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9文言文翻译真题汇编
高考历年文言文翻译
![高考历年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a308a8b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06.png)
一、2019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翻译:孔子说:“君子的品德像风,小人的品德像草。
风吹在草上,草一定会倒。
”二、2018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楚人三闾大夫屈原,遭谗被逐,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翻译: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因遭受诽谤而被逐出,他忧愁而深思,创作了《离骚》。
三、2017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翻译:做大事不必拘泥于细节,行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四、2016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翻译:在朝廷做官就担忧百姓,在江湖中漂泊就担忧君主。
五、2015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江水至孝感,逆流三十里,号为“黄盖”,人以为神。
翻译:江水流到孝感,逆流而上三十里,被称为“黄盖”,人们认为它是神。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高考文言文翻译的特点:1. 翻译要求准确、流畅、通顺。
翻译时要准确理解原文的意思,用现代汉语表达出来。
2. 翻译时要注意句子结构、词义、修辞等。
例如,2019年高考文言文翻译中的“草上之风必偃”,要注意“草上之风”的比喻意义。
3. 翻译时要遵循原文的语序和语气。
例如,2018年高考文言文翻译中的“遭谗被逐”,要注意保持原文的语序和语气。
4. 翻译时要注意文化背景。
例如,2017年高考文言文翻译中的“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要注意“大行”和“大礼”的文化内涵。
5. 翻译时要适当添加一些解释性语句,使翻译更加通顺易懂。
总之,高考文言文翻译是考查学生文言文理解和翻译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了解到高考文言文翻译的特点和考查内容,从而在备考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提高自己的文言文翻译水平。
2015-2019全国三套文言文翻译
![2015-2019全国三套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28300dacf84b9d529ea7a28.png)
翻译专练一、(2019·全国卷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⑴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5分)⑵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5分)【参考答案】(1)于是说贾谊坏话道:“这个洛阳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很多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2)贾生多次上奏,指出诸侯封地有的多达几个郡,不合古代的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解析】(1)关键词:“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诋毁,说人的坏话;“初学”学识肤浅;“擅”独揽;“纷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纷乱诸事”即“使诸事纷乱”,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2)关键词:“数”屡次,多次;“言”说,指出;“或”有的;“连”接连;“稍”逐渐。
二、(2019·全国卷Ⅱ《史记·商君列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⑵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干数。
【参考答案】(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就不必遵循旧礼制。
(关键点:苟,如果;法,效法;故,陈规;循,遵守;“可以(之)强国”“可以(之)利民”都是省略句。
)(2)法令在百姓中实行一年,秦国百姓到国都诉说新法不适宜的人数以千计。
(关键点:期年,满一年;之,到。
“令行于民”是介词短语后置句。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1)苟,如果;法,效法;固,陈规;循,遵守。
“可以(之)强国”“可以(之)利民”都是省略句。
(2)期年,满一年;之,到。
“令行于民”是介词短语后置句。
三、(2019·全国卷Ⅲ《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17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翻译(专业版)
![2017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翻译(专业版)](https://img.taocdn.com/s3/m/100dd61f58fafab069dc0281.png)
2017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翻译(专业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考卷:文言文阅读含解析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高考AB卷: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含解析传记类A卷全国卷一、(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
元丰元年卒,年八十。
帝临哭,辍朝三日。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解析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2019年全国卷文言文汇编(含答案翻译)
![2019年全国卷文言文汇编(含答案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76d5c874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95.png)
2019年全国卷文言文汇编(含答案翻译)B.___是秦朝的重要官员,被誉为“法家之祖”,主张法治和集权统治。
C.___皇帝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明君,主张宽政、___、改革,被誉为“孝文治世”。
D.___被任命为长沙王太傅后,曾多次上疏谏言诸侯削权,但未被采纳。
12.下列关于___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___年轻时就以能诵诗属书闻名于郡中,后被___召为门下客。
B.___被___皇帝任命为博士后,每次诏令议下,他都能为之对答如流。
C.___曾被任命为长沙___和___太傅,但因反对封建割据而多次上疏。
D.___为了纪念长沙王,写了一篇吊___的赋文,表达了自己的悲痛之情。
13.下列对文中“___自伤为___,哭泣岁余,亦死”这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___因为长沙王的死而感到内疚和悲伤,认为自己作为___没有尽到责任。
B.___因为长沙王的死而感到绝望和失落,一直哭泣了一年之久。
C.___因为长沙王的死而感到愧疚和自责,最终也选择了自杀。
D.___因为长沙王的死而感到悲痛和不舍,一直哀悼了一年之久,最终也离世了。
B.诏令是指以皇帝名义发布的各种命令和文告。
C.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非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A.___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
他年仅二十余岁,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让诸生自觉不如。
不久得到___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___热心政事,遭到权贵忌恨。
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全盘改变秦朝法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___后来也疏远了他。
C.___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
___询问鬼神之事,对___的回答很满意,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___的太傅,表示自己也比不上___。
D.___劝止封候,___未予采纳。
___封淮南___四个儿子为候,___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___死,___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全国卷文言文汇编(含答案翻译)
![全国卷文言文汇编(含答案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4a882f3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0c.png)
全国卷文言文汇编(含答案翻译)全国卷文言文汇编(含答案翻译)(正文开始)鉴赏一《战国策·齐策一》原文:齐人有士无㕦,㻅入逐竖子之门者百馀人,竖子终不见也。
吏有佉㕦如齐之公者,公一出境,竖子百馀人各造门扉,籍而盗之,不可得罪。
公不悦,削之罚之死。
有竖子者过公门者,公闻之,视如齐公则致之,不如致赵公耳。
士争入门,家豳之箧格。
士既不争入门,竖子不盗物。
矢四,竖子不怪也。
译文:齐国有士子,没有德行高尚的人,竞相进入竖子家门的人多达一百多,但竖子从未亲眼见过他们。
齐国有一位和公家貌相仿佛的佉,仿佛是齐国的公侯那般容貌的,公侯一次出境,这一百多竖子便各自制造门扉,进行偷盗,但却没有被犯罪活动所抓获。
公侯心生不悦,将这些竖子给惩罚,判以死刑。
后来有一位竖子从公侯家门前经过,公侯听到了这个消息,看到那位竖子就像看到了齐公侯一般,才将他请到面前,否则就如请到赵公侯面前一般。
士子为了争先贴近官家,将自家的箧箱格子修改得不整齐。
士子不再争先贴近官家后,竖子也就不再偷盗他人财物了。
矢数递增到了四,竖子也就不再进行报复。
鉴赏二《世说新语·艳色》原文:晋‧王献公客议于曹伯,曹伯问曰:“晋国何以得天下?”客曰:“以王献公智謀名能,爵禄旗帜,所合恤秉世,其德莫之与也。
”曹伯曰:“善!”又客问曰:“齐国何以?”曹伯曰:“以其锦绣被绣也。
”又问赵和弟援资何以,曹伯曰:“爱其美也。
”客曰:“今将美称于世者,当国无有,当士无有,吾惑焉,愿闻所谓美?”曹伯曰:“盖取众人之所好,而矜诸己也。
世,人欲毋辞其贪诈而黥亦多目以小为诗,大以为乐,世为之弃辱,所恶甚户,皆矜诸己也。
”译文:晋国的王献公聚集众人在曹伯的府邸进行商讨,曹伯问道:“晋国如何统治天下?”一个客人说:“因为王献公有睿智的才智,名誉卓著,尊爵富贵,能够合理安排善事,他的德行可与世界上的其他人相媲美。
”曹伯赞许道:“非常好!”接着,这位客人又问:“那齐国是如何得天下的?”曹伯回答说:“因为齐国户人都喜欢锦绣锦绣,他们都喜欢炫耀自己的美丽。
历年文言文高考翻译真题
![历年文言文高考翻译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954a95b6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60.png)
近年来,文言文高考翻译一直是考生关注的焦点。
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在高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文言文翻译题,本文将梳理历年文言文高考翻译真题,供考生参考。
一、2019年高考文言文翻译真题原文:子路、曾皙、再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天,不要因此而看轻我。
平时你们说:‘没有人了解我。
’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做呢?”二、2018年高考文言文翻译真题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翻译: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我做到了这些吗?”三、2017年高考文言文翻译真题原文: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我加以改正。
”四、2016年高考文言文翻译真题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五、2015年高考文言文翻译真题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通过以上历年文言文高考翻译真题,我们可以发现,文言文翻译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1. 熟练掌握文言文常用实词、虚词,以及各类句式;2.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3. 练习翻译技巧,如留、删、换、调、补、变等;4. 总结历年高考文言文翻译真题,分析命题规律,提高应试能力。
总之,文言文高考翻译题对考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只要考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断积累,相信在高考中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近五年高考文言文翻译
![近五年高考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ae93df8f5727a5e9846a6195.png)
历年文言文翻译2018年1卷《晋书鲁芝传》1、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2、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
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2018年2卷《宋史范纯礼传》1、吏问其故,威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
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
其政化怀物如此。
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2、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
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
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
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2018年3卷《宋史范纯礼传》1、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
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由是一切以宽处之。
2、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生如何”遂为匠擒。
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以不应为杖之,足矣。
”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
”徽宗从之。
2017年1卷《宋史范纯礼传》1、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
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2017年2卷《后汉书赵熹传》1、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
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
”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
”王无复言。
2、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卷3年2017.1、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
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
历届文言文翻译题汇总
![历届文言文翻译题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9bbe6136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45.png)
文言文翻译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考查学生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以下是对历届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汇总,以供参考。
一、2010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选文:《战国策》翻译原文:(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翻译:我国已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如今又要行军几千里去援助魏国,将怎么办呢?二、2011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选文:《后汉书·吴汉列传》翻译原文:(1)禹曰:吴汉可。
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翻译:邓禹说:吴汉可以,我屡次与他交谈,那人勇猛(勇敢凶猛)而有智谋,众将少有能赶得上的。
三、2012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选文:《战国策·秦策》翻译原文:(1)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翻译:楚王不听从,说:我的事办好了!你还是闭嘴不言,等待我的好事吧。
”四、2013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选文:《史记·孔子世家》翻译原文:(1)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则经常忧愁。
”五、2014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选文:《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翻译原文:(1)晋文公曰:“吾其还也。
”翻译:晋文公说:“我们还是回去吧。
”六、2015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选文:《史记·项羽本纪》翻译原文:(1)项羽曰:“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翻译:项羽说:“壮士不死即已,死就为伟大的事业献身,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就有的吗?”七、2016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选文:《史记·陈涉世家》翻译原文:(1)陈涉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翻译:陈涉说:“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八、2017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选文:《史记·太史公自序》翻译原文:(1)太史公曰:“盖闻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翻译:太史公说:“我听说: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屈服。
高考语文文言文十年真题翻译检测及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十年真题翻译检测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665ceb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b0.png)
高考语文文言文十年真题翻译检测及答案第一部分学生版2022届高三文言文翻译十年真题精练1【2021年新高考Ⅰ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5分)(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5分)2【2021年新高考Ⅱ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祖)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2)(祖逖)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3【2021年全国甲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
(2)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
4【2021年全国乙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2)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5【2020年八省联考】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桀因帝姊盖主内安女后宫为倢伃,数月,立为皇后。
(2)上辄怒曰:“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朕身,敢有毁者坐之。
”6【2020年全国卷Ⅰ】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7【2020年全国卷II】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并言蔡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
上悚然纳之。
(2)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
8【2020年全国卷III】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白日不得入宫。
(2)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
9【2019年全国卷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完整版)2017全国二卷文言文详解与翻译
![(完整版)2017全国二卷文言文详解与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46979bd6482fb4daa48d4bc7.png)
2017全国二卷文言文详解与翻译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
少有节操【指人的气节、操行、正义感】。
(赵憙字伯阳,是南阳宛县人。
年轻时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
(堂兄被人杀害,没有儿子,赵憙十五岁,时常想着报仇。
)乃挟兵结客【带着兵器,约上朋友】,后遂往复仇。
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通“拒”,抵御,抵抗】者。
(于是带着兵器约好朋友,后来终于前去寻仇。
仇人们全部生了病,没有人抵抗。
)憙以因【趁着】疾报杀,非仁者【指有德行的人】心,且释之而去【离开】。
顾谓【回头看着说。
顾:1、<动>回头;回头看.《荆轲刺秦王》:“荆轲顾笑武阳。
”2、〈动〉视;看。
《行路难》:“拔剑四顾心茫然。
”3、〈动>看望;拜访.《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副>只是;不过。
《荆轲刺秦王》:“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5、〈副〉但;却;反而。
《廉颇蔺相如列传》:“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不敢加兵于赵者。
”】仇曰:“尔曹【你们。
曹,辈】若健,远相避也.”(赵憙认为乘别人生病报仇杀人,不是仁爱的人所应做的,就暂且放过他们而离开了,回头对仇人说:“你们如果病好了,躲我远远的。
”)更始【指公元23年二月,绿林军领导者王匡、王凤等人拥立刘玄为帝,恢复汉朝国号,建立的更始政权,自称玄汉王朝.消灭王莽政权后统治天下两年.公元25年九月,赤眉军攻入都城长安,投降赤眉,更始政权告终】即位舞阴大姓【指世家大族,人口众多的姓氏或某一地域人数众多、势力强大的姓氏】李氏拥城不下【占据城池不肯投降】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可译为“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更始帝登位,舞阴大姓李氏占据县城不肯投降,更始帝派柱天将军李宝招降,不肯,说:“听说宛县赵氏有个独孙子赵憙,讲信义很有名,我愿意向他投降。
”更始帝就召见赵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见【旧时皇帝接见臣下或外宾,须由官员引领,叫“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行……事:做……工作】,使诣【到……去;前往】舞阴,而李氏遂降。
2017-2019北京合格性考试高中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
![2017-2019北京合格性考试高中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4cb775a702020740bf1e9b3e.png)
2017—2019北京语文会考汇编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一、(2017年北京市春季普通高中会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2分)阅读《兰亭集序》,完成1-5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成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群贤毕.至毕:全部B.列坐其次.次:旁边C.信.可乐也信:任凭D.人之相与.与:交往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柏同..的一项是(2分)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当其欣于.所遇B.亦足以.畅叙幽情足以.极视听之娱C.仰观宇宙之.大及其所之.既倦D.引以为.流觞曲水齐彭殇为.妄作3.下列句子括号中,补充的省略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群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B.映带(在兰亭的)左右C.引(清缓溪流)以为流觞曲水D.每览昔人(对生死)兴感之由4.文中“岁在癸丑”中的“癸丑”指永和九年。
古人常用“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天干”除“癸”之外还有①、②等九个,“地支”除“丑”之外还有③、④等十一个。
(每空填一字)(2分)5.文中“信可乐也”的“乐”表现的是同道相逢、饮酒赋诗、①的快乐,以及环境幽雅、气候宜人、②的快乐。
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古言文翻译
![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古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b61cb24c850ad02df80412a.png)
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古文翻译一、2019年1.2019年全国一卷:(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⑴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⑵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译:⑴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⑵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短:说人的坏说;擅权:独揽大权;纷乱:扰乱,搅乱。
或:有的;制:制度,规章;稍:逐渐。
2.2019年全国二卷(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⑴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⑵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
译:⑴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
⑵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强国:使国家强盛;故:旧的事物,这里指陈规;利民:使百姓获利。
民,民间;之:往,到;初令:新法。
3.2019年全国三卷(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⑴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⑵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译:⑴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
”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
⑵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
此乃…也:这就是…啊;所以:…的原因;弗如:比不上,不如。
攻:攻击;走之:逃到,“走”意为逃跑,“之”意为到;伏之:伏在悼王的尸体上,“之”代指悼王尸体。
二、2018年1.2018年全国一卷(节选自《晋书·鲁芝传》)⑴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⑵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译:⑴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
⑵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
历年语文高考文言文翻译
![历年语文高考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1186f13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f7.png)
一、2019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
翻译时,首先要理解“学”和“思”的含义,分别指学习和思考。
然后,根据上下文,翻译为:“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二、2018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解析:这句话出自《史记·陈涉世家》。
翻译时,要注意“固”表示“本来”,“或”表示“有的”,“泰山”和“鸿毛”分别比喻重要和轻微的事物。
翻译为:“人本来都有一死,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三、2017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解析:这句话出自《荀子·劝学》。
翻译时,要理解“青”和“蓝”的比喻意义,分别指颜色和事物。
翻译为:“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深。
”四、2016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解析:这句话出自《周易·乾》。
翻译时,要注意“天行健”表示天道刚健,君子应效仿。
翻译为:“天道刚健,君子应该自强不息。
”五、2015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解析:这句话出自《庄子·逍遥游》。
翻译时,要注意“庸”表示“岂”,“乎”是句末语气词。
翻译为:“哪管他生在我之前还是之后呢?”六、2014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余闻之先师董仲舒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
”解析:这句话出自《汉书·董仲舒传》。
翻译时,要注意“善”表示“好的”,“师逸而功倍”表示教师轻松而学生成绩优异。
翻译为:“我听说我的老师董仲舒说过:‘善于学习的人,教师轻松而学生成绩优异。
’”总结:文言文翻译是高考语文的重要部分,考生在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 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语法规则;2. 关注上下文,把握文章主旨;3. 翻译时,要忠实原文,尽量做到字字落实;4. 注意句子结构,使翻译后的句子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历年高考文言文试题翻译
![历年高考文言文试题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8c7f99e7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84.png)
一、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卷(甲)文言文翻译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夫国者,大夫之室也;大夫者,士之室也;士者,庶人之室也。
故曰:‘国之所以治者,上之道也;国之所以乱者,下之和也。
’”翻译:孟子拜见梁惠王。
惠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是不是有什么对我国家有利的东西?”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一定要谈论利益呢?仁义不就足够了吗?大王问如何使国家有利,大夫问如何使自家有利,士人和庶民问如何使个人有利,上下都只追求利益,国家就会陷入危险。
国家,是大夫的住宅;大夫,是士人的住宅;士人,是庶民的住宅。
所以说:‘国家之所以能治理好,是因为上层领导有正确的道路;国家之所以会混乱,是因为下层民众的和谐。
’”二、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卷(乙)文言文翻译原文:颜渊死,孔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子贡问孔子曰:“赐也何如?”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翻译:颜渊去世后,孔子说:“唉!天要夺走我啊!天要夺走我啊!”颜渊去世后,子贡问孔子说:“我怎么样?”孔子说:“子贡啊,你认为我是那种多学习然后记住的人吗?”子贡回答说:“是的,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种道理贯穿所有学问。
”三、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卷(丙)文言文翻译原文: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同行者笑之,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翻译:陈胜,阳城人,字涉。
吴广,阳夏人,字叔。
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和别人一起做雇工耕田,在田埂上停下耕作,感叹了很久,说:“如果有一天富贵了,可不要忘记彼此。
”一起工作的伙伴嘲笑他,说:“你只是个雇工,哪来的富贵?”陈胜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四、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卷(丁)文言文翻译原文:孔子曰:“由!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近乎圣,‘好知’近乎智,‘好信’近乎直,‘好直’近乎勇,‘好勇’近乎敢,‘好刚’近乎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13.(1)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搞乱了。
”
(2)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
13.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本题还要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的翻译:(1)短,诋毁;擅权,揽权;纷乱,使……变得混乱。
“乃短贾生曰”是省略句,承前省,主语应是“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
(2)数,屡次;言,说,指出;或,有的;削,削弱。
“非古之制”是省略句,省略的主语应是“这种状况”。
19年二卷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干数。
13.(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循旧制。
(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13.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1)苟,如果;法,效法;固,陈规;循,遵守。
“可以(之)强国”“可以(之)利民”都是省略句。
(2)期年,满一年;之,到。
“令行于民”是介词短语后置句。
19年三卷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13.(1)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
”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
(2)等悼王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
13.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本题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与特殊句式的翻译:(1)“所以”,……的原因。
第一处“乃”,就是。
第二处“乃”,才。
“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是判断句式。
(2)“及”,等到。
“作乱”,发生骚乱。
“走”,逃跑。
“之”,到。
18年一卷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13.(1)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
(2)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
13.【精准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
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理解的准确性往往取决于对文中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的理解和掌握。
在翻译是一定要注意语境,逐一译出重点词语,然后调整句式和结构。
得分点:(1)以:凭借;出征:出兵征讨;
以为:作为;先驱:先锋。
(2)以:因为;履:行为;素:向来,一向;作:建造;
屋五十间:定语后置句,五十间屋。
18年二卷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13.(1)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
(2)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
13.【精准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
重点关注文中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逐一译出重点词语,然后调整句式和结构。
一定要有语境意识,根据上下文确定词句意义。
采分点:(1)“为立祠安阳亭西”为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安阳亭西为之立祠”;“弦”为名词作动词,弹奏、奏乐;“荐”,根据上下文意推断为“祭祀、进献”。
(2)“一岁”译为“一年”;“狱”为案件;“不过”古今异义,不超过;
“文理”为条理。
18年三卷
(1)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2)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13.(1)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责,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呢。
(2)愚人粗鲁无知,如果以叛逆定靠,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
13.【精准分析】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句子的能力。
命题者所选取的两句,既有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比如对务、去、村野、蔽、恐、辜等),也有对文言虚词的把握(比如对之、岂、为、也、以等),还有对句式的把握等内容,考查较为全面,但由于都比较常见,所以难度并不很大。
第一句中,文言实词“务、去”和文言虚词“岂”是采分点,同时,全句的正确理解翻译也是采分点。
此句应翻译为:我正致力去除先前的苛严之政,还担忧未能尽除,哪里还有宽政会成为祸患的呢。
第二句中,文言实词“村野、蔽罪、辜”是采分点,同时,全句的正确理解翻译也是采分点。
此句应翻译为:愚钝之人粗鄙无知,如果以叛逆概括罪名,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
17年一卷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5分)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5分)
13.(1)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事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
(2)而谢曜喜好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外,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重点落实实词与虚词:(1)计分点:循,坚持;党,亲族;常,常礼。
(2)计分点:臧否,褒贬;以,用;它语,其他的事;乱,岔开。
17年二卷
13.(1)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
”赵王没有再说话。
(2)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能力。
第(1)句中,“奉”,奉行;“枉”,违犯;“更”,再;
“道”,说说;“它”,其他;“欲”,要求;“复”,再。
第(2)句中,省略主语“蝗虫”;
“界”,地域;“辄”,就;“岁屡”,连年;“歌”,歌颂。
17年三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13.(1)许将说:“这件事情,命令守边的大臣去做难道还不行吗?为什么还要出使呢?”
萧禧羞愧不能回答。
(2)章惇做了宰相,与蔡卞一起大肆搜罗编造罪名,来贬谪元祐诸臣,上奏皇帝要开掘了司马光的坟墓。
13.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申饬”“岂”“对”“为”“同肆”“罗织”“发”和句式“何以……
为”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