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如何为地方经济服务(最后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东西湖职业技术学校如何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的
构想与建议
2010年,吴家山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继沌口、东湖之后成为武汉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区,2011年,东西湖职业技术学校被确立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学校(全国275所,武汉4所),这两个喜讯无疑标志着东西湖区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初步成果和新起点。
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来看,经济与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是互为促进、共同发展的,社会、企业对职业教育和人才的需要和诉求,直接推动和促进了职业学校的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根据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与社会、企业互动,直接或间接推进了经济发展。
在这种形势下,如何让东西湖职校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成为政府、企业和学校值得深究和解决的问题。
借鉴沿海的经济教育发展成果,结合东西湖区的经济、职业教育等环境和现状,我们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并就如何让职业学校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提出一些构想或者建议。
本构想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东西湖、开发区经济发展情况和用人情况,分析东西湖职校开展教学服务地方经济的情况,得出双方可以更好的合作,共创互利共赢的局面。
第二部分详细说明这样的情况——东西湖职校通过改革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地方企业培养高规格人才;通过对外生产、服务等,直接参与经济建设;开展有效建设,达到服务地方经济的预期效果。
第三部分分析阐述了政府、企业、学校如何发挥自己的有效作用,在经济建设和职业学校发展上更上一层楼。
一、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东西湖职校基本情况分析
(一)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基本情况
1.东西湖以及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迅猛
东西湖区位于武汉近郊,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武汉市三大国家级开发区之一。
近年来,东西湖区经济发展迅猛,在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华中地区最大的保税物流中心内,实施机电、物流、食品加工3个“百亿产业”,逐渐形成了以现代制造业为龙头,现代物流、现代制造业、食品加工业、旅游服务业等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
2011年,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62.97亿元,排在新城区第一,全口径财政收入109亿元,一般
预算收入36.43亿元,位列各区之首。
2.开发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前景
2011年的东西湖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推进开发区产业高端化发展,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先进制造业高端化发展。
推进食品工业向生物科技发展,发挥食品工业基础优势,打造中部地区最具优势的食品工业集群,到“十二•五”期末,力争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
推进机电产业向高新技术发展,巩固和发展汽车零部件、电气机械制造等领域,积极培育以飞机配件为重点的航空产业,加快机电产业以及关联企业集群发展,打造中部地区新兴机电产品加工、研发基地,到“十二•五”期末,力争机电及其配套产业产值达到400亿元。
突破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链,以太阳能、生物质能、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到“十二•五”期末,力争新兴产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
未来5年,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强力推进“工业倍增计划”,实施临空经济带建设,将成为武汉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第三增长极,工业总产值争取翻二番。
到2015年,完成投资额500亿元以上,产值达400亿—500亿元,使吴家山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以及海峡西之后的国内台商投资“第五极”。
3.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企业人才需求情况
东西湖区常住人口40多万,其中城镇人口20多万,近年来,随着区内投资环境的改善,吸引大量的企业入驻,带动了从业人员的迅速增长。
“十二•五”期间,东西湖区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服务业、促进城乡融合式发展,努力构建环境秀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民生殷实的发展新区。
作为新型城区,东西湖区面临农村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两大任务,农村劳动力需要培训和获得技术扶持,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人口需要转岗培训,农村劳动力培训和技术培训需求量较大,食品、机电、物流等行业企业需要大批掌握熟练技能的新型人才,每年大约需要数千名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技能人才。
4.结论:
(1)从现有的经济规模和发展需要来看,今后乃至相当长的时间内,都需要有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持续支持和支撑。
(2)人才从哪里来?一是“招”,从院校和其他企业来;二是“培”,一方面从劳动力转移培训、企业员工培训来(必须依靠职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大量的一线从业人员必须直接从职业学校来。
(二)东西湖职校基本情况
1.基本情况
武汉市东西湖职业技术学校(含武汉市东西湖普通中专学校、武汉市护理学校)是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学校、首批国家级重点职校、省级示范职校、市政府重点建设的优质高中阶段教育资源学校。
现有在校生6000多名(含孝南和海南分校),根据用工实际,本着服务开发区的原则,开设有食品生物工艺(国家示范专业)、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省级重点专业)、数控技术应用(省级重点专业)、学前教育(省级重点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市级重点专业)、护理(市级重点专业)、计算机及应用、物流管理、旅游与酒店管理等九个专业及艺术高考、对口高考班。
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八年超过98%,是武汉地区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最多的职校之一。
2.学校优势
从新生劳动力培养、社会培训和服务经济的角度来看,东西湖职校具有以下优势:
(1)硬件资源较为丰富。
学校现有两个校区一所分校,占地200.7亩,建筑面积8.26万平方米(本校180.7亩,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
教学仪器设备总量为2032台(套),总值为1970万元。
校内实训基地仪器设备数1982台(套),台式计算机总量为1185台。
省部级重点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数为6个(食品、电子、数控、汽修、学前、护理),计算机、旅游、物流等专业均有独立的校内实训基地。
实训室数142个,校内工位数2174个。
校内职业技能考点3个(计算机考级、电工考级和普通话考级,但均不能独立发证),工程机械驾驶培训基地1个。
另外,还有一个由政府投资兴建的“东西湖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毗邻107国道,具有较好的对外培训和服务环境。
以上条件可以满足3000多名在校生实习实训的要求,还可以满足每年培训3000-4000人次的社会人员培训要求。
(2)师资力量较为雄厚。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400多名,其中正式在册在岗教职工仅有164人,区级以上骨干教师17人,校级以上专业带头人15人,具有研究生学历或者学位的专任教师4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123人。
专任教师300多人,双师型教师170人,占整个专业教师的48.7%;
从行业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58人,占16.6%;从高校引进教师300多人(含正式在册在岗教职工),占85%以上。
以上条件可为开发区内企业承担电子、机电、物流、汽车、食品等行业的就业和再就业培训的任务。
(3)初具对外服务(生产)能力。
现建设有自有品牌“东职”“吴家山”纯净水生产线1条,自行管理与生产,并对外销售,可提供实习工位40个。
与鸿星原等公司合作,建设数控加工中心,可承接对外加工生产零部件和部分整件,可提供实习工位40个。
与吉利航汽修厂合作,对外开展汽车维修与美容服务,可提供实习工位40个。
建设有汽修钢构加工中心1个,可承接对外焊接、零部件生产、钢构加工等,可提供实习工位30个。
另外,计算机、电子、护理、学前、美术等专业均已承接对外培训和服务工作。
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后,与企业协作,对外服务(生产)能力会越来越强。
以上条件不仅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得到锻炼,还使学校更加直接的参与了地方经济的建设。
(4)具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由于学校办学能力的提升和办学质量的提高,学校的地位和影响也越来越大,招生形势喜人,今年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我校仍招生近1500人(不含孝南分校,下同),居于全市前列。
生源涵盖武汉市及周边地区,并辐射到周边省区。
另外,各类培训每年达千名以上,其中一部分将到开发区工作。
以上条件保证了我校每年可以为开发区提供数百名一线工作人员。
3.学校不足
从更好的促进自身发展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东西湖职校具有以下不足之处:
(1)硬件建设需要上一个台阶。
校园规划还没有最终成型,需要投入资金,同时与企业对接的企业文化建设也要跟上;生产性实训基地还在建设中,需要在2013年初完成;实习工位在数量上基本达标,但还需有“质”的改进;配套的生活条件需要改善,急需新建一幢食堂宿舍楼。
(2)办学模式、培养模式等要深化改革。
在此方面,还需要结合国家示范校建设,实施大部头改革,对接产业办学和开设重点专业,对接企业和岗位需求和要求,开展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建设课程体系,改革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3)校企合作需进一步深化。
在校企合作方面,东西湖职校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企业的合作还只是停留在浅层次上,合作关系只是松散型而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参与教学的力度不够(目前主要为企业文化教育和聘请企业专家担任部分课程教学任务),能工巧匠数量不足,课程体系建设缺乏企业的深度参与,教学内容改革不是很彻底;培养师生的机制建设不完善,最重要的是缺乏整体性和针对性,教学见习、顶岗实习比较随意,与学校教学过程和内容的衔接不密切,企业培养教师不能下深水,系统性和专业性不强;第三方评价机制也不完善,企业参与教育教学评价力度不够;订单培养的规模不大,涉及的专业较少,企业参与教学的力度不大;联合生产才刚刚起步,“学校车间”建设正在进行中,真正意义的“车间学校”几乎没有;联合研发能力很弱,目前还只是在校本教材开发上有点建树,教学方法和产品研发几乎没有做。
(4)对外服务(生产)能力要进一步加强。
总体来说,目前还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生产加工与服务上,还需在政府的支持下,进一步与企业合作,对产品进行深加工,拓宽对外加工生产服务的门路,在培训学生的同时,增强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
(5)师资力量还需加强。
从整体看,目前存在着这样两大问题:一是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生产能力不是很强,与岗位要求有一定距离;二是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仅为48.7%,而国家示范校建设要求为80%以上,从行业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数量还显不足,这一比例要达到20%-30%。
4.结论:
(1)东西湖职校可以为开发区提供持续的人力支撑。
(2)东西湖职校可以为社会企业开展多层次、多专业的技能或者技术培训。
(3)东西湖职校在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下,可以更加直接深入的参与经济建设。
(4)东西湖职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能力有待提高。
(5)东西湖职校需要借助外力,通过自身努力,实现改革发展。
从以上两个方面分析来看,开发区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企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无疑为东西湖职校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东西湖职校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规格,逐渐成为开发区人才“孵化器”,开展教学生产、对外培训和服务,成为经济建设和支持经济建设的实体。
如果双方更加“靠近”、“互融”,将会迎来比翼齐飞之势。
二、东西湖职校通过加强建设,强化改革,为服务地方经济贡献最大力量。
东西湖职校与地方经济融合,在互动中发展壮大,并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重大作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深化改革(以下部分建设内容已经开始,并初步取得成效)。
(一)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增强办学实力。
主要任务:校园规划,包括功能分区、美化亮化;新建新食堂宿舍楼。
——校园建设与规划。
在现有基础上,通过改、拆、建、征等方式,形成相对独立的教学区(含实训区)、运动区、生活区,实现科学规划、功能分区,提升学校整体形象。
新建:2012年底,开工建设学生食堂宿舍综合楼。
建设能容纳2000——3000人同时就餐、500人住宿的综合楼一栋,建筑面积7300平方米,需投资2000万元。
征地:条件成熟,可以在学校东侧征地数百平方米,可以将学校东侧围墙拉直,利于整体规划。
目前,与该地3家住户有接触性谈判。
——培训基地建设。
目前东西湖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3号楼)成为数控、汽修、电子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训场所和对外培训、服务的基地,其他专业在校园内也均有学生实训和对外培训的场所。
在此基础上,将继续加强各专业实训和对外培训基地建设,主要为设施设备的更新换代及改造,力争引进最新、最前沿的生产或者实训设备,规范实训室或者基地的管理,逐步向教学化、企业化、社会化管理靠近,重点对接我区食品、机电、数控、物流、汽车等行业,努力将职校打造成为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名副其实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预期效果:
1.校园规划完成后,功能分区明显,改变了以往学校边发展边建设带来的凌乱布局,使学校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条件更加完善。
对外培训、服务体系相对独立。
2.美化、亮化工程完成后,学校整体形象将会有较大改变,正好也符合国家示范校建
设要求,与名校、大校的身份也比较契合,成为东西湖教育的靓丽名片。
3.新食堂宿舍楼建设完成后,解决了师生吃饭难、住宿难等问题。
(目前在校师生近4000人,只有一个不到900平方米的食堂,平均等待买饭的时间为30分钟左右,食堂内现在无法安放就餐座椅,学生吃饭四处打游击。
平均10人左右住一个寝室,人均不足3平方米,淋浴室严重不足。
)新食堂宿舍楼可以基本缓解这些压力,将来还可专设“对外培训售饭窗口和宿舍”,开展对外服务。
4.基地建设完成后,对外培训和服务的条件更加优化,可以满足新形势下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每年可以对外提供3000人次左右的培训。
(二)加快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步伐。
主要任务:将二区建设成为生产性教学基地;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生产基地建设。
通过改建、扩建、新建方式,完成东西湖职校生产性教学基地建设,开展机电加工、数控加工、钢构加工(锻造)、汽车维修与美容(A级修理厂)、工程机械驾驶培训等,可为学校或者社会提供生产、实习岗位(工位)近400个。
在现有的基础上,将原教室、阶梯教室、舞蹈厅等改造为生产车间、维修车间和理实一体化教室,改造面积近5000平方米,新建钢构厂房9000平方米。
目前道路、管网等建设已初步完成,随后的厂房建设、绿化等马上进行。
生产基地建设的重头戏是与社会、企业联姻,通过联合生产、引企入驻、租赁等形式开展生产服务活动,逐步实现企业化管理与运作模式,在真实环境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开展对外培训,同时可以招纳社会员工,通过实际生产服务,直接参与东西湖经济建设。
目前已学校经与多家企业合作对外生产,二区生产性基地大规模“招商引资”已有头绪,厂区建设完成后,企业即可入驻,开展教学生产。
——校内其他专业实训(服务)基地建设。
作为生产的前提环节,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也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在现有的条件和基础上,结合国家示范校建设,改造、更新完成建设。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拟建成一条SMT生产线和建立1个EDA仿真实训室,实现教学与生产对接的培养模式;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拟建成4间理实一体化教室、1个数字化工厂,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培养模式;汽修专业拟建一个A级修理厂、4间理实一体化教室,实现“专业+产业”培养模式;护理专业建立“院校融通,学做一体”的培养模式,拟通过加强课程建设和实训条件建设,建成1间简易ICU实训室,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前教育专业筹建专业附属幼儿园,实现“园校合一”的培养模式;数控专业特色项目签订校企共建协议并建成一条企业标准化的机械加工生产线。
预期效果:
1.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投产后,将会产生三大效益。
一是有了全面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载体,在此基础上,贯彻落实做中学、学中做和工学结合的培养和教学模式改革。
二是在生产过程中培养专业教师,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在生产与教学中逐步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三是通过生产,直接参与经济建设,既解决了学生学费问题(实习不付工资,顶岗实习付工资),又解决部分就业问题(可以招纳部分社会人员)。
2.校内实训基地建成后,可初步贯通并强化“实现理论——实践教学——岗前培训——生产实践——顶岗实习——优质就业”的教学就业链中的“实践教学”“岗前培训”环节。
(三)深化校企合作,推行教产结合、校企一体、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
主要任务:加快“校中厂”或者“厂中校”建设步伐;推行教产结合,真正推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和协助下,完成专业整体改革建设;实施订单、定向、冠名培养。
——“校中厂”或者“厂中校”建设。
探讨校企深层次合作机制,建立“校中厂”或者“厂中校”,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标。
在现有的纯净水生产线等基础上,新建机电加工、汽修、数控加工等生产线或者工厂,2013年初实现对外生产或加工。
与2-3加企业密切合作,探索“厂中校”建设,利用企业生产线或设备有系统的培养专业教师和学生,力争2013年有一个企业生产线或工段作为我校的“厂中校”。
——实施教产结合、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的改革。
以“校中厂”或者“厂中校”为载体,强化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争取企业、社会的资金、设备资源、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支持,在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让更多企业参与学校和专业建设,具体为教产结合的内容和形式、参与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形成以行业企业评价为主的评价模式,使开设专业能够适应和满足我区社会发展和企业用工的需求,学生能够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推行培养、教学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规格。
以发展学生能力为核心,重视技能培养,创新教学内容,实施工学结合模式,建立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大量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目前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是,探索适合学生和企业、岗位要求的技能训练模式;探索对实训场所和生产场所实施有效、科学的企业化管理;继续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逐步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丰富教材的呈现方式;统筹安排、调整理论和时间的关系、比例,强化1+1+1模式,即“理论、基础知识+更高理论、模块技训+教学见习、顶岗实习”的模式。
——与企业联动,实行订单、定向培养,开办企业冠名班。
至2013年订单、冠名班达到10个以上。
企业学习共同拟定教学计划,实施岗位教学,模拟企业化管理,并实现两大任务,一是课程体系建设,二是师资队伍建设。
预期效果:
1.“校中厂”、“厂中校”建设,使我校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改革落到实处,“实现三个对接”,将使企业、学生和学校获得三赢。
2.教产结合、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实施,能最快、最有效的培养高质量高规格人才,为开发区建设提供了人力支持。
3.推行培养、教学模式改革,将使职业教育更加适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扬长避短,获得自信,获得终身受用的职业道德和技能。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整体素质。
主要任务: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60%以上;区级以上名师10人(含德育名师)。
——提升整体素质,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现已制定教师培养计划,重点为教师到院校进修、到企业学习锻炼,每年有100多人次参加专业及相关进修、锻炼(不含普通或者常规进修学习),与10多家企业合作,企业为专业教师提供岗位和技术支持,队伍建设将逐步实行轮训制,注重年轻教师的培养。
下一步,将争取开发区管委会、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初步建设区级职业教育教师下企锻炼实践平台,适应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结合进修、锻炼、考级考证、引进等,改善调整教师队伍结构,
加大专业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比例,至2014年省级及以上重点专业的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60%以上。
——名师工程。
在两年内,实施名师打造工程,通过设立名师工作室,聘请专家学者引领培养、学校重点推介、着力打造骨干专业骨干教师8-10人;新聘请或引进楚天名师、省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高级技师或社会能工巧匠等10-20人,确保每个专业拥有3名以上高级专业人才,并且每个专业至少拥有2名在业界有影响的专业名师或能工巧匠。
到2015年,各专业拥有骨干队伍(专业骨干不少于3人),专业主任能独当一面对内对外开展工作。
培养德育和教学名师5人,省市有影响的名师10人。
预期效果:
1.队伍建设将使专业教学能力得到提高,在推行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课程建设等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提升专业竞争力和影响力以及学校可持续发展等提供后续力保障,为提高人才培养规格增加了砝码。
2.名师将在本校、本地区起到引领、骨干和示范作用。
(五)发挥服务社会经济的功能。
主要任务:社会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对外加工、生产和开展技术服务。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在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了解我区用工信息,培训需求,根据各专业特点,拓展社会市场,开发各类培训项目。
积极配合管委会、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社局、民政局等,针对企业用工状况,开展各级各类培训,为吴家山经济开发区建立多渠道、多功能的人才培养模式。
长远规划为,在政府的支持下(政策、经费、技术等),集中力量将我校建设成为东西湖区在职培训、就业再就业培训、各类短期培训中心,我校将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成人文化技术教育及岗位培训为延伸,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相结合、相衔接,满足了群众终身学习需求,多层次、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体系覆盖全区。
——开展对外加工、生产和技术服务。
以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为依托,开展对外加工、生产和技术服务。
目前数控、电子、汽修、食品等已经开展有效生产,基本按照企业化运营。
远期规划见“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部分。
预期效果:
1.“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办学模式,不仅按需求招收全日制职校生,还能够集中优势资源,面向人人开展多种类型的社会培训和多种层次的学历教育,这是对我区职业教育资源最佳利用和对我区教育的巨大贡献。
2.对外加工、生产和技术服务,既培养了师生,促进了学校和专业发展,又促进了经济发展,为优化投资环境作出了实质性努力。
(六)保障稳定的人才供应渠道。
主要任务:保持每年1500人的毕业生规模;为社会、企业培训、技术服务3000人次。
——保持一定的毕业生规模。
自2008年起,东西湖区本地生源每年平均减少500人,2012年全区初中毕业生3005人,其中就读我校的不足1000人,约占30%。
在生源紧张的情况下,今年我校仍招收新生近1500人(不含孝南分校),位居全市前列。
如果能落实招生政策的1:1左右的普职比,那么我校每年至少可以招收本地新生1200名,每年可以为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提供数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