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语文儒道法墨思想梳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和评价
儒道法墨思想梳理
考纲点击 :最新《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指出: 正确解读传统文化经典,尤其是《论语》的理解和评价。 命题特点 :1.本题考查形式,一般第一题为填空概括 题,第二题为分析探究题,多含比较成分。 2.本题选材范围,以《<论语>选读》为核心,兼及其他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 3.本题考查热点,集中于儒道法墨各家思想观点及其比 较,如孔孟、老庄、韩非子、荀子、墨子等,有时也有 相关学者的论述。 备考建议 :1.广泛涉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梳理主要 思想家的核心观点。 2.借助相关学者的研究文章,加强对诸子百家观点的对 比性认识。
2.民生与教化 孔子的天道观是唯物的、崇尚自然的。他不会高唱仁爱的赞 歌而忽视老百姓的温饱。子贡问政时,他先强调“足食”,然后 才是“教之”。当然,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都不容忽视 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作出“去食”的选择, 这正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 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 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 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他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 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这反映出孔子 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 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 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 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 至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物质要求, 与动物何异?
2.礼与仁 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 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 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来说, 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 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3.克己复礼 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 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 规范的要求。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 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 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 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 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4.正己 以德治国,首先治理者要有良好的的道德素养,以 德服人,百姓才会信服。因此为政者经以身作则,“其 身正,不令而行”,君子要带头向善,百姓才会跟着向 善。
百度文库
5.“均”的含义 孔子提出“均无贫”的主张,其实是站在统治者即 “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方法,也就是不 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这与后来的 “均贫富”的含义是不同的,“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 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亦即劫富济贫。
知识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涵盖极广,但从浙江高 考要求和实践看,主要考查儒、道、法、墨四 家的基本思想,并以儒家为主。据最新《浙江 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语文版《<论语>选读》 再次成为考查重点,因此梳理孔子的相关思想 便成为重中之重。
★《<论语>选读》知识要点 一、思想纲要 1.政治主张及实践 《为政以德》:德政主张、为政以德思想、“均”的含义。 《克己复礼》:礼治主张、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与知其不可而为 之的责任感。 2.修身 《仁者爱人》:人生价值观、仁爱的基本含义。 《君子之风》: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义利观。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3.学习与教育 《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 《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 4.哲学思想 《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
二、要点梳理 ●为政以德 孔子主张运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反对暴政与刑杀,以仁义 道德来教导百姓,用制度礼义来说服百姓,百姓才有廉耻之心 而走正道。 1.“德”与“礼” “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张。“德”是对 个人的要求,以“仁”为核心。对统治者而言,应该执行“仁 政”,对百姓不过分压迫剥削,这在客观上对百姓有利。“礼” 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 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 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 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与民主、法治是 不兼容的。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 人(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从这个 意义上说,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
●克己复礼 1.“礼”的内涵 孔子所说的“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 之礼,他认为,“礼”(制度)的完善是根本,所以他 推崇理想中的“周礼”,西周面对当时社会纷争(主要 是国君、诸侯的权利争夺),建立以“”宗族嫡长继承 制”“等级制”为核心的周礼,来巩固社会秩序。二是 个人之礼,到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这种制度受到冲击, 所谓礼崩乐坏,所以孔子竭力提倡“克己复礼”。这就 要求个人以礼为规范,不违规逾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 下,孔子的这一理论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但后世统治者 借此强化自己的绝对统治,成为了压迫百姓的手段。
4.孝悌之情 孝,指孝顺父母;悌,指敬爱兄长。孔子认为, 孝悌是仁之根本,本立则人道以生。一个人在家中能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 就不会犯上作乱,就可以使国家与社会的安定团结得 到保证。孔子认为,要想在父母面前时时表现出和颜 悦色是很难的,也就是说“色难”。在现实生活中, 对父母的孝不仅仅表现在物质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 的孝,深层次的精神的孝是物质所不能代替的;真正 的孝心须是发自内心的,像宰我,即使强迫他守孝三 年,也是徒有虚名而非真正的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