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末民初科技翻译对我国现代翻译的影响

合集下载

明末清初科技翻译高潮对中国的影响

明末清初科技翻译高潮对中国的影响

236明末清初科技翻译高潮对中国的影响冯文婷 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明末清初时期被认为是我国翻译史上第一次科技翻译高潮。

这一时期的科技翻译高潮对当时的中国在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明末清初科技翻译高潮的成因、特点、和这一时期的翻译著作做一个综述,由此推出这一时期的科技翻译高潮给当时中国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明末清初;科技翻译;成因;特点;影响由于受到唯心主义思想的禁锢,宋、元、明各代的知识分子在科学技术方面毫无作为,导致中国在科技方面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

同时,天主教受到新教的冲击,派遣传教士到世界各地抢夺信徒,以弥补它在欧洲流失的信徒与权威。

这些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翻译著述活动,将部分西方的知识引入中国。

在这约200年的时间内,这些传教士翻译了西方人文科学、宗教及自然科学等著作437部。

这一举动使得中国人的视野、知识结构以及由此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开阔,使中国迎来了翻译史上的第二次翻译高潮。

一、明末清初翻译高潮形成的原因十六世纪中叶,明朝的封建社会由盛转衰,自北宋高潮之后,科技领域停滞不前,这时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渴望了解外部世界。

而欧洲兴起的宗教改革夺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大部分地盘,因此开始向东方扩展势力。

西方传教士们为了传播宗教,努力钻研中国文化,在翻译的过程中采取文化适应策略,翻译方法灵活,以读者为中心。

思想文化方面,他们以西顺中,在不贬低中国文化的前提之下,让士大夫们吸取西方文化,强调中西文化的互补性和一致性,以确保中国人可以顺利的接受西方的思想和知识。

二、明末清初翻译高潮的特点明末清初的翻译具有目的性。

传教士到中国的目的是传播基督教,他们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服务这个最终目的。

而中国的学者们译书的目的除了自身渴望了解世界之外,主要在于想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思想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明末清初的翻译具有局限性。

明末清初时期,闭关锁国导致社会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度不高,大多数知识分子毫不重视科技的发展。

论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对中国工业文明的影响

论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对中国工业文明的影响

论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对中国工业文明的影响夏婷婷【期刊名称】《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9【摘要】明末清初掀起了我国科技翻译的第一次高潮。

在此期间,来华传教士与中国的知识份子共有译著400多种,其中关于科技的130种左右。

这些译著使国人了解到西学的一些先进成果,并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但是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这次科技翻译并没有引发一场全国性的工业革命,只是为后来中国的工业文明奠定了基础。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witnessed a climax in translation.More than 400 translation works has been made at this time, scientific works amounting to more than 130.These works have brought tremendous impact upon society, bringing in a great many scientific achievements.However, due the restricts of the then society, the great pity is that it hasn’ t spurred a national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China instead of laying a foundation for the lat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总页数】4页(P126-129)【作者】夏婷婷【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武汉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相关文献】1.我国第一次佛经翻译高潮和明末清初传教士翻译活动之比较 [J], 曾琳;易兴2.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来华对我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J], 孟杰3.佛经翻译与明末清初科技翻译比较研究 [J], 狄崇秀4.佛经翻译与明末清初科技翻译比较研究 [J], 狄崇秀;5.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与清末民初西学翻译比较研究 [J], 刘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翻译简史第7、9、11章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中西翻译简史第7、9、11章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第七章1、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翻译作品有哪些?有何特点?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始于东汉末年,不过与翻译佛经的”译场“不同,这些翻译往往由译僧独自完成,所译内容也比较零散,是佛经翻译的附属或附产品,而非系统的介绍。

3、我国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有哪些特点?对我国的科学和文化发展有何作用?此阶段是从19世纪开始,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对中国的只是分子产生了普遍影响。

此时的各人文学科渐渐自成体系,而此时社会腐败,仅有少数有识之士注意到西学的优越之处,但仍不把它作为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文化,其地位远不及中国的学术思想。

鸦片战争战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激起思想先进者向西方学习的欲望,以达到“维新”之目的。

这就促成了西方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

P118清末译出的科学书籍的知识就内容而言,清末译出的书籍比较浅显。

数量上看,清末73年约2100种,而民国时期译出的有10700种左右,五四后,科技译著的数量是清末的十倍。

且质量较高。

林则徐设立译馆,翻译西方书刊报纸,积极搜集西方信息。

译出了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类知识的《四洲志》。

它是当时介绍最齐备,最新颖的世界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的图书。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大量介绍外国自然,地理,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资料。

徐继畬通过采访来华传教士,商人等编著了《灜环志略》,第一本中国人全面介绍世界地理的书籍。

虽然他们不通外语,但是较早重视并组织翻译外国资料,为同时代的人了解外部世界做出了贡献。

梁启超等一批富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强烈要求改革。

此时的大量西方知识,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各类翻译出版机构也先后翻译出版了大量科学技术文献和教科书。

传播了化学,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为中国介绍了不少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

第九章1、以佛经翻译为例,翻译活动在哪些层面上悄然改变了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P141自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传入中国,佛经翻译开始了将近千余年的翻译历程。

从中国翻译史上四次高潮谈翻译对文化影响[论文]

从中国翻译史上四次高潮谈翻译对文化影响[论文]

从中国翻译史上四次高潮谈翻译对文化的影响摘要: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自然离不开翻译。

在中国翻译发展史上共出现过四次高潮且每一次翻译高潮均有其特点,都或多或少对当时乃至以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翻译高潮翻译文化在中国悠久的翻译发展历史上共出现过四次高潮:东汉至唐宋期间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和改革开放之后的现代翻译。

1.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1)东汉至唐宋期间的佛经翻译我国佛经翻译的历史最迟从东汉桓帝时安世高译经开始,南北朝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唐代达到鼎盛。

三国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指出,“名物不同,传实不易”,首次在中国译论史上提出译事之不易。

东晋·前秦时,道安提出了有名的“五失本,三不译”,意思是说,“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由此我国的译论论述呈现出了系统化的特征。

唐代玄奘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提出了“五不翻”的翻译原则并在翻译中使用了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等翻译技巧。

佛经翻译将佛教引入中国,丰富了人民大众的宗教信仰,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同时,佛经翻译活动也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使佛教经典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明末清初我国翻译史上出现了第二次高潮。

此次翻译高潮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徐光启、李之藻和杨廷筠,被人誉为“中国圣教三柱石”,但他们的主要作品却是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

1606年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开启了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二次高潮,之后还提出了“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的见解。

李之藻将自己的翻译称为“创译”,在自己的论述中还坚持“辞能达意”的原则。

杨廷筠论述了翻译之难,尤其是哲理类科学著作,并意识到培养翻译工作者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明清时期各个邻域的翻译成果及翻译特点及其影响

明清时期各个邻域的翻译成果及翻译特点及其影响

各个邻域的翻译成果及翻译特点及其影响翻译方式:“中西合璧”的和译鉴于中西方语言文字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巨大差异,对耶稣会士来说,独立翻译几乎不可能。

利玛窦虽对中国语言文字及儒家经典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熟练程度,对于中西文翻译仍感举步维艰。

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士大夫翻译家均不通西文。

造成了士大夫参与翻译,只能完全靠传教士口述口译或初译,中国人笔受或润饰。

翻译特点:明清科技翻译主要采取的是直译法,但这一时期没有出现系统的翻译理论留下的大多是片断零散的译论利玛窦议论了中外人士合作“对译”制的可行性、关于翻译的信达问题传教士高一志、罗雅谷、艾儒略对此皆有论述,他们主要强调的都是要“达意”;冯秉正却认为在“粗达言义”的基础上要“兼通雅俗”;贺清泰“不图悦人”强调完全按“本文文意”直译。

徐光启的“翻译—会通—超胜”思想。

王徵的翻译资用思想。

1、天文学及数学代表人物徐光启2、物理学和机械工程学《泰西水法》熊三拔、徐光启合译西方水利科学的重要著作《奇器图说》邓玉涵口授,王微笔录第一部系统地以中文介绍西方机械的专著。

3、语言学和文学《西儒耳目资》庞迪我帮助西洋人学习汉语、汉字的罗马字注音字汇的著作4、生理学和医学《主制群征》汤若望传递了西方人体解剖的最新知识《本草备要》汪昂为医学门径书5、经院哲学、神学及其他宗教文献《穷理学》南怀仁穷理学即穷尽理学之意,是集当时传入我国西方科学大成之汉译著作。

《圣经》《转世经书》影响价值:输入了西方的科技文化知识,对我国自然科学及思想文化领域影响巨大。

传教士的翻译活动客观上对沟通中西文化之交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识之士开始自觉睁眼看世界,逐渐抛弃了唯我独尊的得天朝大国意识。

还有,传教士促进了中国物质文明西传, 利玛窦首次将“四书”外译,开创中国典籍外译的先河。

西传的汉籍(主要是古代典籍)对当时的欧洲思想、文艺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经典思想成为西方启蒙思想家攻击教会,批判神学虚伪欺骗性的思想武器。

清末民初留日学生翻译活动之影响

清末民初留日学生翻译活动之影响

清末民初留日学生翻译活动之影响摘要:清末民初,大批中国青年赴日留学。

根本原因乃是中国人要求向日本学习,以拯救民族于危难之中,振兴中华。

自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以来,许多中国知识分子见证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发展迅速,军事强盛。

他们开始学习日本先进的政治、经济理论和教育制度,翻译各种日文经典著作,这一翻译活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优化了国内的教育体系,也为政治运动的发展和社会变革提供了思想依据。

关键词:甲午战败;赴日留学;翻译活动;教育制度;政治运动1.绪论清末民初的留日运动是甲午战败后的一股救国热潮。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前人在清末留日运动中所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

留日学生的翻译活动颇受人们的关注,他们对大量先进的西方著作和文献进行了翻译,为当时国内的人们,尤其是学生,传播了先进的制度,进一步解放了他们的思想。

清末民初留日学生翻译活动的成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关于清末留日运动的背景和规模,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告终,我国于1896年首次向日派遣13名留学生,开启了中国留日学生的先河。

继而留学运动持续发展,1906年进入高潮期,留日学生人数破万。

第二,关于清末留日学生所翻译的书籍著作,他们把在日本读到的所有日文书籍,纷纷翻译成中文,传入国内。

不仅包括当时兴办学堂急需的各种教科书,还有涉及哲学、文学、史学等人文学科书籍,为迅速改变中国封建落后的僵化体制,翻译最多的要属政法类书籍。

2.甲午战后留日热潮自1895年甲午战败以来,广大中国知识分子见证了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军。

因此,有人主张效仿日本,将其作为中国向西方学习拯救国家和生存的捷径。

关于清末民初中国留日学生的起始时间,学术界主要有四种说法: 1:1882年,清政府驻日大使黎庶昌在使馆西侧设立“东文学校”,培养必要的日语翻译人才。

2:1888年3月5日,张文成在东京大学教授兼同人社校长中村敬宇的调解下,加入同人社,被认为是中国近代留日史的“起点”。

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对现代科技翻译的启示

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对现代科技翻译的启示

Vo l.32No .5May 2011第32卷第5期2011年5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urnal of C hifeng University (S o c.S ci )关于清末民初在翻译史上的时间界定,大多学者都认定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这一段时期,持续时间约80年左右。

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被称为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三大高潮,它与之前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对于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有很多学者都已经著书立说,研究成果也颇丰。

但对于清末民初时期的翻译研究相对较少。

这一时期的西学翻译可大致分为社科类、教科书类、文学小说类等几大类。

其中对于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研究,尽管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亮点颇多,研究价值颇高,但国内学者对其似乎有所忽视,对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研究译论甚少,似乎已成为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

一、清末民初科技翻译活动的背景及特点19世纪下半叶,为了富国强兵,晚清掀起了学习西方科技知识、翻译西方科技著作的热潮,在华蘅芳、徐涛、李善兰、赵元益和英格兰人傅兰雅等人的努力下,先后翻译出版了一批近代科技书籍。

华蘅芳是中坚人物,他先后参加译述和校审的书,有《防海新论》、《代数术》、《地学浅解》、《金石识别》等17种,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关于数学(包括代数、三角、指数微积分和概率等)、地质学、地文学等领域的知识。

傅兰雅出生于英格兰海德镇,在中国工作20多年,共有译著138种,涉及应用科学、陆海军事科学,也涉及历史等社会科学,对我国19世纪末科技的发展和社会改革,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1]。

而20世纪初的科技翻译活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教科书的翻译在新一代的国人中传播科学知识,不仅有助于实施大规模的科学教育,而且对中国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进化论的翻译使“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陈腐观念受到极大冲击,进化的新观念得到广泛传播;3.逻辑学和科学实验方面的著作的译介,促成了方法论科学观在当时思想界的成熟发展和运用。

第一次科技翻译高潮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一次科技翻译高潮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c me i t en n r c n it r ,b t a S tt e s n e tme p o u e o r n l to h o i s sild s r e la ni g a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su y n y t e ta sa i n o n o b i g i e e th so y u O a h a l i r d c s s me ta sai n t e r t e e v e r n n t d i g b h r n l t l e l o
sc n rn lt n ci x fe d hs ta sain,h s b e h rtsin e a d tc n lg rn lt n ci x n Chn .Th rtsin e a d e o d t sai l a o ma atrBu d im r lto n a e n t e f s ce c n e h ooy ta sai l i o ma i ia ef s ce c n i tc n lg r sainci x o n yito u e h d a c d sini ca d tc n lgc lk o e g rm b o dwh c k stes int c rsac e h oo ta lt l y n o ma n to l nrd c ste a v n e ce t n e h oo ia n wld efo a ra ih ma e h ce i e e rh i f i f
的 科 技 翻 译 高潮 不仅 引 进 了 国外 先 进 的 科 技 知 识 , 我 国近 代 科 学 研 究 萌 芽 ,同时 在 此 次 科 技 翻 译 高 潮 中 , 些 翻 译 理 念 至 今 仍 值 得 翻 译 研 使 一 究 工 作 者 借 鉴 。 因此 , 科技 翻 译 对 中国社 会 产 生 了 深远 的影 响 。

第二次翻译高潮的特点及其对译界的影响

第二次翻译高潮的特点及其对译界的影响

第二次翻译高潮的特点及其对译界的影响作者:米思旋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13期摘要:在我国翻译历史上的第一次翻译高潮——佛经翻译之后,于明末清初时期迎来了第二次翻译高潮。

这次翻译高潮所带来的国外先进科技知识为我国近代科学发展与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同时也为我国翻译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明清时期科技翻译高潮兴起的原因入手,总结第二次翻译高潮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其对我国译界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第二次翻译高潮形成原因特点影响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3-0102-02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方国家进入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开始进行海外扩张。

他们踏入了中国的领土,随之而来的还有许多传教士。

这些传教士在中国宣传天主教教义,也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传教士与中国士大夫们采取中西合译的方式将这些知识翻译成了系统的汉字,掀起了科技翻译高潮。

根据《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和《欧洲著作汉译书目》记载,耶稣会士的汉文西书共437部,其中宗教类书籍251种;人文科学类书籍55种[1]。

从中可以看出,明末清初科技翻译高潮为中国科学水平的进步创造了条件,推动了我国社会的进步,而对于翻译本身来说,在这一时期出现的翻译理论虽然没有系统性,但也为后来出现的翻译高潮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一、第二次翻译高潮产生的背景1.外有耶稣会传教士的推动1583年,利玛窦来到肇庆建立了仙花寺,这也是中国内地的第一所教堂。

但这时中国文人士大夫们对于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还是持有异议,一是因为耶稣会代表着天主教、各宗主国与西方殖民者的利益,这与明朝自身利益相悖;二是因为东西方的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化产生的冲突。

为了顺利在中国内地传教布道,利玛窦制订了一系列缓和策略,如以留长辫穿儒服的儒生形象示人以获得士大夫们的好感;结交官员精准受众;从传播西方科学技术和人文科学入手,激起中国知识分子的兴趣;尊重儒家习俗,把天主教与儒家的伦理道德相结合等[2]。

试论清末民初的翻译对中国近代文化的构建意义

试论清末民初的翻译对中国近代文化的构建意义

提要:中国近代文化在冲决封建旧文化的网络中构建、发展新文化。

其构建形式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和对西方文化的译介、借鉴和接受,它涉及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建设两大层面。

清末民初指甲午战争以后到五四运动前这一历史时期,中国适逢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中华民族处在民族存亡、保国存种的严重时期。

特殊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决定了清末民初的翻译必将肩负着构建中国近代文化的厚重历史使命。

译者面对民族存亡择书而译,求救国﹑图自强﹑谋复兴,大力传播西方文化,为近代中国文化创造了新的文本存在形式,增添新思想、新内容,开拓新方法、新境界,极大拓展了近代中国人民的生活视野、艺术视野、文学视野、学术视野和政治视野,构建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

论文关键词:中国近代文化,清末民初,翻译,文化构建甲午战争以后到五四运动前即所谓的清末民初(1898-1919)时期。

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是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中华民族处在民族存亡、保国存种的严重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化语境是中国处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思潮并存的时代,处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资产阶级文化相互激荡和撞击的文化洪流中,同时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更加激荡复杂的内外矛盾中。

中国面临外部强权势力的威逼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其文化心态已失去了“求知于世界”的和平心态,而“以将亡而始兴学”的焦灼心情正视西方文化,审慎选择翻译西书,寻求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近代化。

梁启超在《论译书》(1897)中说“处今日之天下,则必须以译书为强国第一义”(郭延礼1998:12)。

特殊的历史环境、文化语境和文化心态决定、制约着这一时期的翻译,也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化构建呈现其独特性。

这一时期的翻译不再是在从前和平悠然的环境和心态下展开,而是在外强坚船利炮的压力下,为了抗夷、制夷而师夷之长技,采外域文化精粹而纳之。

译者以自觉的心态,强烈的动机和综合的眼光从事这一翻译文化事业。

这些有识之士“心怀求道取经救国救民之愿望” (王克非2000:64-65)清末民初的翻译一开始就被赋予厚重的历史使命,译者面对民族存亡择书而译,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求救国﹑图自强﹑谋复兴,并依靠翻译大力传播西方文化,积极构建中国近代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西翻译简史第7、9、11章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中西翻译简史第7、9、11章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1、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翻译作品有哪些?有何特点?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始于东汉末年,不过与翻译佛经的”译场“不同,这些翻译往往由译僧独自完成,所译内容也比较零散,是佛经翻译的附属或附产品,而非系统的介绍。

3、我国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有哪些特点?对我国的科学和文化发展有何作用?此阶段是从19世纪开始,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对中国的只是分子产生了普遍影响。

此时的各人文学科渐渐自成体系,而此时社会腐败,仅有少数有识之士注意到西学的优越之处,但仍不把它作为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文化,其地位远不及中国的学术思想。

鸦片战争战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激起思想先进者向西方学习的欲望,以达到“维新”之目的。

这就促成了西方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

P118 清末译出的科学书籍的知识就内容而言,清末译出的书籍比较浅显。

数量上看,清末73年约2100种,而民国时期译出的有10700种左右,五四后,科技译着的数量是清末的十倍。

且质量较高。

林则徐设立译馆,翻译西方书刊报纸,积极搜集西方信息。

译出了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类知识的《四洲志》。

它是当时介绍最齐备,最新颖的世界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的图书。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大量介绍外国自然,地理,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资料。

徐继畲通过采访来华传教士,商人等编着了《灜环志略》,第一本中国人全面介绍世界地理的书籍。

虽然他们不通外语,但是较早重视并组织翻译外国资料,为同时代的人了解外部世界做出了贡献。

梁启超等一批富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强烈要求改革。

此时的大量西方知识,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各类翻译出版机构也先后翻译出版了大量科学技术文献和教科书。

传播了化学,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为中国介绍了不少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

1、以佛经翻译为例,翻译活动在哪些层面上悄然改变了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P141自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传入中国,佛经翻译开始了将近千余年的翻译历程。

关于清末民初的日书汉译热潮浅析

关于清末民初的日书汉译热潮浅析

关于清末民初的日书汉译热潮浅析作者:王莹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02期摘要:在近代中国处于西学东渐转换期的重要时期,外文书籍汉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自鸦片战争以后,国人开始学习西方,不断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作为主要的翻译对象,出现了一批很有影响力的译著。

至20世纪末期,中国的翻译史呈现出三个高潮。

分别是后汉到宋代的佛经翻译,明末作为基督教传教活动的科学翻译以及晚清的西洋学翻译。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所翻译的日文书籍在当时中国所译的外文书籍中是最多的,出现了首次日文书籍翻译热潮。

19世纪末之前的译书多与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等内容相关,到了20世纪,社会科学特别是法律、政治、教育、历史等的书籍占了大多数。

关键词:清末民初;日书汉译;热潮翻译在漫长的历史阶段,一直作为社会交流手段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通过书籍的翻译,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可以相互影响,彼此促进。

另一方面,翻译本身和时代以及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时代的变迁影响着翻译,翻译也在反映着历史,不同时期的翻译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开明人士对译书的大力倡导1.清末官僚力主翻译日文书籍1895年甲午战争的惨败给了当时的清政府和老百姓沉重打击,以此为契机,中国将目光投向了明治维新后大步迈向近代化的邻国日本。

在辛丑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两江总督刘坤一共有三次共同上奏,上奏内容提及全国大范围改革良策,最后一项则是提议“多译东西各国书籍”。

在该项内容中,张之洞等人提及,今日如果要借鉴各国法律,就理应多译外国的政治、学术的书籍。

他大力提倡翻译万国法律类的书籍,并提出了三个具体方案,其中最为重视的就是以外国公馆为中心进行外国书籍的调查及翻译。

在驻外公馆中,张之洞等人最重视的是驻日公馆,他主张进行翻译时,须增加随员和学生的人数,扩充经费,译书成稿后,应立即寄送回国刊发。

在有关日本政治类书籍中,张认为,这其中既有自创的,也有欧美泊来的,将欧美书籍内容稍作修改以适应社会需要的也不少见。

中国翻译史的发展及其对当今译学的启示

中国翻译史的发展及其对当今译学的启示

中国翻译史的发展及其对当今译学的启示中国翻译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不同时期的翻译实践。

以下是中国翻译史的主要发展阶段及其对当今译学的启示的详细阐述:1.古代翻译:古代中国的翻译主要集中在对外文献的翻译和传播上。

早期的翻译主要涉及佛教经典的翻译,如鸠摩罗什的翻译活动对中国的翻译事业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

古代翻译注重忠实传译,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精确性,这对当今译学提醒我们要尊重原文,准确传递作者的意图。

2.明清时期的翻译:明清时期,中国的翻译范围扩大到科技、文学、哲学等领域。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翻译家和翻译作品,如李时中、顾炎武、严复等人的翻译活动。

他们注重翻译与学术研究的结合,强调对原著的理解和再创造,对当今译学的启示是在翻译中要注重传承与创新的平衡。

3.近代翻译:近代中国翻译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

翻译家们开始注重对西方科学、文学、政治等领域的翻译,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在这一时期,胡适、鲁迅等翻译家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对中国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强调翻译要贴近当代社会需求,注重译者的主体性和对译文的创造性处理,对当今译学的启示是要关注翻译的文化交流功能和社会影响力。

4.当代翻译:当代中国翻译面临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挑战,翻译范畴更加广泛,包括文学、商务、科技、电影等各个领域。

当代翻译注重跨文化交流,强调译者的文化素养和多样性。

同时,翻译研究也更加理论化和专业化。

对当今译学的启示是要关注翻译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借助科技手段提高翻译效率,注重翻译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合作。

总体来说,中国翻译史的发展对当今译学有着重要的启示。

它提醒我们在翻译实践中要尊重原文、准确传递作者的意图;注重传承与创新的平衡;关注翻译的文化交流功能和社会影响力;关注翻译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借助科技手段提高翻译效率;注重翻译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合作。

这些启示有助于我们在当今多元化、全球化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翻译工作,并推动翻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浅谈明末清初科技翻译研究对MTI学生的启示

浅谈明末清初科技翻译研究对MTI学生的启示

浅谈明末清初科技翻译研究对MTI学生的启示明末清初,称得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科学翻译机构,那么,明末清初科技翻译研究对MTI学生的启示是怎样的?ﻭ明末清初科技翻译是我国翻译史上的一大。

据统计,自1582年至1773年,共有352种西方著作翻译到我国,其文学类71种,数学类20种[1].在西学译著中,《坤舆万国全图》、《几何原本》、《同文算指》、《泰西水法》、《火攻挈要》、《远西奇器图说》等被邹振环选入《影响近代的一百种译作.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有以下特点:一、明末清初科技翻译是西方传教士和士大夫相结合的产物。

ﻭ受当时历史的影响,为了殖民地的扩张,传教士来到传教。

作为会士的首任会长,利玛窦了解到这种情况并发觉士大夫阶层在的地位和影响后,便开始学习经典巨著.1601年初他到朝拜神宗,贡品有报时钟、《万国图志》、天主经、西琴、珍珠镶嵌的十字架。

神宗及其称赞,给予他优厚待遇。

这样他建立起了教堂,开始与士大夫合作开始传教活动。

徐光启在论及《崇祯历书》编译工作的奏折中说:臣等借(西洋)诸臣之理与数,(西洋)诸臣又借臣等之言与笔,功力相倚,不可相无. 而从利玛窦记述自己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中的一段文字:徐太史先生来,太史既自精心,长于文笔,先生就功,命余口传,自以笔受焉。

我们可看出《几何原本》这样的科学著作由利玛窦口述,徐光启笔录而成。

除了上述的合译方式外还存在以下一些中外人士合译方式:《同文算指》、《圜容较义》:西海利玛窦授,浙西李之藻演;《浑盖通宪图说》:利玛窦口授,浙西李之藻振之演,漳南郑怀魁辂思订.ﻭ二、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不具备翻译的专业性,一所好的翻译机构应该具备专业的翻译人员,完善的翻译理论,广阔的翻译内容。

明末清初,称得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科学翻译机构,在这里,徐光启和李子藻,李天经等人以及一些传教士共同编译了大量的西方天文学历书,图表。

但受當时历史的影响,首先就其翻译内容而言,虽然内容多,举凡天文、历算、地理、数学、医学、音乐、建筑,斑驳陆离,目不暇给[2]。

从归化到异化:从清末民初翻译看文化语境对文学翻译策略的影响

从归化到异化:从清末民初翻译看文化语境对文学翻译策略的影响
中 图 分 类 号 : 09 H 5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9— 2 3 20 )8— 15 0 10 8 8 (09 0 0 8 — 2
异 域 文 化 的 了 解 ” 赵 明 ,0 3 2 ) ( 2 0 :0
文化 语境与翻译 息息相关 。“ 翻译作为 一种跨文化 的交 流活 动 , 无 论 是广义的翻译 , 还是狭 义的翻 译 , 无不在 一定 的文化语 境 中进行 。而 文化语境 中所涉 及的各个层面 的因 素, 对从翻译 的选择到 翻译 的接受这 整 个 过 程 的 各 个 阶 段 都 起 着 重 要 的 作 用 。 ( 均 ,0 3 2 翻 译 策 略 ”许 2 0 :4) 中对归化或异化 的倾 向也自然包括在 内。 对 于“ 化语境 ” 定 义或 解 释众 说纷 纭 , 其 包 括 的本质 都 还是 文 的 但
现 与异族文化相抗 衡与相 融合 的 文化 语境 ”, “ 现 人类 思维 与认 知 三 显 的共性的文 化 语境 ” ( 绍 堂 ,0 1 8 他 们 都 是多 元 有机 的组 合 。 。 严 2 0 :4) 文化 语境 中各 因素对翻译 的影响极为复 杂 , 本文将 主要选取 几个 重要 因 素来论述 。

按照学界 比较权威 的说 法 . 国外 国文学 作品 的翻 译始 于 1 我 9世纪 的7 0年代 至 9 O年代 ; 第一次高潮 则出现在 2 O世纪 头十年 。这一 时期 , 世界局势急 剧变化 , 不少文明 古国沦为殖民地 , 而原被视 为小国 、 一衣带 水的近邻 日本 , 却通 过“ 治维 新 ” 明 迅速 强大 起 来。经 过两 干 多年封 建 统治的 旧中国 , 被迫 与列强签订 一 系列丧 权辱 国 的不平 等条 约 , 临着 面 被 瓜分和 沦为殖民地 的危险 , 国内外矛 盾十 分尖锐 。怀 着“ 夷长技 以 师 制夷” 向西方学 习先进 经验 、 等 开化 民众 的想法 , 科技 、 会方面 的书籍 社 首先被译成 中文 , 而便 是文 学作 品。文 学作 品又 以流行 小说 为主 . 继 特 别 是罪案 、 冒险及言情三 个类别 占了大多数 。 在 大力标榜小说 的教 育 价值 ( 社会 功能 ) 样 的文化 语境 下 , 即 这 外

浅析中国第三次翻译高潮中翻译的特点及影响

浅析中国第三次翻译高潮中翻译的特点及影响

47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1年第23期总第878期No.23,2021Total of 8780引言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帝国主义的炮艇结束了清朝闭关锁国的时代,自此,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抵御列强侵略,清政府和广大民众认识到中国必须敞开大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因此,出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需要,中国出现了以西学为主要内容的翻译高潮。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的西学翻译也成为了继东汉至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及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之后,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翻译高潮。

与前两次翻译高潮相比,第三次翻译高潮的规模和影响要更大。

由于当时中国的国情比较复杂,这一时期的翻译实践功能相对多样化。

因此,分析该时期翻译活动的特点和影响,对于研究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发展和翻译的社会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角度简要论述中国第三次翻译高潮中翻译的特点和影响,剖析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下翻译功能的实现。

1翻译在中国第三次翻译高潮中的特点中国近代翻译继承了古代翻译的许多优良传统,也是古代翻译的延续,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

由于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近代翻译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远远超过了古代翻译。

与中国翻译史上的前两次高潮相比,作为近代翻译开端的第三次高潮也呈现出了这一时期翻译独有的特点。

1.1翻译内容的实用性在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十分活跃,汉唐时期的文化交流更是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

中国文化不仅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东亚、中亚乃至欧洲的文化,还吸收和融合了许多外国文化,增强了自身文化的丰富性。

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翻译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古代翻译的兴盛来源于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相形之下外来文化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经常被吸收、转化和利用。

此外,从翻译目的的角度来看,古代翻译也是一种较为纯粹的文化交流活动。

以佛经翻译为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翻译活动,在巩固了统治的同时满足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浅析清末民初科技翻译对我国现代翻译的影响

浅析清末民初科技翻译对我国现代翻译的影响

浅析清末民初科技翻译对我国现代翻译的影响摘要:中华文明的发展从古至今与翻译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五大翻译高潮:唐朝的佛经翻译;清朝的科学翻译;1919年以前的西学翻译;五四以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教科书、工具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翻译。

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是中国翻译高潮走向高峰的重点时期,而其中的科学翻译活动,以其影响之大成果之多为中国翻译史提供了许许多多的亮眼之处,对于现代科技翻译来讲仍具有借鉴价值和学习的意义。

关键词:清末民初;科学翻译;特点;影响Abstract:There is a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ltogether,there are five translation climaxes in the history of China:Transl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 of Tang Dynasty,Scientific Translation in Qing Dynasty,Western Translation before 1919,Scientific and Literal Translation after the May 4th Movement,and the Social and Natural Scientific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activiti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are crucial period toward a translation climax,in which many scientific activities with their influential results providingmany enlightening spots for China and it still has its reference and learning value on modern scientific translation.Key Words: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an Period;Scientific Translation;Characters;Influences1 背景与特点西学在我国的传播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时期;二是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时期。

明末清初的科技术语翻译策略探析

明末清初的科技术语翻译策略探析

明末清初的科技术语翻译策略探析作者:王菲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9期摘 ;要:科技术语的翻译在科技英语翻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学术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石。

本文以明末清初科技翻译大家徐光启的译作《几何原本》和李之藻的《明理探》中出现的重要术语为依据,探索明末清初时期的科技术语翻译的方法和技巧,以期对当代英语科技术语翻译有所助益。

关键词:科技术语翻译;翻译策略;影响作者简介:王菲,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類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9--021、引言我国历史上第二次翻译高潮以科技翻译为特色,始于明末。

这一时期的科技翻译对当时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尤为重要的影响。

明代科学引进先驱者徐光启曾曰:“欲求超胜,必须会通; 会通之前,先须翻译”。

这句话点出了学习西方文化的循序渐进三阶段,即“翻译、会通、超胜”,可见翻译作为科学引进的第一步的重要性。

这时期的翻译力量主要来源于西方耶稣会传教士、从事科学研究的中国士大夫,二者相互交流与合作,为我国科技翻译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这一时期的著名代表人物有,被誉为“科学译祖”的徐光启,“中华才士”的李之藻,意大利人利马窦、葡萄牙人傅泛际等,留下了许多为后人所称颂的佳作。

梁启超有言:“明末有一场大公案,为中国学术史上应该大笔特书者,曰欧洲历算学之输入。

”这儿的“欧洲历算学之输入”就是指的是由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它的问世拉开了我国科技翻译的序幕。

葡萄牙传教士傅泛际和李之藻合译的《名理探》被公认为整个中国近代“西学”的奠基之作,它是对整个西方学术体系的介绍,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新事物、新概念、新技术,这时,术语的语际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就是以明末清初的代表译作《几何原本》《名理探》中出现的术语为实例,探讨明末清初时期翻译家们如何对当时的科学术语进行译介,以期为今后的科学术语发展作出贡献。

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西学翻译对比研究初探

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西学翻译对比研究初探

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西学翻译对比研究初探随着中国古代文化的逐渐开放和西方文化的逐渐进入,翻译从某种意义上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本文将分别探究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时期的西学翻译,通过对比研究,探索中西文化交流背景下翻译学科的发展与变迁,为中西文化的传承创造更丰富的条件。

一、明末清初西学翻译难点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他们不仅带来了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思想,也将拉丁文、荷兰文、葡萄牙语等文化信物引入中国,这使得当时的翻译学科面临了诸多挑战。

首先,由于当时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思想在中国属于新领域,翻译者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理解。

其次,中国和西方文化差异极大,加之社会背景、历史背景和思维模式等方面的不同,使得西学翻译的译文难以寻求和中文的合理对应。

最后,由于当时翻译的主体是外来传教士,他们对中国的文化了解不足,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本难以准确把握,因此翻译结果在语言层面也不尽如人意。

二、清末民初西学翻译进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进入了日本等先进国家先进文化的浪潮,这种背景下推动了中西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和融合,翻译工作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清朝间接宣告无限制开放,鼓励西方教育文化传播于华,翻译家和译者踊跃涉足翻译的领域。

译者们更多注意到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注意提高翻译质量,探寻出一套适用于中西文化转化翻译的规则。

同时,翻译工作逐渐被工业化的手段所代替,机器翻译等技术也渐渐进入翻译领域,翻译质量有了极大的提升。

三、中西文化交流下的翻译规则翻译工作的核心目的是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互通,因此翻译工作需要遵循一套演绎关系。

首先,译者需要了解原文的文化传承,比如文化背景、习俗和传统等。

其次,译者需要将原文中体现的文化情感与所要翻译的文本转化为具有文化气息的文本。

另外,译者需要将原文中所使用的词汇、语法进行分析、抽象,使其与目标语言的文字、语法相对应。

最后,译者要拥有拉近两种语言之间文化差距的背景知识,以便于在文化的转化下进行更准确的翻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清末民初科技翻译对我国现代翻译的影响摘要:中华文明的发展从古至今与翻译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五大翻译高潮:唐朝的佛经翻译;清朝的科学翻译;1919年以前的西学翻译;五四以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教科书、工具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翻译。

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是中国翻译高潮走向高峰的重点时期,而其中的科学翻译活动,以其影响之大成果之多为中国翻译史提供了许许多多的亮眼之处,对于现代科技翻译来讲仍具有借鉴价值和学习的意义。

关键词:清末民初;科学翻译;特点;影响Abstract:There is a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ltogether,there are five translation climaxes in the history of China:Transl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 of Tang Dynasty,Scientific Translation in Qing Dynasty,Western Translation before 1919,Scientific and Literal Translation after the May 4th Movement,and the Social and Natural Scientific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activiti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are crucial period toward a translation climax,in which many scientific activities with their influential results providingmany enlightening spots for China and it still has its reference and learning value on modern scientific translation.Key Words: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an Period;Scientific Translation;Characters;Influences1 背景与特点西学在我国的传播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时期;二是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时期。

第一阶段的西学输入以洋务派为主,其范围主要限于实用知识、应用科学等方面,提倡“中体西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之后甲午之战惨败,洋务运动破产,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中国先进分子,从主张走变法维新的改良道路。

明末清初的传教士虽然给中国的士大夫带来了世界最新的科学知识,但是由于中国对传教场所的限制严格,能够了解西方地理学成就的中国知识分子并不多,至少一般人更是未受影响地停留在传统观念上。

直到十九世纪,即清末民初的时期,西方的科学知识在中国广为传播,并对中国的知识分子产生普遍影响,对中国现代的科技翻译带来深远的影响。

2 科学翻译的先驱者1、林则徐(1785-1850),1839年,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到广州禁烟,同英国侵略者展开了坚决的斗争。

为了摸清敌方的情况,林则徐设立译书馆,请人翻译西书,以做到“知己知彼”。

作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对于翻译事业极其重视,“日日使人刺探西事”收集外文报纸书刊进行翻译,同时他的翻译团队是当时配备比较完备的,译员既有一定的外文水平,又又很强的业务能力。

2、魏源,湖南邵阳人,林则徐的好友,一生著作颇丰,其中最为重要的是50卷本的《海国图志》,他提倡“经世致用”说。

1841年夏,林则徐遭到投降派的陷害被革职发配到伊犁充军,和魏源相遇于途中,便将手中掌握的翻译资料交付魏源。

他把这些有用的资料编入了《海国图志》,经过不断修订,随时补入西方人出版的资料,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外国的自然环境、风俗、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军事方面的情况。

3、徐继畲,道光进士。

鸦片战争失败之后,他总结教训,深知必须打破封锁的局面,让国人多了解西方的世界。

他广泛收集资料,请人编译外国书籍,并从西方人士的口中了解情况,于1884年撰成《瀛寰志略》。

雅裨理在日记中写道徐继畲是他遇见的最喜欢提问的一位中国高级官吏。

由此可见,徐继畲对于翻译西学的认真程度以及其对西学的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位虽然不通外语,但是较早重视并组织翻译外国资料,为当时同时代的人了解外部世界做出了贡献,对我国的近代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 翻译出版机构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洋务企业的兴办和外交活动的展开,迫切需要西方的科学技术资料和国际法律知识。

1862年起开办的三十多所新式学堂,又急切需要从国外引进教科书。

于是,翻译西书便成了洋务运动的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不少洋务企业新式学堂都设置了翻译机构。

例如,北京同文馆、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北洋水师学堂等。

其均引进了不少新型学科,尤其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开拓作用。

清政府的洋务派十分重视对西方书籍的翻译,并设立专门的机构从事翻译,以及培养翻译人才。

这时期的翻译活动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即各种翻译机构林立,之前提及的警示同文馆、广学会等等不乏踊跃出杰出的翻译人才,采用中西合译的方式,译者队伍比前一时期更加壮大。

4 五四运动以后的翻译活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五四运动之后,我国的翻译活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不仅翻译语言用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而且把西方科学技术和教科书介绍给国人,很多进步的知识分子和学成归来的留学生,怀着科学“救国的心情”积极投入译介外国的新科学、新思想的行列。

这些既通外语,又具备扎实学科专业知识基础的人才翻译的科学书籍,其翻译质量与从前翻译的相关书籍比较有很大提高。

民国政府沿袭清廷旧规于1920年在北京教育部下设国立编译馆,同时还设立了政府的图书编译机构。

之后南京国民政府还相继在大学院、教育部下重建并扩充了国立编译馆,该馆制定的任务包括书籍、编译高等与中等教育教科书、科学术语名词译名的编订及编纂各学科辞典等。

但从整体上看,这个政府主持的翻译机构的出版物在出版译书总量的比重很小。

新中国建国初期,我国主要依赖苏联引进各种先进的科技资料。

在计划经济制度下,大批原西语译者迅速改行为俄语译者,许多科研与高教人员积极投入了业余翻译的行列。

大批的俄文翻译资料,在当时的科研、教育、外交、外贸及经济建设的许多领域中,对我国的科技、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四运动以后,民智更开,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发愤图强,进一步向西方学习,这些既通外语,又具备扎实学科专业知识基础的人才早已学成外语并能够独立的进行翻译活动,他们翻译的科学书籍,其翻译质量与从前翻译的相关书籍比较有很大提高。

5 对现代翻译的影响5.1 新时代对待西学的态度从林则徐、魏源等人最先开始注意到西学的优越之处,但是他们仍然不把西学看做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文化,西学只能是“夷学”,其中虽然有可取之处,但其地位远远不及中国的学术思想。

鸦片战争失败加速与西方的接触,“西学”逐渐取代“夷学”,有识之士们开始探讨应该如何融合二者的优点来帮助中国富强。

甲午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人们开始正视西学的重要性。

到目前为止,向西方学习的脚步仍旧没有停止,从而发展成一种盲目的膜拜。

人们认为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目前落后于西方,因此全盘接受是有依据的,但是正是因为人们的这种观点,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才会如此之弱,几乎所有的核心科技都掌握在欧美发达国家的手中,然而到了现阶段批判的继承似乎更可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发展我国的科技。

5.2 译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在“科学救国”的历史背景下,当时的许多留学生身负醒民与救国的双重重任。

然而,其地位以及价值却一对遭到世人的怀疑,连严复这样的翻译大家也未能幸免。

当年章太炎还曾在其文章中讥笑严复游学四方尊崇西学,嘲笑他学识浅薄,这对严复的影响很大,于是拜桐城派的大师学习,其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对于现代的学术风气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

我们当今的翻译界不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吗?有国内学者指出中国的翻译体质尚不健全,中国文化对外的影响力与中国的国际地位及经济发展的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虽然现阶段开启了中华学术外译的活动,但是合格严谨的译者有多少人能够承担这样重大的任务呢?就科技翻译而言,治学的严谨尤为重要,出现低级的拼写、标点、人名地名的错误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我国文化在外的国际影响力。

5.3 中西合译的翻译方法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先进的科学翻译先驱在翻译上有一定的倒退,林则徐、魏源、徐继畲都不懂外语,都采取了请人翻译的模式。

后来随着洋务派以及西方传教士设立了一些翻译出版机构,使得清末民初的翻译回归到了明末清初科技翻译高潮时期的状态,同样,中国的士大夫与西方传教士采取中西合译的模式进行科技翻译。

虽然,在五四以后,中国出现了一批既通外语,又具备扎实学科专业知识基础的人才能够独立的进行翻译活动,但相比现代人让他们同时具备对学科的科学专业知识以及深厚的中英文功底是极其困难的,因此对于现在单枪匹马地进行科技翻译是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的,将材料分给具备集中能力的人承担,共同译事,各尽其能,各司其责,其效率和质量会提高很多。

总之,清末民初的科学翻译促进了我国各学科门类的发展,更新了国人的概念,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不仅仅对当时,而且对现代的翻译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1、20世纪中国翻译史.方华文.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562、中国文化史词典.中外文化.晚清对西方科技的翻译.中国古籍出版社,1996.830.3、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174、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对现代科技翻译的启示.李楠芳.赤峰学院报.33卷,第五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