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己主义还是利他主义?

——江西省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研究

江西财经大学丁少芬张均斌余沁

摘要:论文以调查江西省300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为基础,根据调查的数据分析,把志愿服务动机划分为利己主义动机、利他主义动机和己他两利主义动机。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支持己他两利主义的投资型动机。论文最后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动力机制,为激发当代大学生正确的志愿服务动机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引导更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

一、已有研究

动机问题涉及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反映行为的目的性和主观能动性。对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前人做了较多的相关研究。李志如、张健(2011)经过长期研究,把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选择动机分为:自我锻炼和自我提升;获得成就;获得认同;交际归属;自我检测1。陈晓梅、郭燕锋、杨利江(2013)则提出四类分法:利他型动机;自利性动机;投资型动机;无明显动机型 2。

前人的研究比较丰富,但是也存在不足之处。第一,研究对象范围狭窄;第二,研究方法是以定量研究为主,较少运用定性研究;第三,研究的重点有偏差。通过构建动机机制,提高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服务质量才是宗旨。

二、调查情况概述

本论文采取问卷法和深入访谈法来研究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2014年6月到12月,江西财经大学调研小组结合电子版和纸质版,面向包括江西财经大学在内的江西省5所高校,发放了300份“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研究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81份,有效率约为 93.7%。其中人文社科类、理工类和其他类学生分别占调查对象总体的 21.4%、68.6%和 9.8%,样本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同时,本论文分别对江西财经大学、南昌大学,井冈山大学的三位

志愿服务参与者进行非结构式访谈,获得可靠有效的资料来作为论文的支撑点。

三、动机分析

(一)利己主义动机

利己主义的研究历史悠久,早在古希腊时期人文思想兴起之时萌芽,肯定“人是万物的尺度”。据美国哲学家蒂洛的分析,通常所谓的利己主义,可以分为心理利己主义和伦理利己主义两种类型:心理利己主义认为,人们的行为只是为了推进他们自己的利益,而这种利益不必是生理上的快乐——它可能是广义上的幸福,或者甚至是自我完善的理想;伦理利己主义则认为,人不仅事实上是追求自己利益的,而且也应该去谋求自己的利益。3回到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研究中,通过问卷法可以发现,利己主义动机可以划分为成就需求和结社需求。

1.成就需求

成就动机指个体在完成某种任务时力图取得成功的动机。麦克莱伦认为,各人的成就动机都是不相同的,每一个人都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成就动机水平。在某种含义上说,成就动机是个人努力完成自我认为有价值的工作,并致力于完美水平的内在驱动力。

分析有效的281份问卷显示,有志愿服务经历的大学生占总数的83.75%,而没有志愿服务经历的占16.25%。“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希望担任的角色”这一问题的调查中, 59%和27%的参与者希望承担策划组织者和普通参与者的角色。由此可见,首先,大学生主动承担社会公民角色,履行参与志愿服务的义务,协调学生角色与公民角色;再次,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中除了作为一般的参与者,更愿意作为决策者,挑战自我能力。

(1)大学生志愿者挑战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协调自身扮演的多种社会角色,追求扮演更高层次的社会角色。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即能胜任多种社会角色的人是社会化的最终归宿。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能够满足他们社会角色变

换的需要,即自身成长、发展和价值体现的需要等。(希望在志愿活动中增长知识、发挥才干、锻炼能力、体现价值等)。

(2)满足荣耀需求,追求外在的肯定与赞扬和内在的自豪感。荣耀需求是较高级的需求,即社会或集团对人们履行社会义务的道德行为的积极评价。从较低层级来说,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渴望获得学校的嘉奖,例如“优秀志愿者”称号。从较高层次来说,参与者获得在服务中获得快乐感和自豪感,正如功利主义动机强调功用价值,将寻求行为结果的幸福作为人类活动的根本归宿。

2.结社需求

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将基本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爱与归属需求具体表现为结社需求。结群是一种人类亲社会的基本行为,构成社会互动的基础。

在“大学生志愿者最希望在志愿服务中的收获”这一问题中,收获是“人际关系”的回答占总数的38.8%。大学四年是塑造人生的一个高峰期,大学生渴望跳出初级群体的范围,寻求建议更广阔的次级群体关系,强调弱关系,希望能在趣缘群体中寻求爱与归属感。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接触人群,摆脱心理孤独、郁闷等情绪,并建立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在集体中形成合力,满足获得他人肯定与赞扬的需求。

(二)利他主义动机

“利他”一词是由伟大的社会学家奥斯古特·孔德提出,他认为利他是一个人对他人的无私行为,与“利己”相对。社会学家Tirvers将利他主义行为定义为一种“对履行这种行为的有机体明显不利,而对另一个与自己没有什么关联的有机体却有利的行为。”4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动机中,除了上述的利己主义动机外,也存在明显的利他主义动机,本次调查中,发现明显的利他主义动机表现为责任动机。

调查采用深入访谈法,对在志愿服务中,分别对3位月平均参与次数不少于3次的大学生进行访谈,部分访谈内容整理结果如下:“对于大学生参与志

愿服务的责任意识,我总结出两个方面。第一,高校学生干部的志愿服务经历比非学生干部多。这说明高校学生干部对自己的角色认知比较积极,他们认识到担任学生干部意味着对他人、组织、社会承担更多的的责任,需要自我提升责任意识。第二,参与志愿者服务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自我责任感均比未参加志愿服务的大学生高。”

由此可见,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中,责任感也是驱使其积极投入的一个重要动机,这种责任感表现为心理上和行动上是对于他人的一种伦理关怀和道德义务,竭尽己能去帮助社会适应能力暂时失衡的人群或是弱势群体。大学生的志愿服务“责任感”不仅是官方力图通过志愿服务和志愿组织积极地塑造的结果,也是志愿服务和志愿者本身塑造的结果。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统一组织志愿服务,例如江西财经大学2014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活动,是校团委支持志愿组织大力弘扬公民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同时参与者也自觉地树立服务他人的观念,满足了责任取向。

(三)己他两利主义动机

纯粹的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之所以对立存在,因其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代表着两个极端。我们暂且称把克服两者的片面性,既倡导无私利他又维护正当个人利益谋求的伦理观称为“己他两利主义”。己他两利主义的创造者是弗洛伊德和弗洛姆以及达尔文和达尔文主义者赫胥黎、海克尔、道金斯、威尔逊。达尔文主义认为, 只有根据人的行为本性, 才能提出最佳的道德。弗洛伊德主义也认为: “伦理观上行动的规范是以人性为根源; 道德规范是以人的秉性为基础。”5。

在关于“投资型动机同意度”(投资型动机:为了在志愿者活动中利己利人,即在社会服务中获得丰富的人际资源,提升自身能力素质,促进今后自身的发展)一题表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存在己他两利主义动机。在“是否同意投资型动机”的调查中,分为“完全赞同、基本赞同、基本不赞同、完成不赞同”四个程度,数据显示,63 %的大学生基本赞同投资型服务,只有12%的大学生完全不赞同。而性别与对投资型动机的态度又有关联,结果发现,男生比女性对投资型服务动机更认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