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诗人的故事

关于古代诗人的故事
关于古代诗人的故事

关于古代诗人的故事

刘禹锡一生生活不幸、仕途坎坷。他结婚九年后便丧妻,对他感情上的打击很大。因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于公元805年从监查御史贬为朗州司马;十年后返京,再出为连州刺史;六年后转夔州刺史;三年后转和州刺史;两年后罢官还京,公元831年出苏州刺史;835年转同州刺史;一年后升为太子宾客,六年后去世。

刘禹锡的修炼道路和他的生活道路一样地坎坷不平。他开初对佛教的认识比较浅,甚至把它与养生相提并论;他不同意陶渊明抛官不仕的作法,认为在官场中也可逍遥自在。他是个勤于思考的人,但把思考限制在常人感官所及的范围,势必不能看到更高层次的理。因此他在自己的《天论》三篇里不接受“因果报应”和“天人感应”的理,而自己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说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不能“逃乎数而越乎势”。这实际上反映了他对自己“远大政治抱负”放不下,希望时来运转,还有大显身手的机会。这也为他自己在修佛的道路上设下了一个极大的障碍。他这种因执著而妨碍自己真修的情形,也被他的高僧朋友指出过。

但他毕竟是个佛缘中人。公元820年左右,他有过一次梦游,受到神人点化,明白了许多道理,特别对以往自己给自己制造思想障碍感到后悔,并因得到点化而深感幸运。他一生中有过很多佛门中的朋友,甚至有来自日本、遍访名山而又悟性极高的僧人。他和这些朋友在一起谈经论道、研讲佛理;有些高僧讲的超常的经历,使他渐渐打破了眼耳的屏障,认识到单靠常人感官无法理解更高层次的真相。

有一次到一高僧山房留宿。禅房高入云端,向下一直看到清江如练。白天燃香听僧讲道,晚上听到山林中猛虎啸吼,秋涧里巨龟长鸣,令人胆寒。但坐禅者观心入静,各种音响也就悄然而逝;另一位禅师知他名心太重,为使他出迷而让他看到玄关开启,体悟到不可言状的理,明白了人世间这个身体不足为贵,慧性不能因此而受到任何障碍,并产生了要修成正果的希望。但想到自己一晃二十年,百思而无一得,最后才明白了出世间法是自己真正要追求的东西,又怕生命已不长久,力不从心,不免悲从中来。

刘禹锡另一方面的生活经历也使他修佛之心渐趋稳定。由于他是有名的文学家,又是大家都知道的修佛居士,因此有佛门中人请他写一些碑铭、塔记之类的文章。他曾为禅宗六祖慧能写过第二碑(第一碑是大文学家柳宗元写的),其中有“无修而修,无得而得;能使学者,还其天识;如黑而迷,仰见斗极。”的认识;在为牛头山融大师新塔写的塔记中,他记述了这位高僧曾经坐在石室之中,运用神通使久旱的山麓涌出泉水,从皑皑白雪中生出莲花,制伏了一条巨蟒,以及群鹿都来听他讲法的种种异象。他还在一位高僧的碑文中记述到,这位高僧坐化以后,火化而得舍利子,晶莹如珠者竟有几千粒之多。

他和白居易是同年出生的,一次相遇使他们交上了朋友。公元826年,他从和州罢官返洛阳,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人在扬州相逢共饮。席间白居易赠他一首诗,对他仕途坎坷深表同情和安慰,也为自己的类似经历而叹息。白居易在诗中说,“你为我添酒举杯来痛饮,我为你筷子敲着盘儿唱诗助兴。虽然是举国知名的诗人哪又有什么用啊,命运面前只得把头低。满眼风光遇上这寂寞的心,一大堆官儿站满朝也没你我的份。你也真该遭一点不幸,谁叫你才华和名声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也未免太过份!”对于白居易的安慰和委婉的赞扬,刘禹锡写了一首酬答的诗。他在诗中说,“在四川和湖南那一类偏僻荒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时光,好象被这世界抛弃了一样。回来后人事全非、恍如隔世,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我只能吟诵闻笛赋聊表思念。我自己虽如病树、沉舟没有了希望,但毕竟还能看到万木逢春、千帆竞发的境象。今天我听了你为我深情歌唱,又举杯共饮,我觉得精神多了,心情也大不一样。”他不为自己厄运而悲,能为他人成功而喜,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表现了十分豁达的胸怀。他诗中的两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

头万木春”,至今还被人们引用。到公元836年刘禹锡迁升为太子宾客以后,他和白居易更是往来频繁、互相唱和、情意深厚,世人把他们合称“刘白”。白居易晚年修炼很认真,把交游、宴饮都取消了,连剑佩等玩物都收拾起来,甚至酒也戒了,经常就是焚香打坐。有一次白居易持斋一月修禅,斋满后他写诗赞扬;另一次他说到白居易在家里试着炼丹,结果没有炼成。白居易认真的修炼态度对刘禹锡晚年的真修肯定是有积极影响的。

随着真修而来的是体悟的提高。他在一首诗的引中说,“……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因定而得景,……由慧而遣词……”,可见他于“戒定慧”的修持已到了较高层次了。他还多次在诗中提到一些高僧的前世,说一个高僧的前世是“雪山童子”,是“金粟如来”的弟子,另一高僧是释迦弟子阿难转世。值得一提的是,他哥哥也是归山隐居的修道人,他还希望与哥哥一同修成呢!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大全精选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大全精选 赵雍大概在十五岁时就即位了,初登王位的赵雍凭借他的能力,很快就把国家的一切大小事务处理得仅仅有条。赵雍的赵国国君真 的不好当,当他上台的时候。还没来得及享受这一切,就不得不收 敛自己的一些孩童的不好习性,早早做起了大人的模样。赵雍的确 是赵语的优秀王子,虽然赵语只有这么一个孩子,但是赵雍却很争气,从小就慷慨好侠,心怀大志,言语之间像极了自己,也颇有帝 王之气。 公元前326年秋,赵国的君主赵肃侯在肃杀的秋风中去世,赵雍作为唯一一个儿子,肩负起了振兴赵国的重任,稚嫩的肩膀也要学 着父亲把国家的利益扛于肩上。公元前476年起到公元前221年, 这一段时间是春秋战国时期最混乱的时期,一个悲惨又壮观的时代,各个民族的交汇、融合,让春秋战国呈现出别样的繁华。赵雍上任 初期,刚好处在春秋最混乱的时期。每个国家都在积极寻求出路, 不断向外扩张,秦国、齐国都通过了变法让自己强大起来了,而魏 楚虽然在征战的过程中受到了重挫,仍不可小觑他们的势力。 赵雍面对这样一个内外形势都很不好烂摊子,并没有自暴自弃。赵雍作为一个年轻的国王,他的手里握着千里的土地,成千上万的 百姓。而赵国周围的诸侯国,早就想捏一捏赵雍的软柿子。然而, 面对这些想要趁火打劫的强国,赵雍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老虎不发 威不能当他是病猫,赵雍可不是好惹的。 这是他不能取代秦国很重要的原因,“一国两主”注定两败俱伤,还导致兄弟俩反目。而他的胡服骑射,只限于军事体制改革,仅靠 军事是不足以称霸的,而且在赵国崛起的期间,秦国也没闲着,积 极变法将秦国推进到了一个新高度。秦武王举鼎身亡,但此时的赵 国还不是秦国的对手,商鞅虽死,但秦国商君变法,国力非赵国可比。

中国古代名人的小故事

中国古代名人的小故事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时机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习题名的志向。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习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

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亲密,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沉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集锦三篇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集锦三篇 【诸葛亮教子】 诸葛亮(181—234)是西蜀的丞相,他以神机妙算而闻名。他为 子孙的打算,也是算计得比较久远的。他在给哥哥诸葛瑾的信中曾特 意说到他的儿子诸葛瞻:“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 为正器耳。” 诸葛亮担心的是:聪明过早外露,容易自满自足,反而成不了大器。所以他给诸葛瞻起的名字叫做“思远”。他给外甥的信也说: “志当存高远。”这都表明他希望后代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 怎样才能有远大的志向呢?诸葛亮在给儿子的信中指出了两个条件:一个叫静,一个叫俭。他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 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他认为人要有才,就要刻苦学习,要学习就要有志气。还要心静,心不静就不能用心治学。生活太舒适了,也容易分散精力,立不了大志。生活俭朴才是涵养道德的主要条件。 他在给外甥的信中进一步指出:要坚持自己的远大志向,“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这就是说,要不考虑一时的得失, 不贪图生活上的享受,广交师友,不计较个人的恩怨,这样做了, “虽有淹留”也许一时不成功,“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学习 之中有乐趣,也一定会有用的。怕的是“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 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受追求世俗的物质生活和情欲的影响,失 去坚强的信心那就会“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可见,诸葛亮让子孙生活俭朴,是为了使他们更有出息,其眼光 不能不说“超俗”远大!

【少年李白】 李白的父亲是位商人,做生意赚了许多钱,相当富裕。相传,李 白小时候在四川象耳山读书。有一天逃学下山,经过一条小山涧,见 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铁棒。李白觉得很惊奇,走上前询问,老奶 奶回答说要用铁棒磨针。一根粗铁棒要磨成一根细小的针谈何容易, 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从此以后 李白就打消逃学念头,下功夫读书了。他既学文又习武,专门学习剑术。决心要做一个满腔侠义的“游侠”。 李白幼年时候记忆力特别好。诸子百家,佛经道书,无不过目成诵。据说他五岁就会诵写“六甲”,十岁能读诸子百家的书,懂得了 许多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此外,他还学会了弹琴,唱歌,舞蹈。 一天,李白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风流儒雅,气概不凡,是当时很 有名气的文人,这次是到蜀中来做官的。在长安,他早就听说李白的 诗名,这次来到蜀中还未上任就前来访问了。家人带他来到一条河边 的柳树荫下,只见一个年幼的书生,头戴纶巾,佩一把宝剑,正在吟诗,同样是风流倜傥,卓越不群,诗人对这少年的喜爱之情油不过生。他又看了看少年李白的诗稿,先是吃惊,后是赞叹,最后竟是击节拊 掌了,他说:“小家伙的文辞简直可以和司马相如平分秋色啊!好好 写吧,中国第二个屈原就要横空出世了。” 李白自小志趣远大,禀性高洁。当时的读书人要想求取功名,都 去参加进士考试。李白想,大丈夫在世,要做就做个国家栋梁,否则 就一辈子只当一个平民百姓。他常常自比谢安,相信总有一天会“长 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少年时代的诗歌留下来不多,比较早的一篇是《访戴天山道 士不遇》。说的是有一天李白到深山的道观中去寻访一位道士。时值 初春季节,桃花正带露开放,飞瀑流泉,野竹小鹿,山中景色确实美 不胜收。不过道士却始终没有回来,从早晨到下午,一直见不到人影,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大全精选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大全精选 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是一个动人的小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下面这些是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古代名人励志故事大全精选。 王充是我国东汉初年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和批判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 王充少年时代,父亲就去世了。王充竭尽全力奉养母亲,后来到了京城,进太学学习,拜当时着名的学者班彪做老师。他喜欢广泛地阅读,善于抓关键问题,因而进步很快。 王充读书非常专心,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又很强,所以只要读上一遍,就能记住书的主要内容,甚至能够背诵某些精彩的章节。但是,家庭穷困,买不起很多书,为了满足如饥似渴的求知欲,王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当时的洛阳街上有不少书铺,王充便决定把书铺当做他的“图书馆”,每天吃过早饭后,他就带上干粮,到书铺里去阅读出售的书籍。不分春夏秋冬,不论晴天雨天,他读了一册又一册书,跑了一家又一家书家书铺。就这样,他终于读遍了诸子百家的重要着作,掌握了书中的基本精神。 王充由于出身贫苦,因而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基本上是从劳苦人民实际生活的情况出发的。他在读遍了诸子百家的主要着作之后,对于某些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唯心主义的说教深感不满,下决心给予严厉的批判。于是便集中精力独立思考,着手写书。为了不耽

误时间、不打断思路,他在住宅的门上、窗上、炉子上、柱子上甚至厕所里,都安放了笔、纸,想一点,写一点,走到哪里,写到哪里。经过长时期的努力,他终于写成了充满着批判精神、闪耀着唯物主义光辉的《论衡》。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大全精选2:王亚南读书的故事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 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 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大全精选3:余秋雨饿着肚子读书的故事1946年,余秋雨出生在余姚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本分的基层公务员,而母亲则是一位没落大家族的小姐。在他出生那天,天上一直下着小雨,因此得名叫秋雨。 余秋雨的童年是在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市)度过的,乡村的生活简单、清贫而又快乐。从上海来的母亲几乎是村里唯一的文化人,在村子里开办了一个免费的识字班。儿时的余秋雨跟在母亲身边玩,竟然也认识了不少字。 4岁那年,余秋雨背上书包走进了乡村的小学。小学有一个图书馆,有几十本童话和民间故事,十分诱人。但几十本书怎么能满足得

(完整word版)中国经典历史故事大全,推荐文档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大全 关于中国经典历史故事大家了解过多少呢?可能大家都不是很了解。下面就是小编分享的中国经典历史故事大全,一起来看一下吧。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一 李清照到了杭州以后,由于她花钱花惯了,从山东诸城临走的时候,驴驮担挑地带了些玉石古玩、书画、文房四宝什么的,没有几年也就折腾光了。 过去妇道人家一不能做官,二不能改嫁。李清照又识字显文,本来她若开个小茶馆啦,或给人家洗洗浆浆啦,又没有孩子,说实在的一个人的口是好糊的。你可知道她是一位四品夫人呀,她的丈夫赵明诚是个知府呀!不说她不下架子,就是能把架子放下,叫人家知道四品夫人当了“茶铺西施”,赵明诚的脸往哪里放呀! 人都是两肩膀挑粉一个脑袋,每天总得把那个嘴填满才能过一天日子。李清照也不是神仙,肚子常常咕咯咕噜地叫。 文人实在没咒儿念了,还有一条出路,就是卖字、卖画儿。李清照的文才好,诗、词、文章写得都好,平日知道的都叫她“女状元”,可听说她的字写的不大好,她的字和她的人一样,看来倒也俊秀,就是没大有力气,好象来阵风就刮跑了。再说,这个买卖也不能做,要卖就得卖名,一署名,人家都知道了。她又是大宫儿的夫人,金兵打过来还不先拿她开刀?画画儿吧,她的工夫不深,人是没有件件学问

都精通的。 从济南一块儿来的倒有几个朋友,可都是坐吃山空,要去借吧,那么人家吃什么呢?又于心不忍。她晚上愁得困不着觉,她想啊想,就见她自个儿忽然哈哈大笑,把手一拍说:“有了,天无绝人之路啊!” 你道怎么回来?她是念过四书五经的人,当然是念过“易经”的,懂得阴阳五行,会占卦。会这个本事的,老百姓都把他当圣人、活神仙看待,从没有笑话的。 当天晚上喜得她不能睡眠了,就拿起笔来有意地写了四个梅花篆子:“安易卦馆”。临时使块黑布缝了个道帽,把头发盘到头顶上,穿上一件青褂子,虽说四十来岁了,看来真象个仙风道骨的女道士。 她把她平日看书的小方桌,往小房正中一搁,坐东朝西,又做上了一个白桌围,幸起笔来画上了一个八卦图。她又一端详,觉得这么块大白布画上这个小圈圈儿,不大好看,又在四个角上按她自己的意思, 标上了八八六十四卦的大略变化。等她画完天也就明了,就洗洗脸,嗽嗽口,吃了一张小饼饼儿。门一开,往座位上一坐,正好脸朝门口儿,门口临街,过往行人要占占卦,倒是很方便的。 俗话说:人要倒霉了,喝口凉水都塞牙。从早到晚这个卦馆没开张,眼看就要日落西山,李清照坐了一天,腰也痛、腿也酸、眼也花,正要起身关门,就见身影儿一闪,一个俊俏的姑娘。 这姑娘头插玉簪,身穿粉纱,站在门口儿。李清照一愣,仔细

(完整版)古代诗人的小故事

王维买药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年轻时不仅文才出众,而且仪表堂堂。因此,许多名门望族、达官显贵,都希望王维能成为自己的乘龙快婿,有的托媒前去说合,有的亲自登门求亲,但都被王维一一婉言谢绝了。 那年刚入冬,忽然下起雨来,天气骤然变冷,王维受了风寒,感到有些发烧,身上难受,便去找郎中诊治,郎中给王维开了几味草药,让王维拿上药方速去药店买药。 且说药店的掌柜有个独女,名叫紫云,芳龄二九,长得貌若仙女,精通诗词联谜,是镇上有名的才女。 那天正巧掌柜的有事外出,紫云代父打理药店。王维来到药店,见紫云虽非大家闺秀,却别有一番风姿,一时竟看呆了。而紫云却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地问王维道:“公子有何贵干?” 王维这才回过神来,连忙答道:“昨日偶染风寒,特买几味草药疗疾,不知贵店有无?” 姑娘微微一笑,又问:“有药方吗?” 王维素闻紫云颇有才华,决定试她一试,灵机一动,说:“来得慌张,药方忘带了。” 紫云道:“还记得药名吗?” 王维说:“记得,头一味是——酒阑宴毕客何为?” 紫云不由一怔,但马上明白过来:此人借口买药,实为前来考试姑娘我的才学。便将身子一扭,背对着王维,面对着药橱,道:“酒阑宴毕客当归,当归当然有了。” 王维一惊,暗暗钦佩紫云果然才思敏捷,又说道:“夜深月黑路不迷。” 姑娘又马上猜中,仍然背对着王维,以问作答:“‘熟地’要多少?” “再要百年美貂裘。” “‘陈皮’也有。” “还要夫妇偕白头。” “‘百合’是新进的。” …… 王维被紫云姑娘的才思折服了,一种爱慕之情油然而生。买药回去

之后,心里久久平静不下,觉得紫云正是自己所希望的未来伉俪。但他不知道人家意下如何,又不便直接去问,决定重新试探姑娘一回,便提笔在纸上写了一首诗,然后折叠几下,唤来书童,吩咐他道:“我方才前去买药,买得少了,你拿上这个药方,速去再买两服来。” 书童来到药店,言称王公子派他前来买药,说罢将药方递给了紫云。紫云展开一看——哪是什么药方?原来是一首谜诗: 二者缺一真可叹,书房偏又无石砚, 金童身边少玉女,晴天无日烦心添。紫云斟字酌句,原来是个四字成语:一见钟(钟)情。不禁两腮飞红,连忙假装取药转过脸去,问书童道:“那位王公子叫什么呢?” 书童忙答道:“就是大名鼎鼎的诗人王维呀!” 啊?原来他就是王维!其实,紫云姑娘也对那个英俊潇洒、才华不凡的买药书生产生了爱意,一听那人就是王维,心中更加欢喜,低头一想, 便对书童谎称王维所买之药本店已经不全,让他明日再来。说罢也给王维回了首谜诗,然后叠好,让书童带了回去。王维接到紫云的回信,急忙展开看去——一月一日喜相逢,二人结缘去问僧, 竹林深处见古寺,伊刚张口人无踪。王维乍一看,顿时凉了半截,再一琢磨,不由会心地笑了。 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

古代励志故事

古代励志故事 古代励志故事(一):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十分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先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一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之后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古代励志故事(二):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应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最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古代励志故事(三):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忙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最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透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古代励志故事(四): 王羲之苦练书法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齐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身旁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之后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 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一天练字。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仿佛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经典语句)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望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原先,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 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演讲素材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演讲素材 篇一:2015名人励志故事演讲稿 2015名人励志故事演讲稿 第1篇:名人励志故事演讲稿——无人需要的数字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无人需要的数字》。 爱尔兰作家伯明罕年轻时曾在一所乡村小学做过多年的教师。那所学校既偏僻又破旧,校舍是由废弃的农场改造而成的,学生最多时也没过百,一片没有任何体育设施的空地是孩子们课间嬉戏玩耍的乐园。加上伯明罕,学校共有三名教师,这两名教师因为忍受不了学校的艰苦和荒凉,相继离开了学校,只留下伯明罕这唯一的教师兼校长坚守在学校。 伯明罕有一颗爱孩子的心,将自己的所学所悟传授给一个个天真烂漫的学生,是他求之不得的事情。他吃住都在学校,环境恶劣,条件艰苦,除了学生,一年难得见到几个人,这些对他来说都不算什么,最令他受不了的是,每年他都得几次徒步40里地到当地的教育部门送各种报表。 有些报表在他看来纯属浪费时间,毫无一点用处。比如有一个报表要求每个学校每年报送一次校舍的面积,自从伯明罕来到这个乡村学校,校舍面积从来就没有过一平方米的增减。伯明罕有一次负气地拒送这张表格,没过多久,教育部门就派人光顾了这所几乎被人遗忘的学校,警告伯明罕说,

如果再不按时报送他们所要求的各种报表,他们就将关闭这所学校。从那以后,伯明罕虽然心中充满不满,但再也不敢怠慢。 前几年,伯明罕都是如实地填写那个不变的数字,表格送上去后就如同石沉大海,再无任何反应。这一年,伯明罕突发奇想,决定变化一下数字,他将校舍面积乘二以后得出的数字填在了报表上,报上去后仍然没有得到任何反馈。第二年,他将数字在上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倍,仍然是没人理睬。此后数年,他都如法炮制,一次增加一倍,不断膨胀的数字丝毫没有引起教育部门的注意。直到有一年,伯明罕望着自己填写的数字,决定计算一下,如果自己的学校真有这么大面积校舍的话,那究竟有多大。计算出的结果令他大吃一惊,他上报的学校太大了,不仅远远大于圣保罗大教堂,而且远大于爱尔兰的任何一所学校,甚至还大于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 伯明罕暗自猜测,校舍面积不断扩大符合教育官员的要求,所以虽然没有任何反馈,但也没人来学校找事。 如果将校舍面积缩小,教育部门会不会派人来查访呢?伯明罕将大得惊人的校舍面积缩小了一半报了上去,几个月过去了,仍然没人理睬。以后几年,伯明罕都成倍缩小数字,直到他告别学校,都没有见到教育官员的影子。 伯明罕最终明白,他所上报的大大小小的数字,其实根

中国历史小故事大全

中国历史小故事大全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4、宗悫(què)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原文: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5、祖逖闻鸡起舞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

古代诗人励志小故事

古代诗人励志小故事 导读:本文是关于古代诗人励志小故事,希望能帮助到您! 古代诗人励志小故事:王维买药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年轻时不仅文才出众,而且仪表堂堂。因此,许多名门望族、达官显贵,都希望王维能成为自己的乘龙快婿,有的托媒前去说合,有的亲自登门求亲,但都被王维一一婉言谢绝了。 那年刚入冬,忽然下起雨来,天气骤然变冷,王维受了风寒,感到有些发烧,身上难受,便去找郎中诊治,郎中给王维开了几味草药,让王维拿上药方速去药店买药。 且说药店的掌柜有个独女,名叫紫云,芳龄二九,长得貌若仙女,精通诗词联谜,是镇上有名的才女。 那天正巧掌柜的有事外出,紫云代父打理药店。王维来到药店,见紫云虽非大家闺秀,却别有一番风姿,一时竟看呆了。而紫云却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地问王维道:“公子有何贵干?”王维这才回过神来,连忙答道:“昨日偶染风寒,特买几味草药疗疾,不知贵店有无?”姑娘微微一笑,又问:“有药方吗?”王维素闻紫云颇有才华,决定试她一试,灵机一动,说:“来得慌张,药方忘带了。”紫云道:“还记得药名吗?”王维说:“记得,头一味是——酒阑宴毕客何为?”紫云不由一怔,但马上明白过来:此人借口买药,实为前来考试姑娘我的才学。便将身子一扭,背对着王维,面对着药橱,道:“酒阑宴毕客当归,当归当然有了。”王维一惊,暗暗钦佩紫云果然才思敏捷,又说道:“夜深月黑路不迷。”姑娘又马上猜中,仍然背对着王维,以问作答:“…熟地?要多少?”“再要百年美貂裘。”“…陈皮?也有。”“还要夫妇偕白

头。”“…百合?是新进的。”…… 王维被紫云姑娘的才思折服了,一种爱慕之情油然而生。买药回去之后,心里久久平静不下,觉得紫云正是自己所希望的未来伉俪。但他不知道人家意下如何,又不便直接去问,决定重新试探姑娘一回,便提笔在纸上写了一首诗,然后折叠几下,唤来书童,吩咐他道:“我方才前去买药,买得少了,你拿上这个药方,速去再买两服来。”书童来到药店,言称王公子派他前来买药,说罢将药方递给了紫云。紫云展开一看——哪是什么药方?原来是一首谜诗: 二者缺一真可叹,书房偏又无石砚, 金童身边少玉女,晴天无日烦心添。紫云斟字酌句,原来是个四字成语:一见钟(钟)情。不禁两腮飞红,连忙假装取药转过脸去,问书童道:“那位王公子叫什么呢?”书童忙答道:“就是大名鼎鼎的诗人王维呀!” 啊?原来他就是王维!其实,紫云姑娘也对那个英俊潇洒、才华不凡的买药书生产生了爱意,一听那人就是王维,心中更加欢喜,低头一想,便对书童谎称王维所买之药本店已经不全,让他明日再来。说罢也给王维回了首谜诗,然后叠好,让书童带了回去。王维接到紫云的回信,急忙展开看去——一月一日喜相逢,二人结缘去问僧, 竹林深处见古寺,伊刚张口人无踪。王维乍一看,顿时凉了半截,再一琢磨,不由会心地笑了。 古代诗人励志小故事:李白和孟浩然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0xx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

古代励志故事

古代励志故事一:李密牛角挂书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古代励志故事二:诸葛亮勤奋好学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古代励志故事三: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古代励志故事四:苏秦刺股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古代励志故事五:孙敬悬梁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古代名人励志奋斗的故事十则

古代名人励志奋斗的故事十则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

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

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

中国古代经典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经典历史故事 中国历史悠久,如果自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良渚文化时期算起,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古代历史故事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历史故事(一) 班荆道故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春秋时,楚国伍子胥的祖父伍举与蔡水师子朝(文公之子,公子朝)的儿子公孙归生是好朋友。伍举娶与王子牟(即申公),王子牟因犯罪逃亡后,楚人皆言:“王子牟逃亡实为伍举护送之。”于是伍举也因受牵连而逃奔到郑国,然后准备到晋国去。恰在这时,公孙归生也将要去晋国,二人在郑国郊国相遇。他们“班荆(扯草铺地)相与食(坐在上面,一面吃东西),而言复故(一面攀谈返回楚国的事情)。后以“班荆道故”指朋友在途中邂逅相逢共话旧情。 苌弘化碧 出自《庄子外物》苌弘是春秋时周敬王的大臣刘文公所属的大夫。刘氏与晋范氏世代通婚姻,在晋卿内讧中(所指为公元前490年即周敬王三十年,赵氏击败范氏和中行氏),苌弘曾帮助过范氏,晋卿赵鞅为此声讨他,晋君怪怨周敬王,周敬王便把苌弘杀死。苌弘死于蜀(今四川),蜀人感之,以柜盛放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及精诚之至也。当然化碧之说为后人的演义。后来常以“苌弘化碧”来比喻忠贞之人

含冤而死;或指为国献身,忠烈精神长存。像明末著名将领袁崇焕就有死后,鲜血化碧一说。 得鱼忘筌 出自〈庄子外物〉:庄子说:“筌(就是一种捕鱼的竹器)所以能捕到鱼,是因为得鱼而忘筌;蹄(捕兔的哭具)都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指语言,言词)所以在意(要表达的意思、事理),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人言哉(就是说深悟其道、专心致意却并不侈于言辞的人,其实难得,故庄子希望能找到这样的人和他交谈)!’” 庄子在这里以“得鱼忘筌”“得兔忘蹄”为比喻,并不从消极的意义上使用,承上启下,目的在于比照说明“得意忘言”的道理。后世用“得鱼忘筌”却改变了原本的本意,一般都是有在消极的意义上,比喻办事情一旦达到了目的,便把赖以达到目的的手段忘掉或抛弃。可见这也是一个后世用意与出处不相符的成语。也不知是怎么传的。古代历史故事(二) 日月同天 公元689年,临朝称制的“圣母神皇”武则天造“曌”字,自名武曌,意为“日月当空”。 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她称帝以后,大开科举,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容人纳谏,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 桃李满天下 武则天十分信任狄仁杰,凡事均仰仗他的决断,尊称“国老”,狄仁

古代名人励志读书的故事

古代名人励志读书的故事 1: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 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 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2: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 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 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 学习的`精神。 3: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 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 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 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4: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 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 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5:在中国元代时期有个叫宋濂的人,他酷爱读书,由於家中贫寒,只得借书博览, 随著书越读越多,宋濂越觉得需要老师指点,於是他当掉衣服,千辛万苦来到城中,考上 学馆,不料学官的脾气古怪,宋濂历经曲折,最后终於苦学成才。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100篇)

1.範仲淹有誌於天下 範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範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裏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範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麽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誌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原文】 範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靠,再適常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誌於天下。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陳蕃願掃除天下 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夥子你為什麽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不能在乎一間屋子的事情。”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誌向,與眾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歲。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誌,甚奇之。 3.班超投筆從戎 班超為人有遠大的誌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誌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麽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麽能了解壯士的誌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誌,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誌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誌哉!”

中国古代名人杜甫的小故事

中国古代名人杜甫的小故事 杜甫是一位爱国者,一生盼望为国效力,而命运并不眷顾他,以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的诗篇。他的爱国情怀集中体现在他的诗作中。 杜甫生活在那个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他用卓越才华和惊人毅力建造了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的丰碑。沉淀于诗中忧国忧民的涕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情怀,铸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由一己的苦难推及广大人民的不幸;安史之乱,长安沦陷,他亲眼看见国破家亡的惨景,写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 杜甫,学习过他的《登高》《蜀相》《客至》《旅夜书怀》《咏怀古迹》《阁夜》《登岳阳楼》《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 【原文再现】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素材评析】

此诗是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诗中写到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着,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 【适用话题】 杜甫即使在住茅屋期间,在流落船上,无所适从的时候,心中还依然怀抱“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志,思考国家的命运,适用话题“忧思与抱负”、“肩膀”、“生无所息与生有所息”、“我想握住你的手”、“人与路”等。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小故事汇集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小故事汇集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本文由点梦时刻 https://www.360docs.net/doc/a216772506.html, 倾情奉献,更有详情请访问点梦时刻) 设计、旅行、影视、摄影、科技、音乐、艺术、人文、出版、饮食、漫画游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