兰染色试剂(碘液、靛洋红、洗涤液)、玻璃片、无菌吸管、显微镜、革兰氏阳性菌培养液、革兰氏阴性菌培养液。

2. 实验步骤:(1)取一张无菌玻璃片,用无菌吸管分别取革兰氏阳性菌培养液和革兰氏阴性菌培养液滴于玻璃片上。

(2)将玻璃片放在火焰上加热,使细菌液均匀分布在玻璃片上。

(3)用吸管滴加碘液,静置1分钟后倾倒干净。

(4)用吸管滴加靛洋红,静置1分钟后用水冲洗干净。

(5)将玻璃片挂在显微镜载玻片上,用100倍镜观察。

实验结果:在显微镜下观察,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或蓝紫色,球菌呈葡萄簇状,链球菌呈链状排列;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或粉红色,杆菌呈杆状或弯曲状排列。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进行了革兰氏染色,观察到了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染色后的形态特征。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细菌初步鉴定方法,对于临床医学和微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玻璃片的无菌状态,避免外界污染。

2. 染色试剂的使用要按照规定比例和顺序进行,避免试剂浓度不足或过高影响染色效果。

3. 在观察细菌形态时,要注意调节显微镜的焦距和光线,以获得清晰的观察效果。

4.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洗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台面的清洁。

总结:革兰氏染色实验是微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本次实验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对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和步骤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掌握了正确的操作技巧。

革兰氏染色在细菌鉴定和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希望通过今后的学习和实验,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研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将浸过油的镜头按照下述方法擦拭干净: a.先用擦镜纸将油镜头上的油擦去。
b.用擦镜纸沾少许二甲苯()将镜头擦2-3次。
c.再用干净的擦镜纸将镜头擦2-3次。` 2.镜检后的染色玻片直接扔到专装废弃玻片的盒子。
11
染色结果
金黄色葡萄球菌(10×100)
大肠杆菌(10×100)
12
染色结果
螺形菌Spiral bacterium
• 革兰氏阳性菌通常对青霉素类、第一(或第二)代头孢菌 素等高度敏感 ,青霉素可为化脓性细菌感染可首选药物 。
15
选择抗菌药物
• 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沙门氏菌属、志贺氏菌属(痢疾 杆菌等)、嗜血杆菌属(杜克雷嗜血杆菌、流感嗜血杆 菌等)、霍乱弧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在院内感染中的细 菌感染中占了大约65%,且大多菌株容易对抗菌药物耐 药
20
细菌鞭毛的观察
鞭毛:运动,菌落形态。
21
本次实验课结束
请确保油镜头擦拭干净 交作业,值日同学留下 下周实验课(细菌的人工培养)
再见!
22
• 革兰氏阴性菌对第三代头孢、氨基糖苷类、抗假单胞菌 属的青霉素类、多粘菌素等高度敏感,对头霉素类和第 二代头孢菌素也较敏感。例如氟哌酸对革兰染色阴性杆 菌有效,如肠道病、腹泻为常用药 。
16
研究细菌的致病性
• 革兰阳性菌可产生外毒素使人致病。
• 革兰阴性菌主要以内毒素使人致病。( LPS作为G-菌内毒 素致病 )
G-
G+
结晶紫
碘液
95%乙醇
复红/苯酚
注意:每一步染色后水冲,甩干水
8
涂片观察(P3)
(1)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找出适当的视野。 (2)将高倍镜转出,然后在涂片上加香柏油一滴。 (3)将油镜头浸入油滴中仔细调焦观察细菌的颜色和形态。
P3
9
注意事项
1.革兰氏染色成败的关键是酒精脱色。 如果脱色过度,革兰氏阳性菌也可被脱色而染成阴性菌。 如果脱色时间过短,革兰氏阴性菌也会被染成革兰氏阳性菌。
1
实验一
革兰染色法
实验目的要求
1.掌握油镜的使用 2.熟悉革兰氏染色法原理、 步骤、结果、意义 3.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
2
细菌染色的方法
• 单染法:采用一种染料染色,只能观察细菌的形态 和排列特征,不能观察细菌的染色特性和进行鉴 别。 • 复染法(鉴别染色):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 染料进行先后染色,使不同种类的细菌、同种细 菌的不同结构,分别染上不同的颜色,以便鉴别 细菌。
13
革兰染色意义
★鉴别细菌 ★选择抗菌药物 ★研究细菌的致病性
14
选择抗菌药物
• 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葡萄球菌属(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 菌、表皮葡萄球菌等)、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草绿色 链球菌、肠球菌等)、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破伤风杆菌、 蜡样芽孢杆菌等,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等为临 床重要等病原菌
3
革兰染色法
• 该染色法是丹麦细菌学家革兰于1884年创建的, 至今仍广泛应用用于细菌分类和鉴别
4
革兰染色法的原理
★渗透学说:与肽聚糖的结构有关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主要由致密的肽聚糖网状结构组成,壁厚、类 脂质含量低,酒精不易渗透,反而形成一道屏障,阻止染料向细 胞外渗出。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脂类含量高,酒精 易渗透进入细胞内,将染料脱出。 ★化学学说:与细菌细胞质中核糖核酸镁盐有关 革兰阳性菌细胞质中的核糖核酸镁盐与结晶紫-碘结合形成更大 的复合物,不易被酒精脱出。 ★等电点学说:与细菌所带电荷有关 革兰阳性菌等电点低(pI)为2~3,在中性或碱性环境中所 带负 电荷多;革兰阴性菌pI为4~5,所带负电荷少,影响结合染色的多 少
微生物实验课注意事项
• 禁止不穿白大衣进入实验室; • 禁止在实验室内吃东西、吸烟;不得高声喧哗,随 • •
• • • 处走动; 严禁用酒精灯点燃酒精灯; 严禁把实验室内任何物品带出室外; 病原材料污染桌面、地板等或误吸入口,应立即报 告教师进行处理; 爱护实验仪器设备,损坏仪器要赔偿; 实验完毕,废弃物放入指定地点,桌面理清洁,洗 手后方可离室。值日同学负责打扫实验室,并关好 水电、门窗方可离开。
脱色时间的长短受涂片厚薄及乙醇用量多少等因素的影响,
难以严格界定。 2. 染色过程中勿使染色液染色效果。
3. 选用幼龄的细菌。选用培养16h-24h菌龄的细菌为宜。若菌龄 太老,由于菌体死亡或自溶常使革兰氏阳性菌转呈阴性反应。
10
实验完毕后的处理:
5
实验材料与方法
• 材料: 菌种: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混合物(18-24h) 牙垢 试剂:结晶紫染液、碘液 95%酒精、稀释苯酚复红液 其他:玻片、接种环、酒精灯 无菌生理盐水、显微镜等
6
涂片
染 色 标 本 检 查 基 本 程 序
干燥
固定
染 色 镜 检
7
革兰氏染色步骤与现象
初染1min 媒染1min 脱色15-20s 复染1min
17
细菌的特殊结构形态观察
实验步骤
• 观看鞭毛、荚膜、芽孢的示范片 • 绘图、写实验报告
18
细菌的特殊结构
芽胞(nuclear material ornucleoid)
枯草杆菌芽孢的观察
芽孢:休眠体,不利环境下产生,耐受各种极端环境。
19
细菌的荚膜的观察
荚膜(capsule)
荚膜:多糖,包裹在菌体外围,保护菌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