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氧化物弥散强化铁基钢合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氧化镧弥散强化铁基钢合金的制备及性能
研究
二期阅读汇报
第一章绪论
一、前言——延伸阅读《稀土氧化物掺杂钢合金工艺》
1.1固-固掺杂
在铁基体的粉末中直接添加稀土氧化物粉末,基体来自于高纯度的母合金锭制成的粉末,第二相即为纳米级稀土氧化物粉末。在制取掺杂粉末的过程中,一般采用机械混合法,用球磨机等设备将粉末机械地掺和均匀。掺杂粉末制取以后,再经压制成形、烧结、烧结后处理、轧制等工艺,最终制得所需的坯料、板材或线材等。在掺杂量比较大的情况下,固-固掺杂工艺是可行的,掺杂物可以比较均匀的分布在基体粉末中。它的优点是可以很好的控制掺杂量,生产周期短,易于组织生产及实现工业化。但是在掺杂量很少时,特别是制取低稀土钢材时,固-固掺杂就很难保证掺杂均匀,不均匀的粉末也就很难制出均匀的烧结坯,从而导致所制得的钢材性能不能达到理想要求。
1.2液-固掺杂
在掺杂量很少时,固-固掺杂很难保证掺杂的均匀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掺杂剂可以以溶液的方式掺杂在钢合金粉末中,即采用液-固掺杂方式。液-固掺杂是将稀土元素以稀土盐溶液的形式加入到钢合金粉中。在还原过程中,稀土盐分解,钢合金粉中的稀土元素以氧化物和稀土-铁复合氧化物的形式存在。掺杂钢合金粉末再经压制成形、烧结、烧
结后处理、轧制等工艺,最终制得所需的坯料、板材或线材等。
液-固掺杂是在固-固掺杂的方法上发展起来的,无论是高稀土掺杂还是低稀土掺杂,都可以保证稀土元素分布较均匀,掺杂量容易控制。但液-固掺杂的后续工序长,生产周期也较长,设备投入多,加入调浆不均或烘干时出现偏析的话,它的均匀性还是不好的。
1.3液-液掺杂
稀土氧化物在铁基体中主要起弥散强化作用,因此,弥散相的均匀分布有着重要意义。固-固掺杂和液-固掺杂都难以充分保证稀土元素在基体中均匀分布。如果将掺杂基体和掺杂剂都以溶液方式混合在一起,基体和掺杂元素的均匀性就必然好得多。
稀土氧化物液-液掺杂是一种新技术,目前研究和报道的很少。
二、钢的热强性
2.1高温蠕变
金属在高温下长时间承受载荷时,工件在远低于抗拉强度的应力作用下会产生连续塑性变形,这是零件的失效形式往往不是断裂而是尺寸超过允许变形量,这种塑性变形称为蠕变。高温时,材料受力作用时间越长,它的强度值越低。热强行表示金属在高温和在和长时间作用下抵抗蠕变和断
裂的能力,即高温强度。如图所示是典型的蠕变曲线。对于一定的材料,蠕变的大小是应力、温度和时间的函数。
蠕变曲线揭示了高温下金属强度本质的变化规律。可以认为,蠕变现象的本质是金属在高温和应力双重作用下金属强化和弱化(消强化)两个过程同时发生和发展的结果。在常温下,当金属承受的应力超过其屈服极限时,会发生变形,并由变形引起强化。当强化使强度与承受的应力相等时,会发生变形,并由变形引起强化。当强化时强度与承受的应力相等时,变形即告终止。这时,即使长时间承受应力,也不会有蠕变现象发生。可是如果金属受载时所处的温度超过该金属的再结晶温度,那么在形变强化的同时,金属组织中会发生回复及再结晶等一系列的消强化过程,则纯强化结果永远不能与外部载荷达到平衡,新的变形将持续产生,因而出现了蠕变现象。由于弱化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蠕变的
变形量也是时间的函数。
2.2表证材料的热强行指标
表征材料的热强性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
(1)蠕变极限: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规定时间内使材料产生一定蠕变变形量的最大应力。如σ550
100000
/1
=68.6MN/m²,表示钢在550℃经105h工作或实验后,允许总变形量为1%时的应力为68.6MN/m²。
(2)持久强度:是指在规定的温度下(T),材料达到规定的持续时间(τ)而不发生断裂的最大应力,通常用
σT
τ表示,如σ700
1000
表示在700℃下,经1000h后的破坏应力。(3)持久寿命:是指材料在某一定温度和规定应力作
用下,从作用开始到拉断的时间,是表征材料在高温下对破断的抗力的指标。
(4)应力松弛:材料在高温长期应力作用下,其总变形量不变,材料中的应力随时间增长而自发地逐渐下降的现象称为应力松弛。
(5)机械疲劳:高温机械疲劳指金属材料抵抗高温疲劳能力的大小,用在一定温度下测得的疲劳极限来表示,疲劳极限表现一种材料对周期应力的承受能力。
(6)热疲劳:航空发动机叶片、导向叶片、涡轮盘等零部件经常在温度急剧交变的情况下工作,同样,电厂中汽轮机的部件也会出现由于温度交变而造成的损坏现象。
三、耐热钢及耐热合金
3.1提高耐热钢高温强度的措施
从材料的强度与晶体结构出发,提高耐热钢高温强度的措施有以下几个:
(1)强化基体,提高合金基体原子间的结构力,增大原子自扩散激活能。金属熔点越高,金属原子间结合将越强,耐热合金要选用熔点高的金属作为基体,铁基、镍基、钼基耐热合金的熔点依次升高。
(2)采用面立方结构的钢或合金。因为面心立方晶格比体心立方晶格致密度大,结合力强,再结晶温度高。
(3)强化晶界和改善晶界结构状态。提高晶界激活能,阻碍晶界运动。
(4)使晶粒粗化。高温使金属的破断与常温下不同,主要是沿晶界发生,晶粒粗大则晶界少,高温强度高。
(5)改变金属中位错组态。位错在滑移(或孪生)时受到运动阻力越大,则金属抗变形能力越大;而减缓位错的扩散、攀移也会抑制扩散形变。因此改变金属中位错组态对热强性的影响将起巨大的作用。
(6)弥散相强化。合金中的第二相质点周围存在应力场,这种应力场对位错运动有阻碍作用,因而可强化合金。这种强化作用效果取决于弥散相质点的大小、分布和高温下的稳定性。
(7)钢中加入能提高再结晶温度的合金元素如Cr、Mo,可提高钢的高温强度。
(8)采用适当的热处理。一方面耐热钢可以获得需要的晶粒度,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强化相的分布状态,调整基体与强化相的成分。
3.2耐热钢分类
耐热钢的分类方法有很多,但主要有两种。
(1)按组织结构分类。由于耐热钢的化学成分及热处理工艺不同,根据钢的组织状态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珠光体型耐热钢。这类耐热钢的组织主要是珠光体,一般在600℃以下工作,低合金铬钨钢、铬硅钢、铬镍铝钢是这类耐热钢的类型,在蒸汽轮机和锅炉制造中应用广泛。
②铁素体类型耐热钢。这类钢的组织是以铁素体为基体,一般在350~650℃温度范围内工作,06Cr13Si3、10Cr17、16Cr25N等钢种均属此类,由于它们具有优异的抗氧化和耐水溶液腐蚀的性能,因此在动力工业、石油等领域中获得了广泛应用。
③奥氏体型耐热钢。该类钢的组织以奥氏体为基体,可在600~870℃温度范围内工作,作为抗氧化钢可用到1200℃,代表性的钢种是含镍高于8%的铬镍奥氏体耐热钢,它们具有优异的抗氧化性能、良好的冶炼加工性能以及力学性能。因此在各类工业中应用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