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自考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的正面影响: 第一,为青少年的教育提供了选择权。 第二,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 第三,有助于青少年更好地了解社会规范。 第四,“虚拟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了很好的 与人沟通的互动环境。
• 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的负面影响: • 第一,“网络环境”与“现实环境”不同, 容易形成一 种角色不清和角色中断的后果, 会造成精神失控。 • 第二,网络法制的不健全,导致了网络犯罪 大众化,严 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 第三,网络中的文化冲突,给青少年带来了 心理上的困惑及行为上的障碍。 • 第四,网络成瘾的出现,影响了青少年正常 的人际沟通。
• (二)库利和米德的自我理论
• 源自文库利认为,自我作为一种社会产物,它的出现有 三个阶段。首先,我们察觉到我们在他人面前的 行为方式;其次,我们领悟了别人对我们行为的 判断;再次,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我们评价 我们的行为。 • 库利的理论集中于他的“镜中之我”概念,即一 个人的自我形象是别人看他是什么样子的反映, 或者说是这个人认为别人看他是什么样子的反映。 • 米德将自我分为两个部分:“主我”和“客我”。
• • • •
(二)继续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又称二级社会化,是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的必要性: 第一,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任何个人的现有知识、才 能,都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 • 第二,现代社会中,科技飞速发展,因而一个人如果不在 更广阔的范围内继续学习,接受自己所需要的新知识,就 可能被社会淘汰。 • 第三,基本社会化时期的教育范围有较大的局限性,面对 个人交往范围的逐步扩大,必须充实更多更广泛的社会生 活经验。 • 第四,人不仅仅是学习社会文化,还肩负着发展社会文化 的责任,成年人在生活的实践中更能主动地选择和内化知 识,更能通过学习开创未来。
四、社会角色的失调
• 常见的角色失调有以下几种情冴: • 1、角色紧张 • 个人在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中时间和精力上的手足无措,称 之为角色紧张。 • 2、角色冲突 • 社会角色的扮演中,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矛盾、对立和 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于是产生了角色冲突。 • 3、角色不清 • 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 楚而引起的角色矛盾。 • 4、角色中断 • 是指一个人所承担的前后相继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的矛盾。 • 5、角色失败 • 是指由于多种原因而使得角色扮演者无法成功地扮演其角色, 从而出现严重的角色失调现象。
• (三)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平等发展、完整发展、 和谐发展和自由发展。(什么样的发展) • 人的平等发展指每个人都应得到平等发展,这是 “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完整发展是指人的需要、 活动、能力、社会交往关系和个性都能得到充分 发展,这是“人的本质内容”上的全面发展;人的 和谐发展是指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这是人 在社会关系上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发展是指作为 目的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这是人在个性上的全 面发展。
• 一是从时间方面理解,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 全过程 ; • 二是从内容上理解,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 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 • 三是从关系方面理解,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 交互作用以及社会化结果。
• 社会化具有强制性和能动性特点。
• 强制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生命个体 无先天行为模式,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社会人; 另一方面,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常常缺乏主动 性和自觉性。 • 能动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化过程中 学习什么,接受什么,个人都有一定的选择性; 另一方面,个人在生活实践中积极地探索人生, 创造新的文化。
• (三)科尔伯格的道德意识发展阶段论 •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 段: • 1、前常规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其中第一 阶段为服从与惩罚阶段;第二阶段为相对功 利主义阶段。 • 2、常规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其中第三阶 段为好孩子阶段;第四阶段为法律秩序阶段。 • 3、后常规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其中第五 阶段为社会契约阶段;第六阶段为普遍伦理 原则阶段。
• (六)大众传媒 • 大众传媒作为社会化的一种重要途径,可以 从三个方面认识它的利弊得失: • 一是对文化规范的影响; • 二是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 三是对学习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三、互联网
• 互联网,是指一个由各种不同类型和规模的、 独立运行和管理的计算机网络组成的全球性 信息系统。
• • • • •
第四节 人的全面发展
• 一、社会化的基本目标 • 社会化的目标,从根本上说,就是培养社会合格 成员。具体到我们国家,就是培养适应建设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的新人。 • 社会化培养的社会合格成员,其本质就是能担当 起一定的社会角色。 • 在追求社会化基本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要防止出 现过度社会化或社会化不足。 • 过度社会化是指社会化程度过高或速度过快,超 过了个人社会化标准的畸形社会现象。 • 社会化不足是指社会化程度过低或过慢,低于其 所处年龄阶段所要求水平的社会现象。
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 • • •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条件 第三节 社会角色 第四节 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化
• 一、社会化概述 • (一)社会化的内涵 • 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 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 社会化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二、社会角色的类型
• (一)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 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生理因素基础 上的社会角色。 • 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 (二)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 规定性角色,是指其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有比较严格而明确 的规定,人们在充当这种角色时,其行为一般要受到严格 的限制。 • 开放性角色,是指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没有严格而明确的规 定。 • (三)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 功利性角色,是指那些以追求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 • 表现性角色,是指主要不是以获得经济效益和报酬为目的, 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 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
(三)伙伴群体 伙伴群体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宽松的条件下进行充分的社会化; 二是在无意中社会化; 三是伙伴群体基本上按照自己的兴趣社会化。
• (四)工作单位
• 工作单位对个人社会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一是通过工作,建立以职业为纽带的基本社会关系; • 二是职业的不同,人们的社会地位、生活过程和经济状况 也不同,因而人的社会化状态呈现出鲜明的职业特色; • 三是职业影响人们的社会威望和价值观念,因而影响人生 目标和社会化目标; • 四是人的工作过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的调试过程,这 一过程始终表现为以适应职业目标的角色学习过程; • 五是培养组织纪律性和竞争、协调等意识; • 六是工作单位组织领导的施教,是现代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四、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是实现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社会化目 标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化的根本环节。 • 社会实践通常包括生产活动、科学实验、社会斗 争和人际交往等形式。 • 个人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社会化的表现有:一是观 察学习,二是角色扮演,三是知识积累。
第三节 社会角色
• 一、社会角色的概念 • 社会角色是由一定的社会地 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 期望的行为模式。 • 这一概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 面理解: • 1、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 在表现。 • 2、社会角色是一整套行为规 范和行为期待。 • 3、社会角色是人的多种社会 属性和社会关系的反映。 • 4、社会角色构成社会组织的 基础。
三、社会角色的扮演
• 任何一个社会角色的扮演通常要经过角色期待、 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阶段。 • 1、角色期待 • 是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式的期望和要求。 • 2、角色领悟 • 是指角色承担者对其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理解。 • 3、角色实践 • 是指角色承担的实际过程或活动,是角色领悟的 发展。
• 二、环境因素 • 社会化的环境因素,是指影响个人社会化过 程的全部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如下六个方面 的内容: • (一)家庭 • (二)学校 • (三)伙伴群体 • (四)工作单位 • (五)社区 • (六)大众传媒
• (一)家庭 • 家庭是社会化的第一要素。具体表现在四个 方面:
• • • • 一是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奠基时期; 二是个人首先通过家庭获得社会地位; 三是家庭成员状况深刻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 四是父母施教是最初的社会化途径。
• 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p108 •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为人的社会 化提出的最高目标。 •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 • (1)是人的一切属性的全面发展。所谓一切属性, 既包括人的智力和体力,又包括人的思想、情操、 道德、审美能力等。 • (2)是人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人的社会交往的普 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的发展。 • (3)是全社会的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 • (4)不仅全面,而且要是自由的
• 继续社会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发展社 会化,即为适应生活的变化、承担起新的角 色而主动学习与调试的过程。例如,成人教 育就是继续社会化的表现。
• (三)再社会化 • 再社会化也称重新社会化,它是使个人改变 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 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 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 再社会化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主动再社会化,
• (二)社会化的内容 •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生活技能的社会化、 价值观念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 角色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类型
• (一)基本社会化 • 基本社会化,又称一级社会化,就是“生物人” 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 生活资格的过程。 • 基本社会化的任务:一是生理性成熟;二是社会 性成熟。 • 基本社会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预期社会化, 即一个人为适应特定角色需要而进行的知识准备 过程。例如,职业学校教育、岗前培训和岗位培 训等,都是预期社会化的体现。
• (二)学校 • 学校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有三 个方面: • 一是学校教给人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 二是学校培养人的组织纪律性,教人学习如 何与人交往以及如何克制自己、接受社会控 制; • 三是学校培养人的知识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 并为其走向社会、创新生活打下基础。
• • • • •




• • •
(五)社区 社区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六个方 面: 一是通过形形色色的社区人物,影响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 二是通过社区生活方式,影响人们对人文地理环 境和时空知识的了解; 三是通过参与社区生活,了解社会的规范以及这 些规范对个体的约束形式; 四是社区为个人提供广阔的社会化场所和社会化 服务方 式,使社会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样式; 五是社区为个体提供新的社会角色扮演的机会; 六是社区作为社会文化的缩影,能通过多种途径 的文化传递,向人们传授价值标准。
即个人主动地、自觉地适应新的社会生活,通常 称为自觉改造;二是强制性再社会化,一般是通 过特别机构和特别途径强迫进行。
• (四)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 • 正向社会化,是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 递和教化过程。 • 反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 影响前辈的过程。
三、社会化的有关理论
•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 弗洛伊德的社会化理论基于对人格结构的分 析。他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 个部分组成。指出人格形成主要基于一个人 的早期社会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条件
• 一、生物因素 • 社会化的生物因素,是指个人所带有的一种由上 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 殊遗传素质。 • 生物因素的主要表现: • 第一,人有异于其他动物的身体结构,为人发展 自己的社会性准备了首要的先天生理条件; • 第二,人有一个组织特殊的大脑,为认识世界、 学习社会文化、接受社会教化提供了生理物质基 础; • 第三,人还具有高级神经系统,有第二信号—— 语言活动,而语言又是社会化强有力的工具和杠 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