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设计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景观设计教程》作业一
06建筑系林倩 25220062204896 1.简要说明意大利,法国,英国传统园林的特点;
答:(1)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
别墅园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类型。
别墅园多半建置在山坡地段上,就坡势而做成若干层的台地,即所谓“台地园”(Terrace Garden)主要建筑物通常位于山坡地段的最高处,在它前面沿山坡而引出的一条中轴线上开辟一层层台地,分别配置平台、花坛、水池、喷泉和雕塑。
各层台地之间以蹬道相联系。
站在台地上顺着中轴线的纵深方向眺望,可以收摄到无限深远的园外借景,这是规整式与风景式相结合而以前者为主的一种园林形式。
其设计者多数为建筑师,因而在设计时常采用建筑物的轴线为庭院和花园的主轴线,建筑处于下方位置,使园林成为建筑物的延伸。
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中还出现一种新的造园手法——绣毯式的植坛,即在一块大面积的土地上,利用灌木花草的栽植镶嵌组合成各种纹样图案,好像铺在地上的地毯。
水是意大林传统园林中极为重要的因素,意大利人的理水艺术同他们的绘画和雕塑艺术一样有着极高的成就。
喷泉是使用最为广泛的理水形式之一。
植物材料上,意大利园林中多使用常绿树种而极少使用花卉。
意大利台地园中的植物运用极富特色,造园师常将植物当作建筑材料来对待,代替体砖、石、金属等,起着墙垣、栏杆的作用。
除几何形体之外,还可修剪出动物、人物、建筑等各种造型。
这一技法的运用,使植物材料更为生动,增加了庄园的情趣。
另外,强调实用性和具有丰富的户外功能也是意大利古典园林的一大特点。
(2)法国古典主义园林:
法国多平原,有大片天然植被和大量的河流湖泊,法国人并没有完全接受“台地园”的形式,而是把中轴线对称均匀齐的规整式园林布局手法运用于平地造园。
以凡尔赛为代表的造园风格被称作“勒诺特式”或“路易十四式”在18世纪时风靡全欧洲及至世界各地,德国、奥地利、荷兰、俄国、英国的皇家和私家园林大部分都是“勒诺特式”的,我国圆明园内西洋楼的欧式庭园亦属于此种风格。
以几何体形的美学原则为基础,以“强迫自然去接受均称的法则”为指导思想,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体现了一种皇权至上的威严。
花园多采取几何对称的布局,有明确的贯穿整座园林的轴线与对称关系。
花坛是法国花园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从把花园简单地划分成方格形花坛,到把花园当作整幅构图,按图案来布置刺绣花坛,形成与宏伟的宫殿相配的气魄,是法国园林艺术上的一个重大进步。
运河是勒·诺特尔式园林中的轴线,又利于蓄水和排水,同时还是重要的水上游乐场所。
运河通常是园林中最壮观的部分。
另外,勒·诺特尔将丛林改变成充满娱乐设施的小林园,成为法国式花园中最吸引人的场所。
(3)英国自然式风景园林。
总的来说,英国自然风致式是一种外向的自然。
如茵的草地、森林、树从与丘陵地貌相结合,构成了英国天然风致的特殊景观,这种优美的自然景观促进了风景画和田园诗的兴盛,而风景画和浪漫派诗人对大自然的纵情讴歌又使得英国人对天然风致之美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英国的风景式园林兴起于18世纪初期。
与“勒诺特”风格完全相反,否定纹样植坛、笔直的林阴道、方壁的水池、整形的树木,扬弃了一切几何形状和对称均齐的布局,代之以弯曲的道路,自然式的树丛和草地、蜿蜒的河流,讲究借景和与园外的自然环境的相融合。
这时候,通过在中国耶稣会传教士致罗马教廷的通讯,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中国园林艺术
被介绍到欧洲。
英国皇家建筑师张伯斯(William Chambers)两度游历中国,归国后著文盛谈中国园林并在他所设计的丘园(Kew Garden)中首次运用所谓“中国式”的手法。
在具体的艺术形态上,在英国式的自然风致园林里,自然的表现是外向的,围墙是被严格拒绝的,一些兼具灌溉作用的干沟成为看不见的空间界限。
园林已经没有明显的内外之分,私人的庄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再也没有必要用高高的围墙和浓密的树林把园林封闭在自我的小圈子里。
英国自然风致式园林所具有的这种开放性和公共性使它所表现的自然呈现一种外向开朗的性格。
英国人注意到把花园变成实用的场所,美丽的花园同时也是公众会聚的场所,药物、蔬菜和花卉的生产基地,牛羊的牧场。
这种把物质功能与审美愉悦相结合的思想,把英国园林艺术推上了一个更加健康的方向,并为传统的风景园林艺术插上了科学、民主的翅膀。
英国园林的服务对象更广泛,也更具开放性和公众性。
二,简要说明中国传统园林的历史沿革及其风格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1.生成期
商周时期
据有关典籍记载,中国造园始于商周,称之为囿。
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
汉时期
汉起称苑,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
2.转折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一度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士大夫阶层追求自然环境美,游历名山大川成为社会上层的普遍风尚,文人、画家参与造园。
3.全盛期
隋唐时期
在隋唐之后,造园家与文人、画家相结合,运用诗画传统表现手法,把诗画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情趣引用到园景创作上,甚至直接用绘画作品为底稿,寓画意于景,寄山水为情,逐渐把中国造园艺术从自然山水园阶段推进到写意山水园阶段。
4.成熟时期
宋、元时期
宋元朝步入造园的一个兴盛时期,特别是在用石方面有较大发展。
大批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进一步加强了写意山水园的创作意境。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
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为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等。
5.成熟后期
清末时期
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加之由于外来侵略、西方文化的冲击、国民经济的崩溃等,园林创作由全盛时期转为衰落。
但中国园林的成就却达到了历史的峰巅,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总的来说: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
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四个主要的特点,或者说,四个主要的风格特征。
(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当然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
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模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
这个特点在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植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法国的规整式园林和英国的风景式园林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两大主流。
前者按古典建筑的原则来规划园林,以建筑轴线的延伸控制园林全局;后者的建筑物与其他造园三要素之间往往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
但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园林形式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把建筑美与自然美对立起来,要么建筑控制一切,要么退避三舍。
中国古典园林则不然,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
以群体取胜,材料以木为主,运用散点透视。
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面。
(三)、诗画的情趣
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
园林的景物既需“静观”,也要“动观”,即在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故园林是时空综合的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能充分地把握这一特性,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
诗情,不仅是把前人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在园林中以具体的形象复现出来,或者运用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园景作直接的点题,而且还在于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法使得规划设计颇多类似文学艺术的结构。
(四)、意境的涵蕴: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也就是说把主观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营造真实的自然境域,以最佳状态而又有一定出现频率的情景为主题和多种艺术综合的方法,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感情激动和理念联想。
游人获得园林意境的信息,不仅通过视觉官能的感受或者借助于文字、古人的文学创作、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信号的感受,而且还通过听觉、嗅觉的感受。
诸如十里荷花、丹桂飘香、雨打芭蕉、流水丁冬,乃至风动竹篁有如碎玉倾洒,柳浪松涛之若天籁清音,都能以“味”人景,以“声”人景而引发意境的遐思。
曹雪芹笔下的潇湘馆,那“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更是绘声绘色,点出此处意境的浓郁蕴藉了。
三,比较说明东西方园林的特征
东方民族和西方民族由于所受的哲学思想、历史文化、民族性格以及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造成了东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在园林类型、规模、美学艺术风格等园林艺术特征方面迥异,体现了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
从园林类型看,中国古典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是在一定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组合成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境界,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这种“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西方古典园林以法国的规整式园林为代表,崇尚开放、整齐、对称的几何图形格局,通过人工美表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显示人为的力量。
它一般呈具有中轴线的几何格局。
在园林规模上,中国古典园林相对较小。
西方的古典园林在规模上十分追求宏伟壮观的气势。
在造园艺术上,中国古典园林以山水画、山水诗为美学原则,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布局园林建筑,并用匾额、楹联、书画、家具陈设和各式摆件等来反映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设计者多为画家、诗人。
园林刻意体现诗情画意,追求生境、画境、意境,追求自然美、含蓄美、静美(如水景以天然喷泉、瀑布为主),布局呈生态型自由式,追求自由灵活,讲究迂回曲折、曲径通幽,移步换景。
西方古典园林以几何、建筑为美学原则,设计者多为建筑师,追求人工美、图案美、动美(如水景以溪池滴泉为主),强调主从关系、理性与秩序。
园林讲究规整、直观、开朗、一览无遗,以俯视观赏审美效果最佳。
在园林与建筑的关系上, 中国古典园林是园林统帅建筑,设计遵循“山水为主,建筑为辅”的原则;西方古典园林则是建筑统帅园林,人工高于自然。
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
西方园林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被修整成规规矩矩的“绿色雕塑”,处处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
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而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
西方造园虽不乏诗意,但刻意追求的是形式美,中国造园虽也重视形式,但倾心追求的是意境美。
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
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使人们置身其内有扑朔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这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使然。
园林主要是用于物质的享用方面。
园林中的房屋可居住,水可荡舟,亭子可驻足观赏,廊榭可遮日避雨,庭院可纳凉、会友,与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与人的文化心理密切相连,可以说中国古典园林非常注重使用功能。
西方园林是在古埃及早期果蔬园的基础上演变成专门供统治阶级享乐的观赏性宫庭园林,趋向于社交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