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河南县域经济现状与发展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1-08-15
作者简介:霍清廉(1961-),男,河南杞县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俗文化和区域经济学。
文章编号:1673-1751(2011)03-0004-04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河南县域经济现状与发展路径
霍清廉
(河南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市经济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统筹工业化、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目前河南城市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指出了河南
县域经济
“短板”的实质问题所在,探讨了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关键词:县域经济;中原经济区;规划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1问题的提出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以下简称
《纲要》)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这对近1亿河南人民是一个莫大的鼓舞和鞭策。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实践中,尤其是在“构建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支撑体系”
中,县域经济发展与中心城市带动是两个重要方面,都是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目前一个明摆着的事实是,在河南省内部,县域的人均经济指标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无论是全国区域中心城市郑州和副中心城市洛阳,还是省域中心城市新乡、安阳、濮阳、平顶山、南阳等市的产业基础和发展能力相对县域来说都很强或比较强。在全国范围内,河南的县域经济也比较落后,多项经济指标低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
笔者认为,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中,发展县域经济是潜力最大、
任务最重、困难最多的重要环节。反言之,完成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历史使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县域经济这块短板能否被补上。古人曰:郡县治,天下安。那么,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过程中,县域兴则中原兴。只有县域经济的振兴,才能最终实现振兴河南的宏伟目标。
2河南县域经济的现状
在2010年度全国第十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
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评选中,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河南只占了8个席位,巩义市排名第39,偃师市、新郑市、荥阳市、新密市、禹州市、登封市捆绑在一起排64位,永城市排第93位。整体位次比较靠后。特别是平原农区和没有矿产及其他资源优势的县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滞后。可以说中原经济凹地,
重要的原因在于县域不富,农村很穷。笔者近三年讲授《县域经济与新农村建设》
,接触的近百个县域经济体,多数反映说:“我们县是农业大县、经济小县、财政穷县。
”河南90%以上的县,近三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在提“工业强县”(或提‘工业兴县’)、“着力推进工业大县建设
”、“认真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把工业作为经济建设的‘第一抓手’,毫不动摇地抓好抓实。”与重点产业开发相结合,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新格局,等等。这些干劲十足、鼓舞性很强的报告很感染人,也毋庸置疑地说明,河南县域的经济很落后,且仍然处在由农业向工业过渡的初级阶段;县里的同志和广大农民的信心很足,干劲很大。可是,当我们许多县域急急忙忙搞工业化的时候,世界上先进的国家和先进地区早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或新型工业化时代,在信息化(或叫知识经济时代)道路上一路高歌猛进。
3河南县域经济的短板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和目前国家在县域经济发
展优惠政策方面的缺失、县域经济评价体系与标准有待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
第7卷第3期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7,No.32011年9月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Sep.2011
产生的集聚性和吸附性,导致我国出现“城市像欧洲,农村(包括县城)像非洲”,“繁荣的城市,凋敝的乡村”等发展不均衡情况。在此我们只讨论河南形成县域经济短板的产业结构和原因。3.1第一产业比例偏高
从产业结构角度看,目前我国整体经济内部,已经形成农业、工业、信息和数字服务产业等三大产业。就其分别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来看,第一是工业,第二是第三产业,第三是农业。2010年全国三产的比例为:10.2:46.8:43.0;河南的三产比例是14.2:57.7:28.1(来源:河南国家和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县市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的比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农业为主的县份,其农业的产值约为全县(市)生产总值的35%,高者接近40%,如豫东某县占39%,就连河南省政府授予扩权的某县仍占36.4%(见该县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另一类是以工矿企业为主导产业的县市,第一产业占全县(市)生产总值的15%左右,如荣登2010年度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的某市,二三产业占全县(市)生产总值的84.4%,农业仍占15.6%。当然,像巩义市、登封市这样,第一产业只占3%左右的县(市)在河南省108个县(市)中,可谓寥若晨星。河南80%以上的县是欠发达的农业大县。
3.2以小农经济为主体
第一,从产业的规模和质量看,以种植业、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林果蔬菜业为主的农业大县,生产规模和生产手段距离现代化还有较远的距离。
第一产业基本上以传统的小农经济为底色,以农村经济为主体。虽然与改革开放前相比,农业内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由于良种、农药、化肥、除草剂等的普及和一家一户的责任心很强,河南粮食产量已是改革开放前的4至5倍。在平原农村的夏收季节,95%乃至98%以上的农民会雇佣一下中小型收割机,连收割带脱粒一次完成。在秋收季节,50%左右的农户雇佣机械完成玉米脱粒和耕地、播种;还有40%左右的农户用自己的小拖拉机收割和耕地、播种。但是,各地农业组织形式、管理模式、经营方式基本与传统的小农经济没有多少区别。
河南县域中畜牧养殖、蔬菜大棚种植、食用菌种植等,真正称得上规模化、现代化,形成产业化者仅有潢川华英、淇县的大用和永达等,可谓寥寥几家。90%以上的县域和95%以上的专业户要么是年出栏几百头、千把头的养猪户,而不是现代化养猪场;要么是规模在几千只、或者1至2万只的蛋鸡养殖户;或是管理两三个日光温室的蔬菜专业户,而且以上这些专业户在全省农户中只占5%以内。虽然在这些经营户中,有的形成了专业小区,从外部看亦具有一定的规模。甚至许多当地的领导对此还以“品种、施肥、植保、管理技术、产品标准等N统一”来宣传。但是,如果认真考察,这些养殖机构距离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仍有很大距离,其产品的质量和品质根本无法控制;或者品控的成本奇高。河南县域真正的产业和生产组织仍然是以户为单位各行其是,仍然是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
第二,绝大多数县域工业是规模小、层次低的机械、化工、纺织、制衣、皮革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即大家都津津乐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河南省的这些农副产品加工业真正具有规模的仅有临颍南街村的方便面、郾城县(2004年把原郾城县一分为三,变成郾城区)的食品、永城的面粉、新郑的枣业等。
河南县域经济层次较低的最明显标志还有“两个很少”,一是拥有中外驰名商标和知名品牌的企业很少;二是上市企业很少。目前河南省域内的57家上市公司中,坐落在县域的屈指可数,比例很小。这也是河南县域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即便是第二产业占绝对优势的县市,其第二产业发展也有局限性。虽然不乏像以建筑业为主导的林州市和以循环经济为支撑的义马市这样的好典型,但绝大多数县域的第二产业是资源型产业、附加值较低的工矿业,急需提升发展内涵。
第三,绝大多数县域的第三产业仍处于落后状态。像修武县实施“旅游兴县”大手笔的县市
5
第3期霍清廉: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河南县域经济现状与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