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合集下载

川中油气区地层层序表

川中油气区地层层序表

川中油气区地层层序表1. 引言地层层序表是地质学中的重要工具,它记录了地球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地层堆积顺序和特征。

川中油气区位于中国四川盆地中部,是中国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区域之一。

本文将就川中油气区的地层层序表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2. 川中油气区地质背景川中油气区位于四川盆地中部,由于地质历史演化的影响,形成了丰富的油气资源。

在川中油气区的地质背景中,主要包括盆地演化、构造特征和沉积环境等方面。

2.1 盆地演化川中油气区的盆地演化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古生代的造山运动、中生代的裂谷演化和新生代的隆升作用。

这些演化过程对地层的形成和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2.2 构造特征川中油气区的构造特征主要包括断裂、褶皱和背斜等。

这些构造特征对油气的聚集和储存起到了重要作用。

2.3 沉积环境川中油气区的沉积环境多样,包括海相、湖相、河相和湿地相等。

不同的沉积环境对地层的特征和油气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3. 川中油气区地层划分根据川中油气区的地质特征和钻井资料,可以将其地层划分为多个层次和时期。

3.1 古生代地层古生代地层是川中油气区中最古老的地层,包括奥陶系、志留系和泥盆系等。

这些地层主要由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组成,其中富含有机质,是川中油气区重要的油气储集层。

3.2 中生代地层中生代地层是川中油气区中间时期的地层,包括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等。

这些地层主要由碳酸盐岩和火山岩组成,其中富含油气资源,是川中油气区的重要勘探目标。

3.3 新生代地层新生代地层是川中油气区最年轻的地层,包括新近系和第四系等。

这些地层主要由河流和湖泊沉积形成,其中含有少量的油气资源。

4. 川中油气区地层层序表根据川中油气区的地层划分和地质特征,可以编制出一份详细的地层层序表。

以下是川中油气区的地层层序表:时期地层厚度(米)特征古生代泥盆系2000-3000 由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组成,富含有机质,是油气储集层志留系1000-2000 由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组成,含有少量的油气资源奥陶系500-1000 由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组成,含有少量的油气资源中生代古近系3000-4000 由碳酸盐岩和火山岩组成,富含油气资源白垩系2000-3000 由碳酸盐岩和火山岩组成,富含油气资源侏罗系1000-2000 由碳酸盐岩和火山岩组成,富含油气资源新生代第四系1000-2000 由河流和湖泊沉积形成,含有少量的油气资源新近系500-1000 由河流和湖泊沉积形成,含有少量的油气资源5. 结论通过对川中油气区的地质背景、构造特征和沉积环境的分析,可以得出川中油气区的地层划分和地层层序表。

中国四川盆地侏罗系致密油藏的地质特征

中国四川盆地侏罗系致密油藏的地质特征

%~ 1 . 4 %,估 算 总储量 为2 5 ×1 0 。 t 。侏 罗系 广泛发 育两 种类 型的三 套主要 储层 ,大安寨 段 的介 壳灰岩 储 层分 布 面积 6 ×1 0 k m 2 ,厚 度 1 0  ̄6 0 m ,孔 隙度 为 1 % ~2 % ,渗 透率 K 为 0 . 0 0 0 1 ~0 . 3 I I l D 。凉 高 山组 的砂 岩储 层分 布面积 为 1 O ×1 0 k m 。 ,厚度为 3 0  ̄1 3 0 m ,孔 隙 度 为2 % ~4 % ,渗透率 为0 . 0 0 1  ̄0 . 4 m D 。沙溪庙 组 的砂岩储 层分布面积 为 1 2 X 1 0 k m 2 ,累积 厚度 为8 0  ̄2 3 0 m ,孔隙度 为3 % ~5 % ,渗透 率为0 . 0 0 1  ̄0 . 5 I I l D 。这三 套储 层均 具有裂 缝和 孔 隙 ,并在侏 罗系 油气 聚集 带是 一种具 网状裂 缝 的致密 油藏类 型 ,称 之为 网状裂缝 致密
厚度、顶部结构、井型 ( 垂直或水平)、完井技术、技术发展、运营商的规模,1 2 个纽 约 商业 期货交 易所所 显示 的价格 等等 都意 义重 大 ,也具有 可改进 的期 望 。补 充一 点,通
过对 几个 等级 的生 产井 的产值 分析 ,评估 了其 商业 价值 ,并通过 成本 、价格 和产 出等 因 素 评估 了项 目的风 险性 。除前三 个等 级 以外 , 每个M M B T U 低 于4 美 元 的价格是 不可 持续 的。
胡倩 婷 等 ,专题 十二 非传统碳氢化合物… 新型燃料
3 3
气 。2 0 0 0 年 以来 ,汽 油价格 上涨 ,传 统油气 产量 则不 断下滑 ,这使 得越 来越 多的公 司投 资 页岩气 的开 采 。2 0 1 0 年产 出 了超 过5 X 1 0 f t 。 的天然气 ,创下 页岩气 产量 的新记 录 。但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分布及利用精编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分布及利用精编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分布及利用四川盆地是中国大型富含天然气盆地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期构造叠合盆地。

盆地经历了两大构造沉积旋回,即震旦纪—中三叠世被动大陆边缘构造演化阶段和晚三叠世—始新世前陆盆地及拗陷演化阶段,沉积了巨厚的震旦纪—中三叠世海相碳酸盐岩(4~7 km) 、晚三叠世早期海陆过渡相(300~400 m) 和晚三叠世中期—始新世陆相碎屑岩(2~5 km) 。

四川盆地纵向上发育了中生界陆相成藏系统、上古生界海相成藏系统及下古生界海相成藏系统三大成藏系统,有效勘探面积约18 ×104 km2 。

四川盆地的大规模勘探始于1953 年[ 1 ] ,相继发现了威远、大池干、罗家寨等大中型气田,建成了中国第一个产能超过100 ×108 m3 的天然气生产基地。

2001年以来,又先后发现了普光、广安、合川和新场等大型气田,据统计,2002 —2008 年,年平均探明天然气储量均超过1000 ×108 m3 ,形成了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又一个高峰期。

基本明确了震旦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等主要含气层系,形成了川东、川西、川南和川中4 个含气区[ 223 ] 。

近10 年来,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的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为: ①探明天然气储量快速增长; ②天然气年产量不断增加; ③发现了一批大型、特大型气田; ④勘探向深层超深层及新领域不断拓展。

随着“川气东送”工程的建成投产,四川盆地天然气工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大中型气田分布特征截至2008 年底,国土资源部矿产储量委员会公布。

图1 四川盆地油气田分布简图四川盆地已发现125 个天然气田(图1) ,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72251.02 ×108 m3。

其中,探明储量大于300×108m3的大型气田有14 个,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25431.26×108 m3 ,大型气田探明储量占盆地天然气总探明储的72.18 %;探明储量(100~300)×108 m3的中型气田有13 个,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5491.42×108m3 ,中型气田探明储量占盆地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14.18 %。

四川盆地页岩气富集规律

四川盆地页岩气富集规律

四川盆地页岩气富集规律一、引言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页岩气资源基地之一,其丰富的页岩气储量备受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四川盆地的页岩气资源特征和富集规律,本文针对该领域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二、页岩气基本概念页岩气是一种深层非常规天然气,是指分布在页岩地层中的天然气。

页岩气的开发具有投资大、技术难度高、环境污染等特点。

三、四川盆地页岩气特征四川盆地页岩气主要分布在下古生界龙门山组、侏罗系下段泸州组和尺口组等地层中,以泸州组为主力地层。

该地层具有厚度大、含气量高、孔隙度小、渗透率低等特点,属于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的紧致性地层。

四、影响因素1. 地质构造:四川盆地是我国的油气勘探重点区域之一,受到多次构造整合和调整,形成了复杂的地质构造,对页岩气富集有一定影响。

2. 页岩物质特性:四川盆地的页岩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良好的岩石完整性等特点,这些特性对其成熟度和富集程度具有一定影响。

3. 地层压力:地层压力是影响页岩气释放和流动的重要因素,其中自生压力和应力状态对页岩气释放和储集都有一定的影响。

五、页岩气富集规律页岩气在地质构造特征、页岩物质特性和地层压力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富集规律。

结合四川盆地的具体地质条件,可归纳为以下数个方面。

1. 地质构造对页岩气储集的影响:四川盆地中存在各类构造,包括古隆起、波浪凹陷等,这些构造对页岩气的储集和分布具有明显的影响。

2. 页岩物质特性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四川盆地页岩有机质含量高,成熟度较高,厚度大,这些地质特性为页岩气的富集提供了基础。

3. 地层压力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页岩气的释放和储集往往与地层压力密切相关。

如四川盆地区域内岩层压力较大,对页岩气富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六、结论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页岩气资源基地之一,其页岩气富集规律主要受到地质构造、页岩物质特性和地层压力等方面的影响。

深入了解这些影响因素是进一步挖掘四川盆地页岩气潜力的前提,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页岩气资源开发提供了借鉴意义。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坡折带发育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坡折带发育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坡折带发育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陈友智;臧殿光;杨晓;巫芙蓉;梁虹;王晓阳;吴育林;郭冉;徐敏;陈颖;张帅;王鹏;应倩;赵振伟;陈娜【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24(46)3【摘要】前人针对断陷盆地坡折带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前陆盆地前渊向前缘隆起方向坡度较缓,大型构造欠发育,地形起伏小,坡折带研究较少。

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组四、五段沉积时期发育前陆盆地,学者们已关注到泸州—开江古隆起西侧川中—川西地区缓坡坡折带对沉积岩相的控制,但其他相关研究较少。

通过对四川盆地地震反射剖面坡折带构造解释,结合区域地质已有成果,采用颗粒流数值模拟方法,厘清了川中—川西地区坡折带类型,以及坡折带与重力滑动构造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与重力滑动构造相关的新型油气圈闭特征。

研究获得如下认识:(1)研究区发育断裂坡折带,以坡折带为界,东、西两侧各发育一套重力滑动形成的“前挤后拉”构造组合,构造变形强度弱于被动大陆边缘重力滑动构造;(2)研究区构造坡折带边缘断裂控制沉积相与砂体类型;(3)缓坡带重力滑动构造拉张区正断层下盘上升形成同沉积背斜发育的砂岩,与同期断陷内富有机质泥岩侧接,形成“旁生侧储”型油气藏;(4)陡坡带重力滑动形成的须五段同沉积背斜,被翼部泥岩以及滑动构造结束后沉积的泥岩所围限,形成源内砂体输导成藏;(5)与重力滑动构造相关的同沉积背斜油气藏是源内成藏新类型,研究区须五段可能存在平行坡折带NE向展布的此类油气藏。

【总页数】8页(P491-498)【作者】陈友智;臧殿光;杨晓;巫芙蓉;梁虹;王晓阳;吴育林;郭冉;徐敏;陈颖;张帅;王鹏;应倩;赵振伟;陈娜【作者单位】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西南物探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西南物探分公司;中国石油集团西南油气田公司开发事业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相关文献】1.坡折带控制下的砂质碎屑流对油气勘探的意义-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例2.致密砂岩气区气田水液态轻烃的类型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为例3.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古盐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4.致密砂岩气藏油气轻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r——以四川盆地西北部须家河组气藏为例5.四川盆地新场地区三叠系须家河组二段致密砂岩有利岩石相表征及油气地质意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八年级地理四川盆地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四川盆地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四川盆地知识点地理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知识,它不仅能够帮我们更好地认知这个世界,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身处的环境。

今天,我们将了解八年级地理的又一知识点——四川盆地。

一、四川盆地的概述四川盆地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地理大区,包括四川盆地和重庆以及一部分云南、贵州、陕西等省份。

它的总面积约55万平方千米,是全国面积最大的盆地。

四川盆地境内的大部分地区都位于中国四川省,是中国内陆一个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基地。

二、四川盆地的地形特征四川盆地是一个广阔的平原区,由平原、丘陵、山地等组成。

其中以平原为主,比重达80%以上,四周被山地和丘陵环绕。

盆地中央为沉积物堆积的平原,地势平坦,而盆地周缘则为丘陵和山地。

盆地内部最高峰是峨眉山,达3099米高。

三、四川盆地的气候特征四川盆地处于亚热带气候和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带,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在四川盆地内部,气温和降雨量呈现出南北分布的特点。

南部气候温暖湿润,降雨充沛;北部气温较低,降雨较少,由于受到喜马拉雅山山脉的阻挡,盆地内部的大气环境相对比较清新。

四、四川盆地的自然资源四川盆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以煤炭、铁、钢、盐为主,同时还包括矿泉水、林木、花卉等众多资源。

其中有着巨大储量的油气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支撑。

五、四川盆地的人文景观四川盆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景观。

川西藏区拉萨、长江黄河源头、成都金沙遗址、大足石刻等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川菜也是四川盆地的典型代表,以其麻、辣、鲜、香、嫩的风味吸引着众多游客。

以上就是关于八年级地理四川盆地的知识点的介绍,相信大家更加全面地了解了这个美丽而丰富的地区。

四川盆地侏罗系湖相页岩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开发新认识

四川盆地侏罗系湖相页岩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开发新认识

四川盆地侏罗系湖相页岩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开发新认识杨跃明1 黄东21.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2.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摘 要 近年来,中石油、中石化、壳牌等国内外能源公司相继对四川盆地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湖相页岩开展了油气勘探工作。

为了有效地指导湖相页岩油气的相关勘探开发工作,针对该盆地侏罗系湖相油气资源量与储量不匹配、致密储层物性与油气产量不匹配等矛盾,综合岩心、露头、钻井、测井、试油、分析化验等资料,对侏罗系湖相油气系统开展了页岩油气地质特征、勘探开发对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侏罗系发育自流井组东岳庙段、大安寨段以及凉高山组上段共计3套优质页岩层系,具有源储一体、源储紧邻的特点,是典型的页岩油气发育层系,其中又以大安寨段为典型代表;②大安寨段页岩层系具有有机质含量高、有机质类型好、热演化程度适中、生烃能力强、页岩物性好、储集性能优、脆性矿物含量高、源储配置关系好、页岩厚度大、含油气性好等特征,是典型的页岩油气藏;③通过对大安寨段万吨井的解剖以及页岩有机质含量、热解参数、储层物性等试验数据揭示,该页岩油气藏存在着页岩与介壳灰岩两类储层的油气补给,并且前者的补给能力可能更强,故而页岩层系是侏罗系湖相页岩油气储量有效动用的主要对象;④基于目前的新认识,以页岩油气为勘探对象,通过非常规油气的技术手段,采用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该层系一定会取得新的油气勘探突破。

结论认为,该项研究成果可以为四川盆地侏罗系湖相页岩油气的资源发现以及储量有效动用等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侏罗纪 自流井组大安寨段 湖相 页岩油气 地质特征 勘探开发新认识DOI:10.3787/j.issn.1000-0976.2019.06.003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new understandings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Jurassic lacustrine shale oil and gas in the Sichuan BasinYang Yueming1 & Huang Dong2(1. PetroChina Southwest Oil & Gasfield Company, Chengdu, Sichuan 610051, China;2.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PetroChina Southwest Oil & Gasfield Company,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NATUR. GAS IND. VOLUME 39, ISSUE 6, pp.22-33, 6/25/2019. (ISSN 1000-0976; In Chinese)Abstract: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has been successively developed in the lacustrine shale of the Da'anzhai Member of the Jurassic Ziliu-jin Fm in the Sichuan Basin by many companies at home and abroad such as PetroChina, Sinopec, Shell, etc.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doubts about why the proved reserves is out of proportion to the rich hydrocarbon resources and the oil and gas yield rates unmatched with the tight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reservoirs in this study area. In view of this, in combination with cores, outcrops, drilling, logging, oil test, geochemical analysis data, we made research on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xploration targets of shale oil & gas in this study area. The following findings were obtained. (1) Three sets of quality shale layers including the Dongyuemiao, Da'anzhai mem-bers in the Ziliujing Fm, and the upper member of Lianggaoshan Fm, are featured by source–reservoir integration and tight connection, among which the Da'anzhai member is typical of well-developed shale reservoirs. (2) The Da'anzhai shale reservoir has such characteris-tics as high content of organic matters and brittle minerals, moderate thermal evolution degree, strong hydrocarbon generation capacity, good petrophysical behaviors, favorable storage property, good source–reservoir relationship, great thickness, good hydrocarbon-bearing property, and so on. (3) Many test data in detail from a successful well in the Da'anzhai member such as organic matter content, pyrolytic parameter,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etc., demonstrated that oil and gas supply is quite enough for both shale and crustal limestone reser-voirs there, and the former ones are so much stronger that the Da'anzhai is the main target of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lacustrine shale oil and gas reserves in the Jurassic strata. (4) Based upon the current new understandings, technical measures for unconventional hydrocar-bon resources like horizontal wells and volumetric fracturing, should be adopted to explore shale oil and gas resources in this study area, which will be hopefully succeeded. In conclusion, this paper provides a theoretic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new discoveries and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reserves in this study area.Keywords: Sichuan Basin; Jurassic; Da'anzhai member; Ziliujing Fm; Lacustrine; Shale oil and gas; Geological feature; New understand-ings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四川盆地致密油资源潜力、甜点区预测与关键技术应用”(编号:2016ZX05046006-008)。

四川盆地陆相碎屑岩油气圈闭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

四川盆地陆相碎屑岩油气圈闭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
1 )中国地质大 学 ( 京 ) 北 能源学 院 , 京 , 0 0 3 北 10 8 ;
2 )中国地质 大学 ( 北京 ) 海相 储层演 化 与油气 富集机 理教 育部 重点 实验室 , 北京 ,1 0 8 ; 0 0 3
3 )中国石油 大学 盆地 与油藏研 究 中心 , 京 ,0 2 9 北 124 ;
是 须三 段下部 的灰 黑色 泥页岩 , 约 5 0m, 盖性 厚 0 封 较好, 区域性 盖层 是上侏 罗统 遂宁 组厚层 泥岩 , 厚度 约为 3 0m, 0 分布稳 定 。 中坝 构造 背 斜 核部 上 三 叠统 剥蚀 严 重 , 向两 翼
进行勘 探 , 在致 密碎 屑 岩领 域 取 得 了丰硕 的地 质 成

专 地 质 学 报 AT OOI N A VtN1 霄 CA ELG AIC 0. 0 G C SI o5 o l 0 c . _ 8 1 2 1
四川 盆 地 陆 相碎 屑 岩 油气 圈 闭分 布 特 征及 成 因机 制
金 正 , 桂 。 , 俊 , 万 。 文 万 梅 王 鹏 白 奎
多层 砂 岩透 镜 体 相 互 叠 置 。 四川 盆 地 陆 相 碎 屑 岩 层 系 油 气 田的 圈 闭 分 布 自西 向 东 可 以划 分 出 3个 构 造 带 , 即背 冲
断 块 构 造 圈 闭带 、 造 一 性 复 合 型 圈 闭 带 、 性 圈 闭 带 , 成 这 种 分 布模 式 的主 要 原 因 为 四川 盆 地 构 造 特 征 的 分 构 岩 岩 形 I 带 性 , 龙 门 山 冲断 带 的马 角 坝一 济 场一 石 断 裂 带 到 川 东 地 区 , 以划 分 为 4带 , 别 为 冲 断 带 、 陷 带 、 起 带 、 从 通 双 可 分 凹 隆 高 陡褶 皱 带 。此 外 圈 闭分 布在 南 北 向上 具 有 明显 的分 段 性 , 种 分 段 模 式 同样 是 由 构 造 变 形 的差 异 性 以 及 构 造 演 这 化的差异性所决定。

四川盆地海相领域油气地质条件专属性问题分析

四川盆地海相领域油气地质条件专属性问题分析
tn u e mp s d b sn n Ch n . t p cfc p toe m e l gc c n to fma n a is c n b x o d d a ts p r o e a i s i i a Is s e ii er l u g oo i o di nso r e fc e a e e p un e i i i
( 都理 工大学 “ 成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 ” 国家重点 实验室 , 四川 成都 6 0 5 ) 10 9
摘要 : 四川盆地 是我 国南方最大 的含油气盆地 , 也是 我国一个主要的叠合盆地 , 其海相领域 油气地质条 件具有 3个专属 性 问题 : 叠合盆地, ① 其特征是盆地基底具 三层构造和 三分 性、 沉积盖层纵 向演化经 历 了台地 ( 海相 ) 盆地 ( 、 陆相 ) 和褶皱 隆

v l p d fa t r sa d sr n e e o e iy Theb sn i c n n tr lg s mo to ih i r c e a r m i eo e r cu e n to g h tr g net . a i sr h i au a a , s fwh c sc a k d g sfo ol i
LuS u e , n u ,u iD i a sn , i cu n i h gn Wa gH aS nWe, a H no g Q n h a
(tt KyL brt 2o yrcro el yadD vl m n Po c, hnd n e i eh o g , Sae e a o o a r fH doabnGo g n e o et retC eg uU i rt o cn l y o ep j v sy fT o
eo t n r t e , cu igpa om( a n c s ,ai( o t e t l ais ,n lig u l ig B sd vl i ays gsi ldn lt r m r ef i ) b s cni ni c ) adf dn & pi n . ae uo a n f i ae n n af e o t f

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

为目前四川盆地内碳酸盐岩中最好的储层
川东地区 在11个构造上发现了石炭统气藏
四川盆地中晚石炭世沉积相图
(6)二叠系
为广海相碳酸盐岩沉积 含有滨海沼泽相含煤层系 350-580m 上二叠统底部部分地区夹玄武岩层 P1 梁山组、栖霞组及茅口组 栖霞组 深灰色泥晶-粉晶灰岩、生物灰岩等 生油气层 上部白云岩为产气层 茅口组 下部为灰岩与泥质灰岩互层,上部为厚层块状 灰岩 已经在灰岩和白云岩中发现三个产气层
P2 龙潭组 海陆交互相含煤砂岩、页岩等,黑色页岩 为重要的气源岩层
长兴组 川东 次生白云岩和礁灰岩中发现高产气藏
四川盆地晚二叠世沉积相图
(7) 三叠系
四川成为半封闭的内海盆地,地势西高东低
T1 飞仙关组 东部为碳酸盐岩 向西变为碎屑岩
川东涪陵 红色钙质泥岩、粉砂岩及灰岩、泥灰岩互层 三段 的鲕粒灰岩(20-40m) 工业性产气层
松辽 鄂尔多斯 塔里木 四川 准葛尔 柴达木
2009年中国主要盆地石油产量
8000 7000 6000
万吨
7092.7
4615.1 5000 4000 2702 3000 2000 1000 0 渤海湾 松辽 鄂尔多斯 准葛尔 塔里木 1089 1214 186 柴达木 16.7 四川
2009年中国七大盆地天然气产量图
与下伏变质岩不整合关系 上统 陡山沱组 灰黑色炭质页岩 白云岩360-500m 灯影组 上中段含燧石条带白云岩
下段:葡萄状白云岩, 含藻类化石,厚
300-800m,洞缝发育,较好的储集层。 威远气田主要产气层
(2) 寒武系
在川东地区较厚,1100-2000m 浅海相碳酸盐岩及碎屑岩沉积 下部 水井沱组 灰黑色页岩夹粉砂岩、灰岩 较好的生油气层及盖层 中统 白云岩、泥质白云岩 浅水蒸发相潮坪沉积

四川盆地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陆相页岩油气地质特征及成藏控制因素

四川盆地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陆相页岩油气地质特征及成藏控制因素

巧天然社地仏第42卷第1期OIL&GAS GEOLOGY2021年2月文章编号:0253-9985(2021)01-0124-12doi:10.11743/o gg20210111四川盆地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陆相页岩油气地质特征及成藏控制因素孙莎莎匕董大忠1,2,李育聰3,王红岩1,2,施振生1,2潢世伟4,昌無,2,拜文华1,2[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 2.国家能源页岩气研发(实验)中心,河北廊坊065007;3.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四川成都610400;4.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公司,黑龙江大庆163714]摘要:四川盆地侏罗系陆相油气勘探过去主要聚焦在构造-裂缝型常规油气和介壳灰岩及砂岩致密油气上,为实现侏罗系油气重大新突破,恩胳需要向页岩油气转变。

在分析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陆相页岩油气的分布、生绘、物性和保存等地质特征基础上,认为大安寨段具备形成大规模页岩油气成藏地质特征,提出3项成藏控制因素。

大安寨段二亚段暗色页岩作为页岩油气的供坯源岩,油气显示丰富,页岩厚度在20-80m,整体分布面积广、厚度大、连续稳定,孔缝发育、物性好,处于中-高成熟热演化阶段,有区域性致密顶底板灰岩封闭的超压页岩油气藏。

半深湖-深湖亚相、致密灰岩顶底板与高孔隙储层、中-高成熟热演化阶段这3项因素共同控制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页岩油气的生成、储集和富集。

关键词:地质条件;成藏控制因素;陆相页岩油气;大安寨段;自流井组;下侏罗统;四川盆地中图分类号:TE122.3文献标识码:A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errestrial shale in the Da,anzhai Member of the Jurassic Ziliujing Formation,Sichuan BasinSun Shasha1,2,Dong Dazhong1,2,Li Yucong3,Wang Hongyan1,2,Shi Zhensheng1,2,Huang Shiwei4,Chang Yan1,2,Bai Wenhua1,2[1.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PetroChina,Beijing100083 2.National EnergyShale Gas R&D(Experiment)Center,Langfang,Hebei065007;3.Southwest Oil&Gas Field Company,PetroChina,Chengdu, Sichuan6104Q0f China;4.Daqing Oil Field Company,PetroChina,Daqing,Heilongjiang163714,CAim]Abstract: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n the terrestrial Jurassic system of Sichuan Basin has been focused on conventional tectonically fractured reservoirs and unconventional coquina and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s・However,shale reservoirs are regarded as the new focal point for making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s in the system of the basin.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generation,reservoir properties and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of the terrestrial shale oil/gas in the Da' anzhai Member of Ziliujing Formation,we conclude that the member is favorable for a large-scale shale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in terms of its geological features and that three factors serve to control the accumulation.Geologically,the 20-80m thick dark shale with oil and gas shows in the2nd sub Da'anzhai Member is both excellent source rock and over-pressured oil/gas reservoir sandwiched between cap and bottom tight limestones with its wide and continuous distribution,large thickness,well-developed pores and fractures,good physical properties,and medium-high maturity.The three factors including the semi-deep and deep lacustrine sub-facies,high-porosity reservoirs between the top and bottom limestones and medium-high maturity Jointly control the generation,preservation,enrichment of oil and gas in the shale. Key words:geological condition,accumulation controlling factor,terrestrial shale oil&gas,Da J anzhai Member,Ziliujing Formation,Lower Jurassic,Sichuan Basin收稿日期:2020-05-14;修订日期:2020-12-20o第一作者简介:孙莎莎(1984—),女,博士、高级工程师,非常规油气地质。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分布及利用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分布及利用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分布及利用四川盆地是中国大型富含天然气盆地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期构造叠合盆地。

盆地经历了两大构造沉积旋回,即震旦纪—中三叠世被动大陆边缘构造演化阶段和晚三叠世—始新世前陆盆地及拗陷演化阶段,沉积了巨厚的震旦纪—中三叠世海相碳酸盐岩(4~7 km) 、晚三叠世早期海陆过渡相(300~400 m) 和晚三叠世中期—始新世陆相碎屑岩(2~5 km) 。

四川盆地纵向上发育了中生界陆相成藏系统、上古生界海相成藏系统及下古生界海相成藏系统三大成藏系统,有效勘探面积约18 ×104 km2 。

四川盆地的大规模勘探始于1953 年[ 1 ] ,相继发现了威远、大池干、罗家寨等大中型气田,建成了中国第一个产能超过100 ×108 m3 的天然气生产基地。

2001年以来,又先后发现了普光、广安、合川和新场等大型气田,据统计,2002 —2008 年,年平均探明天然气储量均超过1000 ×108 m3 ,形成了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又一个高峰期。

基本明确了震旦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等主要含气层系,形成了川东、川西、川南和川中4 个含气区[ 223 ] 。

近10 年来,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的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为: ①探明天然气储量快速增长; ②天然气年产量不断增加; ③发现了一批大型、特大型气田; ④勘探向深层超深层及新领域不断拓展。

随着“川气东送”工程的建成投产,四川盆地天然气工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大中型气田分布特征截至2008 年底,国土资源部矿产储量委员会公布。

图1 四川盆地油气田分布简图四川盆地已发现125 个天然气田(图1) ,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72251.02 ×108 m3。

其中,探明储量大于300×108m3的大型气田有14 个,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25431.26×108 m3 ,大型气田探明储量占盆地天然气总探明储的72.18 %;探明储量(100~300)×108 m3的中型气田有13 个,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5491.42×108m3 ,中型气田探明储量占盆地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14.18 %。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分布及利用.doc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分布及利用.doc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分布及利用四川盆地是中国大型富含天然气盆地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期构造叠合盆地。

盆地经历了两大构造沉积旋回,即震旦纪—中三叠世被动大陆边缘构造演化阶段和晚三叠世—始新世前陆盆地及拗陷演化阶段,沉积了巨厚的震旦纪—中三叠世海相碳酸盐岩(4~7 km) 、晚三叠世早期海陆过渡相(300~400 m) 和晚三叠世中期—始新世陆相碎屑岩(2~5 km) 。

四川盆地纵向上发育了中生界陆相成藏系统、上古生界海相成藏系统及下古生界海相成藏系统三大成藏系统,有效勘探面积约18 ×104 km2 。

四川盆地的大规模勘探始于1953 年[ 1 ] ,相继发现了威远、大池干、罗家寨等大中型气田,建成了中国第一个产能超过100 ×108 m3 的天然气生产基地。

2001年以来,又先后发现了普光、广安、合川和新场等大型气田,据统计,2002 —2008 年,年平均探明天然气储量均超过1000 ×108 m3 ,形成了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又一个高峰期。

基本明确了震旦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等主要含气层系,形成了川东、川西、川南和川中4 个含气区[ 223 ] 。

近10 年来,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的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为: ①探明天然气储量快速增长; ②天然气年产量不断增加; ③发现了一批大型、特大型气田; ④勘探向深层超深层及新领域不断拓展。

随着“川气东送”工程的建成投产,四川盆地天然气工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大中型气田分布特征截至2008 年底,国土资源部矿产储量委员会公布。

图1 四川盆地油气田分布简图四川盆地已发现125 个天然气田(图1) ,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72251.02 ×108 m3。

其中,探明储量大于300×108m3的大型气田有14 个,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25431.26×108 m3 ,大型气田探明储量占盆地天然气总探明储的72.18 %;探明储量(100~300)×108 m3的中型气田有13 个,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5491.42×108m3 ,中型气田探明储量占盆地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14.18 %。

浅析四川盆地油气藏勘探

浅析四川盆地油气藏勘探

浅析四川盆地油气藏勘探作者:刘光斌来源:《地球》2013年第12期[摘要]我国四川是主要的油气藏储地,勘探面临着各种难题。

目标的埋藏深度大,油气藏隐蔽,勘探难度大等等。

油田的的勘探工作向深层领域延伸。

到现在,对于深层油气藏的研究主要为:形成条件、温度、稳定性、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等等。

本文将对油气藏勘探开发的现状、难点、开发方法作出浅析的探究。

[关键词]四川盆地油气藏勘探[中图分类号]P618.130.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2-85-11四川盆地油气勘探现状与未来前景以目前对于油气藏勘探开采的手段来看,四川盆地基本为中深层油气藏。

从目前的勘探技术预测,四川盆地中深层石油地质资源量均为7045t,约占盆地总数的13%。

深层天然气地质资源量约为14万米3,约占盆地总数的18%;超深层的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17万米3,约占盆地总数的21%。

浅层到深层塔里木盆地的油气资源分布从有逐渐递增的趋势,以超深层的石油资源的分布最为丰富,约为3430t,约占总数的43%;其次是深层,为1430t,约占总数的20%。

天然气资源量也主要分布于深层和超深层,其中超深层为260万米3,占盆地总数的31%;深层为210米3,占总数的27%。

有着巨大的资源潜力基础。

2四川盆地目前勘探难点2.1多期构造过程叠加复杂,油气成藏条件要搞清楚油气藏的形成及分布,首先需要搞清其形成和演化历史过程。

中国晚期的构造变革运动对四川盆地早期形成的构造格局有着重大影响。

这些因素从形成、演化、最终分布等方面影响着油气藏。

地层埋藏和温压场演化的历史恢复、以及地层应力应变响应等问题是四川深层油气藏勘探研究的瓶颈问题。

2.2相对高孔渗储层成因机制复杂,勘探目标分布预测困难四川盆地油气藏具有地质成因多边、埋藏深、且形成机理复杂,形成相对地质控制的因素和高孔渗机制探究难度大,以及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研究、成岩的动力作用研究等,使得有效储层的形成特征和分布规律难以预测。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与重庆市,为一具有明显菱形边框的构造盆地,同时也是四周高山环抱的地形盆地,其范围介于北纬28°~32°40′,东经102°30′~110°之间,面积约18×104km2.四川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天然气的地方.从汉代"临邛火井"的出现,到隋朝〔616年〕"火井县"命名;从凿井求盐到自流井气田"竹筒井"·" 盆"·"笕"钻采输技术的发展,都无不例外的证明四川天然气的开采源远流长.但是,四川天然气的发展,经历了近代被欺凌的衰落,直到20 世纪中叶,古老的中国重新崛起,伴随工业化的进程,才得到真正的发展.截止2004 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全盆地已经探明114 个气田,14 个油田,获得天然气地质探明+控制+预测储量约15000×108m3,3 级储量之和约占2002 年盆地资源评价总量的1/4.伴随新区、新层、新领域的勘探发现,盆地的总资源量还将继续增长,为川、渝天然气能源发展锦上添花.1.构造特征四川盆地属扬子准地台西北隅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是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复合型盆地.从晋宁运动前震旦系基地褶皱回返,使扬子板块从地槽转向地台发展,直到喜山运动盆地定型,共经历了9期构造运动,但对盆地构造、沉积地层发展演化有明显影响的有4 期:一是加里东期,形成加里东期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二是东吴期,拉张断裂活动,引发玄武岩喷发〔峨嵋山玄武岩厚达1500m〕;三是印支期,形成印支期泸州、开江、天井山古隆起,且具盆地雏形;四是喜山期,盆地全面褶皱定型.纵观盆地的发展,受欧亚、太平洋、印度板块活动的影响,盆地应力场的变化经历了古生代拉张为主,中生代三叠纪反转〔由拉张向挤压过渡〕,中生代侏罗纪以来的挤压过程.这一拉张-过渡反转-压挤的地应力场,控制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与破坏以与晚期成藏的全过程,尤其对复合型盆地更为明显.1.1基底特征四川盆地的基底岩系为中新元古界,其结构具3 分性.盆地中部的磁场特征显示为一宽缓的正异常区,多为中性与中基性岩浆岩组成的杂岩体,变质程度深,硬化强度大,构成盆地中部刚硬基底隆起带.基岩埋深一般4~8km,地史中较稳定,沉积盖层厚度较薄,褶皱平缓带.盆地东南和西北侧为弱磁场区,组成基底的岩石是浅变质沉积岩,属柔性基底,是褶皱带.基岩埋深8~11km,沉积盖层厚度较大,褶皱较强烈.1.2区域构造特征四川盆地的发生、发展,形成菱形边框和不同组系、不同方向的褶皱构造,大体可以追溯到8.5×108年的地史发展过程,是受基底、周边古陆、深大断裂以与地应力作用方式等诸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也是多次构造旋回叠加的产物,使盖层褶皱出现形式多样,交织复杂化的局面.1.2.1褶皱构造的展布特点盆地内最早形成的褶皱构造可上溯到印支期,但范围仅局限于川西龙门山前,如矿山梁~天井山~海棠铺等北东向背斜构造.整个盆地的现今构造主要形成于喜山期,包括震旦系在内的全部沉积盖层都被卷入,出现了众多成群成带分布的褶皱构造.1〕川东南坳褶区系指华蓥山以东的川东与川南区,包括川东高陡构造带和川南低陡构造带,是盆地内褶皱最强烈的地区.一般陡翼倾角>45°,甚至直立倒转.高、低陡构造之分,在于构造核心出露地层的新老,前者出露中下三叠统与其以老地层,后者出露上三叠统与其以新地层.构造线走向主要由北东向高陡构造带和断裂带组成的隔挡式褶皱,背斜紧凑,向斜宽缓,成排成带平行排列.北部受大巴山弧的的影响向东弯曲,局部呈近东西向;南部逐渐低倾呈帚状撒开,除北东向为主外,还有受边界条件干扰的南北向、东西向等多组构造线.2〕川中隆起区介于华蓥山断裂与龙泉山断裂之间,包括川中平缓褶带和川西南低陡褶带,是盆地内褶皱最弱的地区.区内构造平缓,断层少见,地层倾角仅1°~5°,少有大于10°者,均属平缓褶皱类型.构造线方向多呈近东西向,但受邻区影响,也有北东和北西向者,个别呈现旋卷构造,如威远、中台山等构造.3〕川西北坳陷区指龙泉山以西的川西和川北地区,包括川西低陡构造带和川北低平构造带,是盆地内白垩系、古近系主要分布和第四系大片覆盖区,也是川西北前陆盆地—中新生代主要坳陷区.区内南段和靠盆地西缘的山前带因受龙门山逆掩推覆带影响,表皮褶皱强烈.北段主要为一区域大向斜〔梓潼凹陷和苍溪向斜〕以与九龙山和南阳场构造带褶皱平缓,只有龙门山前山带印支期构造褶皱强烈.背斜构造类型划分四川盆地是一个以压性为主、兼具扭动的压扭性盆地,受基底和盖层沉积幅度的影响,环绕川中刚硬基底,在盆地不同地区形成了多种形式的背斜构造,有的地面显现,有的则潜伏地下.背斜构造类型的划分方法很多,有的根据褶皱强度、构造顶部和两翼倾角大小、褶皱强度系数〔闭合度/短轴〕、受力性质……等等.本书从油气富集与保存角度出发,结合构造特征分析,将四川盆地背斜构造分为梳状、似梳状、箱状、膝状、高丘状、低丘状等6 种类型.1〕梳状背斜该类构造受力强、顶部尖、两翼陡、构造狭窄,褶皱强烈,两翼伴有倾轴逆断层,以陡翼最发育.地腹构造多向缓翼偏移,在断下盘常形成陡带—牵引次一级潜伏构造.梳状背斜主体的嘉二段石膏层〔区域盖层〕被破坏后,一般只有残余气藏;下盘潜伏构造是主要的找气圈闭.2〕似梳状背斜该类构造受力中等,顶部圆缓,翼部稍陡,两翼倾角一般<45°,构造褶皱适中,形态较完整,沿长轴裂缝发育.当地腹断层切轴、切顶时会造成气藏散失.似梳状构造顶部也有相对尖陡者,核部地层出露较老,嘉陵江组区域盖层遭受破坏,使气藏的保存条件变差.3〕箱状背斜多为狭长型构造,受力较强,其显著特点是顶部宽平、两翼陡峻,张应力集中在构造顶部,沿长轴与宽缓的顶部裂缝发育〔除纵、横张缝外,还有扭张缝〕,一般有利于天然气富集与保存.但该类构造向地腹深处有变尖变陡的趋势,且伴有切轴逆断层发育,不利于气藏保存.4〕膝状背斜该类构造的形态和裂缝发育特征,和箱状构造相似,顶部平缓,一翼陡、一翼缓,呈不对称状,地腹主断层多发生在陡翼,缓翼断层规模小,一般构造的完整性较好,且沿轴部裂缝发育,有利于气藏的富集和保存.5〕高丘状背斜该类构造褶皱强度弱,多为短轴背斜,顶圆翼缓〔<25°〕,常不对称.沿长轴和顶部除纵、横张缝外,还有扭张缝发育,形成网状渗滤通道,有利于气藏高产.高丘状构造出露地层新,褶皱适中,地腹断层发育的规模不大,是含气条件较理想的构造.6〕低丘状背斜该类构造一般多为区域向斜中的低平穹隆背斜,褶皱平缓,上下构造形态变异小.有时受断层或不同组系构造的影响,在地腹形成局部潜伏高点.由于受力弱,裂缝发育程度不均,有利于气藏保存,但高产条件较差.1.3断裂发育特征四川盆地定型在喜山期,是水平应力挤压作用的结果.由挤压褶皱相伴生的地层断裂属逆断层性质.从油气勘探的实用性出发,本书姑且将盆地的断裂分为深大断裂〔含基底断裂〕和一般断裂.深大断裂对区域构造的控制作用四川盆地在形成与演化过程中,不同时期发展起来的深大断裂对构造格局的控制是十分明显的.如龙门山、城口、安宁河等断裂都是发生在晋宁期的深断裂,是造成断层两侧地质构造迥然不同和引起周边古陆变迁与构造发展的重要因素.另一类不同地史阶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基底断裂,是地台内部的次一级深大断裂,对盆地边界的形成、盆地内部隆起和坳陷的变迁以与区域岩性岩相变化都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如华蓥山、龙泉山断裂,是盆内二级构造单元的分界线,两者之间为川中隆起区,华蓥山以东是川东南坳褶区,龙泉山以西是川西坳陷区;同时在它们的两侧,对各时代地层的缺留、岩性岩相的变迁都有明显的区别.又如建始~彭水、普雄河~小江、峨眉山~瓦山等断裂,对盆地东南和西南边界的控制是显而易见的.一般断裂对局部构造的影响除上述深大断裂、基底断裂外,一般在特定的地质时期内,断裂活动的时间相对短、且受构造滑脱层控制的、与构造褶皱带或局部构造相伴生的断裂,这里统称一般断裂.一般断裂对局部构造垂向变异产生重要影响.如川东高陡构造,浅层断裂不发育,构造完整;中层〔嘉一段~石炭系厚约1300m〕构造对应浅层构造的陡翼和缓翼肩部,发育了倾轴逆断层,形成断垒式主体背斜,其背斜轴部向浅层构造缓翼偏移1~2km;陡翼断下盘出现主断凹,与浅层构造轴部相对应;过主断凹连接潜伏构造,与浅层构造陡翼或陡缓转折带相对应;在地面构造缓翼,因构造干扰复合形成舒缓带,对应中层构造缓翼倾轴断层上盘,出现潜高,且与主体背斜间有缓断凹相隔.深层〔志留系滑脱层与其以下地层〕构造褶皱趋于平缓.又如川西低陡构造,受加里东古隆起影响,二叠系与寒武系直接接触;印支期以来受龙门山逆掩推覆影响,在其前渊坳陷,形成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直到喜山期沿中三叠统形成"L 型"滑脱面表皮褶皱,两期构造在滑脱断层面上下的形态变异是极为复杂的.1.4构造与油气的关系众所周知,油气藏形成离不开烃源岩、储集层、盖层与其上覆岩层要素与圈闭形成和烃类的生成、运移与聚集作用的综合.十分明显3 大地质要素和4 大地质作用,离开了构造运动促进了沉积盆地的形成——"没有盆地,便没有石油"这一精辟的论断;构造运动控制了盆地的沉积充填,才形成了烃源岩、储集岩、盖层的物质基础;构造运动对成烃作用产生影响,改善了地壳的莫霍面以上的地温梯度以与构造多旋回导致生烃作用多旋回;构造活动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驱动力,因为油气进入储集层即开始二次运移,但大规模的区域构造运动,才是二次运移的主要时期〔有了充足的浮力和水动力〕.下面着重介绍构造活动对油气的聚集与破坏作用.构造圈闭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构造运动促使岩层发生形变而形成背斜褶皱、断裂构造等.当构造圈闭的形成时间与运聚期配置就能形成各种构造油气藏.据统计,世界特大型、大型气田的圈闭中,构造背斜、断背斜约占70%以上,我国大中型气田占70%;四川盆地背斜油气田的比例更高,即便是有地层、岩性因素形成的复合圈闭,几乎都要有背斜因素的配置.纯粹的地层或岩性圈闭,因其裂缝不发育,储层基质孔隙度、渗透率很低,很难形成有一定规模的油气藏.构造活动期与生气期的关系,决定天然气资源聚集程度在一个含油气盆地中,只有那些在区域性大规模油气运移以前或同时形成的构造圈闭,才有可能聚集油气形成构造油气藏.四川盆地威远震旦系构造是很完整的,它的圈闭面积850km2,闭合度895m,无论从圈闭面积还是闭合度讲,震旦系气藏的充满程度只有25%.这就不能不令人考虑成藏的关键时刻的配置问题.震旦、寒武系源岩的成油高峰期在二叠系、成气高峰期在侏罗系,而构造最终形成在第三纪,好比客人错过了宴席时间!所幸的是,它位于加里东古隆起的上斜坡,在古隆起上的古气藏调整中,保存了残余气藏.相反,位于古隆起下斜坡至坳陷的构造,不仅生气高峰期提前,而且构造条件也远不与威远,所以经历30 余年对震旦系追索式勘探,均以无果而终.构造活动对聚集成藏的天然气的破坏与再调整作用在地质历史中已形成的天然气藏能否存在,决定于天然气藏形成后是否遭受破坏或改造.若盆地经过多期构造运动,最后一幕构造运动则决定盆地的地质构造现状,是最终控制天然气区域性运移的时间,于是可能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继承性发展的构造,促使原有圈闭进一步发育定型,对油气聚集最有利,如上述威远构造;另一种是构造活动比较强烈,改变了原来构造面貌,打破了已有的油气聚集平衡状态,使油气重新分配,如川东石炭系气藏.与此同时,由于天然气要求盖层和遮挡条件比石油更严密,强烈的构造运动直接造成气藏的破坏,如川东高陡构造的主体,出露地层老,嘉二段石膏层被剥蚀的构造圈闭,一般无石炭系气藏存在.四川盆地的构造定型是喜山期,一般都晚于侏罗系与其以下烃源岩的生烃高峰期,通过该期构造活动的再调整作用,所以现今所发现气藏,基本上都是晚期成藏.天然气晚期成藏比石油成藏更普遍.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疏导与散失作用大量油气勘探事实表明,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双重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即人们通常谓称的烃源断层与溢散断层.毫无疑问,断层切割地层,断层面与其伴生的裂缝,提供了渗流通道,促使油气运移,特别是天然气,由于它的流动性强,又具有弹性驱动〔流体势差条件下〕的特点,发生长距离运移,一旦有储层的圈闭存在,就能聚集成藏.所以,次生气藏比次生油藏更普遍,如川##区的蓬莱镇组等气藏.本来中上侏罗统河道砂岩储层,发育在大套红层泥岩中,距下伏上三叠统须五段煤系源岩约,如果缺乏烃源断层是很难成藏的.与此同时,断层在切割地层中,往往不仅破坏了圈闭的完整性,而且破坏了盖层和侧向遮挡条件,不利于油气保存,甚至使圈闭中已聚集的油气被渗漏散失.大量的地面油气苗或呈串珠状分散的油气化探异常,无不例外地说明,这种溢散断层〔包括伴生的裂缝〕对盖层,包括直接和间接盖层的破坏或者造成断层上、下盘疏导层〔储层〕对接而丧失了侧向遮挡条件.大量的断层研究表明,断层对油气的保存,一般地说,断层未切穿所有盖层〔即不通天〕;断层与其圈闭的搭配的〔断点〕低;断层上、下盘地层无疏导层;平缓断层比陡倾断层的上覆地层应力大〔闭合性好〕以与断层的性质、要素、发生与演化等,进行综合分析,有利于对断层封闭性做出符合实际的评价.2.地层特征四川盆地地层层系齐全、厚度大,具有多层系、多旋回的特点.盆地边缘主要分布元古界、古生界.大凉山、龙门山、米仓山还有岩浆岩出露,构成环绕四川盆地的周边.此外,华蓥山背斜核部有古生界出露;中生界遍与盆地内部;新生界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与现代河流的两岸.盆地基底为中上元古代前震旦系,主要由一套变质岩与岩浆岩组成,厚度1000m 至愈10000m.其上覆盖层的沉积时代齐全,总厚4000~12000m.四川盆地的构造发展与演化,决定了它的沉积物充填类型.古生代以拉张为主,以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为特征,在海侵早期,泥质岩类发育;海退晚期,盆地中部潮坪〔Z2dn、C2hl〕、礁〔P2ch〕相发育.中生代三叠纪盆地反转,由拉张向挤压过渡,以碳酸盐岩蒸发海台地相沉积为特征,受海水频繁进退影响,滩相或潮坪相发育.印支早期〔T2 末〕海水退缩,上三叠统除在川西坳陷残留海相向湖相的砂、泥岩沉积外,中生代侏罗纪盆地转向挤压为主,在龙门山、大巴山前渊坳陷形成前陆盆地,其中川西坳陷形成巨厚的须家河组海陆过渡相煤系地层〔最厚逾4000m〕;在大巴山前渊,侏罗系~白垩系河、湖相沉积厚逾6000m.四川盆地的多旋回演化特征,决定了它的多生、储、盖组合.2.1烃源岩特征地壳中天然气与石油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但是,基于烃源岩的类型不同,其干酪根生成石油和天然气〔含凝析油〕的数量和比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的烃源岩一般以生成天然气为主,通常称为气源岩;以藻类和低等水生物为主的烃源岩一般以生成液态烃为主,通常称为油源岩.但随着烃源岩中有机质成熟度增高,形成石油的各类油源岩也是生成天然气的重要气源岩.根据岩相、岩性、有机质类型、可溶组分的组成、烃源岩构成和烃演化特征,四川盆地存在3 大类源岩:煤系烃源岩煤系烃源岩,包括煤系泥质岩和煤,是有潜在成烃远景的天然气源岩,即通常谓称的煤成气.据H/C 和O/C 原子比统计,煤系烃源岩属腐殖型〔Ⅲ型〕有机质,少部分滨海沼泽相煤属Ⅱ型有机质.煤系烃源岩除生气为主外,也可生成少量原油与凝析油.四川盆地煤系烃源岩主要分布于上二叠统、上三叠统,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4%、1.0%~1.5%,均以Ⅲ型干酪根为主.泥质岩〔非煤系〕烃源岩泥质岩是四川盆地主要的烃源岩类型.根据沉积环境和演化特点,又分以古生代为主的海相沉积黑色页岩烃源岩—寒武系和志留系;以中生代湖相沉积为主的泥质烃源岩—侏罗系.寒武系、志留系、侏罗系的泥质岩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0.67%、0.83%、0.88%,它们以Ⅰ型干酪根为主,Ⅱ型次之,少量为Ⅲ型.碳酸盐岩烃源岩四川盆地碳酸盐岩特别发育,从震旦系~中三叠统都有分布.但大多数有机碳含量低,热演化程度高,除了一些薄层烃源岩外,真正够格的烃源岩非下二叠统碳酸盐岩〔有机碳含量0.34%~0.94%〕莫属.除此,还有侏罗系湖相碳酸盐岩介壳灰岩〔有机碳含量0.34%〕.它们均属Ⅰ型和Ⅱ型干酪根.以上,有关有效烃岩的判识指标与评价方法,参见《天然气资源勘探》一书P34~36.资源评价结果根据2002 年最新一轮资源评价结果,四川盆地的石油总地质资源量为4.26×108t,剩余地质资源量3.57×108t;天然气总地质资源量5.35×1012m3;剩余地质资源量4.63×1012m3.1〕资源的层位分布特征石油资源均分布在侏罗系.天然气资源分布在侏罗系~寒武系,共12 个组系.其中,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上三叠统和石炭系相对丰富,约占盆地的51%;其次是侏罗系、下二叠统、上二叠统和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分别占盆地的8%~9%;资源量最少的层系是下古生界和震旦系,分别占盆地的2%~3%.2〕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石油资源仅分布在盆地的川中、川东和川北3 个区块.其中,川中区块最多,占盆地的48%;川东和川北区块分别占盆地的29%和23%.天然气资源分布在盆地的6 个区块.川东区块最为丰富,占盆地的43.26%;其次依次是川西〔占23.46%〕、川中〔占12.43%〕、川北〔占9.65%〕、川西南和川南区块〔分别占6.22%和4.98%〕.3〕资源的深度分布特征四川盆地石油资源基本分布在3000m 内.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2000~3500m 中深层,约占41%;次为3500~4500m 的深层,约占31%;小于2000m 的浅层和大于4500m 的超深层,各占14%左右.此外,从天然气成因看,以海相油型气为主,约占盆地的71%;其次为煤型气,约占25%.从天然气地理环境看,有49%的资源分布在丘陵地区;次为山区,约占38%;平原区仅占13%,且主要集中在川西区块.2.2储集层特征四川盆地已发现的储集层从震旦系到上侏罗统计有25 个之多,随着新区、新的领域勘探,新的储集层还在继续发现.从岩石类型讲主要是碳酸盐岩,次为碎屑岩,罕见玄武岩.碳酸盐岩储集层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发育于中三叠统至震旦系,包括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雷三段、雷一 1 亚段;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的嘉五段、嘉四 1 亚段、嘉三段、嘉二3 亚段、嘉二2 亚段、嘉二1~嘉一段和飞仙关组的飞一~三段;上二叠统的长兴组,下二叠统的茅口组和栖霞组;石炭系的黄龙组;下奥陶统;寒武系洗象池组、遇仙寺组和上震旦统灯影组等,均属于海相碳酸盐岩.另有下侏罗统的大安寨介壳灰岩,属湖泊相碳酸盐岩.控制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有:1〕有利的沉积相国内外已发现的海相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发育于浅水台地相、蒸发海台地相、滩坝相、生物礁相和藻成因白云岩相中.四川盆地也无例外,如震旦系潮坪相粘连藻白云岩,石炭系潮坪相白云岩,长兴组生物礁相白云岩,飞仙关组台地边缘滩鲕粒白云岩,嘉陵江组粒屑滩白云岩以与雷口坡组潮坪相白云岩等,这些有利沉积岩相经过准同生期、表生期和晚期成岩作用以与构造期改造,原生孔隙几乎殆尽,而保留了各式各样的溶蚀孔、洞、缝、喉道,一般形成裂缝~孔隙型或孔〔洞〕隙型储渗体.2〕有利的成岩作用有利的成岩作用,包括准同生期、表生期和早、晚期成岩等作用.实压、压溶、胶结、充填作用等,对储集空间产生不利的影响.准同生期在其海〔湖〕底、潮上,大气淡水产生混合水环境,易形成白云石化和溶蚀作用,特别是对上述有利的碳酸盐岩沉积相带更为有利.早期成岩和晚期成岩作用,分别发生在浅埋藏和中深~深埋藏环境,受大气淡水、地层水性质、有机质演化和地温、地压等因素影响,产生埋藏白云石化、混合水白云化、大气淡水溶蚀和有机酸溶蚀等作用,促使孔隙体积增大.表生成岩作用,是受构造抬升运动影响,进入表生成岩环境,使已固结成岩地层遭受风化淋滤、剥蚀,在古岩溶渗流带和潜流带顶部形成溶蚀孔、洞、缝,有利于储集层发育.四川盆地震旦纪末的桐湾运动、石炭纪末的云南运动,下二叠世的东吴运动、中三叠世末的印支运动等,都在相对应地层的剥蚀面附近形成了风化壳,有利于碳酸盐岩孔洞~裂缝型储层发育.3〕构造作用四川盆地自中三叠世末至今,发生的印支~燕山运动和喜山运动,从形成盆地雏形直到定型,由于东南方向的太平洋板块向扬子板块俯冲,印度板块与亚殴板块的碰撞,在强大挤压应力作用下,伴随褶皱、断裂产生了大量的挤压、扭压裂缝,在力学中和面以上属张开性质,对储层,特别是致密层段改造产生重要的影响.据研究,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与岩石力学性质〔脆性〕、岩石成分〔质纯〕、地层厚度〔薄层〕等密切相关.因此,四川盆地二、三叠系中的性脆、质纯、薄层、致密碳酸盐岩的裂缝型储层发育〔表2-1〕.碎屑岩储层碎屑岩储层发育于上三叠统和侏罗系砂岩.包括须家河组须二段、须四段、须六段厚层块状砂岩,侏罗系下统的珍珠冲段、凉高山段,中统的沙溪庙组、遂宁组和上统的蓬莱镇组薄砂层.控制有利碎屑岩储层发育的因素有:1〕有利的沉积相。

四川地质结构特性及成因分析

四川地质结构特性及成因分析
断块增多 , 断裂结构 比较复杂。 研究区域 断层非常发育 且多为逆 形态的区域潜伏构造及浅层 断裂褶皱构造 , 因此 , 形态各异 的断层是 造成四川地 区川西灌 口区域 形成复 断层 , 在平面上研究断层 的展布规律与构造 的组合关系可 以发现 : 圈闭。 断层多伴生于构造 的两翼 , 与构造 的走 向基 本上保持 平行 , 地腹 断 杂 的地质形态结构 的主要原 因。 2 . 2次级 断层 与 主控 断层 交错 分布 , 形 成较 多局 部 断块 层 的走 向与地表基本保持一致 , 主要为北东走 向的逆断层 。 地层区域构造受断层 的影响 , 但如果 断层形 态单一 、 走向较为 1 . 2局部 潜伏 构造 形 态复 杂 , 圈闭规 模 不一 致 , 地质 构造 以及 圈闭的规模也会 比较简单 , 在川西灌 口研究 区 受地 壳运 动及 构造 交接 的影响 , 四川盆地地质 构造 非常复杂 ,
控制 了邛西潜伏构造 的形态 、 隆起幅度、 圈闭规模 。 主控 断 整, 有 两 个 独 立 的潜 高 , 较深 层须 五 到 须 一 段 内 构 造 的 南 北潜 高 形 几百米 , 层落差大、 次级断层 与主控断层 的交错分布增大 了四川地区地质构 成共 圈, 其 中南潜高为主高点 。 南山潜伏构造 被南一 、 南二 断层所抬 成为该 区域形成形态复杂 的潜伏构造 以及圈闭规模 不 升, 圈闭的规模 以及构造 的形态都受这两断层 的控 制。 在地层构造 造的复杂性 , 的地质结构特征 的又一重要原 因。 图上 , 由潜高点、 闭合线 、 长短轴长度 等信息可 以判断局部构造区域
油 田、 矿 山、 电 力 设备 管理 与技 术 C h i n a S c i e n c e & T e c h n o l o g y O v e r v i e w

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油气地质条件及勘探前景

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油气地质条件及勘探前景

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油气地质条件及勘探前景一、本文概述四川盆地,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具有丰富油气资源的沉积盆地。

其下古生界地层发育完整,沉积了丰富的烃源岩和储集层,为油气的生成和聚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然而,由于四川盆地的地质构造复杂,油气勘探难度较大,因此,对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油气地质条件及勘探前景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推动该区域的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四川盆地下古生界的油气地质条件,包括烃源岩特征、储集层特征、盖层特征以及油气运移和聚集规律等。

通过综合运用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多种手段,对四川盆地下古生界的油气勘探前景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后续的油气勘探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文章将首先介绍四川盆地的区域地质背景,包括地层发育、构造演化以及沉积环境等。

然后,重点分析下古生界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评估其生烃潜力。

接着,研究储集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和含油性,评价其储油能力。

对盖层的封闭性能进行分析,探讨其对油气聚集的影响。

综合分析油气运移和聚集的规律,评价四川盆地下古生界的油气勘探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四川盆地的油气勘探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该区域的油气勘探取得新的突破。

二、四川盆地下古生界地层特征四川盆地,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以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为主的叠合盆地。

其下古生界地层发育齐全,主要包括寒武系、奥陶系和志留系,这些地层在盆地的不同区域有着各自独特的分布和发育特征。

寒武系地层在四川盆地中广泛分布,主要由碳酸盐岩组成,夹有少量的碎屑岩。

这一时期的沉积环境多为浅海相,地层中富含化石,是研究早期生命演化的重要窗口。

奥陶系地层则主要发育在盆地的东部和南部,以碎屑岩为主,夹有碳酸盐岩。

奥陶纪时期,盆地经历了多次海平面升降,形成了多个沉积旋回,地层中可见丰富的生物化石和沉积构造。

志留系地层在盆地中分布较为局限,主要出露在盆地的边缘地区。

这一时期的地层以碎屑岩为主,沉积环境多变,既有深海相沉积,也有浅海相和滨海相沉积。

四川盆地页岩气储层特征与开发技术研究

四川盆地页岩气储层特征与开发技术研究

四川盆地页岩气储层特征与开发技术研究近年来,四川盆地页岩气资源的探索和开发备受瞩目。

页岩气储层作为一种新型非常规天然气储层,其取代传统天然气的前景备受期待。

因此,研究四川盆地页岩气储层的特征和开发技术,对于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四川盆地页岩气储层的特征四川盆地位于华南板块和扬子板块的交界处,是我国主要的页岩气开发区之一。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四川盆地页岩气储层的特征。

1. 储层类型四川盆地页岩气储层属于致密气储层,主要包括下寒武统龙马溪组、二叠系长兴组和上侏罗统龙马溪组等。

其中,下寒武统龙马溪组储集页岩气的条件最为优越,是当前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点。

其储集物质主要为甲烷,含气量高达7%-11%,较高的含气量为其勘探和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 物性特征四川盆地页岩气储层具有一定的共性物性特征。

首先,储层孔隙度极低,一般小于1%,常规地质勘探手段难以获取详尽的储层信息;其次,储层渗透性非常低,水平井采用滑套完井技术后产量一般只有几十立方米/天;再次,储层含气量高达7%-11%,是其勘探开发的主要依据。

3. 地质构造特征四川盆地页岩气储层在地质构造上主要分布于长宁-宜宾、涪陵-永川和达州-广元等地区。

在断块构造和古隆起构造的控制下形成了一系列的气藏,其中以长宁-宜宾地区的气藏储量最为丰富。

二、四川盆地页岩气开发技术的研究四川盆地作为我国重要的页岩气资源区之一,其页岩气勘探和开发技术的研究也备受关注。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四川盆地页岩气开发技术的研究。

1. 勘探开发技术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核心技术包括:水平井钻探技术、多级压裂技术、CO2增产技术、间隔反吹技术等。

其中,水平井钻探技术是实现高效开采的关键,利用该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储层的可采储量;多级压裂技术和CO2增产技术则是实现储层增产的主要手段;间隔反吹技术则可以帮助实现不同气藏的开发和集成。

2. 井网布置技术四川盆地页岩气储层的特点是分布范围广、气藏数量多、储层厚度大,因此需要采用合理的井网布置和开采方式。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分布及利用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分布及利用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分布及利用四川盆地是中国大型富含天然气盆地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期构造叠合盆地。

盆地经历了两大构造沉积旋回,即震旦纪—中三叠世被动大陆边缘构造演化阶段和晚三叠世—始新世前陆盆地及拗陷演化阶段,沉积了巨厚的震旦纪—中三叠世海相碳酸盐岩(4~7 km) 、晚三叠世早期海陆过渡相(300~400 m) 和晚三叠世中期—始新世陆相碎屑岩(2~5 km) 。

四川盆地纵向上发育了中生界陆相成藏系统、上古生界海相成藏系统及下古生界海相成藏系统三大成藏系统,有效勘探面积约18 ×104 km2 。

四川盆地的大规模勘探始于1953 年[ 1 ] ,相继发现了威远、大池干、罗家寨等大中型气田,建成了中国第一个产能超过100 ×108 m3 的天然气生产基地。

2001年以来,又先后发现了普光、广安、合川和新场等大型气田,据统计,2002 —2008 年,年平均探明天然气储量均超过1000 ×108 m3 ,形成了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又一个高峰期。

基本明确了震旦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等主要含气层系,形成了川东、川西、川南和川中4 个含气区[ 223 ] 。

近10 年来,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的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为: ①探明天然气储量快速增长; ②天然气年产量不断增加; ③发现了一批大型、特大型气田; ④勘探向深层超深层及新领域不断拓展。

随着“川气东送”工程的建成投产,四川盆地天然气工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大中型气田分布特征截至2008 年底,国土资源部矿产储量委员会公布。

图1 四川盆地油气田分布简图四川盆地已发现125 个天然气田(图1) ,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72251.02 ×108 m3。

其中,探明储量大于300×108m3的大型气田有14 个,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25431.26×108 m3 ,大型气田探明储量占盆地天然气总探明储的72.18 %;探明储量(100~300)×108 m3的中型气田有13 个,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5491.42×108m3 ,中型气田探明储量占盆地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14.18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本科生课程(设计)报告课程名称油气勘查与评价学时: 64课时题目:四川盆地油气资源评价学生姓名:学生学号:专业:资源勘查工程(油气方向)班级:任课老师:完成日期: 2014年3月4日报告评语:成绩:评阅人签名:日期:2、必须用红色签字笔或圆珠笔批阅,用铅笔批阅无效;3、正文应该有批阅标示内容;4、建议用A4纸张打印;批阅报告及时交系办存档;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及重庆市,为一具有明显菱形边框的构造盆地,同时也是四周高山环抱的地形盆地,其范围介于北纬28°~32°40′,东经102°30′~110°之间,面积约18×104km2。

四川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天然气的地方。

从汉代“临邛火井”的出现,到隋朝(616年)“火井县”命名;从凿井求盐到自流井气田“竹筒井”·“盆”·“笕”钻采输技术的发展,都无不例外的证明四川天然气的开采源远流长。

但是,四川天然气的发展,经历了近代被欺凌的衰落,直到20 世纪中叶,古老的中国重新崛起,伴随工业化的进程,才得到真正的发展。

截止2004 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全盆地已经探明114 个气田,14 个油田,获得天然气地质探明+控制+预测储量约15000×108m3,3 级储量之和约占2002 年盆地资源评价总量的1/4。

伴随新区、新层、新领域的勘探发现,盆地的总资源量还将继续增长,为川、渝天然气能源发展锦上添花。

1.构造特征四川盆地属扬子准地台西北隅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是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复合型盆地。

从晋宁运动前震旦系基地褶皱回返,使扬子板块从地槽转向地台发展,直到喜山运动盆地定型,共经历了9 期构造运动,但对盆地构造、沉积地层发展演化有明显影响的有4 期:一是加里东期,形成加里东期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二是东吴期,拉张断裂活动,引发玄武岩喷发(峨嵋山玄武岩厚达1500m);三是印支期,形成印支期泸州、开江、天井山古隆起,且具盆地雏形;四是喜山期,盆地全面褶皱定型。

纵观盆地的发展,受欧亚、太平洋、印度板块活动的影响,盆地应力场的变化经历了古生代拉张为主,中生代三叠纪反转(由拉张向挤压过渡),中生代侏罗纪以来的挤压过程。

这一拉张-过渡反转-压挤的地应力场,控制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与破坏以及晚期成藏的全过程,尤其对复合型盆地更为明显。

1.1基底特征四川盆地的基底岩系为中新元古界,其结构具3 分性。

盆地中部的磁场特征显示为一宽缓的正异常区,多为中性及中基性岩浆岩组成的杂岩体,变质程度深,硬化强度大,构成盆地中部刚硬基底隆起带。

基岩埋深一般4~8km,地史中较稳定,沉积盖层厚度较薄,褶皱平缓带。

盆地东南和西北侧为弱磁场区,组成基底的岩石是浅变质沉积岩,属柔性基底,是褶皱带。

基岩埋深8~11km,沉积盖层厚度较大,褶皱较强烈。

1.2区域构造特征四川盆地的发生、发展,形成菱形边框和不同组系、不同方向的褶皱构造,大体可以追溯到8.5×108年的地史发展过程,是受基底、周边古陆、深大断裂以及地应力作用方式等诸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也是多次构造旋回叠加的产物,使盖层褶皱出现形式多样,交织复杂化的局面。

1.2.1褶皱构造的展布特点盆地内最早形成的褶皱构造可上溯到印支期,但范围仅局限于川西龙门山前,如矿山梁~天井山~海棠铺等北东向背斜构造。

整个盆地的现今构造主要形成于喜山期,包括震旦系在内的全部沉积盖层都被卷入,出现了众多成群成带分布的褶皱构造。

1)川东南坳褶区系指华蓥山以东的川东与川南区,包括川东高陡构造带和川南低陡构造带,是盆地内褶皱最强烈的地区。

一般陡翼倾角>45°,甚至直立倒转。

高、低陡构造之分,在于构造核心出露地层的新老,前者出露中下三叠统及其以老地层,后者出露上三叠统及其以新地层。

构造线走向主要由北东向高陡构造带和断裂带组成的隔挡式褶皱,背斜紧凑,向斜宽缓,成排成带平行排列。

北部受大巴山弧的的影响向东弯曲,局部呈近东西向;南部逐渐低倾呈帚状撒开,除北东向为主外,还有受边界条件干扰的南北向、东西向等多组构造线。

2)川中隆起区介于华蓥山断裂与龙泉山断裂之间,包括川中平缓褶带和川西南低陡褶带,是盆地内褶皱最弱的地区。

区内构造平缓,断层少见,地层倾角仅1°~5°,少有大于10°者,均属平缓褶皱类型。

构造线方向多呈近东西向,但受邻区影响,也有北东和北西向者,个别呈现旋卷构造,如威远、中台山等构造。

3)川西北坳陷区指龙泉山以西的川西和川北地区,包括川西低陡构造带和川北低平构造带,是盆地内白垩系、古近系主要分布和第四系大片覆盖区,也是川西北前陆盆地—中新生代主要坳陷区。

区内南段和靠盆地西缘的山前带因受龙门山逆掩推覆带影响,表皮褶皱强烈。

北段主要为一区域大向斜(梓潼凹陷和苍溪向斜)以及九龙山和南阳场构造带褶皱平缓,只有龙门山前山带印支期构造褶皱强烈。

1.2.2背斜构造类型划分四川盆地是一个以压性为主、兼具扭动的压扭性盆地,受基底和盖层沉积幅度的影响,环绕川中刚硬基底,在盆地不同地区形成了多种形式的背斜构造,有的地面显现,有的则潜伏地下。

背斜构造类型的划分方法很多,有的根据褶皱强度、构造顶部和两翼倾角大小、褶皱强度系数(闭合度/短轴)、受力性质……等等。

本书从油气富集与保存角度出发,结合构造特征分析,将四川盆地背斜构造分为梳状、似梳状、箱状、膝状、高丘状、低丘状等6 种类型。

1)梳状背斜该类构造受力强、顶部尖、两翼陡、构造狭窄,褶皱强烈,两翼伴有倾轴逆断层,以陡翼最发育。

地腹构造多向缓翼偏移,在断下盘常形成陡带—牵引次一级潜伏构造。

梳状背斜主体的嘉二段石膏层(区域盖层)被破坏后,一般只有残余气藏;下盘潜伏构造是主要的找气圈闭。

2)似梳状背斜该类构造受力中等,顶部圆缓,翼部稍陡,两翼倾角一般<45°,构造褶皱适中,形态较完整,沿长轴裂缝发育。

当地腹断层切轴、切顶时会造成气藏散失。

似梳状构造顶部也有相对尖陡者,核部地层出露较老,嘉陵江组区域盖层遭受破坏,使气藏的保存条件变差。

3)箱状背斜多为狭长型构造,受力较强,其显著特点是顶部宽平、两翼陡峻,张应力集中在构造顶部,沿长轴及宽缓的顶部裂缝发育(除纵、横张缝外,还有扭张缝),一般有利于天然气富集与保存。

但该类构造向地腹深处有变尖变陡的趋势,且伴有切轴逆断层发育,不利于气藏保存。

4)膝状背斜该类构造的形态和裂缝发育特征,和箱状构造相似,顶部平缓,一翼陡、一翼缓,呈不对称状,地腹主断层多发生在陡翼,缓翼断层规模小,一般构造的完整性较好,且沿轴部裂缝发育,有利于气藏的富集和保存。

5)高丘状背斜该类构造褶皱强度弱,多为短轴背斜,顶圆翼缓(<25°),常不对称。

沿长轴和顶部除纵、横张缝外,还有扭张缝发育,形成网状渗滤通道,有利于气藏高产。

高丘状构造出露地层新,褶皱适中,地腹断层发育的规模不大,是含气条件较理想的构造。

6)低丘状背斜该类构造一般多为区域向斜中的低平穹隆背斜,褶皱平缓,上下构造形态变异小。

有时受断层或不同组系构造的影响,在地腹形成局部潜伏高点。

由于受力弱,裂缝发育程度不均,有利于气藏保存,但高产条件较差。

1.3断裂发育特征四川盆地定型在喜山期,是水平应力挤压作用的结果。

由挤压褶皱相伴生的地层断裂属逆断层性质。

从油气勘探的实用性出发,本书姑且将盆地的断裂分为深大断裂(含基底断裂)和一般断裂。

1.3.1深大断裂对区域构造的控制作用四川盆地在形成与演化过程中,不同时期发展起来的深大断裂对构造格局的控制是十分明显的。

如龙门山、城口、安宁河等断裂都是发生在晋宁期的深断裂,是造成断层两侧地质构造迥然不同和引起周边古陆变迁及构造发展的重要因素。

另一类不同地史阶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基底断裂,是地台内部的次一级深大断裂,对盆地边界的形成、盆地内部隆起和坳陷的变迁以及区域岩性岩相变化都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如华蓥山、龙泉山断裂,是盆内二级构造单元的分界线,两者之间为川中隆起区,华蓥山以东是川东南坳褶区,龙泉山以西是川西坳陷区;同时在它们的两侧,对各时代地层的缺留、岩性岩相的变迁都有明显的区别。

又如建始~彭水、普雄河~小江、峨眉山~瓦山等断裂,对盆地东南和西南边界的控制是显而易见的。

1.3.2一般断裂对局部构造的影响除上述深大断裂、基底断裂外,一般在特定的地质时期内,断裂活动的时间相对短、且受构造滑脱层控制的、与构造褶皱带或局部构造相伴生的断裂,这里统称一般断裂。

一般断裂对局部构造垂向变异产生重要影响。

如川东高陡构造,浅层断裂不发育,构造完整;中层(嘉一段~石炭系厚约1300m)构造对应浅层构造的陡翼和缓翼肩部,发育了倾轴逆断层,形成断垒式主体背斜,其背斜轴部向浅层构造缓翼偏移1~2km;陡翼断下盘出现主断凹,与浅层构造轴部相对应;过主断凹连接潜伏构造,与浅层构造陡翼或陡缓转折带相对应;在地面构造缓翼,因构造干扰复合形成舒缓带,对应中层构造缓翼倾轴断层上盘,出现潜高,且与主体背斜间有缓断凹相隔。

深层(志留系滑脱层及其以下地层)构造褶皱趋于平缓。

又如川西低陡构造,受加里东古隆起影响,二叠系与寒武系直接接触;印支期以来受龙门山逆掩推覆影响,在其前渊坳陷,形成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直到喜山期沿中三叠统形成“L 型”滑脱面表皮褶皱,两期构造在滑脱断层面上下的形态变异是极为复杂的。

1.4构造与油气的关系众所周知,油气藏形成离不开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及其上覆岩层要素与圈闭形成和烃类的生成、运移及聚集作用的综合。

十分明显3 大地质要素和4 大地质作用,离开了构造运动促进了沉积盆地的形成——“没有盆地,便没有石油”这一精辟的论断;构造运动控制了盆地的沉积充填,才形成了烃源岩、储集岩、盖层的物质基础;构造运动对成烃作用产生影响,改善了地壳的莫霍面以上的地温梯度以及构造多旋回导致生烃作用多旋回;构造活动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驱动力,因为油气进入储集层即开始二次运移,但大规模的区域构造运动,才是二次运移的主要时期(有了充足的浮力和水动力)。

下面着重介绍构造活动对油气的聚集与破坏作用。

1.4.1构造圈闭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构造运动促使岩层发生形变而形成背斜褶皱、断裂构造等。

当构造圈闭的形成时间与运聚期配置就能形成各种构造油气藏。

据统计,世界特大型、大型气田的圈闭中,构造背斜、断背斜约占70%以上,我国大中型气田占70%;四川盆地背斜油气田的比例更高,即便是有地层、岩性因素形成的复合圈闭,几乎都要有背斜因素的配置。

纯粹的地层或岩性圈闭,因其裂缝不发育,储层基质孔隙度、渗透率很低,很难形成有一定规模的油气藏。

1.4.2构造活动期与生气期的关系,决定天然气资源聚集程度在一个含油气盆地中,只有那些在区域性大规模油气运移以前或同时形成的构造圈闭,才有可能聚集油气形成构造油气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