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小品中语用预设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喜剧小品中的语用预设研究
摘要喜剧小品是中国大众雅俗共赏的一种文艺形式,而语用预设则是语用学的一个研究热点,也是喜剧小品幽默产生的一个关键因素。本文从语用预设的单向性、共知性、隐蔽性等角度分析了喜剧小品中幽默的产生。
关键词:喜剧小品语用预设幽默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喜剧小品是一种以日常生活的琐事为题材,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一个富有戏剧性的小故事的文艺形式。喜剧小品从小处着眼,以小的素材渗透社会因素,反映人们的现实生活,再加上演员们滑稽可笑的表演和风趣幽默的语言,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众所周知,小品总是预期达到一种幽默效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幽默已经成为了小品的特质,似乎没有幽默就成就不了小品。
小品的幽默引起了很多学者们的兴趣,他们对小品的幽默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喜剧小品语言幽默艺术研究》一文中,谢旭慧以大量的实例分析了喜剧小品语言幽默的特点和策略。邓梦兰在《喜剧小品语言世界的“偏离”与幽默》中阐述了喜剧小品幽默风趣的表达效果,产生于对语言世界的语音、语义、语法、语体等各种层级结构中的“偏离”手段。谢旭慧、牟玉华在《构造喜剧小品语言幽默的语音手段》一文中分析了构造喜剧小品语言幽默常见的语音手段。也有学者从会话含义及关联理论等角度解释了小品幽默
的产生,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如唐永霞利用关联理论对小品《回家》中的幽默言语进行了阐释;邓梦兰探讨了赵本山喜剧小品中的幽默的产生与合作原则的密切关系;杨春玲在其硕士论文《中国电视喜剧小品幽默语篇研究》中使用韩礼德的语境理论来研究幽默话语,并通过对喜剧小品幽默话语的深刻分析,揭示了促成喜剧小品幽默的语境因素。预设其实也是喜剧小品幽默产生的一个关键因素,本文将从语用预设的角度来分析小品幽默的产生。
二语用预设理论
预设(presupposition)也叫前提、前设或先设,指预先设定或先决的条件。预设最初是哲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它是由德国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和数学家弗雷格在1892年提出的。随着语言学的发展,预设逐渐进入语言学界。最初语言学家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语义关系来研究,随着语用学的兴起又为预设的研究增加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预设成为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预设可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本文主要研究语用预设。
对于什么是语用预设,归纳起来有三种主要的说法:第一种理解认为语用预设指的是说话人对言语的语境所作的设想。从这种观点出发,每当说话人在一定语境中使用一句话语进行交际时,他对语境总是持有某些设想;第二种理解把语用预设看作是实施一个言语行为所需要满足的恰当条件或是使一句话具有必要的社会合适性所必须满足的条件。jackendoff认为语用预设是用以表示说话人和听话人所共有的句中的知识。简单来说,语用预设是指那些对于语
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何自然,1997)。语用预设具有主观单向性、隐蔽性、可撤销性的特点,在交际过程中又具有合适性和共知性的特点。三语用预设和喜剧小品中的幽默
喜剧小品中的幽默和语用预设是分不开的,下文就来分析语用预设的单向性、共知性、可撤销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和喜剧小品中幽默的产生。
1 预设的单向性与幽默
语用预设对语境具有敏感性和依赖性,而且同发话者有关,发话者为保证语段信息流的畅通,根据自己对受话者的组织状态作出无需断言的假设,将受话者已经了解或被认为是已知了解的信息处理为预设信息(何玲梅,2004)。语用预设本质上是一个依存于说话人的概念,是说话人的主观假定。关于语用预设的诸多解释都是与说话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语用预设具有单向性。预设的单向性是指预设是由说话人单方面做出的,只相对于说话人而存在。语用预设的单向性决定了说话人的预设并不必然是正确的,往往是说话人单方面认为是共知的信息,而事实上对听话人来说并不存在,只是说话人假定听话人知道的,喜剧小品中有不少幽默对话便是由预设的单向性引发的误解或错位造成的。例如,在小品《送水工》中,有这样的对话:
范伟:我现在已经读博士后了。
高秀敏:儿子,你读博士后了?(对赵本山)哎呀,你咋不吱声
呢?儿子都读博士后了!
赵本山:你得往前撵,不能老在后边。
在这组对话中,范伟和高秀敏认为赵本山知道“博士后是比博士更高级别的学位”,而事实上赵本山并不知道“博士后”的真正含义,所以这种预设是单方面的,只相对于范伟和高秀敏而存在。正是由于预设的单向性,赵本山无法与范伟和高秀敏建立正确的双方共有的语用预设,从而造成了误解,给出“你得往前撵,不能老在后边”这样的回答。弄出了笑话,也产生了幽默。
2 预设的共知性与幽默
何兆熊认为,预设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背景知识或说话人假设双方所共知的知识。既然预设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或说话人假设双方所共知的知识,它应该具有“共知性”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胡泽洪,1996)。预设隐含在话语中,交际双方可以凭着共有的知识和背景,成功地获取并理解隐含在话语中的预设,使交际过程顺利进行。预设的共知性可以使语言简洁,因为它是一种语用推理,它被当作说话人和听话人已知的共有知识而不必说出,因此,在交际过程中,为避免罗嗦,相应的多余语言就可以省略掉。也正是因为省略掉了多余的语言,才使得如果交际中有一方忽视预设,说出与预设相矛盾的话语,有可能会闹出笑话,而事实上喜剧小品中有不少幽默就是由于交际者一方有意或无意置预设于不顾而造成的。例如,在小品《保姆与小木匠》中:
宋丹丹:你瞧人家王教授,多大岁数了,人家上班下班都亲媳妇
一口。能不能亲一口?
黄宏:那我能亲吗?
宋丹丹:咋不能亲呢?
黄宏:王教授媳妇我也不认识,人家也不能让我亲呐!
宋丹丹:啥玩意呀,让你亲我呢!
很显然,宋丹丹的问话“能不能亲一口?”是问黄宏能不能亲她一下,虽然没有很完整地说“人家上班下班都人家亲媳妇一口。你能不能亲我一口?”但作为一个正常的年轻姑娘在正常情况下是不可能问自己的男朋友“能不能亲别人的媳妇一口”,这是黄宏也知道的常识,是说话人宋丹丹和听话人黄宏已知的共有知识,因此宋丹丹就简略成“能不能亲一口”。但黄宏不想那样做,又怕惹宋丹丹生气,就故意忽略这种共有知识,偷偷更换了预设,“王教授每天上班下班都亲他自己媳妇一口,可我不能去亲王教授的媳妇呐。”这样既巧妙地拒绝了宋丹丹,化解了自己的困境,又制造了一种幽默,让观众哈哈大笑。
3 预设的可撤销性与幽默
一个语句中可能会包含能触发预设或标志预设存在的预设触发语,但在具体的语境中,由于某些语言或非语言因素本来应该存在的预设不再存在,这就是预设的可撤销性(王文博,2003)。一句话中虽然存在着能产生预设的前提语,但是由于某种语境的影响,话语原有的预设就会不复存在。导致预设消失的语境因素大致包括两种:一种是语境中的语言因素,即话语因素,也就是说,如果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