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物理学
中国物理学史pdf
中国物理学史pdf
中国物理学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科学发展。
古代中国的学者在物理领域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其中一些对世界科学有着深远影响。
古代中国的物理学发展主要集中在力学、光学和天文学等方面。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一些对物理学有所贡献的学派,例如墨子学派就提出了关于光的传播和反射的观点。
而在汉朝时期,张衡发明了地动仪,这是一种测量地震的仪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测震仪。
在唐宋时期,物理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陆羽发明了茶具中的茶壶喉咙,并通过利用水蒸气压的原理实现了自动倾倒茶水。
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蒸气机械装置之一。
此外,在宋代,沈括提出了冲击波理论,他对火药的研究也推动了火药的发展。
到了近代,中国的物理学发展受到了西方科学的影响。
19世纪末,中国的科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提出了关于弱相互作用的理论,从而赢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标志着中国在现代物理学领域的重要进展。
总的来说,中国物理学史上有着许多杰出的学者和重要的发明,对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虽然在某些时期受到了外部因素的限制,但中国的物理学研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成就。
揭秘中国古代的物理学研究
揭秘中国古代的物理学研究中国古代的物理学研究在科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成就对后世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为你揭秘中国古代的物理学研究,并探讨其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1. 历史背景与起源中国古代物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一阶段的物理学主要集中在自然哲学的范畴。
诸子百家中的墨子、荀子等人都对宇宙、运动、光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不过,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要属《墨经》和《荀子》中的相关章节。
2. 力学研究古代中国力学研究的重要代表是《墨经》中的《墨子·墨翟下》。
其中,墨子提出了许多力学的基本理论,如增力、减力、偏斜力、浑然合一等思想。
这些理论成为后世物理学研究的基石,对中国古代的机械工程和战争科技有着深远的影响。
3. 光学研究中国古代光学研究的杰出代表是《墨经·墨子翟上》。
墨子在其中提出了反射、折射等光学现象的解释,并开创性地提出了"光行直线"的观点。
这一理论在光学研究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光学实验和仪器的基础。
4. 声学研究中国古代声学研究也具有独特的特色。
《墨经·墨子翟上》中提出了音乐的"和"与"不和"的概念,探讨了音乐和声音对人心理、情感的影响。
此外,中国古代的钟鼓制作和音律学等方面的研究也与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5. 热学研究古代中国的热学研究主要包括火的传播、风的起源和恶劣天气现象等。
《墨经·墨子翟上》中的《火食世》一章提到了火的热传导机制以及风的形成原因。
这些研究为后世热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6. 仪器与实验中国古代物理学研究离不开精巧的仪器和实验。
早在古代,中国就发明了许多仪器,如日晷、赤道仪、地动仪等,用于观测天文、测定时间和方位等。
此外,诸多实验也为古代物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实证依据。
7. 影响与贡献中国古代物理学的研究对科学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贡献。
其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为后世科学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中国与西方古代物理学发展比较
中国与西方古代物理学发展比较概述中国和西方的古代物理学发展有着不同的历史,从古希腊时代开始,西方物理学的发展就比中国早。
中国的古代物理学发展受到儒家传统的影响,以哲学的思维方式探索自然规律。
西方物理学的发展则以实验研究为主,探索自然规律的实质。
本文将对比中国和西方古代物理学的发展,以了解两者在物理学发展上的不同之处。
一、中国古代物理学发展1. 受儒家传统影响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发展受到儒家传统的影响,以哲学的思维方式探索自然规律。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是《易经》,它以“八卦”的形式,把宇宙的变化和发展过程归结为“天地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了宇宙间的规律。
另外,中国古代物理学家还提出了“五行”理论,将宇宙中的物质和能量归结为五种基本元素,即金、木、水、火、土,从而揭示了宇宙间物质能量的变化规律。
2. 天文学发展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发展也体现在天文学方面。
早在公元前7世纪,中国就发明了指南针,从而有效地掌握了海上航行的方向。
此外,中国古代物理学家还发明了多种仪器,用于观测太阳、月亮和星辰的变化,例如“南视仪”、“太阳角仪”等。
二、西方古代物理学发展1. 受希腊哲学影响西方古代物理学的发展受到希腊哲学的影响,以推理的思维方式探索自然规律。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是柏拉图,他把宇宙的变化和发展归结为“四元素”,即水、火、土、空气,从而揭示了宇宙间的规律。
此外,西方哲学家还提出了“四原则”理论,将宇宙中的物质和能量归结为四种基本元素,即阴、阳、温、凉,从而揭示了宇宙间物质能量的变化规律。
2. 实验研究西方古代物理学的发展也体现在实验研究方面。
早在公元前6世纪,西方物理学家就发明了温度计,从而有效地测量温度。
此外,西方物理学家还发明了多种仪器,用于观测物质的性质和能量的变化,例如“热力计”、“比重计”等。
结论从上文可以看出,中国和西方古代物理学的发展有着显著的不同之处。
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发展受到儒家传统的影响,以哲学的思维方式探索自然规律;而西方古代物理学的发展则以实验研究为主,探索自然规律的实质。
古代中国的物理学贡献
古代中国的物理学贡献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说一下古代中国对物理学的贡献。
古代中国的物理学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尚书》中记载了黄帝利用压缩空气制作蒸汽娱乐的例子;《周礼》也记载了使用杠杆的方法搬运货物。
而《墨子》中还有机械运动理论的探讨。
这些与物理学有关的内容是古代中国对物理学起步的标志。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光学运动学有了更多的探讨和研究。
《战国策》中就提出了“光速万里”的观点,还有一些学者对镜面反射等光学现象有所了解。
在汉代,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和“天为大、地为小”的天人观,这对后来的物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唐代是中国物理学的一个辉煌时期。
冯诺依曼曾评价道:“整个中世纪的欧洲仅有的几位真正大的科学家,如皮萨和阿拉贡,仅是中国数学和物理学的翻译,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牛顿第三定律。
”在这个时期,我们的民族英雄郎肃丛创立了五行学说,提出了许多物
理学理论。
他认为宇宙由五大元素组成,即水、火、木、金、土,这种对自然界的认识对后来的物理学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明清时期,王船山深入探讨了阴阳学术,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
著名数学家牛栋临床实践发明了“出人意料”的四种近似计算法,成为后来数学和物理学的辅助工具。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对物理学的贡献非常丰富。
虽然与现代物理学相比,我们的先辈们的成就显得有些局限,但它开创了中国物理学的基础和传统,是我们学习和发展物理学的宝贵财富。
[精品]中国古代物理学
[精品]中国古代物理学中国古代物理学是一种引人入胜的学科,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和文化积淀。
在古代帝王时代,物理学的研究是由官员和科学家来处理的,并且在后来的时代中,也有很多知名的学者致力于研究物理学,从而对中国科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那个时候,人们已经开始探索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竞争,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物理学研究也随之得到了快速发展。
当时的著名学者铁齿铜人先生,提出了“物之不灭,名为巨万,物之天然,名为真,物之可见,名为形”的理论,奠定了物质守恒定律的基础。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中国古代物理学理论体系日趋完备,形成了一系列学派和流派,比如儒家、道家、墨家和阴阳家等。
这些学派对于物理学的理论和研究取向都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做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
儒家学派认为,物质的规律是不变的,而人的行为却是可以改变的。
因此他们重视人的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认为“和、敬、忠、信、节、廉”是人必须遵守的准则。
这种观点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非常流行,因此被广泛被接受。
同时,在物理学方面,他们还提出了“天地万物之体皆有气”,认为气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元素之一。
相对于儒家学派的强调人的道德素养,道家学派则更加关注自然规律和生命本质。
道家认为,自然界的本质是相互联系的,而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一种范式性,如神知道万物的本质和规律。
因此,建立在道家哲学基础上的物理学也更加关注物理现象产生的背景和内在规律。
墨家学派则更加重视实践和应用。
他们认为,只有把知识转化成实践,才能让它变得更加有价值。
因此,他们致力于研究和发展一些实用的工具和科技,如力学,量角器和角度悬挂器等。
阴阳家则是在儒家、道家、墨家和其他流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他们认为,自然现象是相互关联的,这些现象可以通过各种参数来描述和计算。
因此,他们通过研究参数之间关系的变化,建立了各种数量的变换关系,并形成了一系列关于自然现象的规律和定理。
中国历代著名物理学家的传记
中国历代著名物理学家的传记一、引言物理学作为一门探索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物理学家。
他们为我国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巨匠。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历代著名物理学家的传记,以展示他们在物理学领域的辉煌成就。
二、古代物理学家的传记1. 墨子(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221年)墨子,名翟,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科学家。
他提出了“光学八条”,对光学原理进行了系统阐述,被誉为“光学之父”。
墨子还发现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此外,他在力学方面也有所贡献,提出了“杠杆平衡”和“滑轮原理”。
2. 沈括(1031年-1095年)沈括,字存中,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
他在《梦溪笔谈》一书中,对光学、声学、力学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
沈括发现了磁偏角的存在,并对地球磁场进行了研究。
他还提出了“浮力原理”,并解释了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三、近现代物理学家的传记1. 钱学森(1911年-2009年)钱学森,世界著名科学家、力学家、工程师。
他被誉为“中国导弹和航天事业之父”。
钱学森在力学、航空、航天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他提出了“钱学森方程”,为航空航天领域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此外,他还致力于推动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
2. 钱三强(1913年-1999年)钱三强,原名钱伟长,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
他是中国原子弹、氢弹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为我国核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钱三强在物理学领域的研究涉及原子核结构、放射性物理等方面。
他还致力于科学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物理学家。
3. 杨振宁(1922年- )杨振宁,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他在粒子物理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提出了“杨-米尔斯方程”,为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杨振宁还致力于科学普及和人才培养,为我国物理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4. 李政道(1926年- )李政道,与杨振宁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著名物理学家。
中国古代物理学的成就
中国古代物理学的成就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与自然哲学经历了几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为形成时期;从秦、汉经三国、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前221~960)是发展时期;宋、元至明初(960年至15世纪)是鼎盛时期。
在漫长的2000多年中,中国古代物理学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只是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欧洲近代物理学的兴起,它才显得落后了,可以称为衰落时期。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物理学汇合于世界物理学,呈现出不同于古代物理学的新面目。
先秦时期的伟大哲学家墨翟(约前468~前376)及其墨家学派(4世纪~前3世纪),在他们的论著《墨经》中记述了大量的物理知识,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物理学成就最大的学派。
《墨经》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在力学与光学方面。
它探讨了力的定义,叙述了惯性运动,研究了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装置省力的原因,以及浮力与平衡原理;指出了光的直线传播及反射规律以及小孔、平面镜、凹凸面镜的成像情况;观察了温度与火色的关系。
《论衡》书影同时期的《考工记》是应用力学、声学方面的书籍,记载了滚动摩擦、斜面运动、惯性现象、抛物轨道、水的浮力、材料强度以及钟、鼓、磬的发音、频率、音色、响度及乐器形状的关系。
这时期的《管子·地数篇》、《鬼谷子》、《吕氏春秋》等书中还记载了天然磁石的吸铁现象以及最早的指南针“司南”。
汉代王充(27~约97)的《论衡》是中国中古时期的百科全书。
在力学方面,《论衡》指出外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运动速度;而内力不能改变物体的运动。
同时,《论衡》还讨论了相对运动,在声学方面研究了声的发生、传播与衰减,并用水波作比喻。
在热学方面,《论衡》研究了热的平衡、传导及物态变化;在光学方面,阐述了光的强度、光的直线传播及球面聚焦现象;在电磁学方面,记录了摩擦起电及磁指南器。
在唐代,有人进行了大规模的大地测量,这实际上是世界上第一次进行的子午线的实际测量。
在《孙真人丹经》中记述了火药的配方:硫黄、硝石和木炭。
中国古代记载物理学知识
中国古代记载物理学知识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唠唠中国古代那些超有趣的物理学知识,就像挖掘宝藏一样,保证让你惊掉下巴。
咱先说说杠杆原理吧。
这杠杆啊,就像是一个神奇的魔法棒。
古代人可聪明啦,阿基米德说给他个支点能撬起地球,咱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智慧。
你看那秤,小小的秤砣就能称起大大的物件。
这秤砣就像一个武林高手,虽然个头小,但是凭借着杠杆这个“武功秘籍”,在秤杆上那么一挪,就能四两拨千斤,轻松知道东西的重量。
就好比一个小蚂蚁能拉动比它大好多倍的食物一样神奇。
再看看光学知识。
铜镜就像是一个时间的记录者,表面光滑得就像平静的湖面。
古代人通过打磨铜镜来利用光的反射,那时候的铜镜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太阳,把人的面容反射出来。
想象一下,古人对着铜镜梳妆,就像在跟另一个自己对话。
而且小孔成像更是奇妙,一个小小的孔就像是一个神秘的时空隧道,外面的世界通过这个小孔就倒着映在墙上了。
这就好像是现实世界被施了魔法,来了个大反转,大树变成了小树,人也头朝下脚朝上了,特别有趣。
还有声学呢。
古代的编钟那可是响当当的。
一个个编钟就像一群听话的小精灵,按照不同的大小和形状,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当乐师敲响它们的时候,就像是一场精灵的音乐会。
那声音悠扬动听,仿佛能穿越时空,带着我们回到古代的宫廷,看到那些穿着华丽服饰的人在翩翩起舞。
这编钟的声音就像流水一样,有时候湍急,有时候缓慢,在空气中流淌着美妙的旋律。
古代的磁学也很厉害。
指南针就像一个永远不会迷路的小导游。
不管你在多么复杂的环境里,它就坚定地指着一个方向。
它小小的指针就像是一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方向的秘密。
在茫茫大海上,它就像海上的灯塔,给船只指引回家的路,哪怕狂风巨浪也不能让它动摇。
咱中国古代的物理学知识就像一座神秘的大花园,里面充满了各种奇妙的花朵。
虽然当时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设备去精确测量和研究,但古人凭借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无限的智慧,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物理现象。
就像一群探险家在未知的世界里发现了一个个宝藏一样,这些知识是他们留给我们的珍贵礼物,我们现在看着这些知识,就像看着古人智慧的结晶在闪闪发光呢。
第一章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发展
第一章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发展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1年的秦朝,当时中国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中国古代物理学主要是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实验研究来探索自然规律,并建立了一些基础的物理概念和理论。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物理学发展的一些主要方面的介绍。
古代中国物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力学、光学、声学等。
力学方面,中国古代学者研究了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力的作用,提出了“天地运行法则”和“渊虞洗沐”的理论。
这些理论认为,天体运动规律和地球上的物体运动规律是相似的,并且宇宙万物都受到一种普遍的力量影响。
光学方面,中国古代学者研究了光的传播和反射,提出了光的波动性和反射定律等理论。
他们还发现了透镜的放大作用和光的折射现象。
声学方面,中国古代学者研究了声音的传播和音乐的原理,提出了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和共鸣的规律。
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发展得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和数学的支持。
古代中国天文学和数学的研究成果为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代中国天文学主要研究天体运动规律和宇宙结构,通过对星象的观测和天体力学的计算,建立了一些天文学概念和理论。
古代中国数学主要研究数的性质和运算方法,如算术、代数和几何等。
在物理学的研究中,数学在物质运动规律和力学方程的推导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物理学的发展还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对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对自然的敬畏,这为物理学家研究自然规律提供了精神支持。
道家的哲学思想提倡顺应自然法则和追求物质的最本真的状态,这为物理学家研究物质本质和物质变化提供了思路。
佛家的哲学思想强调万物相互依存和无常的性质,这为物理学家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提供了启示。
总结而言,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发展是在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支持下进行的。
中国古代学者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探索了物质运动、光传播和声音传播等现象的规律,并建立了基础的物理概念和理论。
中国古代物理学史
第一篇 古代物理学
第一章
中国古代物理学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掌握) 第二节 中国古代物理学知识的积累(知道) 第三节 中国古代物理学的特点(了解)
(3)气分阴阳,永远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天地万物存在与变化的多 样性,天地万物变化的实质即气的运动变化。
王充在《论衡•自然》中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张载《正蒙》:“气有阴阳,屈伸相感之无穷”。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感者,交相感。阴感于阳而 形乃成,阳感于阴而象乃著”。
西周末年的伯阳父解释地震现象时说:“夫天地之气, 不失其序。若过其序„„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 是有地震。”(《国语·周语》)就是说:“天地之气”有 一定的秩序。若是失了秩序,阳气和阴气都不在它们应有的 位置,不能有它们应有的运动,这就有地震。
宣夜说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宇宙中充满着气体,所有天 体都在气体中漂浮运动。星辰日月的运动规律是由它们各自 的特性所决定的,决没有坚硬的天球或是什么本轮、均轮来 束缚它们,宣夜说打破了固体天球的观念,这在古代众多的 宇宙学说中是非常难得的。 宣夜说创造了天 体漂浮于气体中的理 论,并且在它的进一 步发展中认为连天体 自身,包括遥远的恒 星和银河都是由气体 组成的。这种十分令 人惊异的思想,竟和 现代天文学的许多结 论相一致。
4.评价
李约瑟(1900-1995) 认为:“元气,像现代人 心目中以太波或辐射线。”
何祚庥先生则认为 气“与其说是接近于以 太,不如说更接近于现 代科学所说的场”, “元气学说„„是现代 量子场论的滥觞”。
古代中国的物理学贡献
古代中国的物理学贡献
古代中国在物理学方面有许多重要的贡献,以下是其中几个方面的介绍:
1. 静力学
古代中国对静力学的研究非常深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就提出了“墨子定理”,即“同斜面上的重量,按其比例相对地平线之长,而按比例相对斜线之长也”。
这个定理可以用来解决物体在斜面上的平衡问题。
此外,三国时期的张衡还发明了“天平”,可以精确地测量物体的重量。
2. 力学
在力学方面,中国古代也有很多重要的贡献。
著名的《九章算术》中就有关于平衡杆问题的讨论,这是力学中最简单的问题之一,但却是解决其他复杂问题的基础。
此外,宋代的沈括还发明了“沈氏砂仪”,可以测量物体的密度和比重。
3. 光学
中国古代对光学的研究也相当深入,早在东汉时期,张衡就提出了“光行直”的观点。
唐代的玄宗时期,僧人顾炎武还发明了“几何学”,可以用来解决光线的反射和折射问题。
明朝的徐光启还发明了“弧形反光镜”,可以将光线聚焦到一个点上。
4. 热学
古代中国对热学的研究也非常重要,宋代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提出了“火有五性”、“火气浮上”等观点。
明代的徐光启也研究了火的传导问题,并发明了“热计”,可以测量物体的热量。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在物理学方面的贡献非常重要,对于现代科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物理学
中国古代物理学中国古代物理学是中国古人对宇宙万物及其运行规律的研究和理论探究。
虽然在古代中国,科学研究并没有像现代那样被严谨地系统化和分类,但是古代中国人通过观察天象、感知自然现象以及试验和实践,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物理学知识。
在古代,天文学和地理学是中国古代物理学的两个重要分支。
天文学家通过对天空中星体运动的观察和测算,了解了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并形成了一套相对准确的天文历法。
其中,阳历和阴历是中国人民至今仍在使用的两种不同的历法,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时间和季节的认知。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家研究并记录了许多天文现象,如日食、月食、彗星等,从而推算出月球、太阳和其他行星的运动规律。
古代中国还形成了关于地球平面形状的观念,并提出了地心说的假设。
这些成果对于后来的演进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天文学,古代中国人还注意到了大量的物理现象和规律。
例如,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中的《黄帝内经》提到了“五行学说”,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由五种基本元素组成,分别是金、木、水、火和土。
古代中国人认识到,这些元素不仅组成了自然界的万物,也构成了人体的五脏,因此影响了人的健康和行为。
此外,古代中国人还对力学有所认识。
刘徽的《九章算术》中包含了一些物理学的内容,如浮力原理和杠杆原理。
另外,中国古代的酿酒传统中,蒸馏原理、液压原理等也被应用于实践中。
这些施展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或者技术不仅解决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问题,还为古代中国人物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切实的案例和实验依据。
然而,相对于其他古代文明,如古希腊和古罗马,古代中国的物理学发展相对滞后。
一方面,中国孜孜不倦地进行实践研究和技术创新,这为古代中国人在工艺、农业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却很少进行系统性的理论总结。
另一方面,古代中国的思维方式强调继承、传统和作者权威,这导致了学术界的限制和对新观念的抵制。
在数理学、力学和天文学等领域,古代中国的科学成就与西方科学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物理学史-中国古代物理学
与《考工记》几乎同时的《墨经》,则进一步得出一些初 步的力学哲理(如“奋”、“衡”、“本”、“标”、“重”、 “权”等),给力下了比较科学的定义:“力,刑(形)之 所以奋也。”可惜这一形成科学的抽象思维进程在后世没有 顺利继续下去。这一时期是以记录与积累生产经验为主,也形 成了初步哲理。
(2)两汉到五代时期(前206~960)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力学知识与古代精湛的工艺技术往 往密不可分,但各时期对技术知识的整理汇集、研究提高、 保存流传都未受到重视,致使技术特别是科技理论不能代替 人力形成明显的生产力,科举八股把教育与知识分子的注意 力引到文字游戏或仕途官场上。一方面是大量生产知识与技 术积累而又散失,缺乏系统整理,一方面是经验性的定性的 力学概念始终带有思辨色彩(如“气”、“道”、“理”), 缺乏数学的定量引用和系统实验的基础,因此经典力学理论 只能等待西方传入。
热胀冷缩是重要的热现象之一,在我国古代对它已有所研 究和利用。汉代《淮南万毕术》记述了这样一个现象:把盛水 铜瓮加热,直到水沸腾时密闭其口,急沉人井中,铜瓮发出雷 鸣般响声。这现象可能是发热物体在急速冷却时发生了内破裂, 破裂声由井内传出,这是一个典型的热胀冷缩现象。元代陶宗 仪曾亲自作热胀冷缩实验,他把带孔的物体加热以后,使另一 个物体进入孔洞,从而这两个物体如“辘轳旋转,无分毫缝罅” 他明确指出,这是前一物体“煮之胖胀”的缘故。
四. 中国古代的光学知识
我国古代对光的认识是和生产、生活实践紧密相连的。它 起源于火的获得和光源的利用,以光学器具的 发明、制造及 应用为前提条件。根据籍记载,我国古代对光的认识大多集 中在光 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大气光学、成像理论等多个 方面。
三. 中国古代的热学知识
我国古代的热学知识大部分是生活和生产经验的总结。至 今所知的古籍中对热的研究记载较少,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掘。
中国古代的物理学家
中国古代的物理学家一、墨翟(墨子)1. 人物简介- 墨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 物理学贡献- 力学方面- 光学方面- 声学方面二、沈括1. 人物简介- 沈括是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政治家。
他博学多闻,在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文学、史学、考古等众多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
2. 物理学贡献- 磁学方面- 他还对指南针的装置方法进行了研究,记载了四种不同的指南针装置方法,即水浮法、缕悬法、指甲法和碗唇法。
其中缕悬法是用丝线将磁针悬挂起来,这种方法灵敏度最高。
- 光学方面- 沈括对小孔成像、凹面镜和凸面镜成像等光学现象进行了研究。
他解释了凹面镜成像的原理,“阳燧照物皆倒,中间有碍故也。
”这里的“阳燧”就是凹面镜,他指出凹面镜成像倒立是因为中间有焦点(碍)的缘故。
他还对凸面镜成像进行了观察,发现凸面镜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虚像。
- 声学方面- 沈括对声音的共振现象进行了研究。
他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来演示共振现象,“琴瑟弦皆有应声:宫弦则应少宫,商弦则应少商,其余皆隔四相应。
今曲中有声者,须依此用之。
欲知其应者,先调诸弦令声和,乃剪纸人加弦上,鼓其应弦,则纸人跃,他弦即不动。
”他通过在弦上放置剪纸人,当弹奏与某弦共振的弦时,剪纸人会跳动,生动地演示了共振现象。
三、宋应星1. 人物简介2. 物理学贡献- 声学方面- 他还对声音的传播介质有一定认识,指出声音需要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物之冲气也,如其激水然。
气与水,同一易动之物。
以石投水,水面迎石之位,一拳而止,而其文浪以次而开,至纵横寻丈而犹未歇。
其荡气也亦犹是焉,特微渺而不得闻耳。
”将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类比于水波在水中的传播,形象地说明了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且以波的形式传播的特点。
【高校与高等教育】中国古代的物理学成就
中国古代的物理学成就1️⃣ 力学与运动学探索在中国古代,物理学思想往往蕴含于哲学、天文学、工程学等多个领域之中。
早在先秦时期,《墨经》便对力学和运动学有了初步探讨,其中“力,刑之所以奋也”阐述了力的概念,即力是使物体运动或形变的原因。
此外,《墨经》还讨论了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的原理,以及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这些思想与现代物理学中的力学原理不谋而合。
汉代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不仅是对地震学的重大贡献,也体现了古人对力学平衡原理的深刻理解。
通过精密的机械结构,地动仪能够准确感知地震方向,展示了古代中国在力学应用方面的高超技艺。
2️⃣ 光学与声学实践在光学领域,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
战国时期的《考工记》中记载了制作凹面镜和凸面镜的方法,以及它们成像的特点,这标志着古代中国人对光学原理的初步认识。
到了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详细描述了小孔成像、凹面镜成像等实验,进一步推动了光学研究的发展。
声学方面,古人通过制作乐器如编钟、古琴等,不仅展现了卓越的音乐才华,也间接促进了声学知识的积累。
编钟的发音原理、古琴的共鸣箱设计,都体现了古人对声音传播、共鸣等声学现象的深刻理解。
3️⃣ 磁学与电学萌芽在磁学与电学领域,中国古代同样有着令人瞩目的成就。
汉代时期,人们已经发现并利用了磁铁的吸铁性和指向性,制成了指南针,这一发明对后来的航海、地理探测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指南针的出现,标志着古代中国在磁学应用上的重大突破。
至于电学,虽然古代中国人尚未形成系统的电学理论,但在实践中已有所触及。
如雷电现象的观察与记录,以及静电现象的初步感知,都为后来的电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的“雷公墨”,即陨石玻璃,就是雷电作用下的产物,显示了古人对自然界电现象的敏锐观察。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物理学成就虽未形成如现代物理学般严密的体系,但在力学、光学、磁学与电学等多个领域均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初步的理论探索。
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发展史中国古代物理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领域,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在此,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发展史以及它对中国科学和文化的影响。
1. 古代物理学的起源中国古代物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在这个时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就开始研究自然现象,比如气象、地质和天文。
孔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论,强调天地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在秦汉时期,更多的学者开始研究物理学。
其中最有名的是张衡,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浑天仪并提出了“地心说”理论,这一理论对后来的科学和技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2. 古代物理学的成就中国古代物理学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
在物理学领域,中国的研究成就主要包括测量学、天文学和光学等方面。
测量学方面,中国古代已经有了以红色为基础颜色的长度单位“尺”,并提出了10进位记数法。
这使中国几乎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笛卡尔坐标系的文明。
在天文学方面,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记录天象,发掘出了大量有关天文现象的文献。
到了汉代,刘歆等人开始修建天文台,观测天象,为后来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光学方面,古代中国人提出了光的折射定律和光的散射定律,并发明了光学器具,如双凸透镜、李氏光学和摩擦起电等。
3. 古代物理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发展和成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人重视和宇宙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关联,依存的。
这种人文主义对中国哲学、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都有深远影响。
古代的物理学家注重实际研究和实际应用,无论是古代的工艺品还是现代的科学技术,都可以在其中找到中国物理的印记。
中国物理的贡献也使中国自然科学具备了很高的水平,而这一水平直接影响到中国文化的多方面。
4. 古代物理学的现实意义古代物理学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学术的需要,也是为了实际应用。
中国古代的物理学家们对于“如何运用自然规律来改善人们的生活”的思考,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借鉴。
例如在地理方面,长城的修筑根据地形和物理学法则进行了布局;并且中国还出现了许多的编写地图的专家,他们并不断总结优化宣传技术。
中国古代的物理学萌芽
中国古代的物理学萌芽1.力学方面我国古代力学知识源远流长,积累丰富。
早在2000多年以前的战国时期,在“墨经”中,记述了墨子(公元前478-前392)等哲学家对力学方面的一些精辟见解,如“力,刑之所以奋也。
”,表达了力是使人和物的“奋”即由静到动的根本原因。
还对杠杆进行了研究,指出:“相衡,则本短标长。
”说明了在称量重物时,要想与砝码平衡,就要调整重臂“本”和力臂“标”,这一记录比阿基米德早二百多年。
我国科学家的朴素的宇宙观,例东汉的张衡强调:“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明“武备志”记载:“水战,可离水三。
四尺燃火,即飞出水面二。
三里去远,如火龙出于江面,筒药将完,腹内火箭飞出,人船俱焚。
”发展了二级火箭装置。
2.电磁学方面在静电学方面,在西汉末年,(公元前20年)就有记载,在磁学方面更有骄人记录:1)传:4000年前,黄帝与蚩尤打仗,但蚩尤作雾,黄帝则使用指南车来辨别方向,使蚩尤大败。
2)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到秦始皇为了防避刺客,用磁石建造阿房宫的北阙门,若刺客身怀刀刃将被磁门吸住。
3)指南针比法人古约特早几百年。
3.天文学比较突出的是张衡(公元78年-139年),生于河南南阳石桥镇,公元111年担任了东汉主持天象观测、编订历法的太史令,发明了浑天仪、候风地动仪。
国际天文学组织用他的名字命名了一颗小行星和月球上的一座环行山。
元朝的郭守敬等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4.π的计算“π”是物理、数学中经常遇到的一个常数,测算它的精确值对科学的发展很重要。
先秦取圆周率为“周三径一”魏晋时期的刘徽应用极限思想,采用割圆法,算出了当时世界上π=3.1416的数字。
*割圆法:刘徽指出: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长“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其面积“将与圆周合体,而无所缺矣。
”据说他将正多边形割至了3072条边。
南北朝的祖冲之(429-500年)是世界上第一个把π的值推算到3.1415926~3.1415927的人。
祖冲之利用方法:方和圆的相互转化。
简述中国古代物理学成就
简述中国古代的物理成就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不间断文明的古国,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曾一度领先于世界,在物理方面取得了不少令人称道的成就。
一、力学方面1、我国现存最早的科技书籍——《考工记》中,有不少力学知识,而对惯性问题的认识更是比同时期的欧洲国家深刻得多。
2、墨家著作《墨经》一书,更是已经对力学现象进行了粗浅的概括,并进行一些推理论证,包括时空观念,力的平衡问题等。
墨家发现的杠杆原理比阿基米德要早两百多年,遗憾的是未就此建立起一个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①墨家给力下了符合科学的定义,《墨经》中说:“力,形之所以奋也。
”这里“形”指物体,“奋”指运动的快慢,这句话就是说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2300多年前的这个结论和近代物理学的概念是一致的。
《墨经》又说:“力,重之谓,下举,重奋也”,把重归于力的范畴。
“奋”指施力者使物体由下而上的抵抗重力的作用过程。
②《墨经》一书中有两条专门记载杠杆的原理。
一条说:“衡木,加重焉而不挠,极胜重也;右校交绳,无加焉而挠,极不胜重也。
”意思是说:在横杆的一端加上重物而不致发生偏转(挠),那一定是预先固定有石块的一端(即“极”)的转矩,足以胜任重物一端的转矩。
此时如果把支点(“交绳”)移近“极”端,即不必另加重物也可以使杠杆偏转,这时是“极”的转矩不能胜任重物的转矩。
另外一条是专门从杠杆原理讨论天平与杆秤的。
条文是这样的:“衡木,加重于其一旁,必捶——重相若也。
相衡:则本短标长,两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标得权也。
”这段文字上半段是说天平的。
意思是:天平衡量的一臂加重物,另一臂必得加砝码(“必捶”),两者必须等重,才能平衡。
下半段是说杆秤的。
意思是说:杆秤的提钮到重物的一臂(“本”)比较短,提钮到杆秤的臂(“标”)比较长,如果两边等重,秤锤一边必下落。
为什么呢?因为秤锤对“标”一边的作用过大了。
这两条杠杆的平衡条件说的很全面:有等臂的,有不等臂的;有改变两端重力使它转动的,也有改变两臂长度使它转动的。
中国物理历史知识
中国物理历史知识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现象以及相关力学、能量、热、光、电、声、原子构造等基本概念的学科。
在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学家们对自然现象的思考和探索。
一、古代物理学1. 先秦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等人就已经开始探讨自然界的规律。
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万物都遵循自然的规律。
庄子则提出了“齐物论”,认为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2. 两汉时期:汉代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地动仪,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
他还提出了“浑天说”,认为地球是一个球体,太阳、月亮和其他星球都在围绕着地球运动。
3. 宋元时期:宋代的科学家沈括编写了《梦溪笔谈》,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涵盖了许多自然科学的知识。
沈括提出了“磁偏角”的概念,解释了指南针为什么会偏离地理北极的现象。
二、近现代物理学1. 明清时期:明代的科学家徐光启翻译了许多西方科学著作,如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等,为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清代的科学家郑和下西洋,将中国的科学技术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2. 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的物理学家吴健雄等人在实验上证实了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为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投入大量资金支持科学研究。
中国物理学家们在量子力学、相对论、核物理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例如,钱三强等人发现了铀核裂变现象,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基础;邓稼先等人成功研制出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三、当代物理学近年来,中国物理学家们在量子信息、超导材料、纳米科技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例如,潘建伟团队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量子密钥分发,为量子通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屠呦呦因为发现抗疟疾药物青蒿素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宋元明时期(960~1644)
苏颂(1020~1101)和韩公廉1092年建成了我国古代最 大型的先进天文钟楼“水运仪象台”,其结构详细载于苏颂 《新仪象法要》中,它涉及天文、力学、机械制造,其中有相 当于钟表擒纵器的“天衡”,是保证等时性的杠杆装置。元代 郭守敬(1231~1316)在天文仪器制造的种类(简仪、仰仪、 定时仪、日月食仪等十几种)、结构和精度方面达到很高水平。 宋代曾公亮(997~1087)在《武经总要》这一军事著作中 除记载兵工机械、枪炮、军用油泵(“猛火油柜”)等外,还 在《寻水泉法》中详载了虹吸管(“渴乌”),它在《后汉 书· 张让传》及唐代《通典》中都有记载,包括“取大竹去节”, “油灰黄蜡固封”竹首插入水中五尺”,烧火使“火气潜通” 入水,“则水自中逆上”等。
三. 中国古代的热学知识
我国古代的热学知识大部分是生活和生产经验的总结。至 今所知的古籍中对热的研究记载较少,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掘。
火的利用和控制,使人类第一次支配了自然力,使人类文 明大大前进了一步,同时,它也是古人对热现象认识的开端。 我国山西省芮城西侯度旧石器的遗址,说明大约180万年前人类 已经开始使用火。 对冷热的认识 约在公元前2000年,我国已有气温反常的记载, 在两周初期,人们开始掌握降温术和高温术。据《周礼》记载, 当时已设专人司贮冰事,冬季凿冰加以贮藏,到春、夏季用来 降温。我国冶炼业的发展较早,高温技术也很早被人们掌握。 江苏省曾出土春秋晚期的一块铁,经科学分析,它是一块生铁, 生铁的冶炼温度比熟铁高,需达摄氏千度以上。生铁的出土, 说明在那时的高温技术已达到一定水平。
在我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对热动力的认识和利用,唐代 出现了烟火玩物,“烟火起轮,走绒流星”。宋代制成了用火 药的火箭、火球、火蒺藜。明代制成了“火龙出水”的火箭, 这些都是利用燃烧时向后喷射产生反作用力使火箭前进的道理, 属热动力的应用,它是近代火箭的始祖,被世界所公认。
“阴阳八卦”说 这一学说起源于殷周之际,实际上也是一种 原始的元素论。它从人们生活经常接触的自然界中选取了八种 东西作为说明世界上其他多种东西的根源。 所谓八卦,即用八种符号来表 示八种自然现象,而这八卦是由阳 爻(音挑yao)用“”表示和阴 爻用“- -”表示,阳爻和阴爻排列 为八卦,再由八卦排列为64卦。 八卦分别是乾、坤、震、巽(xun)、 坎、离、艮、兑等,它们分别表示 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世界就是在阴阳两种对抗物质势力 运动推动下孳生着。发展着。这是 一种十分朴素的万物生成的唯物主 义观念。
我国原始五行说发展到了春秋时代,又出现了五行相生相克 的学说,即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生水,水生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依一定的相生次序而相生;又依一定的相克次序而相征服。 这种关系深刻地揭示了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元素在相互转 化的复杂变换过程中,生成和消失的速率是受控的,在量上是 互补的,因而元素的种类和总量不增不减,物质守恒。
简单机械逐渐发展为精巧的或大型的联 合机械,如张衡的水运浑天仪、候风地动仪, 西汉未巧工丁缓(公元1世纪)的“被中香 炉”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常平支架,祖冲之 (429~500年)的水磨等等。
被中香炉是中国古代盛香料熏被褥的球形小炉。 它的球形外壳和位于中心的半球形炉体之间有 两层或三层同心圆环。炉体、内环、外环和外 壳内壁的支承轴线依次互相垂直。炉体由于重 力作用,不论球如何滚转,炉口总是保持水平 状态。
我国古代,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制了利用热的各种器 具。如宋代曾发明一种“省油灯”,在“灯盏一端作小窍,注 清冷水于其中”,据说这种灯能“省油几半”。现在分析,文 中所说加入冷水,目的是降低温度,避免油被灯火加热后急速 蒸发,其中包含了对油的汽化和温度的关系的认识。 据《淮南子》记载:“取鸡子,去其汁,然(燃)艾火纳 空卵中,疾风因举之飞”。这是关于“热气球”的最早设想, 也是空气受热上升的具体应用。五代时期,据说还利用这一原 理制成信号灯,所谓“孔明灯”也是应用了这一道理。 关于走马灯我国古代有较多记载,有的古籍把它称作“马 骑灯”、“影灯”。宋代《武林旧事》在记述各种元宵彩灯时 写道:“若沙戏影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这表明当 时已利用了冷热空气的对流制造出各种各样的走马灯。
隋代造船业已很发达,如隋炀帝的龙舟已高40尺,宽50尺, 长200尺。李春主持建造的河北洨河赵县安济桥(公元595~ 605年),跨度最大(37.02米),弧度最浅(拱矢高7.23 米),至今1300多年,下沉水平差只有5厘米,说明实用结构 力学发展的水平。 浮力的利用甚多,如:浮桥的建造[唐李吉甫:“以船为脚, 竹篾亘(gè n,横贯。)之”,“架黄河为之”];东晋僧人惠 远在庐山造莲花漏作为记时工具:“取铜叶制器,状如莲花, 置盆水之上,孔底漏水,半之则沉”,即莲花漏由孔底进水到 一半时就逐渐下沉,“每一昼夜十二沉”,非常巧妙。还有著 名的曹冲称象的故事等。 上述种种成就,集之于书的不多,北齐信都芳曾“集浑天、 地动、攲器、漏刻诸巧事并画图名曰器准”,但已散失。 这一时期带有直觉经验型的物理哲理性著作是王充的《论 衡》,在他的著作中对于运动的疾舒(快慢)、力与运动、物 与运动、内力与外力的关系等作了叙述。
对水的物态变化,在我国古代也早有认识,例如对雨和雪 形成的探讨,认为是由于“积水上腾”而造成。《论衡》中对 此有明确的表述:“云雾,雨之微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 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冰凝者,皆由地发,不从天降也。” 此文说明露、霜、雨、雪是因为不同的温度由水冻凝而成,它 们都是水由地面对物态变化的知识有了新的 认识。汉代董仲舒从“气”的观念出发,解释雨、露、雪、霜 成因的道理是:水受日光照射,蒸发成水汽,再在不同条件下 形成雨、霰、雪等。从现在看来,这些分析也基本上是正确的。
对热是什么这一问题,我国古代也已注意到,南北朝成书 的《关尹子》中认为:“外物”的来去是使瓦石一类物体发生 寒热温凉之变的原因。而另一种说法见于据传可能为北齐刘昼 著的《刘子· 崇学篇》,则从“五行”观念出发,猜想物体寒、 热、温、凉的变化是一种“内物”在起作用。这种所谓的“外 物”或“内物”都是把热设想为一种实体物质,它类似于18世 纪“燃素”和“热素”的观念。 热胀冷缩是重要的热现象之一,在我国古代对它已有所研 究和利用。汉代《淮南万毕术》记述了这样一个现象:把盛水 铜瓮加热,直到水沸腾时密闭其口,急沉人井中,铜瓮发出雷 鸣般响声。这现象可能是发热物体在急速冷却时发生了内破裂, 破裂声由井内传出,这是一个典型的热胀冷缩现象。元代陶宗 仪曾亲自作热胀冷缩实验,他把带孔的物体加热以后,使另一 个物体进入孔洞,从而这两个物体如“辘轳旋转,无分毫缝 罅”。他明确指出,这是前一物体“煮之胖胀”的缘故。
中国古代很早就对运动的相对性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类 似于后来伽利略的运动相对性原理。成书于东汉时代的《尚书 纬· 考灵曜》(著者不详,收入明代孙毅编纂的《古微书》卷一 《尚书纬》),该书在提出“地有四游,冬至地上行北而西三 万里,夏至地下行南而东三万里,春秋二分是其中矣”的同时, 提出了著名论断:“地恒动而人不知,譬如闭舟而行,不觉舟 之运也。”这种对运动相对性的观点,《考灵曜》比伽利略的 《对话》至少早约1500年。此观点说明我国古代物理思想达到 过的高度。 这一时期在机械、水力等技术发展基础上物理思想活跃, 但对物理现象很少作定量叙述。
温度计还没有发明以前,古人在冶炼金属的实践中,创造 了通过观察火候和火色来判别温度高低的方法。据《考工记》 记载,在铸铜与锡时,随温度的升高,火焰的颜色先后变为暗 红色、橙色、黄色、白色、青色,然后才可以浇铸。这种方法 同样也应用于制陶工业。“火候”(包括火色)成了我国古代 热工艺中一个内容丰富的特有概念。 对冷热问题,东汉王充还曾从理论上加以探讨,在他的著 作《论衡· 寒温篇》中写道:“夫近水则寒,近火则温,远之 渐微,何则?气之所加,远近有差也。”他把“气”作为物体 之间进行“温”“寒”传递的物质承担者,还指出距离变远, “气”的作用渐小。这里已涉及热传递的理论问题,但它只是 思辩性的,是我国“元气说”的一种应用。
玻尔族徽
二.中国古代的力学知识
力学知识起源于古代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生产 劳动中的实践经验,并逐步发展为生产技术和初步的 自然哲理,这在东西方古代都是如此。 在我国古代,手工工艺技术成果远比经验性的理 论总结突出得多,这是中国古代对力学研究的主要特 点。从时间来看,大体可分为春秋战国、两汉、宋明 三个高潮。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力学知识与古代精湛的工艺技术往 往密不可分,但各时期对技术知识的整理汇集、研究提高、 保存流传都未受到重视,致使技术特别是科技理论不能代替 人力形成明显的生产力,科举八股把教育与知识分子的注意 力引到文字游戏或仕途官场上。一方面是大量生产知识与技 术积累而又散失,缺乏系统整理,一方面是经验性的定性的 力学概念始终带有思辨色彩(如“气”、“道”、“理”), 缺乏数学的定量引用和系统实验的基础,因此经典力学理论 只能等待西方传入。
与《考工记》几乎同时的《墨经》,则进一步得出一些初 步的力学哲理(如“奋”、“衡”、“本”、“标”、“重”、 “权”等),给力下了比较科学的定义:“力,刑(形)之所 以奋也。”可惜这一形成科学的抽象思维进程在后世没有顺利 继续下去。这一时期是以记录与积累生产经验为主,也形成了 初步哲理。
(2)两汉到五代时期(前206~960)
(1)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
公元前316年,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正面取水,侧面排 沙”,其飞沙堰工程巧妙地利用了弯道环流,说明当时测河水 流量、了解泥沙规律等水力学知识及水利工程已有相当的水平, 成都平原二千多年来始终受益。 传为齐人著的《考工记》,是记录我国古代农具、兵器、乐 器、炊具、酒具、水利、建筑等古代手工艺规范的专著。其中 惯性现象的记述“马力既竭,輈(zhōu,指车辕)犹能一取 焉”,车轮大小与拉力的关系(轮太低,马总是像上坡一样费 劲),箭羽影响箭飞行速度的关系(“后弱则翔,中强则扬, 羽丰则迟”),以及堤坝设计的经验尺寸等,都反映了我国当 时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验知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