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如何做最好的校长》有感_读后感_模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如何做最好的校长》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如何做最好的校长》有感
文/周旻红
读书人有三格:”初格读故事,再格读情感,高格读思想”,一本好书是可以用来反复多次阅读的,恰如《如何做最好的校长》一书,三年之前我曾拜读过此书,初读此书就立刻被书中一个个中外教育家的经典感言和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所吸引,让我充分感受到了中外教育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同时也引发我深深地思考:当下我们要以怎样的姿态、怎样的本领去当好这个校长,不仅是当好,而且是当最好的校长。
现在静下心来再读,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感悟和新的收获,使我更加深刻地领会和感受到一种教育情怀、一种教育智慧,而这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激情吗?
激情和智慧,是所有教育者应该具备的品格,更是所有管理者必需的品格。
联想起书中谈到孔子《论语》中”君子有九思”这样的一段话:”九思”即九项思考,从视听感官、面部表情、言谈举止等方面让我们展开思维的翅膀,在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超越自我的天空中翱翔。
这”九思”,貌似平常,其实饱含智慧,寓意深远,回味深长,如同心灵只能由心灵唤醒一样,智慧也只能由智慧点燃。
一个智慧型的校长,在读书的同时,更要学会思考:要广思、能思、细思、三思、反思,从而产生灵感,打破常规,冲破障碍,智慧所到之处,教师幸福,教育理想,生活五彩缤纷,工作生机勃勃。
一、视思明——站得高看得远
”视”,可以看作为眼光、眼力和眼界。
”思”其意为考虑,”明”,清楚。
”视思明”,是说遇到问题要考虑清楚,眼界要开阔,要做到站得高,看得远,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书中阐述了作为学校的管理者,首先要具有广博知识和终生学习的本领,能做到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其次,要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三,要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善于用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科学的方法建立一个共同的愿景,教育充满着理想,一所学校如果没有长远的目标,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一列失去轨道的列车。
育人如种树,我园从2009年办园至今整五年,在这五年中,幼儿园像一株小树苗,”仁者爱人、满园和畅”的办园理念就像阳光雨露一般,润物无声,滋养着幼苗慢慢长大长高。
未来的路还很漫长,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股经久不衰的源动力,作为园长,不仅要低头赶路,更要抬头望天,用前瞻性的战略眼光规划学校明天的发展方向,登高望远,风景无限。
二、听思聪——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视思明”是说目明,而”听思聪”讲的是耳聪。
书中马卡连柯的管理感言中提到:信任是校长成功管理的核心,作为一名校长,要学会倾听、敢于信任、善于反思。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人不论多高明,他的智慧也是有限的。
要做到博采众长,海纳百川。
也正是这种理念,引领着我和老师们努力打造”仁者爱人,满园和畅”的高品位校园文化,即”欣赏每一个孩子,呵护每一颗童心,尊重每一位教师”,营造和谐顺畅的园所氛围。
营造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欣赏学习的氛围,以阳光的心态对待教师,敏锐地发现每个教师成长的闪光点,以谦虚开放的态度向教师学习,以教师的成长为荣,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教师,与教师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倡导以灿烂的笑容面对我们的家长和孩子,以良好的情绪面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正是这种积极的工作状态和良好的精神面貌让我们的老师变得更加美丽、年轻和聪颖,更让仁和的教育事业日益辉煌!
三、色思温——一米阳光魅力微笑
”色”指的是脸色;温,温和可亲,面带微笑,为人师表,以礼待人。
本书中布鲁纳管理感言中认为人格魅力铸就”领导”艺术。
当领导的要力争做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这样可
以增强亲和力,易于群众接触,往往就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当教师面带微笑,就能实现”亲其师,信其道”,就能大大改善师生关系,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任务。
在管理实践中,我深感:做人先正己,人格魅力的绽放首先要从园长自身做起,”人无信无以立”,园长在一所学校中,能否凝聚人心、打开局面,顺利开展工作,其中的非权力因素——人格魅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园以”仁和”命名,研究的课题是幼儿礼仪,”仁和”和”礼仪”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一脉相承,密不可分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关爱、礼让、和谐的精神文化。
因此,我们积极倡导”仁心至善、和合至美” 的校园文化,一名举止文雅大方、仪表端庄美丽,每天面带微笑的,充满正能量的园长带给师生的不仅仅是表面,更重要的一种气质和魅力,而这正是营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师幼和谐共处、共同成长的良好开端。
四、事思敬——敬业奉献身正为范
”敬”是指敬业的意思。
”事思敬”是说要专心致志做所要做的事,即我们现在常说的敬业。
”事思敬”的观点提醒我们要干一行爱一行,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在工作和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就能做出优异的成绩。
书中例举了古今中外31位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感言,句句在理,字字经典,其中开篇首页的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要找准学校管理的切入点。
学校管理有三层境界,人治——法治——文治(文化治理),而文化治理才是最高的追求!
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师生生命的共同发展,师生生命的活力,可以透过文化建设而焕发精彩,要努力让学校文化成为师生”精神家园”的永恒追求:如何使师生的生命更有尊严,如何使师生的生命更有价值,如何使师生的生命更加幸福,这是我们作为学校管理者首先应该做的事情。
教育应是与生命相处的艺术,学校管理者应有与生命相处的智慧!园长是幼儿园发展的旗帜,要确立”教育应让生命充满幸福与梦想”的共同文化追求,激励教师共筑和谐校园,演绎生命课堂,用丰富的活动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用和谐的团队力量促进教师美梦成真,焕发起每一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责任感,只有这样,教育才不是飘扬的”乌托邦”,而是握在手里的”桃花源”.
读书是永不停歇的脚步,在书中我获得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感慨多多、收获满满。
教育充满着理想,更充满着希望,今年,我园进入了新五年的发展阶段,如何在新一轮的发展中进一步彰显仁和办园特色,真正实现高品质办园一直是我们追求和努力的目标,书到用时方恨少,如何变压力为动力,我想最重要的还是要静下心来读书,沉下心来研究,潜下心来实践,以”仁”彰显特色、以”和”提升品位,以团队建设凝聚人心,让管理充满生命活力,智慧在心,描绘出一个又一个教育的童话,且行且思,共同谱写仁和华彩乐章。
(江苏省无锡市仁和幼儿园)
《围城》我是先看电视剧,后来有断断续续读丁些片段(这本书情节连续性不强,确实可以跳着读),最近才—口气从头到尾将整本书读完。
读完以后,对这本书又有了些新的认识。
有的报道说,方鸿渐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还怀疑作者的博士单位是否也是虚构的。
但无论如何,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这句话是无容置疑的。
但正因为他是知识分子,而且是那种带着玩世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才构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围城”。
他希望做个大人物,这样的性格,似乎就决定了他的一生。
方鸿渐的第二圈“围”就是给他带来多灾多难的假学位。
方鸿渐到底是个知识分子,在买假文凭之前,他也问问良心,他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
”以他自己的口气,就是“说了谎话,还要讲良心。
”说谎就说谎嘛,讲了良心这谎话就变得不伦不类了。
既然讲良心,就干脆别买学位了。
既然都不讲良心了,就干脆把学位发扬光大吧?害得自己当个副教授忍气吞声的,两头不着岸。
方鸿渐一生的第三圈“围城”,我想没有人会反对,是他在处理感情问题时候的玩世态度。
也许从第—,圈“围城”建立时,就决定了会有第二圈围城,就决定了会有第三圈围城了。
在
那个到处是“小人物”的时代,做个大人物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耐的。
可是他还是希望做个大人物,买文凭时,希望自己能够使家翁感觉光耀门楣;买了文凭,又觉得有损道德。
要知道,社会上只有两种人能够混得好。
—种是真正大写的入,他们有他们独特的才能,他们有他们高尚的情操。
他们是因为他们近乎模范的举止,才赢得别人的尊重。
而另—种,则是完全相反的。
他们用旁门左道,说谎时,能够令自己都骗过来。
他们深有城俯,他们的行为举止有时真是没有良心可言。
而社会上更多的,是后者,从古到今都是如此。
袁世凯用了多少手段才当上大总统?乾隆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就连现在的企业在商场上竞争,也用尽手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面对这些时都能够狠下—条心的。
多数的人都像方鸿渐—样,有那么一点的良心,有那么—点的虚荣。
他们处处做小人,又不得处处提防小人。
他们也知道世道的艰险,可是并没有好好地去接纳它。
他们尝试去改变,就好像方鸿渐想知道韩学愈文凭的真伪,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样。
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设定了陷阱等他踩进去。
或许《围城》的文学价值也正在此。
它写出了人们不愿意正视的,真实的社会环境。
世道的艰险,可是并没有好好地去接纳它。
他们尝试去改变,就好像方鸿渐想知道韩学愈文凭的真伪,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样。
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设定了陷阱等他踩进去。
难忘吴敬梓
——《儒林外史》读后感
陈关强
记得还是二十多年以前,那是一个莺飞草长、鸟语花香的暮春天气,风和日丽,惠风和畅,我们一行文学爱好者来到了安徽全椒,前往瞻仰”吴敬梓纪念馆”.
位于全椒县城城郊的”吴敬梓纪念馆”颇具规模,古色古香,雕梁画栋,青瓦白墙。
吴敬梓的塑像矗立在大院中,深邃的目光凝视着远方,给人以睿智沉稳的感觉。
当步入展览厅,给我留下特别深刻印象的是,展柜内陈列着多种版本和多国文字的《儒林外史》。
吴敬梓所撰写的小说《儒林外史》,竟然被翻译成英、法、德、意、俄、日等多国文字而在世界上广为传播。
由此,足见《儒林外史》的影响力有多么巨大和深远。
在没有来到全椒之前,对于这一点,我是不敢想象的。
《儒林外史》是一部我所喜欢阅读的古代小说。
初次接触该书,是在青年时代。
没有想到的是,已经过去了四五十年,如今已是年逾六旬的我,依然对此书爱不释手,经常翻阅不已,咀嚼品味,感慨良多。
《儒林外史》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对封建知识分子的毒害和腐蚀。
真可谓入木三分,鞭辟入里。
”范进中举”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读了这节脍炙人口的描述,在忍俊不禁的同时,不免心生凄凉之感。
没有想到封建时代的科举八股对文人的侵蚀竟是如此之深。
范进原本是一个落魄书生,苦读数载,不见出头之日。
有朝一日中了举人,极度兴奋之际,竟被一口痰迷了心窍,在大街上拍手顿足高叫”中了!中了!”疯疯癫癫,傻傻冒冒,出尽了洋相。
后来,被杀猪匠的丈人狠狠打了一巴掌,方才清醒过来,恢复了理智。
他的丈人老儿却因此后悔不已,说是用沾满猪油的手打了文曲星是会遭报应的!
《儒林外史》对封建文人吝啬、贪鄙、自私自利本性的揭露也是不遗余力、力透纸背的。
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根手指,就是不肯咽气。
他的舅老爷问他,是不是还有二百两银子没有说出藏匿的地方?他摇摇头。
他的亲弟弟问他,是不是还有二十亩地契没有交代?他也摇摇头。
只有他的小妾知道他的心思,问他是不是油灯灯盏里面点了两根灯芯太费油了?他终于点了点头,待小妾剪灭一根灯芯以后,他方才撒手人寰,驾鹤西去。
严贡生坐船回家时,船家因腹中饥饿,吃了几块他放在船舱中的云片糕。
他硬赖人家吃了他价值连城的高级补品,大骂而特骂,高低不肯罢休,非要送官处理。
结果被他赖去了船钱,方才骂骂咧咧上岸去了。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也描写了他心中理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王冕在他的笔下,就是一个嵚崎磊落的人。
王冕是放牛娃出身。
他发奋努力,勤奋好学。
利用放牛间隙,在湖岸边写生绘画。
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刻苦的磨练,他画出的荷花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深得大家喜爱。
左邻右舍都愿意掏钱买他的画,王冕因此也有了打理日子的本钱。
后来,王冕终于成为一代名人。
这与他勤勤恳恳刻苦耐劳的品质是分不开的。
我切切记得,关于王冕的章节选入了我们中学时代的课本。
所以,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至今不忘。
在吴敬梓纪念馆细细观赏,浏览徜徉。
我注视着吴敬梓高大的塑像,心中默念,这位文学前辈给后人留下了多多少少耐人寻味的人物形象啊!给人以启示,予人以深思。
(本文作者陈关强为长宁区图书馆”虹桥书缘”读者沙龙成员,该家庭2015年被评为”长宁十大阅读家庭”)
《乔布斯传》读后感
终于看完了这本书,感慨万千。
回想那段峥嵘岁月,我们也曾经想过将mp3和手机结合,也设想过电子书,平板电脑,但是,无数的想法,只是停留在嘴上和讨论中。
然而乔布斯的苹果,把这些想法变成了现实。
当一款款精品出现的时候,任何人都会赞叹其精致和完美。
任何其他人,都不可能创造出苹果这么多创新的产品。
它们也不可能诞生于常规的市场调查组和产品设计委员会。
乔布斯说:贝尔在发明电话之前做过任何市场调研吗?-创造、创新、发明、改变世界,乔布斯使这些成为可能…
乔布斯是一贯固执的杰出艺术家,他不希望看到自己创造的东西被二流的程序员给糟蹋了。
这一理念造就了伟大的产品,但这并不总是占领市场的最佳战略。
失去了乔布斯的苹果,会怎样?其实和乔布斯同一时代,有着无数其他创业者,虽然最终大多被人遗忘,但没有他们的存在,也就不可能有苹果的成功。
如果乔布斯能够多活20年,能够给我们带来多少新的惊喜?
L说,他是把人们正好想要的东西变成现实,在我看来,不仅仅如此,他是做到了极致,把艺术和技术完美结合。
《乔布斯传》读后感
作者:业务部/张渊
《乔布斯传》出来后,老婆买了一本,厚达798页,于是,一个周末开始打开这本书。
虽然只看了一半,也有了一些感想,下面同大家分享。
一,乔布斯小时候是一个非常调皮——我觉得用”调皮”来形容可能太便宜他了,实际上,无论从行为还是学习成绩上,他都是一个”差”等生,在学校搞恶作剧达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例如把鞭炮放在老师的椅子下点燃。
但这样一个学生,竟然被学校容忍,而且一路顺风,这实在不能不归功于美国教育制度对孩子们的”一视同仁”与包容精神。
对照乔布斯在学校的所作所为,说实话,如果放在中国,即便不送到管教”少年犯”的特殊学校接受再教育,即便不被学校开除,恐怕也早被戴上”绿领巾”.从这一点来说,乔布斯是”美国制造”一点不过。
二,一种鼓励年轻人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
这段时间刚好看到这样一条新闻:”4名90后广州大学生自行设计自制火箭准备升天。
他们的”惊人之举”引起空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的关注。
考虑到安全及天气等因素,这4位大学生首次探求太空之旅被叫停,实箭发射改为地面科学模拟,虽然也有一些收获,但毕竟还是有些遗憾”.航管部门叫停以及”相关部门”关注当然都有理由,而且也得到四位年轻人的理解。
然而,如果你读了乔布斯,你会得出结论:不应该叫停这些年轻人的创举,应该创造条件——例如帮助他们把”火箭”运送到相对安全的地域——让他们去探索。
三,车库——阅读《乔布斯传》前半部分时常常有”车库”两个字,乔布斯的”苹果一号”
是在车库里组装的。
这种情景让我想起一百多年前发明了飞机的怀特兄弟,他们当时没有钱没有场地,竟然是在车库里发明了飞机。
其实,还有很多发明,都是在”车库”里诞生的。
这一方面说明西方人有一个车库,很多时候成为他们的手工作坊;另外一方面说明,伟大的发明并不需要那么多优厚的资源。
就在乔布斯在车库里组装”苹果一号”的时候,至少有十几家拥有相当规模的电脑制造商正在豪华厂房里工作;就在怀特在车库里设计”飞机”的时候,当时就有几位拥有上百万美金的飞行爱好者也在研究飞行器。
四,这点特别让我感动:至少有两次,乔布斯在鼓捣电脑时遇到了困难——他缺少零件之类的,结果这位才十几、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竟然拿起电话,直接给当时的大老板打电话,开口就让人家提供免费的零件和支持,而让人惊讶的是,这些大老板竟然毫无条件的就答应了他,还送货上门,使得乔布斯对电脑的研究与制造可以继续下去。
有时我想,如果他困难的时候,那些老板不支持与鼓励年轻人创新与创业,乔布斯还是乔布斯?他能走到今天?
以上只是匆匆看了《乔布斯传》前半部分的一些想法,大家阅读《乔布斯传》的时候应该关注这些细节,乔布斯之所以是”美国制造”,也并不是巧合,当然不仅仅是政治制度造成的,更多的是源自于社会对创新与创业的态度、对少数特立独行的人的包容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