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_迫击炮_词源考证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磊
义皆与我国叫法无甚关系 。 列强中唯日本叫法与中国相 《国語大辞典》 “迫撃砲” “射角が 同。日本 收 一词, 释义为 つねに 四五度以上 で発射される 歩兵戦闘支援用 の 火 砲口から弾丸をこめる( 发射角度 器。有翼弾を使用し、 保持在四十五度以上的步兵战斗支援武器 。 使用带弹翼 。 显然, 的炮弹, 前膛装弹) ” 其与中文“迫击炮 ” 一词同 “迫击炮” “迫撃砲 ” , 义。由此可见, 中文 一词源于日语词 “借形词” 。 是借自日语的 “迫击炮” , 既然是借自日语的“借形词 ” 其命名理据 就应由日语考察。 汉语中本没有“迫击 ” 一词, 日语中却 。“迫撃” 《国語大辞典 》 有 一词 释义为: 近づいて撃つこ と( 抵近射击 ), 《明鏡国語辞典》 释义为: 敵に接近して攻 都是接近攻击的意思。 另 撃すること( 接近敌人攻击) , 《図説日露戦争— — —兵器 · 全戦闘集 》 外, 据 称, 日军中首 创迫击炮的是日俄战争中日本第三军的今泽义雄中佐, : “敵に迫って砲撃する ’ という 该书并谈到其命名原因 ‘迫击炮 ’ , 意から迫撃砲と名付けられた( 取名为 寓意为 ” “迫击炮 ” 接近敌人进行炮击) 。 由此可知 从命名理据上 讲就是近距射击火炮。 我国文献中亦有相同说法, 可相 《国闻周报》 “东南大学军 佐证。1925 年第 47 期 上刊登了 《迫击炮》 : “因此种臼炮能 事讲师” 黎度的 一文, 文中即称 ‘迫击炮’ 。 ” 射极近之距离, 故日本及我国军队称之为 综上所述, 汉语中的“迫击炮 ” 一词是来源于日语的 “借形词” , 因其为近距射击火炮而得名 。 关于其命名理 《辞源 》 “为近迫射击之轻便小炮 ” 据, 旧 的说解是正确的。 《辞海 》 、 《中国大百科全书》 说解错误, 应予修正。
153
பைடு நூலகம்
论我国弱势劳动者群体的法律界定
: 《性别就业歧视的法律救济之思考 》 , 《政治与法律 》 瑥 瑏 曹艳春 2007 年第 4 期。 , “Productive Employment and the Evolution 瑦 瑏 Michele Tiraboschi of Training Contracts in Italy” ,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22 parative Labour Law and Industrial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 ( 4) , 2006 , pp. 635 ~ 649 ; Malcolm Sargeant , “Young Workers and Age Discrimination” ,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ara26 ( 4 ) , tive Labour Law and Industrial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 2010 , pp. 467 ~ 478. , “ Young People and Training 瑧 瑏 M. Ascension Garcia Trascasas Contracts: The Spanish Experience” ,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bour Law and Industrial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 24 ( 2 ) , 2008 , pp. 289 ~ 306. : 《关于就业年龄歧视原因的调查分析 》 , 《财经问题 瑨孙劲悦 瑏 2004 年第 4 期。 研究》 : 《韩 国 反歧视 法律制 度研究 》 , 《政治与法 瑩蔡定剑、 瑏 王福平 2010 年第 1 期。 律》
1976 年生, 作者简介: 刘勇, 法学博士, 重庆 工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德国马普研究所海德堡 外国公法和国际法中心访问学者 。 〔责任编辑:张春莉〕
汉语“迫击炮 ” 词源考证
刘
迫击炮是近代以来输入我国的兵器, 其词源及命名 理据国人往往不甚了了 。 论其来源, 几种常见的外来词 《汉语外来词词典 》 、 《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 》 词典如 : 《辞海 》 等都没有说明; 论其命名理据, 大体有三种说法 ( 第六版) 和 《中国大百科全书 》 ( 第二版) 均称其 “早期均 ; 民国出版的 《辞源》 ( 正续编合 为迫击发火, 故称迫击炮” 1915 年版无此条目) 则称其 订本, 商务印书馆 1939 年版, “近迫射击 ” ; 徐世荣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释例 》 理据为 “迫击” “急迫( 射击) ” 。 解释 为 我们先看迫击炮的来源 。 据相关史料, 现代迫击炮 最早由俄军发明于日俄战争, 日军很快仿制。 该兵器流 行于一战, 各国均广泛制造使用。 其在我国则流行于两 据陈安东《军阀与西方国家的军火贸 次直奉战争期间, (载 《近代史资料 》 , 易》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年版) 记载, 我国最早进口迫击炮为 1921 年进口自意大利。 另 《汉阳兵工厂关于研制迫击炮情形与曹锟等来往函 》 据 ( 《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 》 《第二 第二辑) 及傅兴沛 》 ( 《文史资料选辑 》 次直奉战争纪实 第四辑) 当时由直奉 两军控制的汉阳兵工厂及奉天兵工厂在 1922 年后都曾仿 制迫击炮。 我国使用迫击炮既然晚于当时列强, 则欲知其得名 之由, 当考察外语中的说法。 该兵器西洋人叫法多同英 语之 mortar, 如俄语为 Миномёт, 法语为 Mortier, 德语为 Mrser, 《英、 意大利语为 motaio ( 据 法、 西、 德、 俄、 阿、 汉军 《现代意汉汉意词典 》 ), 事词典》 及 其词源皆为拉丁语之 mortārium, “臼 ” ( 据《简明英语词源词典 》 ), 义为 无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