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文化现象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者》文化现象分析

摘要:1981年创办的《读者》,转眼间到了而立之年。30年来,《读者》带给人们的不仅是一份优秀的刊物,更是一个为之赞叹的奇迹。显然,《读者》已经不单单是一本刊物,而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存在于我们的生活。本文将就《读者》文化现象的根本基础—人文关怀进行探讨,说明《读者》作为文化现象得以经久不衰的原因,以此给兄弟刊物更多的经验和启迪。

关键词:《读者》文化现象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的办刊理念是《读者》与读者的“黏合剂”。作为《读者》最早的创业者之一的彭长城在一篇卷首语中这样写道:[1]“《读者》将一如既往地保持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和追求,用事实验证生活中的美、智慧、优雅和崇高,在喧嚣市井中保持一方精神净土。”而“人文关怀”的办刊理念体现在办刊实践中,亦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共鸣。可见《读者》已不再是一本刊物那么简单,她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扩散至读者的精神空间和心灵领域,而背后得以安身立命、经久不衰的基础恰恰是上文反复提及的---人文关怀。

一、海纳百川的文化关怀

据统计,[2]截止2004年第11期,《读者》共刊登文章20349篇,这些文章涉及政治、经济、文学、历史、科技、卫生、教育等多个领域,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社会20多年的变化,成为时代文化的印记。戏剧家魏明伦曾评论到:“《读者》不靠‘枕头’,也

不靠‘拳头’,却有了超越‘两头’书刊的销量。于此《读者》通俗不低俗、高雅不晦涩的办刊风格可见一斑。

《读者》杂志社一方面融合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使文化具有了阶段性特征;又以宣扬民族文化为根基,同时包容世界优秀文化,使文化具有了整合性。通常说来,精英文化较为严肃、理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很强,给人以沉重之感;而大众文化则更倾向于轻松、愉悦,使人易于接受。但如果一味坚持精英文化,则会使读者产生距离感和隔膜感,影响杂志的普及和传播;而如果只顾及迎合大众的口味和需求,就会丧失刊物独立的思想和个性。因此,必须将两者统一,融趣味性、通俗化于精英文化的传播,而《读者》对人类一切进步文化成果采取开放的态度更是使中国和西方、传统和现代的精华得到了全面融合、传承,并建构了一种开放、融通的文化体系。以《读者》的品牌栏目为例,经有关研究发现,[3]“《读者》栏目品牌度排名前十一位的栏目分别是:文苑、人物、卷首语、生活之友、知识窗、在国外、人世间、人生之旅、青年一代、两代之间、心理人生。其中《在国外》以传播西方先进文化为宗旨,《文苑》、《知识窗》等也不同程度地刊登了不少西方编译文章,如介绍路透个人传奇故事的《路透和路透社》、介绍赌城摩纳哥的《处处皆赌场》、介绍美国总统座机的《空中白宫》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读者》凭借“先进、包容、开放”的文化关怀理念,在期刊市场高速竞争的大潮中,历久弥新、不断壮大。

二、质朴温暖的情感关怀

在追逐现代化的过程中,沉重的生活压力、快速的城市生活节奏及其高科技发展带来的人际关系的失衡并日渐复杂,使大众对情感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读者》的阅读群体非常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阶层,但主要以平民大众为主体,它始终坚持自己的平民立场,以平民的视角观察世间百态,以平民的感情体察人间冷暖。对小人物的关注更能激发、满足受众心灵深处的情感诉求,而《读者》恰恰做到了用最容易接受的平民意识感动读者,用刻骨铭心的人性主题感染读者,用质朴和温暖的情感基调关怀读者。

例如,[4]在2004年第10期上的《一对月收入300元的夫妻》讲述了生活在城市之中的一对月收入只有320元的夫妻的故事,他们虽然贫穷,但因为勤俭、朴实,仍旧生活得幸福、快乐。虽然是社会中最不起眼的小人物,但因为人性中共存的对“真善美”的普遍追求,使无数读者为之感动,尽管身份不同,但却获得了几近相同的情感温暖和思想触动;同样,《读者》刊登的另一篇文章《一个寒门学子的辛酸日记》则讲述了主人公因家庭困难无法交纳学费而内心经历的一系列屈辱,源于心灵深处的自尊心使主人公独立、坚强的去面对和改变潦倒的生活。这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真真实实的事儿,但是就是这样真实的记述,表现出了人们现实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对当下生活的积极乐观,教会读者活在当下的使命。人心是相通的,愿《读者》以她脉脉的人性光辉,烛照我们的生活,温暖我们的内心。

三、深邃悠远的价值关怀

“她从不沽名钓誉,不去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她总是善于从一些看似平常的人和事中,悟出人生的哲理来。不断地思考,不断地领悟,才能使人更好地认识社会,更好地把握人生,才能使人更好地生存,更好地做人。”这是一名读者对《读者》的评述,充分展现了《读者》对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所产生的深邃悠远的影响。

人生的成长过程,是一种寻找自身精神真谛的过程,这个过程漫长且涵盖了人生的每个阶段。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人们面临着追逐物质享受所带来的精神领域的日渐荒芜,人们渴望有责任的媒体出现关注人心灵的慰藉、人价值的实现。

而《读者》一方面广纳天文、生物、哲学、医学、心理学等各个学科的文化知识,努力将其系统化、生动化的加以表达和传播,构建起比较完备的科学文化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还通过大量弘扬社会传统道德、真善美的文章,传递给受众一种时代性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以讲故事的方式帮助受众建构健康、合理、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来自《读者》的经典故事《母亲的账单》、

《一碗清汤荞麦面》、《向中国人脱帽》等都是立足平凡的生活点滴,以真挚感人的笔墨触发受众内心最温柔的力量。《读者》作为大众文化期刊,不仅长期为大众提供精神食粮,还努力通过对个人的影响推动对社会关系的改造,从而以个体的力量影响社会的发展,使人的成长、群体的发展在社会的进步中最终得到实现。

《读者》的人文关怀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是一种从个人到社会,从家庭到国家,从道德到科技、经济、政治等的整体模式。不论世界如何变化,《读者》自当坚持人文关怀,坚持用事实印证生活中的美丽、智慧、优雅和崇高。

参考文献:

[1] 读者时代网站..

[2] 师永刚.读者传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 胡亚权.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 大川.名牌期刊的成功之道—评《读者》和《读者文摘》[j].报刊之友2002(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