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涪陵解说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涪陵]
涪陵,这座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从巴国故都一路走来,走过秦时明月,走过汉唐雄风,走过明清夜雨,迎来太平盛世。涪陵,这座因三峡工程而重放异彩的移民新郡,砂石谱九曲,长堤锁两江,十里熠带生辉,渝道不再难,妙景千章焕发,江山更多娇。
奔腾东去的万里长江和滚滚南来的千里乌江孕育了古老而年轻的涪陵。涪陵因乌江古称涪水,巴国先王陵墓多葬于此而得名。2000多年前为巴国故都,自秦代以来一直是州、县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臵涪陵地(专)区,隶属四川省管辖。1995年1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涪陵市。1997年12月中央批准涪陵划归重庆直辖市管辖,并撤销涪陵市设立市级涪陵区。全区幅员面积2946平方公里,辖桥南管委会、李渡私营经济示范区和5个街道、39个乡镇,总人口111万;地形地貌以低山浅丘为主,区内最低海拔138米,最高1980米,相对高差1842米,立体气候明显,生物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区位优势突出,水陆交通发达,投资环境优越。
涪陵是著名的“中国榨菜之乡”;被誉为“水下碑林”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白鹤梁,是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水文站,记载了长江1200多年的水文资料和历代文人墨客丰富多彩的诗画题刻;巴人故里小田溪是我国第一套编钟出土处;北岩寺点易洞是程朱理学的发源地,理学先祖程颐、朱熹长期在此隐居修行,点注易经……古老的巴文化、深邃的易理文化和丰富的榨菜文化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成就了巴国故里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古老的涪陵钟灵毓秀,物华天宝,巴国故都、“榨菜
之乡”的美名早已使涪陵驰名中外,誉满全球;而“长江上游重要港口”、“50万人口现代化大城市”、“重庆新兴工业基地”的重新定位却又让年轻的涪陵雄姿英发,魅力四射。挟巴国故都雄风,拥“榨菜之乡”美名,占乌江门户地利,乘三峡移民良机,涪陵早已成为库区一方生机勃发的热土。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曾庆红、吴官正、曾培炎、李鹏、朱镕基、李瑞环等曾先后多次莅临涪陵视察。
涪陵是千里乌江第一城,地处重庆中部,三峡库区腹地,处于长江经济带、乌江干流经济区、武陵山扶贫开发区的结合部,是重庆连接渝东南20余个区县的城乡经济走廊,具有沿长江、乌江辐射的战略地位。渝涪高速公路距重庆主城100公里,距江北机场90公里,渝怀铁路、国道319线和规划中的重庆至湖北利川的渝利铁路、南涪铁路及重庆至安康沿江高速公路均穿越涪陵境内。依托长江可实现铁、公、水联运,直通海外。
“十五”期间,涪陵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工业化,建设大城市,全面奔小康”目标,加压奋进,开拓创新,经济社会获得长足发展。“十五”期末,涪陵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容量不断扩大,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建成区面积达32平方公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6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8平方米,城镇化率达到49%。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五年累计投入45亿元,渝怀铁路建成通车,干线公路改造升级,农村公路建设如火如荼,全面建成“两小时交通”,通车里程达到3538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20公里/百平方公里,“七路三环一港一铁”的综合交通网络初步成型。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0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79亿元,固定
资产投资49.44亿元,工业总产值145.1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26.45亿元,农业总产值24.67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55.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2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11.4∶51.2∶37.4。
涪陵是“十一五”规划建设的重庆中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和70万人口现代化大城市。涪陵将积极分担重庆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部分功能,充分发挥主城带动库区的传承和扩能作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升区域比较优势,促进区域性中心早日形成。到2010年,围绕“两区五片”布局,建成44平方公里、50万人口的大城市,成为重庆主城特大城市的大卫星城市;构建“九射三环三铁一港”立体交通体系,基本形成设施齐全、结构合理、功能完备、集聚与辐射作用明显的重庆交通副枢纽;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8亿元,人均GDP达到20000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50-3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000元和13800元。2020年建成重庆新兴工业基地、重庆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重庆交通副枢纽、重庆中部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教育文化医疗服务中心。
涪陵是开放的涪陵,涪陵是奋进的涪陵。“团结求实、文明诚信、艰苦创业、不甘人后”是涪陵人民的精神体现和共同追求。涪陵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涪陵八景]
涪陵人一谈起家乡的名胜古迹,少有不谈八景的。这八景按涪陵现存最早的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涪州志》记载排列的顺序是:荔圃春风,桂楼秋月;铁柜樵歌,鉴湖渔笛;群猪夜吼,白鹤时鸣;松屏列翠,黔水澄清。若按民国十七年《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古迹》记载排列的顺序是:黔水澄清,松屏列翠;桂楼秋月,荔圃春风;铁柜樵歌,鉴湖渔笛;群猪夜吼,白鹤时鸣。其排列的相同点都是把八景分为四组。不同的是,前一种排列是按各景所处地理位臵而从西边数起,后一种是从东数起而已,若将后一种排列中的一、三组换排为松屏列翠,黔水澄清;鉴湖渔笛,铁柜樵歌,那么,涪陵八景就形成四组工稳的对仗了。
中国之有八景,始于南宋大画家宋迪的潇湘八景图,经米芾作诗而宋宁宗御书后,以八景组画和八景组诗的形式而名桑梓之风逐步风行于全国。涪陵之有八景,有据可考者,始于明朝,而且已成定式,历清代均无多大变动。现存最早而完整的涪陵八景诗,是明朝嘉靖年间历任工、户、吏三部尚书的州人夏邦谟,即老幼咸知的夏天官所作。夏邦谟以前,有宋代人马提干的《涪陵十韵》;“地居襟喉重,域依雉堞坚。东渐邻楚分,南望带彝边。舟楫三川会,封疆五郡连。人烟繁峡内,风物冠江前。溪自吴公党瀹,园内妃子传。许雄山共峻,马援坝相联。滩急群猪沸,崖高落马悬。石鱼占岁稔,铁柜验晴天。地暖冬无雪,人贫岁不绵。岩标山谷字,观塑尔朱仙”。十韵诗中已数列后来八景所包括的妃子园、群猪滩、石鱼(刻白鹤梁)、铁柜山等四景,可以说,它是涪陵八景诗画的雏形。从雏形到定式有个过程,这个过程虽无资料可寻,却是必然的。这不知经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