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AR-CCM+的旋风分离器数值模拟方法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STAR-CCM+的旋风分离器数值
模拟方法的研究
满林香
(北海职业学院,广西北海536000)
【摘要】文章研究了基于STAR-CCM+的旋风分离器数值模拟方法。
结果表明:软件的网格处理方式比较灵活,使用软件内部的三维建模和自动网格生成功能可以大幅度提高模拟计算的效率。
模拟计算旋风分离器的湍流模型适合采用雷诺应力模型(RSM),模拟计算旋风分离器的液滴轨迹可以采用离散颗粒模型(DPM)。
使用软件内部的标准模块功能和自定义函数功能可以比较方便实现压力分布、速度分量图、上下行气流分割面、液滴轨迹跟踪等内部流场处理。
【关键词】旋风分离器;数值模拟;STAR-CCM+;上下行气流分割面
【中图分类号】TQ05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151(2019)06-0059-03 Study on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of Cyclone Separator
Based on STAR-CCM+
Abstract: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of cyclone separator using STAR-CCM+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id processing method of the software is flexible, and the efficiency of simulation calculation can be greatly improved by using the functions of three-dimensional modeling and automatic grid generation within the software. Reynolds stress model is suitable for simulating the turbulence of cyclone separator, and the discrete particle model is suitable for simulating the droplet trajectory of cyclone separator. Using standard module function and self-defined function in the software, it is more convenient to realize the internal flow field processing, such as pressure distribution, velocity component diagram, the division surface of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flow, droplet trajectory tracking and so on.
Key words: cyclone separator; numerical simulation; STAR-CCM+; division surface of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flow
1 引言
旋风分离器[1]是一种利用离心力把固体颗粒或液滴从气体中分离出来的无运动部件机械设备,具有结构简单、压降小、分离效率高等特点。
大量学者[2-6]对旋风分离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这些研究基本是利用商用流体力学计算软件FLUENT进行数值模拟计的,而采用商用流体力学计算软件STAR-CCM+对旋风分离器进行数值模拟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文对采用STAR-CCM+模拟计算旋风分离器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2 网格生成方法和网格无关性验证2.1网格生成方法
生成STAR-CCM+模拟计算所需网格的方法比较多,基本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四类:一是在专门的网格处理软件(如Icem)中导入三维绘图软件(如ProE)绘制的三维模型,并进行一定处理,生成为体网格,然后导入到STAR-CCM+中。
二是在专门的网格处理软件中导入三维绘图软件绘制的三维模型,并进行一定处理,生成为面网格,然后在STAR-CCM+中将生成的面网格导入,并进行一定处理,最后生成为体网格。
三是利用三维绘图软件绘制三维模型,并保存为曲面格式,然后在STAR-CCM+中将曲面格式的三维模型导入,并进行一定处理,最后生成为体网格。
四是在STAR-CCM+中建立三维模型,并直接生成体网格。
STAR-CCM+内部自带强大的网格处理功能,特别是其中的多面体网格可以大幅减小计算的体网格数。
由于本文研究对象是旋风分离器,结构比较简单,因此可以直接采用上述的第四个方法,该方法的优势是某个模型计算完成之后,在可以快速修改变动某个尺寸后直接再次生成网格,并运算,极大提高模拟计算的工作效率。
图1是在STAR-CCM+中建立三维模型,并直接生成体网格模型。
总第21卷238期大众科技Vol.21 No.6 2019年6月Popular Science & Technology June 2019
【收稿日期】2019-04-02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旋风分离器用于滚动转子式压缩机降低含油率的研究”(2018KY1189)。
【作者简介】满林香(1986-),男,北海职业学院讲师,从事流体仿真分析、制冷系统性能研究。
- 59 -
图1网格模型
2.2网格无关性验证
网格无关性是指网格加密到一定程度后,数值模拟结果不再随着网格加密而变化。
每次约增加20%左右的网格数制作一系列模型,当达到某个网格数之后计算结果变化小于3%可以认为满足网格无关性的条件。
3 计算方法选择和边界条件设置
3.1计算方法选择
大量研究[7-9]发现雷诺应力模型(RSM)能较好预测旋风分离器内部流场,因此湍流模型采用雷诺应力模型,另外如果模拟计算旋风分离器的固体颗粒或液滴分离效率则还需选择离散颗粒模型(DPM)。
3.2 边界条件设置
进口条件可以采用速度入口边界条件(Velocity Inlet)或流量入口边界条件(Mass Flow Inlet),出口条件采用流速分离边界条件(Flow-Split Outlet),其余为无滑移壁面条件(Wall)。
设置流体密度,如果模拟计算旋风分离器的固体颗粒或液滴分离效率则还需设置离散相的参数。
4 数值模拟后处理
4.1压力云图
在场景(Scenes)中进行压力云图进行设置,从图中可以查看旋风分离器内部的压力分布,如图2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旋风分离器内部,中心压力低,边缘压力高,并且中心低压区域,特别是中心低压区域的下部的弯曲程度与内部旋涡的稳定性有密切联系。
压力分布图仅适合作定性分析,旋风分离器的压损的应直接通过计算进出口压差得出。
图2压力云图
4.2速度分量图
在衍生零部件(Derived Parts)模块中设置监测点,通过这些监测点可以提取计算的各方向速度分量的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在软件内部生成各方向速度分量图,也可以导出并利用外部软件绘制生成,如图3所示。
图3轴向速度分布图
从图3中可以看出轴向速度分量分布类似M型分布,边缘区域气流流动方向向下,中心区域气流流动方向基本向上并且在距离轴心位置一定距离该轴向速度存在极大值,最中心狭窄区域轴向速度方向向下,但速度数值较小。
4.3上下行气流的分割面
CS控制表面是一个从升气管口下方沿着轴线向旋风分离器底部拉伸的假想圆柱面,并假定该圆柱面外侧气流向下流动,该圆柱面内侧气流向上流动。
实际上旋风分离器内部也是存在一个类似于CS控制表面的上下行气流的分割面,即轴向速度等于0的分割面。
为了凸显轴向速度等于0的分割面,自定义函数ln(1+V k2),并生成该自定义函数的分布图,上下行气流的分割面分布图,如图4所示。
- 60 -
- 61 -
图4 上下行气流的分割面分布图
图4中可以看出上下行气流的分割面基本是从升气管进口处同时沿着旋风分离器外部壳体和中心轴线从旋风分离器排气口附近向旋风分离器底部延伸。
4.4 液滴的轨迹跟踪
采用颗粒离散相模型(DPM ),气体为连续相,液滴为离散相,离散相的颗粒轨迹采用拉格朗日法计算得出。
通过给定入口条件和合理设置边界条件,然后模拟计算液滴的轨迹,可以计算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效率。
如图5所示,是某条件下旋风分离器的模拟计算轨迹。
图5 模拟计算的液滴轨迹跟踪
从图5中可以看出由于计算的液滴的直径较大,计算跟踪的液滴轨迹显示几乎所有的液滴都流到旋风分离器的底部,没有液滴进入升气管。
5 结论
通过对采用STAR-CCM +模拟计算旋风分离器的方法进行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可采用网格的网格处理方式比较灵活,使用软件内部的三维建模和自动网格生成功能可以大幅度提高模拟计算的效率。
(2)模拟计算旋风分离器的湍流模型适合采用雷诺应力
模型(RSM ),模拟计算旋风分离器的液滴轨迹可以采用离散颗粒模型(DPM )。
(3)使用软件内部的标准模块功能和自定义函数功能可以比较方便实现内部流场处理,如压力分布、速度分量图、上下行气流分割面、液滴轨迹跟踪等流场处理。
【参考文献】
[1] 霍夫曼(Alex C. Hoffmann),斯坦因(Louis E. Stein)著.旋风
分离器——原理、设计和工程应用[M].彭维明,姬忠礼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 曹晴云,姬广勤,金有海,等.不同结构参数下旋风分离器气
相流场的数值研究[J].流体机械,2008(6):34-38,67.
[3] 吴小林,熊至宜,姬忠礼,等.旋风分离器旋进涡核的数值模
拟[J].化工学报,2007(2):383-390.
[4] 王乐勤,郝宗睿,王循明,等.简体长度对旋风分离器内流场
影响的数值模拟[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30(2):223-226. [5] 祝华腾,陈光辉,王伟文,等.不同结构的旋风分离器二次涡
的数值模拟和分析[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7,31(5): 1062-1071.
[6] 金向红,金有海,王建军,等.改进气液旋流器排气管结构的
实验及CFD 模拟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1,25(2): 205-211.
[7] 王海刚,刘石.不同湍流模型在旋风分离器三维数值模拟
中的应用和比较[J].热能动力工程,2003(4):337-342,430. [8] 魏新利,张海红,王定标.旋风分离器流场的数值计算方法
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5(1):57-60.
[9] 金有海,姬广勤,曹晴云,等.旋风分离器排气管内气相流场
的数值模拟[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 (6):109-112,124.
(上接第39页)
[25] 汤大卫.微波提取[J].医药工程设计,2003,24(5):5-6.
[26] 包琴,唐洁,马力,等.超声波辅助提取茶叶中黄酮物质的条
件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2):102-105. [27] 李振武,张效林,张卫红,等.茶叶活性成分综合提取过程研
究[J].化学工程,2006,34(10):46-50.
[28] 张卫红.复合酶解法提取茶叶中有效成分的过程研究[D].
西安:西北大学,2005.
[29] 孙庆磊.茶用植物成分提取和品质鉴定[D].杭州:浙江大
学,2010.
[30] 邵怡嘉,张志祥,尚海涛,等.多种因素影响下的超高压提取
工艺改良及应用研究[J].农产品加工(下),2018(3):58-62. [31] 马惠民,施秋妤,钱和.杀青技术对绿茶品质的影响研究概
述[J].河南农业科学,2012,41(8):1-5.
[32] 袁海波,滑金杰,邓余良,等.原料茶干燥工艺对绿茶饮料品
质的影响[J].茶叶科学,2017,37(6):631-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