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务驱动下—《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设计

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第二中学校王苏娟

一、任务驱动策略下整本书阅读

学生阅读普遍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放任式自由阅读” ,老师完全放手,学生进行低效阅读。另一种就是“精致式片段分析”由精讲一篇篇课文到精讲一本书的一个个精彩章节和片段,本质上还是精读、片段阅读。整本书阅读的教与学如何开展,成为很多老师不断探索的课题,在反复实践中,本文在任务驱动和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整本书阅读的开展策略,在构建阅读共同体的前提下,将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流程提炼为“略读― 精研―研读―测评”四个步骤,每一个步骤都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完成,最终指向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以《乡土中国》为例来说明。

二、选材依据

《乡土中国》是高中语文课程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必读教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提出的学术著作整本书月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是“通读全速,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为“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单元导语中提出:“阅读《乡土中国》,要注意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把握全书的逻辑思路,了解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学会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积累阅读学术著作的经验。” “阅读指导”中提出:“阅读《乡土中国》,总的要求是通读,读懂,理解基本内容,并力求触类旁通,掌握学术著作的一般读法。”“学习任务”中具体列举了四项任务: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分析整体框架,把握知识体系;关注“问题” ,学以致用;拓展阅读,知人论世。

三、教材分析《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学大师费孝通的代表作。他独辟蹊径,专从社会结构的角度

来讲授“乡村社会学” ,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以“乡土”概念来概括广大农民的生存和生活状态,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以“礼治秩序”来概括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治理结构,。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写成此书,对中国基层社,会——传统农村的主要了中国社会发展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费孝通眼中,“乡土中国”是从“乡土”一点点走向“现代”的。如今现代社会覆盖了中国大多数地方,传统的乡土社会虽然已经基本解体,但这些让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魂并没有消散,这部著作全书14章,大约5到6万字,

四、阅读意义

“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阅读《乡土中国》,可以沿着作者

的思路,一窥中国的基层社会,具体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面貌,深入地理解中国乡村文化的特性;可以透过文本,学习作者观察社会、透视社会的方法,提高我们的能力和文化素养;可以通过研读文本,学习作者缜密的思维,从中汲取营养,建立、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思想。

五、阅读指导

贾平凹在《看人》中说过:“你若喜欢上一本书了,不妨多读;第一遍可以囫囵吞枣,这叫享受;第二遍就精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阅读《乡土中国》,首先也可以是囫囵吞枣的浏览,然后自然要吟味,“熟读而精思”。精读《乡土中国》,就是读懂每一篇文章,理解每一篇文章的核心概念,主要观点和逻辑结构。

学会“批注”,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将文中的基本概念和主要观点勾画出来。学会“记录”,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启发灵感及时记录在空白之处或者笔记本上。学会“质疑”,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记录下来,为进一步研讨做准备。

学会“探究”锻炼自己的思维,将每一篇文章思考与探究进行自己的思考。

六、任务清单

七、篇章精读例举

乡土本色

1、基本概念:

乡土社会,现代社会乡土性,土气,不流动礼俗社会,法理社会熟悉,陌生信用,风俗,契约学,习

2、内容摘要

《乡土本色》是全书的纲要。“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中国社会是不流动的,具有稳定性。

中国社会是“熟悉的社会” 。

中国社会是礼俗社会

3、重点赏析

原文: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古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地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了。分析:这是一个例子讲中国人在土地不适宜的地方依旧种植,一个例子说中国人在自然天气恶劣的地方期盼种植奇迹的出现,两个例子互相印证,分两种情况共同论证了观点“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了” 。从研究方法角度看,这是经验研究,亦称“应用研究”

中国人的安土重迁的传统,在土地中求生存,在土地中寻发展,依赖土地而活,迁徙是不得已而为之,死后也必须落叶归根。中华民族对土地的敬重与依恋,是其他民族不可比拟。

原文: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

问:作者为什么要写奶妈给他一包灶上泥土?

土是乡下人的命根。是根深蒂固的,黏在土地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