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学视角浅谈当代中国“丁克”家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社会学视角浅谈当代中国的“丁克”家庭
101080021 黄奕航社会学系
摘要:当代中国,越来越多的家庭类型涌现了出来,逐渐取代了传统单一的家族模式,而其中一个特殊而常见的家庭类型就是“丁克”家庭,而在这一现象的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是非常值得人们去思考的,本文试图通过社会学视角,对“丁克”家庭进行描述和分析,从而提供一种新的社会学认知。
关键词:丁克家庭社会学视角当代中国文化
古人曾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但在现代青年的精神世界里似乎早已抹去记忆的烙印。
就有这么一族人:他们把传宗接代抛到脑后,拥有婚姻,但不要孩子。
他们拥有较好的学历背景;他们有着较高的收入水平,经常外出度假;他们几乎不用厨房,不和柴米油盐打交道;他们消费能力强,不用存钱给儿女……这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悄悄叩开中国的大门的一种非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今天他们的数量仍在增长,他们被称为“丁克”一族。
一、什么是“丁克”
丁克家庭最初在欧美国家出现,英语成为double income and no kids,简称“DINK”。
这一概念被传入我国之后,被译为“丁克”。
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夫妻双方都有工作收入,自愿不生育的家庭类型。
需要强调的是,有生育能力而不愿意生育和由于生理原因无法生育的家庭是有区别的。
在西方世界区别二者的有专门的英文对应,前者为”childfree”后者为”childless”。
由此可见,丁克家庭的基本要素包括:夫妻双方都有收入、有生育能力、自愿不生育。
“丁克”家庭在西方较为普遍。
1978年英国就设立了“全英无后组织”,维护那些选择不生育这一方式的夫妇的权利。
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研究中心的一篇名为《美国的家庭:1960——1990》的报告中,把“一对没有孩子的双职工”作为家庭的一种组织形式。
据美国人口普查局1994年5月公布的年度分析报告,1993年美国有6180万个家庭,其中3480万个家庭无子女,“丁克”家庭已经超过家庭总数的一半以上。
西方学者对于“丁克”家庭的研究是较为深入的。
Pamela等人对于丁克家庭的决策模式的研究表明:丁克家庭源于上个世界60年代。
当时的欧美国家普遍处于鼓励生育的文化背景之下。
人们将生育孩子视为家庭的必然结果大众传媒进一步强化了婚后必然生育的观念,而将不生育视为某种程度上的婚姻的异常。
也有人将丁克“标签化”,认为丁克家庭中的成员自私,对下一代不关心等。
赞同丁克家庭者声称,这种家庭结构能够有更多的个人自由、较少的责任、事业上的成功等。
在种种赞同和批评声中,丁克家庭逆势成长了起来。
目前,丁克可家庭在我国已不只是一种概念,而是一种迅速浮出水面的事实。
二、丁克家庭在中国的现状。
根据零点调查公司2003年进行的一项社会调查,目前中国的大中城市已经出现了60万个自愿不育的丁克家庭,而且近7成调查者认为“丁克家庭”将会增多。
上海市妇联最近一项针对全市家庭状况所做的调查显示,结婚但没有孩子的家庭已经占到了上海家庭总数的12.4%。
此次调查选取了1200多个不同年龄阶层的上海家庭作为样本(如只选取20——40岁年龄段的样本,丁克家庭的比例会更高)。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北京市1984年以来结婚的夫妇中,约有20%的夫妇自愿不育,
人数近10万;广州的“丁克”夫妇在1986年有3万人,1989年猛增到10万人。
上海市在1979—1989年间的50多万对新婚夫妇中,约有14.5%的人选择不生育,约有8万人;1989—1994年间,“丁克”家庭的比例约占全市家庭总数的3%—4%。
天津市1989年登记结婚的人中有28%的夫妻不愿要孩子。
1994年,全国各大城市的“丁克”夫妻总数已突破100万对。
在中国,丁克家庭虽然不是社会的主流家庭类型,却成为了一个不断向上发展的趋势。
三、中国丁克家庭的流行与西方的区别
丁克兴起于美国,80年代流入中国,中国的丁克家庭与西方的丁克家庭有着许多的不同,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丁克现象。
第一,在中国存在着一些较高学历,较稳定职业和收入的青年男女,虽然结婚成家已有好几年,但却将孩子送到远离自己居住地的父母家代养,或者将孩子送到同居地的父母家看养,只是在节假日或星期休息日把孩子接回或到父母家与孩子团聚,其余的大部分时间则尽情继续品尝由两人世界带来的潇洒,情调或尽情从事着自己喜欢的一切.比较西方的概念,不难发现中国的丁克家庭较之美国的范围扩大了,它即包括那些主动自愿不生孩子的夫妇组成的家庭,还包括那些生了孩子却并未具体承担养育孩子事物的夫妇组成的家庭。
第二,从组成丁克家庭的主体来看也存在着差异,中国的丁克主力军是80后和职场白领,与西方的普遍化的组成有着区别。
四、从白领和80后的视角看丁克在中国流行的一般原因
社会学理论认为,“丁克”家庭只是家庭的一种形式,或者说是家庭的一种特殊形式。
这种形式的出现不能将其视为家庭的变异,而应当看作是家庭形式在现代化条件下的一种变化。
它不代表我国家庭的发展方向,只是适应一部分人的特殊情况和特殊需要。
而白领一族选择“丁克”家庭,正是因为这一家庭模式适应了他们的特殊情况及满足了他们的特殊需要。
具体而言,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白领夫妇自愿选择“丁克”家庭模式,不外乎五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白领一族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且有广博的知识面和较高的专业水平,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作为一种特殊群体,其语言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必然趋向于与国际接轨,而淡化其本土文化,那么,对于“丁克”家庭这一形成于八十年代后期,流行于欧美发达国家的“舶来品”,在满足其自身需求的情况下,予以认可和推崇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白领夫妇几乎都背负着极大的压力。
走入白领阶层的人,大多都是在一个竞争的机制中生活,个人被允许、鼓励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只要有努力、勇气、机遇和吃苦精神,就有获得成功的可能。
在我反人人,人人反我的激烈竞争中,能否把握取胜的机会,是你吃掉别人还是别人吃掉你,全在于自己。
所以竞争总是象鞭子赶着他们,内心总是得不到休息。
时常为错过什么,被剥夺什么而提心吊胆,愁眉苦脸。
不管什么人,只要比他强,他就有被“炒鱿鱼”的可能,他就开始恐慌。
所以当确定了奋斗目标后,他们就会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而摒弃了多年形成的一些信念和价值观,时时在算计如何通过发挥自己的长处,走向成功之路,至于生儿育女也就只能搁在一边了。
第三、白领一族职业间的流动频繁。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
换种生活方式,调整工作空间,永不满足现状,勇敢地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空间,是现代白领职业间流动的心态,而且,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也在客观上为其准备了条件,调查显示,白领受教育的程度越高,职业间向上流动的愿望也就越强烈。
为了生养子女而放弃自己心爱的工作,对于吃
青春饭的白领来说,着实是与心不忍的。
等稳定下来,人也疲倦了,再加上年龄和生理的变化,也只有忍痛割爱了。
第四、如果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养育子女确是件极其辛苦的事,不过,“丁克”们之所以成为“丁克”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逃避责任,相反,他们对责任理解可能比一般人更为深刻。
很多人正是在慎重考虑了自己所能承受的责任能力之后,才选择了为“丁克”的一生。
这里所说的责任,有经济上的——希望养育的子女有最好的生活条件(当然生活条件优越比一定对子女有利,相反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也有道义上的——只有具备完备的人格才有教育子女的资格,因为做不到,所以,索性不要后代。
第五、当今世界,白领的生活有声有色,他们不仅注重物质生活的富足,更在意精神生活的提高,这与他们全新的生育观和家庭观分不开的。
他们选择的实际上是“丁克”族潇洒自如的生活方式,它是夫妻双方财产和人格独立为前提的,只看重婚姻的实质,看重其存在的形式:只要曾经拥有,不必天长地久。
他们拒绝“第三者”(孩子)插足,不愿为生儿育女所拖累,追求“两人世界”的轻松,追求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旨在享受人生。
当然也免去了离婚后的麻烦。
而对于80后的丁克选择,则折射出了“丁克”家庭的社会历史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向前发展和对外交往的日趋频繁,西方文明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基础,开始冲击、渗透到中国文明里。
经济文化不可避免的带来文化多元化。
一些观念用传统的眼光去看是离奇的、荒唐的甚至是不可理喻的,也渐渐被人们去理解甚至被接受。
从西方文明产生的“丁克”观念传入中国,在近代中西对话中,西方文化往往是居高临下、咄咄逼人,由此会使人们形成“凡是西方的都是先进的”这一种逻辑,故而“丁克”一族也附加了一种“先进”的荣誉感。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变化,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这促使了人们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的深刻变革。
年轻人极易接受新鲜事物,在他们看来婚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他们更看重的是生活的质量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80后的年轻人已经处在一个社会文化环境相对宽松,价值评判体系标准多样化、提倡反思的时代。
他们对于异己的免疫力增强能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和接受别人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能够倾听不同的声音,欣赏不同的画面,使“丁克”家庭不致在襁褓中夭折。
除了上述的一些原因,还有一些更为普遍的原因也是导致“丁克”家庭在中国流行的原因。
例如,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保障能力的增强养儿防老的观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妇女地位的提高,普遍认同男女平等,妻子从“家庭妇女”逐渐摆脱繁琐家务束缚,变成一个“职业人”;家庭关系重心由亲子关系向夫妇关系的转移,现在中国家庭关系的重心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夫妇关系地位逐渐上升,注重横向家庭关系这一新型家庭关系。
他们把爱情、事业放在首位,而把家庭、子女放在较后的位置;对婚姻缺乏稳定感,他们既担心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和教育环境,又担心婚姻破裂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也无需为了孩子维持一个实际上已经走向死亡的婚姻;客观上,养育子女也有巨大的成本,加之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过多,导致生育将会威胁到自身的生存。
由此可以看出,“丁克”家庭的产生原因既有个人层面的也有历史社会层面的。
那么如何用社会学的视角去看待呢?
五、从社会学角度去看中国丁克的成因
正如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ls)所认为的:许多个人遭遇的困扰,只有在更广阔的社会领域,将个人的生活与社会的历史这两者放在一起认识,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
他把那些对理解个人与社会之间、个人生活与历史之间、自我与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可或缺的心智方面的品质称之为社会学想象力,借助这种想象力人们可以增进理性,看清世事、了解全貌。
从
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我们会发现社会学给予我们多样的答案。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祝菡的分析丁克家庭存在的原因有三点:1、较强的自我价值实现愿望2、追求高品质生活3、传统养儿防老观念的改变。
而通过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待,则可以得出,社会失范、社会心理应激、心理危机、个体心理承受力等是现阶段丁克家庭数量日益增加的根本原因:
1、丁克家庭是社会失范的表现。
失范一词,最先是由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E.Durkheim)提出,美国社会学家默顿(E.K.Merton)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概念。
一般认为,失范或曰社会失范是指旧有的社会规范被普遍否定或遭到严重破坏,逐渐失去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而新的社会规范尚未形成或未被普遍接受,不具有对社会成员的有效约束力,使得社会成员处于混乱的、相互冲突的社会规范之中,并缺乏明确一致的社会规范约束的一种社会状态。
改革开放引发的社会巨变造成了人们的社会角色失范和社会主导价值观混乱等方面的困扰,它使人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适应困难,加剧了人们固有的生存焦虑,使人们强烈地感受到生存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缺乏安全感。
选择不要小孩的夫妇认为未来的一切不可预测,心理处于失衡状态。
于是丁克家庭人为制造“规律”,即享受当下生活不承担养育后代的辛劳和教育责任。
这样他们才感到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有规律的,自己心里才踏实。
选择不要小孩的丁克家庭是在面对社会失范时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现代人在面对社会失范时表现出来的退却、逃避和麻木冷漠。
2、丁克家庭是社会心理应激的结果所谓应激刺激,是指能够引起个体应激反应的体内外环境变化,也称应激源。
年轻夫妇需要面对的应激源首先是社会性应激源。
生活事件(尤其是消极生活事件)的激增破坏了个人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处事常规,人们被迫消耗相当大的心理能量来加以应对。
此时,人的主观体验常常是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反应,高强度的心理应激还会损害人的心身健康。
年轻夫妇需要面对的第二大应激源是文化性应激源。
当一个人由一种文化区域或文化圈迁移到另一文化区域或文化圈时,就会面临着生疏的文化环境的挑战,从而就会产生适应和应对的需要和应激反应。
年轻夫妇正处于事业的打拼阶段,因工作、学习的需要经常变动,住房条件居住环境也不稳定。
因此,在此阶段估计会承受来自不同文化概念的冲击,为应对这种社会文化刺激而选择不要小孩的夫妇数量呈上升趋势。
3、丁克家庭是社会支持弱化与心理危机的加深社会支持是指能被人一般地所感受到的,来自家庭成员、亲朋好友、团体组织和社会其他方面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我国,原有的社会支持系统正迅速瓦解失去作用,新的社会支持系统正在构建之中,社会支持薄弱,难以发挥缓解个体心理压力、增进个体心理健康的作用。
具体表现在:第一,原有社会支持的主导方式———工作单位提供的社会支持随着“单位制”的解体而迅速瓦解,而替代性的社会支持系统尚未完全建立或运转;第二,日益激烈的职场和学业竞争导致人际关系的淡漠和疏远,削弱了来自同事和同学的社会支持。
因此,社会支持弱化与心理危机的加深使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成为丁克家庭。
若从社会层面,运用社会学的分析,则可以看出有两点至关重要的原因:1、中国社会从婚姻与生育的紧密联系发展为了生育从婚姻中被剥离;2、生育从本来作为家庭的共同目标而当代中国家庭的目标则扩大化了
费孝通先生在《生育制度》中多次例证了传统社会中生育和婚姻的密切关系,例如广西花摇篮人婚姻中最重要的仪式是“结婚酒”要到“满月酒”举行,而未生育的女孩子经常回家走动与未婚女子无差。
费老表示,社会结构中基本三角机构是最为稳定的,因而也可以看出生育在传统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而当前生育则被剥离出来,成为独立事件,流产医院和不育医院的兴起说明了这一点。
根据帕克的观点,家庭的共同目标是通过夫妻配合养育子女使得家庭结构不断完善巩固,而在当今消费主义和女权主义的上升使得人们追求个人享受多于贡献家庭,家庭退居个人之
后,追求在家庭中更好地实现自我的价值成为了家庭新的共同目标的选择。
六、“丁克”的影响和社会学的视角
“丁克”这一现象现在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它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丁克现象有利有弊:
益处在于,首先丁克家庭使当今中国社会家庭结构日渐多样化。
越来越多的丁克家庭的出现,冲击了中国社会以主干家庭和核心家庭为主流的社会家庭结构,使中国社会家庭结构日渐多样化;其次,丁克家庭加快了中国女性角色的转换。
丁克家庭这种生活方式使许多都市女性摆脱了女性被固化了的生儿育女的命运。
同时,丁克家庭少了亲子关系这一羁绊,使家务劳动大大减少,使当今中国女性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到社会工作中去,为争取较高的社会地位创造条件;第三,丁克家庭缓解了中国巨大的人口压力。
虽然中国丁克家庭的增多对减少人口不会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但这种减少人口的隐性作用必将会凸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中国巨大的人口压力。
而不可以忽视的弊端也依然存在。
第一,丁克家庭使文化资本的代际传递出现中断。
第二,丁克家庭使婚姻稳固度降低。
现代社会,社会处于转型期,随着人的自主性、流动性的增强,感情的风险和婚姻的难度也在提高,各种无情的现实冲击着婚姻的稳固性。
有子女这一纽带相连,则意味着亲情血缘可取代或补充渐淡的爱情。
第三,丁克家庭有损女性健康。
有关增加免疫力的文献研究资料表明,女性一生中如果有一次完整的孕育过程,就能增加10年的免疫力,生育过的妇女可能被推迟更年期的到来。
第四,丁克家庭加速了人口的老龄化。
青年人口的降低和老年人口的增加可能使该地区提前迈向老龄化。
而其实社会上任何一个现象都是有利有弊的,单纯从利弊分析是无法得出客观的价值评判的,社会学的视角正是这样一种宽容的视角,它并不从纯粹的利弊去判断而是给出客观的分析。
从社会学的视角看,丁克带来的影响无非两点:1、从丁克家庭发展出了丁克文化,从单纯的家庭形式演化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标志,从而深刻地改变人们的思想境界,当下甚至产生了养宠物做子女的“丁宠”一族,这表明丁克已经不单单以其固有内涵存在而是广泛地渗透进了社会的各个层面。
2、挑战了人们对社会结构的认识,基本三角的社会关系被打破了,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认识也被重新颠覆,人们必须重新认识社会的结构并且重新组织起有效的社会结构以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
六、我的一点想法
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问题可能会发现答案完全是不同的,而这样的思考过程也使得人对问题的认识更加透彻深入,这是我认为通过家庭社会学的学习所获得的收获。
丁克家庭是家庭形式在现代化条件下的一种变化,而不是家庭性质的变异,它不代表中国家庭的发展方向,只是适应一部分人的特殊情况和特殊需要而产生。
繁衍生息,一直是动物的本能,在进化的过程中,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已经完成了以感情为基础进行
性爱的进步,那么,再把繁殖抛在脑后,尽情地享受纯粹的两人世界,在无忧无虑之
中度过人生,不是更有意义吗?丁克家庭的出现,向传统的家庭提出了挑战,并暗示
着建立一种新的家庭关系与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要使社会这个有机体充满活力,完成新陈代谢,也许应该积极探索一种以传统家庭为主体、以丁克
家庭为辅助的新型家庭模式和社会状态也说不定?
作为,初学社会学的学生,感谢老师的课程也感谢社会学的视角给了我如此多的启发,希望在接下去的学习中能够更进一步,获得更多真知。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剩余制度》,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2]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上海,三联
[3]祝菡,《从社会学视角解析丁克家庭的成因》,《新西部》学刊,2010,18期
[4]孙义军,《社会学视角下的丁克家庭》,《学术论坛》学刊,1994-2010合集,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