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宜居城市理论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的生理、社会好奇心理方面的需求,同时有利于居民自身发展 简单、最直接的理解就是“宜居城市”要有一个好的房屋居住环
的城市系统”。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社会公平、个人尊严保 境。成都市树立了构建成都“从山水名城走向生பைடு நூலகம்新城”的构想,
障、公共设施的无差别共享、和谐的城市氛围、公众参与和管理 为成都创建最佳人居环境搭建了一个理论框架。徐州市关于城
一、宜居城市概念的起源 宜居城市建设实践较早出现于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它是 城市发展水平进入高质量阶段的一种必然,是随同城市建设过 程被逐步认识并广泛使用的概念。回溯城市发展历史,其含义肇 始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它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世界 范围城市化发展浪潮而出现,旨在解决工业化对城市居住空间 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一系列环境问题,建设一个功能完整的城 市和有机的城乡动态平衡体,使人们能够生活在既有良好的社 会经济环境又有美好的自然环境的新型城市之中。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对舒适和宜人的居住环境的追 求,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得到确立。《雅典宪章》将居住与游憩、 工作、交通并列为城市的四大功能。关于城市宜居性的研究的起 源,普遍认为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 的生与死》,在该论著中作者第一次对城市的宜居性提出质疑和 探索,呼吁创建更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 二、国外宜居城市的相关研究 1、国外关于宜居城市的理论研究 1961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 4 个居住环境的基本 理念,即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舒适性。1976 年,联合国在第一 次人类住区国际会议上接受了人类聚居的概念。目前国外对宜 居 城 市 的 研 究 己 经 较 为 深 入 , 美 国 最 早 对 宜 居 城 市(Livab le city)的研究可以追溯到 1970 年代,从温哥华到华盛顿都以本地 城市为研究主体,提出关于宜居城市的理念以及建设的具体措 施。约翰斯顿(Johnston,1973)等学者在研究三大影响人们对居 住区的舒适度评价的因素主要是:人之外的环境要素、人与人之 间的环境要素、居住区位置。卡普等学者(1976)在调查旧金山居 民对影响居住区位选择的环境因素。1980 年代以来,宜居城市研 究成为热点,1985 年由 Henry Lenard 发起建立国际宜居城市 研 究 组 织 (The International Making Cities Livable(IMCL) Conference), 把 宜 居 城 市 研 究 推 向 新 的 高 度 。 Lenard 在 《Principles for the Livable City》 中提出了作为宜居城市的 9 个 原则,从个体、群体、城市目标和城市功能充分考虑了宜居城市 的发展内涵。诺克斯(Knox,1995)将宜居的要素为 6 类,分别为 美学、邻里、可达或流动性、安全性、噪音、烦恼。之后 Casellati.A、
携起手来共建一个充满和平、和谐、希望、尊严、健康和幸福的家 上海房地产市场可持续健康发展,是为营造上海“宜居城市”的
园”。2003 年的《大温哥华地区长期规划》更是将宜居城市的建 良好环境,为确保市民百姓持续分享上海经济发展的成果。他们
设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并指出“宜居城市是一个能够满足所有居 是从城市市民的居住工程来理解“宜居城市”的,可以说这是最
度,根据满意的百分率对各社区的主观评价进行排名;最后,对 标体系的一般模式。任学慧等学者(2008)从行政区和不同功能
市民的主客观评价进行综合分析。
片区两个角度的角度采用层次分析法和 Q 型聚类分析方法对大
2000 年以来,宜居城市规划开始关注公平性,温哥华在《大 连城市居住适宜性空间评价。专业机构零点集团与《商务周刊》
2. 国外关于城市宜居性的评价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从环境、经济和社会等角度进行研究。城
《商场现代化》2012 年 1 月(上旬刊)总第 670 期 97
热点分析
市宜居性评价一般有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前者通过问卷 要有充分的就业机会,舒适的居住环境,要以人为本,并可持续
对市民进行调查从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后者通过 发展。宁越敏(1999)等在对人居环境的内涵、评价方法进行理论
温哥华地区 100 年远景规划》明确将“公平”作为宜居城市关键 联合调查的中国宜居城市。但是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关于城市居
原则之一。在 2001 年《巴黎城市化的地方规划》提出将城市生活 住环境评价的理论仍不成熟,评价方法体系仍未系统建立。国内
质量作为巴黎规划和建设一个重要的内容,确保城市功能的多 对宜居城市的概念的观点可以归纳为利于“生活”的城市、好的
G1S 软件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以建立定量指标体系;亦有 探讨的基础上建立了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关注人居环境的
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应用的。例如,葛坚和 Hokao Kazunori 用 变化机制。李王鸣(1999)、陈浮(2000)、刘旺和张文忠(2004)、
客观数据来解释市民的主观评价,通过对主观感受和客观数据 王茂军(2002)等也分别对人居环境评价的理论、方法进行了研
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关系等式体系从而找出主观感受与 究,并分别以杭州、南京和北京市为例做了实证分析工作。张文
客观数据之间的关系。Gideon E.D. Omuta 则尝试将主观和客观 忠等(2005)对居住空间区位优势和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进行
结合起来,主要从就业、住房、公共设施及服务、教育、负面事件、 了分析。李丽萍、郭宝华(2006)界定了宜居城市的概念,探讨了
居城市环境己成为世界范围内各城市发展的目标之一。
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机构来认定某个城市是否达到“宜居
三、国内宜居城市的相关研究
城市”的标准,也没有一个城市被称之为“宜居城市”。“宜居城
1.国内关于宜居城市的理论研究
市”的标准正作为一个课题在研究之中。有的专家认为“宜居城
20 世纪后半期,随着全球性环境危机的加深,人们对宜居环 境的研究日益关注,国际住房及规划联盟(IFHP)于 20 世纪 90 年 代提出“健康城市”(healthy cities)的 9 项标准。1992 年,在里约 热内卢会议上通过的《21 世纪议程》,得到了全球绝大多数国家 的响应,纷纷出台了符合各国国情的 21 世纪议程,多把人居环 境建设列为重要内容。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特别是 1996 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明确提出“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 和“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后,居住环境的 可持续发展与宜居性被提上了全新议程。Asab(i 2001)提出可持 续性也应该是衡量居住环境的重要因素和指标。在城市规划中, 把人居环境的营造、人文关怀、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等置于重要的地位。Pecans(2002)认为宜居性有两面,一面是 适宜居住性,一面是生态可持续性。第一,适宜居住意味着工作 地足够的接近住房,工资水平与房租相称,能够接近提供健康生 活环境的设施。第二,适宜居住也要能够可持续。对工作和住房 的追求不能以降低城市环境质量为代价,市民不能用绿色空间 和新鲜的空气去交换薪水。E.Salzano 则认为,城市宜居性应该 具有连接历史与未来的作用,即尊重历史的足迹,能够保护留存 未来的场所、建筑和城市布局;同时,也尊重我们的后代。 Timothy D.Berg 认为,宜居性的核心思想就是重新塑造城市环 境;在城市形态上,要建设适合行人的道路和街区,恢复过去的 城市肌理;在城市功能上,强调城市的工作、居住、零售等综合职 能,增强城市的多样性,使其变得更适宜一般市民的居住。
热点分析
国内外宜居城市理论研究综述
■邵 帅 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
[摘 要]随着“城市病”的蔓延,城市宜居性成为当前国际国内学术界密切关注的问题。 本文总结了宜居城市的研究进展和主要 学术观点,在回顾宜居城市概念起源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指出宜居城市研究还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今后进 一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经济社会等 6 个因素对尼日利亚首都贝宁市的社区生活质量进 宜居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生态、安全诸方面的内涵,提
行客观评价,把 6 个要素的评价排名加总,得出各个社区生活质 出宜居城市的七大判别标准。程前昌、胡大胜(2007)分析宜居城
量的客观评价结果;然后再访问社区居民对前五个维度的满意 市判定标准的难点,提出相应的措施,并提出了宜居城市评价指
城市氛围、公众参与和管理授权等相关原则。2003 年城市绿化 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是中国城市首次把“宜居城市”提高到
国际论坛上有学者提出“创建城市可居住环境的概念,这是比较 城市规划的高度来。天津、上海、成都等也都在制定规划,准备将
明确的接近宜居的提法。联合国人居署提出的口号是:“让我们 自己所在的城市打造成一个“宜居城市”。上海市政府认为维护
授权等相关原则。2004 年 2 月发表的《伦敦规划》中,将“宜人的 市建设发展的《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 年 ~2020 年)》从科
城市”作为一个核心内容加以论述,提出了建设宜人的城市、繁 学引导城市空间布局、切实改善城市人居环境、重视历史文化和
荣的城市、公平的城市、可达的城市和绿色的城市发展目标。宜 风貌特色保护等角度对宜居城市的方向做了一种定义。
Salzano.E、Hahlweg.D 等学者在 1997 年举行的会议上分别发 表 了 《The Nature of Livability》、《Seven Aims for the Livable City》、《The City as a Family》。E.Salzano 从可持续的角度发展 了宜居的概念,认为宜居城市链接了过去和未来,它尊重历史的 烙印(我们的足迹),尊重我们的后代。D.Hahlweg 指出宜居城市 是这样一个城市,能有健康的生活,有机会能够轻易地交通,对 孩子和老人来说很安全,能够轻易地接近绿地,宜居城市是所有 人的城市。Pale 指出,宜居城市是这样一个地方在这里,所有的 人都感到亲切舒适,不可或缺的城市元素都保存完好。在此之后 欧洲一些国家(如英国、德国、荷兰)等也展开了对宜居城市的研 究和评价。大卫·史密斯(David L.Smith)在其著作《宜居与城市规 划》 中体现城市规划对舒适和宜人的居住环境的追求。而 Mike Douglass 建立了一个城市宜居性模型,该模型由环境福祉、个人 福祉、生活世界组成。
[关键词]宜居城市 理论 综述
“宜居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提出来 的。宜居城市研究起源于对居住环境问题的研究。英国工业革命 后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有限的城市居住容量带来了系列的 居住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田园城市”理念引导了田园都市运 动,追求城市舒适、便利等职能的住宅开发方式逐渐发展起来。
样性和居民的社会融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社会文化和环 生态环境、社会与人文环境。《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规划》已经
境。2003 年城市绿化国际论坛上有学者提出“创建城市可居住 明确提出把城市的宜居性作为一个重要的建设内容,要适宜生
环境”的概念,这是比较明确的接近宜居的提法。联合国人居署 活居住,又要适宜创业发展,这都是“宜居城市”所拥有的两大特
提出的口号是:“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建一个充满和平、和谐、希 征,广州已将宜居城市的建设纳入城市发展的轨道上来。
望、尊严、健康和幸福的家园”。2003 年的《大温哥华地区长期规
“宜居城市”在规划的层次上首次被提出来是在北京市政府
划》更是将宜居城市的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并指出“宜居城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 年 ~2020 年)》。宜居城市是指北京能
市是一个能够满足所有居民的生理、社会好奇心理方面的需求, 够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舒适的居住环境,创建以人为本、可持
同时有利于居民自身发展的城市系统”。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 续发展的首善之区。此后,宜居城市概念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
坚持社会公平、个人尊严保障、公共设施的无差别共享、和谐的 关注,使宜居城市成为理论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各界专家学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