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第一章 纽马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译者和原文作者还各有不同的意义理论和价值观 念。
四、翻译理论文献
奈达是一位以翻译《圣经》而著称的伟大的翻 译实践家。奈达的一个重要贡献是纠正了以往 有人认为语言有先进和落后之分的错误观点, 从而确立了“可译性”原则。他改编了转换语 法,提出八个典型核心句式作为原文和译文两 种语言结构之间的转换阶段,在语义学领域内 还运用了成分分析法等。
翻译的类别
• 1.交际翻译 • 2.语义翻译 • 3.直译 • 4.死译
翻译的性质:
1.翻译是科学 2.翻译是艺术 3.翻译是技巧 4.翻译是个人品味
二、翻译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 与语言学:翻译理论来源于对比语言学。由于语 义学常被描述为一种理论性的科目,所以符号学 便成为翻译理论的重要因素.一个符号具有的意义, 是它在解释符号的人的心里产生的效果,这个效 果因人而异。 • 一个冰棒对于读者而言,意思可能只是一个小棍 棒上的冰冻甜食,但对制造商来说却意味着有利 可图的收入来源;对一个家庭主妇来说则意味着 是一种一年到头都避免不了的麻烦,对小孩则意 味着附在小冰棒上的并可持久品味的冷饮。
翻译历史发展简介
• 公元前三千年 古埃及王国
• • •
12世纪
西欧
1522年
路德(Luther)
1611年
詹姆斯国王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相对和平,翻译范围广,形式多 ,规模大,成果丰。20C为“翻译时代”。因为这一 时期的西方翻译扩大到各个领域,具有五个特点: 1.商业、外交、科技等专业和事务性翻译规模空前。 2.翻译教学普遍展开。 3.翻译工作者组织成立并创办翻译研究刊物。 4.机器翻译问世。 5. 翻译理论著作层出不穷。
1.人物简介 一、简介 2.翻译历史发展简介 3.翻译简介
人物简介: Peter Newmark (1916-2011)
• 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 • 从事过多种欧洲语言的翻译工作,是一位出色的 译者和编辑 • 同时是一位语言学家,并担任英国语言学家协会 会长 • 英国萨里大学(University of Surrey)的教授 • 他的主要兴趣就是把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应用于翻 译实践之中,把翻译研究和英语语言研究相结合

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概要》一书从语言学角度 对翻译理论进行了分析研究,其核心内容就是“等 值论”。 • “有两项原则,对于一切翻译工作者来说都是共同 的: • ①翻译的目的是尽量确切地使不懂原文的读者(或 听者)了解原作或讲话的内容; • ②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 不可分割的统一中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 地表达出来。” •
五、同语言功能有关的翻译理论
• 纽马克认为,翻译活动即是对文本的翻译, 研究翻译不能离开文本。 • Newmark对原语文本的三种分类: 表达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 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 呼唤功能(vocative function)
Newmark对原语文本的三种分类
• 1981年,纽马克的第一部著作《翻译问题探索》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出版,在这本书中,他提 出了“语义翻译” (semantic translation) 和“交际 翻译”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的概念。 • 1988年,出版《翻译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其语义/交际翻译理论受到翻译界的高 度评价,该书获1988年英国应用语言学协会奖。 • 1991年,出版《论翻译》(About Translasion)一书 ,提出全新概念“翻译关联法”。 • 1993年和1995年,又出版了《翻译短评》 (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和《翻译短评(第二集) 》(More 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
• 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
• 《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 ,将翻译分为三类:
语内翻译intraligual translation:同一语言中用 一些语言符号解释另一些语言符号,即“改变说法 ”;
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用一种语言符 号解释另一种语言符号,两种语言间翻译,这就是 人们通常所指的严格意义上的翻译; 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即跨类翻译 transmutation,通过非语言的符号系统解释语言 符号,或用语言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
• 在接下来的论述中,费道罗夫讨论了“可译性” 和“等值性”问题。他认为“实践本身已经证明 可译性原则是现实的”,但同时他又指出了两种 使可译性原则受到挑战的情况:“在原文相当明 显地违背某一民族全民语言准则而具有该语言的 地方特色或狭隘的游民集团用语时,可译性的原 则就受到一定的限制。”所谓“确切性”,其核 心就是“确切”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并且在不违 背原文的基础上可以在必要时对译文进行必要的 调整。
• 康米萨罗夫(Komissarov)看到翻译理论正在向 三个方向发展: • 1、denotative (information translation information translation) • 外延方向(情报译法) • 2、semantic (precise equivalence) • 语义方向(确切等值译法) • 3、transformational( transposition of relevant structures) • 转换方向(相关结构换位译法)。
翻译简介
• 翻译的标准
• 翻译标准必须能够衡量某种翻译方法是否 准确,是否最大限度地重现原文的意义。 • 他提出的翻译标准比较笼统:准确 (accurate,内容准确,事实准确,风格准确) 和简洁(economical)
• 认为只有语义翻译法和交际翻译法能达到 这个目的。译文是否准确可通过回译(back translation)来检验。
• Secondly, the two languages have different lexical, grammatical and sound systems, and segment many physical objects and virtually all intellectual concepts differently. • 两种语言,文字、口语上都有各自不同的词汇、语 法和发音系统,对许多客体和概念的反映也不同, 因此,两种语言的词句就很难在各个方面都保持对 应。
• 他的等值翻译理论又分为五个层次: • 1、lexical unit词汇单位 • 2、collocations词的搭配 • 3、information信息内容 • 4、situation情景场合 • 5、communication aim交际目的
• 寇勒(Koller)区分了信息和交际,而莱斯(Katharina Reiss)则分类说明了不同的原文种类等等。
• 莱斯(Katharina Reiss)更多借用语用学的发展 成果,按照语言的功能对文本进行分类。她认为 语言有三种功能:说明(representational)、表 情(expressive)及呼唤(appelative)。一篇文 章很少只具有三种功能中的某一种,而通常是三 者兼而有之。但赖斯也指出,就是在三种功能都 具备的情形下,总有一种占据主导地位。她将文 本相应地分成三类:注重内容或信息、注重语言 形式以及注重对读者的影响。
•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奈达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 等”,即“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译文与原文在 内容上的一致和形式上的一致必须同时兼顾,但 在五种情况(这五种情况是:直译会导致意义上 的错误时;引入的外来语形成语义空白,且读者 有可能自己填入错误的意义时;形式对等引起严 重的意义晦涩时;形式对等引起作者原意所没有 的歧义时;形式对等违反译入语的语法或文体规 范时)下必须改变形式,优先照顾内容的一致性。
• Expressive function(表达功能):严肃文学(纯文 学)、权威陈述(演讲或声明)、个人作品、亲密 朋友间的通信等 适合semantic translation • Informative function (信息功能):报刊文章、新 闻报道、科技论文、通用教材以及大多数事实重于 文章风格的非文学作品等 适 合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 Vocative function (呼唤功能):广告、宣传、论辩 、流行文学(畅销书)等 适合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二、翻译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 与逻辑学:逻辑学的研究将有助于译者对 所译段落真正意义的确定。 • 下面这条关于否定结构的翻译规则便是导 源于逻辑学的:一个词语+n 可能会成为一 个满意的等值语,如:“一个女人” = “不是一个男人”
• 与哲学:是翻译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翻 译所关心的只是词在上下文中的效用,而 不过问词的语言系统。“从一般意义上来 说,哲学的命题就是可译性,即意义或真 理可以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而不 带来任何本质上的缺损„„。哲学源于翻 译或可译性命题。” (德里达,1985:120)
三、翻译和意义上的走失
• Translation is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 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 message or statement in another factors. • 翻译是一种用某一种语言信息来代替另一种语言信 息的技巧。 • 走失来源: • Firstly, if the text describes a situation which has elements peculiar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nstitution and culture of its language area, there is an inevitable loss of meaning. • 如果源文本描写的是本国特有的自然环境、社会制 度和文化习俗,目标语的意义就必然有所走失。
• Thirdly, the individual uses of language of the text-writer and the translator do not coincide. • 原文作者和译者在语言的个人应用上也不一致; • Lastly, the translator and the text-writer have different theories of meaning and different values.
The Theory and the Craft of Translation Peter Newmark (1916-2011)
四川外国语大学 翻译理论与实践 唐俊彦 201330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录
• • • • • • • 一、简介 二、翻译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三、翻译和意义上的走失 四、翻译理论文献 五、同语言功能有关的翻译理论 六、翻译方法和技巧 七、总结
–复苏期(1975—1989) – 70年代中期,随着有关自然语言理解的理论和 时间的不断深化,机器自动翻译研究又重新提 上了日程。 –蓬勃发展时期(1989—) 从20C80年代末期开始,一些新发展使整个机 器翻译发展事业发生了改变,标志着机器翻译研 究进入一个新时期。
• 除前面提到的这些翻译理论家以外,英国 的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约翰 ·卡特福德(John Catford) 以及法国的乔 治·穆南(George Mounin)均从语言学的 理论中吸取营养,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1946年,安德鲁· 布思(Andrew Booth)和华伦 · 韦弗(Warren Weaver)首次提出把计算机用于 机译系统。以现代电子计算技术为推动力的机 器翻译及研究正式拉开帷幕。
西方机器翻译的五个发展阶段:
–初创期(1946—1954) –布思和韦恩1946提出计算机对自然语言进行翻 译的设想开始,到1954年第一个机译系统的诞 生为止。 –高潮期(1954—1966) –世界第一个机译系统即美国Georgetown-IBM 系统成功演示,标志翻译第一个发展高潮的出 现。 –低落期(1966—19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